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喉潛鳥

鎖定
黑喉潛鳥(學名Gavia arctica)為潛鳥目下的大型水禽,體長56-75釐米,體重雄性3.3-3.8千克,雌性2-3.1千克。個體較紅喉潛鳥大,嘴直,頸粗而長,常彎曲成優美的S型。夏羽頭頂至後頸灰色;喉及前頸黑色而具綠色金屬光澤;頸側有白色縱紋,下喉具白色斑點組成的橫帶;背黑色,具長方形白色橫斑,兩翼具白色細斑點;下體白色,胸側有黑色細縱紋。冬羽從前額至後頸黑色;頦、喉至前頸白色;胸側有黑褐色縱紋;兩脅有黑斑,後脅白色明顯可見。 [1] 
黑喉潛鳥常成對或成小羣活動,善游泳和飛行,行走時則呈匍匐狀,春秋季節常成對遷徙,喜歡潛水覓食,也會在水面追捕魚羣。分佈於環北極地區的河流、湖泊和海灣中。繁殖期因緯度而有所不同,在中國長白山地區為5-7月。 [1] 
中文名
黑喉潛鳥
拉丁學名
Gavia arctica
別    名
黑喉水鳥
外文名
Arctic Loon
Black-throated Diver
Black-throated Loon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6]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潛鳥目
潛鳥科
潛鳥屬
黑喉潛鳥
分佈區域
亞洲歐洲北美洲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保護級別
無危物種(LC)IUCN標準

黑喉潛鳥形態特徵

黑喉潛鳥特寫
黑喉潛鳥特寫(26張)
黑喉潛鳥夏羽額、頭頂、後頸灰色,頰灰黑色;肩、背黑色,具藍綠色光澤,上背兩側和肩部有呈瓦片狀排列的長方形白斑;腰部羽色較淺;兩翼覆羽黑色,其上具細小的白色斑點;兩翅黑褐色,外翈和端部顏色較深,且具光澤;尾較短,亦為黑色。頦、喉、前頸黑色,具綠色光澤,下喉和前頸之間有一不連續的白色橫帶;頸側、胸側黑色,但所有羽毛兩側均具較寬的白色縱紋,因而在頸側和胸側形成黑白相間排列的縱列條紋;其餘下體白色,兩脅黑色,兩脅後部白色。冬羽上體黑色,頭頂和後頸黑灰色,尾羽具白色羽緣,下體白色,胸側有黑色細縱紋,兩脅有黑褐色斑紋。 [1] 
虹膜紅色,嘴冬季灰色,尖端和嘴峯黑色,夏季黑色,蹠外側黑色,內側灰色。 [1] 
幼鳥體羽似冬羽,但頭頂和後頸較淡和較褐,背部具淡灰色羽緣。 [1] 
大小量度:體重♂3280-3793克,♀2037-3075克;體長♂700-765毫米,♀560-720毫米;嘴峯50-68毫米;翅♂290-338毫米,♀273-330毫米;尾57-60毫米;跗蹠67-75毫米。(注:♂雄性;♀雌性) [1] 

黑喉潛鳥近種區別

與之相似的紅喉潛鳥冬羽較淡,嘴微向上翹;夏羽前頸有栗色斑,背無長方形白色斑塊;太平洋潛鳥夏羽頭和後頸較淡,前頸具紫色光澤而不是綠色光澤,嘴亦較細小,冬羽體色較淡,後脅白色消失或不明顯,頦部多數具有黑紋;白嘴潛鳥夏羽頭頸黑色,嘴黃色,粗厚而上翹,冬羽眼周有一圈白色,耳覆羽常常有黑斑,前後頸分界線不明顯,嘴黃色,粗厚而上翹,均與黑喉潛鳥明顯不同,容易區別。 [1] 

黑喉潛鳥棲息環境

黑喉潛鳥繁殖期棲息在北極和亞北極苔原和島嶼上的內陸湖泊、河流及大的水塘、山區森林中的河流及大的湖泊中,尤喜岸邊植物茂密而又富有魚類的河流與湖泊。冬季棲息於沿海海面、海灣及河口地區。 [1] 

