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遼瀋戰役

(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之一)

鎖定
遼瀋戰役是中國近代史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開始,同年11月2日結束,共歷時52天。中國共產黨稱之為遼瀋戰役,中國國民黨稱之為遼西會戰,又作“遼瀋會戰”。
1948年9月12日,林彪羅榮桓率東北解放軍發動攻擊,連克昌黎、灤縣、興城、綏中、義縣,國民黨軍被分割在錦州、錦西、山海關地區。蔣介石急調北寧縣的5個師和山東的2個師,連同原在錦西4個師,共11個師,於10月10日至1 5日猛攻塔山,以解錦州之圍,但未能突破解放軍的陣地。
10月11日,廖耀湘指揮的國民黨軍第九兵團11個師和3個騎兵旅由瀋陽馳援錦州,亦被阻止在黑山、大虎山東北地區。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市發起攻擊,15日攻克,全殲守敵,俘敵10萬餘人。
17日,駐守長春的曾澤生率第六十軍26000人起義,其餘在東北副總司令鄭洞國率領下投降。蔣介石此時仍想奪回錦州,打通關內外的聯絡,令第九兵團繼續向錦州前進。
東北野戰軍主力於26日在黑山、大虎山將第九兵團包圍,經兩天激戰,殲10萬人,廖耀湘等多名高級將領被俘。 11月2日解放瀋陽、營口,再殲敵近15萬人。 [2] 
戰役結束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在兵力數量方面超越國民黨軍隊。解放了東北全境。 [2] 
名    稱
遼瀋戰役
發生時間
1948年9月12日 至 1948年11月2日
地    點
今遼寧省、吉林省
參戰方
東北野戰軍,國民黨軍隊
結    果
東北野戰軍獲勝
參戰方兵力
東北野戰軍70萬人
參戰方兵力
國民黨軍55萬人
傷亡情況
東北野戰軍傷亡6.9萬人
國民黨軍被殲滅47.2萬人
主要指揮官
林彪
羅榮桓
劉亞樓

遼瀋戰役歷史背景

中國人民解放軍從1947年下半年轉入戰略進攻後,經過一年的內線和外線作戰,殲滅了大批國民黨軍,把主要戰場由解放區推進到國民黨統治區,並直接威脅其政治經濟中心南京和上海。至1948年7月,國民黨軍的總兵力由戰爭開始時的430萬人減少為365萬人,其中正規軍198萬人,能用於第一線作戰的僅174萬人,且被分割在以瀋陽、北平(今北京)、西安、武漢、徐州為中心的5個戰場上,在戰略上陷入被動。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則由戰爭開始時的120餘萬人發展到280萬人,其中野戰軍149萬人,武器裝備日益改善,作戰經驗更加豐富,已具有進行大規模運動戰陣地戰,特別是城市攻堅戰的能力。各解放區已連成一片,在戰略上可以直接互相支援。
在東北戰場,人民解放軍經過1947年夏、秋、冬季三次大規模攻勢作戰,共殲國民黨軍38.8萬餘人,擴大解放區30.7萬平方千米。冬季攻勢後,部隊進行了擴充與休整。到1948年8月,總兵力已達103萬人,其中野戰軍有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共54個師70萬人,另有地方部隊(包括二線補充兵團)33萬人。各部隊開展了大練兵和新式整軍運動,軍事和政治素質大為提高。此時,東北地區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獲得解放,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解放區得到進一步鞏固,工農業生產尤其是軍工生產有了較快發展,人力物力比較充足。
國民黨軍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衞立煌所部遭到人民解放軍連續打擊後,處境困難。其總兵力雖然尚有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旅),加上地方保安團隊共約55萬人,但被分割、壓縮在瀋陽、長春、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內。由於北寧鐵路(今北京—瀋陽)若干段及營口為人民解放軍所控制,長春、瀋陽通向山海關內的陸上交通已被切斷,補給全靠空運,物資供應匱乏。對此,其統帥部深感憂慮。為保存實力,曾考慮放棄長春、瀋陽,打通北寧鐵路,將主力撤往錦州,以便伺機轉用於華北、華中戰場。但又顧慮將會在政治上、軍事上造成嚴重後果,因而未敢貿然決策,處於是撤是守舉棋不定的狀態。
整個形勢表明,東北戰場作戰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人民解放軍的軍力和經濟力均已超過國民黨軍,有利於人民解放軍的決戰條件已經成熟。

