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誦

(高麗穆宗)

鎖定
王誦(980年—1009年),孝伸,高麗王朝第七任君主(997年—1009年在位)。他是高麗景宗王伷之子,母親是獻哀王后(千秋太后)皇甫氏。
淳化元年(990年),王誦被堂叔高麗成宗王治封為開寧君,統和十五年(997年)受禪繼位,在位時由母后攝政。雖然展開了諸如改革柴田科、改革科舉制等一些制度調整,但奸臣金致陽弄權,導致朝政腐敗。
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王誦因擔心金致陽篡位,決定立表弟大良院君王詢為嗣,同時召西北面都巡檢使康兆入衞。不料康兆入京後不僅殺了金致陽,還貶王誦為讓國公,擁立王詢繼承王位。
事後,王誦與獻哀王后出居忠州,行至積城縣時被康兆所派之人殺害,廟號愍宗(後改穆宗),諡號宣靈(後改宣讓),葬於恭陵(後改義陵)。
全    名
王誦
孝伸
諡    號
宣讓(原為宣靈)
廟    號
穆宗(原為愍宗)
所處時代
高麗王朝
民族族羣
高麗人
出生日期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五月二十日
逝世日期
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二月初三日
陵    墓
義陵(原為恭陵)
在位時間
997年 至 1009年
前    任
高麗成宗王治
繼    任
高麗顯宗王詢
主要成就
改定田柴科、改定科舉法

王誦人物生平

王誦即位以前

王誦生於太平興國五年庚辰(980年)五月二十日,他是高麗景宗王伷的獨子,母親是獻哀王后皇甫氏,同時也是他的堂姑母。王誦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和嫡外祖母都是高麗太祖王建的子女。 [1] 
王誦剛滿週歲,他的父親景宗就病重了,臨終前傳位給開寧君王治,是為高麗成宗,也就是王誦的堂叔兼舅舅。王誦在宮中長大,由於成宗沒有子嗣,於是在黃州、洞州(均在今朝鮮黃海北道)一帶豪族勢力的推動下,成宗於淳化元年(990年)十二月將自己即位前的封號“開寧君”授予王誦,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2] 
高麗王室家譜 高麗王室家譜
統和十五年(997年)十月十六日,成宗病重,傳位於王誦,並在同日薨逝。 [1]  不久后王誦獲契丹冊封為高麗國王 [3] 

王誦母后專權

王誦繼位時已經十八歲,但卻由其母皇甫氏攝政,因為皇甫氏住在千秋殿,所以被稱為“千秋太后”。 [4]  王誦本人沉湎美酒,嗜好打獵,雖有大臣進諫,但不聽從。 [5]  同時寵溺庾行簡、劉忠正,與他們“有龍陽之寵(指同性戀關係)”。 [6]  當時的高麗社會頗不穩定,曾在統和二十年(1002年)發生過大量高麗民眾不堪苛政、外逃日本的風波。 [7] 
千秋太后守寡以後不甘寂寞,早已出軌,包養了自家親戚金致陽。他們的私通為成宗所發覺,金致陽被杖配遠地,等到王誦即位後,金致陽又被召還,授其閤門通事舍人,憑藉千秋太后的寵愛,沒過幾年就超遷至右僕射三司事,權傾朝野。 [8]  更要命的是,統和二十一年(1003年),金致陽還和千秋太后生了一個兒子。王誦由於近親結婚性取向等原因,膝下沒有一兒半女,所以他們企圖讓這個私生子來繼承王位。當時宗室凋零殆盡,只有王誦的表弟大良院君王詢最有資格繼承王位,於是千秋太后與金致陽又逼迫王詢出家為僧,並時常欲置其於死地。 [9-10]  王誦雖然看不慣金致陽的胡作非為,但又投鼠忌器,害怕傷害母親的心,因而對此無可奈何。 [11] 

