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鎖定
十二五規劃時期(2011-2015年),是高郵市建設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加快實現基本現代化的重要時期,也是高郵市“爭先進位、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對於我市積極應對國內外發展環境重大變化,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具有重大意義。 [1] 
中文名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總體要求
奮戰十二五、建設新高郵
地    點
高郵
性    質
規劃
規劃時間
2011-2015年
規劃部門
高郵市人民政府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工作報告

高郵市人民政府十二五規劃時期的歷年政府工作報告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經濟概況

十二五規劃時期的歷年經濟建設概況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背景介紹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依據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和高郵市委九屆十次、九屆十一次全會要求而編制,主要闡明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高郵跨越式發展戰略意圖和主要工作部署,是未來五年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成就

十一五規劃時期是高郵經濟跨越式發展、各項事業加快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高郵市委、高郵市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全面達小康、建設新高郵”的總體目標,大力實施追趕跨越發展戰略,強勢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規劃各項預期目標和任務,為“十二五”規劃實施奠定了良好基礎。
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十一五”期末,順利完成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任務。連續四年被中國社科院評為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市和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市。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253.96億元,比2005年增加148.38億元,年均增長19.2%,人均GDP近5000美元。財政收入35.06億元,比2005年增加25.03億元,年均增長28.4%。固定資產投資172.7億元,比2005年增加126.29億元,年均增長30.1%。
產業結構調整加快。2010年,全市二、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82.7%,比2005年提高7.1個百分點。現代高效農業穩步發展。累計建成高效農業面積79.2萬畝,百畝連片以上高效規模農(漁)業園區144個。工業化進程加速推進。全部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010億元,年均增長37.9%;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03.36億元,年均增長38.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265.2億元,是2005年的9.5倍。服務業加快發展。實現服務業增加值82.47億元,年均增長20.1%;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32.5%。
改革開放全面推進。穩步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和鄉鎮機構改革,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明顯增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農村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化。企業改制不斷推進,完成建管局和弘盛集團政企分開,組建股份有限公司17家。積極推進行業協會改革和發展,促進行業協會規範健康有序發展。對外開放不斷擴大,開放型經濟取得新進展,2010年,實際利用外資15650萬美元,年均增長38%;完成自營出口3.2億美元,年均增長27.1%。民營經濟蓬勃發展,2010年新增民營企業註冊資本突破100億元。
城鄉面貌明顯改善。“十一五”期間,全市共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入25億元,是“十五”期間的2.7倍,建成城鄉“七縱五橫”骨幹公路網,S333高郵段新民灘大橋、S237城區先導段全面開工建設。城市建設明顯加快,“十一五”期間城建十大工程累計投入53.25億元,十一五末的城市建成區面積達22.4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十一五末達19萬人,城鎮化率提升到45.5%。京滬高速公路城區出口接線拓寬改造、文遊廣場新建、大小淖河整治、通湖大橋、垃圾填埋場、海潮污水處理廠等一批基礎設施建成投入使用。水利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十一五”期間,累計投入13億元,完成湖西菱塘大圩翻砌等防洪工程,連續七期實施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完成城郊區域供水工程。
社會發展日益進步。2010年,全市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7.4%,比2005年提高10.2個百分點,全面實施職教中心、南海中學、實驗小學“三校聯動”方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郵都文化廣場等一批文化服務設施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高郵民歌成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面實施“萬村體育健身工程”,成功舉辦市第三屆高郵市運動會。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加快,衞生機構條件明顯改善,醫療衞生服務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國民健康指標大幅提升。高度重視人民羣眾飲食用藥安全,建成省級食品安全示範市。人口計生工作紮實開展,建成省人口協調發展先進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強化,人民羣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達98%。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73元,與2005年相比翻了一番,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825元,是2005年的1.8倍。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8%以內,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覆蓋率分別達96.7%、97%和96.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新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當年參保率達100%。生態高郵建設步伐加快,節能減排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88,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0.1%,森林覆蓋率達16.7%。
“十一五”期間,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矛盾,主要表現在:
一是綜合實力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地區生產總值、一般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工業開票銷售等核心指標在揚州各縣市區中還處於後進位置,與蘇南縣市相比差距進一步拉大,經濟總量、經濟實力有待進一步做大做強。
二是經濟結構不盡合理。十一五期間,二、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雖有提高,但農業比重仍然偏高,農業增加值佔GDP比重17.3%。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工業經濟發展相對粗放,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不強,科技貢獻額較小。
三是項目建設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億元以上項目偏少,特別是10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遠不能滿足未來發展的需要。項目建設大多集中於傳統產業的橫向擴張,缺少關聯度高、爆發力大、帶動性強、市場前景廣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
四是工業企業羣體發展張力不強。工業經濟缺乏大企業支撐,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僅有4家企業產值超過10億元。在產業規模上,全市還沒有形成500億元以上、對經濟發展具有強勁拉動作用的產業集羣。
五是城鎮化總體發展水平不高。城鎮化率低於揚州市和全省平均水平。主城區建成區面積偏小、人口偏少、集聚效應不明顯,重點中心鄉鎮優勢不突出,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明顯不適應。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發展環境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綜合判斷“十二五”時期的發展環境,我市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
從國際環境來看,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的變化,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一方面,“後危機”時代,全球經濟原有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主要經濟體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都面臨深度調整的壓力,全球經濟短期內難以再現上一輪高速增長的景象,國際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氣候變化對經濟發展的制約進一步加大。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促使各國加快調整產業結構,以科技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搶佔經濟發展戰略的制高點。全球經濟政治格局將向多極化發展,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進一步增強,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將更加突出。
從國內及周邊環境來看,“十二五”時期,我國仍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向縱深發展。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保持強勁勢頭,國際國內資本產業梯次轉移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我省沿海開發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蘇南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蘇中經濟國際化水平提高,蘇北發展進入快車道,為我市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增添了新的動力。但是也要看到,改革開放30多年來積累的各種結構性、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國內資源環境瓶頸和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等制約全面加劇,一直以來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將面臨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科技進步和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為國家宏觀政策的重要取向。
從我市實際來看,2010年,全市人均GDP近5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超過45%,全部工業產值邁上1000億元新台階,我市已處於工業化發展中期。
一是經濟增長進入新一輪跨越發展期。多年來的重大項目建設,為我市的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着國家和省產業振興規劃的出台,我市太陽能光伏、生物質能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發展的質量和綜合競爭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區域一體化進程加快,為我市承接產業轉移、加速在蘇中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區域環境。
二是發展方式進入轉型升級期。“十二五”期間,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面臨戰略性調整,科技創新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同時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消費結構面臨調整和升級,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進也將極大地拓展服務業發展空間。
三是基礎設施進入重點建設期。“十二五”時期,我市將積極構建立體交通網絡,加快實施S333高郵段、S237高郵段等一批重點陸路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積極推進連淮揚鎮鐵路在我市開工建設。繼續實施城建重點工程建設,加快實施城市備用水源工程等一批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一批城鄉污水處理工程、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工程和飲用水源保護區建設工程。
四是城鄉統籌進入加快推進期。“十二五”時期,我市將率先在中心市區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實施城鎮化和工業化“雙輪驅動”戰略,做強做優中心市區、支持發展重點中心鎮、整合提升一般鎮、鼓勵發展農村新型社區,大力引導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傳播,努力實現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互促共進。
五是社會建設進入全面提升期。“十二五”時期,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需求與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矛盾將會更加突出,社會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將會逐步顯現。在不斷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同時,我市將更加突出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均等化和公平性,健全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擴大公共服務供給,完善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建立健全社會管理新機制。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導思想

