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帝文化

鎖定
黃帝文化,是一個大文化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等。對後代影響最大的歸納起來是:祖根文化、文化祖根和龍文化等幾個方面,包括了建立邦國,鞏固了統一、和諧的社會等一些理想化的社會文化設想。
中文名
黃帝文化
外文名
Huang Di culture
內    涵
祖根文化、文化祖根和龍文化等
起    源
距今4900年前至距今6000年前
影響範圍
大中原,泛指中華民族
傳承發展
軒轅黃帝文化產業
傳承人
軒尼詩
屬    性
理、黃帝學派

黃帝文化黃帝文化的概念

軒轅黃帝 軒轅黃帝 [1]
《春秋命歷序》説:”黃帝傳十世,千五百二十年。”它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定位是距今4900年前至距今6000年前。對應考古學文化主要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廟底溝類型和大河村類型口因此黃帝文化,是在這一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族團,特定的時代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不是機械的、凝固的文化,而是具有融納性、首創性、輻射性、延伸性、開拓性、生命力十分強大的一種文化。
黃帝文化展覽 黃帝文化展覽
軒轅黃帝時代原始文明在數千年積澱之後進入了一個發明創造大爆發時期,這就是中華文明初形建立的軒轅黃帝時代。今天眾多屬於這個時代的考古證據,印證了史書中關於軒轅黃帝的記載。這樣一些發明創造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這個人就是軒轅黃帝。軒轅黃帝就是一個時代的符號,就是一個代表。先進的文化因素,都歸到軒轅黃帝身上,對世界是一個文明的貢獻,所有的文化因素都在軒轅黃帝身上得以凝結。就這樣經過數千年的傳誦,軒轅黃帝成為了我們的人文初祖,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位擁有無窮力量的開拓者,一位智慧超羣的發明家,成為了凝聚民族力量的符號。這種力量的符號需要我們中華民族共同支持代表人物 [2]  、共同傳承、發揚!

黃帝文化祖根文化的概述

黃帝 黃帝
黃帝,是族團領袖的世襲名稱,是族團的名稱,因為延續的時間很長,也是一個時代的名稱,所以説黃帝是一個時代、是一個族團,同時也是一個人的代名詞。黃帝活動的中心地域是大中原。不少文化學者、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上巳節設立為“中華聖誕節”,呼籲普天下華夏兒女在每年的農曆三月三日共同紀念人文始祖軒轅黃帝。 [3] 
民族與種族不同,與宗族也不同。它的基本特點是:共同的語言文字、共同的地域、共同的風俗習慣和經濟生活方式,以及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質,並且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共同體。在神州大地的民族,對外統稱為中華民族它是以漢族為主體多元一體格局的模式。
黃帝 黃帝
民族形成、發展、變化是一個歷史現象,也是一個文化現象。早期的氏族、部落、部落聯盟時代,還屬於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社會。黃帝時代雖然還有萬諸侯,但是出現了酋邦國家。在黃帝族團中氏族部落有電、星、風、雲、蟜蟲、雕、鶡、鷹、鳶、大鴻、熊、羆、貔、貅、貙、虎、狼、豹、豕、犬、馬和龍、蛇等23個圖騰信仰。其中龍(包括蛇)氏族是黃帝族團中的領袖。《史記》提到黃帝的直系子族有十二姓,據《世本八種》(秦嘉漠輯本)的統計,十二姓發展為101個屬地(部落或諸侯國)510個氏,説明黃帝族團本身的確人丁興旺。《史記·三代世表》記載:“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蟜牛、蟜牛生瞽叟、瞽叟生舜”。“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黃帝生玄囂,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俈(嚳),帝俈生(契)是為商祖”。“黃帝生玄囂,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俈,帝俈生堯”。“黃帝生玄囂,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俈,帝俈生后稷,是為周祖”。黃帝主宰華夏集團一千多年,之後主宰中原的顓頊、帝嚳、堯、舜,直至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統治集團,都尊黃帝為始祖,真正形成了代表中國的華夏族。秦始皇統一後,實行中央集權,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改分封為郡縣,其政令、法制、禮儀也很快得到統一。這些統一的政治、文化措施。

