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廉頗藺相如列傳

鎖定
《廉頗藺相如列傳》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史傳文,載於《史記》卷八十一。此篇為合傳,以廉頗藺相如為主,並記述了趙奢趙括父子及李牧等人的事蹟,反映了趙國從趙惠文王趙王遷七十年間的興亡史。全文生動刻畫了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趙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他們或耿直或忠厚,或魯莽或機智,形象鮮明生動。文章抓住人物特徵,人物形象凸現紙上;層層襯染,極力蓄勢,造成人物形象的張勢;敍事語言奇而韻,筆酣墨飽,神完氣足。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布衣之交負荊請罪刎頸之交怒髮衝冠等成語均出自這篇文章。
作品名稱
廉頗藺相如列傳
出    處
《史記》
作    者
司馬遷
創作年代
西漢
作品體裁
散文
課本階段
高中

廉頗藺相如列傳作品原文

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1,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2,拜為上卿3,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4繆賢舍人5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6。秦昭王7聞之,使人遺8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9;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10,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11?’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12,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13,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14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15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16請罪,則幸得脱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17。”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18?”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19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20,寧許以負秦曲21。”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22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23。”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24見相如,相如奉璧奏25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26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27,乃前曰:“璧有瑕28,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29,倚柱,怒髮上衝冠30,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羣臣議,皆曰‘秦貪,負31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32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33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34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35於庭36。何者?嚴37大國之威以脩敬38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39,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40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41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42固請43,召有司44案圖45,指從此以往十五都46予趙。相如度秦王特47以詐詳為48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49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50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51相如廣成傳52。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53,懷其璧,從徑道54亡,歸璧於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55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56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57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58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59,唯大王與羣臣孰60計議之。”秦王與羣臣相視而嘻61。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62,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63,畢禮而歸之64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65。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66會於西河外澠池67。趙王畏秦,欲毋行68。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69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70,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71。”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72,請奏瑟73。”趙王鼓瑟。秦御史74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75,請奏盆缻76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77相如,相如張目叱78之,左右皆靡79。於是秦王不懌80,為一擊缻。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之羣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81。”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82,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83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84。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85,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86。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87。於是舍人88相與89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90?”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羣臣,相如雖駑91,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聞之,肉袒負荊92,因93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94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95
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覆伐齊幾96,拔之。後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後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閼與下97
趙奢者,趙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98九人。平原君怒,將殺奢。奢因説曰:“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99君家而不奉公100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101,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102,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103邪?”平原君以為賢,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
秦伐韓,軍於閼與。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
兵去邯鄲三十里,而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諫者死。”秦軍軍武安西,秦軍鼓譟104勒兵105,武安屋瓦盡振。軍中候106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趙奢立斬之。堅壁107,留二十八日不行,復益增壘。秦間108來入,趙奢善食而遣之。間以報秦將,秦將大喜曰:“夫去國109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趙奢既已遣秦間,乃卷甲110而趨111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閼與五十里而軍。軍壘成,秦人聞之,悉甲112而至。軍士許歷請以軍事諫,趙奢曰:“內113之。”許歷曰:“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114以待之。不然,必敗。”趙奢曰:“請受令115。”許歷曰:“請就鈇質116之誅。”趙奢曰:“胥後令邯鄲117。”許歷復請諫,曰:“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趙奢許諾,即發萬人趨之。秦兵後至,爭山不得上,趙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秦軍解而走,遂解閼與之圍而歸。
趙惠文王賜奢號為馬服君,以許歷為國尉。趙奢於是與廉頗、藺相如同位。
後四年,趙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與趙兵相距118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119,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趙王信秦之間。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120,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121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122,不知合變123也。”趙王不聽,遂將之。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124。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125,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126127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128,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129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130,妾得無隨坐131乎?”王許諾。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132,易置133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鋭卒134自博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135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餘,幾不得脱。賴楚魏諸侯來救136,乃得解邯鄲之圍。趙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誅也。
自邯鄲圍解五年,而燕用慄腹之謀,曰“趙壯者盡於長平,其孤137未壯”,舉兵擊趙。趙使廉頗將,擊,大破燕軍於鄗,殺慄腹138,遂圍燕。燕割五城請和,乃聽之。趙以尉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139相國。
廉頗之免長平歸也,失勢之時,故客盡去。及複用為將,客又復至。廉頗曰:“客退矣!”客曰:“籲!君何見140之晚141也?夫天下以市道142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趙使廉頗伐魏之繁陽,拔之。
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趙乃以李牧為將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趙以數困於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複用於趙。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143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144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145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
楚聞廉頗在魏,陰使人迎之。廉頗一為楚將,無功,曰:“我思用趙人。”廉頗卒死於壽春。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146,備匈奴。以便宜147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148,為士卒費。日擊數牛饗149士,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為約曰:“匈奴即入盜150,急入收保151,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烽火謹,輒152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讓153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
歲餘,匈奴每來,出戰。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154。復請李牧。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155156157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
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158選車159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160五萬人,彀者161十萬人,悉162163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164不勝,以數千人委165之。單于166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陳167,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168,破東胡169,降林胡170,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趙悼襄王元年,廉頗既亡入魏,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龐煖破燕軍,殺劇辛。後七年,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171秦將桓齮。封李牧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擊破秦軍,南距韓、魏。
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葱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172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大破殺趙葱,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173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174。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175,退而讓頗,名重太山176,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1] 