“十二五”時期,將是我市由工業化中期向中後期轉變的重要時期,產業結構、區域格局和增長動力都將發生新的變化,經濟增長將處於新一輪跨越發展階段,將進入發展方式轉型升級期、基礎設施重點建設期、城鄉統籌加快推進期、社會建設全面提升期。
“十二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奮戰十二五、建設新高郵的總體要求,加快發展、創新發展、特色發展,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宗旨,以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為重點,着力實施創新發展戰略、科教人才戰略、城鎮化戰略、民生幸福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全力打造富裕、創新、生態、文化、幸福高郵,在“十二五”期末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為加快推進基本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基本原則

“十二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原則是:
一是堅持加快經濟發展。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工業第一方略、招商第一抓手、項目第一支撐,堅定發展信心,高點定位目標,加快追趕跨越,做大經濟總量,做強綜合實力。
二是堅持轉變發展方式。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規模農業,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有效增強區域經濟整體競爭力。
三是堅持城鄉統籌兼顧。着力推動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積極探索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快建立城鄉一體的產業佈局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
四是堅持共享發展成果。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積極創新社會管理,不斷完善公共服務,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主要目標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和發展原則,“十二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
經濟發展再上新台階:進一步做大經濟總量,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現價年均增長19%以上,2015年突破600億元,其中一產達50億元,佔8.3%,二產達310億元,佔51.7%,服務業達240億元,佔4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5%以上,2015年達到550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30%以上,2015年突破50億元。“十二五”期末,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43個縣市排名比“十一五”期末前進5位。
轉型升級取得新突破: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到2015年,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力爭超過92%,其中服務業比重達40%,比2010年提高7.5個百分點。產業層次明顯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工業產值比重達40%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R&D)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
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穩步提高,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健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2015年分別超過30000元和1500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義務教育普及率達100%。千人擁有衞生技術人員4人。
城鄉統籌發展呈現新格局:全面提升城鎮化水平,到2015年,城鎮化水平達53%。覆蓋全市、配套成網、功能完善的城鎮基礎設施進一步健全,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5%,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中心市區打造成全市統籌城鄉發展的先行區。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積極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十二五”期間,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等約束性指標達到省定標準,森林覆蓋率達到25%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平方米以上,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到90以上。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產業結構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戰略舉措。圍繞構建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積極推進工業提升發展、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現代農業規模發展,着力推動增長動力向創新型轉變、產業結構向高新型轉變、骨幹企業向規模型轉變、產業質態向效益型轉變,努力建成新興產業(新能源、新型照明器具)、機電裝備製造(機械電子、電線電纜)、建築業三個千億級產業。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工業經濟

