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文化

鎖定
龍圖騰,是中國漢族的民族圖騰。漢族的民族圖騰是由一隻龍與一隻鳳組成,意思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由於漢族人口眾多,佔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作為自己民族的標誌。 [1] 
文化源遠而流長,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符號。中國曆代正史記載的龍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它類型的文獻更是龐大。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龍裝飾、雕龍、建築裏的龍吻、元宵節舞龍舞龍燈耍龍燈)、二月二龍抬頭吃龍鬚麪、端午節龍舟賽,龍圖畫、龍書法、龍詩歌、龍歌曲等等是長期流行的民間文化。龍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值得注意,龍的正確英文譯名是“loong“,與歐洲的Dragon(拽蚣、惡魔)構造不同,是不同物種。
中文名
龍文化
外文名
Loong Culture
文化起源
圖騰
發源地
中原地區

龍文化龍像來源

龍
龍的形象的來源有多種説法,一説來源於鱷魚,一説來源於蛇,也有人認為來源於豬,甚至有説法稱最早的龍就是下雨時天上的閃電。現在多數專家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的圖騰綜合物。它有蛇的身、豬的頭、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在遠古氏族社會時,以蛇為圖騰的黃河流域的華夏族(漢族舊稱)戰勝了其他氏族,同時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圖騰,組合成龍圖騰。1987年在河南省發掘了一處距離今天6000多年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墓,在男性墓主人身邊出土了一條用蚌殼堆塑的龍,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龍。 [2] 

龍文化文化起源

龍之所以受到炎黃子孫的尊崇,是因為與華夏文明的形成進程有着密切的關係。眾所周知,“五帝”第一帝的黃帝之前,有一位在位120年,傳位8世,共歷530多年的“神農氏世”時期。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正是其母“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初學記》卷九引《帝王世紀》)的。而炎帝神農氏長得“弘身而牛顛,龍顏而大唇”。炎帝的神農氏部族與黃帝部族結成炎黃部落聯盟以後,做為龍子的炎帝神農氏,深刻地影響了炎黃部落聯盟的文明進程。
在文明國家形成的前夜,即我國古史傳説的“五帝”時期,那些推動文明因素積聚的“英雄們”——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帝等,無一不與龍有着這樣那樣的糾葛。請看下列史料:“五帝”之首帝黃帝,不僅長得“龍顏有聖德”(《易·繫辭下》正義引《世紀》),還“令應龍攻蚩尤”(《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山海經》)。黃帝不僅平時“乘龍扆雲”(《大戴禮記·五帝德》),就是在他辭世昇天時,也是“有龍垂鬍髯而下,迎黃帝”(《御覽》卷九二九引《帝王世紀》)的。“五帝”之二的顓頊,“乘龍而至四海”,巡行天下,無比威嚴;“五帝”之三的帝嚳,“春夏乘龍”(《大戴禮記·五帝德》),也是離不開龍的。
“五帝”之四的帝堯,把華夏部落聯盟議事會改造成與民眾相對立的“公共權利”,而他的出生與龍有着直接的關係,即其母慶都“出以觀河,遇赤龍”,一陣“唵然陰風,而感慶都”(《易·繫辭》下引《帝王世紀》)以致孕的。堯在唐地還曾“夢御龍以登天,而有天下。”(《路史·後記》中引《帝王世紀》)後來居然夢想成真,成為華夏部落聯盟的第四任盟主;“五帝”之五的帝舜,也是生成一副“龍顏大口黑毛”(《山海經·海內經》注引《歸藏·開筮》)的模樣,他對龍的十分鐘愛,賜姓善於馴養龍的人為“董氏”,專設畜龍之官,並在聯盟議事會的“九官”、“十二牧”中封龍為“納言”之職。
進入階級社會的第一個王朝——夏代(BC21~ BC16世紀)的奠基者帝禹,則與龍有着更為直接的關係。禹是其父鯀死後,“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山海經·海內經》注引《歸藏·開筮》)的,即“大副(即剖)之吳刀,是用出禹”,鯀所化之黃龍即是禹。人們所熟知的“大禹治水”,也充分利用了龍。“有神龍,以尾畫地,導水所注,當決者因而注之也”(《楚辭·天問》王逸注)。“禹盡力溝洫,導川夷嶽,黃龍曳尾於前,玄龜負青泥於後。”禹對龍的脾性十分熟悉,有一次“禹省南方,濟乎江,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但禹鎮定自若,説:“餘何憂於龍焉?”結果是“龍俯首低尾而逃。”(《呂氏春秋·知分》)就是作為“夏民族的祖先大禹的禹字,是一條富有生命力的運動中的蛇。”(王宇信:《<史記>鯀禹的失統與鯀禹傳説的史影》,《歷史研究》,1988年第6期)而蛇正是構成龍的原始素材,也可以説蛇也是龍的一種。如此等等。
這就是為大家所熟知的中國龍的形象:美角似麟鹿,迤身似蛇蟒,披鱗似魚,健爪似鷹隼的“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能潛淵”(《説文》卷十一下魚部)的神奇動物。
1987年於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發現了六千多年前用蚌殼擺的龍,此龍昂首、曲頸、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狀似騰飛。1978—1980年,在相當於“五帝”第四帝陶唐氏帝堯時期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一座大墓中出了一件以紅彩、或紅、白彩繪制蟠龍圖案的珍貴龍盤。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遺址發現有內城、外城遺蹟,被學者推斷為帝堯的“龍都”;而襄汾也成為舉世聞名的“龍鄉”;在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夏王朝都城遺址地河南偃師二里頭,也在一件殘陶器上發現了巨眼、利爪、周身有鱗的龍紋……自商周階級社會以後,龍的形象更是屢有出土,不勝枚舉了。 [3]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紀被周王朝取代。周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較為濃烈,這是因為周伐商並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無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來對商進行懲罰。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奪取了天下。周打敗商後,不但奪取了體現商人通天權力(實際上是統治權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鑄的禮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觀念。據説周伐商之時,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鳳,口銜玉硅(也有記載説是口銜丹書)落在周的社廟,代表上天降瑞應給周,所以在周代的禮器上,鳳的形象更為突出,龍的形象趨於弱化,甚至在一些圖案中,將鳳的冠狀物安到了龍的頭上,龍的體態少了那種張揚和獰厲,失去了商代龍的攝人氣勢,變得比較平和,更趨於藝術化與圖案化。在商代,龍被作為一種形態怪異的神獸。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給人強烈的神秘感和一種獰厲的美,顯示出龍有超越世間的神的權威。商代的龍主要鑄造刻飾在青銅禮器上,線條錯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銅禮器那厚重沉穩的造型,使龍有一種巨大的威懾力,折射出一種無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秦漢以後,龍成為帝王的象徵。歷代皇帝都自稱為“真龍天子”,還把龍字用在帝王使用的東西上,如將皇帝穿的衣服稱為龍袍、皇帝坐的椅稱為龍椅、皇帝睡的牀稱為龍牀等。
中國龍的形象古已有之,不同歷史年代中國龍的外形發生着變化,然而不變的是“龍的傳人”對中國龍文化的傳承。 [7] 