廉頗藺相如列傳註釋譯文

廉頗藺相如列傳詞句註釋

1.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趙國君主,名何。
2.陽晉:齊國城邑,在今山東菏澤西北。
3.上卿:戰國時期諸侯國大臣中最高的官位。
4.宦者令:宦官的首領。
5.舍人:有職務的門客。
6.和氏璧:戰國時著名的玉璧,是楚人卞和發現的,故名。事見《韓非子·何氏》。
7.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則。
8.遺(wèi):送。
9.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10.亡走燕:逃到燕國去。
11.何以知燕王:根據什麼知道燕王(會收留你)。
12.境上:指燕趙兩國的邊境。
13.幸於趙王:被趙王寵愛。幸,寵幸。
14.乃:卻,竟然。
15.束君歸趙:把您捆綁起來送還趙國。
16.肉袒伏斧質:解衣露體,伏在斧質上。袒,脱衣露體。質,同“鑕”,承斧的砧板。
17.宜可使:可供差遣。宜,適宜。
18.不:同“否”。
19.曲:理屈,理虧。
20.均之二策:衡量這兩個計策。均,衡量。之,這。
21.寧許以負秦曲:寧可答應,而讓秦國承擔理虧的責任。
22.奉:捧着。
23.完璧歸趙:讓璧完整無損地歸還趙國。
24.章台:秦離宮中的台觀名。
25.奏:進獻。
26.美人:指秦王的姬妾。
27.償趙城:把十五城補償給趙國。
28.瑕:玉上的斑點或裂痕。
29.卻立:倒退幾步立定。
30.怒髮上衝冠:憤怒得頭髮直豎,頂起了冠。形容極其憤怒。
31.負:倚仗。
32.布衣之交:平民間的交往。古代平民只穿麻衣、葛布,故稱布衣。
33.逆:拂逆,觸犯。
34.齋戒: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節制飲食,表示虔誠,叫做齋戒。
35.書:指趙王的覆信。
36.庭:同“廷”,朝堂。
37.嚴:尊重,敬畏。
38.脩敬:致敬。
39.列觀(guàn):一般的台觀,指章台。不在朝堂接見,説明秦對趙使的不尊重。
40.急:逼迫。
41.睨(nì):斜視。
42.辭謝:婉言道歉。
43.固請:堅決請求(相如不要把璧撞破)。
44.有司:職有專司的官吏。
45.案圖:查明地圖。案,同“按”。
46.都:城邑。
47.特:只,只是。
48.詳為:假裝做。詳,同“佯”,假裝。
49.共傳:等於説公認。
50.設九賓:一種外交上最隆重的儀式。有儐相九人依次傳呼接引賓客上殿。賓,同“儐”。
51.舍:安置。
52.廣成傳(zhuàn):廣成,賓館名。傳,傳舍,賓館。
53.衣(yì)褐:穿着粗麻布短衣,指化裝成平民百姓。
54.徑道:小路。
55.繆(mù)公:即秦穆公。繆,同“穆”。
56.堅明約束:堅決明確地遵守信約。約束,信約。
57.間(jiàn):抄小路,與上文“從徑道亡”相應。
58.立:立刻。
59.就湯鑊(huò):指接收烹刑。湯,沸水。鑊,大鍋。
60.孰:同“熟”,仔細。
61.嘻:苦笑聲。
62.因而厚遇之:趁此優厚地款待他。
63.卒廷見相如:終於在朝堂上接見藺相如。
64.畢禮而歸之:舉行完廷見的外交大禮然後送他回國。
65.拔石城:攻取石城。石城,故址在今河南林州西南。
66.為好:修好。
67.西河外澠(miǎn)池:西河,黃河西邊。澠池,今河南澠池。
68.欲毋行:想不去。
69.訣:告別。
70.度道里會遇之禮畢:估算前往澠池的路程和會談完畢的時間。道里,路程。
71.絕秦望:斷絕秦國要挾脅迫的念頭。
72.好音:喜歡音樂。
73.瑟:古代樂器,形似琴而較長大。通常配有二十五根弦。
74.御史:官名。戰國時御史專管圖籍,記載國家大事。
75.秦聲:秦國的音樂。
76.盆缻(fǒu):均為瓦器。缻,同“缶”。秦人敲打盆缶作為唱歌時的節拍。
77.刃:刀鋒。這裏是殺的意思。
78.叱:喝罵。
79.靡:倒下,這裏指後退。
80.懌(yì):愉快。
81.為秦王壽:祝秦王長壽,指向秦王獻禮。
82.竟酒:直到酒宴完畢。
83.盛設兵:多佈置軍隊。
84.右:上。古人以右為尊。
85.相如素賤人:指藺相如這個人做過太監的家臣,向來微賤。素,素來,向來。
86.爭列:爭位次的高下。
87.引車避匿:將車子調轉躲避。
88.舍人:指藺相如的門客。
89.相與:一起,共同。
90.孰與秦王:與秦王相比怎麼樣?孰與,與……相比。孰,誰,哪一個。
91.駑:愚笨,拙劣。
92.負荊:揹着荊條,表示願受鞭打。
93.因:通過。
94.將軍:當時的上卿兼職將相,所以廉頗這樣稱呼藺相如。
95.刎(wěn)頸之交:指能夠共患難、同生死的朋友。刎頸,殺頭。刎,割。
