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虯莊遺址

鎖定
龍虯莊遺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虯莊遺址位於江蘇省高郵市龍虯鎮北首,是江淮東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一處具有代表性的村落遺址。遺址平面近似方形,四面環水,總面積4萬多平方米,距今7000—5000年。該遺址發現於70年代,90年代曾先後進行過四次科學發掘,出土各類文化遺物2000餘件,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在遺址地層中出土了大量的炭化稻米和古文字陶片,它對研究稻作農業的起源和我國文字的產生均具有重要意義。1993年該遺址的發掘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遺址的發掘證實在距今7000-5000年之間,位於江淮東部地區的龍虯莊存在着一支文化面貌獨特、文化特徵穩定、發展序列完整的原始文化——龍虯文化。它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古文化的搖籃。
[11] 
中文名
龍虯莊遺址
外文名
Gaoyou longqiuzhuang site
地理位置
江蘇省高郵市文博路 [12] 
佔地面積
43000 m²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8:00-18: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温潤季風氣候
門票價格
20元/人
著名景點
周邶墩遺址
著名景點
唐王墩遺址
高郵商周古文化遺址
性    質
龍虯文化遺址
朝    代
新石器時代早期
榮    譽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江蘇高郵市
發現時間
70年代

龍虯莊遺址旅遊信息

據悉,高郵龍虯莊遺址將在保護的基礎上,得到合理利用,欲將其打造成為集文化、旅遊、休閒為一體的文化遺址公園。
龍虯莊遺址 龍虯莊遺址
90年代參與發掘龍虯莊遺址的部分考古專家座談會上,專家們為高郵龍虯莊遺址保護利用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議和意見,以最大程度地完善好遺址保護和開發工作。
“因為目前還是保護規劃評審階段,等保護規劃確定後,才可以進行建設規劃。”高郵市龍虯鎮黨委書記仇家春向記者透露,“下一步,繼續完善公園內的綠化、橋樑、供配電、給排水、河道疏浚、安保消防、通訊、垃圾收集轉運等基礎設施,重點打造遊客接待中心、文化研究中心、遺址現場展示區和中國稻米博物館(省科技廳已立項)等項目。”
省文物局局長龔良表示,大遺址公園的建成開放,將讓市民真切地感受到文化遺產給生活帶來的改變,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化遺產帶來的魅力。 [10] 

龍虯莊遺址發展歷史

龍虯莊遺址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位於江蘇省高郵龍虯鎮,是江淮地區東部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是發現文化遺蹟和出土文化遺物最多的一次。1993年龍虯莊遺址的發現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11年被評為江蘇省大遺址。高郵龍虯莊陶文 [1]  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曙光, 龍虯莊遺址發現填補了江淮東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文化遺址的空白。同時,出土的陶片和鹿角上具有文字符號特徵的刻劃符號也是十分少見的,從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陶文甲骨文年代久遠上千年,該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2]  ,刻文陶片陶文,在中國還是首次發現,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龍虯文化譽為江淮文明之花 [3-5]  。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龍虯文化內涵被認為是江淮地區東部同時期文化的典型。龍虯文化源遠流長,江淮流域存在着一支文化面貌獨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遺址於20世紀70年代被發現,經由南京博物院揚州博物館高郵市博物館派員組成的考古隊於1993年至1995年4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各類文化遺物2000餘件、清理出男女合葬墓7座、墓葬402座、房屋遺址1處、居住遺址4處、灰坑34個,可確認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屬於一分佈於大運河以東江淮地區的古文化類型。尤其令人矚目的是發現了4000多粒7000-5000年之間的碳化稻米。將我國人工栽培水稻的歷史提早到5500年前。

龍虯莊遺址歷史淵源

龍虯莊遺址 龍虯莊遺址
中國最早的文化,從江蘇省高郵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陶文甲骨文年代久遠上千年,該陶起源。中國最早的筷子在《筷子春秋》和《中國箸文化史》中,都明確記載了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骨箸是中國最早的筷子,都將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追溯到龍虯莊文化,即龍虯莊遺址為中國箸文化之源。
龍虯莊遺址真高2.4米,地勢低窪,呈圓角長方形,四周環水,東西長240米,南北寬180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 龍虯莊遺址發現填補了江淮東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文化遺址的空白。
代表江淮地區東部史前文化的龍虯莊遺址,表明迄今7000年前高郵境內便有人燈的璀璨文明。

龍虯莊遺址考古發現

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陶文使“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這一説法受到衝擊。
龍虯莊遺址 龍虯莊遺址
在中國考古50週年展及其後出版的專著中,有這樣的文字説明:高郵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陶片與其他實物一起反映了中國文明的曙光即將到來。據專家考證,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年左右。
最為珍貴的是在遺址地層中出土了大量的碳化稻米和古文字陶片,它對於研究稻作農業的起源和我國文字的產生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7000—5000年前,龍虯莊所屬的江淮平原是江蘇坳陷帶的組成部分,河湖相連,是一個水網發達、樹林繁茂、物產豐富的沼澤濕地。在那時,龍虯的先民不僅會採集、狩獵、捕撈,而且還懂得如何栽培水稻。

