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隆基

(唐朝第七位皇帝)

鎖定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1]  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712年9月8日 [78]  —756年8月12日 [79]  在位)。
垂拱元年八月戊寅日(685年9月8日 [1]  ),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 [1]  。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 [1]  。善騎射,通音律、曆象之學。 [85]  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 [2]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日(710年7月21日 [80]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先天元年八月庚子日(712年9月8日 [78]  ),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1]  。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唐玄宗在位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他重視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封粟末靺鞨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設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封南詔皮羅閣為雲南王,封回紇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重用宦官 [96]  ,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由盛轉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載(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
寶應元年四月甲寅日(762年5月3日 [19]  ),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清朝為避清聖祖諱,改為元宗 [84]  ),葬於泰陵 [19]  。清時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19] 
全    名
李隆基
別    名
李三郎
唐明皇
唐玄宗
諡    號
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封    號
楚王、臨淄王、平王、皇太子(即位前) [2]  [9-10] 
尊    號
開元神武皇帝、開元聖文神武皇帝、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太上至道聖皇天帝(內禪後) [79]  [89-94] 
廟    號
玄宗
年    號
先天、開元、天寶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東都洛陽(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 [1] 
出生日期
685年9月8日
逝世日期
762年5月3日
逝世地
太極宮神龍殿(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
陵    墓
泰陵
安葬地
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
在位時間
712年9月8日 至 756年8月12日 [78-79] 
前    任
唐睿宗李旦(復位後)
繼    任
唐肅宗李亨
主要成就
發動唐隆政變、剷除韋后勢力、中興唐室、開創開元盛世
主要作品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
霓裳羽衣曲

李隆基人物生平

李隆基早年經歷

垂拱元年八月戊寅日(685年9月8日 [1]  ),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 [3]  出生時其父李旦為帝,母竇氏為德妃。此時正是唐朝宮闈多事之秋。在他降臨世間的前一年,他的祖母武則天與宰臣裴炎把他的伯父唐中宗廢為廬陵王,其父豫王李旦被立為皇帝,是為睿宗。睿宗名為大唐國主,年富力強,卻只能居於別殿,不許聽政。而武則天年逾花甲,仍臨朝稱制,軍國政事由她專斷。武則天在鎮壓徐敬業揚州叛亂之後,興告密之風,冤獄迭起,唐宗室及朝臣中的反對派不少人受到迫害。史稱“自垂拱以來,任用酷吏先誅唐宗室貴戚數百人,次及大臣數百家,其刺史、郎將以下,不可勝數”。 [4] 
垂拱三年閏正月丁卯日(687年2月19日 [5]  ),以皇子身份被封為楚王 [5]  [6] 
永昌年間(689年),武則天令李隆基過繼於李弘為子,繼其香火。
載初二年(690年),李隆基五歲時,父親李旦被祖母武則天廢除帝位,遷居東宮。
李隆基手書《鶺鴒頌》孤本(局部) 李隆基手書《鶺鴒頌》孤本(局部)
天授二年(691年)初,年僅七歲的楚王李隆基開始出閣,建置官屬。這年八月,因為尚方監裴匪躬、內常侍範雲仙私自謁見皇嗣李旦,武則天知道後,殺死二人,並嚴令禁止李旦接見公卿大臣,李隆基兄弟與二伯父李賢的三個兒子再次入閣,“皆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餘年”。
武則天稱帝后的長壽二年臘月丁卯日(693年1月18日 [7]  ),李隆基以皇孫身份被降封為臨淄王 [7]  這一年,其母親竇妃被户婢團兒誣諂為“厭蠱咒詛”,在正月初二朝後,與劉妃一起被秘密地殺死於宮中,不知埋在何處。同年八月,其父李旦也被誣告有“異謀”,武則天命酷吏來俊臣審理,幸虧太常工人安金藏大義剖腹,“以證明皇嗣不反”,才躲過了這場災難。根據史料可知,李旦的另一位妾室豆盧氏和李隆基的姨媽竇氏撫養、照料過年幼喪母的李隆基。 [8] 
聖歷二年(699年),李隆基才與諸兄弟再次出閣。這時武則天年事已高,經大臣狄仁傑等人的規諫,放棄立武承嗣為太子之念,李顯被接回洛陽,仍被立為太子,其父被封為相王。
長安年間(701年—704年 [75]  ),李隆基先在親衞府任右衞郎將,後任尚輦奉御,負責掌管皇帝的內外閒廄馬匹。在此期間,以張柬之為首的朝臣發動神龍政變,殺死了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兄弟,迫使她讓位於中宗。弱冠之年的李隆基目睹了這場政變。

李隆基政變奪權

神龍元年(705年),李隆基改任衞尉少卿。
景龍二年(708年)四月,兼潞州別駕。 [73] 
景龍四年(710年),李隆基從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回到京師長安。 [74]  他暗中聚結才勇之士,在皇帝的親軍萬騎中發展勢力。太宗時,選官户及蕃口中驍勇的武士穿虎紋衣,跨豹紋韉,從遊獵,於馬前射禽獸,謂之百騎。武則天時增加為千騎,李顯時發展為萬騎。李隆基非常重視萬騎的作用。
武則天去世後,李顯懦弱無能,朝政大權慢慢落到了韋皇后安樂公主之手,原來發動政變恢復唐朝的功臣、宰相張柬之也被他們貶官驅逐,太子李重俊被殺。韋皇后效仿原來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温掌握大權,對於女兒安樂公主的違法賣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縱容。在景龍四年(710年),中宗終於死於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被她們合謀毒殺。然後,韋皇后便想學習婆婆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沒有等韋皇后動手,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唐玄宗)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苑總監鍾紹京等,密謀策劃,欲先發制人。有人建議,把發動政變的事先向相王報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説:“我是為了拯救社稷,為君主、父親救急,成功了福祉歸於宗廟與社稷,失敗了我因忠孝而死,不連累相王。怎可以報告,讓相王擔心呢!現在報告,相王若贊成,就是害他參與了危險的起事;若他不贊成,我計謀就失敗了。”於是,決定揹着相王,立即行動。
唐玄宗 唐玄宗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日申時(710年7月21日 [9]  ),李隆基等人穿便服,進入禁苑,到苑總監鍾紹京住處。這時,鍾紹京反悔,拒絕參加這次政變。但在其妻許氏堅定的勸説下,鍾紹京決定參與政變。於是前往拜謁李隆基。入夜後,萬騎果毅李仙鳧、葛福順陳玄禮等軍官都先後來到,請李隆基發佈命令,最終決定於這一天發動政變 [95]  。當夜,葛福順突襲羽林營,誅殺韋后黨羽韋跨、韋播、高嵩,策反了羽林軍,並攻入玄德門,李仙鳧亦引兵攻入白獸門,於三更會師於凌煙閣。李隆基引兵進入內宮,守衞內宮的武士紛紛倒戈響應,韋后逃入飛騎營反被斬首宗楚客、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也陸續被殺,並於全城搜捕韋氏集團人員,凡身高高於馬鞭的男性皆處死,史稱“唐隆政變”。 [9]  這時,李隆基才將唐隆之變的經過報告其父相王李旦。相王抱着李隆基哭泣著説:“宗廟社稷的災禍是你平定的,神明與百姓也都仰賴你的力量了。”當日,李隆基被改封為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禪讓,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睿宗與大臣議立太子。按嫡長子繼承製度,長子宋王李成器應為太子,但李成器堅決辭讓説:“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參與消滅韋黨的功臣也多主張立李隆基為太子。睿宗順水推舟,遂立李隆基為太子。 [10] 

李隆基初登大寶

太平公主恃著擁立睿宗有功,經常干預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幹,妨礙自己參政,總想另易太子。李隆基當然不願任人擺佈,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最初遇到困難先聽太平公主的意見,再徵求太子的意見。後來,愈來愈傾向太子。李隆基為太子之後與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加劇。
景雲二年(711年)正月,太平公主竟把宰相邀截到宣政殿光範門內,明目張膽地勸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嚴詞拒絕,陰謀才未能得逞。太平公主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與鬥爭,愈演愈烈,睿宗對此感到不安。二月間,他聽術士説:“五日內有急兵入宮”,更加感到局勢嚴峻,遂頒下詔書,命太子監國。到景雲三年(712年),李旦怕在這樣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亂,又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毅然把帝位讓給了李隆基,改元先天。只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李旦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張果見明皇圖》(局部)元·任仁發繪 《張果見明皇圖》(局部)元·任仁發繪 [11]
據稱太平公主和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李晉(唐高祖堂弟李德良之孫)、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寺卿唐晙、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胡僧惠範合謀推翻李隆基,並且太平公主準備以御林軍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奪權。甚至已經計劃在李隆基飲食下毒。魏知古將之報告李隆基,李隆基與王琚、張説崔日用討論後,決定先發制人,於是召集弟弟岐王李範、薛王李業及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姜皎、太僕少卿李令問、尚乘奉御王守一(也是玄宗的內兄)、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率先採取行動。
先天二年七月甲子日(713年7月29日 [81]  ),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裝家兵三百餘人,各騎馬。李隆基親率太僕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先殺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又擒獲了太平公主的親信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着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尚書右僕射竇懷貞亂中自裁而死。太平公主見黨羽被誅殺殆盡,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後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請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是為“先天政變”。自此以後,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這一年,李隆基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

李隆基開元盛世

主詞條:開元盛世
李隆基雖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後,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所以,李隆基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做宰相。在這方面,李隆基眼光精準,能夠根據時代需求來選拔賢才。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説張九齡。開元初年,國家需要撥亂反正,走上正軌,李隆基看中了多謀善斷的姚崇。在渭川見面時,李隆基提出他當宰相,姚崇向李隆基提出了“十事要説”,李隆基一一應允,他這才同意。“十事要説”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在此後的時間裏,李隆基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了。姚崇上任後,幫助李隆基貶逐功臣、杜絕斜封官、整治外戚等。姚崇還在李隆基的支持下,主持了開元初年的對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蝗災,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由李隆基下令滅蝗,姚崇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李隆基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
國家漸入正軌後,李隆基要以法治國。這時,打擊政敵、招權納賄、搞小集團的姚崇便下台了。李隆基又看中了為人耿直、講原則的宋璟。為政期間,他直言上諫、不數私恩、嚴於律己,並把要繼續實行姚崇時期好的制度。他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最後,宋璟因工作失誤以及過於守舊被李隆基罷相。
宋璟罷相後,張嘉貞接替了他的位置。不久,文武雙全的張説又取代了他。張説上任後,軍事上,裁減了20萬邊防軍,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政治上,改革宰相機構,把“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增加了中書省的權力:文治上,任麗正書院領導(後改名為集賢殿書院)。在張説的輔佐下,開元盛世發展到了極點。
百科x混知:圖解開元盛世 百科x混知:圖解開元盛世
開元十三年十月辛酉日(725年11月20日 [12]  ),在張説的主持下,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貴戚及四夷首領,從東都出發,至泰山封禪 [12]  張説後的幾位宰相,都因為不和而被罷免。開元時期的最後一位賢相張九齡是廣東人,張九齡憑藉着自己出眾的才華被玄宗李隆基相中。張九齡在做宰相之後,也像玄宗那樣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幹,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時,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量才使用。同時,對於玄宗李隆基的過錯,他也及時地指出,加以勸諫,不因為玄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隱瞞實情。
李隆基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採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第四,重視縣令的任免。李隆基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李隆基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瞭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李隆基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幹練果斷,這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李隆基奢靡之期