96.齊幾:齊國的幾邑。按:廉頗伐齊幾,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不載,而卷四十三《趙世家》記為“攻魏之幾邑”。《集解》認為幾邑“或屬齊或屬魏”。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則認為“幾是魏邑。……此作‘齊幾’誤。”
97.這一段所記年代不盡準確,參閲《趙世家》。
98.用事者:當權管事的人。
99.縱:縱容,放縱。
100.奉公:遵奉公家的法令。
101.上下平:指上面的王公貴族和下面的普通百姓都公平相待。
102.國:指國家實力。趙:指趙氏政權。
103.輕於天下:被天下人輕視。
104.鼓譟:擂鼓吶喊。
105.勒兵:檢閲軍隊或操練軍隊。
106.候:即軍候,負責偵察敵情的軍士。
107.堅壁:堅守營壘。
108.間:間諜。
109.國:國都。
110.卷甲:卸去鐵甲。
111.趨:快速前進。
112.悉甲:全副裝備。
113.內:同“納”。
114.厚集其陣:交戰的隊列陣形要重點集中。
115.受令:接受指教。
116.鈇(fū)質:義同“斧質”。鈇,鍘刀或斧頭。
117.胥後令邯鄲:等以後回到邯鄲聽趙王的命令。胥,同“須”,等待。按:《索隱》斷“胥後令”為一句,認為“邯鄲”是“欲戰”的誤字,並應連下句讀為“欲戰,許歷復請戰。”《資治通鑑》則斷“邯鄲”與“胥後令”連為一句。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引錢大昕的意見説:“‘胥後令邯鄲’是五字句。趙都邯鄲,謂當待趙王之令也。”
118.距:同“拒”,抵禦。
119.病篤:病重,病危。篤,重。
120.惡:憎恨,畏忌。
121.膠柱鼓瑟:比喻但守死法,不知變通。柱是琴瑟類樂器上卷弦的木柱。“膠柱”就是把卷弦的木柱粘死,不能轉動,也就無法調節弦的高低。
122.書傳:書本。
123.合變:應變。
124.當:抵敵。
125.難(nàn):駁難,反駁。“不能難”的意思是不能駁倒。
126.將括:讓趙括為將。
127.即:同“則”。
128.“身所”句:指的是被趙奢當作老師尊敬的人。身,親身。奉,同“捧”。進,進獻。
129.東向:坐西面東。古時帝王以南向為尊,公侯將相以東向為尊。
130.稱:稱職。
131.隨坐:連坐。
132.約束:指軍中的各種規定。
133.易置:撤換。
134.鋭卒:精兵。
135.坑:坑殺,活埋。以上關於長平之戰的情況,《史記》卷五《秦本紀》、卷四十三《趙世家》有簡略記載,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有更為詳盡的記載,可參看。
136.楚魏諸侯來救:楚軍來救指的是平原君趙勝帶領門客到楚國求救,楚春申君答應派兵。見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魏軍來救即指信陵君竊符救趙事,見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
137.孤:指死於長平之戰的趙軍士卒的遺孤。
138.慄腹:戰國末期燕國國相。慄腹伐趙兵敗事,可參見《史記》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卷四十三《趙世家》及《戰國策·燕策三》。
139.假:代理。
140.見:見解。
141.晚:遲鈍,落後。
142.市道:商人做生意的手段。
143.毀:詆譭,説壞話。
144.被:同“披”。
145.矢:同“屎”。
146.代雁門:代地的雁門郡。
147.便宜:按照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148.莫府:即幕府。莫,同“幕”。古代將帥出征時,辦公機構設在帳幕中,稱為幕府。後世地方最高的文武官員的官署也稱為幕府。
149.饗:用酒食招待。
150.入盜:入寇,入侵。
151.收保:收攏人馬物資退入營壘。保,同“堡”。
152.輒(zhé):立即。
153.讓:責備。
154.田畜:種田和畜牧。
155.乃復:一再。
156.強:勉強。
157.起:起用。
158.具:準備。
159.選車:精選的戰車。
160.百金之士:《集解》引《管子》:“能破敵擒將者賞百金。”這裏即指能衝鋒陷陣的勇士。
161.彀者:善於射箭的人。彀,把弓拉滿。
162.悉:全部。
163.勒:組織起來。
164.北:敗走。
165.委:拋棄。
166.單于:匈奴的君主稱為單于。
167.陳:同“陣”。
168.襜襤:部族名,在代地的北面。
169.東胡:部族名,在匈奴之東,故稱東胡。是後世烏桓、鮮卑的祖先。
170.林胡:部族名,活動地區在今山西朔縣以北至內蒙古境內。
171.走:趕跑。
172.微捕:暗中查訪,緝捕。
173.處死:如何對待死。處,處理,對待。
174.發:發作,表現。
175.威信敵國:威力伸張出來壓倒敵國。信,伸張。
176.太山:即泰山。 [2-3]  [4] 

