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60軍

鎖定
60軍的前身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第8縱隊,首任司令員是上將王新亭。後改為華北野戰軍8縱,隸屬華北軍區第1兵團,直接歸徐向前指揮,參加了臨汾、晉中、太原等戰役。
該縱隊第23旅,在臨汾戰役中,英勇奮戰,首先登城,被授予“光榮的臨汾旅”稱號。1949年全軍進行整編,8縱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18兵團第60軍,王新亭任軍長兼政治委員,張祖諒任副軍長兼參謀長。
中文名
60軍
成立時間
1949年
前    身
晉冀魯豫野戰軍第8縱隊
撤銷時間
1985年

目錄

60軍解放軍

60軍簡介

60軍先是參加瞭解放西北的扶眉戰役,然後又跟着賀龍南下秦嶺,一直解放了成都。1950年,60軍在川西進行剿匪作戰,在11個月內作戰57次,肅清了川西匪患。1951年3月,60軍作為第二批部隊入朝參戰。當時的軍長張祖諒因任川西軍區司令員,由韋傑繼任軍長。

60軍經歷

1951年4月,60軍歸志願軍3兵團指揮,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在戰役的第一階段,60軍突破土耳其旅的阻擊,插入釜谷裏,渡過漢灘川,佔領永平、東豆川裏地區,割裂了美25師、土耳其旅和法軍各一部,又連續與美軍發生激戰,一直進攻至北漢江以南地區。不久,美軍發起反擊,學中國軍隊打起了機械化穿插,一舉割裂了中國軍隊的戰線。60軍左右兩翼都已暴露,恰此時3兵團電台車被炸,軍部與兵團部失去了聯繫。韋傑命60軍180師在北漢江以南組織防禦,以掩護全兵團的傷員轉運。然而因美軍進軍速度太快,志願軍的通訊聯絡系統又嚴重滯後,180師很快陷入了被敵四面包圍的險境。韋傑急命60軍其他兩個師進行解圍,但都被美軍擊退。而180師的領導卻臨陣猶豫,突圍決心不堅決,反而下了分散突圍的命令,終於使局面不可收拾。最後,180師師部領導機構突圍出來了,但全師1萬餘人損失了7000人,其中5000餘人被俘,成為中國軍隊在朝鮮戰場上的奇恥大辱。戰後,60軍撤回後方進行整訓,軍長韋傑被撤職。
1952年秋季,60軍配屬第20兵團,接替第68軍擔負東起文登裏、西至北漢江一線的防務。此時張祖諒已入朝復任60軍軍長。當面之敵為韓3師、韓5師和韓6師,60軍先是組織了26次小型的戰術反擊,其中25次勝利完成任務,殲敵數千人。1953年5月,中國軍隊發起夏季反擊戰役。在第一階段中,60軍連戰14天,作戰13次,殲敵1735人,推進陣地0.5平方里,自己傷亡500餘人。在第二階段中,60軍大膽採用敵前潛伏戰略,在韓5師眼皮底下埋伏了179師和181師共3500人的大部隊。結果一戰成功,奪佔全部陣地,創造一戰殲敵一個團的陣地戰紀錄。而180師如法炮製,以2000人的部隊進行敵前潛伏,也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其後60軍擊退了韓軍數百次進攻,鞏固了新奪佔的陣地。統算下來,60軍在此戰中擴展陣地45平方公里,殲敵14800餘名。這在志願軍陣地戰階段,可算是各軍中獨 一無二的戰績了。
1953年7月13日,在金城戰役中,60軍加入東集團作戰,突破韓8師防線,勇渡金城川,進至白巖山和黑雲吐嶺一線。其後背水作戰,頑強阻擊“聯合國軍”發起的兇猛反擊。最後,才在兵團首長的命令下將主力撤至金城川以北防禦,勝利結束了抗美援朝的最後一仗。
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後,60軍奉命班師回國。在2年多的作戰中,60軍共斃傷俘敵54000餘人,繳獲各種火炮180餘門,各種槍支6200餘支。其殲敵數量在志願軍各軍中僅次於38軍居第二位。60軍在朝鮮戰場上的戰績是相當不俗的,但長時間內卻被180師的五次戰役失利掩蓋了,因而甚少為世人所知。對於60軍來説,這是極為不公平的。
1985年60軍建制撤消。