黃帝文化文化祖根的概述

黃帝 黃帝
文化祖根可以溯源到若干萬年以前,但是對後世能夠產生巨大影響的是社會進入文明時代。中國文明大體上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文明的形成期,其時代跨度約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這一時期我把它稱為邦國文明,與五帝時代相對應;第二階段是文明的發展期,其時代跨度約2000年左右,這一時期我把它稱為王國文明,與夏商周三代相對應;第三階段是文明的興盛期,其時間跨度約2000多年,我把它稱為帝國文明,與秦漢直至明清相對應。這三個階段的文明,緊密傳承、不斷昇華,成為世界上唯一的未曾中斷的中華文明。五帝時代是中國文明的初級階段,黃帝是五帝之首,因此,文化祖根可以定位在黃帝時代。
國內學者對文明社會形成的標誌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如文字、會對天然物進一步加工。我把它歸納為十條,即一夫一妻制、城市、第二次社會大分工、階級和國家、禮儀建築、宮殿、廟宇、巨型建築、青銅器。這10項文明形成的要素或稱為標誌,在黃帝時代都能逐項對應。除10項外,還有原始瓷器的萌芽,家畜的馴化,建築科學技術、裝飾、繪畫、雕塑藝術的發展,“天圓地方”、“東宮西宮”天文理論以及八卦的出現,對後世均有深遠的影響。以上所提到的這些,都是文明社會大觀園中鮮豔奪目的花朵都是黃帝時代文明社會的寫照。我觀察研究了世界各個文明古國的資料,對文明起源的標誌歸納了五條,即農業生產社會化、手工業專門化、腦力勞動階層化、部落酋邦化、禮制規範化。這五條標誌具有共性,相互扣合,缺一不可。黃帝時代符合五條標誌,因此説,黃帝時代是中國文明的源頭。
文明是文化的昇華,文明的源頭理所當然地就是文化的祖根,這個祖根形成於黃帝時代,它的主要表現如下:

黃帝文化建立邦國

在神農氏末期,各方諸侯為爭奪生存空間,強凌弱,從暴寡,戰爭頻仍。黃帝平息了戰亂,壯大了自身的力量,“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史記·五帝本紀》)黃帝族團勢力強大,在大中原地區能夠主宰沉浮,但是為了保證長期的社會穩定,適應形勢的需要,黃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酋邦性質的國家機構,利用政權的力量鞏固和發展了統一、和諧的社會。
黃帝在政權機構中“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五帝本紀》)“黃帝得六相而天下治,神明至。量尤明乎天道,故使為當時(管天時);大常察乎地利,故使為康者(管倉儲);奢龍辨乎東方,故使為土師(即司空管手工業);視融辨乎南方,故使為司徒(管農業);大封辨乎西方,故使為司馬(管兵馬);后土辨乎北方,故使為李(獄官)。是故春者土師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馬也,冬者李也”。(《管子·五行》)黃帝政權機構中,天時、倉廩、手工業、農業都有臣僚分管,特別是出現了軍事將領和獄官,與後來堯舜時期的聯邦制王朝比較接近。黃帝政權機構中還有許多官員分職,如“大橈作甲子,黔如作虜首,容成作歷,羲和作佔日,尚儀作佔月,後益作佔歲,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儀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駕,寒哀作御,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圖,巫彭作醫,巫咸作筮,此二十官者,聖人之所以治天下也”。(《呂氏春秋·勿躬》)“沮誦、倉頡為左右史”。(《世本·作篇》)“黃帝以風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聖配下台,謂之三公。其餘知名、規紀、地典、力牧、常先、封胡、孔甲等,或以為師,或以為將”。(《帝王世紀》)黃帝“立四輔、三公、六卿、三少、二十四宮,凡百二十官,有秩以之共理,而視四民。命知命糾俗、天老錄教、力牧準斥、鷞冶決法、五聖道級、規紀補闕、地典州絡,七輔得而天下治,神明至”。“申命封胡以為丞,鬼容蓲為相,力牧為將,而周昌輔之。太山稽為司徒,庸光為司馬,恆先為司空”。“命寧封為陶正,赤將為木正,以利器用;命揮作蓋弓,夷牟造矢,以備四方”。“岐伯作鼓”,“命馬師皇為牧正,臣胲服牛”,“乃命沮誦作雲書,孔甲為史”,“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脈,謹候其時,則可萬全;命巫彭、桐君處方”。“命共鼓、化狐(也作貨狄)作舟車,以濟不通;命豎亥通道路,正裏候;命風后方割萬里,畫土分疆”。(《路史·疏仡紀·黃帝》)史書記載,雖然各不盡相同但是可以看出黃帝的酋邦國家的確有一個龐大的政權機構,生產、生活、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都有官員分工管理,內行刀鋸有執法的獄吏,外用甲兵有軍事將領。除此之外,黃帝還制定了一些禮儀法規來規範人們的言行,如“黃帝作君臣上下之儀,父子兄弟之禮,夫婦妃匹之合”的禮儀法規。(《商君書·畫策》)另外,“置四史以主圖籍,使九行之士以統萬國。九行者,孝、慈、文、信、言、忠、恭、勇、義”。(《拾遺記·軒轅黃帝》)九行之士即九德之臣,主要負責教化。黃帝的政權機構和禮儀法規的確起到了作用,當時的統一和諧社會正如《淮南子·覽冥訓》中説:“昔者黃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輔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歷之數;別男女、異雌雄,明上下,等貴賤;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歲時熟而不兇;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而無尤;法令明而不暗,輔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漁者不爭隈;道不拾遺,市不豫賈;城郭不關,邑無盜賊;鄙旅之人,相讓以財;狗彘吐寂粟於路,而無忿爭之心;於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登熟;虎狼不妄噬,鷙鳥不妄搏;鳳凰翔於庭,麒麟遊於郊;青龍進駕,飛黃伏皂;諸北儋耳之國,莫不獻其貢職”。