楊貴妃雕像 楊貴妃雕像
開創了盛世之後,李隆基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於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李隆基因所寵武惠妃讒言,將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殺害。同年十二月,武惠妃病死。次年,改立三子忠王李璵(後改名李亨)為太子。武惠妃死後,李隆基日夜寢食不安,後宮雖多美人,但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聽人説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琩的妃子楊玉環美貌絕倫,豔麗無雙,於是不顧什麼禮節,就將她招進宮裏,楊玉環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很得玄宗歡心。
天寶時,唐玄宗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對後宮的賞賜錢不計其數,户部郎中王鉷為了投其所好,“歲貢額外錢百億萬,貯於內庫,以供宮中宴賜”,並且還告訴玄宗:“此皆不出於租庸調,無預經費。”玄宗不僅不問這些經費的來源,反而對“務為割剝以求媚”的“中外嗟怨”者,“益厚遇之” [13]  。並以王鉷為御史丞、京畿採訪使。楊國忠為了討好玄宗,屢次向玄宗報告説倉庫如何豐富,故而玄宗帥羣臣參觀左藏(皇宮的倉庫)。因為楊國忠早把各地應輸往京師的租和地税變成布帛,存於左藏,玄宗看了當然高興。於是,他“視金帛如糞壤,賞賜貴寵之家,無有限極” [14] 
用人方面,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劍”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視的人,他都千方百計的將其除掉。他忌妒有學問之人,對於有學問的人他表面與其友好,暗中卻陰謀陷害。他收買玄宗左右的人,致使皇帝的一舉一動都為他所掌握。這樣一來,他就可以隨時採取各種措施,去迎合玄宗的需要。由於玄宗不理政事,李林甫的陽奉陰違手段可以發揮作用,於是,玄宗在天寶六載(747年)把天下所有的貢物都賞賜給李林甫。
天寶四載(745年)八月,唐玄宗冊楊玉環為貴妃。為了討貴妃的歡心,李隆基可謂費盡心機。為了迎合她喜歡服裝的心理,有專門為貴妃服務的七百多人給她做衣服。為了讓她吃上喜歡的荔枝,李隆基還下令開闢了從嶺南到京城長安的幾千裏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地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有了楊貴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風越來越盛,大臣、貴族、宗室為了巴結皇帝,投楊貴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貴族巴結逢迎。其族兄楊國忠也平步青雲,做上了唐朝宰相。楊貴妃的姐姐們也得到了實惠,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 [15]  其他的兄長也有封賞,做了朝中的高官。楊國忠的權勢無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輝煌時期也為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整個唐朝開始混亂起來。面對各種社會問題,玄宗毫無改弦更張之意,仍然沉溺於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華清宮去過冬。安祿山為了討好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得知玄宗要在華清宮新開浴池的時候,立即在范陽以白玉石製成魚龍鳧雁,還有石蓮花,置於池中,使玄宗喜悦異常。每到華清宮,楊貴妃姊妹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都陪同前往。她們為了標榜自己的地位,競為車服,車上“飾以金翠,間以珠玉,一車之費,不下數十萬貫”。如果騎馬,就競購名馬,“以黃金為銜”,長長的車馬隊伍,引起廣大市民的反感。他們在華清宮都有豪華的住處,生活用費非常驚人。楊國忠説:“某家起於細微,因緣椒房(皇后)之親,以至於是。吾今未知税駕(歸宿)之所,念終不能致令名(美名),要當取樂於富貴耳。” [16]  於是,他更加驕奢淫逸,擅權弄法了。表面的昇平,掩蓋不了潛在的危機,各種矛盾的不斷激化,禍亂已經近在眼前。

李隆基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形勢 安史之亂形勢
李隆基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政治腐敗與黑暗,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慾望。為了挑起戰爭,並在戰爭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李隆基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係惡化,開戰後互有傷亡,損害了歷來的和睦友好關係。二是西南的南詔國。由於邊境將領的驕橫跋扈,致使本該平息的衝突日益升級,結果唐朝徵兵和南詔開戰。先後戰死、病死的唐兵達二十萬之多。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 [82]  ),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政治腐敗兵力空虛之際,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
天寶十五載(756年),叛軍佔領東都洛陽,防守首都最後防線潼關的唐將哥舒翰,雖擁有近二十萬的軍隊,但因是臨時湊集來的,缺乏戰鬥力。而唐玄宗和楊國忠對哥舒翰不放心,接連派宦官逼其出兵。結果,哥舒翰在靈寶被安史叛軍打敗,全軍覆沒,哥舒翰也做了俘虜。同年六月,叛軍長驅直入,攻陷唐都長安。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峯。李隆基在長安陷落前,倉惶出逃。到馬嵬坡(陝西興平西),隨行的將士發生譁變,殺楊國忠,又迫李隆基縊死楊貴妃。唐玄宗李隆基最後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即唐肅宗。
百科x混知:圖解安史之亂 百科x混知:圖解安史之亂

李隆基淒涼離世

肅宗從河西安西徵調了萬餘名精兵,又調回了河北前線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北節度使李光弼所部五萬軍隊,靈武一時軍威強盛。接着又任命了朝官與將帥,建立了一套新的軍事系統,對抗擊叛軍也作了全面部署。應肅宗之請,回紇也派來精鋭騎兵助戰。這時又適遇叛軍內訌,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部下不服,戰鬥力也隨之削弱,形勢急轉直下。
至德二載(757年),隨着安祿山被殺,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居興慶宮(南內),稱太上皇
玄宗幸蜀圖 玄宗幸蜀圖
居住在興慶宮的玄宗不再過問政事,侍候他的仍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與內侍監高力士,另有玄宗的親妹玉真公主與舊時宮女、梨園弟子為他娛樂。玄宗對楊貴妃之死一直是耿耿於懷。他從成都回來後,即派人去祭悼她;後來又想改葬,遭宦官李輔國反對而停止,卻密令宦官將貴妃遺體移葬他所。宦官獻上了貴妃的香囊,玄宗把它珍藏在衣袖裏。又讓畫工畫了貴妃的肖像,張掛於別殿,“朝夕視之而欷歔焉” [17] 
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輔國為了立功以固其恩寵,上奏肅宗説:“上皇居興慶宮,日與外人交通,陳玄禮高力士謀不利於陛下。今六軍將士盡靈武勳臣,皆反仄不安,臣曉喻不能解,不敢不以聞。”這年七月,李輔國乘肅宗患病之機,矯詔強行把玄宗遷居西內。在途經夾城時,李輔國又率射生將五百騎,劍拔弩張,氣勢洶洶地攔住去路。玄宗膽戰心驚,幾乎墜下馬來,幸虧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安全地遷居甘露殿。事後,肅宗沒責怪李輔國,反倒安慰他幾句。不幾天,玄宗的幾個親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潛通逆黨”的罪名,被流放於巫州;陳玄禮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觀。剩下玄宗隻身一人,煢煢獨處,形影相弔,好不悽慘。之後,肅宗另選後宮百餘人,到西內以備灑掃。
晚年李隆基憂鬱寡歡,寶應元年四月甲寅日(762年5月3日 [19]  ),李隆基駕崩,終年78歲。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清朝為避康熙帝玄燁諱,改為元宗 [84]  ),葬於唐泰陵 [18-19]  同年久病纏身的李亨亦駕崩。

李隆基為政舉措

李隆基政治

  • 人事制度
李隆基即位後,先起用姚崇宋璟為相,其後又用張嘉貞張説李元紘杜暹韓休張九齡為相。他們各有所長,並且盡忠職守,使得朝政充滿朝氣。而且李隆基在此時亦能虛懷納諫,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唐玄宗 唐玄宗
李隆基採納張九齡的建議,制定官吏的遷調製度。選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將其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他們的處事才能及培養行政經驗。同時間,又選取都督、刺史中有作為者,將其升為京官。這樣內外互調,增進了中央與地方的溝通、瞭解和信任。而在選拔人材方面,李隆基亦對科舉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進士科及第的人數,以減少冗官的出現,提高官吏整體的素質。
  • 整飭吏治
開元三年(715年),唐玄宗明確宣佈:“官不濫升,才不虛授,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 [20]  他決心選賢任能,量才授職,整飭吏治。首先是嚴格銓選制度,裁汰冗員。唐中宗以來,銓選制度十分紊亂,王妃、公主與權戚不僅賣官鬻爵,而且不經吏部大搞“斜封官”,請託之風日盛,致使員外、試、檢校等官名目繁多,冗官濫吏充斥官府。
開元二年(714年),唐玄宗敕令罷免所有的員外、試、檢校官,嚴格控制官吏的選舉,規定今後沒有戰功及別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結果“大革其濫,十去其九”。 [21]  這樣,既克服了官吏冗多、人浮於事的現象,提高了官府辦事效率,又減省了國家開支。
  • 考察制度
唐玄宗以前,由於時人重京官而輕外任,地方官都是選用年高而才疏者充任。為了革除這一弊端,開元二年(714年)唐玄宗特頒下制令,從京官中選用有才識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又從都督、刺史中選拔有政績者任京官,“使出入有常均,永為恆式”。他特別重視縣令的選任。
開元四年(716年),新選任的縣令被召入大明宮宣政殿,由皇帝親自出題考試,考查縣令是否通曉經國治民之道,結果有二十多人不入第,暫且讓赴任就職,另有四十五人被淘汰,“放歸學問”。同時,還頒佈了《整飭吏治詔》,每年十月委派各道按察使對刺史、縣令的政績進行考察,分為最、中間、殿三等,依次定為優劣,作為改轉升降的依據。 [22] 

