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餘建勳

鎖定
餘建勳(1905—1986),字明新。施甸人。
1922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第十八期步兵科,1924年畢業,歷任滇軍排長、連長等職。1927年“二・六”政變後,升任雲南陸軍第二旅四團營長、副團長和雲南第一補訓大隊二區隊少校區隊長、第一旅二團中校營長等職。長期駐紮滇西大理。
1935年奉令馳援滇南,支持當地軍民抗擊入侵班洪地區的英軍,護送中方滇緬勘界委員上界。次年,隨軍赴滇東北宜威虎頭山堵截紅軍,作戰時負傷。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愛國心切,要求參加出征部隊,抗擊日寇,調升六十軍一八二師一〇七七團團長。1938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六十軍奉命參加第二次台兒莊血戰,付出了重大代價,死傷2萬多人,3個師縮編為1個師。餘建勳是負傷團長中的一位。台兒莊戰役勝利後,餘建勳先後參加武漢保衞戰、二次南昌會戰、三次長沙會戰和多次奉高戰役、二次常德會戰等重大戰役。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全軍縮編,調任五十八軍整編一八三旅旅長。9月,隨軍奉第九戰區司令薛嶽之命,入九江接受日軍投降。
1949年12月9日,隨省主席盧漢起義。雲南解放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滇部隊的統一指揮下,參加了滇南戰役,圍國民黨南逃殘餘部隊。此後,又參加了雲南剿匪工作。
離開部隊,轉到地方省參事室工作後,參與審閲了大量文史資料稿件,並親自撰寫了不少回憶文章,其中《滇軍第一集團軍歷史沿革》具有重要存史價值。1986年6月在昆明逝世。 [1] 
中文名
餘建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1986年
畢業院校
雲南陸軍講武堂
主要成就
參加台兒莊戰役
出生地
雲南省施甸縣
性    別

餘建勳投筆從戎

餘建勳,字明新,漢族。生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4月1日。施甸縣由旺鎮銀川大南村人。
1917年,餘建勳在山耳寺小學畢業。1918年9月考入雲南省立第五師範學校學習,畢業後一直從教。 [3] 
1922年,考入雲南講武堂步科,畢業後歷任滇軍排、連、營長。
1935年,率部聲援班洪地區人民抗擊英軍入侵的鬥爭。 [2] 

餘建勳英勇抗日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10月,餘建勳在六十軍一八二師五二九旅一〇七七團任上校團長,後任新三軍一八三師師長等職。
民國27年(1938)3月,曾率部參加台兒莊會戰,奉命守衞禹王山。4月28日,日軍1個大隊配備坦克、騎兵進犯禹王山,全團官兵奮起還擊,打退日軍多次衝鋒,守住陣地。
後相繼率部參加武漢會戰、陽新戰役、一、二、三次長沙會戰。民國30年(1941)任第一集團軍一八三師少將師長,率部參加第九戰區湘贛會戰,在贛北奉新、高安等地作戰。在長衡會戰中,率軍截斷粵漢線,封鎖湘江航道,攻克重鎮遂川,固守吉安。在贛江追擊戰中沉重打擊日軍。
抗戰期間,曾兩次負傷,為保衞神聖國土作出貢獻。抗戰勝利,奉第九戰區司令長官令,率部赴江西省九江受降。 [2] 

餘建勳昆明起義

民國36年(1947),餘建勳回雲南。次年,被盧漢委任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時,接管車裏、佛海3個兵站的槍炮彈藥,裝備1個師的武器,押運到昆明。
民國38年(1949)3月,任保安第二旅旅長駐大理,5月,兼滇西剿匪指揮部指揮官。同年6月,在保山平息“共革盟”。同年9月,任七十四軍中將軍長。12月9日,率部參加盧漢領導的昆明起義,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暫編第12軍軍長,率部參加昆明保衞戰和滇南追殲戰。
1950年10月,餘建勳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軍副軍長。1953年,任雲南省軍區軍事室副主任。 [2] 

餘建勳地方任職

1954年,任省體委副主任。1959年後,任省參事室參事、副主任,主持主編《滇軍史》。歷任省一屆人民代表,省政協一、二、三屆政協委員;省第四、五屆政協常委。
1985年,應邀參加中共雲南省第四次代表大會。曾應邀參加14軍“兩山戰役”慶功會,為戰鬥英雄授獎。
餘建勳多次回故鄉,對施甸建設提出許多寶貴意見。1985年,縣政府在昆明雲南印染廠召開的同鄉會時,他以德高望重的長者身分發表了近兩小時的長篇講話。

餘建勳人物逝世

1986年,他還渴望回鄉參加縣人代會,但因年邁體衰,於6月21日在昆明病逝。
省政府、省政協、省軍區等單位領導組成治喪委員會,於同年7月22日,舉行隆重追悼會。施甸縣政府、政協派人蔘加悼念活動。 [2] 
參考資料
  • 1.    李景煜主編;雲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總纂;雲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人物誌編輯組編撰.雲南省志 卷80 人物誌.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386-387
  • 2.    雲南省施甸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施甸縣誌.北京:新華出版社,1997:640-641
  • 3.    陳予歡.雲南講武堂將帥錄.廣州:廣州出版社,20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