王誦定策傳位

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正月十六日,正值高麗王室傳統的燃燈會,王誦在詳政殿觀燈,大府油庫突然失火,延燒到太后所居的千秋殿。王誦看到殿宇府庫的灰燼,竟然悲嘆成疾,乾脆戒嚴宮中,不再上朝聽政,在長春、乾化殿設救命道場。宰臣多次請求入宮問疾,都被王誦拒絕。 [12] 
過了一段時間後,王誦在他的寢殿秘密召見中樞院副使蔡忠順,屏退左右,對他説:“寡人的病有所好轉,聽説外面有覬覦王位的人,愛卿知道嗎?”蔡忠順説:“臣也想打聽,但沒有實據。”王誦從枕頭邊拿出一封上書給蔡忠順看,是他的男寵劉忠正所上,原來金致陽要收買劉忠正協助篡位,被劉忠正拒絕,並密奏王誦。隨後王誦又拿出一封上書,這是已在神穴寺出家為僧的大良院君王詢所上的,內容是報告金致陽一黨毒殺他未遂的事情,請求王誦救他。蔡忠順看完了這兩封上書後説:“事情已經很危急了,要趁早解決啊!”王誦説:“朕病得很重了,隨時都可能死去,太祖的子孫中只剩下大良院君了,愛卿和崔沆向來懷有忠義之心,要盡心匡扶,不要讓社稷落入異姓手中。”蔡忠順出宮後將此事説給中樞院使崔沆,劉忠正又讓監察御史高英起向崔沆、蔡忠順再次傳達了迎立王詢的旨意。王誦在與蔡忠順、崔沆等商量後決定派宣徽判官皇甫俞義帶兵前去楊州三角山神穴寺(今韓國首爾津寬寺)迎王詢入宮,準備將王位禪讓給他。王誦命令蔡忠順起草給王詢的書信,並親自磨墨,蔡忠順説:“請讓臣自己磨墨,不要勞煩聖體。”王誦説:“心裏很着急,不覺得勞煩。” [13]  書信內容是:“自古國家大事預有定分,則人心乃定。今予寢疾,奸邪窺覦,以寡人曾不慮此,素無定分,眾心搖動故爾。卿太祖嫡孫,宜速上道,寡人未至大期,面囑宗社,歿無遺恨。若有餘齡,使處東宮,以定羣心。”王誦看了後還不滿意,讓蔡忠順添加“道路險阻,恐奸人潛伏,變起不虞,可戒慎而來”的語句。 [14]  金致陽雖然獲知自己陰謀敗露、王誦計劃立王詢繼嗣,但卻沒有更多行動。 [15] 

王誦被廢遇弒

就在派人迎立王詢的同時,王誦還外放金致陽的同黨李周禎為西北面都巡檢副使,並命西北面都巡檢使康兆入衞。康兆接旨後南下行至洞州龍泉驛(今朝鮮黃海北道瑞興郡西南),這時內史主書魏從正、安北都護掌書記崔昌來面見康兆,哄騙他説這是千秋太后與金致陽矯旨讓他入衞來褫奪他的兵權,建議他返回駐防地造反。康兆信以為真,並誤認為王誦已死,金致陽一手遮天,便撤回駐防地。千秋太后聽説王誦要召康兆入衞後,派內臣把守從西北入京的孔道岊嶺(慈悲嶺)。康兆的父親擔心千秋太后對康兆不利,就寫了告知王誦已死和要求他起兵入京靖難的信並放在竹杖中,派奴才帶着竹杖化裝成妙香山的僧侶,給康兆火速送去密信。康兆看了密信後印證了自己認為王誦已死的判斷,便與西北面都巡檢副使李鉉雲率5000兵馬入京靖難。行至平州(今朝鮮黃海北道平山郡)時才知道王誦原來還活着,他一不做二不休,決定在剷除千秋太后和金致陽的同時把王誦也廢掉。由於康兆不知道王誦已經派人去接王詢,因此他也派分司監察御史金應仁帶兵去神穴寺迎王詢繼位。 [16] 
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二月二日,康兆即將入京,向王誦上了一道威脅性的奏文,指責王誦寵信庾行簡等人,賞罰不明,釀成禍亂,請求他出居龍興歸法寺,王誦答覆:“已知所奏。”這一天,王誦所派的皇甫俞義和康兆所派的金應仁同時抵達神穴寺,接走了王詢。二月三日清晨,李鉉雲率兵入宮呼噪,王誦大驚,被迫交出了男寵庾行簡,而後康兆親自帶兵逼宮,王誦知道大勢已去,與千秋太后仰天大哭,率領宮女宦官及蔡忠順、劉忠正等移居法王寺。同日王詢入宮並繼位,康兆處死了金致陽及其與千秋太后的私生子,同時殺了庾行簡等七人,將金致陽同黨和千秋太后親屬30多人流放海島,並廢王誦為“讓國公”,派閤門通事舍人傅巖等看守王誦。王誦派崔沆請求康兆送馬以便離京,康兆自己送了一匹馬,又從別人家拿了一匹馬,千秋太后和王誦母子便騎馬出宣仁門到歸法寺,前往忠州(王誦之妻宣正王后的母家所在地)。 [17] 
王誦在送走崔沆時,對他説:“不久前府庫火災,突然發生事變,都是因為我失德,我沒有什麼好怨恨的,只求終老鄉間,愛卿就這麼去奏明新君,並好好輔佐。”一路上王誦對千秋太后精心服侍。然而康兆仍要斬草除根,便派遣尚藥直長金光甫追到積城縣(今韓國京畿道坡州市積城面)給王誦送去毒藥,王誦拒絕服用,金光甫對隨從中禁安霸等人説:“康公説了,如果不能進毒,就讓中禁軍士殺了廢王,報告説是自殺的,不然的話,我和你們都得被滅族!”於是在這天夜裏,安霸等人殺死了王誦,先用門扇臨時做成棺材,把王誦遺體安置在他所居館中,一個月後在積城縣南火葬。康兆對外宣稱王誦是自刎的,給他上廟號愍宗,諡號宣靈,陵號恭陵。由於王誦是經過契丹冊封的君主,所以他的被廢引發了第二次高麗契丹戰爭,康兆死於戰爭中,戰後顯宗王詢改王誦廟號為穆宗,諡號宣讓,陵號義陵,並移葬開京城東,後經累朝加諡,定為“孝思威惠克英定恭宣讓大王”。 [18-19] 