李隆基軍事

  • 兵制改革
明皇窺浴圖 明皇窺浴圖
李隆基不僅對內政進行有效的治理,對於邊疆也進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將原來丟失的領地重新奪了回來。這主要是對於兵制進行了改革。原來的府兵制由於均田制的破壞,致使農民逃亡,影響了軍隊的兵源。到了李隆基在位時,士兵逃跑現象極為嚴重,軍隊戰鬥力也很低,無法和強悍的突厥軍隊抗衡。
開元十一年(723年),李隆基接受了宰相張説的改革主張,建立僱傭兵。從關內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衞士,這就是"長從宿衞",也叫做"長征健兒",這次改革是從府兵制到僱傭兵制的轉變。此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李隆基將這種制度推廣到了全國。這種制度使原來的府兵輪番到邊境守衞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邊境守衞之苦。同時,這種僱傭兵還為集中訓練、提高戰鬥力提供了保證。
  • 開疆拓土
除了對兵制進行改革之外,李隆基還採取了其他很多的整軍措施,如頒佈了《練兵詔》,命令西北的軍鎮擴充軍隊,加強訓練。同時,任命太僕卿王毛仲為內外閒廄使,全力負責軍用馬匹的供應,這使短缺的馬匹及時得到了補充,提高了戰鬥力。另外,為徹底解決軍糧問題,李隆基又命令擴充屯田範圍,在西北和黃河以北地區大力發展屯田,增加糧食產量。
在做好了充分準備後,唐朝逐步把營州等地收復,長城以北的回紇等族也自動取消了獨立割據的稱號,重新歸附唐朝。安北都護府也恢復了,唐朝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
西域地區政權的恢復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收復碎葉鎮,第二階段是重新恢復了絲綢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來。
  • 設立節度使
至開元、天寶間,唐玄宗設立十大節度使,北方形成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8個節度使區,加上劍南嶺南共為10鎮,始成為固定軍區。節度使受命時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大旗),威儀極盛。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統兩至三鎮,多者達四鎮,威權之重,超過魏晉時期的持節都督,時稱節鎮。於是外重內輕,到天寶末釀成安史之亂
唐玄宗時期唐朝疆域 唐玄宗時期唐朝疆域

李隆基經濟

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打擊強佔土地、隱瞞不報的豪強,唐玄宗發動了一場檢田括户運動。當時的豪強霸佔了農民的土地之後,稱為"籍外之田",他們還將逃亡的農户變成自己的"私屬",在土地和人口兩方面逃避國家税收。
先天元年(712年)到開元十三年(725年)之間,李隆基的檢田括户運動收到了實效。他任命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户。然後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對於隱瞞的農户也進行登記。這樣下來,一年增加的客户錢就高達幾百萬之多。
通過這些有效的措施,李隆基使唐朝的經濟又步入正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繁榮。
天寶十三年(754年),是唐代的極盛之世,全國有三百二十一郡,一千五百三十八縣,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九鄉,九百零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户,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口。史載:“户口之盛,極於此”。 [23] 

李隆基文化

  • 抑制佛教
佛教在唐朝初年雖然沒有被查禁,但發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別是對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發展沒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則天時期,為了從宗教上來打擊李姓,武則天對佛教採取了縱容態度,這使得佛教發展迅速。在全國的各個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侶們不僅在國家的包庇縱容下兼併土地,還極力逃避國家税收。和尚數目的大量增加,使國家承擔賦税和徭役的人數減少,影響了國家的收入。
在開元二年(714年),唐玄宗下令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最後使全國還俗的僧尼達到一萬二千人之多。然後,唐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對於官員和僧尼的交往也進行禁止,這使佛教在玄宗時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 圖書建設
在文化事業上,唐玄宗重視圖書建設。
開元三年(715年),約請褚無量馬懷素等人,商討史館經籍之事,因內府是太宗、高宗時代遺留舊書,常令宮人管理,有所殘缺,未加補輯,篇卷錯亂,難於檢閲,遂令褚無量、馬懷素率學者加以整理。
開元七年(719年)唐玄宗又下令:“公卿士庶之家,所有異書,官借繕寫。”馬懷素、元行衝吳兢韋述等學者20餘人在秘閣編校數年,成《羣書四部錄》200卷。後有專門設立書院等藏書機構。
開元十年(722年),在東宮“麗則殿”設立“麗正書院”,次年又創“集賢書院”,專供藏書、校書。開元時代藏書為唐一代最盛之時。總數達3060部,51852卷;另有道經、佛經2500餘部。長安、洛陽各藏有四部書,分為甲、乙、丙、丁,排列經、史、子、集四庫。史稱“開元文集最備”,所藏達7萬卷,命集賢院學士張説等47人分司典籍。 [24] 
  • 創建書院
書院是古代教育機構,最早由唐玄宗李隆基創立。 [25]  袁枚隨園隨筆》雲:“書院之名,起於唐玄宗之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省外,為修書之地。”
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年),於東都改明堂乾元殿,又於乾元殿東廊寫四部書,因號乾元院。次年改為麗正修書院(後改名為集賢殿書院),“書院”機構由此產生。 [25-26]  [27] 

李隆基科技

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聽説一行和尚學問淵博,尤其精通天文曆法,即徵聘他到京師。為了備顧問,特意將一行安置在皇宮光太殿內,並多次去看望他,詢問治國安民之道。 [28] 
清平調圖軸 清平調圖軸
開元九年(721年),唐玄宗詔令一行改造新曆,以糾正舊曆的失誤。一行先製造了黃道遊儀,以確定黃道的進退。接着,一行用它測量二十八宿與天體北極的度數。在實際測量中,發現了二十八宿的位置與古籍記載的不同,從而證明了恆星的位置是不斷移動的。這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恆星自行的學説早了將近一千年。
一行另一科學成就是首次測量子午線的長度。
開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命太史監南宮説等進行實測南北各地晷影北極高度,測知影差與距離的比例並不固定,證明了過去“王畿千里,影差一寸”學説的謬誤。 [29]  一行又使用自己設計的“覆矩圖”儀器,利用勾股圖計算,得出了南北兩地相距351裏80步(約合今129.22公里),北極高度相差一度的結論。 [30]  一行等人實地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不僅在中國天文史上是一次創舉,在世界上也屬首次。所測子午線長度雖不十分精確,但和近代測定的數字(111.3公里)相近,方法也是科學的。
《大衍曆》的撰成是唐代天文曆法領域所取得的一項新成就。一行在研製成黃道遊儀的基礎上,參考了歷代曆法,考其得失,於開元十五年(727年)寫成了草稿。一行病逝後,由特進張説、歷官陳玄景繼續編次,翌年撰成上奏,開元十七年(729年)開始頒行新曆。
《大衍曆》提出了比較正確的“定氣”概念,推算出與農時相應的二十四節氣。自漢初《太初曆》至唐高宗《麟德歷》共有二十三家,雖然與天體的運行比較接近,但都不如《大衍曆》精確,“其倚數之法固無易也。後世雖有改作者,皆依仿而已” [31] 

李隆基外交

唐玄宗時期,國力強盛,中外交往異常頻繁。高麗、新羅、百濟(均在朝鮮半島)、日本、林邑(今越南)、泥婆羅(今尼泊爾)、驃國(今緬甸)、赤土(今泰國)、真臘(今柬埔寨)、室利佛逝(今印尼蘇門答臘)、訶陵(今印尼爪哇)、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國都與唐朝有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各國使節、貴族、商人、學者、藝術家、僧侶、旅遊者,人數眾多,不斷來到唐朝。
唐朝的使臣、僧侶、商人,亦不絕於途。亞非地區和唐通使交好的國家,有70多個。唐朝有鴻臚寺接待各國使節賓客,在各地設商館招待外商,設互市監、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長安、洛陽、揚州、廣州、蘭州、涼州、敦煌,是唐朝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長安尤為著名,這裏彙集了各國來賓,許多外商在“西市”經營店鋪,長期居住,國子監接受了眾多外國留學生,留居長安的“胡人”多達4000家—5000家。 [32] 

李隆基藝術成就

李隆基書法

李隆基工書,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帝王書家之一。《舊唐書·本紀》稱李隆基“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書法工整、字跡清晰、秀美多姿。在唐朝書法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唐竇臮《述書賦》雲:“開元應乾,神武聰明,風骨巨麗,碑版崢嶸,思如泉而吐風,筆為海而吞鯨。”《古今法書苑》雲:“唐明皇工八分章草,豐茂英特。”傳世書跡很多,以《鶺鴒頌》《紀泰山銘》《石台孝經》等最為有名。
《鶺鴒頌》其起筆與收筆少藏鋒,挺拔別緻。書風雄秀,結體豐麗,用筆遒厚。從整幅觀之,書法遒緊健勁,豐潤渾茂,具有唐典型風格,書出“二王”之間,而漸趨肥腴,法襲傳統家學。師承歷代宸翰之風。明張醜清河書畫舫》評此帖雲:“結構精謹,筆法縱橫”。明詹景鳳《東圖玄覽編》雲:“字徑寸許大,遒勁峻爽,神氣逼人,蓋法文皇大令”。清梁巘《承晉齋集聞錄》雲:“頓挫提空,得褚之趣,開米之門”。清吳其貞《書畫記》亦云:“書法雄秀,結構豐麗,絕無山野氣”。清楊守敬《學書邇言》:“明皇碑版已開圓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傳。”此頌為唐玄宗書法墨跡傳世之唯一孤本,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世稱人間瑰寶。
此帖書法蕭散灑落,豐厚腴美,給人行行淳厚之感。運筆精到,輕入重斂,筆實墨沉,神氣完足,遒勁而舒展。黃山谷稱:“玄宗書斑斑猶有祖父之風”。將此帖與太宗《温泉銘》、《晉祠銘》對比,的確能見其相承關係,但太宗清勁,玄宗遒婉,風格還是有異。清王文治跋:“帝王之書,行墨間具含龍章鳳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觀此頌猶令人想見開元英明卓逾時也”。