龍文化內容簡介

龍文化 龍文化
在漢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説,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
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作為龍的傳人,不能對中國的龍文化一無所知。不瞭解龍文化,就無法瞭解古老的中華文明。龍的原形是什麼?龍的概念是怎樣形成的?它的形象與文化含意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龍在中國文化中有何影響?這些問題在遠古時代就不斷地以不同方式困擾人們,至今也未全部解決,還給人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這裏,我們將追尋龍的蹤跡,進入遠古的歷史和龍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龍的奧秘……
兩千三百年前,一位詩人同時又是哲人的士大夫在洞庭湖畔徘徊。他時而低首思索,時而仰天詠歎。在珠走玉盤級的詩句中,他把積鬱在心頭的那種疑惑一瀉而出:
那遠古的初態,是誰傳告下來?
天地還未成形,憑什麼來考證?
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誰能分辨極限?
天氣運動,克盈無形。
如何可以識得天地?
禹用應龍
如何溝通江海?
應龍怎樣以尾劃地?
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經歷?
日光無處不到,
燭龍如何再照?
太陽尚未升起,
神樹為何閃耀光華?
這位士大夫就是春秋時期的著名詩人屈原
上面的詩句來自他的《天問》。在詩中,屈原一口氣提出了百餘個問題,從自然到社會,從歷史到傳説,他都大膽地提出了懷疑,自然,“龍”這個神物也沒逃脱他那敏鋭的目光。因為傳説當年大禹治水時,曾有應龍(一種有翼的龍)以尾劃地,為禹指出疏導洪水的路線,於是才有後世江河的浩蕩。
漢字演變圖
漢字演變 漢字演變

龍文化文化概況

龍文化 龍文化
《龍和中華》記載:一直以龍的傳人自居的中國人,逢年過節都要舉行一些如舞龍燈、祭龍王、賽龍舟之類的喜慶活動,祈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豐衣足食。中國龍文化起源及龍文化對中國的現實意義。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五千年來已深深紮根於所有中國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強大凝聚力的龍文化,龍文化在歷史上曾為中國的統一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它仍為中國的統一和繁榮發揮着自己獨有的作用
古人心目中,龍是一種神秘的寶物,不易見到,即使顯現了也見首不見尾,或只見到只鱗片爪。而龍的出現,是天下太平的徵兆,所以龍被人們視為天下間最大的吉祥物。
雖然神秘莫測、變化多端的龍難得一見,但自古以來人們對龍的形象描述得很清楚。漢代學者王充指出,龍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三部分長度都相等;龍的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龍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降雨;龍還能顯能藏、能巨能細、能長能短。春分時飛上天,秋分時潛於淵
在神話傳説中,龍的種類有很多,有鱗者為蛟龍,有翼者為應龍,有角者為虯龍,無角者為螭龍,未昇天者為蟠龍,好水者為晴龍,好火者為火龍,善吼者為鳴龍,好鬥者為蜥龍。
在堪輿學著作中,“龍”是最常見的術語之一。由於自然界的山和水在形態上變化多端,與傳説中的龍相似,所以古人將山和水都比喻作龍,把山脈直呼作“龍脈”,把曲折的流水呼作“水龍”。這樣,龍就成為山和水的象徵,各種龍的塑像和圖案大量出現在宮殿衙署、大户人家乃至尋常百姓家中。北京故宮的九龍壁、太和殿龍椅、龍柱等都是人們所熟知的。
因為相信龍有某種神奇的力量,許多現代人也喜愛用龍作為裝飾物或擺設。如果住宅的外環境缺乏真山真水,可以在客廳擺放龍的塑像,作為山水的象徵。如果周圍環境和室內環境不夠藏風聚氣,也可運用龍的塑像或圖案使室內形成良好的氣場。在堪輿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中,青龍是東方的代表,所以龍的塑像適宜擺放在東方;龍又與水密切相關,北方屬水,所以龍的塑像也適宜擺放在北方。