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打造工業強市為目標,以科技創新和結構優化為主線,以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導向,以十億元項目、百億元企業、千億元產業為抓手,着力推動全市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到2015年,全部工業產值突破3700億元,年均增長3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400億元,年均增長32%。
1、大力發展“兩新三主”產業。圍繞壯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調優調高產業結構,重點打造新能源、新型照明器具兩個新興產業和機械電子、電線電纜、紡織服裝三個主導產業。到2015年,“兩新三主”產業實現產值3000億元,佔全市全部工業產值的比重達80%以上。
新能源產業。到2015年,實現產值550億元以上,佔全市全部工業產值的14%以上,年均增長49%。加快提升太陽能光伏產業,以高郵湖西新區高郵經濟開發區為基地,構建從多晶硅——單晶硅及硅片(多晶硅鑄錠及硅片)——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太陽能發電系統集成、安裝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形成年產6000噸高純硅、6000噸以上單晶硅及硅片或多晶硅鑄錠及硅片的生產能力。到2015年,實現產值450億元,佔全市全部工業產值的12%。積極實施秸稈氣化發電示範工程、秸稈緻密型固體燃料能源生產工程、生物質固型焦炭及應用示範工程,以林源科技、朝陽集團為重點,培育一批生物質能源產品製造骨幹企業,形成完善的產業體系和規模生產能力,打造全省重要的生物質能源產品裝備製造基地。利用高郵湖風能資源,引進外來投資者建設風力發電項目,力爭形成40兆瓦以上的風力發電能力。圍繞提升新能源產業儲能技術水平和產業化水平,加快太陽能、風能發電用儲能電池的新品開發並形成規模生產能力,加速汽車動力用電池及快速充電樁項目的實施。
新型照明器具產業。到2015年,實現產值550億元,佔全市全部工業產值的14%以上,年均增長36%。以LED等新光源的規模化生產和高端化建設帶動照明器具產業發展,推進節能燈等傳統燈具生產企業擴大規模、轉型升級,提高LED器件封裝應用水平,着重在LED應用上尋求關鍵技術突破,提高關鍵配套材料的供給能力。建成道路照明基地、電光源基地和集研發、檢驗檢測、展示、銷售、物流為一體的專業照明器具公共服務平台,提高產業檔次和市場競爭能力。
機械電子產業。到2015年,實現產值900億元,佔全市全部工業產值的24%以上,年均增長31%。加快開發一批適應市場需求的大型、成套、節能裝備和智能機械,努力提升產品大型化、智能化、數字化水平。積極擴大石油整機、液壓機械、水力機械、環保機械、電動工具、柔性線路板、高檔電子部件及成品製造能力,着力推進光電子集成器件、傳感器、新型電力電子器件、高端功率器件和電路的研發及產業化。
電線電纜產業。到2015年,實現產值500億元,佔全市全部工業產值的13%以上,年均增長30%以上。以曙光、賽德、光明、廣源、三川為重點,加快開發超高壓、特高壓特種及專用(複合)電纜新產品,發展高速度、大容量、長距離、低損耗的高新技術電纜,將產業鏈向高性能電纜料、高端電纜附件延伸,形成產業配套體系,提升產品競爭力。開發高純度、高等級電氣絕緣以及智能化電器、電網管控系統,推動產業配套,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紡織服裝產業。到2015年,實現產值500億元,佔全市全部工業產值的13%以上,年均增長31%。積極拓展產品門類,鼓勵發展一批職業裝、四季時裝、針織服裝以及家紡產品,研究開發新一代功能服裝。加快形成10萬噸特種聚丙烯纖維及其延伸產品生產能力。積極發展高性能纖維和導電纖維、抗菌纖維等功能性纖維的開發及應用。加強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力爭培育3-4個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自主服裝品牌。
大力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開發功能性食品和速凍、保鮮等方便食品,做好系列農產品深度加工和地方特色傳統產品生產。推廣應用“短流程”工藝,改造提升鑄造生產水平。開發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醫藥,提高醫藥中間體規模化生產水平,扶持發展科技含量較高的各類醫療器械。提升電子新材料技術水平和產業規模。用先進技術和裝備改造提升生化醫藥、塑料、五金、消防器材、橡膠、建材等行業發展水平。
2、推進企業做大做強。以培強育壯為重點,完善各項扶持政策,大力推動骨幹企業向規模型轉變,加快培育一批主業突出、自主創新和市場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加強中小企業融資、信息、創業、培訓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努力創造寬鬆優越的企業創新發展環境,促進中小企業實現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到2015年,全市年產銷過億元企業達300家,其中10億元以上企業30家,50億元以上企業10家,百億元以上企業1-2家。
培育企業領軍人才。引導和鼓勵企業引進高層次的職業經理人,引進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戰略眼光,又有良好經營業績的職業經理人。大力培養和引進領軍人才特別是創新創業團隊,引進和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
3、實施科技創新,加快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進程。以加大科技投入為保障,以科技服務中心為平台,以科技人才為支撐,以科技項目為抓手,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轉型發展、創新發展。“十二五”期間實施科技項目900項,其中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50項,培育省、揚州市創新型企業分別達10家、50家。建成電線電纜、液壓機械、電動工具、照明器具、紡織服裝等服務平台。依託科技創新,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產能,不斷增強我市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市場競爭能力。
在大力提高全社會信息化應用水平的同時,把“兩化”融合放在促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地位,大力促進信息技術在企業的集成創新與協同應用,有序推進研發、設計、生產、管理、銷售等各個環節信息化,逐步實現設計數字化、裝備智能化、生產自動化、管理網絡化、商務電子化,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十二五”期間,培育省兩化融合示範企業1-2家,省兩化融合試點企業10家,帶動百家企業能級提升。到2015年,實現成套設備和傳統產業整機產品信息化率分別超過40%,企業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生產、管理、創新活動的比例超過60%,企業利用互聯網開展電子商務的比例超過60%。
4、全面壯大園區經濟。加快發展園區經濟,按照集約化、集聚化、集羣化發展要求,穩步推行“飛地開發”模式,引導重大工業項目向園區集聚。
高郵經濟開發區有效整合龍虯鎮馬棚鎮資源,圍繞建設蘇中一流開發區與創新型科技園區的目標,發展壯大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服裝等產業,培育形成超300億元的光伏和電子產業集羣、超200億元的冶金和機械產業集羣、超100億元的紡織和服裝產業集羣、超50億元的醫藥和食品產業集羣。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135億元,年均增長35%;全部工業產值1000億元,年均增長50%以上;財政收入30億元,年均增長43%。“十二五”期間,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40億元。
城南經濟新區有效整合車邏鎮高郵鎮資源,圍繞打造特色、錯位發展,積極做大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加快建設現代物流配送、流轉中心;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形成現代化城市新區。到2015年,實現全部工業產值150億元,年均增長38%以上;財政收入5.5億元。“十二五”期間,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10億元。
高郵湖西新區有效整合湖西四鄉鎮資源,加快推進道路、供水、供電、通訊、污水處理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發展以太陽能光伏為主導的新能源產業、以LED為主導的新型照明器具產業、以超高壓電纜和特種電纜為主導的電線電纜產業。“十二五”期間,引進落户20個億元以上工業重大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4億元。
5、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加強現有知名品牌的提升、推廣工作,進一步提高品牌的美譽度、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放大品牌效應。加大新品牌創建力度,鼓勵企業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加強營銷網絡建設、提升服務水平等方法,爭創更多的省級、國家級品牌甚至世界名牌。引導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的制定和修訂,搶佔產業競爭制高點,努力創成更多的知名大企業。“十二五”期間,新增省級以上企業品牌數40個以上。
6、做大做強建築業依託建築之鄉品牌,以弘盛集團等骨幹企業為支撐,全力打造具有品牌帶動力、集聚力和競爭力的航母企業,形成一定規模的企業集羣。大力拓展建築市場,主攻熱點投資領域,鼓勵建築業企業採取聯合承包、專項分包等方式,與大型基礎設施施工企業開展深入合作,提高鐵路、高速公路、港口、橋樑等工程項目的施工份額。大力推廣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和新材料,不斷提高建築節能和環保水平。加快建築勞務經濟發展。建立完善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和監督機制。到2015年,實現建築業企業總產值1000億元,年均增長25.8%;建築業税收2.2億元,年均增長10%;建築業從業人數達15萬人,年均增加0.75萬人。“十二五”期間,培育年產值超5億元的規模企業5-10個、年產值超10億元的大型企業3-5個,年產值100億元的企業集團2-3個;新增特級資質企業1家,晉升一級總承包、專業承包企業10家,晉升二級總承包、專業承包企業20家;創成國家魯班獎工程3個、國優工程獎2個;年均創省級文明工地20個以上,爭創“全國建築施工安全文明工地”,杜絕重特大質量安全事故。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現代服務業