李隆基音樂

李隆基吹蕭像 李隆基吹蕭像 [11]
李隆基富有音樂才華, [33]  對唐朝音樂發展有重大影響,他愛好親自演奏琵琶羯鼓 [34]  擅長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春光好》,《秋風高》等百餘首樂曲。登基以後,在皇宮裏設教坊,“梨園”就是專門培養演員的地方。唐明皇極有音樂天份,樂感也很靈敏,經常親自坐鎮,在梨園弟子們合奏的時候,稍微有人出一點點錯,他都可以立即覺察,並給予糾正, [35]  這是後來稱戲班為“梨園”的由來。
他還制定了《色俱騰》、《乞婆娑》、《曜日光》等九十二首羯鼓曲名,創作了多首羯鼓獨奏曲。
李隆基還很喜歡舞蹈,相傳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的曲調,就是李隆基根據河節度使楊敬述將從印度傳進來的《婆羅門曲》來潤色改編,又稱有月宮的神仙託夢與他創作而成的,且不管如何傳説,但《霓裳羽衣舞》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李隆基能夠演奏多種樂器: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無一不通、沒有不曉。
唐代舞蹈壁畫 唐代舞蹈壁畫

李隆基歷史評價

李隆基史書評價

  • 舊唐書》:“我開元之有天下也,糾之以典刑,明之以禮樂,愛之以慈儉,律之以軌儀。黜前朝徼倖之臣,杜其奸也;焚後庭珠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樂而出宮嬪,明其教也;賜酺賞而放哇淫,懼其荒也;敍友于而敦骨肉,厚其俗也;蒐兵而責帥,明軍法也;朝集而計最,校吏能也。廟堂之上,無非經濟之才;表著之中,皆得論思之士。而又旁求宏碩,講道藝文。昌言嘉謨,日聞於獻納;長轡遠馭,志在於昇平。貞觀之風,一朝復振。於斯時也,烽燧不驚,華戎同軌。西蕃君長,越繩橋而競款玉關;北狄酋渠,捐毳幕而爭趨雁塞。象郡、炎州之玩,雞林、鯷海之珍,莫不結轍於象胥,駢羅於典屬。膜拜丹墀之下,夷歌立仗之前,可謂冠帶百蠻,車書萬里。天子乃覽雲台之義,草泥金之札,然後封日觀,禪雲亭,訪道於穆清,怡神於玄牝,與民休息,比屋可封。於時垂髫之倪,皆知禮讓;戴白之老,不識兵戈。虜不敢乘月犯邊,士不敢彎弓報怨。‘康哉’之頌,溢於八紘。所謂‘世而後仁’,見於開元者矣。年逾三紀,可謂太平。”“國無賢臣,聖亦難理;山有猛虎,獸不敢窺。得人者昌,信不虛語。昔齊桓公行同禽獸,不失霸主之名;梁武帝靜比桑門,竟被台城之酷。蓋得管仲則淫不害霸,任朱異則善不救亡。開元之初,賢臣當國,四門俱穆,百度唯貞,而釋、老之流,頗以無為請見。上乃務清淨,事薰脩,留連軒後之文,舞詠伯陽之説,雖稍移於勤倦,亦未至於怠荒。俄而朝野怨諮,政刑紕繆,何哉?用人之失也。自天寶已還,小人道長。如山有朽壞,雖大必虧;木有蠹蟲,其榮易落。以百口百心之讒諂,蔽兩目兩耳之聰明,苟非鐵腸石心,安得不惑!而獻可替否,靡聞姚、宋之言;妒賢害功,但有甫、忠之奏。豪猾因茲而睥睨,明哲於是乎卷懷,故祿山之徒,得行其偽。厲階之作,匪降自天,謀之不臧,前功並棄。惜哉!”贊曰:“開元握圖,永鑑前車。景氣融朗,昏氛滌除。政才勤倦,妖集廷除。先民之言,‘靡不有初‘。” [36] 
  • 新唐書》:自高祖至於中宗,數十年間,再罹女禍,唐祚既絕而復續,中宗不免其身,韋氏遂以滅族。玄宗親平其亂,可以鑑矣,而又敗以女子。方其勵精政事,開元之際,幾致太平,何其盛也!及侈心一動,窮天下之慾不足為其樂,而溺其所甚愛,忘其所可戒,至於竄身失國而不悔。考其始終之異,其性習之相遠也至於如此。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李隆基歷代評價

  • 柳芳:玄宗以雄武之才,再開唐統,賢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蘇頲等,皆以骨鯁大臣,鎮以清靜,朝有著定,下無覬覦。四夷來寇,驅之而已;百姓富饒,税之而已。繼以張嘉貞、張説,守而勿失。 [38] 
  • 崔羣:玄宗用姚崇,宋璟、盧懷慎、蘇廷、韓休、張九齡則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則亂。故用人得失,所繫非輕。人皆以天寶十四年安祿山為亂之始,臣獨以為開元二十四年罷張九齡相,專任李林甫,此理亂之分也。
  • 鄭畋: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 李商隱: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 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鋪陳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張説、蘇頲、嘉貞、九齡之徒,皆能始終彌縫,不失紀律。 [39] 
  • 崔植:明皇守文繼體,嘗經天后朝艱危,開元初,得姚崇、宋璟,委之為政。此二人者,天生俊傑,動必推公,夙夜孜孜,致君於道。 [40] 
  • 熊與龢:巍冠攢疊碧雪花,坐閲山中幾歲華。莫把金丹輕點化,正愁生死困安家。
  • 何去非:明皇以英果之氣,起平內難,遂襲大統,可謂誼主矣。然狃於承平晏安之久,府衞之制一切廢壞,盡推其權以假邊將。祿山虎視幽薊,橫制千里,而軍中之吏凡三千人。故范陽之變一起,天下大震,徒驅市人以嬰其鋒。
    • ①聖人以道德為麗,仁義為樂;故雖茅茨土階,惡衣菲食,不恥其陋,惟恐奉養之過以勞民費財。明皇恃其承平,不思後患,殫耳目之玩,窮聲技之巧,自謂帝王富貴皆不我如,欲使前莫能及,後無以逾,非徒娛己,亦以夸人。豈知大盜在旁,已有窺窬之心,卒致鑾輿播越,生民塗炭。乃知人君崇華靡以示人,適足為大盜之招也。 [41] 
    • ②太宗鑑前世之弊,深抑宦官無得過四品。明皇始隳舊章,是崇是長,晚節令高力士省決章奏,乃至進退將相,時與之議,自太子王公皆畏事之,宦官自此熾矣。 [42] 
  • 蘇轍:唐玄宗、憲宗,皆中興之主也。玄宗繼中、睿之亂,政紊於內,而外無藩鎮分裂之患,約己任賢,而貞觀之治可復也。憲宗承代、德之弊,政僨於朝,而畿甸之外皆為畔國,將以求治,則其勢尤難。雖然,二君皆善其始,而不善其終,所以失之者一道也。 [43] 
  • 邱濬:後世人主若唐玄宗、德宗、宋之徽宗皆恃其富盛而不謹於幾微,遂馴致於禍亂而不可支持之地,謹剟於篇以垂世戒。
  • 王夫之:若唐玄宗之晚節,未嘗安危而利災也,特以沉湎酒色,而卒致喪敗,則雖知張九齡之忠,而終幸李林甫之能寬假以徵聲逐色之歲月,故言之而必不聽。
  • 蔡東藩:如玄宗之待楊貴妃及安祿山,正中此弊。貴妃一再忤旨,再遭黜逐,設從此不復召還,則一刀割絕,禍水不留,豈非一大快事!何至有內盅之患乎,唯其當斷不斷,故卒貽後日之憂。祿山應召入朝,尚無叛跡,設從此不再專閫,則三鎮易人,兵權立撤,亦為一大善謀,何至有外亂之逼乎?惟其當斷不斷,故卒成他日之變。且有楊妃之專寵,而國忠因得入相,有國忠之專權,而祿山因此速亂,追原禍始,皆自玄宗戀色之一端誤之。天下事之最難割愛者,莫如色,為色所迷,雖有善斷之主,亦歸無斷,甚矣哉色之為害也!
  • 毛澤東:唐明皇不會做皇帝,前半輩會做,後半輩不會做。
    • 開元、天寶時期,唐王朝正經歷着巨大變革,封建社會內部,舊的正在破壞、新的尚在產生中。如果唐統治者,唐玄宗及執政的宰相們,能夠小心翼翼地注意基於這一變革而發生的事件,及時地加以防範,採取適當的措施,固然不能把唐王朝的整個頹勢完全挽回過來,但是至少不至於手足失措而使局勢急轉直下無法控制。 [86] 
    • 唐玄宗即位前期,勵精圖治,處處以唐太宗為榜樣。……可是唐玄宗做了三十年皇帝以後,“自恃承平,以為天下無復可憂,遂深居禁中,專以聲色自娛,悉委政事於(李)林甫”,對國家大事,厭倦起來了。 [86] 
    • 唐代的皇帝裏,唐太宗,早年的唐玄宗,唐宣宗,都是傑出的皇帝。 [87] 

李隆基國外評價

  • 《劍橋中國隋唐史》:“唐代諸君主中在位期最長的玄宗帝是一位非常能幹的統治者,王朝經過了幾十年的篡位、權力衰落和政治腐敗的苦難,他又使它的力量達到了新的高峯。對生活在他退位以後苦難動盪的幾十年的中國人來説,他的執政期代表着一個已失去光輝的黃金時代,一個政績彪炳、安定繁榮和在國內外同樣取得成就的時期。對在8世紀50年代後期撰寫玄宗期歷史的歷史學者來説,他是一個悲劇中的英雄,他在執政開始時政績顯赫,但後來被野心和狂妄引入歧途,以致使帝國的行政和資源過分緊張,最後以退出政務來結束他支離破碎的統治。但所有學者都認為,他是一個出類拔萃的統治者,他給當時的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此外,他多才多藝:他精於音律、詩文和書法,是許多藝術家和作家的庇護人。他還精通道家哲學,成了道教的主要保護人;儘管他早期的措施對佛教組織不利,但後來仍深深地沉溺於密宗佛教。作為一個普通人,他似乎與弟兄和家屬都有很深的情誼,甚至他執政時期的正式記載,也把他描繪成一個十分親切、體貼臣屬和直率多情的人。” [37] 

李隆基軼事典故

李隆基呵斥武氏

李隆基英俊多藝,儀表堂堂,從小就很有大志,在宮裏自詡為”阿瞞“,雖然不被掌權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見。在他七歲那年,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大將軍(掌管京城守衞的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衞,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裏是我李家的朝堂,幹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衞! [44]  ”隨之揚長而去,武則天知道後,非常驚訝,不僅沒有責怪,反而更加寵愛他。 [5] 