龍文化文化內涵

中國的龍以東方神秘主義的特有形式,通過複雜多變的藝術造型,藴涵着中國人、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基本觀念:
第一層,龍的觀念 從中國龍的形象中藴涵着中國人最為重視的四大觀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的互助體現;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幷包的多元文化觀。
第二層,龍的理念 在中國龍的形象、龍的觀念後面,包含着中國人處理四大主體關係時的理想目標、價值觀念,追求天人關係的和諧,人際關係的和諧,陰陽矛盾關係的和諧,多元文化關係的和諧。
第三層,龍的精神 多元一體、綜合創新的中國文化基本精神,這是中國龍形象、龍文化的最深層文化底藴。王東認為,發掘中國龍文化的深層內涵,有助於解決當代世界的一些文明衝突。

龍文化龍抬頭

龍抬頭,是二十八宿之東方青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於二月二從東方升起,角宿據稱是龍角,先出現在東方,所以是龍抬頭。

龍文化青龍節

這是東方之事,與上海有關嗎?
答案是:太相關了。龍抬頭是龍的節日,也稱青龍節。以青龍名地的不少,但是上海獨多。上海歷史上最繁榮的港口叫青龍港,有青龍江,唐代設立青龍鎮,至今有青龍寺,青龍村。
在我們把上海比作長江的龍頭的時候,古人就以青龍自況了。
在更古老的時候,上海已經是龍的故鄉。 [4] 

龍文化古文化

圖1 據崧澤文化頭骨復原像的6000年前的上海人 圖1 據崧澤文化頭骨復原像的6000年前的上海人
上海地區的考古發現證明,上海有六千年的歷史。六千年前,上海地區有了成熟的打井技術,六千年前的上海人,充滿智慧。(圖1)上海一個小小的地方,以地名命名的古文化就有兩個:崧澤文化馬橋文化,這是十分突出的文明積澱,一般地區沒有這樣的深厚傳統。
圖1 據崧澤文化頭骨復原像的6000年前的上海人
一般認為,龍文化主要起源於北方,中原和西部,所謂的濮陽之龍,紅山文化之龍,都比東南要早。而鳳文化則是起源於東南方。浙江河姆渡文化的雙鳳朝陽牙雕配飾,距今7000多年了,可以視為鳳文化之祖。但是,我們見到的南方的龍文化還是相對較晚。
圖2 良渚文化玉鳥,1987年出土青浦福泉山 圖2 良渚文化玉鳥,1987年出土青浦福泉山
在上海地區古文化,有自我獨特屬性的崧澤文化,受到浙江地區的輻射,也有豐富的鳥文化,(圖2)但是,龍文化在距今5000多年左右的上海已經有鮮明的表現。
圖2 良渚文化玉鳥,1987年出土青浦福泉山
我們看到的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龍文化形象很精美。如1984年青浦福泉山出土的良渚文化蟠螭紋鏤空足帶蓋陶鼎,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 [4] 

龍文化龍之道

華人藝術家江在勳作品-《龍之道》
江在勳作品-《龍之道》
江在勳作品-《龍之道》(10張)
盤古開天地神化的精靈-龍:演進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中華民族形象的代表,象徵着華夏子孫的品德.精神和信仰…… [5] 
陰陽合和,龍鳳呈祥,天地萬物道自然。
世界和平,道德永存,反法西斯具神威;
見龍在田,“羊”眉吐氣,潤澤天下而不傲。
飛龍在天,“一帶一路”,馬首是章佛心象。
(已末年仲夏—江在勳作詞)

龍文化建築風格

雙龍屋頂是中華建築重要風格
雙龍屋頂是中華建築重要風格(5張)
雙龍屋頂是中華建築重要風格,
無論在城市的古建築還是現代社會很多農村的新房子,
很容易看到雙龍屋頂的,一些地方是建築風俗化的風格。
金龍和璽”是天安門城樓“龍吻”裝飾裏的圖案。

龍文化服飾文化

《禮·明堂位》説:“夏后氏以龍勺,殷以疏勺”,“有虞氏服韍,夏后氏山,殷火,周龍章。”從夏朝裝飾有龍的圖象的勺子和周朝裝飾有龍的花紋的服裝來看,當時生物界能引起人們矚目的首先是龍。無論是圖騰崇拜的殘餘,或者是出於宗教的需要,都體現了當時人們對龍的崇仰心理,以及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美感。紅山文化遺址,發現了五千多年前的龍形玉器。這説明龍作為自然界的生物,作為作用於人的感官知覺引起美感的客體,早已進入先民文化生活中。
《詩·商頌·玄鳥》説:龍旂十乘,大糦是承;《周禮·秋官·小行人》有“達天下之六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以金為之”的記載。作為一個國家、一個部落或者一個氏族集團軍事力量的標誌的旗幟,作為朝廷使官用的符節,裝飾着龍的圖象,在客觀上都顯示了龍的威力,體現了人們對其威力的崇拜,以及統治者、社會領袖藉以顯示自身價值和權威的意圖。因此,《禮·禮器》説:“禮有以文為貴者,王子龍袞,諸侯黼,大夫黻。”
自漢代以後,隨着龍的日趨神聖化,從宮庭到民間,服裝、首飾、用具、屋宇和其它建築物,飾有龍的圖案的就更為普遍,直到近代仍歷久不衰。現今保存的全國各地的古代建築,特別是帝王的宮殿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龍作為一種長期被神聖化的生物,作為一種被確認的審美對象,在漢族的心目中,從古至今,一直佔據着極重要的地位。生物界似乎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與之匹敵。

