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情緒反應

鎖定
就主體存續而言,對肯定或否定的狀態變化作出評價的主觀的現象,但因為同時也產生身體的表現,所以生物學上就有可能對此進行研究,客觀地考察感情的發生、經過的條件及其機制。感情狀態變化較弱而持續的稱心情(mood),比較強而且急劇的稱激動或情緒(emotion,喜、悲、恐、怒、驚等)。
中文名
情緒反應
外文名
emotional reactions
應用學科
心理學

情緒反應基本解釋

情緒反應指喜、怒、悲、恐時所表現出的形為,是植物性神經系統的一系列反應。動物發怒時,或哼或叫,伏耳,豎毛;脈搏和呼吸加速,血壓升高,顏面潮紅,腸胃充血,分泌亢進。恐慌時,瞳孔放大,眼球轉動,東張西望,毛豎立,出冷汗,唾液減少,口渴,皮膚血管收縮,顏面蒼白。動物腦內產生的情緒,通過上述一系列的情緒反應,從外觀上可以得到了解。產生情緒反應的腦的部位是丘腦下部和大腦邊緣系統,對這些部位給與電的刺激,同樣可引起情緒反應。

情緒反應激動表現

因為激動有一定的統一過程,此時身體有顯著變化,所以對人以外的許多動物也容易進行生物學的研究,亦即激動時:
(1)意識方面:人的思考力和判斷力下降,就連動物學習也似乎顯得困難,即陷入意識的不統一或失去控制的狀態;
(2)器官變化方面:不隨意肌(瞳孔運動、體毛運動)、循環系統(脈搏、血量分佈、血壓)、呼吸系統(呼吸頻率、呼吸量)、腺活動(消化液分泌、出汗)等發生顯著的變化,主要是植物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發生急劇的廣泛的變化所致;
(3)行為方面:例如肌肉或變得不能隨意地運動,或不隨意地哆嗦,出現平時看不到的混亂狀態。因此,作為生物學上研究激動的手段,對人除了進行表情、姿勢等肌肉反應的觀察外,還要測定呼吸、脈搏、血壓、腦電波以及皮膚所產生的電阻等情況,最後一項特別靈敏,對激動現象的精密分析非常有效。這種現象被認為是因植物神經中樞和交感神經的興奮,引起皮膚的分泌腺細胞(汗腺、粘液腺)的離子透性增大,以及由分泌物本身的電傳導所致,所謂“測謊器”就是依據此理。
關於激動的現代學説有內觀的洪德(W.Wundt),迪奇納(E.B.Titchener)、力動的[弗雷德(S.Fre-ud)、行為主義的[沃森(J.B.Watson),以及生理學的坎農(W.B.Cannon)等諸學説。坎農認為,激動反應是由皮層下中樞的丘腦下部所支配的。
派匹茲(J.W.papez)還提倡所謂激動迴路,認為這是環繞海馬、腦弓、乳頭體、丘腦前核、帶狀回的神經迴路,在這激動迴路中形成了激動體驗。再有奧德斯(J.Olds)根據自我刺激法,發現在腦中存在着刺激時得到快感等報酬效應的區域,以及相反的不快感等罰效應區域。當前,腦生理學認為,在出現激動體驗和行為時,丘腦下部的特定部位發出脈衝,傳到邊緣皮層形成激動體驗,傳到腦幹脊髓而出現激動行為。
作為激動表現的微動肌肉反應(表情、姿勢)不僅包含先天的生理因素,也包含成長過程中為適應環境而學習的所謂社會因素。在人以外的哺乳類中,一般以姿勢為主,這類動物具特有的表情肌,在某種程度上顯有表情是可能的。再者,把個人的感情素質傾向稱為氣質(temperament)。

情緒反應決定因素

如果你看到你的一個朋友,他情緒低落、行為頹唐、精神不振。你上去問他,“為何如此?”他會告訴你,由於碰到一個什麼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所以才會如此。你可能會認為他的解釋很合理,很有道理。但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
兩個花匠去賣花盆,途中翻了車,花盆大半被打碎。一個花匠説:“完了,壞了這麼多花盆,真倒黴。”另一個花匠説:“真幸運,還有這麼多花盆沒有打碎。”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認為:人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不是由於某一事件(Activating event)直接所引起,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的認知和評價所引起的信念(Belief),最後是信念導致了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緒和行為後果(Consequence),這稱之為ABC理論。這一理論糾正了我們慣常的思維定勢。通常我們會認為情緒和行為後果的反應直接由激發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論則認為A只是C的間接原因,B即個體對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才是C直接的原因。結論:不是事件,而是你對事件的認識決定你的反應。
客觀事件我們是無法左右的,有些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主觀信念是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加以控制的。雖然我們無法避免所有不合理的信念,但我們應充分認識它的存在,儘量減少其對我們生活的負面影響。