遼瀋戰役戰前部署

遼瀋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共中央從全國整個戰局出發,認為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決定把戰略決戰首先放在東北戰場,並制定了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採取“關門打狗”的戰法把國民黨軍關在東北,各個殲滅的作戰方針。 [4] 
1948年9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命令東北野戰軍發起遼瀋戰役。由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組成總前委,林彪為書記,統一指揮遼瀋戰役。 [4]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林彪決定留下部分兵力繼續圍困長春,主力南下,兵鋒指向錦州。具體部署為:
以6個縱隊、3個獨立師、1個騎兵師和炮兵縱隊的主力,夜行曉宿,長途奔襲,包圍錦州及北寧線上各點;
以4個縱隊及1個騎兵師位於錦州以北的新民縣西北,監視瀋陽之敵或瀋陽敵人北援長春;
以1個縱隊在開原地區準備阻擊長春之敵突圍;
以1個縱隊、6個獨立師和炮縱一部繼續圍困長春
另以少數部隊向長春方向佯動,公開提出“練好兵,打長春”的口號,以迷惑敵人。 [5-6] 

遼瀋戰役國民黨軍

東北國民黨軍由國民黨東北“剿總”總司令衞立煌上將指揮,轄有4個兵團,共計14個軍44個師55萬人,但已被分割在長春、瀋陽、錦州3個地區內,長春、瀋陽的補給已全靠空運。
其中,衞立煌率周福成第八兵團、廖耀湘第九兵團,共8個軍24個師30萬人,駐守瀋陽及外圍的本溪、撫順、鐵嶺、新民地區,作為防禦中樞,準備隨時增援長春、錦州;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鄭洞國中將率第一兵團,共兩個軍6個師10萬人,駐守長春孤城,以牽制東野主力;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中將盧浚泉第六兵團,共4個軍14個師15萬人,駐守義縣至秦皇島一線,重點在錦州、錦西地區,以確保與關內的聯繫。
1948年3月,蔣介石計劃把瀋陽國民黨軍主力撤至錦州,以便與華北傅作義配合,進可以奪回東北,退可以撤往關內。而衞立煌則力主固守瀋陽、長春、錦州三大戰略要點,保全東北,待變而起。廖耀湘等東北將領也大都支持衞的方案,而反對蔣的計劃。直到9月遼瀋戰役打響,國民黨軍統帥部對東北戰略尚無決策,蔣、衞仍然在為打不打通沈錦線將主力撤到錦州的問題而爭執不休。 [7] 

遼瀋戰役戰役經過

遼瀋戰役切斷北寧線,阻擊援錦之敵

1948年9月12日,遼瀋戰役正式打響。東北野戰軍南下錦州,率先在北寧線錦州至昌黎段向國民黨軍發起進攻,隨後不斷擴大戰果,切斷北寧線、孤立錦州。錦州被圍後,蔣介石大為惶恐,於10月2日親抵瀋陽謀劃對策,決定以瀋陽地區11個師加3個騎兵旅,由第9兵團司令廖耀湘指揮,組成“西進兵團”;從華北及山東抽調7個師,連同錦西、葫蘆島的4個師,共計11個師,由第17兵團司令侯鏡如指揮,組成“東進兵團”,企圖東西對進,與我軍在錦州實施決戰,著名的塔山阻擊戰由此打響。
塔山阻擊戰 塔山阻擊戰
塔山位於錦西、錦州之間,距錦州國民黨軍前沿陣地約30千米,北寧鐵路、錦榆公路縱貫其間,可謂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10月4日,東北野戰軍指揮部指示,塔山阻援部隊要採取堅決固守、寸土不讓的方針,“準備在此線死守不退”。國民黨軍方面,西進的廖耀湘兵團徘徊不進,他在等待“東進兵團”突破塔山防線後,才敢放心大膽地向錦州推進。10月10日起,敵“東進兵團”乘我陣地尚未鞏固之際發起猛烈進攻,一度進佔我前沿陣地。但由於我軍頑強阻擊,經6晝夜苦戰,“東進兵團”始終沒能越過塔山一步。由於廖耀湘的消極避戰,“西進兵團”始終沒有給攻錦部隊造成太大壓力,蔣介石的東西對進戰略徹底失敗。 [8] 