龍文化民俗文化

龍文化元宵舞龍

元宵節舞龍(也稱舞龍燈耍龍燈)是民間活動。
舞龍燈 舞龍燈
農曆正月十五日中國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正月十五元宵本與龍無關,我們所要談的是燈節必要進行的舞龍燈。宋代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有關於南宋龍燈的記述:“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蜿如雙龍之狀。”吳氏所説的似乎是靜止觀賞的龍燈。南宋龍燈亦有由人舞弄者,南宋大詞人辛棄疾即有“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詩句。明清兩代,舞龍燈之風更盛。據清道光年間《滬城歲事》載:“遊手環竹箔作籠狀,蒙以綌,繪龍鱗於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導為燈牌,必書‘五穀豐登,官清民樂’。”龍民俗,中國的民俗節日中,有不少與龍相關者。這些節日的活動豐富多彩,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散發着清新的鄉土氣息。
舞龍燈、舞龍的前身是漢代的“魚龍漫衍”之戲。據《漢書·西域傳贊》載:“遭值文、景玄默,養民五世,天下殷富,財力有餘,士馬強盛。……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之。”山東沂南北寨村東漢晚期畫像石墓中室東壁上的樂舞百戲石刻為我們提供了漢代魚龍之戲的形象資料。畫面的場面與顏師古注所云有所不同,可能屬於另外一種形式。戲中之魚形體碩大,明顯系人工製作;魚左側有人單腿跪地,以右肩負魚,魚右側有二人站立,均以右手舉鼗鼓搖動,後面一人的左手似在持魚的尾部。魚的前面為一四足奔跑之龍。有雙角、鱗身、雙翼、長尾,背上負一大圓口雙耳瓶;瓶上立着一份扮演羽人的小孩,雙手持一帶羽葆的長幢耍弄。龍前一人,左手持短梃,右手持鼗鼓向龍搖動;龍後一人,左手持鞭,右手亦持鼗鼓舉搖,氣氛熱烈異常。 [6] 

龍文化二月二

舞龍燈 舞龍燈
農曆二月二為中國的“龍抬頭節”。此時正值驚蟄、春分時節,大地逐漸轉暖,民俗認為蟄伏一冬的龍正是在這一天抬頭活動的,以後雨水也就多了起來。尋根求源,“龍抬頭節”可能是從上古的“龍見而雩”演化而來的。
引龍回: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有關於“二月引龍,燻百蟲”的記載:“宛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蜿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麪攤煎餅。燻牀炕令百蟲不生。”很明顯,所謂“引龍回”的方工帶有強烈的巫術色彩。中國北方多旱少雨,將龍引入家中圖的是風調雨順,於是也就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北方一些人家在這一天還用彩紙、草節、細秫稭等穿成串懸於房梁之上,稱“穿龍尾”,也是留龍在家之意。
飲食:民俗認為這一天人們的食物都為龍身上之物,如:麪條是龍鬚、烙餅是龍鱗、餃子是龍耳等等。於是人們在二月二多吃麪條、烙餅,因食龍之須、鱗對龍無多大傷害;最忌的是吃米飯,因為米飯是龍子,一頓米飯要傷害多少龍的性命。閨中婦女還忌用針線,以免不小心扎傷龍目。以上活動體現了龍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特點。
炒玉米:傳説中每年二月二(俗稱龍抬頭)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説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並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並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

龍文化端午龍舟賽

在漢字文化圈國家中端午節龍舟賽是重要的活動,無論在中國還是韓國、日本、東南亞。
端午節龍舟賽
端午節龍舟賽(10張)
端午節的歷史極其悠久,節日風俗也極為豐富,其中一些活動與龍有關,聞一多先生曾將端午節稱為“龍的節日”。賽龍舟是端陽節最重要的活動。古時皇家龍舟的製作極為奢華,如南宋畫院待詔李嵩所畫《中天戲水冊》中的大龍舟,頭、尾、鱗、鬣皆雕鏤金飾,舟上建層樓台觀,檻曲安設御座,兩舷各三槳,氣勢雄偉,金碧輝煌。龍舟競渡規模亦宏大壯觀,官員、百姓以至深閨少女都要臨水觀看。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寫其精彩場面:“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翰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端午節的真正起因應是辟邪消災。“五”(午)是天干中中間的數字,因而被古人認為具有極盛的含義;盛極而衰,因而它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因此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漢代的很多古籍都有“不舉五月子”的記載。五月初五更是不祥,舊俗在這一天要將未滿週歲的幼兒帶到外婆家躲藏,稱“躲午”,這顯然具有躲避災難的含義。端午節的一系列活動,如灑香湯(以艾葉、菖蒲煮水沐浴)、懸艾老虎素(用綵綢縫紮成粽子、辣椒、掃帚、布老虎等串以綵線掛於胸前)、飲雄黃酒、掛鍾馗像等等,都以辟邪除祟為主旨。至於龍舟競渡,當是祭神娛神祈獲保佑的一種形式。
中國與龍有關的節日不勝枚舉故不再贅述。上述的與龍有關的節日雖各具特色,但其本質含義卻是一致的,即以龍為興雲佈雨、掌管福禍之神。 [6] 

