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芷

(中藥)

鎖定
白芷,中藥名。為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圓柱形,莖基部徑2-5釐米,基生葉一回羽狀分裂,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果實長圓形至卵圓形。主要變種有杭白芷祁白芷、白芷(原變種)、台灣獨活。以根入藥,有祛病除濕、排膿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鼻炎牙痛赤白帶下、痛癤腫毒等症,亦可作香料。北方的一些省區有栽培,多自產自銷,少數調省外。一般生於林下、林緣、溪旁、灌叢和山谷草地。
別    名
薛芷
芳香
中文學名
白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傘形目
傘形科
當歸屬
白芷、杭白芷
分佈區域
東北、華北地區
採收時間
夏、秋二季
用    量
3-10g
毒    性
無毒

白芷入藥部位

傘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乾燥根。

白芷性味

味辛,性温。

白芷歸經

歸肺,脾,胃經。

白芷功效

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祛風止癢。

白芷主治

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風濕痹痛,鼻淵,帶下證,瘡癰腫毒

白芷相關配伍

①與防風、羌活等同用,用於感冒風寒,頭痛鼻塞
②與薄荷菊花蔓荊同用,用於外感風熱
③與石膏、黃連同用,用於牙痛
④與蒼耳子、辛夷、薄荷同用,用於治鼻淵頭痛。
⑤與蒲公英、瓜蔞同用,可用於癰腫瘡毒之乳用不起;與金銀花天花粉同用,可用於癰腫瘡毒之膿出不暢。
⑥與鹿角霜、白朮、炮姜等同用,可用於寒濕帶下;與車前子黃柏等同用,可用於濕熱帶下。

白芷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適量。

白芷禁忌

陰虛血熱者忌服。

白芷炮製方法

揀去雜質,用水洗淨,浸泡,撈出潤透,略哂至外皮無滑膩感時,再悶潤後,切片乾燥。

白芷生理特性

常生長於林下、林緣、溪旁、灌叢及山谷地,白芷適應性很強,耐寒、喜温和濕潤氣候,中國各地均有栽培,喜向陽、光照充足的環境。白芷是根深喜肥植物,種植在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濕潤而又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地,在黏土、土壤過沙、淺薄中種植則主根小而分叉多,亦不宜在鹽鹼地栽培,不宜重茬。白芷抽蓄後,根部變空心腐爛,不能作藥用。冬季若土壤乾旱而遇凍,幼苗容易凍死,但若土壤濕潤,則幼苗可忍受-6~-8℃低温。在過於寒冷的高山地或廕庇的地方,生長不良。

白芷產地

主產於中國東北及華北地區,國內北方各省多栽培供藥用。

白芷相關論述

1《綱目》:“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陽明;性温氣厚,行足陽明;芳香上達,入手太陰肺經。如頭、目、眉、齒諸病,三經之風熱也;如漏、帶、癰疽諸病,三經之濕熱也;風熱者辛以散之,濕熱者温以除之。為陽明主藥,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膿生肌止痛。治鼻淵齒痛小便出血眉稜骨痛,大腸風秘,婦人血風眩運,翻胃吐食;解砒毒,蛇傷鼻衄、刀箭金瘡。” [1] 
2《本草求真》:“白芷,氣温力厚,通竅行表,為足陽明經祛風散濕主藥。故能治陽明一切頭面諸疾,如頭目昏痛,眉稜骨痛,暨牙齦骨痛,面黑瘢疵者是也。且其風熱乘肺,上爍於腦,滲為淵涕;移於大腸,變為血崩血閉腸風痔瘻癰疽;風與濕熱,發於皮膚,變為瘡瘍燥癢;皆能温散解託,而使腠理之風悉去,留結之癰腫潛消,誠祛風上達,散濕火要劑也。”
3《本草正義》:“白芷,氣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濕。《本經》所謂長肌膚而潤澤顏色者,以温養為義,初非謂通治外瘍,可以生肌長肉;乃《大明本草》竟以治乳癰發背瘰癧、痔瘻、瘡痍、疥癬,謂為破宿血,生新血,排膿止痛云云。潔古亦謂治頭面皮膚風痹燥癢。瀕湖且謂色白味辛,性温氣厚,陽明主藥,癰疽為陽明濕熱,濕熱者温以除之,故排膿生肌止痛。頤謂辛温上升之品,可治寒濕,必不可治濕熱,而潰瘍為病,濕熱者十之九而有餘,寒濕者十之一而不及,胡可以統治癰瘍,抱薪救火。”
[2-4] 
參考資料
  • 1.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版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 3.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5月
  • 4.    楊衞平.《臨牀常用中藥手冊》:貴州科技出版社,2001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