黑喉潛鳥生活習性

習性
黑喉潛鳥游泳
黑喉潛鳥游泳(23張)
黑喉潛鳥常成對或成小羣活動。善游泳潛水,游泳時頸常彎曲成S形。常直線飛行,能力強、快而有力,頭頸伸直,腳伸直於尾後,兩翅扇動急速,但不能變換速度。水面起飛較困難,需要有一段距離的水面助跑才能起飛,因此一般不喜歡棲息在小的水塘。在陸地根本不能起飛,行走亦很困難,通常匍匐前進,因此除繁殖期外一般也不上到陸地。整天在水上生活,遇危險時通過潛水逃避,身體沉於水中較深,僅將頭和頸露出水面。 [1] 
食性
黑喉潛鳥的食物主要為各種魚類,也吃蜻蜓及其幼蟲、甲蟲及幼蟲、甲殼類軟體動物等水生昆蟲無脊椎動物。覓食主要通過潛水,也在水面飛奔追捕魚羣。一次潛水時間可長達90-120秒,潛水距離長達400多米。 [1] 
遷徙
黑喉潛鳥捕魚和飛行
黑喉潛鳥捕魚和飛行(12張)
黑喉潛鳥春季遷徙在4月中下旬,5月初至5月末到達不同緯度的繁殖地。秋季遷徙最早在9月末開始,大量在10月初至10月中下旬,遷徙時常沿海岸、河流或湖泊慢慢進行。指名亞種主要從東往西遷徙,北方亞種主要往南遷徙。遷徙距離約6000公里。多成對遷徙。 [1] 
叫聲
黑喉潛鳥的叫聲為重複的呱呱似打鼾叫聲及似叫的aah-oww聲。 [2] 
(注:黑喉潛鳥叫聲錄音 [3] 

黑喉潛鳥分佈範圍

黑喉潛鳥繁殖在歐亞大陸北部,一直到亞北極和北極地帶,往南到原蘇聯中部、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阿爾泰、蒙古和中國新疆、黑龍江、吉林長白山及遠東、薩哈林島、西伯利亞東部,一直往東到北美阿拉斯加。越冬在歐洲中部,地中海、黑海、裏海、日本、加利福尼亞和中國遼東半島、福建、台灣等東南沿海地區。 [1] 
原生分佈:阿爾巴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波黑共和國、保加利亞、中國大陸、克羅地亞、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愛爾蘭、意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韓國、吉爾吉斯斯坦、拉脱維亞、立陶宛、馬其頓、前南斯拉夫、墨西哥、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荷蘭、挪威、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斯瓦爾巴羣島和揚馬延島、瑞典、瑞士、中國台灣地區、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英國、美國
旅鳥分佈: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法羅羣島、直布羅陀、以色列、約旦、盧森堡、摩洛哥、葡萄牙。
未定分佈:摩納哥。

黑喉潛鳥繁殖方式

黑喉潛鳥成長
黑喉潛鳥成長(22張)
黑喉潛鳥通常成對到達繁殖地,對的結合和繁殖地都較固定。繁殖期在長白山為5-7月。曾於5月中旬至7月初在長白山奶頭河、臨江和鴨綠江上游森林河流中多次見到單隻和成對的黑喉潛鳥,表明其會在長白山繁殖。越往北繁殖期開始越晚,到北極苔原遲至6月才開始繁殖。 [1] 
營巢於緊靠水邊地上草叢中,巢極簡陋,由一些枯草堆集而成,有的甚至僅稍加踩踏。巢的大小為50-60釐米,高約10釐米。也有在水邊挺水植物叢中利用水生植物的支撐和乾草構築浮巢。 [1] 
每窩產卵1-2枚,偶爾多至3枚。卵為橄欖褐色,具黑色和深灰色斑點;卵的大小為75-95毫米× 45-46毫米,平均84.5毫米× 51.74毫米。如果卵丟失或繁殖未成功,通常還產補償性的卵。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孵化期25-29天。雛鳥早成性,在親鳥帶領下,經過40天左右的雛鳥期生活後即具飛翔能力。 [1] 