龍文化神話傳説

伏羲女媧 伏羲女媧
既然龍的種羣繁盛,又兇猛可怖,其它動物和人類隨時都可能遭受襲擊,那麼,由於夢寐或條件反射泛化而產生的附會和類似聯想,自然應運而生。故《三皇本紀》説:“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蟜氏女,少典之妃,感神龍而生炎帝。”《淮南子·覽冥篇》説:“往古之時,四極廢,九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滛水。”由於全新世冰後期出現的高温期,導致“火爁炎而不滅”的原始森林大火災,以及因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又形成數千年的“水浩洋而不息”的海侵。人類正處於水深火熱的時代,恰又是龍這種動物繁盛和稱霸於水域的時代,“殺黑龍以濟冀州”也就成為人類生存競爭的願望和必要的措施。故至今仍有龍年不吉多災的傳説。
《山海經·大荒北經》説:“蚩尤作兵伐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既反映出龍的威懾性;也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利用人們的恐懼和崇拜心理,對龍和帝王的神化。
由於黃帝這個氏族集團的祖先也是以龍作圖騰,故《史記·天官書》説:“軒轅黃龍體”,進而將帝王和龍兩位一體化,增加了帝王的威嚴。
之後對龍和帝王一體化的神化越來越盛行。如《史記·高祖紀》説“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山海經· 海內經》注引《開筮》説:“鯀死三歲不離,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拾遺記》説,“禹盡力溝洫,導川夷嶽,黃龍曳尾於前,玄龜負泥於後”。
《異錄記》卷五説:“海龍王宅……四面海水粘濁,此水清。無風而浪高數丈,舟船不敢輒進……夜中遠望此水上,紅光如日,方百餘里,上與天連,船人相傳龍王宮在此下矣。”又把原生態神話與現實結合起來,構成新的次生態神話。唐代以後,龍的神話與小説結合形成神話小説,龍的觀念又向更廣闊的生活領域和民俗文化場滲透,如唐朝李威的小説《柳毅》中柳毅為龍女傳書,根據這個故事,又演化出唐末的《靈應傳》,五代的《異錄記》、《續玄怪錄》、《博異志》等類似神話故事來。而北宋李昉等編的《太平廣記》卷418條又據以引出《梁四公記》説:“震澤中,洞庭山南有洞六,深有百餘尺……蓋東海龍王第七女掌龍珠藏,小龍千數衞護此珠。”於是,龍王稱謂開始載入古籍。
龍文化 龍文化
大概是受《柳毅》的故事和《太平廣記》等的啓發,明朝吳承恩《西遊記》又演變出:孫悟空大鬧東海,龍王敖廣被迫獻出定海神針(如意金箍棒);魏徵夢斬涇海龍王;祭賽國碧波潭萬聖龍王盜舍利等故事來。《封神演義》又提到哪吒鬧海,打死小龍王敖炳,抽出龍筋作腰帶;大敗老龍王敖光,拔其龍鱗。這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性的演變,是對自漢朝以來象徵皇權的神龍的蔑視,實質上是對封建帝王的蔑視和貶斥。於是龍又被分為善龍與惡龍兩種,反映了人民羣眾的願望與怨忿。

龍文化詩詞文化

【唐】白居易
黑潭水深黑如墨,傳有神龍人不識。
潭上駕屋官立祠,龍不能神人神之。
豐兇水旱與疾疫,鄉里皆言龍所為。
家家養豚漉清酒,朝祈暮賽依巫口。
神之來兮風飄飄,紙錢動兮錦傘搖。
神之去兮風亦靜,香火滅兮杯盆冷。
肉堆潭岸石,酒潑廟前草。
不知龍神享幾多,林鼠山狐長醉飽。
何幸?豚何辜?年年殺豚將喂狐。
狐假龍神食豚盡,九重泉底龍知無?
龍移
【唐】韓愈
天昏地黑蛟龍移,雷驚電激雄雌隨。
清泉百丈化為土,魚鱉枯死籲可悲。
【唐】李嶠
銜燭耀幽都,含章擬鳳雛。西秦飲渭水,東洛薦河圖。
帶火移星陸,升雲出鼎湖。希逢聖人步,庭闕正晨趨。
【唐】唐無名氏
有美為鱗族,潛蟠得所從。標奇初韞寶,表智即稱龍。
大壑長千里,深泉固九重。奮髯雲乍起,矯首浪還衝。
荀氏傳高譽,莊生冀絕蹤。仍知流淚在,何幸此相逢。
龍潭
【唐】應物
石激懸流雪滿灣,五龍潛處野雲閒。
暫收雷電九峯下,且飲溪潭一水間。
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曉日浸東山。
回瞻四面如看畫,須信遊人不欲還。
《詠龍》
亦知清戒守仙規,燕血塵埃豈嗜宜。
自許身軀脱梭木,淹從螭蛟困拳池。
為虛化實是何日,棄甲成林會有時。
已笑痴兒執凡鐵,驅雲駕霧奈何之。
《龍》李嶠
銜燭耀幽都,含章擬鳳雛。
西秦飲渭水,東洛薦河圖。
帶火移星陸,升雲出鼎湖。
希逢聖人步,庭闕正晨趨。

龍文化龍鬚珠

龍文化定義

龍鬚珠是龍鬚、龍珠的簡稱,是古代人們將龍鬚、龍珠搭配在一起佩戴的吉祥飾物。
龍鬚和龍珠本身都有吉祥之意,而龍鬚珠搭配寓意更為深遠。

龍文化龍鬚

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龍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傳説就是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的化身。在黃帝昇天成玉帝時,有龍垂鬍鬚迎黃帝昇天。黃帝就騎到龍背上去,他的羣臣還有妻兒也都紛紛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這時,龍升上天去,剩下的臣民都抓住龍的鬍鬚,龍鬚受不了重量而斷了。至此,斷掉的一半龍鬚留在民間。民間有傳説,龍鬚型的飾物是有靈性的,可以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學業、事業有成。

龍文化龍珠

龍珠:龍珠即珍珠,珍珠產自水中,擁有亮麗的光澤和形態,而龍在很多傳説記載上都是掌管水的水族之長,所以人們都將珍珠定為龍珠。珍珠從古至今一直被人們所愛戴,珍珠不僅美麗而且藥用在中國已有2000餘年歷史,三國時的醫書《名醫別錄》、明代的《本草綱目》等19種醫藥古籍,都對珍珠的療效有明確的記載。現代醫學也經常指出珍珠有安神定驚,清熱滋陰,明目,解毒之功效。