情緒反應不合理情緒

情緒反應絕對化要求

它通常與 “必須”,“應該”這類字眼連在一起。比如:“我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很好地對待我”,“生活應該是很容易的”等等。俗話説,“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計劃不如變化快”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獲得成功;同樣,周圍的人和事物的表現和發展也不可能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

情緒反應過分概括化

以一件事的成敗來評價整個人(包括:自己或他人),這無異於一種理智上的法西斯主義。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達到完美無缺的境地,所以每個人都應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錯誤的。

情緒反應糟糕至極

糟糕就是不好、壞事了的意思。當一個人講什麼事情都糟透了、糟極了的時候,對他來説往往意味着碰到的是最最壞的事情,是一種滅頂之災。我們當然希望不要發生我們所認為得非常不好的事情,但是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説這些事情絕對不該發生。當一切已成事實,我們必須努力去接受現實,儘可能的去改變這種狀況;實在不可能改變時,則要學會在這種狀況下生活下去。
我們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必須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在這個世界上永遠只有逆境,沒有絕境。

情緒反應情緒管理能力

情緒管理能力是指你對情緒的一些自我管理的能力。“情緒管理”即是以最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如同亞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會生氣,這沒什麼難的,但要能適時適所,以適當方式對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地生氣,可就難上加難。”據此,情緒管理指的是要適時適所,對適當對象恰如其分表達情緒。
在這裏,整理了一下情緒管理能力的幾個方面:
一、情緒的自我覺察能力
情緒的自我覺察能力是指了解自己內心的一些想法和心理傾向,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直覺能力。 自我覺察,即當自己某種情緒剛一出現時便能夠察覺,它是情緒智力的核心能力。一個人所具備的、能夠監控自己的情緒以及對經常變化的情緒狀態的直覺,是自我理解和心理領悟力的基礎。如果一個人不具有這種對情緒的自我覺察能力,或者説不認識自己的真實的情緒感受的話,就容易聽憑自己的情緒任意擺佈,以至於做出許多甚遺憾的事情來。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一句“認識你自己”,其實道出了情緒智力的核心與實質。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可以發現,人們在處理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表現時風格各異,你可以對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哪種風格的人。
二、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
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是指控制自己的情緒活動以及抑制情緒衝動的能力。情緒的調控能力是建立在對情緒狀態的自我覺知的基礎上的,是指一個人如何有效地擺脱焦慮、沮喪、激動、憤怒或煩惱等因為失敗或不順利而產生的消極情緒的能力。這種能力的高低,會影響一個人的工作、學習與生活。當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低下時,就會使自己總是處於痛苦的情緒旋渦中;反之,則可以從情感的挫折或失敗中迅速調整、控制並且擺脱而重整旗鼓。
三、情緒的自我激勵能力
情緒的自我激勵能力是指引導或推動自己去達到預定目的的情緒傾向的能力,也就是一種自我指導能力。它是要求一個人為服從自己的某種目標而產生、調動與指揮自己情緒的能力。一個人做任何事情要成功的話,就要集中注意力,就要學會自我激勵、自我把握,盡力發揮出自己的創造潛力,這就需要具備對情緒的自我調節與控制,能夠對自己的需要延遲滿足,能夠壓抑自己的某種情緒衝動。
四、對他人情緒的識別能力
這種覺察他人情緒的能力就是所謂同理心,亦即能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為別人設想。愈具同理心的人,愈容易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也愈能覺察他人的情感狀態。
五、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處理人際關係的協調能力是指善於調節與控制他人情緒反應,並能夠使他人產生自己所期待的反應的能力。 一般來説,能否處理好人際關係是一個人是否被社會接納與受歡迎的基礎。在處理人際關係過程中,重要的是能否正確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情緒情感,因為,一個人的情緒表現會對接受者即刻產生影響。如果你發出的情緒信息能夠感染和影響對方的話,那麼,人際交往就會順利進行並且深入發展。當然,在交往過程中,自己要能夠很好地調節與控制住情緒,所有這些都需要人際交往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