60軍滇軍60軍

60軍簡介

1937年“盧溝橋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是年8月8日,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到南京參加國民政府最高國務會議,表示願意抗日,準備編組兩個軍出滇抗日參戰。同年9月10日,新組編的60軍作為雲南第一支抗日部隊在昆明誓師出發。 60軍由盧漢任軍長,趙錦文任參謀長,轄三個師六個旅十二個團。原來滇軍第一、二兩個旅改編為182師,安恩溥任師長,高振鴻、郭建臣任旅長,餘建勳、董文英、楊炳麟龍雲階任團長。原第三、第五兩個旅改編為183師,高蔭槐任師長,楊宏光、陳鍾書任旅長,潘朔端嚴家訓、莫肇衡、常子華任團長。原七、九兩個旅改編為184師,張衝任師長,萬保邦、王炳章任旅長,曾澤生、楊洪元、王開宇、邱秉常任團長。原來6個旅只有2萬人,經由各縣常備隊徵補編足,出征時60軍已有4萬餘眾。

60軍經歷

1938年5月14日,60軍奉調參加了台兒莊會戰,歷時27天。60軍不辱使命,全力以赴,浴血奮戰,重創日軍精鋭磯谷師團、板垣師團,傷敵萬餘人。自己亦傷亡慘重:陣亡旅長1人,團長5人;負傷旅長1人,團長4人。營連排長和兵員傷亡過半。台兒莊一戰,六十軍為雲南人民露臉增光。 1939年夏天,盧漢升任第30軍團長,將滇軍改編為3個軍6個師(即60軍、58軍和新3軍),安恩溥任六十軍軍長,郭建臣任182師師長,萬保邦任184師師長。原六十軍183師劃歸新3軍建制。滇軍3個軍在武漢外圍繼續抗戰。 1940年7月18日,日、英簽訂封鎖滇緬公路協定。9月22日,日、越簽訂軍事協定,23日,日軍進入越南。為了加強滇南防務,決定將60軍由江西調回雲南,在滇南重組第一集團軍總部。先前,滇軍自60、58兩軍出滇抗戰後,另又組建了7個步兵旅,組成第三批抗日部隊。序列號為第1——7旅。第一旅長盧浚泉,第二旅長龍繩武,第三旅長閻旭,第四旅長馬繼武,第五旅長邱開基(後楊炳麟),第六旅長龍奎桓(後潘朔端),第七旅長萬保庶(後裁撤)。 1943年,7個旅又改編為6個師,稱為暫編18師,師長盧浚泉,暫編19師,師長龍繩武,暫編20師,師長安繩三,暫編21師,師長邱秉常,暫編22師,師長楊炳麟,暫編23師,師長潘朔端。第七旅栽並補充以上各師。 60軍回滇後,安恩溥任第一路軍指揮官,轄60軍和第1、3旅,沿紅河北岸構築工事,防擊日軍,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1945年8月22日,蔣介石電令盧漢為入越受降官,60軍和52軍、93軍、暫編19師、暫編21師、暫編23師入越受降。同年10月,盧漢在越南整編滇軍,以曾澤生任60軍軍長,楊炳麟任副軍長,佴曉清任參謀長,轄182師、184師、暫編21師。
1946年夏初,60軍、93軍奉調從越南海防開赴東北,參加反共的內戰。1946年5月30日,184師師長潘朔端率部在海城起義,倒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10月17日,滇軍60軍在軍長曾澤生的帶領下,在長春起義,宣佈脱離國民黨政府,加入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裏來。而滇軍93軍軍長盧浚泉(盧漢族叔)則一直顧慮滇軍起義對在雲南當主席的盧漢的嚴重影響,猶豫不決,直到遼瀋戰役爆發,守錦州被解放軍消滅。 1948年10月18日,60軍按照東北野戰軍要求,開赴長春東北方向的九台縣,接受共產黨的整編。起義部隊沿途受到羣眾的歡迎,東北野戰軍出動許多車輛幫助60軍運送物資和掉隊官兵。當地羣眾敲起了鑼鼓,東北軍區肖勁光司令員、肖華政委等也到九台慰問起義部隊。為了照顧剛起義的部隊,吉林、松花江等地政府籌集細糧運往九台。當時吉長地區的氣候比較冷了,起義部隊還穿着秋裝,哈爾濱市動員被服廠,在3天之內為起義部隊趕製3萬套棉軍服。這3萬套棉軍服雖然是計劃外趕製的,但面料比老部隊穿的軍服質量還好,做工也比較精細。解放區政府想得如此周到,讓曾軍長和起義部隊十分感慨。
為了改造這支滇軍舊軍隊,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對其進行整訓:首先,宣佈取締舊軍隊中一切反動組織和封建組織,以精簡整編形式取消原軍、師、團各級八大處,按照解放軍的編制在全軍團以上單位重新編組司令部和後勤部,建立政治機關,配備連以上各級政治工作幹部;然後,清洗部隊中的特務、奸細、鬍匪、警察、憲兵、逃亡地主,資遣回鄉一部分老弱病殘;接着,全軍抽調多數軍官、部分軍士和士兵計2490人,送東北軍政大學學習。留隊的軍官再區別情況,將一部分不會妨礙部隊改造的軍官留在原單位,通過老部隊派來的幹部“傳幫帶”,邊工作,邊隨同部隊參加改造;對一部分私人感情濃重、封建關係緊密或軍閥作風比較嚴重的軍官,調動工作崗位,讓其在新單位隨隊參加學習和改造。