按照發展提速、比重提高、結構提升的總體要求,大力整合資源,拓展服務業發展空間,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業對全市經濟的貢獻率。到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服務業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力爭均達到4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20%以上。
1、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積極培育服務業集聚區。進一步完善集聚區配套服務功能,大力提升集聚區對要素資源的吸納能力、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和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十二五”期間,創建省級服務業集聚區1個,揚州市級服務業集聚區2個,重點打造四大服務業集聚區。
文遊中路服務業集聚區。“十二五”期間,規劃建設文遊中路商務街區,形成金融、貿易、中介、信息、服務、諮詢等功能高度集中,商務辦公、酒店、公寓、文化、娛樂、休閒等配套設施齊全,市政交通與通訊條件完善的現代商務活動集聚區。
秦郵路服務業集聚區。“十二五”期間,以開發區科技孵化園、波司登物流、蘇中農貿城、雙兔米業物流、戚伍水產冷鏈物流、路路通農資市場、誠信應急物流中心、五金建材城、尚程國際家居廣場、閩商鋼材市場等為主體,培育打造百億級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
北海商圈服務業集聚區。以通湖路中段,盂城路商業街和北海酒店、北海蘇果超市、新河·新天地、水榭華庭、華僑國際大酒店、農工商、東方商廈、蘇寧電器分店等為中心,以人民路改造建設為依託,培育百億級具有休閒娛樂、美食購物特色的生活性服務業集聚區。
城市東部中央商務區。適應城市東擴需要,以珠光路為核心,在東部新城區建設中央商務區,加快高檔商務綜合樓和高檔小區建設,配套建設學校、大型超市、農貿市場、社區醫院、文化體育、休閒娛樂場所等服務業項目,提升東部城市形象。
2、加快發展高郵旅遊業。以觀光、休閒、度假為主題,以古文化、郵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水文化為特色,以景區建設為載體,以功能配套、設施完善、點線一體為核心,大力發展旅遊業。到2015年,年接待遊客人數突破40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40億元;創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個,AAA級旅遊景區4個,五星級旅遊飯店1家,四星級旅遊飯店3家,三星級旅遊飯店5家。“十二五”期間,重點開發六大系列的旅遊產品:
東湖濕地公園、運河西岸風光帶、高郵湖蘆葦蕩濕地公園、新民灘、臨澤生態度假村、淥洋湖為主要載體的水鄉生態旅遊產品;
盂城驛南門大街、明清一條街為主要載體的郵文化旅遊產品;
龍虯莊遺址及稻作文化博物館、文遊台為主要載體的古文化旅遊產品;
鎮國寺塔淨土寺塔為主要的宗教旅遊產品;
菱塘清真寺、民族廣場、民俗樂園為主要載體的民俗旅遊產品;
神居山為主要載體的人文祭祖旅遊產品。
3、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圍繞專業化、規模化、集聚化、品牌化發展目標,加快推進開發區京杭運河港口倉儲物流園、湖西燈具物流園區、外環路物流園區、城南新區紅太陽物流園區建設,規劃建設安大路空港物流園區。到2015年,力爭全市物流總營業額10億元,實現税收5000萬元。
4、加快發展商貿流通業。積極發展以連鎖經營、專賣店、大賣場為主要形式的現代流通組織,全面提升流通業態。圍繞全市產業特點、城市規劃佈局,依託蘇中五金建材城、蘇中農貿城、尚程國際家居廣場等骨幹市場,引進國內外旗艦型商貿批零企業,着力建設十大專業市場。積極開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家電下鄉”活動,完善農村流通網絡,規劃建設機械化屠宰場。到2015年,形成營業收入超億元的商貿流通企業5家,5000萬元的10家;年交易額超50億元的市場1個,20億元的1個,10億元的1個。
5、加快發展金融業。加快發展地方金融業,積極發展銀行、證券、保險及信託、租賃、基金管理等各類金融機構,穩步開展村鎮銀行試點,力爭引進2家以上股份制商業銀行分支機構或公司類非銀行金融機構,組建4-5家農村小額貸款公司或擔保公司,創建國家金融生態示範市(縣)。
6、加快發展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把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作為今後五年優先發展的新興戰略產業,出台最優惠的政策,創造最優良的環境,引進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及人才,力爭在“十二五”期間產業有所突破。重點發展針對提升我市傳統產業競爭力的行業性應用軟件和嵌入式系統,推進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的應用,建設面向廣大中小企業的信息技術共享平台。優化提升信息傳輸服務業,繼續發展基礎通信和廣播電視傳輸網絡建設,加快第三代移動通信(3G)、無線城市、下一代網絡(NGN)和“三網融合”建設,全面提升信息傳輸能力。
7、培育壯大高郵文化產業。通過資源整合、機制創新,加快推進文化產業發展,使文化產業成為我市的重要產業。到2015年,力爭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6%左右。發展郵文化產業。深入開展郵文化研究,定期舉辦郵文化節。充實擴展以盂城驛為中心的郵文化基地,開發郵品和郵文化產品。發展文藝演出業。重視揚劇團等演藝團體發展,利用現代藝術手段加工包裝藝術產品,不斷擴大市場佔有率和覆蓋率。加強與知名演藝團體合作,舉辦高水準的高雅藝術演出。扶持一批民營演藝公司、農村業餘劇團,規範文藝演出市場。發展文化娛樂業。建設以娛樂文化、休閒文化、飲食文化為主題的休閒娛樂街區,着力引進高檔演藝娛樂場所品牌,打造健康時尚、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產品。發展廣播影視業。加快廣播電視裝備提升步伐,實現採編播控數字化。全面推進電影數字化,在城區建設數字化影城,在區域性中心集鎮建立數字化影院,在農村繼續實施“2131”工程。發展網絡信息業。積極推動“三網融合”,加快文化信息化建設,引導網吧向規模化、連鎖化、專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加強基層公益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場所建設,積極引進數字動漫等新興文化產業。發展出版印刷業。加快中心城區圖書城、圖書超市和城鄉發行網點建設,全市圖書發行網點保有量保持在80家左右。加快印刷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大力扶持包裝裝潢印刷企業,向特色包裝、精緻彩色包裝方向發展。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現代農業