王誦為政舉措

王誦政治

  • 西京易名
王誦即位後,便改西京為鎬京。鎬京是古時宗周的稱呼,表明了對平壤地位的尊崇,同時由於該地是千秋太后母家黃州皇甫氏的勢力範圍,所以也被認為是鞏固太后權力的表現。王誦在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十一月、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十月和統和二十六年(1008年)十月巡幸鎬京,並在那裏進行齋祭。 [20] 
  • 科舉改制
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三月,王誦下令改定科舉法。高麗的科舉制度還比較粗放,過程曠日持久,春天考試,秋冬才放榜,這次改革提高了效率,使其更加精細化,規定三月開場鎖闈,貼禮經十條,第二天考詩、賦,第三天考時務策,到第十天公佈進士及第的名單。明經業及雜業在上年十一月考試,與進士同日放榜。 [21]  王誦統治時期科舉考試湧現出的最有名的人物就是被譽為“海東孔子”的名相崔衝
  • 地方官改制
王誦統治時期還對地方官制進行了改革,在統和二十三年(1005年)改為十二節度、四都護和東、西北界的防禦鎮使及縣令、鎮將等,將觀察使、都團練使、團練使和刺史通通革除。 [22] 

王誦經濟

  • 田柴科改制
王誦的父親景宗王伷開始推行田柴科制,但只是草創。王誦即位後便下令“改定田柴科”,鞏固了高麗作為中央集權制國家的經濟基礎。 [23] 
  • 停用鐵錢
統和二十年(1002年)七月,王誦採納侍中韓彥恭的建議,停止了成宗末年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鐵錢的貨幣政策,下令除了茶店、酒店、食味店繼續用錢以外,其餘交易“任用土宜”。 [24]  這顯示了在經濟方面高麗中央向地方勢力的妥協。

王誦文化

王誦統治時期標榜對儒學的尊崇,在統和二十一年(1003年)正月下教書,宣稱他“欲廣真儒之道,以崇往聖之猷”,但苦於人才稀少,所以命令三京十道的官吏鼓勵教育,並將勤奮學習的人申報朝廷,有才能的人薦舉做官。 [25-26] 

王誦軍事

  • 設置六衞
統和二十年(1002年)五月,王誦下令建六衞軍營,備置職員將帥,並蠲免其軍士的雜役,完善了高麗的中央軍。 [27] 
  • 修築城堡
王誦統治時期還在北部邊境繼續修建城堡,以防備契丹、女真。統和十八年(1000年)設德州,統和十九年(1001年)築平虜鎮,統和二十一年(1003年)在德州、嘉州、威化、光化地方建築城堡,統和二十四年(1006年)在登州、龜州、龍興鎮築城,統和二十六年(1008年)在通州築城。 [27] 

