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

[shì yè]
汉语词语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事业,汉语词语,拼音为shì yè,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周易》,原指有益于公众的功业或社会活动。现代语境中,该词涵盖社会建设、非营利机构及个人成就三个维度,形成复合型语义体系。 [1]
其核心内涵包括:一、具有目标性与系统性的社会经营活动,如革命事业或企业经营;二、特指由国家财政支持的文化、教育、卫生等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形成区分;三、代指个人通过持续努力取得的成就,常见于"干一番事业"等表述。部分文献拓展出家庭幸福、政事治理等延伸含义。 [2-3]
词义演变脉络清晰:先秦时期与治国理政密切关联,如《荀子》强调其劳役属性;汉代《史记》延续古典定义;宋元时期衍生出个人成就维度;明清文学扩展出职业、家业等新内涵。现代汉语在保留传统语义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事业单位制度,形成多维释义体系。
中文名
事业
外文名
cause
career
外文名
business
拼    音
shì yè
词    性
名词
注    音
ㄕˋ ㄧㄝˋ

目录

释义

播报
编辑
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营活动;
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单位;
指个人的成就 [1]

出处

播报
编辑
《易·坤》:“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孔颖达疏:“所营谓之事,事成谓之业。”
《史记·秦始皇本纪》:“端直敦忠,事业有常。”
《北史·拓跋澄传》:“若非任城,朕事业不得就墓骗也。”
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四折:“男儿立事业,何用好容颜?铜刀安社稷,匹马定江山。”
清·彭定求《道藏辑要·在陆肇祥》:“淮甫晤而立生一生(袁可立),文章事业,董宗伯其昌志载甚详。”
清·刘大櫆《郭昆甫时文序》:“大行则发之於事业,穷居则不得已而见之于文章。”
梁斌《播火记》第一卷二:“凳体永我还要拿工人的锤头……象男子汉大丈夫在世界上做一番事业。”
荀子·君道》:“故明主有私人以金石珠玉,无私人以官职事业。”
明·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做不尽家庭事业,且开怀丢在一边。”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附录一·周豫才告白》:“校内诸事业,于本月十三日由学务科派员朱君幼溪至校交代清楚。”
明·施耐庵水浒》第六十回《公孙胜芒砀山降魔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哥哥听禀:国一日不可无君,家一日不可无主。晁头领是归天去了,山寨中事业,岂可无主?
管子·国蓄》:“君有山海之金,而民不足於用,是皆以其事业交接於君上也。”
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六:“事业即职业。”
太平广记》卷一八○引《卢氏小说·宋济》:“上又问曰:‘作何事业?’兼问姓行。济曰:姓宋,第五。应进士举。’”
束埋放《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那王孙公子倚傍着祖宗势耀,顶戴着先人积攒下的钱财,不知稼穑,又无甚事业,只图快乐,落得受用。”
老残游记》第五回:“若说叫于大奶奶去请照辩罢,两个孙子还小,家里偌大的事业,全靠他一个支撑呢!”
老舍茶馆》第二幕:“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
荀子·富国》:“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杨倞注:“事业谓劳役之事。”
腊故婆设《荀子·王霸》:“百亩一守,事业穷,无所移之也。”杨倞注:“事业,耕稼也。”
《晋书·石苞传》:“其使司徒督察州郡播殖……若宜有所循行者,其增置掾属十人,听取王官更练事业者。”
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四:“唐末五代,权臣执政,公然交赂,科第差除各有等差。故当时语云:‘及第不必读书,作官何须事业。’”
宋榆煮·范仲淹《与中舍十六帖》之十二:“兼今后不乱奏人,逐房各已有恩泽,须是有事业可以入官,方与奏荐也。”
宋·司马光《功名论》:提脚辣“臣有事业,君不信任之,则不能以成。”
罗雅臣《清儒人袁雅堂(袁可立七世孙)墓表》:“公之先祖,三世奉君,克尽臣职,百有余年。而一门事业文章犹盛,诗赋见称。”
刘少奇《论少欠踏共产党员的修养》五:“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