廉頗藺相如列傳白話譯文

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將領。趙惠文王十六年,時為趙國將軍的廉頗率領趙軍征討齊國,大敗齊軍,奪取了陽晉,晉升為上卿,從此他以英勇善戰聞名於諸侯各國。藺相如,趙國人,他是趙國的宦官首領繆賢家的門客。
趙惠文王的時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説了這件事,就派人給趙王送來一封書信,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趙王同大將軍廉頗以及諸大臣們商量:如果把寶玉給了秦國,秦國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騙;如果不給他,又恐怕秦國來攻打。尚未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尋找一個能到秦國去回覆的使者,也未能找到。宦官令繆賢説:“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你是怎麼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繆賢回答説:“微臣曾犯過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國去,我的門客相如勸阻我不要去,問我説:‘您怎麼會了解燕王呢?’我對他説:‘我曾隨從大王在國境上與燕王會見,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説“情願跟您交個朋友”。因此瞭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對我説:‘趙國強,燕國弱,而您受寵於趙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結交。現在您是從趙國逃亡到燕國去,燕國懼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還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請求治罪,這樣也許僥倖被赦免。’臣聽從了他的意見,大王也開恩赦免了為臣。為臣私下認為這人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可以出使。”於是趙王立即召見,問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請求交換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給他?”相如説:“秦國強,趙國弱,不能不答應它。”趙王説:“得了我的寶璧,不給我城邑,怎麼辦?”相如説:“秦國請求用城換璧,趙國如不答應,趙國理虧;趙國給了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邑,秦國理虧。衡量一下兩種對策,寧可答應它,使秦國來承擔理虧的責任。”趙王説:“誰可以前往?”相如説:“大王如果無人可派,臣願捧護寶璧前往出使。城邑歸屬趙國了,就把寶璧留給秦國;城邑不能歸趙國,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帶回趙國。”趙王於是就派遣藺相如帶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見藺相如,相如捧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寶璧傳着給妻妾和左右侍從看,左右都高呼萬歲。相如看出秦王沒有用城邑抵償趙國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説:“璧上有個小斑點,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給他,相如於是手持璧玉退後幾步靠在柱子上,怒髮衝冠,對秦王説:“大王想得到寶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全體大臣商議,大家都説:‘秦國貪得無厭,倚仗它的強大,想用空話得到寶璧,説給我們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議的結果是不想把寶璧給秦國。但是我認為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騙,更何況是大國之間呢!況且為了一塊璧玉的緣故就使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也是不應該的。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寶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國書。為什麼要這樣呢?是尊重大國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來到貴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台觀上接見我,禮節十分傲慢;得到寶璧後,傳給姬妾們觀看,這樣來戲弄我。我觀察大王沒有給趙王十五城的誠意,所以我又取回寶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頭今天就同寶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寶璧,斜視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寶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如此,並召來有司查看地圖,指明從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給趙國。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用欺詐手段假裝給趙國城邑,實際上趙國根本不可能得到,於是就對秦王説:“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趙王懼怕貴國,不敢不奉獻出來。趙王送璧之前,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賓大典,我才敢獻上寶璧。”秦王估量,畢竟不可能強力奪取,於是就答應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背約不給城邑,便派他的隨從穿上粗麻布衣服,懷中藏好寶璧,從小路逃出,把寶璧送回趙國。
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賓的大典禮,宴請趙國使者藺相如。相如來到後,對秦王説:“秦國從穆公以來的二十餘位君主,從沒有一個是能切實遵守信約的。我實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王,所以派人帶着寶璧回去,已從小路回到趙國了。況且秦國強大趙國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趙國,趙國立即就會把璧送來。如今憑着秦國的強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讓給趙國,趙國哪裏敢留下寶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是應該被誅殺的,我願意接受湯鑊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從長計議此事!”秦王和羣臣面面相覷,發出苦笑之聲。侍從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機説:“如今殺了相如,終歸還是得不到寶璧,反而破壞了秦趙兩國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趙國,趙王難道會為了一塊璧玉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最終還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見了相如,大禮完後讓他回了國。
相如回國後,趙王認為他是一位有德行、有才能的賢大夫,出使諸侯國,能做到不辱使命,於是封相如為上大夫。此後秦國並沒有把城邑給趙國,趙國也始終不給秦國寶璧。
