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挫折

(漢語詞彙)

鎖定
挫折,是指人們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阻礙人們達成目的的障礙。心理學上指個體有目的的行為受到阻礙而產生的必然的情緒反應,會給人帶來實質性傷害,表現為失望 痛苦 沮喪不安等。挫折易使人消極妥協。挫折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挫折情境,二是挫折認知,三是挫折反應。有關挫折的系統的心理學闡釋,包括挫折的含義、內容、形式、原因以及解決挫折的方法等。
中文名
挫折
外文名
setbacks/frustration
拼    音
cuò zhé
近義詞
磨難、困難
反義詞
成功、順利 勝利 [3] 
注    音
ㄘㄨㄛˋ ㄓㄜˊ

目錄

挫折釋義

1、 [knock]:壓制,阻礙,使削弱或停頓。
2、 [jolt]:遭到失敗。
例:主張進化的論點遭到嚴重的挫折。
3、 [frustration;setback]:失利。
例:殘酷的挫折使他逐漸喪失了信心。 [1] 

挫折出處

漢桓寬《鹽鐵論·誅秦》:“控弦之民,旃裘之長,莫不沮膽,挫折遠遁。” [3] 

挫折例句

1. 失利,失敗困難。
①漢桓寬《鹽鐵論·誅秦》:“控弦之民,旃裘之長,莫不沮膽,挫折遠遁。”
②《東觀漢記·耿弇傳》:“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嘗挫折。”
《後漢書·卷一七·馮異傳》:今偏城獲全,虜兵挫折。 [3] 
④宋楊萬里《張魏公傳》:“元祐至隆興 初,首薦論事切直、挫折不撓者數十人。”
⑤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回:“卻説犬戎自到鎬京擾亂一番,識熟了中國的道路,雖則被諸侯驅逐出城,其鋒未曾挫折,又自謂勞而無功,心懷怨恨。遂大起戎兵,侵佔周疆,岐、豐之地,半為戎有。”
⑥鄒韜奮《不相干的帽子》:“我認為挫折磨難是鍛鍊意志增加能力的好機會。”
2. 折斷,摧折,損傷。
①《宋史·吳芾傳》:“去歲兩淮諸城望風奔潰,無一城能拒守者,此秦檜壅塞言路、挫折士氣之餘毒也。”
②明康海《香羅帶·離思》套曲:“便做挫折金針,也解不得我愁腸千萬結。”
③《楊家將》第三十回:“被吾打破三陣,已挫折其鋭氣矣!”
④茅盾《子夜》十七:“在公債方面,他們尚未挫折鋭氣。”。 [2] 
3. 屈服。
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下:“ 徐大理有功,每見武后將殺人,必據法廷爭……終不挫折。”
4. 凌辱。
①漢荀悦《漢紀·文帝紀上》:“古者大臣……有大罪北面跪而自裁,上不使人挫折而刑之。”
②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五五回:“卻怎麼今日把你這般挫折?”
③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回:“秋正因金桂近日每每地挫折他,不知何意,百般竭力挽回。” [2] 

挫折基本含義

挫折
挫折(4張)
挫折包括三個方面的涵義:
一是挫折情境,即指對人們的有動機、目的的活動造成的內外障礙或干擾的情境狀態或條件,構成刺激情境的可能是人或物,也可能是各種自然、社會環境
二是挫折認知,即指對挫折情境的知覺、認識和評價;
三是挫折反應,即指個體在挫折情境下所產生的煩惱、困惑、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交織而成的心理感受,即挫折感。其中,挫折認知是核心因素,挫折反應的性質及程度,主要取決於挫折認知。
一般來説,挫折情境越嚴重,挫折反應就越強烈;反之,挫折反應就輕微。但是,只有當挫折情境被主體所感知時,才會在個體心理上產生挫折反應。如果出現了挫折情境,而個體沒有意識到,或者雖然意識到了但並不認為很嚴重,那麼,也不會產生挫折反應,或者只產生輕微的挫折反應。因此,挫折反應的性質、程度主要取決於個體對挫折情境的認知。
挫折反應和感受是形成挫折的重要方面,個體受挫與否,是由當事人對自己的動機、目標與結果之間關係的認識、評價和感受來判斷的。對某人構成挫折的情境和事件,對另一人不一定構成挫折,這就是個體感受的差異。正如巴爾扎克所説:“世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於天才來説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而對於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