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為中心,以現代農業為發展方向,積極調整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區域佈局,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着力提高農業的產業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到2015年,實現農業增加值50億元,年均增長4%。
1、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優良品種覆蓋率在95%以上,年糧食生產穩定在80萬噸左右。高效設施農(漁)業面積達20萬畝,新增10萬畝以上,設施農(漁)業面積佔高效農(漁)業面積超過30%。建成湯莊鎮卸甲鎮漢留鎮甘垛鎮送橋鎮5個千畝以上高效特色設施農業園區,八橋鎮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園、高郵鴨產業園建成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鄉鎮(園區)建設千畝高效農業示範基地20個,90%以上的村建成高效農業特色專業村。
2、創新經營機制。加快推進高效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體系,不斷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和增值能力,扶持一批潛力大、市場化程度高的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十二五”期間,新增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到2015年,培育形成年銷售額超過20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1家,過10億元的3家,過5億元的4家。
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區股份合作組織,探索發展資金、勞務、旅遊及專業合作聯社等新型合作組織,積極引導合作經濟組織從單純生產過程向產加銷一體化合作轉變,從單一生產要素合作向勞動、土地、產品、技術、資金、品牌、信息等全方位合作轉變,從合作社內部單一層次合作向對外開放的多層次合作轉變。“十二五”期間,農村“三大合作”穩定在1000家以上,加入農户60%以上,帶動農户80%以上,創建市級“五好”示範合作社100家以上,省級“五好”示範合作社50家,國家級優秀合作組織5家。
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搞活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鼓勵農民通過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全面建立市、鄉(鎮)兩級土地流轉市場,建立土地流轉價格自然增長機制,健全土地流轉糾紛調處機制。積極發展能人大户帶動型、合作經營型、土地集中型、規模服務型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建設一批規模種養基地。“十二五”期末,土地規模經營在80%以上,畜禽規模養殖小區經營佔80%以上。農業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10%以下。
3、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品牌建設。大力發展生態有機農業。“十二五”期間,新增有機食品轉換基地25000畝,新增無公害農產品100個,綠色食品25個,有機食品10個,新增中國名牌農產品2個,江蘇省名牌農產品4個以上。
4、完善農業保障服務體系。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建立市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逐步在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批發市場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結合十大專業市場建設,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建立健全農業監測預警、農產品供求與推介服務、農產品價格、農業科技服務、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等體系,豐富服務方式。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十二五”期間,每年新推廣插秧機200台以上,聯合收割機、大中型拖拉機各100台以上,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達90%以上。到2015年,秸稈機械率達90%以上。農機總動力每年新增2萬千瓦,2015年總動力達60萬千瓦以上。大力推進農田基本建設,新增節水灌溉面積5萬畝,改善灌排面積5萬畝,農業綜合開發實施土地治理15萬畝以上,建成高標準農田10萬畝。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提高設施農業保險比重,加強氣象監測預報,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城鄉一體化