黃帝文化創造發明時代

統一和諧的社會,為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發展的結果又促使文明社會大踏步地前進,良性循環,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創造發明的黃金時代。黃帝時代出現酋邦國家政權機構,是黃帝的首創,從政治角度來説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史記·封禪書》説:“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軒轅本紀》説:“黃帝築邑造五城”。它是酋邦國出現的佐證。黃帝時代的創造發明是多方面的:如《易經·繫辭下》説:“黃帝時“刳術為舟,剡術為楫,舟輯之利,以濟不通”。“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斷術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弦木為弧,剡術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世本·作篇》裏提到黃帝時發明了弓、矢、杵、臼、耒耜、銚、耨、規矩、準繩、衣裳、冕衣、扉履。其注裏還説“軒轅子苗龍,為畫之祖”。“黃帝穿井”、“黃帝作旃”、“黃帝始制嫁娶”。《古史考》:“黃帝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黃帝始造釜甑”、“黃帝作弩”、“黃帝作車,引重致遠”。《新語》:“天下人民野居穴處,未有宮室,則與禽獸同域。於是黃帝乃伐術構材,築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路史·後紀五》羅注:“棺槨之作,自黃帝始”。《物原》:“黃帝作碗碟。幾創始自黃帝也”。《軒轅本紀》:“黃帝作灶”。黃帝“令孔甲作盤孟,以代凹尊坯之樸”。《呂氏春秋·君守》:“倉頡作書”。《通鑑外紀》:“蚩尤為大霧,軍士昏迷,軒轅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黃帝內傳》:“玄女為帝制司南車當其前,記裏鼓車當其後”。《路史·疏仡紀》:“命大容作承雲之樂,是為雲門”。“命西陵氏勸蠶稼”。《莊子·天下》:“黃帝有《咸池》之樂”。《古今注》:“短蕭鐃歌,軍樂也,黃帝使岐伯所作也。”《通篡》:“黃帝使伶倫造馨”。《初學紀》卷九引《歸藏·啓筮》:”黃帝作《楓鼓之曲》。”《世本》:“黃帝使素女鼓瑟”。《黃帝內傳》:“玄女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水經注》卷十五引《竹書紀年》説:“黃帝東巡河過洛,修壇沉璧,受龍圖於河,龜書於洛”。《通典》:“黃帝封禪天地,則郊祀之始也”。《黃帝內經》:“黃帝築圓壇以祀天,方壇以示地,則圓丘、方壇之始也”。《史記·曆書·索隱》:黃帝時佔日、佔月、占星氣、造律呂、作甲子、作算數、發明了《調歷》。以上不完全的統計約有60多項發明創造,雖然都是後人追述,難免有些不確但是多數都是可信的,甚至其中有許多在考古學方面都得到了證實。如鄭州西山發現的古城,靈寶西坡發現宮殿性質的大房子,濮陽西水坡發現的45號墓,反映了”天圓地方”和”東宮西宮”的天象。生產工具、生活用品都有實物出土。