王誦外交

  • 對契丹
第一次高麗契丹戰爭後,高麗稱臣於契丹,王誦在位時對契丹謹守事大之禮,兩國關係因此較為平穩。王誦剛繼位,就派王同穎去契丹報喪,契丹聖宗耶律隆緒遣使弔祭成宗王治,並冊封王誦為高麗國王。統和十七年(999年)十月,契丹加封王誦為尚書令,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二月又授以“守義保邦推誠奉聖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守尚書令兼政事令、上柱國”的稱號及食邑七千户、食實封七百户。 [20]  王誦還向契丹進貢高麗地理圖,又遣使祝賀澶淵之盟告成。 [28] 
  • 對北宋
在稱臣契丹的同時,王誦暗中聯絡北宋,在繼位後就試圖派兵校徐遠出使宋朝,但沒有成行。同時吏部侍郎趙之遴(傳説為宋太祖趙匡胤之孫趙惟固)派牙將朱仁紹到宋朝,獲得宋真宗趙恆的召見,“自陳國人思慕皇化、為契丹羈制之狀”,宋真宗便讓朱仁紹帶去給王誦的密詔。 [29]  統和二十一年(1003年),王誦又派户部侍郎李宣古出使宋朝,請求宋朝駐軍高麗以牽制契丹,宋只答詔,但不出兵。 [29]  統和二十六年(1008年),又有高麗出使宋朝的記錄。 [30]  他在位時還起用了來自宋朝的“投化人”周佇 [31] 

王誦人物評價

  • 李齊賢慶父犯禮於魯,不韋嫁禍於秦,齊桓屍姜,始皇轘毐,何救萬世之恥哉?穆宗不戒覆車之轍,防閒於初,子母俱罹其殃,社稷幾至於亡。嗚呼!宣讓之不幸也,抑非不幸也。 [20] 
  • 高麗史》:性沈毅,少有人君之度,善射御,嗜酒好獵,不留意政事,信狎嬖倖,以及於禍。 [20] 
  • 崔溥:穆宗昏弱,上不能防閒其母,下不能威制兇奸,釀成蕭牆之禍,藩臣乘釁而動,稱兵向闕,乘輿奔竄,終不自保。然於大漸之際,付託得人,神器不搖,是足可稱。 [32] 
  • 俞好仁:顧以猗昌之資,不能制母,一朝賊臣投釁而起,買衣而炊,請馬而馱,終有赤城之行而不返,傳曰厲人憐王,有是哉! [33] 

王誦親屬成員

關係
稱號
姓名
備註
父母
父親
高麗景宗

母親
皇甫氏
即“千秋太后”
異父弟

金某
金致陽與千秋太后之子
妻妾
王后
劉氏
王誦再從姐妹兼表姐妹,弘德院君王圭之女,母為改嫁成宗的文德王后劉氏
嬪妃
邀石宅宮人
金氏

(上表資料來源 [34-35] 

王誦相關爭議

王誦慘遭廢黜與殺害的起點源自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正月十六日的那場大火,一般認為這是急於擁立自己與千秋太后私生子的金致陽所放的火,同時他收買王誦的男寵劉忠正裏應外合,卻因劉忠正上書告變而陰謀破產,王誦聽説金致陽的陰謀後一面與蔡忠順崔沆皇甫俞義等大臣定策立王詢,一面召康兆入衞,但康兆也是野心家,加上曾誤會王誦已死,所以在誅殺金致陽的同時廢黜了王誦。 [36-37] 
但也有很多韓國學者認為這場政變的主謀不是金致陽,而是推戴顯宗(王詢)的勢力如崔沆、蔡忠順等大臣預謀並主導的政變,他們為了防止高麗王位落入異姓手中,先發制人,慫恿康兆入京除掉金致陽,廢黜王誦,擁立王詢。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康兆派去接王詢的金應仁和王誦派去的皇甫俞義同時到達神穴寺,因為他們早已揹着王誦達成了默契。後來這些大臣便篡改歷史,把王誦被廢的責任都推卸到金致陽康兆身上,但事實上這些大臣自己要負最大責任。 [38-39] 

王誦軼事典故

王誦龍陽之癖

王誦與一個相貌俊麗的貴族子弟庾行簡同性戀關係,他封庾行簡為閤門舍人,宣旨時都會問庾行簡後才下達,庾行簡恃寵而驕,對百官頤指氣使,近侍甚至就把他視為國王。另有一個渤海人劉忠正也甚得王誦寵愛,被任命為知銀台事左司郎中,兩人出入的排場可以與國王媲美。 [6]  後來庾行簡在康兆政變中被王誦交出並遭處決,劉忠正下落不明。