此後秦國攻打趙國,奪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國再次攻打趙國,殺死兩萬人。
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想在西河外的澠池與趙王進行一次友好會見。趙王害怕秦國,打算不去。廉頗、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顯得趙國既軟弱又膽小。”趙王於是前去赴會,藺相如隨行。廉頗送到邊境,和趙王訣別説:“大王此行,估計路程和會談結束,再加上返回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三十天還沒回來,就請您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的妄想。”趙王答應了,便去澠池與秦王會見。秦王飲到酒興正濃時,説:“我私下裏聽説趙王愛好音樂,請您奏瑟一曲!”趙王就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一起飲酒,令趙王彈瑟。”藺相如上前説:“趙王私下裏聽説秦王擅長秦地土樂,請讓我給秦王捧上盆,來相互為樂。”秦王發怒,不答應。這時藺相如向前進獻瓦缻,並跪下請秦王演奏。秦王不肯擊缻,藺相如説:“在這五步之內,如果我自殺,脖頸裏的血可以濺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從們想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睜圓雙眼大聲斥罵他們,侍從們都嚇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興,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頭來招呼趙國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國的大臣們説:“請你們用趙國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獻禮。”藺相如也説:“請你們用秦國的咸陽向趙王獻禮。”直到酒宴結束,秦王始終也未能壓倒趙王。趙國也部署了大批軍隊來防備秦國,因而秦國也不敢輕舉妄動。
澠池會結束以後回到趙國,由於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説:“作為趙國的將軍,我有攻戰城池作戰曠野的大功勞,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能説會道立了點功,可是他的地位卻在我之上,況且藺相如本來就出身卑賤,我感到羞恥,無法容忍在他的下面。”並且揚言説:“我遇見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藺相如聽到這話後,不願意和廉頗相會。每到上朝時,藺相如常常聲稱有病,不願和廉頗去爭位次的先後。沒過多久,藺相如外出,遠遠看到廉頗,藺相如就掉轉車子迴避。於是藺相如的門客就一起來向藺相如規勸説:“我們之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呀。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頗傳出壞話,而您卻害怕躲避着他,膽怯得也太過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有出息,請讓我們辭去吧!”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説:“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眾人都説:“廉將軍比不上秦王。”藺相如説:“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羣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害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呀。如今我們倆相鬥,就如同兩猛虎爭鬥一般,勢必不能同時生存。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將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而將個人的私怨擱在後面罷了!”廉頗聽説了這些話,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揹着荊鞭,由賓客引領,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他説:“我這個粗野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的胸懷如此寬大啊!”二人終於相互交歡和好,成了生死與共的好友。
同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打敗了它的一支軍隊。兩年後,廉頗又攻打齊國的幾邑,並佔領了它。過了三年以後,廉頗去攻打魏國的防陵和安陽,都攻下來了。四年之後,藺相如率師攻打齊國,一路打到平邑才罷手。第二年,趙奢在閼與城下大敗秦軍。
趙奢,原是趙國徵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租税的時候,平原君家不願繳納,趙奢依法行事,殺了平原君家當權掌事的九個人。平原君很惱怒,要殺死趙奢。趙奢趁機勸説道:“您在趙國是貴公子,如今要是您家也不遵紀守法,國家法令就會削弱,法令削弱了就會使國家衰弱,國家衰弱了諸侯就要出兵侵犯,諸侯出兵侵犯趙國就會滅亡,您還怎能安享這些財寶呢?反過來,以您的地位和尊貴,能奉公守法就會使全國上下一心,上下一心就會國家強盛,國家強盛了趙氏的政權就會穩固,而您身為趙國貴戚,難道還會被天下人輕視嗎?”平原君聽了,認為他很有才幹,把他推薦給趙王。趙王任用他掌管全國的賦税,全國賦税從此公平合理,民眾富足,國庫充實。
秦國攻打韓國,軍隊駐紮在閼與,趙王召見廉頗問道:“能不能去救援?”廉頗答道:“相距太遠,路程又艱險狹窄,很難援救。”趙王又召見樂乘問救援之事,樂乘的回答和廉頗的話一樣,又召見趙奢來問,趙奢回答説:“道遠地險路窄,就如同兩隻老鼠在洞中打鬥,哪個驍勇哪個獲勝。”趙王使派趙奢領兵,去救閼與。
趙軍離開邯鄲三十里,趙奢就下令暫不進軍,並傳令軍中説:“有誰來為軍事進諫的,處死刑。”秦國的軍隊其實在武安的兩面紮營,他們擊鼓吶喊的操練之聲,把武安的屋上瓦都震動了。一名偵查敵情的軍侯,請求立刻派兵救武安,趙奢果然馬上把軍侯斬首了。他只把壘塹築得堅固異常,又停留了二十八天,沒有向前推進,而且更積極地增築防禦工事。秦國的奸細潛入趙軍營區,趙奢用飯菜優加款待後把他遣送回去。奸細把情況向秦軍將領報告,秦將大喜,説:“離開國都三十里軍隊就不前進了,而且還增修營壘,閼與不會為趙國所有了。”趙奢遣送秦軍間諜之後,就令士兵卸下鐵甲,快速向閼與進發。兩天一夜就到達前線,下令善射的騎兵離閼與五十里紮營。軍營築成後,秦軍知道了這一情況,立即全軍趕來。一個叫許歷的軍士請求就軍事進諫,趙奢説:“讓他進來。”許歷説:“秦軍沒料到我們的軍隊已經到了這裏,所以他們的士氣相當旺盛,將軍一定要厚集兵力,嚴陣以待,不然的話,必定要打敗仗。”趙奢説:“請讓我接受您的指教。”許歷説:“請你殺死我好了!”趙奢答道:“等回到邯鄲再説。”許歷又要求陳述戰略,他説:“能先佔據北山的穩操勝券,後到的就要吃敗仗了。”趙奢認為可行,立刻派出一萬人先行佔領北山,秦兵隨後也擁到了,兩軍爭奪山頭,秦軍由於晚了一步而無法上山,趙奢指揮兵士,展開猛烈的攻擊,大破秦軍,秦軍潰敗而去。閼與之困終於解除了,趙奢的大軍凱旋而歸。
趙惠文王封賜趙奢為馬服君,並任許歷為都尉。從那以後,趙奢和廉頗、藺相如官階相同。