遼瀋戰役攻克錦州,和平解放長春

錦州戰役形勢
錦州戰役形勢(2張)
就在塔山一線鏖戰之際,東北野戰軍攻錦部隊各突擊集團於10月9日發起外圍戰鬥,至13日我軍控制了錦州外圍,確保攻城部隊兵臨錦州城下。14日上午,我軍向錦州發起總攻,各突擊集團在炮火掩護下,快速攻入錦州城內,持續向縱深發展進攻,展開了艱苦的巷戰。15日拂曉,各突擊集團相繼殲滅守軍主力,在城內勝利會師。當日18時,我軍全殲殘敵,解放錦州。化裝潛逃的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亦被俘虜,東北的陸上大門就此關閉。
長春方向,我軍自1948年6月起就開始了長期圍困,長春守敵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儘管多次突圍,均被我圍困部隊粉碎。錦州失守後,在我軍強大的政治攻勢下,位於長春的國民黨第60軍軍長曾澤生於17日率部起義,新7軍軍長李鴻於19日率部投誠,鎮守長春的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成為“光桿司令”,無奈放下武器宣佈投降,長春和平解放。 [8] 

遼瀋戰役發起遼西會戰,聚殲“西進兵團”

在我軍解放錦州時,廖耀湘的“西進兵團”一直在彰武、新立屯地區踟躕不前。錦州失守後,東北“剿總”總司令衞立煌曾主張該兵團退守瀋陽,或是轉向營口。然而,蔣介石判斷東北野戰軍攻錦作戰傷亡很大,需經較長時間休整補充才能再戰,遂令“西進兵團”與“東進兵團”再度配合務求奪回錦州,重新打通出關陸上通道,爾後掩護瀋陽守軍經鐵路撤入關內。敵另以位於遼陽的部隊南下,搶佔營口,以備“西進兵團”前進受阻時改經營口會同瀋陽守軍從海上撤退。蔣介石還委任杜聿明為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指揮撤退行動。
10月20日,東北野戰軍決定發起遼西會戰,攻錦部隊北上劍指國民黨軍“西進兵團”。21日,得到加強的“西進兵團”向南發起攻擊,23日到達黑山大虎山地區,進攻勢頭被我軍攔了下來。為儘快打通撤退通道,24日,廖耀湘指揮5個師兵力,在200多門重炮和數十架飛機支援下猛攻我黑山、大虎山陣地。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等部在黑山進行頑強阻擊、浴血奮戰,始終固守陣地,為我主力從錦州趕赴黑山、大虎山爭得了寶貴時間。
久攻黑山、大虎山不下的廖耀湘部,9個師被合圍於黑山以東沿公路兩側地區,另3個師被合圍於大虎山以東地區。26日,我軍對“西進兵團”展開向心突擊,由於廖耀湘指揮所被我軍佔領,各部失去指揮,人馬驚慌失措、棄甲曳兵、潰不成軍。激戰至28日拂曉,我軍全殲敵兵團部及5個軍部、12個師(旅)等共10萬餘人,俘廖耀湘。殲滅國民黨軍“西進兵團”,標誌着遼瀋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 [8] 

遼瀋戰役攻佔瀋陽營口,解放東北全境

衞立煌在“西進兵團”被殲後,感到大勢已去,遂將據守瀋陽外圍據點的部隊調進城內加強城防,本人於10月30日匆忙乘飛機逃走。第8兵團司令官周福成統一指揮殘部約14萬人駐守瀋陽,妄圖做垂死掙扎,並伺機經營口從海上撤退。為全殲衞立煌集團餘部,中央軍委於10月27日電示東北野戰軍,須以有力兵團阻塞敵人向海上的逃路。東北野戰軍遂調整部署,31日對瀋陽實現四面合圍,並以3個縱隊和1個獨立師直插營口。
11月1日凌晨,東北野戰軍對瀋陽國民黨軍發起總攻,守軍除第207師、第53軍一部有所抵抗外,其餘部隊在軍事壓力和政治爭取下紛紛投誠。2日,我軍佔領東北最大的重工業城市瀋陽,殲滅國民黨軍東北“剿總”及1個兵團部、2個軍部、7個師(旅)、3個騎兵旅及地方部隊共13.4萬人。
東北人民歡聚解放東北 東北人民歡聚解放東北
營口方向,我第9縱隊率先進抵營口外圍,第7、第8縱隊等部進佔遼陽、鞍山、海城後直逼營口。11月2日晨,第9縱隊強攻並順利奪佔營口,殲滅守軍1.4萬餘人,摧毀敵運輸艦1艘、軍用商船22艘,國民黨軍殘部1萬餘人從海上逃離。錦西、葫蘆島地區的國民黨軍於9日撤走,東北野戰軍於10日佔領錦西、葫蘆島。至此,東北全境解放。 [8] 