黑喉潛鳥亞種分化

黑喉潛鳥集羣
黑喉潛鳥集羣(17張)
關於黑喉潛鳥的亞種分化,有的學者分為3亞種,即黑喉潛鳥指名亞種G.a.arctica黑喉潛鳥北方亞種G.a.viridigularis和黑喉潛鳥太平洋亞種G.a.Pacifika。但有的學者認為太平洋亞種的繁殖區域重疊而無中間類型,應為一獨立種,從而僅分為2亞種,即指名亞種和北方亞種。 [1] 
指名亞種繁殖在英倫三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科拉半島和芬蘭,往東一直到西伯利亞勒拿河,往北到北極海岸和附近的一些島嶼如科爾古耶大島、瓦加奇島、新地島,往南從波蘭和德國之間的波莫瑞灣和奧得河,一直往東南經白俄羅斯、伏爾加河、烏拉爾、哈薩克、巴爾喀什湖、阿爾泰,一直到貝加爾湖和蒙古;越冬在北海南部、地中海南部、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大西洋沿岸及黑海、裏海和地中海。 [1] 
北方亞種繁殖在東西伯利亞,從勒拿河和貝加爾湖往東經中國黑龍江和長白山、遠東、薩哈林島、阿納德爾盆地、楚科奇半島,一直到北美阿拉斯加;越冬在千島羣島、日本、朝鮮、加利福尼亞和中國遼東半島、東南沿海。 [1] 
1984年,有的學者將繁殖於中亞的黑喉潛鳥單獨作為一亞種,即中亞亞種G.a.suschkini,從而仍將本種分為3亞種:即指名亞種繁殖於歐洲和俄羅斯北部,中亞亞種繁殖在西伯利亞西部到中亞東部,北方亞種繁殖在西伯利亞東部到阿拉斯加西部。 [1] 
中國僅分佈有北方亞種,繁殖在新疆、黑龍江和吉林。 [1] 

黑喉潛鳥保護現狀

黑喉潛鳥保護級別

黑喉潛鳥種羣狀況

黑喉潛鳥郵票 黑喉潛鳥郵票 [7]
黑喉潛鳥在中國過去僅偶見於遼東半島和福州,是罕見的冬候鳥旅鳥。1983年以來,曾多次於繁殖期間在長白山見到和採得標本,表明可能在中國長白山繁殖;台灣省亦於1970-1971年間捕獲1只。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在中國僅見到2只,數量是相當稀少的,需要保護。 [1] 
黑喉潛鳥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相關的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波動範圍<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面積和質量下降,種羣數量過小,分佈區域碎片化等)。種羣數量趨於下降,但下降速率未達到瀕危的標準(在10年或者3個世代內數量下降>30%);種羣數量龐大,未接近種羣脆弱或瀕危的標準(種羣內成熟個體的數量<10,000,並在10年或者3個世代內持續下降>10%,種羣結構失衡等)。 [6] 
2006年,濕地國際估計黑喉潛鳥的全球種羣數量為280,000-1,500,000只。2009年,在俄羅斯有約100-1,000對成鳥並有1,000-10,000只個體在俄羅斯越冬。 [6] 
在繁殖季節,黑喉潛鳥的繁殖受到繁殖區域水體酸化、重金屬污染和水位波動的威脅,尤其是在孵育期。由於人類的干擾和繁殖地點的變動,黑喉潛鳥的生育率有所下降。在冬季,黑喉潛鳥極易受到沿海石油泄漏的威脅,尤其是熱點開發地區。此外,水體中的漁網會纏繞住黑喉潛鳥並使其溺亡,沿海的風力發電場對黑喉潛鳥的生活有較大幹擾,黑喉潛鳥還容易受到禽流感病毒爆發的感染。 [6] 

黑喉潛鳥發現記錄

黑喉潛鳥,拍攝於興隆湖 黑喉潛鳥,拍攝於興隆湖
2020年1月12日,在興隆湖發現一隻黑喉潛鳥。為四川省鳥類新記錄。據悉,黑喉潛鳥繁殖期棲息在北極和亞北極苔原和島嶼上的內陸湖泊,冬季棲息於沿海海面、海灣及河口地區,此前從未在成都被觀察到。此次黑喉潛鳥現身興隆湖,是一個重大發現,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成都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10-11] 
2022年底,重慶市江津區出現黑喉潛鳥,讓江津區的長江濕地聲名大噪。 [13] 
2023年1月,山東泰山景區管委會工作人員在泰山冬季野生鳥類調查中發現黑喉潛鳥。 [12] 
(圖冊圖片來源:名片 [8]  ,特寫 [8]  ,游泳 [8]  ,捕魚和飛行 [8]  ,成長 [9]  ,集羣 [8] 
2024年4月7日消息,重慶新增加的8種鳥類,其中有黑喉潛鳥。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