四年後,趙惠文王去世,其太子孝成王即位。趙孝成王七年,秦軍和趙軍在長平對峙,其時趙奢已經去世,藺相如也身患重病,趙王派廉頗帶兵攻打秦軍,秦軍幾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趙王聽信秦軍間諜散佈的謠言。秦國間諜説:“秦軍最忌諱、最害怕的,就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做趙軍的將帥。”趙王因此就讓趙括當將軍,以代替廉頗。藺相如説“:大王僅憑虛名而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粘死調絃柱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遺留的兵書罷了,並不懂得靈活應變。”趙王不聽,還是命趙括為將。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論戰談略,自以為天下人沒有能比得上他的。有一次與他父親談戰陣佈設之道,趙奢也難不倒他,但是也並不因此就認為他懂兵法。趙括的母親詢問其中原因,趙奢説:“戰爭,是關係將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兒竟説得如此輕鬆容易。將來趙國不用括兒為將則已,若果真用了他,使趙國慘敗的,一定是他了。”等到趙括所率領的大軍就要起程時,他母親上書給趙王説:“不可以讓趙括做將軍。”趙王問:“為什麼?”回答説:“當初我侍奉他父親,那時他是將軍,由他親自捧着飯食侍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計,被他認作朋友的數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的財物全都分給軍吏和僚屬,從接受軍令的當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現在趙括一下子做了將軍,就面向東接受朝見,軍吏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可買的就買下來。大王你看他哪裏像他父親?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趙王答道“:您把這事放下別管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接着説:“您一定要派他領兵,日後一旦他不稱職,老身能不受株連嗎?”趙王答應了她的請求。
趙括一取得了廉頗的職權,就立刻全盤更改法令,調動官吏。秦國大將白起得到情報,運用奇兵巧計,假裝戰敗退走,卻由背後偷襲趙軍的輜重及補給路線,把趙國的軍隊截斷為兩部分,趙軍軍心浮動。經過四十幾天後,趙軍飢餓難忍,趙括就出動精兵親自與秦軍硬拼,秦軍射死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幾十萬大軍投降了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活埋了。趙國前後損失共四十五萬人。第二年,秦軍包圍了邯鄲,達一年多時間,趙國幾近滅亡,全靠楚、魏兩國軍隊來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鄲的包圍。趙王也由於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就沒有治她的罪。
邯鄲解圍之後五年,燕國採納了慄腹的計策,説是“趙國年富力強的人全死在了長平之役,而他們的孤幼尚未成人。”燕王便發兵攻趙,趙王派廉頗領兵反擊,在鄗城大敗燕軍,殺死慄腹,於是包圍燕國都城。燕國提出以割讓五座城邑給趙國,作為講和的條件,趙國才答應了退兵。趙王將尉文城封給廉頗,號稱信平君,又讓他代行相國的職權。
當廉頗在長平被免職回京,失掉權勢的時候,原來的門客都棄他而去。等到他又掌權任職之時,那些門人又陸陸續續地回來了。廉頗説“:先生們都請回去吧!”門客説:“唉,您的見解怎麼這樣落後?天下之人皆以利害關係相交往,您得勢時,我們來追隨您;您失勢時,我們就離開,這本是很普通的道理,有什麼可抱怨的呢?”又過了六年,趙國派廉頗攻打魏國的繁陽,奪取了它。
趙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起用樂乘代替廉頗,廉頗很生氣地打擊樂乘,樂乘離職而去。廉頗也逃到魏國的大梁。第二年,趙國任李牧為將攻打燕國,攻下了武遂、方城。
廉頗在大梁住久了,魏國並不重用他,而趙國由於屢次受秦國的窘困,就想重新命他為將,廉頗也想再被趙國起用。趙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頗,看看他還能不能任職幹事。廉頗的仇人郭開用重金收買使臣,讓他回來説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臣見到廉頗之後,廉頗當着他的面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鐵甲騎上駿馬,表示自己仍然健壯可用。趙國使臣回去向趙王報告説:“廉將軍人雖老,飯量還不錯。可是隻跟我坐了一會兒,就去大解了三次。”趙王一聽,以為廉頗已經老邁不堪任用,就不再召回他了。
楚國得知廉頗在魏國,暗地裏派人去接他。廉頗雖然做了楚國的將軍,但沒有任何建樹。他説:“我想指揮趙國的子弟兵啊。”最後,死在楚國的壽春。
李牧是趙國北部邊境的良將。長期駐守在代地雁門郡一帶,防禦匈奴的入侵。他經常根據實際需要設置官吏,把防地內城市的租税收入幕府,作為軍費開支。他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教士兵練習射箭騎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偵察敵情的人員,對戰士待遇優厚。訂立規章:“發現匈奴兵來襲擊,要立刻退回營區自保;有膽敢去捕擄敵人的,處以斬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傳來警報,立即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堅守,從不出來迎戰。像這樣過了幾年,人馬物資都沒有什麼損失。可是匈奴卻認為李牧膽小怕事,就連趙國的邊防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趙王責怪李牧,李牧依然不改。趙王生氣地召他回來,另派他人接替李牧。
此後一年多,匈奴每次來犯,趙軍就出來交戰。但是每次都沒取勝,損失傷亡卻很多,邊境地區又不能按時種植、畜牧。趙王只好再請李牧出任原職。李牧閉門不出,推説自己有病。趙國一再懇請他復出,李牧説:“大王一定要戍守邊防,就得答應我仍採取從前的做法,我才敢從命。”趙王答應了他的要求。
李牧再回到軍中,法令一如從前。在幾年當中,匈奴都是一無所獲,但是他們仍然相信李牧膽怯。邊境的官兵每天都受犒賞而無用武之地,都希望有作戰的機會。李牧就精心選擇了一千三百輛兵車,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的士兵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訓練作戰。同時讓大批牲畜到處放牧,放牧的人滿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馬入侵,李牧就假裝失敗,故意把幾千人讓匈奴活捉去。單于聽到這個消息,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李牧佈下許多奇兵,用左右包抄的方法反擊匈奴軍,大敗匈奴,殺掉十幾萬匈奴騎兵。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並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了。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趙悼襄王元年,廉頗已經逃到魏國之後,趙國派李牧攻打燕國,攻克了武遂和方城。過了兩年,龐眗打敗燕軍,殺掉其將領劇辛。又過了七年,秦軍在武遂打敗並殺死趙將扈輒,斬殺趙軍十萬人。趙國便派李牧為大將軍,在宜安進攻秦軍,大敗秦軍,趕走秦將桓齮。李牧被封為武安君。又過三年,秦軍進攻番吾,李牧擊敗秦軍,又向南抵禦韓、魏兩國的入侵。
趙王遷七年,秦國派王翦進攻趙國,趙國派李牧和司馬尚禦敵。秦國用大筆金錢收買趙王的寵臣郭開,讓他做反間的工作,進讒言説李牧、司馬尚圖謀反叛。趙王便派趙葱和齊國將軍顏聚接替李牧,李牧抗旨,趙王派人暗地裏趁李牧沒有防備就捉住了他,並把他殺了,還撤了司馬尚的官職。三個月後,王翦乘機猛攻趙國,大敗趙軍,殺死了趙葱,俘虜了趙王遷和將軍顏聚,最後滅掉了趙國。
太史公説:知道將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氣,死並非是難事,而怎樣對待死才是難事。當藺相如手舉寶璧斜視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從的時候,就面前形勢來説,最多不過是被殺,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為膽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現。相如一旦振奮起他的勇氣,其威力就伸張出來壓倒敵國。後來又對廉頗謙遜退讓,他的聲譽比泰山還重,他處事中表現的智慧和勇氣,可以説是兼而有之啊! [3] 