遼瀋戰役戰役結果

遼瀋戰役歷時52天,東北人民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正規軍1個“剿總”總部、1個指揮所、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6個整師(旅),非正規軍9個師(總隊),共45個師,總計47.2萬人。其中斃傷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起義、投誠9.09萬人。俘虜及接受投誠的國民黨將級軍官209人,其中中將23人、少將186人。主要繳獲:各種炮6546門、輕重機槍1.6293萬挺、長短槍20.3971萬枝、飛機9架、坦克160輛、裝甲車180輛、汽車2261輛、戰馬2.3595萬匹、大車1062輛、電台353部、炮彈27.018萬發、槍彈2435萬發,及其他大批作戰物資和軍用設施。
東北人民解放軍為遼瀋戰役的勝利也付出了重大的犧牲,共損失人員6.9213萬人,其中陣亡1.401萬人(團以上幹部18人)、負傷5.3329萬人、失蹤1874人;損耗各種炮127門、長短槍4483枝、輕重機槍587挺、擲彈筒85具、手榴彈13.6169萬枚、炮彈15.619萬發、槍彈697.4萬發、炸藥3.8187萬斤。 [9] 

遼瀋戰役戰鬥序列

遼瀋戰役東北人民解放軍

  • 總兵力
遼瀋戰役中,解放軍進攻錦州 遼瀋戰役中,解放軍進攻錦州
東北人民解放軍(1947年更名,原名東北民主聯軍,也稱東北野戰軍)自1945年被派往東北後,發展、壯大了自身力量,自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前,兵力已有30萬。經歷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等戰役後,不斷擴充,發展力量,在遼瀋戰役爆發前,東北人民解放軍已經擁有野戰部隊70萬人,地方部隊30多萬人。在東北有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特種兵)、1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共54個師70萬人。 [1] 
司令部成員
司令員林彪(代號101)元帥
政治委員羅榮桓(代號102)元帥
參謀長劉亞樓(代號103)上將
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譚政大將
政治部副主任陶鑄(無軍銜)
作戰處處長 蘇靜中將
第二兵團領導成員
司令程子華(無軍銜)
政委黃克誠大將
第一兵團領導成員
司令蕭勁光大將
副司令員陳伯鈞上將
政委肖華上將
政治部主任唐天際中將
參謀長解方少將
副參謀長潘朔端少將
各縱隊領導成員
第1縱隊(後改38軍)司令李天佑上將,政委梁必業中將;
第2縱隊(39軍)司令劉震上將,政委吳法憲中將,參謀長吳信泉中將;
第3縱隊(40軍)司令,韓先楚上將,政委羅舜初中將;
第4縱隊(41軍)司令吳克華中將,政委莫文驊中將,副司令胡奇才中將;
第5縱隊(42軍)司令萬毅中將,副司令,吳瑞林中將,政委劉興元中將;
第6縱隊(43軍)司令黃永勝上將,副司令員楊國夫中將,李作鵬中將,政委賴傳珠上將,參謀長黃一平少將;
第7縱隊(44軍)司令鄧華上將,政委吳富善中將;
第8縱隊(45軍)司令段蘇權少將,政委邱會作中將;
第9縱隊(46軍)司令詹才芳中將,政委李中權少將;
第10縱隊(47軍)司令梁興初中將,政委周赤萍中將;
第11縱隊(48軍)司令賀晉年少將,政委陳仁麒中將;
第12縱隊(49軍)司令鍾偉少將,副司令員熊伯濤少將, 政委袁昇平中將,參謀長王亢
炮兵縱隊司令朱瑞(第一任,義縣戰鬥中觸雷犧牲),蘇進少將(第二任)。
備註以上各縱隊均有3個師,另外還有17個獨立師。
參考資料 [1]  [3] 