在加快推進工業化的同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加速推進農村城鎮化,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區域協調的發展格局。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城鄉佈局

城鄉規劃佈局一體化
完善城鄉空間佈局。按照城鄉統籌、要素整合、資源集約、人口集聚的原則,構建“中心城區—重點中心鎮—一般集鎮—農民集中居住區”梯次分佈的城鄉空間佈局體系,促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中心城區以城市核心區為主體,以北部省級經濟開發區、南部城南經濟新區為兩翼,形成“一體兩翼、南北延伸、向東拓展”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十二五”期間,規劃主城區建城區面積35平方公里,集聚人口30萬人以上。建設菱塘三垛鎮臨澤鎮三個全國重點鎮卸甲鎮界首鎮兩個市級重點中心鎮。省、揚州市級重點中心鎮集聚人口3-5萬人;市級重點中心鎮集聚人口3萬人左右;一般集鎮集聚人口1萬人以上;農民集中居住區規劃150個左右,每個集中居住區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以上,500户以上。
1、做強做優中心市區。以打造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宜居之城、創新之城為目標,進一步優化中心市區功能分區,着力增強高郵市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加強城市設計,建立以省級經濟開發區、城南經濟新區、高郵鎮為主板塊的中心市區協同發展機制,做好與周邊鄉鎮在空間、產業、功能、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對接和融合。大力整合中心市區及周邊城鎮發展資源,積極推進城市擴容提質,拉開中心市區發展框架,努力形成產業發達、功能完善、承載力強、特色鮮明的區域性中等城市。
2、加快重點中心鎮建設。以“六個一”(即每個重點中心鎮要有一個靚麗的鎮區入口;一個繁榮的核心街區;一個開放的生態公園;一個多功能的文體中心;一個精緻的商品房小區;一個完善的環衞設施體系)為標準,積極推動菱塘、三垛、臨澤重點中心鎮和卸甲、界首市級重點中心鎮率先做大做強,形成規模適度、佈局合理、功能健全、環境整潔、個性鮮明、具有較強輻射能力的農村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帶動其他城鎮完善城鎮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鎮發展帶,全面推進城鎮化進程。
3、鼓勵發展一般集鎮。鼓勵其他鄉鎮立足自身特色,創新思路,加快推進工業向產業園區集中、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積極引導鎮村二、三產業及人口向小城鎮集中。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公共配套設施建設,以“三個一”(有一條靚麗別緻、綠化良好、循環貫通的主幹道;有一個功能明確、設施齊全、街景美觀的商業街區;有一個一定規模、有特色品味的農民集中居住示範區)為標準,基本建成設施配套、管理規範、鎮容鎮貌整潔、街景美觀、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小城鎮。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城鄉土地利用

“十二五”期間,全市耕地面積保持在123萬畝以上,其中基本農田面積保持在116.5萬畝以上。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在2萬畝以內,新增建設用地控制在1.5萬畝以內,新增建設佔用耕地控制在1萬畝以內。實施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堅持集約節約用地原則,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土地復墾整理工程。堅持統籌發展、保障重點,優先安排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用地,滿足重大項目、主導產業發展用地,合理安排生態建設、環境保護項目用地。積極創新土地管理機制,完善土地市場體系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城鄉產業