黃帝文化原生文明

黃帝時代統一、和諧的社會為創造發明的黃金時代提供了必要的條件,科學技術是發展的原動力,當時人們開拓、拼搏的精神是原動力中的發動機。眾多的發明創造,在同一個整體中互動,產生了巨大的能量,促使着邦國文明的形成。我們回顧一下上述的發明創造,每一項都被後代所傳承、發展、提高。其中影響最大的有:第一是文字,符號文字、象形文字、發展為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直到通行的楷書,它是文明傳承的最重要的工具。第二是中醫藥,後代的《黃帝內經》等書,就是傳承的典型,直到如今,中醫藥仍然是民族的瑰寶。第三是曆法,自黃帝的《調歷》開始,歷代傳承發展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陰曆。第四是上棟下宇、術骨泥牆、前堂後屋、一明兩晴,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風格,就是黃帝時期打下的堅實基礎。第五是黃帝在伏羲太昊的基礎上得河圖洛書,後來得到周文王的傳承演生出《周易》,其內容反映了哲學的最高境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第六是重視和諧的思想,為後代所傳承,協和萬邦、天人合一、和合、和為貴等理念,一直傳至今天。第七是大統一思想,在黃帝時奠定了基礎,形成各朝各代人們的堅定信念。第八是自強不息的精神代代相傳。從總體看,黃帝首創的原生文明可以稱為文化祖根,它的精髓是:團結、和諧、統一、開拓,它是中華民族的靈魂。