龍文化龍鬚珠的搭配

龍鬚、龍珠的搭配佩戴更有深刻含義,龍鬚雖然能給人帶來諸多吉祥之意,但民間傳説龍鬚擁有靈性總想要回到龍的身上,這樣也會將龍鬚的吉祥祝福也帶走,而龍喜歡龍珠眾人皆知,龍珠的作用就是定住龍鬚,將龍鬚一直留在人間,留住吉祥祝福。
龍鬚珠並非封建迷信產物,和龍一樣只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人們在生命中的精神寄託,主要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歷史文化。
越來越多的學生、年輕人開始注重中國的傳統文化,龍鬚珠雖然是古代人們佩戴的吉祥飾物,但須和珠的造型透出經典的時尚造型,又有吉祥文化含義所以越來越受到大家歡迎。

龍文化龍生九子

在明代,龍還被人們附會出了一個繁盛的家庭。龍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而一,即彙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而演化為龍。然而並非所有的怪異獸像都百川歸海,納入了龍像之中,在與龍形象形成、發展的同時,一些怪異獸象也在發展,並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龍的某一種形象特徵。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聯繫起來。在民間,很久就流傳着龍生九子的説法,但是九子為何物,並沒有確切的記載,然而這一公案卻由於“真龍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結果。據説一次早朝,明孝宗朱祐樘突然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倉卒間不能回答,退朝後左思右想,又向幾名同僚詢問,糅合民間傳説,七拼八湊,才拉出了一張清單,向皇帝交了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
趴蝮:性喜水,被雕成橋柱上的獸形;
嘲風:喜好冒險,因而人鑄其像,置於殿角;
睚眥:平生好殺,喜血腥之氣,其形為刀柄上所刻之獸像;
贔屓:力大,其背亦負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龜;
椒圖:形狀似螺蚌,性好閉,鋪首銜環是其形象;
螭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
蒲牢:平生好鳴,它的頭像被用作大鐘的鐘紐;
狻猊:喜歡蹲坐,佛像座下的獅子是其造型;
囚牛:性喜音樂,其形為胡琴琴桿上端的刻像;
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
自遠古以來,廣袤無際的天空一直是人們幻想馳騁的場所。
星河的浩瀚,明月的皎潔,朝陽的燦爛,雲霞的瑰麗,都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想,把天上視為人間無法比擬的美境;而斗轉星移的天象演化,冬去春來的四時變遷,電閃雷鳴、雨雪霜凍、洪水颶風乃至地震山崩、潮汐海嘯等自然現象與自然災害,又引起人們巨大的驚懼,認為上天存在着無限的權能,既可對人佑護,又可對人懲罰的神祇.這些神居住在美妙無比的仙境之中,注視着地上芸芸眾生的一舉一動,以威力來表達他們的喜怒。於是先民們產生了最初的仙及仙境的概念。按古代典籍《淮南子》、《穆天子傳》的記述,天分為三,崑崙之上有涼風之水,稱為下天,人登上可以長壽不死;再向上是中天,稱為懸圃,是無風無雨的靈界;再向上是上天,是大帝為首的諸神的居住之所。這裏有春山之澤,有清水之泉,温和無風,飛鳥翔而百獸戲。
古人對仙境的設想並不是一個模式。除了西北高聳的崑崙外,東方浩瀚的大海也同樣激發起人們的想象力。《列子》中這樣描繪:在渤海東不知幾萬億裏的地方,有一條大山谷,實際上是個無底的溝壑,稱為舊墟。天地間的江河之水,全都流到這裏,但壑中之水既不增,也不少。其中有5座仙山,分別是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每山高下週圍約3萬里,山頂平坦之處9000裏。山與山相距7000裏。山上有金石之台,禽獸個個通體潔白如雪,又有叢生的珠玉之樹,上結甘美異常的果實,吃了不老不死。仙山上所居之人非神即聖,不可勝數。一日之內即能飛翔往來。
中國龍文化中,龍的另一項功能是司水布雨。南宋詩人陸游所作的《龍湫歌》勾畫了湫龍行雲施雨的壯觀場面:
環湫巨木老不花,淵沉千尺龍所家。
爪痕入木欲數寸,歡者心掉不敢譁。
去 年大旱綿千里,禾不立苗麥垂死。
林神社鬼無奈何,老龍欠伸徐一起。
隆隆之雷浩浩風,倒卷江水傾虛空。
鱗間出火作飛電,金蛇夜掣層雲中。
明朝父老來賽雨,大巫吹簫小巫舞。
詞門人散月娟娟,龍歸抱珠湫底眠。
龍何以被當作司雲布雨的神靈?這與龍的摹寫原型有密切的聯繫,也與遠古的農業經濟息息相關。我們知道,龍雖然是由多種動物的形體結合,並經過藝術的誇張和變異而成,但這些動物大都是與水有關,如魚、鱷、鯢、蛇等,某些與龍的起源有關的自然現象,如雲、虹、閃電等,也與水或雨有密切的聯繫。這樣,龍很容易被遠古的先民想象為一種下可潛於淵、上可騰於天、行有從雲雷電、可影響川澤雲雨的神獸。《易經》中就認為雲從龍,鳳從虎。東漢的學者王充説:“龍聽到雷聲而起。龍起必有云相伴隨,夏季則多有雷雨,龍多登雲,乘雲雨而行走。”
龍有司水布雨的功能,又是神的助手,因此在上古傳説中,龍也成為神與神之間鬥爭的工具。《山海經》中記載了一則黃帝與蚩尤作戰的故事,故事中説蚩尤率軍隊進攻黃帝,黃帝命令應龍在冀州之野抵抗蚩尤的進攻。應龍受命後用它司水的本領將水蓄積起來,造成缺水,以圖阻止敵人。但蚩尤請來風伯和雨神,縱風下雨。黃帝又從上天派下一名稱作魃的女神協助應龍,止住了風雨,最後將蚩尤擊敗。但應龍與魃也無法回到天上,於是地上大旱。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大詩人蘇軾被貶調湖州。貶調的原因是他不贊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調時,蘇軾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謝。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黨的御史們作了手腳,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氣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寫出了略帶牢騷的“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一句。表上後,新黨官員們馬上從中嗅出了蘇軾的不滿情緒,他們決定找一個藉口,再給蘇軾一點顏色。
藉口很快找到,這就是蘇軾的詩。
詩人的天性是吟頌,無論是歡樂還是憤怒,都可入詩。蘇軾的弟弟蘇轍知道乃兄的毛病,所以特意告誡他:“北客南來休問訊,西湖雖好莫吟詩。”但蘇軾還是借詩抒發胸臆,宣泄胸中的塊壘,於是被人抓到把柄。到任三個月後,即被押回烏台(即御史府,宋代糾彈百官的機構)。
令蘇軾倒黴的詩句是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這兩句詩被人指稱為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台詩案”,這不過是封建社會千百起文字獄中的一起,但原因較為特別,即因“龍”而起,文字中對“龍”的態度有了問題。因為龍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又是皇帝的代稱,皇帝是“真龍天子”。