李隆基封禪泰山

李隆基即帝位之初,出現了“開元盛世”,朝中大臣上書力請玄宗東封泰山。玄宗經過一番謙讓之後,欣然首肯,於開元十三年十月辛酉日(725年11月20日 [12]  )到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當大隊人馬浩浩蕩蕩來到泰山西側的時候,突然東北風大作,從中午一直刮到晚上,隨從人員住的帳篷被風撕破,官員們亂作一團。封禪使張説本來就為封禪之事忙得焦頭爛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更使他手足無措。
為了穩定人心,他不得不出來打圓場説:“大家不要慌張,陛下是天子,如今御駕出宮,定會驚天動地,這是東海之神來接皇上封禪的。”張説的搪塞,才使大家的心稍稍平靜下來,及至來到泰山腳下,天果然變得麗日晴和。但是,到了李隆基齋戒沐浴的晚上,天空突然又狂風大作,寒氣徹骨。天氣的再度變故,不禁使李隆基心神不寧。他停止飲食,肅立夜露之下,直至夜半。他虔誠地向蒼天禱告:“我自即帝位以來,得到蒼天的佐助,國家昌盛,萬民安泰。我來登封泰山,本欲為萬民祈福,但是,如果是我本人有什麼過失,不配來泰山封禪,請上天來懲罰我本人;如果是隨從的人員沒有福分參加封禪,亦請上天降罪於我,隨從的兵士和騎乘的馬匹確實受不了徹骨的寒風,請蒼天暫停風寒吧。”李隆基祈禱之後,果然風靜樹止,山間的氣温隨之轉暖。為了紀念這次成功的封禪,李隆基還親自撰寫了《紀泰山銘》一文,刻在山頂大觀峯。

李隆基李楊之愛

中國許多文學作品中的李隆基是感情專一的皇帝,民間習稱他為“唐明皇”,《異聞錄》載《唐明皇遊月宮》一事。他和楊貴妃的故事,透過白居易《長恨歌》和陳鴻長恨歌傳》千古傳誦。

李隆基重用宦官

李隆基在位期間,重視宮禁秩序,宦官稍微有稱職的,李隆基就授予其三品的監門將軍,於是宦官得以持兵器守門。當時,東都大內(紫微宮)、上陽宮的宮女多達四萬人,穿黃衣的宦官有三千人,穿硃紫衣的宦官亦有千餘人。於是,在李隆基時期,出現了很多顯貴受寵的宦官,如高力士楊思勖、黎敬仁、林招隱、尹鳳祥等,李隆基又授予宦官殿頭供奉、監軍、入蕃、教坊、功德主當等任務,其中負責監軍的宦官權力甚至大過節度使。
當時,四方所進的奏章表疏,都必定先交給高力士處理,然後才呈給李隆基。奏章中較小的事件,甚至讓高力士自行決斷,李隆基常説:“如果高力士當了皇上,我睡覺也能安穩。”於是,天下附會巴結宦官的人很多,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高仙芝等人都是通過巴結宦官高力士而取得了將相高位,李隆基之子李亨在宮中稱呼高力士為“二兄”,諸侯王、公主都稱呼高力士為“阿翁”,駙馬則稱呼高力士為“爺”。高力士私院“雕瑩璀璨,窮極精妙”,雖然高力士本人謹慎沒有大過錯,但他舉薦的人,用權相噬,紊亂朝綱,這皆是由高力士引起的。 [96]  因此司馬光評價道:“明皇始隳舊章,是崇是長,晚節令高力士省決章奏,乃至進退將相,時與之議,自太子王公皆畏事之,宦官自此熾矣。” [42] 

李隆基詩詞作品

詩詞作品
李隆基詩詞作品
《喜雨賦》
《鶺鴒頌(並序)》
《答賈曾令》
《將行釋奠禮令》
《受禪制》
《襃魏知古進詩手製》
《賜魏知古手製》
《命張説等與兩省侍臣講讀制》
《授姚元之兵部尚書同三品制》
《封張暐制》
《授張説中書令制》
《大赦制》
《賞定策功臣制》
《遣使宣撫諸道制》
《加封魏知古陸象先制》
《科屠割刑人骨肉者制》
《封張説褚無量制》
《幸東都制》
《封突厥可汗夫人呂氏孫氏制》
《加宋王成器等三公制》
《加劉幽求實封制》
《加宋王成器開府儀同三司制》
《授解琬朔方道後軍大總管張知運副大總管制》
《舉堪充將帥制》
《答張説進上黨舊宮述聖頌制》
《斥李嶠制》
《授盧懷慎同平章事制》
《授陸象先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制》
《封葉法善越國公制》
《授崔璩張毖朝散大夫制》
《黜陟內外官制》
《授王晙朔方道行軍總管制》
《封郭虔瓘郭知運制》
《梅亭》
憶梅妃

李隆基親屬成員

李隆基祖輩

關係
爵位
姓名
祖父
唐高宗
李治
祖母
---
武則天

李隆基父母

關係
爵位
姓名
父親
唐睿宗
李旦
母親
---
竇德妃

李隆基后妃

關係
封號
備註
皇后
王皇后
結髮妻子 [45-46] 
武惠妃
初封婕妤,追贈貞順皇后 [47] 
楊貴嬪
追贈元獻皇后肅宗李亨生母 [48] 
董貴妃
原為良娣,見於《全唐文·卷十九》冊封皇帝良娣董氏等誥。 [49] 
楊淑妃
楊真一,原為良娣,開元中出家,天寶八年去世。 [49] 
武賢妃
原為良媛 [49] 
---
---
劉華妃
---
錢妃
---
盧賢妃
原為美人
韋順妃
韋秀
林昭儀 [52] 
---
追封淑妃
武賢儀
---
郭順儀
出身唐代著名士族太原郭氏,劍南節度使、工部尚書郭虛己之妹 [88] 
郭婉儀
---
董芳儀
---
世婦
柳婕妤
---
高婕妤
原為才人,追封婕妤
鍾美人
---
王美人
---
杜美人
---
張美人
張七娘
劉才人
---
閻才人
---
陳才人
---
鄭才人
---
常才人
---
張才人
---
趙才人
---
莫才人
---
其他
曹野那姬
生一女 [76] 
項氏
生一女
郝氏
父郝洽
崔氏
崔湜長女
崔氏
崔湜次女
鸞兒
---
身世存疑
⑴部份學者認為是傳説人物。開元年間,玄宗將皇后之下的四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改為三妃“惠妃、麗妃、華妃” [53]  。且終唐一朝,始終沒有梅妃這一封號。
⑵也可能是暗指某人,唐玄宗被收錄《全唐詩》的詩云:亭名梅矣雪霏霏,傲骨清香百卉稀。卓卓不羣如玉狀,從今呼爾為梅妃。綜上所述有故意空出一妃位變成三妃的可能。

李隆基子女

兒子
序列
爵位
姓名
生卒年
母親
第一子
奉天皇帝
?-752年
第二子
廢太子
?-737年
趙麗妃
第三子
唐肅宗
711年-762年
楊貴嬪
第四子
棣王
?-752年
錢妃
第五子
鄂王
?-737年
第六子
靖恭太子
?-755年
劉華妃
第八子
光王
?-737年
劉才人
第九子
夏悼王
716年-717年
第十二子
儀王
?-765年
劉華妃
第十三子
潁王
718年-783年
高婕妤
第十五子
懷哀王
719年-720年
武惠妃
第十六子
永王
?-757年
第十八子
壽王
?-775年
武惠妃
第二十子
延王
?-784年
第二十一子
盛王
?-764年
武惠妃
第二十二子
濟王
?-768年
鍾美人
第二十三子
信王
725年-774年
盧美人
第二十四子
義王
?-784年
閻才人
第二十五子
陳王
725-784年
王美人
第二十六子
豐王
?-763年
陳才人
第二十七子
恆王
生卒年不詳
鄭才人
第二十九子
涼王
?-774年
武賢儀
第三十子
汴哀王
?-736年
武賢儀
另有七人早夭,母親名氏與地位失傳。 [54]  [77] 
公主,唐玄宗共有29位女兒
封號
備註
永穆公主
柳婕妤,下嫁王繇 [55] 
常芬公主
下嫁張去奢 [55] 
孝昌公主
夭折 [55] 
唐昌公主
第四女,下嫁薛鏽 [55] 
靈昌公主
夭折 [55] 
常山公主
第六女,下嫁薛譚,又嫁竇澤 [55] 
萬安公主
天寶年間出家做道士 [56] 
上仙公主
武惠妃,夭折 [57] 
懷思公主
號登真,夭折 [57] 
晉國公主
母張才人,先封為高都公主,下嫁崔惠童 [57] 
新昌公主
下嫁蕭衡 [58] 
臨晉公主
皇甫德儀,下嫁鄭潛曜 [59-60] 
衞國公主
先封為建平公主,下嫁豆盧建,又嫁楊説 [61] 
真陽公主
下嫁源清,又嫁蘇震
信成公主
母閻才人,下嫁獨孤明 [62] 
楚國公主
先封為壽春公主,下嫁吳澄江
昌樂公主
母高才人,下嫁竇鍔
永寧公主
下嫁裴齊丘
宋國公主
先封為平昌公主,下嫁温西華,又嫁楊徽
齊國公主
第八女,母楊貴嬪,先封為興信公主,又封為寧親公主,下嫁張垍,又嫁裴潁,末嫁楊敷
咸宜公主
第十八女 [83]  ,母貞順皇后,下嫁楊洄,又嫁崔嵩
宜春公主
母林昭儀,夭折 [63] 
廣寧公主
董芳儀,下嫁程昌胤,又嫁蘇克貞
萬春公主
母杜美人,下嫁楊朏,又嫁楊錡
太華公主
第二十一女,母貞順皇后,下嫁楊錡 [64] 
壽光公主
第二十二女,母趙才人,下嫁郭液 [65] 
樂城公主
第二十三女,下嫁薛履謙 [65] 
新平公主
母常才人,下嫁裴玪,又嫁姜慶初
壽安公主
李蟲娘”,母曹野那姬,下嫁蘇發
記載有誤的公主
普康公主(夭折,為唐懿宗女普康公主,資料誤記於玄宗女之下。) [66] 
樂成公主,第二十三女。與壽光公主同時冊封,可能為樂城公主之筆誤。記載於《全唐文·卷二十四》 [65] 
高陽公主(《全唐文·卷二十四》記載了唐玄宗第二十女被封為高陽公主的一段冊文。 [67] 新唐書·諸帝公主傳》中沒有唐玄宗的女兒曾被封為高陽公主的記載。有人認為這可能是太宗女高陽公主的冊文,被誤放至玄宗之列。但據《新唐書》的記載 [68]  唐高宗永淳之前公主的食邑為三百户。 [69]  唐玄宗時公主所獲食邑曾從五百户增加到一千户。因此從食邑“一千户”判斷,這位高陽公主應是唐玄宗的女兒。可能是《新唐書》漏記這位公主或某位公主曾經的封號。)