黃帝文化龍文化概述

龍文化在早期的思想基礎是原始宗教和圖騰信仰,從社會學、民族學和民俗的角度來看,它確實是歷史的真實。多元一體的龍在人們心目中被神化了,成了龍神。後代人們尊崇的人文始祖,與龍神交融在一起,歷代統治者和各個民族,都繼承了龍神信仰的傳統,形成了具有頑強生命力的一種龍文化現象。
在三皇五帝時代,龍不僅神化了,而且著名的領袖人物都龍神化了。例如:伏羲的祖族便是雷(龍)神,龍身人頭。《北堂書鈔·異表》説:“太昊蛇身(龍)人首”。《路史·後紀》説伏羲“龍身牛首”。考古發現的畫像石、壁畫、帛畫以及銅鏡,多有伏羲女媧圖像,均為人首蛇(龍)身。《左傳》裏説:伏羲太昊“以龍紀官,故為龍師而龍名”。神農氏末代的炎帝,《詩含神霧》説他是“龍首,顏似龍也”。對中國古代歷史影響最大的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鼻祖,都與龍神交織在一起,他們對後代龍文化的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史記·天官書》説:“軒轅黃龍體”。《竹書紀年》説顓頊母曰女樞,與龍交而生顓頊。《路史·疏位紀》注説:“(顓頊)有龍顏戴幹之表”。甲骨文中有”高祖夔”的記載,丁山認為“高祖夔即帝嚳”。《説文》説夔如龍。《竹書紀年》説:“堯母慶都赤龍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堯于丹陵”。《路史》注尋|《帝堯碑》説:堯“龍顏,日角,八彩、三眸”。《竹書紀年》説:帝舜“龍顏、大口、黑色”。以黃帝為首的五帝都是龍神的化身,他承上啓下對龍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古代民族龍文化舉例:如《山海經》中共有335座山有龍神的記載各山的行程總和約有4000公里,可以想一下它覆蓋了多大的面積。《山海經》和《大荒經》記載了許多邦國,其中不少邦國都有龍神。其中有馬龍、鳥龍、魚龍、青龍、赤龍。有的稱為“四鳥”,實際是熊黑虎豹,屬於變異的龍類。夏族的近世祖先是筋、和禹,據《歸藏·啓筮》説鯀、“化為黃龍”。大禹之母是“修巳”,修巳的意思就是一條長蛇。《列子·黃帝》説:夏后氏“蛇(龍)身人面”。商的祖先是“高祖夔”前邊已經説過夔就龍。在商代出土的器物中的圖案有饕餮龍、蟠龍、螭龍、夔龍、魚龍等。
龍文化在帝王階層中的反映很突出,夏禹和商的高祖蘷都是龍的化身。周文王是“龍顏虎肩”,周天子和秦始皇所用的玉璽是“螭(龍)虎鈕”。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人稱始皇為“祖龍”。漢王朝開國君主劉邦,史書記載他是赤龍。東漢劉秀夢見騎龍上天,遂做了皇帝。三國時期的劉備、孫權和曹丕都搞過“黃龍見”的符瑞,表示上應天命。南朝宋的劉裕,齊的蕭道成蕭衍,隋文帝楊堅,唐代李淵李世民李隆基,後梁的朱温,後周的郭威等,都曾編造龍的故事,為登上帝王寶座製造輿論。歷代帝王的年號,如漢宣帝的“黃龍”、東漢公孫述的“龍興”、三國關吳的“黃龍”、魏明帝的“青龍”、後趙的“青龍”、涼的“飛龍”、後燕的“青龍”、夏赫連勃勃的“龍升”、唐高宗的“龍朔”、唐中宗的“神龍”和“景龍”、唐段子璋的“黃龍”、唐南詔的“見龍”和“龍興”,梁末帝的朱友貞的“龍德”,南漢劉巖的“白龍”、閩惠宗王遴的“龍啓”等帝王年號。自西漢至明清,兩千多年中國帝王,都把龍作為皇帝和皇權的象徵,把自己打扮成真龍天子。特別是宋元以後,帝王對龍文化進行壟斷,“龍獨尊”、“惟帝獨龍”,並且用法令形式規範龍文化在整個社會上的使用。
龍文化在科學、文學、藝術、政治、宗教等各個方面反酬也十分突出。《周易》中的第一卦乾卦就專講龍。《周禮·冬官二考工記·輛人》、《詩經》中的《商頌》、《周頌》、《魯頌》中都提到龍旗。《左傳》裏提到“畫龍”。王充《論衡》中《龍虛篇》專門談龍。張衡製造的“候風地動儀”,其外形就是龍形象。《淮南子》一書中提出了“龍生萬物”的理論。白居易寫過《祭龍文》和《黑龍潭賦》。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也大談龍的故事。南宋陸游在他的《避暑錄》中相信龍能下雨。儒釋道各類書籍以及許多的野史中都有龍的故事。歷代的畫家、雕塑家流傳下來有關龍的作品,例如:“龍飛鳳舞”、“龍躍鳳鳴”、“龍行虎步”、“虎踞龍盤”、“龍騰虎躍”、“龍鳳呈祥”、“龍馬精神”、“龍吟虎嘯”、“龍眉鳳眼”、“龍章鳳姿”、“來龍去脈”、“乘龍快婿”、“望子成龍”、“生龍活虎”、“畫龍點睛”等。人們生產生活上的用語、天文、地名、動物、植物方面的用語,帶龍字的總結起來不計其數。
龍文化雖然被歷代統治者所壟斷,但在民間仍有豐厚基礎,形成了一種強大的民俗文化,流傳至今。如正月十五元宵節,到處都有舞龍燈的習俗。農曆二月二是“龍抬頭節”。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也是“龍的節日”,在許多地方多舉辦龍舟比賽。民間有“六月六曬絲綢節”,也稱“曬龍衣節”。民間舉辦各種“社火”,多有“玩龍燈”、“玩活龍”歌舞活動,還有“龍舟捉鴨”、“龍舟速劃賽”、“龍舟拔河賽”等活動。全國各地都有龍王廟或河神廟,廟內的主神是龍神。民間傳説還有四海龍王,這些龍王都是他管轄地區的首領。對龍王人們是不敢得罪的,因為乾旱雨潦全是由龍王當家。龍的傳説故事遍佈民間。帶有龍字的地名當有萬數以上。中國人名字帶有龍字的不知有多少。十二生肖中有龍和蛇,蛇被人稱為小龍。每個人都有一個屬相,中國人口已有13億,屬大龍的有1億多,屬小龍的也有1億多,合起來屬龍的有兩億多人口,分佈在各個家庭中,又把其他屬相串聯起來了這是多麼有趣的一種龍屬相文化。從今日的社會看有多少商店、公司名字帶有龍字,有多少商品帶有龍字,有多少書刊、壁畫、雕塑有龍的形象,雖然無法統計,但是都能隨處可見。從總體來看,中國真是一個龍的國度。
龍文化源遠流長,從帝王階層到民間,從天象到地理,從正史到野史,從雕刻繪畫到詩詞歌賦,從各類建築到器皿衣着,從語言詞彙到傳説故事,從祭祀到節慶,無不打着龍文化的烙印。可以説,古往今來,龍文化覆蓋了神州大地,是民族心理素質的一個組成部分。“龍的傳人”不可能是科學的概念但它是民族凝聚力心理的認同。龍本身的形成是多元的,定型的龍形象是多元的組合,是藝術的巧妙加工,它是大融合、大團結、大統一的象徵。民族心理的巨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將昂首騰飛,翱翔於太空,向世人展示它雄偉壯麗的風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