王誦人物畫像

王誦本有畫像流傳,到朝鮮王朝時期仍然存世,藏於開城廣明寺。 [40]  朝鮮王朝文人俞好仁等訪古於開城,曾在廣明寺目睹此畫像,他記載王誦畫像“軒冕採紼,蓋帝王儀也,歲久漫漶,綃絲應手飄裂” [33]  ,並賦詩三首詠歎道:“仙桃龍孫儼冠冕,繡斧黼坐春風面。畫圖省識猗嗟昌,何物千秋獨聖善。”“當年未託官家事,西北萬里長蛇至。都中老稚向君泣,匹馬倉黃歸法寺。”“終憑義旗拿姦凶,英魂地下為鬼雄。人間今古已陳跡,積城斜日愁濛濛。” [41]  可惜畫像今已亡佚。

王誦史籍記載

  • 《高麗史 卷三 穆宗世家》
  • 《宋史 卷四八七 列傳第二四六 外國傳 高麗》

王誦影視形象

參考資料
  • 1.    《高麗史》卷三,世家第三,《穆宗世家》:穆宗宣讓大王, 諱誦, 字孝伸, 景宗長子, 母曰獻哀太后皇甫氏. 景宗五年庚辰五月壬戌生, 成宗卽位, 養於宮中. 九年六月, 封開寧君. 十六年十月戊午, 受內禪卽位.
  • 2.    《高麗史》卷三,世家第三,《成宗世家》:周開麟趾之封,禮崇藩屏;漢敍犬牙之制,義篤宗支。故能敷大命於四方,固本支於百世。景彼前烈,予無間然。崇德宮嫡男誦,太祖令孫,寡人猶子。蒙能養正,才當秤象之年;德不逾閒,已藴成人之器。歷觀前籍,緬考古風,睦親為百世之良規,慈幼是五常之雅旨。雖當齒學,敢恡疏封?將興美績於來今,顯降殊恩於爰始。今遣使工官御事知都省事樸良柔、使副殿中監趙光等,持節備禮,冊爾為開寧君。爾其自家而國,移孝為忠。遵君臣父子之規,威儀不忒;習禮樂詩書之教,敦閲是勤。勿務豪奢,毋耽酒色,知艱難於稼穡,輔政教於朝廷。敬哉慎哉,無廢予命!
  • 3.    《遼史》卷一四,本紀第一四,《聖宗紀五》:冬十一月,遣使冊高麗國王誦。
  • 4.    《高麗史》卷八八,列傳第一,《后妃傳·獻哀王太后皇甫氏》:穆宗年已十八, 太后攝政, 居千秋殿, 世號千秋太后.
  • 5.    《柳邦憲墓誌銘》:時穆宗頗好畋獵行幸,公既居諫職,故頻抗章疏,辭甚勁直,引古諭今,不避諱斥。上雖不從,意有慙赧。十八年庚子……公上疏再諫山獵之事,上又不從……。
  • 6.    《高麗史》卷一二三,列傳第三六,《嬖倖傳·庾行簡》:庾行簡, 父稟廉衞尉少卿. 行簡姿美麗, 穆宗嬖愛, 有龍陽之寵. 驟遷閤門舍人, 每宣旨, 必先問行簡然後行. 由是, 怙寵驕蹇, 輕蔑百僚, 頤指氣使, 近侍視之如王. 知銀台事左司郞中劉忠正, 本渤海人, 無他技能, 亦甚寵於王. 王嘗以水房人吏, 分屬二人, 出入騶從, 僭擬無極.
  • 7.    《百鍊抄》卷四:(長保四年)六月廿七日,諸卿定申高麗國人不堪彼國苛酷、引卒伴類可住日本國之由言上事。
  • 8.    《高麗史》卷一二七,列傳第四〇,《叛逆傳·金致陽》:金致陽, 洞州人, 千秋太后皇甫氏外族. 性奸巧, 陰能關輪. 嘗詐祝髮, 出入千秋宮, 頗有醜聲. 成宗認之, 杖配遠地. 穆宗卽位, 召授閤門通事舍人, 不數年, 貴寵無比, 驟遷至右僕射兼三司事. 百官與奪, 皆出其手, 親黨佈列, 勢傾中外, 賄賂公行. 起第至三百餘閒, 台榭園池, 窮極美麗, 日夜與太后遊戱, 無所忌.
  • 9.    《高麗史》卷三,世家第三,《穆宗世家》:是年, 太后皇甫氏與金致陽通生子. 謀為王後, 逼大良君詢為僧.
  • 10.    《高麗史》卷八八,列傳第一,《后妃傳·獻哀王太后皇甫氏》:與金致陽通而生子, 欲以其子嗣王位. 時顯宗為大良院君, 太后忌之, 強令出家, 寓居三角山神穴寺, 時稱神穴小君. 太后屢遣人謀害.