從區域佈局上,中心市區重點發展新興產業、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菱塘光電科技園及湖西地區重點發展新興工業和特色農業;東、北部地區重點發展現代農業、生態旅遊農業和特禽特水業。從產業佈局上,工業重點發展省級經濟開發區、城南經濟新區和菱塘光電科技園;謀劃發展東部重點工業集中區和北部重點工業集中區;分階段有計劃調控發展其餘鄉鎮工業集中區。服務業以中心市區為重點,着力打造文遊中路服務業集聚區、秦郵路服務業集聚區、北海商圈服務業集聚區、城市東部中央商務區。農業重點打造“三大產業帶”和“六大農業基地”,即沿湖產業帶、沿運產業帶、沿安大公路產業帶,以淮江公路沿線為重點建設高效蔬菜生產基地,以馬橫公路沿線為重點建設有機稻米生產基地,以安大公路沿線為重點建設花木茶果生產基地,以河網密集地區為重點建設高效漁業生產基地,以沿湖、沿蕩地區為重點建設高郵鴨蛋肉生產基地,以高郵湖西丘陵、高郵湖灘地、東南片鄉鎮為重點建設鵝業生產基地。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城鄉基礎設施

1、構築現代交通網絡體系。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重點,“十二五”期間,累計投入100億元,構建一鐵兩水四縱四橫綜合交通骨幹網絡。“一鐵”——啓動連淮揚鎮鐵路開工建設,規劃預留京杭運河港口至高郵高鐵站鐵路專用線,規劃新建高鐵站、道路客運站,形成公鐵一體化、換乘零距離的現代交通樞紐,爭取寧揚城際鐵路向高郵延伸(寧揚高城際鐵路)。兩水——完成京杭運河“三改二”掃尾工程,開工建設運東船閘複線工程,完善京杭運河港口碼頭配套設施,啓動高東線航道改造。“四縱”——積極實施京滬高速公路擴容工程,加快推進S237高郵段建設工程,啓動安大公路高郵段公路,規劃建設揚(州)金(湖)公路高郵段。“四橫”——加快推進S333高郵段、八車線建設,規劃建設寧鹽高速公路,規劃啓動S332高郵段一級公路改造工程,規劃立項S333與京滬高速高郵南互通。加快通湖東路東延、海潮路東延、珠光南路南延、屏淮路南北延伸等工程建設;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結合農村中心鎮村建設規劃,繼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續建鄉道50公里,村道70公里,改造鄉、村公路危橋700座,實施北澄子河南圩橋和新王橋兩個撤渡建橋項目,形成“對外開放、對內連接、縱橫貫通”的現代化綜合交通路網體系。
2、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南水北調水源調整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裏下河腹部地區排澇工程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加強城區排澇泵站及配套管網建設,提高城區防洪排澇能力。全面推進高郵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工程、向陽河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工程、圩堤加固達標、閘站配套建設、農村河道疏浚等一批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合理規劃區域供水佈局,通過推進實施區域供水,形成以高郵湖、大運河、三陽河為主要飲用水水源,包括湖西片區、城郊片區、東北片區在內的三大供水圈,“十二五”期間,改擴建集中地面水廠5座,供水規模超過20萬噸/日,自來水普及率和區域供水覆蓋率達到100%。
3、優化電力能源結構。加快電力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電力規劃與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相協調,優化電網結構,合理網絡佈局,適度超前建設電力重點項目,使電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生活需要。“十二五”期間,建設完成500KV揚州北輸變電工程;新建勤王、品祚2個220KV輸變電工程項目;實施騎龍、張軒、觀鶴(司徒)等3個110KV輸變電工程以及高郵變、龍虯變2個110KV變電所改擴建項目;儲備實施周巷220KV輸變電工程及黃渡110KV變電所擴建項目。到“十二五”期末,形成以500KV電網為電源支撐,220KV電網為主幹網架,110KV電網為主配電網架的供電網絡結構。
積極開發利用清潔能源。推廣城鄉建築太陽能一體化設計、建設,加快建設風能發電項目,推動生物質發電項目併網發電。以中心城區和重點工業園區為重點,加快天然氣管網及配套工程建設,着力提高天然氣應用普及率。大力推行區域集中供熱。
4、推進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實施海潮污水處理廠以及湖西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污水集中處理規模分別達7.5萬噸/天和2萬噸/天。新建開發區、三垛、臨澤、界首、卸甲等鄉鎮(園區)污水處理廠。加快建設配套污水管網、泵站,力爭做到“污水處理,管網先行”;對現有管網進行系統改造,實行雨污分流,完善配套污水管網。到201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5%。完成朱家生活垃圾衞生填埋場擴容工程,擴容後垃圾填埋總量達到209萬方,垃圾滲濾液日處理能力提高到200噸。新建餐廚垃圾處理廠,日處理餐廚垃圾50噸。在城市東部新區、城南新區、經濟開發區新建8座壓縮式垃圾中轉站,改造升級2座智能型垃圾中轉站,規劃在鄉鎮建設20座壓縮式垃圾中轉站,形成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轉運系統。到2015年,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城鄉公共服務

進一步放寬城鎮落户條件,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全面放開中心市區、優先放開鄉鎮落户條件,支持本地進城務工人員和被徵地農民到城鎮落户,推進實施外來務工人員居住證制度,積極推進居住證與城鎮户籍地接軌。
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穩步提高非農就業人員城鎮社會保險參保率,提高被徵地農民和失地農民保障層次,制定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城鎮社會保險的辦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將進城鎮落户人員全部納入城鎮低保體系。
着力健全住房保障,進一步完善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保障制度,積極探索、大力推進建設公共租賃用房、人才公寓、職工公寓等。“十二五”期間,建設保障性住房18萬平方米,其中,廉租住房0.8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11.4萬平方米,公共租賃住房5.8萬平方米。
制定城鄉統籌的就業政策,讓進城農民享有與城鎮居民平等的就業機會、就業扶持和就業保障,並在勞動報酬、養老保險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加快構建促進多元投入的城鄉建設投融資體系,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投入體制,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城鄉建設,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健全“三農”支持保護制度。建立健全財政支農支出穩定增長機制,加大現代高效農業發展、“三大合作”組織建設、新型農民培訓、農業技術推廣等財政支出力度。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吸引民間資本、工商資本投向農業農村。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社會事業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教育事業