廉頗藺相如列傳創作背景

司馬遷從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創作《太史公書》(後來稱為《史記》),到漢武帝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其中第八十一篇《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廉頗、藺相如、趙奢、趙括、李牧五人的合傳。司馬遷創作這篇傳記意在寄寓“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表”的深意。 [4]  [5] 

廉頗藺相如列傳作品鑑賞

廉頗藺相如列傳整體賞析

《廉頗藺相如列傳》是一篇愛國人物的合傳,兼備附傳,以寫廉頗、藺相如為主,後面附有趙奢、趙括、李牧等人的主要事蹟。通過這五人的傳略,反映了趙國從趙惠文王到趙王遷七十年間的興亡史,同時也反映出如何使用人才的問題;強調了君主善於舉賢授能,知人善任,國家就強盛,君主若良莠不分,忠奸不辨,國家就敗亡的主題。
全文主要寫了四個有名的故事,即“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歡”及“長平之戰”。文章以雙起法開篇,同時推出廉頗與藺相如,而後又單寫藺相如,將廉頗的懸念留給了讀者。寫藺相如,則先藉繆賢之口,道出其平時為人的性格,推崇其臨機處事的智謀,為下文張本。接着才開始“完璧歸趙”的故事。“完璧歸趙”一事不見於《戰國策》,司馬遷當另有所據。整段文字寫來緊湊有力,情景細膩逼真。喜怒見於色,鬚眉見於形,可謂理明而辭暢。短短的數語,就將緊張、危險的場面,勇敢機智的人物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不禁使人由其文而想見其人,設想其事。其中尤以持璧睨柱一段最為精彩。接下來寫秦王齋戒後相如徒手晉見,及今讀之,猶不禁讓人為之捏一把冷汗。但作者行文卻從容不迫,由相如的一席話立刻將緊張的局勢化為輕鬆,干戈化為玉帛,最後“畢禮而歸之”。寫來入情入理,不着痕跡;讀來令人蕩氣迴腸,時覺有一段激越悠揚的樂音迴盪在心靈深處。
“澠池之會”的情景則如戲,如電影。這一段文字留給讀者以廣闊的想像空間。那緊張危險、激動人心的場面,歷歷如在目前;那舌劍唇槍、互不相讓的口戰,彷彿就在耳旁。在這裏,描寫的已不是宴飲的好會,而是兩國人才、智慧、勇氣的決鬥,是一處沒有硝煙的戰場。作者用他那如椽巨筆生動而富於戲劇性地刻畫了藺相如靈活機智,不畏強暴,據理力爭的英雄形象。行文緊張刺激,歷歷如見。
在“廉藺交歡”中,廉頗才開始正式登場。在這裏,作者的寫法是兩人並重。先寫藺相如度量寬宏,先公後私的襟懷,次寫廉頗識大局,勇於改過的勇氣。在當時,廉頗以百戰功勳,國家重臣,齒德兼隆的身分,向藺相如這位後起之秀負荊請罪,可知作者突出表現的是廉頗之勇氣,用筆實勝過對藺相如之寬容的刻畫,廉頗性格中真率、憨直的一面也躍然紙上。
“長平之戰”着重於成敗之由、得失之故。作者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説明君主能否知人善任,關係到一個國家興亡。宋代洪邁説:“趙括之不宜為將,其父以為不可,母以為不可,大臣以為不可;秦王知之,相應侯知之,將白起知之,獨趙王以為可。故用之而敗。”(《容齋隨筆》卷二)長平之戰的教訓是慘痛的,但趙國君主仍不引以為戒,依然偏聽偏信,終使廉頗報國無門,客死異邦;李牧蒙受冤屈,慘遭刑戮。趙王自斷手足,自毀長城,其國不滅,難矣!
司馬遷通過這四個故事成功地塑造出幾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首先,司馬遷善於在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他寫藺相如,主要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歡三個重要情節表現藺相如的智勇。這三個故事反映了兩種矛盾。一是秦趙之間的矛盾,一是廉藺之間的矛盾。第一個矛盾也是主要矛盾,促成了藺相如得以表現他的大智大勇,使趙國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他自己的地位也由一個普通門客提升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這樣,秦趙兩國之間矛盾發展的結果,又構成了將相之間矛盾的前因,隨秦趙矛盾的暫時緩和,廉藺之間的矛盾突出了。但主要矛盾的始終存在,藺相如的高瞻遠矚及廉頗的剛直敦厚使得廉藺之間的矛盾終於得以消解。司馬遷就在這兩個矛盾的展開中完成了他理想中典型的儒家將相的形象塑造。