李隆基後世紀念

李隆基陵寢墓地

唐泰陵 唐泰陵
唐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元獻皇后楊氏合葬墓地,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東北十五公里處五龍山餘脈金粟山南,唐泰陵以山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繞陵築牆,氣勢磅礴,典型的大唐皇陵風格。
陵區除唐玄宗和楊皇后主陵之外,還附葬宦官高力士陪葬墓。經專家考證,泰陵建制仿唐長安城,規模宏大,雖經一千多年風雨,現在神道兩側三十四對石刻基本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唐泰陵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隆基石窟造像

據盧舍那像龕《大唐內侍省功德碑》記載,以高力士、楊思勖為首的宦官羣體,借與唐玄宗同往東都洛陽之機,在龍門石窟為唐玄宗祈福,敬造西方無量壽佛一鋪十九龕,開元六年六月龕像完工,七月三十日樹碑勒石以紀。 [70] 

李隆基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27
電影
楊貴妃
1939
電影
楊貴妃
1941
電影
梅妃
1947
電影
楊貴妃
1955
電影
楊貴妃
1955
電影
楊貴妃
1962
電影
楊貴妃
1976
電視劇
楊貴妃
1983
電視劇
1984
電視劇
吳風
1986
電視劇
楊貴妃
1986
電視劇
1990
電視劇
1990
電視劇
唐明皇
1992
電影
楊貴妃
1994
電影
周志宇
1994
電視劇
黃春伯
1994
電視劇
崑崙奴
1994
電視劇
1995
電視劇
1996
電影
1999
電視劇
2000
電視劇
楊貴妃
2003
電視劇
2003
電視劇
2006
電視劇
2007
電視劇
2008
電視劇
2009
電視劇
2009
電視劇
李白
2009
紀錄片
大明宮
2012
電視劇
2013
電視劇
唐宮燕
2015
電影
2017
電視劇
2017
網劇
詹劍林
2017
電影
妖貓傳
2018
電視劇
2019
電視劇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本紀第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諱隆基,睿宗第三子也,母曰昭成順聖皇后竇氏。垂拱元年秋八月戊寅,生於東都。性英斷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儀範偉麗,有非常之表。
  • 2.    《新唐書》:始封楚王,後為臨淄郡王。累遷衞尉少卿、潞州別駕。
  • 3.    《冊府元龜·卷二·帝王部·誕聖》:玄宗以垂拱元年八月五日生於東都。
  • 4.    《資治通鑑·卷二○五》:則天后長壽元年。
  • 5.    《新唐書•卷六•本紀第六》:(垂拱)三年閏正月丁卯,封皇帝子隆基為楚王,隆範衞王,隆業趙王。
  • 6.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唐紀二十》:垂拱三年春,閏正月,丁卯,封皇子成美為恆王,隆基為楚王,隆範為衞王,隆業為趙王。
  • 7.    《新唐書·本紀第四》:二年臘月癸亥,殺皇嗣妃劉氏、德妃竇氏。丁卯,降封皇孫成器為壽春郡王,恆王成義衡陽郡王,楚王隆基臨淄郡王,衞王隆範巴陵郡王,越王隆業彭城郡王。
  • 8.    《舊唐書 列傳第二·后妃下》:肅宗張皇后......祖母竇氏......昭成為天后所殺,玄宗幼失所恃,為竇姨鞠養。
  • 9.    《舊唐書·本紀第九》:至六月,中宗暴崩,韋后臨朝稱制。韋温、宗楚客、紀處訥等謀傾宗社,以睿宗介弟之重,先謀不利。道士馮道力、處士劉承祖皆善於佔兆,詣上布誠款。上所居里名隆慶,時人語訛以“隆”為“龍”;韋庶人稱制,改元又為唐隆,皆符御名。上益自負,乃與太平公主謀之,公主喜,以子崇簡從。上乃與崇簡、朝邑尉劉幽求、長上折衝麻嗣宗、押萬騎果毅葛福順李仙鳧、寶昌寺僧普潤等定策誅之。或曰:“先啓大王。”上曰:“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歸於宗社,不成身死於忠孝,安可先請,憂怖大王乎!若請而從,是王與危事;請而不從,則吾計失矣。”遂以庚子夜率幽求等數十人自苑南入,總監鍾紹京又率丁匠百餘以從。分遣萬騎往玄武門殺羽林將軍韋播、高嵩,持首而至,眾歡叫大集。攻白獸、玄德等門,斬關而進,左萬騎自左入,右萬騎自右入,合於凌煙閣前。時太極殿前有宿衞梓宮萬騎,聞噪聲,皆披甲應之。韋庶人惶惑走入飛騎營,為亂兵所害。於是分遣誅韋氏之黨,比明,內外討捕,皆斬之。乃馳謁睿宗,謝不先啓請之罪。睿宗遽前抱上而泣曰:“宗社禍難,由汝安定,神祇萬姓,賴汝之力也。”拜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進封平王。
  • 10.    《舊唐書·本紀第九》:睿宗即位,與侍臣議立皇太子,僉曰:“除天下之禍者,享天下之福;拯天下之危者,受天下之安。平王有聖德,定天下,又聞成器已下鹹有推讓,宜膺主鬯,以副羣心。”睿宗從之。丙午,制曰:知 樅耍舜去四凶而功格天地,武有七德而戡定黎人,故知有大勳者必受神明之福,仗高義者必為匕鬯之主。朕恭臨寶位,亭育寰區,以萬物之心為心,以兆人之命為命。雖承繼之道,鹹以冢嫡居尊;而無私之懷,必推功業為首。然後可保安社稷,永奉宗祧。第三子平王基孝而克忠,義而能勇。比以朕居籓邸,虔守國彝,貴戚中人,都無引接。羣邪害正,兇黨實繁,利口巧言,讒説罔極。韋温、延秀,朋黨競起;晉卿、楚客,交構其間。潛結回邪,排擠端善,潛貯兵甲,將害朕躬。基密聞其期,先難奮發,推身鞠弭,眾應如歸,呼吸之間,兇渠殄滅。安七廟於幾墜,拯羣臣於將殞。方舜之功過四,比武之德逾七。靈祇望在,昆弟樂推。一人元良,萬邦以定。為副君者,非此而誰?可立為皇太子。有司擇日,備禮冊命。古 懿帷七月己巳,睿宗御承天門,皇太子詣朝堂受冊。是日有景雲之瑞,改元為景雲,大赦天下。
  • 11.    [唐]林寶 撰.《元和姓纂》.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0月
  • 12.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八》:“十月辛酉,車駕發東都,百官、貴戚、四夷酋長從行。每置頓,數十里中人畜被野;有司輦載供具之物,數百里不絕。十一月,丙戌,至泰山下,己丑,上備法駕,至山下,御馬登山。留從官於谷口,獨與宰相及祠官俱登,儀衞環列于山下百餘裏。”
  • 13.    《資治通鑑》卷二一五,玄宗天寶四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8-15]
  • 14.    《資治通鑑》卷二一六,玄宗天寶八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8-15]
  • 15.    《舊唐書·卷五十一》:(楊貴妃)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並封國夫人之號:長曰大姨,封韓國;三姨,封虢國;八姨,封秦國
  • 16.    《舊唐書》卷一○六《李林甫、楊國忠傳·史臣曰》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8-15]
  • 17.    樂史:《楊太真外傳》。
  • 18.    《新唐書》:元年建巳月,(玄宗)崩於神龍殿,年七十八。
  • 19.    《舊唐書》:上元二年四月甲寅,崩於神龍殿,時年七十八。羣臣上諡曰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初,上皇親拜五陵,至橋陵,見金粟山崗有龍盤鳳翥之勢,復近先塋,謂侍臣曰:“吾千秋後宜葬此地,得奉先陵,不忘孝敬矣。”至是,追奉先旨以創寢園,以廣德元年三月辛酉葬於泰陵。
  • 20.    《唐會要》卷八一。
  • 21.    《通典》卷十九。
  • 22.    《全唐文》卷二七。
  • 23.    《資治通鑑》卷217胡三省注
  • 24.    李玉安,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
  • 25.    《隨園隨筆》:“書院之名,起於唐玄宗之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省外,為修書之地。”
  • 26.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七》:開元五年丁巳,公元七一七年,二月,甲戌,至東都,赦天下。
  • 27.    《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東京·宮城》:“開元五年,於東都乾元殿東廊寫四部書,因號乾元院。六年改為麗正修書院。十二年移置明福門外,名麗正殿書院。十三年改集賢殿書院。”
  • 28.    《舊唐書》卷一九一《一行傳》。
  • 29.    《新唐書》卷三一《天文志》。
  • 30.    《舊唐書》卷三五《天文志》上。
  • 31.    《新唐書》卷二七《歷志》。
  • 32.    《劍橋中國隋唐史》李林甫的掌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09]
  • 33.    劉毓盤《詞史》:“玄宗皇帝好詩歌,精音律,多御製曲。”
  • 34.    《羯鼓錄》曰:“上洞曉音律,由之天縱,凡是絲管,必造其妙,若製作諸曲,隨意而成。不立章度,取適短長,應指散聲,皆中點拍;至於清濁變轉,律呂呼召,君臣事物,迭相制使,雖古之夔、曠,不能過也。尤愛羯鼓玉笛,常雲八音之領袖,諸樂不可為比。”
  • 35.    《舊唐書·音樂志》:“玄宗又於聽政之暇,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音響齊發,有一聲誤,玄宗必覺而正之。”
  • 36.    《舊唐書·本紀第九·玄宗下》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2-09]