1949年1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布命令,將起義的原國民黨第60軍及所轄3個師成建制地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所轄182,21師和暫編52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50軍步兵148師、149、150師,任命曾澤生為軍長,葉長庚為副軍長,徐聞烈為政委,王振乾為政治部主任。白肇學為148師師長,隴耀為149師長,李佐為150師長。從1949年1月26日開始,,改編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在吉林九台展開了政治整訓。通過以士兵為主體的訴苦運動控訴運動和階級自覺運動,進行革命戰爭觀教育、內部團結教育和政策紀律教育。各基層連隊均成立了士兵委員會,實行經濟民主和政治民主,全軍各個連隊從士兵中秘密發展了第一批中國共產黨黨員。到5月底政治整訓結束時,黨的各級組織已經從上而下全部建立,連有小組,營設支部,團設黨委,整個起義部隊完全置於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之下。鑑於部隊改造之前紀律很差,給駐地羣眾的生產與生活造成了不小的損失,政治整訓的後期,由軍政治部發起了一個全軍性的“徹底清查賠償運動”和“人民軍隊愛人民運動”,起義部隊很快與駐地羣眾建立了一種水乳交融的軍民關係。
1949年6月14日,面貌煥然一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分批乘火車南下河南商丘地區集結,參加解放戰爭。10月,第50軍進軍鄂西,參加鄂西戰役,俘國民黨軍第79軍代軍長蕭炳寅,副軍長李維龍以下官兵7000餘人。初戰告捷,受到第4野戰軍兩次通令嘉獎。 1949年11月,第50軍轉隸第2野戰軍,進軍四川參加合圍胡宗南集團的成都戰役。 1950年2月,奉命歸屬第四野戰軍建制,回湖北沙市、鍾祥一帶參加農業生產和修築漢江大堤工程。中南軍區將補訓第15團、第15醫院調歸第50軍建制。此時,加上在鄂西戰役和成都戰役中解放、收編的國民黨官兵2.7萬餘人,以及在四川招收的青年知識分子1600餘人,全軍官兵已達5.8萬餘人。5月,遵照中南軍區的指示,將收編的國民黨軍第20兵團三個軍的殘部縮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7師,師長方墩,政治委員秦振,歸第50軍建制,並在天門地區進行整訓。
1950年9月下旬,第50軍奉命由湖北開赴東北,歸東北軍區指揮,在吉林西豐、遼原、磐石、海龍一帶集結待命。在此期間,奉命撤銷了第167師和軍炮兵團,組建了三個師屬炮兵營。 1950年10月,這支起義部隊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鬥行列。 10月25日,第50軍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序列開赴朝鮮,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戰役。在第三次戰役中,全殲英軍皇家重型坦克營,解放漢城。在第四次戰役中,在漢江兩岸頑強抗敵50晝夜,沉重打擊和消耗了敵有生力量,保證了志願軍主力的休整、集結和糧食補充,為準備實施戰役反擊爭取了時間。在抗美援朝艱苦、殘酷戰爭中,尤其在第四次戰役的漢江50晝夜阻擊戰中,第50軍以頑強的戰鬥作風和輝煌的戰績,獲得了毛澤東主席和彭德懷司令員的交口讚譽。
1951年3月15日回國整補。同年7月,第二次開赴朝鮮,擔負西海岸防禦以及搶修機場等任務。10月至11月,奉命執行渡海攻島任務,在空軍和炮兵支援下,先後攻佔南朝鮮軍盤踞的椵島、炭島、大和島小和島、和艾島。1955年4月,第50軍從朝鮮撤軍回國。第50軍在兩年零9個月的入朝作戰的期間,英勇善戰,不怕犧牲,戰果輝煌。共斃敵聯軍11,572人,傷敵2,088人,抓獲442人,擊落敵機17架,毀傷坦克62輛,繳獲各種槍支1900多支,勝利地完成了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湧現出二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鮑清芳,國際主義戰士、二級模範王永維等功臣、模範1.4萬人,有一個團、六個連、十一個班、七個組獲榮譽稱號,有7000餘人獲朝鮮政府授予的勳章或獎章。軍長曾澤生本人獲朝鮮一級國旗勳章,1955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時,被授予中將軍銜。
(文革期間50軍在四川、西藏駐防,1985年百萬大裁軍裁去兩個師。留下149師劃歸13集團軍建制,現 在駐四川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