其次,司馬遷還善於在對比中顯示人物的性格。所謂個性,就是這個人區別於其他人的獨特的性格,這種區別也只有在對比中才能鮮明地表現出來。如藺相如對強秦的英勇無畏與對廉頗的謙讓退避;廉頗對藺相如的前倨與後恭;藺相如的大智大勇與秦王的色厲內荏;趙奢用兵之明與趙括紙上談兵;眾人對趙括的明察與趙王對趙括的不察……這些對比,就像畫家用了鮮明的色彩一樣,使人的感觀出現強烈的反差,作者所要表現的形象就強烈地留在讀者的腦海裏了。
另外,司馬遷也是塑造典型的大師。他筆下的每一個傳記都有一個生命,他所有的素材都為之而組織。他儘可能去創造、去維護、去發揚這一生命.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司馬遷可謂一個出色的攝影師,他總是選取最好的鏡頭,捕捉最完美的瞬間。在同一景色裏,他會為他們拍合影,但更多的是特寫。他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重心,由於這重心而構成了整個作品的完整。在這種意味上,他又是一個卓越的肖像畫家,也是一個優異的雕刻家。同時,他也像一個大音樂家一樣,在他的作品裏奏着獨有的旋律。而這旋律,使他的文章有着無比的韻味。在他精心譜寫的旋律的起承轉合處,可以強烈地體會到司馬遷對結構是何等地慘淡經營而又揮灑自如,匠心獨運。在文中寫的眾人中,廉頗為趙國宿將,而死於最後。故行文以廉頗為經,以藺相如、趙奢、趙括、李牧為緯,對這些人的記述詳備,而對廉頗反而簡略。於此最見司馬遷意匠之妙。在敍次諸人時,又以廉頗纓絡其間,前後一線相承,不致散漫。李牧最晚出,而死於廉頗之後,故司馬遷先安排李牧與廉頗事蹟相關之處,再詳細敍李牧之事,中間再次點出廉頗,盡得參差之法。在這裏,司馬遷為增加文字結構之美,已把廉頗作為一種重複的事項,讓他的出現就像一種旋律,又像建築長廊中的列柱似的,構成一種連綿迴環的氣勢。在文章的末尾,太史公的評又留有獨特的餘韻,令人讀後掩卷深思。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司馬遷不僅構築了結構宏大的《史記》紀傳體例,而且在結構的每一細節上他更是精雕細刻,極盡巧匠之能事。
此文的語言,無論是敍事,還是對話,都達到極高的境界。其敍事語言奇而韻。所謂奇,就是自秦文的矯健而變為疏蕩淡遠;所謂韻,就是經楚辭的洗禮,使疏蕩處不流於偏枯躁急。其對話語言極為貼切與傳神,起到敍事語言所無法替代與企及的功效。整篇文字筆酣墨飽,神完氣足,令人把玩不已。 [4] 

廉頗藺相如列傳名家點評

明·凌稚隆史記評林》卷八一:相如澠池之會,如請秦王擊缶,如召趙御史書,如請咸陽為壽,一一與之相匹,無纖毫挫於秦,一時勇敢之氣,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史公每於此等處,更著精神。 [5] 
清·梁啓超《飲冰室文集》: 太史公述相如事,字字飛躍紙上,吾重贊之,其蛇足也。顧吾讀之而怦怦然刻於餘心者,一言焉,則相如所謂“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嗚呼,此其所以豪傑歟!此其所以聖賢歟!彼亡國之時代,曷嘗無人才?其奈皆先私仇而後國家之急也。往車屢折,來軫方遒,悲夫! [5] 

廉頗藺相如列傳作者簡介

司馬遷像
司馬遷像(2張)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説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司馬談之子。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後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6] 
參考資料
  • 1.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2147-2157
  • 2.    丁帆 楊九俊.語文(必修三).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98-102
  • 3.    司馬遷著 王耀祖、仝晰綱註譯.史記.武漢:崇文書局,2006:160-176
  • 4.    陳振鵬 章培恆.古文鑑賞辭典(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300-310
  • 5.    司馬遷著 張大可解讀.史記:節選.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216-226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