遼瀋戰役國民黨軍隊

林彪(中)羅榮桓(右)劉亞樓(左) 林彪(中)羅榮桓(右)劉亞樓(左)
國民黨有部隊有55萬人,其中衞立煌正規軍48萬人,
軍隊
職位
姓名
備註

東北剿匪總司令
國民黨二級上將
東北剿匪副總司令

參謀長
錦州指揮所主任
範漢傑
錦州指揮所副主任
賀奎
第一兵團
司令
鄭洞國
轄新編第7軍和第60軍。
新編第7軍軍長
該軍轄新編第38師、253師和290師,後放下武器,投誠。
第60軍軍長
曾澤生(解放軍中將)
該軍轄182師、265師和286師,後起義,編為第50軍。
第八兵團
司令
轄第53軍和第6軍。
第53軍軍長
周福成
該軍轄116師、130師和270師
第6軍軍長
羅又倫,後由趙家驤接任
該軍轄第207師、195師(後該師改隸第49軍)
第九兵團
司令
轄新編第1軍、新編第3軍、新編第6軍、第49軍、第71軍和第52軍以及騎兵司令部。
新編第1軍軍長
該軍轄新編第30師、50師和287師
新編第3軍軍長
該軍轄第14師、54師和292師
新編第6軍軍長
該軍轄新編第22師、169師和296師(後改隸第52軍)
第49軍軍長
該軍轄第79師和105師
第71軍軍長
該軍轄第87師和91師
第52軍軍長
該軍轄第2師和25師
騎兵司令部司令
徐梁
轄騎兵第1、2、3旅
錦州指揮所(駐錦州)司令
轄 第六兵團、新編第5軍和新編第8軍,第54軍一度歸其指揮。
第六兵團
司令
轄第93軍和第184師。
第93軍軍長
該軍轄第263師、264師和266師
新編第5軍軍長
該軍轄第26師、293師和284師
新編第8軍軍長
沈向奎
該軍轄第288師、289師和88師
第54軍軍長
該軍轄第8師、36師和198師 [1] 
中共中央東北局召開會議 中共中央東北局召開會議

遼瀋戰役歷史評價

遼瀋戰役作為解放戰爭首場戰略決戰,實現了運動戰圍殲戰城市攻堅戰、陣地阻擊戰等多種樣式的緊密結合,且軍事鬥爭與政治攻勢密切配合,作戰行動與保障行動共同釋效,在特定作戰域中爭得了先機,在戰略指導、戰役指揮和戰術運用方面,藴涵着極為豐富的軍事財富,即便是對於帶有智能化特徵的信息化作戰,也有着重要的借鑑意義。遼瀋戰役的勝利,還造就了一支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並在東北地區建立了可靠的戰略後方,為後續決戰、解放全國奠定了雄厚基礎。 [8] 

遼瀋戰役後世紀念

遼瀋戰役紀念館 遼瀋戰役紀念館
遼瀋戰役紀念館始建於1959年,1988年10月遼瀋戰役勝利40週年之際新館落成。紀念館位於遼寧省錦州市烈士陵園內,南部矗立着高16米的遼瀋戰役紀念塔,塔身兩側是展示戰爭風雲壯烈場景的花崗岩浮雕,紀念塔東西兩側是由首碑、英名錄碑、尾碑組成的東北解放戰爭革命烈士紀念碑。
紀念館基本陳列有戰史館、支前館、烈士館、全景畫館和電教館等。戰史、支前和烈士三個館中展出了大量的圖片、照片和歷史文物。全景畫館中繪製着攻克錦州的激烈戰鬥場面,配以音響、燈光和戰火硝煙等特技,形象地再現了昔日的激戰情景。電教館裏人們通過觀看實地拍攝的戰爭場面紀錄片,增強了歷史的真實感。紀念館中的各種陳列和形象展示,全面反映了東北解放戰爭過程特別是遼瀋戰役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