龍文化龍文化節

濮陽中華龍文化節
2009濮陽中華龍文化節雜技藝術節開幕式 2009濮陽中華龍文化節雜技藝術節開幕式
濮陽是“中華龍鄉”,20多年前在濮陽縣西水坡出土了距今6400多年的珍貴文物蚌塑龍形圖案,被考古界譽為“中華第一龍”;文化底藴豐厚。濮陽市立足這一文化資源優勢,從2000年開始舉辦龍文化活動周,每年舉辦一屆。2003年改為中華龍文化節,並增設雜技藝術節,此後兩年一屆至今,共舉辦中華龍文化節6屆、雜技藝術節3屆。
屆時,由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濮陽與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濮陽市政府等機構團體;共同參與龍文化學術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中國河南濮陽

龍文化現實意義

1.龍文化的另一大現實意義,便是它對中國統一的促進作用。
中國要統一,是所有龍的傳人的呼聲,但由於大陸和香港、澳門、台灣之間社會制度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因而很難用一種社會制度統一中國。為此,中國共產黨從現實情況出發,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其實質是將意識形態方面的爭議擱置一邊,依靠各地華人所具有的民族認同感來統一中國,以實現中國的繁榮富強。其中,大家對龍文化的認同感起了關鍵性作用:首先,它促進了“一國兩制”構想的產生。大家都是中國人,就有可能拋棄意識形態方面的爭議,依靠大家所具有的民族認同感來統一中國。在這裏,統一中國已主要不是靠同一的社會經濟制度,而是靠雙方都具有的民族認同感。這就為“一國兩制”在實踐上的可行性鋪平了道路。其次,它促進了港、澳、台地區與大陸的經濟往來,而這種日益密切的經濟往來成了港、澳地區平穩過渡和中國和平統一的有力保障。可以説,大陸、香港、澳門等地區的經濟已緊緊地結合在一起,這就為港、澳迴歸創造了良好條件。
2. 經濟騰飛的精神支柱
中國的經濟騰飛,一靠改革,二靠開放,而龍文化在這兩者之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成為中國經濟建設的一大精神支柱。
龍文化在改革中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其對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促進了社會的穩定,為改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二十多年來,中國改革的步子邁得大,但卻始終沒有發生大的社會動亂,就是因為龍文化強大凝聚力的作用。
龍文化在開放中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其對海外華人的強大民族凝聚力,吸引了眾多海外華人來大陸投資,從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這首先是由於富有的海外華人企業家願意在大陸投資。身為炎黃子孫,擁有着共同的文化、語言、家庭關係和歷史淵源使海外華人在大陸投資很容易。同時,作為龍的傳人,他們也想借助這種方式幫助祖國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其次,是由於海外華人掌握着鉅額資產。“根據較保守的估計,海外華人的流動資金高達2萬億美元,若將這些華人放在一個國家裏,那麼其國民生產總值至少達到5000億美元。”另外,中國政府的態度也起了重要作用,大陸歡迎發展外貿和投資的態度刺激了跨國華人經濟的形成。“龍的傳人”的信念在海外華人對大陸投資中,無疑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更為中國強勁的發展勢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當然,中國在前進的道路上,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腐敗、國有企業效益低下等問題始終困擾着中國經濟。但應該看到,在龍文化的薰陶下,這些問題不是不可克服的。
世界上,都習慣把中國稱為“東方巨龍”。這條巨龍已經真正甦醒,開始騰飛,而中國人民也以巨龍騰飛作為經濟發展的象徵。有人説,“21世紀是太平洋世紀”。而中國作為環太平洋經濟圈的經濟增長中心,將成為新世紀的“龍頭”!