  • 11.    《高麗史》卷一二七,列傳第四〇,《叛逆傳·金致陽》:……穆宗常欲黜之, 恐傷母志, 不敢也……
  • 12.    《高麗史》卷三,世家第三,《穆宗世家》:壬申 御詳政殿觀燈, 大府油庫災, 延燒千秋殿. 王見殿宇府庫煨燼, 悲嘆成疾, 不聽政. 王·國師二僧, 太醫 奇貞業, 太卜 晉含祚, 太史 潘希渥, 宰臣叅知政事劉瑨, 中樞院使崔沆, 給事中蔡忠順等直宿銀台. 知銀台事李周禎, 右承宣李作仁, 嬖臣左司郞中劉忠正, 閤門舍人庾行簡等直宿於內. 親從將軍庾方, 中郞將柳琮·卓思政·河拱辰·常直近殿門. 刑部尙書陳頔, 亦入內直宿. 户部侍郞崔士威為大定門別監, 閉諸宮門戒嚴, 唯開長春·太定門. 仍設救命道場於長春·乾化二殿. 王累日不豫, 常居於內, 厭見羣臣. 宰臣震恐, 請入寢問疾, 不許.
  • 13.    《高麗史》卷九三,列傳第六,《諸臣傳·蔡忠順》:王寢疾, 忠順與劉瑨·崔沆, 直宿銀台. 一日, 王召忠順入卧內, 闢左右語曰, “寡人疾漸就平. 聞外閒有窺覦者, 卿知之乎?” 對曰, “臣試聞之, 未得其實.” 王取枕上封書與之, 乃劉忠正所上也. 雲, “右僕射金致陽, 覬覦非望, 遣人致遺, 深布腹心, 仍求內援. 臣曉譬拒之, 不敢不奏.” 又取書一封與之, 乃大良院君詢所上也. 雲, “奸黨遣人圍逼. 遺酒食, 臣疑毒不食, 與烏雀, 烏雀斃. 謀危若此, 願聖上憐救.” 忠順見畢, 奏曰, “勢急矣, 宜早圖之.” 王曰, “朕疾漸危篤, 朝夕入地, 太祖之孫, 唯大良院君在. 卿與崔沆, 素懷忠義, 宜盡心匡扶, 使社稷不屬異姓.” 忠順出以語沆, 沆曰, “臣常以為憂, 今上意如此, 社稷之福也.” 忠正遣監察御史高英起, 謂忠順·沆曰, “今上寢疾, 奸黨伺隙, 恐社稷將屬異姓. 疾如大漸, 宜以太祖之孫為嗣.” 忠順等陽驚曰, “太祖之孫安在?” 曰, “大良院君是也, 可以主鬯.” 忠順等答曰, “吾等亦聞此久矣. 當聽天所命.” 忠正更遣英起曰, “我欲躬往議之, 騶從繁, 恐為旁人所疑, 冀兩君見枉.” 忠順與沆議曰, “此非私事, 實關宗社, 可往見之.” 遂詣定議. 時大良院君, 在三角山神穴寺. 忠順入奏王曰, “宜擇文武各一人, 率軍校往迎之.” 忠順與沆及英起等議, 遂擧宣徽判官皇甫兪義以聞. 忠順等又議奏, “軍校多, 則行必遲, 恐奸黨先啚. 宜遣十餘人, 徑往迎來.” 王然之曰, “予欲親禪, 可亟遣不可緩也. 若疾瘳, 如成宗封朕故事, 早定名分, 則無窺伺之人矣. 朕無子而繼嗣未定, 眾心搖動, 是吾過也. 宗社大計, 無過於此, 卿等其各盡心.” 王遂泣下, 忠順亦泣. 王命忠順草與大良君書, 親自硏墨, 忠順曰, “臣自硏以書, 請勿勞聖體.” 王曰, “意甚忙, 不覺勞也.”
  • 14.    《高麗史》卷九三,列傳第六,《諸臣傳·蔡忠順》。
  • 15.    《高麗史》卷一二七,列傳第四〇,《叛逆傳·金致陽》:乘王寢疾, 欲謀變, 劉忠正上書告變. 王召蔡忠順密議, 令亟迎大良君. 致陽知之, 無如之何, 首鼠數日。