加快實施素質教育,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推進建立終身學習體系。
1、優化教育佈局。完成城南新區中心小學、城北小學、武安中心小學整合其他小學,城北中學、曙光中學合併,逐步實施鄉鎮完小和教學點撤併至中心小學以及部分鄉鎮初中撤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輻射,以高郵中學高郵市第一中學高郵市第二中學為重點,聯合送橋中學、甸垛中學和界首中學,加快組建教育集團。到2015年,全市形成高(職)中7所、初中24所、小學41所、特殊學校1所的教育格局。
2、進一步發展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將學前教育列入國民教育體系,確保城區有一定數量的公辦省級優質園,每個鄉鎮有一個公辦省級優質園,基本建立並完善以示範幼兒園和中心幼兒園為骨幹的早期教育服務網絡,70%的鄉鎮幼兒園建成省級優質園。積極發展幼兒藝術教育,整合資源,規劃建設幼兒藝術教育培訓中心。發展特殊教育,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穩定在97%以上,荷花塘特校創成省特殊教育現代化示範學校。
3、進一步提升義務教育水平。實現市域內教育經費、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等基本均衡,全體少年兒童享有高質量的義務教育。小學學齡兒童全部入學,初中入學率達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穩定在96%以上。在現代化小學學習的學生達85%以上,在現代化初中學習的學生達95%以上。
4、進一步提高普通高中辦學水平。加強重點示範學校建設,通過聯合、合併,培育和擴大優質高中資源,提高高中整體辦學水平。全市在三星級以上普通高中學習的學生達90%以上。
5、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依託揚州職業大學高郵學院、高郵電大等高等教育資源,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建議揚州職業大學遷建高郵學院,力爭創建一所特殊教育高等學校。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加強骨幹學校和重點專業建設,職業教育中心躋身江蘇省100所高水平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和全國1000所高水平示範性職業學校。加強社區教育,加快建設終身學習體系,爭創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創建江蘇省社區教育中心示範鄉鎮2個、江蘇省鄉鎮社區教育中心3個。
6、加快實施素質教育。構建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學校體育、衞生和藝術教育教學工作體系。城區學校配齊專職體育、音樂、美術教師和專職校醫(或保健教師),85%以上的農村學校配齊專職體育、音樂、美術教師。創建省、揚州市健康促進學校5所、揚州市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5所,省、揚州市級藝術教育特色學校達8所。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衞生事業

1、大力發展衞生事業。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衞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形成“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衞生制度,衞生事業發展水平和居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
不斷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到2015年,居民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7.5歲,嬰兒死亡率控制在6‰以內,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控制在10‰以內,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8/10萬以內。
完善醫療機構佈局設置。積極推進醫療衞生服務機構建設,完成市中醫院東區工程建設,新建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市人民醫院城市新區分院、市公共衞生服務中心,改擴建精神病防治院、市疾控中心和衞生監督所,城區組建城南社區、城北社區、武安社區、經濟開發區、城南經濟新區等5個城市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鄉鎮重點建設三垛、臨澤、送橋鎮、卸甲4箇中心衞生院,完善村衞生室(站)佈局規劃。“十二五”期間,全市城鄉社區衞生服務機構覆蓋率達100%。
提高醫療衞生服務水平。積極開展社區衞生服務先進市和省級示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創建活動,努力提高15分鐘健康服務圈的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快實施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提高實施項目覆蓋率。紮實做好重大公共衞生服務,有效控制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加強衞生監督管理,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技術服務網絡。積極發展中醫中藥事業,建成省級以上、市級中醫重點專科各1個,積極創建省和揚州市中醫藥特色社區衞生服務中心。
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補償機制改革,強化醫療服務行為監督,全面提升服務水平。積極推進基本藥物制度,切實減輕羣眾醫藥費用負擔,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衞生機構100%實施基本藥物制度。
大力推進愛國衞生運動。積極創建國家、省、揚州市級衞生鎮和衞生村,農村無害化衞生廁所普及率80%以上,飲用水監測覆蓋率達100%。大力推進“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建設一批“農民健康促進示範鄉鎮”,全市城鄉居民總體健康素養明顯提高。

高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人口事業

紮實推進人口工作 [2]  貫徹落實現行計劃生育政策,穩定適度低生育水平。更加註重優生優育,推行人口早期教育,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出生人口性別比保持正常水平。加快推進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制創新,加強部門統籌協調,實現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免費服務全覆蓋。“十二五”期間,計劃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零左右,創建國家、省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示範站10個以上。
重視發展婦女兒童事業。建設與高郵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婦女兒童活動陣地,推進鄉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建設,到“十二五”期末,全市90%的鄉鎮均建成1處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滿足城鄉兒童的身心發展需要,在全市100%的村(社區)建成“婦女兒童之家”。確保婦女每兩年享受一次免費婦科病檢查,婦科病普查率達到90%以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