  • 37.    《劍橋中國隋唐史》玄宗(712—756年在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09]
  • 38.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9-05]
  • 39.    《全唐文·卷六百五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9-05]
  • 40.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9-05]
  • 4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20]
  • 42.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9-30]
  • 43.    《欒城後集·卷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5-30]
  • 44.    《舊唐書》.玄宗紀“吾家朝堂,幹汝何事?敢迫吾騎從!”
  • 45.    《冊皇帝妃王氏為皇后誥》:王者建邦,設內輔之職;聖人作則,崇陰教之道。式清四海,以正二儀。皇帝妃王氏,冠藎盛門,幽閒令德,藝兼圖史,訓備公宮。頃屬艱危,克揚功烈,聿興昌運,實賴贊成。正位六宮,宜膺盛典。可冊為皇后。
  • 46.    《舊唐書》:玄宗廢后王氏,同州下邽人,梁冀州刺史神念之後。上為臨淄王時,納後為妃。上將起事,頗預密謀,贊成大業。先天元年,為皇后,以父仁皎為太僕卿,累加開府儀同三司、邠國公。後兄守一以後無子,常懼有廢立,導以符厭之事。有左道僧明悟為祭南北斗,刻霹靂木,書天地字及上諱,合而佩之,且祝曰:“佩此有子,當與則天皇后為比。”事發,上親究之,皆驗。開元十二年秋七月己卯,下制曰:“皇后王氏,天命不祐,華而不實。造起獄訟,朋扇朝廷,見無將之心,有可諱之惡。焉得敬承宗廟,母儀天下?可廢為庶人,別院安置。刑于家室,有愧昔王,為國大計,蓋非獲已。”守一賜死。其年十月,庶人卒,以一品禮葬於無相寺。寶應元年,雪免,復尊為皇后。
  • 47.    《舊唐書》:玄宗貞順皇后武氏,則天從父兄子恆安王攸止女也。攸止卒後,後尚幼,隨例入宮。上即位,漸承恩寵。及王庶人廢后,特賜號為惠妃,宮中禮秩,一同皇后。所生母楊氏,封為鄭國夫人。同母弟忠,累遷國子祭酒;信,秘書監。惠妃開元初產夏悼王及懷哀王、上仙公主,並襁褓不育,上特垂傷悼。及生壽王瑁,不敢養於宮中,命寧王憲於外養之。又生盛王琦,咸宜、太華二公主。惠妃以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薨,年四十餘。下制曰:“存有懿範,沒有寵章,豈獨被於朝班,故乃施於亞政,可以垂裕,斯為通典。故惠妃武氏,少而婉順,長而賢明,行合禮經,言應圖史。承戚里之華胄,升後庭之峻秩,貴而不恃,謙而益光。以道飭躬,以和逮下,四德粲其兼備,六宮諮而是則。法度在己,靡資珩佩;躬儉化人,率先絺紘。夙有奇表,將加正位,前後固讓,辭而不受,奄至淪歿,載深感悼,遂使玉衣之慶,不及於生前;象服之榮,徒增於身後。可贈貞順皇后,宜令所司擇日冊命。”葬於敬陵。時慶王琮等請制齊衰之服,有司請以忌日廢務,上皆不許之。立廟於京中昊天觀南,乾元之後,祠享亦絕。
  • 48.    《舊唐書》:玄宗元獻皇后楊氏,弘農華陰人。曾祖士達,隋納言,天授中,以則天母族,追封士達為鄭王,贈太尉。父知慶,左千牛將軍,贈太尉、鄭國公。後景雲元年八月選入太子宮。時太平公主用事,尤忌東宮。宮中左右持兩端,而潛附太平者,必陰伺察,事雖纖芥,皆聞於上,太子心不自安。後時方娠,太子密謂張説曰:“用事者不欲吾多息胤,恐禍及此婦人,其如之何?”密令説懷去胎藥而入。太子於曲室躬自煮藥,醺然似寐,夢神人覆鼎。既寤如夢,如是者三。太子異之,告説。説曰:“天命也,無宜他慮。”既而太平誅,後果生肅宗。太子妃王氏無子,後班在下,後不敢母肅宗。王妃撫鞠,慈甚所生。開元中,肅宗為忠王,後為妃,又生寧親公主。張説以舊恩特承寵異,説亦奇忠王儀表,心知運歷所鍾,故寧親公主降説子垍。
  • 49.    《冊封皇帝良娣董氏等誥》:《關雎》之化,始於國風;貫魚之序,着於《大易》。用能輔助王道,葉宣陰教。皇帝良娣董氏、良娣楊氏、良媛武氏等,門襲鐘鼎,訓彰禮則,器識柔順,質性幽閒。美譽光於六寢,令範成於四教。宜升徽號,穆茲朝典。董氏可貴妃,楊氏可淑妃。武氏可賢妃。
  • 50.    《舊唐書》:玄宗楊貴妃,高祖令本,金州刺史。父玄琰,蜀州司户。妃早孤,養於叔父河南府士曹玄璬。開元初,武惠妃特承寵遇,故王皇后廢黜。二十四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後庭數千,無可意者。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見。時妃衣道士服,號曰太真。既進見,玄宗大悦。不期歲,禮遇如惠妃。太真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后。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並封國夫人之號:長曰大姨,封韓國;三姨,封虢國;八姨,封秦國。並承恩澤,出入宮掖,勢傾天下。妃父玄琰,累贈太尉、齊國公;母封涼國夫人;叔玄珪,光祿卿。再從兄銛,鴻臚卿。錡,侍御史,尚武惠妃女太華公主,以母愛,禮遇過於諸公主,賜甲第,連於宮禁。韓、虢、秦三夫人與銛、錡等五家,每有請託,府縣承迎,峻如詔敕,四方賂遺,其門如市。
  • 51.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七·玄宗諸子》 有瑛母趙麗妃,本伎人,有才貌,善歌舞,玄宗在潞州得幸。及景雲升儲之後,其父元禮、兄常奴擢為京職,開元初皆至大官。及武惠妃寵幸,麗妃恩乃漸弛。
  • 52.    林寶.《元和姓纂》.北京:中華書局,2008
  • 53.    《舊唐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一》開元中,玄宗以皇后之下立四妃,法帝嚳也。而後妃四星,一為正後;今既立正後,復有四妃,非典法也。乃於皇后之下立惠妃、麗妃、華妃等三位,以代三夫人,為正一品;又置芳儀六人,為正二品;美人四人,為正三品;才人七人,為正四品;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為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諸司諸典職員品第而序之,後亦參用前號。
  • 54.    《舊唐書 列傳第五十七 玄宗諸子》 玄宗三十子:元獻楊皇后生肅宗,劉華妃生奉天皇帝琮、靖恭太子琬、儀王璲,趙麗妃生廢太子瑛,錢妃生棣王琰,皇甫德儀生鄂王瑤,劉才人生光王琚,貞順武皇后生夏悼王一、懷哀王敏、壽王瑁、盛王琦,高婕妤生潁王璬、郭順儀生永王璘,柳婕妤生延王玢,鍾美人生濟王環,盧美人生信王瑝,閻才人生義王玭,王美人生陳王珪,陳美人生豐王珙,鄭才人生恆王瑱,武賢儀生涼王璿,汴哀王璥,餘七王早夭。
  • 55.    《新唐書》:玄宗二十九女。 永穆公主,下嫁王繇。 常芬公主,下嫁張去奢。 孝昌公主,蚤薨。 唐昌公主,下嫁薛鏽。 靈昌公主,蚤薨。 常山公主,下嫁薛譚,又嫁竇澤。
  • 56.    《新唐書》:萬安公主,天寶時為道士。
  • 57.    《新唐書》:上仙公主,蚤薨。 懷思公主,蚤薨,葬築台,號登真。 晉國公主,始封高都。下嫁崔惠童。貞元元年,與衞、楚、宋、齊、宿、蕭、鄧、紀、郜國九公主同徙封。
  • 58.    《新唐書》:新昌公主,下嫁蕭衡。
  • 59.    《封臨晉公主制》:湯沐建封,古今通典,豈獨貴於寵數,亦兼崇於美名。第二女性與柔和,生知法度。率以師氏之訓,成其天然之質。有行之禮,將及於笄年;備物之恩,俾開於井賦。可封臨晉公主,食實封一千户。
  • 60.    《新唐書》:臨晉公主,皇甫淑妃所生。下嫁郭潛曜。薨大曆時。
  • 61.    《新唐書》:衞國公主,始封建平。下嫁豆盧建,又嫁楊説。薨貞元時。
  • 62.    吳鋼.《全唐文補遺》第五輯——太平觀女道士諱紫虛墓誌銘並序.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 63.    《新唐書》:真陽公主,下嫁源清,又嫁蘇震。 信成公主,下嫁獨孤明。 楚國公主,始封壽春。下嫁吳澄江。上皇居西宮,獨主得入侍。興元元年,請為道士,詔可,賜名上善。 普康公主,蚤薨。鹹通九年追封。 昌樂公主,高才人所生。下嫁竇鍔。薨大曆時。 永寧公主,下嫁裴齊丘。 宋國公主,始封平昌。下嫁温西華,又嫁楊徽。薨元和時。 齊國公主,始封興信,徙封寧親。下嫁張垍,又嫁裴潁,末嫁楊敷。薨貞元時。 公主,貞順皇后所生。下嫁楊洄,又嫁崔嵩。薨興元時。 宜春公主,蚤薨。
  • 64.    《封太華公主制》:肅邕稟德,邦化所崇,湯沐疏封,古訓斯在。第二十一女,踐修閫則,素承阿保之嚴;砥礪嬪儀,率由圖史之範。璁珩既佩,柔願無違,蕙問充昭,常華自着。肇施彩級,將具禮於輜軿;載錫粉田,俾申榮於井賦。可封太華公主,食實封一千户。
  • 65.    《封壽光公主樂成公主制》:(闕)之德教始宮闈湯(闕)皇帝二十二女,二十三女,誕膺(闕)發令姿。頗沐公宮之訓,遵師氏之則,顧史瞻圖,日將月就,華宗葉慶,方從下嫁之儀;盛典申榮,式備開封之制。二十二女可封壽光公主,二十三女可封樂成公主。仍各食實封一千户。
  • 66.    據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雲:“唐書公主傳明皇帝二十九女,吳氏糾其謬,謂公主數多一人,然不言所多何人。予考……普康公主傳不著其封年,乃悟鹹通九年追封者必是懿宗女,非明皇女也。若去此一人,正合二十九之數。”
  • 67.    《封高陽公主制》:用嘉成德,將及推恩,疏封錫號,禮典攸在。第二十女資身淑慎,稟訓柔明。克備肅雍之儀,允彰圖史之德。而方營魯館,宜啓沁園,俾承寵於中闈,復增榮於列賦。仍食實封一千户。
  • 68.    《新唐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永淳之前,親王食實户八百,增至千輒止;公主不過三百,而主獨加户五十。