  • 16.    《高麗史》卷一二七,列傳第四〇,《叛逆傳·康兆》:穆宗寢疾, 知金致陽謀變, 遣皇甫兪義, 往迎顯宗. 又知殿中監李周楨附致陽, 權授西北面都巡檢副使, 卽日發遣, 仍徵兆入衞. 兆聞命, 行至洞州龍川驛. 內史主書魏從正·安北都護掌書記崔昌, 曾坐事被黜, 深怨朝廷, 常欲構亂. 二人俱謁兆, 紿言, “主上疾篤, 命在頃刻, 太后與致陽謀奪社稷. 以公在外, 手握重兵, 恐或不從, 矯命徵召. 足下當速還本道, 大擧義兵, 保國全身, 時不可失.” 兆深然之, 以為王已薨, 朝廷悉被致陽詿誤, 便歸本營. 太后忌兆來, 遣內臣守岊嶺, 使遏行人. 兆父患之, 為書納竹杖中, 令奴剃髮為僧, 詭言妙香山僧, 報兆雲, “王已賓天, 姦凶用事, 可擧兵來, 以靖國難”。奴晝夜急走, 至兆處, 氣竭而斃. 兆探得杖書, 愈信王薨, 遂與副使吏部侍郞李鉉雲等, 領甲卒五千, 至平州, 知王未薨, 兆喪氣, 垂頭良久. 諸將曰, “業已來矣, 不可止.” 兆曰, “然.” 遂決意廢立. 不知王已迎顯宗, 乃遣分司監察金應仁, 率兵往迎.
  • 17.    《高麗史》卷一二七,列傳第四〇,《叛逆傳·康兆》。
  • 18.    《高麗史》卷一二七,列傳第四〇,《叛逆傳·康兆》:翼日, 鉉雲率兵入迎秋門, 大噪, 穆宗驚懼, 執行簡送兆所. 給事中卓思政, 郞中河拱辰, 皆奔於兆. 兆至大初門, 據胡牀, 崔沆出自省, 兆起揖. 沆曰, “古有如此事乎?” 兆不應. 於是, 兵士闌入, 穆宗知不免, 與太后仰天號泣, 率宮人小豎及蔡忠順·劉忠正等, 出御法王寺. 兆坐乾德殿御榻下, 軍士呼萬歲. 兆驚起跪曰, “嗣君未至, 是何聲耶?” 俄而兪義等奉顯宗而至, 遂卽位於延寵殿. 兆廢穆宗, 為讓國公, 使閤門通事舍人傅巖等守之, 遣兵殺致陽父子及行簡等七人, 流其黨及太后親屬周禎等三十餘人於海島. 穆宗使沆, 請馬於兆, 送一匹, 又於人家, 取一匹. 穆宗及太后乘之, 出自宣仁門, 向忠州. 行至積城縣, 兆遣尙藥直長金光甫進毒, 穆宗不肯飮. 光甫謂隨從中禁安覇等曰, “兆言, ‘若不能進毒, 可令中禁軍士行大事, 報以自刃.’ 不爾, 吾與若等俱族矣.” 夜覇等弒之, 以自刎聞, 取門扇為棺, 權厝於館.
  • 19.    《高麗史》卷三,世家第三,《穆宗世家》:己丑 日色如張紅幕. 兆兵闌入宮門, 王知不免, 與太后號泣, 出御法王寺. 俄而, 兪義等奉院君而至, 遂卽位. 兆廢王為讓國公, 遣兵殺金致陽父子及庾行簡等七人. 王出自宣仁門, 侍臣初皆步從, 至是, 始有騎而從者. 至歸法寺, 解御衣, 換食而進. 兆召還沆等供職, 王謂沆曰, “頃府庫災而變起所忽, 皆由予不德, 夫復何怨? 但願歸老於鄕, 卿可奏新君, 且善輔佐.” 遂向忠州. 太后欲食, 王親奉盤盂, 太后欲御馬, 王親執鞚. 行至積城縣, 兆使人弒之, 以王自刎聞, 取門扇為棺, 權厝於館……逾月, 火葬縣南, 陵曰恭陵, 諡宣靈, 廟號愍宗, 皆康兆所撰定. 臣民莫不痛憤, 而顯宗未之知, 至契丹問罪, 始知之. 顯宗三年, 移葬城東, 改陵曰義, 諡曰宣讓, 廟號穆宗. 五年, 加諡孝思, 十八年, 加威惠, 文宗十年, 加克英, 高宗四十年, 加靖恭.
  • 20.    《高麗史》卷三,世家第三,《穆宗世家》。
  • 21.    《高麗史》卷七三,志第二七,《選舉志一》:穆宗七年三月 改定科擧法, 先時, 每春月試取, 秋冬放榜, 至是, 定以三月. 開場, 鎖闈, 貼禮經十條, 明日, 試詩·賦, 越一日, 試時務策. 至十日, 定奏科第, 乃開鎖. 其明經以下諸業, 上年十一月, 畢選, 與進士, 同日放榜.
  • 22.    《高麗史節要》卷二:三月. 汰外官, 唯置十二節度四都護東西北界防禦鎭使縣令鎭將, 其餘觀察使都團練團練刺史, 悉罷之.