龍文化歐洲龍

、即中華文化的龍、中國龍
Dragon(拽蚣、惡魔) Dragon(拽蚣、惡魔)
與歐洲的Dragon(拽蚣zhuàigen),是不同物種,因為,構造不同,Dragon(拽蚣、惡魔)有羽翼、無角、鳥頭,而且,dragon在西方《聖經》文化裏代表邪惡,與中國龍的本質不同,《聖經》批評惡魔撒旦説“Sadan is the great dragon”,撒旦是最大惡魔,這裏dragon的抽象語義就是惡魔
在漢語中,龍總是用於好的意思(加形容詞限制才用於不好方面如龍、孽龍,區別龍類總體與其少數),例如龍鳳指才能優異的人,龍馬精神是讚譽。龍虎比喻豪傑之士。在許多成語中都有“龍”這個詞,例如:龍馬精神、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龍蟠虎踞、卧虎藏龍、畫龍點睛、攀龍附鳳、生龍活虎等等。
中華民族素以“龍的傳人”自稱,絕非指Dragon(惡魔)的傳人,而是含義接近於説是Seraph(色拉飛、四足大蛇、天使)的傳人。
説明:因為有本質的區別,中國“龍”英文譯名是“loong“。
有人認為:“Dragon”翻譯成,是文化悲劇,使得西方一些人誤解中國人崇拜邪惡動物,應該音譯為拽蚣zhuàigen。
韓國把首都名由漢城改為首爾,全國用力,中華民族圖騰在世界上的圖像形象,是幾億金錢能估價的嗎?還得靠中國人自己去爭取一個正確的翻譯及用法確定、辭典標準。

龍文化naga

在河南安陽出土的遺址可以證明,遠古時代中國的龍代表着天空中東方的七宿,按照中國的傳統,真正的龍,是神物,是造化,不屬於人類甚至一切生靈可知可見,人類永遠只能看到龍的一些投射面。所以古人云,龍大小變異,隱現而不定,神龍見首不見尾
最高位的混沌龍類都是擁有創滅宇宙扭轉造化的超凡存在
比如:燭龍:眨眼生晝夜,呼吸做四季風雷
盤古,龍首人身,開天闢地
伏羲,女媧一個持規一個持矩,就是所謂的規矩,一個象徵宇宙萬物法則,一個象徵萬物生衍,兩者一體兩面為陰陽造化
這些混沌龍類們自有永在,不朽不滅,遊弋於虛無與真實之間的混沌汪洋
心血來潮就創造宇宙,造化萬物生靈
而普通真龍相對混沌龍類雖然不及,卻也是某些宇宙法則的具體化,具有大威能
比如:青龍,為宇宙四極之一,象徵四方的東方,四季的春季,又是四相星圖之一,代表初,生機,衍化
比如應龍,當年某西方最高神企圖用大洪水滅世,被應龍攔住了海嘯。而後協助大禹治水,以尾開水道,遇山山開,劃地地裂
所謂那迦,其實在印度,是一種多頭,頭型酷似眼鏡蛇,長身無足,無角,並且有劇毒的水屬精怪類生物,居水中,有宮殿,喜歡財寶。具有控制水,行雲雨的力量。也就是佛教天龍八部眾,所謂的龍眾。
由於這種水類精怪也能飛騰,行雲雨,於是被誤解為龍。
在華夏古人的文獻裏有一種被稱為虺的動物,多頭,長身,劇毒的水類精怪,最多有九個頭,同時也與那迦一樣,蛇頭,無須,無足,無角,或許虺便是印度所謂的那迦,而那迦顯然並非龍
還有一類偽龍,就是所謂的龍王類。它們在形象上比較類似龍,但是威能比龍差之甚遠,習性與那迦一樣,居水中,有宮殿,喜歡財寶,具有控制水,行雲雨的力量,但是比那迦的能力要強,具有調動江河湖海的權能,屬於一種高級那迦,也就是蛟龍、亞龍類。
但是終究不是真龍,本質上還是水屬性精怪,其中有善有惡,性淫,古代傳説中那些被高人鬥法降服的惡龍,大抵都來自這種龍王類的偽龍.佛經中的龍一般是指“那迦”,英譯是Naga,是古代印度一種眼鏡蛇崇拜的神化產物。
“那迦”與中國的龍還是有一定區別的,“那迦”的天敵是金翅鳥,在中國又稱大鵬,金翅鳥是“那迦”同父異母的弟弟,但金翅鳥每一天要吃一條大“那迦”(大毒蛇王)與五百條小“那迦”(毒蛇),此後“那迦”皈依佛陀,得袈裟護體,才免金翅鳥吞噬

龍文化天使

、即所謂中國龍,即我們談論龍時的本來所指,它是天界與人間的某種往來者,在某種意義上是布雨、雨澤萬物的天使
Seraph(色拉飛,四足六翼大蛇,熾天使,複數詞是Seraphim),本來是猶太教裏的四足六翼大蛇,往來於天地、為天使(現代社會很少有人知道Seraphim的原始面目之為四足大蛇,現代社會西方宗教畫像與雕塑中的Seraphim已經全是人型的了)。
因此,中華文化的龍,大約相當於、或説近似於Seraph的早期用法,都有蛇身而且都是天使
在西方文明中各個方面、本質、含義、特徵都最接近中國本土的龍的概念就是Seraphim(色拉飛),猶太教中的Seraphim是善良力量化身,龍閃米特人的一支在那個年代創立了猶太教。Seraphim不僅在西方神話與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義與中國本土的龍在中國神話與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義最吻合,而且古希伯萊語中Seraphim的詞源意思與中國本土的龍的一種主要起源相同。中國本土的龍是蛇型,Seraphim是古希伯萊語中的大蟒,就是Seraph的複數,也有説法是加上一個有“火焰”或“燃燒”等意思的詞尾,在早期古希伯萊語中,因為無“龍”字,所以常常用大蟒表示龍,聖經中就表明,這樣的大蟒是有四肢的,一些希伯萊神話的歷史資料也間接地表明Seraphim早期形象要遠遠比Dragon更接近中國本土的龍,有四肢與六個由火焰組成的翼的大,一些似中國早期神話中的應龍,而且Seraphim對於西方的人來説是一個很熟悉的概念,只是現代社會很少有人知道Seraphim的原始面目而已,現代社會宗教畫像與雕塑中的Seraphim已經全是人型的了。
Seraphim現代社會一般翻譯成熾天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