  • 69.    《新唐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開元新制:長公主封户二千,帝妹户千,率以三丁為限;皇子王户二千,主半之。左右以為薄。帝曰:“百姓租賦非我有,士出萬死,賞不過束帛,女何功而享多户邪?使知儉嗇,不亦可乎?”於是,公主所稟殆不給車服。後咸宜以母愛益封至千户,諸主皆增,自是著於令。主不下嫁,亦封千户,有司給奴婢如令。
  • 70.    龍門石窟《大唐內侍省功德之碑》相關問題再考  .知網[引用日期2020-06-15]
  • 71.    宮心計2:深宮計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0-01-04]
  • 72.    《長安十二時辰》馮嘉怡演“聖人”自始至終憋着一口氣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12-26]
  • 73.    《舊唐書·本紀第九》:神龍元年,遷衞尉少卿。景龍二年四月,兼潞州別駕。
  • 74.    《新唐書•卷六•本紀第六》:景龍四年,朝於京師,遂留不遣。
  • 75.    《舊唐書·本紀第九》:長安中,歷右衞郎將、尚輦奉御。
  • 76.    《新唐書·列傳·卷八》:“玄宗二十九女……壽安公主,曹野那姬所生。孕九月而育,帝惡之,詔衣羽人服。代宗以廣平王 入謁,帝字呼主曰:“蟲娘,汝後可與名王在靈州請封。”下嫁蘇發。”
  • 77.    桑希臣,王本剛著.《盛世與餘暉》: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129頁
  • 78.    《舊唐書》:(先天元年)八月庚子,帝傳位於皇太子,自稱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於太極殿,自稱曰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獄,並自決之,其處分事稱誥、令。皇帝每日受朝於武德殿,自稱曰予,三品已下除授及徒罪並令決之,其處分事稱制、敕。甲辰,大赦天下,改元為先天。
  • 79.    《新唐書》:(天寶十五年)甲子,即皇帝位於靈武,尊皇帝曰上皇天帝,大赦,改元至德。
  • 80.    《舊唐書》:(景龍四年六月)庚子夜,臨淄王諱舉兵誅諸韋、武,皆梟首於安福門外,韋太后為亂兵所殺。
  • 81.    《舊唐書》:先天二年七月三日,尚書左僕射竇懷貞、侍中岑羲、中書令蕭至忠崔湜、雍州長史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右羽林將軍李慈等與太平公主同謀,期以其月四日以羽林軍作亂。上密知之,因以中旨告岐王範、薛王業、兵部尚書郭元振、將軍王毛仲,取閒廄馬及家人三百餘人,率太僕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數人,出武德殿,入虔化門。梟常元楷、李慈於北闕。擒賈膺福、李猷於內客省以出。執蕭至忠、岑羲於朝,皆斬之。
  • 82.    《資治通鑑》:(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祿山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凡十五萬眾,號二十萬,反於范陽。命范陽節度副使賈循守范陽,平盧節度副使呂知誨守平盧,別將高秀巖守大同;諸將皆引兵夜發。
  • 83.    《類編長安志》 唐咸宜公主碑 鄜州節度使武元亨撰蘇州常熟縣令袁中孚書集賢院學士李陽氷篆額公主玄宗第十八女降秘書監崔嵩碑以興元元年立在龐留村墓側見存
  • 84.    程德明標點,註釋.御注孝經[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12:117
  • 85.    李隆基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3-06-13]
  • 86.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 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1:145
  • 87.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 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1:序言
  • 88.    《舊唐書·卷一百七·列傳第五十七》:永王璘,玄宗第十六子也。母曰郭順儀,劍南節度、尚書(郭)虛己之妹。
  • 89.    《冊府元龜·卷十六·帝王部·尊號一》:玄宗先天二年十一月羣臣上表請加尊號為開元神武皇帝曰:臣聞玄化不宰是有強名聖德彰聞必崇大號伏惟陛下首出千古體元獨斷掃氛於軒宮闡文明於宸極皇綱絕而復正神器危而重安聖達神祗功齊天地。若無尊號臣下何稱《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傳》曰:保大定功之謂武陛下斷大事於俄頃見成形於未兆故一蓍呈祥千里傳慶斯所謂不測也。興王業於多難安生靈於反側故百神奉職四夷納貢斯可謂定功也。故臣等敢上尊號曰:開元神武皇帝伏惟從之手詔曰:朕觀上古人主唯稱帝王一字秦漢以來乃兼皇帝朕以薄德嗣守寶位乾乾惕厲懼不克勝豈自崇飾以招譴咎雖迫公卿之請終負平生之心所請加號甚無謂也。羣臣宗子及僧道耆艾等數百人。又抗表三上乃從之戊子遂行冊禮加尊號為開元神武皇帝。
  • 90.    《冊府元龜·卷十六·帝王部·尊號一》:開元二十七年二月文武百官及僧道耆耋上表請以聖文二字加尊號凡八表然後許之。
  • 91.    《冊府元龜·卷十六·帝王部·尊號一》:天寶元年正月甲寅陳王府參軍田同秀上言玄元皇帝降見於丹鳳門之通衢告錫寶符尹喜故宅遣使發得之二月享玄元皇帝廟百僚加尊號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
  • 92.    《冊府元龜·卷十六·帝王部·尊號一》:七載五月壬申文武百僚以休祥累見上表請加尊號曰:應道表再上固違不從甲戌。又上。表曰:臣聞道之應也。萬姓葉心德之至也。百靈表貺是以帝王從天以受休命臣子奉主以薦尊名下戴上為至忠上納下為大順伏惟陛下垂衣而端拱司契而乘時御宇而氣和提象而物睹臣等上稽儀極下考前訓旁求史氏明徵道書皆可以配至極之崇高建大號之美稱陛下宗師懸解狹五帝之常道恬愉自得陋三王之仁義同符帝典振古莫儔靈寶經曰:大寶君者大洞之尊神玉皇之正氣陛下經高上之至理復帝先之淳源九韡生真二合成德殊休應道已契靈文景命揚符宿彰仙則知聖祖以大道授陛下久矣。當以應道答之苟人望洽而固違則羣情抑而不副是以公卿宗子懇誠於內緇黃艾耋瀝款於外宜蒙納許以昭介福伏惟陛下承上玄乃顧之意順普天翊戴之情伏以端午良辰萬壽來應昌圖與兩儀配永寶運與三景俱長欽。若鴻名克彰厚慶聿陳大禮式茂元和臣等謹竭愚誠冒死請加尊號期於成遂以葉眾心帝手詔報曰:禎祥者所以合天人鴻名者所以彰德業今封章繼至誠請甚勤敬膺神休允答人望宜依來請己卯有司告獻太清宮太廟庚辰告昊天上帝皇地祗太社太稷壬午公卿百辟奉冊上尊號曰: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御興慶殿受冊。
  • 93.    《冊府元龜·卷十六·帝王部·尊號一》:八載六月太白山人李渾上言有神人言金星洞內有玉版石記聖皇福壽之符命御史中丞王釒共入仙遊谷求而獲之以獻帝御勤政樓受焉,於是王公卿士道俗。又請加尊號表三上不從乃詔曰:朕欲使人述日用道遠親譽願行其心永守衝約未允來請宜識此懷丙辰文武百官禮部尚書崔翹等。又上。表曰:臣聞上玄成命錫禎符以應期聖皇乘時受神冊於興運是以啓殊祥於景福崇大號於至公伏惟陛下纘重玄之耿光嗣五聖之丕緒大德侔於天地至化貫於陰陽感玄道之尊運百辟之議三冒闕下累陳洪名陛下猶以固讓為心不以至公為意臣等請以符瑞重敍明之日者五星如連珠兩曜如合璧卿蔚膏露凝天之貺也。瑤英產於金玄記開於玉洞神光見真誥傳地之祥也。固知天地以鴻休報陛下陛下以至德通乾元允宜合符克配徽號伏奉乙卯詔《書》曰:志存要<玄少>理卻虛名臣。又聞之天不讓高地不辭大五帝法之而成象三王參之而比德先天地者道也。聖祖已著於強名合天地者聖也。陛下允膺於大號式彰<玄少>用豈曰:虛名況禎祥感通既著於彼靈應參豈。又符於此是以封章再獻而日重光徽號三陳而煙霄降澤天人交感影響必臻。若然者陛下安得闕三才之大端抑萬姓之勤願違祖宗之卷命曠天地之符文臣等固陋猶知不可況真宗示慶秘簡呈文乘王氣於玉行擁神休於寶運伏願光臨大寶允答洪休常垂覆載之仁永保延長之歷天下幸甚帝手詔從之閏月丙寅親謁太清宮上聖祖玄元皇帝為大道玄元及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皇帝並加大聖丁卯羣臣奉上尊號曰: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御含元殿受冊。
  • 94.    《冊府元龜·卷十六·帝王部·尊號一》:是月乙巳於興慶殿冊太上皇尊號曰:太上至道聖皇天帝。
  • 95.    《舊唐書·卷七·本紀第七》:(景龍四年六月)庚子夜,臨淄王諱舉兵誅諸韋、武,皆梟首於安福門外,韋太后為亂兵所殺。
  • 96.    《舊唐書·列傳·卷一百三十四·宦官》:“玄宗在位既久,崇重宮禁,中官稍稱旨者,即授三品左右監門將軍,得門施棨戟。開元、天寶中,長安大內、大明、興慶三宮,皇子十宅院,皇孫百孫院。東都大內、上陽兩宮,大率宮女四萬人,品官黃衣已上三千人,衣硃紫者千餘人……玄宗尊重宮闈,中官稍稱旨,即授三品將軍,門施棨戟,故楊思勖、黎敬仁、林招隱、尹鳳祥等,貴寵與力士等。楊則持節討伐,黎、林則奉使宣傳,尹則主書院。其餘孫六、韓莊、楊八、牛仙童、劉奉廷、王承恩、張道斌、李大宜、硃光輝、郭全、邊令誠等,殿頭供奉、監軍、入蕃、教坊、功德主當,皆為委任之務。監軍則權過節度……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玄宗常曰:“力士當上,我寢則穩。”故常止於宮中,稀出外宅。若附會者,想望風彩,以冀吹噓,竭肝膽者多矣。宇文融、李林甫、李適之、蓋嘉運、韋堅、楊慎矜、王鉷、楊國忠、安祿山、安思順、高仙芝因之而取將相高位,其餘職不可勝紀。肅宗在春宮,呼為二兄,諸王公主皆呼“阿翁”,駙馬輩呼為“爺”。力士於寢殿側簾帷中休息,殿側亦有一院,中有修功德處,雕瑩璀璨,窮極精妙。力士謹慎無大過,然自宇文融已下,用權相噬,以紊朝綱,皆力士之由。”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