  • 23.    《高麗史》卷七八,志第三二,《食貨志一》。
  • 24.    《高麗史》卷七九,志第三三,《食貨志二》:穆宗五年七月 敎曰, “自古有國家者, 率先養民之政, 務崇富庶之方. 或開三市, 以利民, 或用二銖, 而濟世, 遂使生靈滋潤, 風俗淳厖. 惟我先朝, 式遵前典, 爰頒丹詔, 俾鑄靑蚨, 數年貫索盈倉, 方圓適用. 仍命重臣而開宴, 旣諏吉日以使錢, 自此以來, 行之不絕. 寡人叨承丕緖, 祗奉貽謀, 特興貨買之資, 嚴立遵行之制. 近覽侍中韓彥恭上䟽言, ‘欲安人而利物, 須仍舊以有恆. 今繼先朝而使錢, 禁用麤布以駭俗, 未遂邦家之利益, 徒興民庶之怨嗟.’ 朕方知啓沃之精詞, 詎可棄遺而不納? 便存務本之心, 用斷使錢之路. 其茶酒食味等諸店交易, 依前使錢外, 百姓等私相交易, 任用土宜.”
  • 25.    《高麗史》卷三,世家第三,《穆宗世家》:六年 春正月 敎曰, “昔我太祖, 旣偃干戈, 大開庠序, 王室宗支, 橫經問道, 蓬廬賤子, 負笈追師, 累朝以來, 才士不乏. 予謬以眇衝, 嗣守艱大, 欲廣眞儒之道, 以崇往聖之猷. 但以誨人不倦者靡多, 好古敏求者蓋寡. 州鄕之內, 黌校之中, 或因小利, 或逐異端, 師長之敎授漸惰, 後學之功業不成. 今者, 闡闢容賢之門, 恢弘進善之路, 其三京十道羣僚庶官, 體朕諭言, 勸其藝業. 令文儒醫卜之輩, 就經明博達之師, 博士師長, 獎勸生徒, 有勤勞者, 錄名申聞.”
  • 26.    《高麗史》卷第七四,志第二八,《選舉志二》:穆宗六年正月 敎, 令三京·十道博士師長, 獎勸生徒, 有勤効者, 錄名申聞, 管內有才學者, 逐年薦擧, 勿墜恆規.
  • 27.    《高麗史》卷八一,志第三五,《兵志一》。
  • 28.    《遼史》卷一四,本紀第一四,《聖宗紀五》。
  • 29.    《宋史》卷四八七,列傳第二四六,《外國傳·高麗》。
  • 30.    《太常因革禮》卷八四:大中祥符元年,高麗國使副入貢,遂詔有司裁定儀注……
  • 31.    《高麗史》卷三,世家第三,《穆宗世家》:是歲, 宋温州文士周佇來投, 授禮賓注薄.
  • 32.    《東國通鑑》卷五六,崔溥按。
  • 33.    俞好仁:《㵢溪集》卷七,〈遊松都錄〉。
  • 34.    《高麗史》卷八八,列傳第一,《后妃傳》。
  • 35.    《高麗史》卷九十,列傳第三,《宗室傳》。
  • 36.    池內宏.《滿鮮史研究》中世第二冊:吉川弘文館,1979年:第181—197頁
  • 37.    李泰鎮:《金致陽亂的性質——聯繫高麗初西京勢力的政治推移》,《韓國史研究》第17輯,1977年。
  • 38.    金塘澤:《對高麗穆宗十二年的政變一考——聯繫穆宗代寫經跋文》,《韓國學報》第18輯,1980年。
  • 39.    金昌鉉:《高麗初期的政局與西京》,《史學研究》第80輯,2005年。
  • 40.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卷四,開城府。
  • 41.    俞好仁:《㵢溪集》卷四,〈廣明寺穆宗畫幀〉。
  • 42.    [단독] "강감찬 장군 납시오"…김산호부터 최수종, '고려거란전쟁' 라인업(종합)  .MBC官網[引用日期2023-08-2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