龍虯莊遺址主要遺物

龍虯莊遺址
龍虯莊遺址(5張)
在龍虯莊遺址文物精品陳列室裏,挖掘出土的千年以前的稻種保存完好。在遺址裏,龍虯先人勞作、飲食、起居情況全部復原,感覺非常新鮮和奇特。
這座才挖掘了十分之一的村莊,佔地面積43000平方米,有新石器時代的居住遺址4處,灰坑34個,墓葬402座,工藝精美的陶器、玉石器骨角器等各類文化遺物2000餘件。

龍虯莊遺址歷經事記

上世紀60年代,村民在此開挖魚塘時,挖出了大量陶器殘片以及少量完整陶器、石器和動物骨骼。
上世紀70年代,經下放此地的南京博物院張正祥、紀仲慶先生調查,確認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1993年春至1995年冬,有關方面先後對該遺址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
1993年,該遺址發掘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在199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有兩個揚州的考古項目一同入選,分別為江蘇高郵龍虯莊遺址和江蘇揚州唐城遺址 [6]  )。
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實施龍虯莊遺址博物館一期(部落村)工程,並於2004年正式對外開放。
2007年5月18日,筆者陪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在龍虯莊遺址實地考察,李老欣然題字:“高郵龍虯,煥彩流輝”。這次考察進一步堅定了他對高郵兩個認定的信心:“高郵是古代史中有關帝堯傳説的重要地點,高郵是研究探索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地點。”
2011年,被評為“江蘇省大遺址”。 [7] 
2016年,龍虯莊遺址入選全國優選旅遊項目名錄。
2016年,被列為國家大遺址保護重點工程,成功入選“十三五”國家大遺址專項保護規劃

龍虯莊遺址出土陶文

比甲骨文還早上千年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龍虯莊遺址
龍虯莊遺址(2張)
這片從高郵龍虯莊遺址發掘出來的磨光泥質黑陶盆口沿殘片,殘片上刻有八個類似文字的刻畫符號,左行四字,以直線為主,橫平豎直,結構有序,近似甲骨文;右行四字,類似動物側視圖形,第一個似獸,第二個像魚或,第三個如蛇,第四個若鳥。如此圖文並茂的刻文陶片,在中國還是首次發現,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兩行刻於內壁的文字符號,筆畫纖細,技法嫺熟。
李鵬飛教授認為,從形體上推定,高郵龍虯莊陶文為早於甲骨文的一個文字體系;從其文字組合來看,比較成熟,似成詞語,並已脱離了早期發現的如仰韶、良渚等遺存的單個字節,更接近成熟的甲骨文,因而這些文字符號被有關古文字專家稱為“對探究中國文字的起源十分重要”。
據南京博物院研究員張敏考證,龍虯莊這層遺址被劃為“王油坊類型龍山文化”,年代“不早於公元前2200年”,這正是帝堯時代遺物。
龍虯莊遺址
龍虯莊遺址(2張)
2003年,中央電視台網站刊載了題為《江蘇考古新發現:高郵陶文早過甲骨文1000年》的文章稱:“江蘇省高郵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遠上千年,該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人們普遍認為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然而,南京博物院館藏的國寶龍虯莊遺址陶文卻讓人產生暇想。南京博物院副所長莊天明表示,南京博物院珍藏的這一塊從江蘇省高郵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遠上千年,該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8] 

龍虯莊遺址研究價值

龍虯莊遺址 龍虯莊遺址
1993年4月至1996年4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對江淮之間的高郵龍虯莊遺址先後進行了4次發掘。第一次發掘時,於河邊採集到一片磨光泥質黑陶盆口沿殘片,上有8個類似文字的刻劃符號,刻文為兩行,左行四個近似甲骨文,右行四個類似動物圖形。刻文筆劃纖細,技法嫺熟,通篇包含一個完整的意義。
這是繼山東省鄒平縣丁公遺址發現距今四千二百年至四千一百年之間龍山文化晚期的刻文陶片之後,又一次極為重要的考古發現。該次發掘的情況於1993年9月5日在《中國文物報》作了報導之後,引起了廣泛的重視,並被評為“九三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994年2月6日的《中國文物報》公佈評選結果時,對龍虯莊遺址的刻劃陶文作了如下介紹:“在遺址上採集的陶盆口沿殘片上,有類似文字的刻劃符號,對探究中國文字的起源亦十分重要。”之後,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松丸道雄先生以《中國四千年前的文字》為題,在1996年3月1日的《朝日新聞》上作了介紹,稱之為中國尚未公開的至寶。中國古文字學家周曉陸著文説:“這肯定是文字,且為一段完整文句”。

龍虯莊遺址專家辨認

據江蘇台報道,考古專家介紹,陶片圖文並茂,左邊的豎下來的4個字,看起來不成熟。甲骨文是已經成熟的文字,它可以組成詞彙表達完整的意思,該陶片上的文字卻不是很成熟,應該比甲骨文還要早很多年。另外甲骨文和該陶文均以直線條為主,所以,該陶文極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龍虯莊遺址
龍虯莊遺址(2張)
自該陶文被發現以來,國內外很多古文字專家都對該陶文進行了研究,但至今為止還沒有能夠完整釋讀出來。據瞭解,目前我國甲骨文被辨認出來的文字只佔三分之一,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就更加難以辨認了。
這片從高郵龍虯莊遺址發掘出來的磨光泥質黑陶盆口沿殘片,只有4平方釐米大。殘片上刻有八個類似文字的刻畫符號,圖文並茂的刻文陶片,考古學家從形體上推定高郵龍虯莊陶文為早於甲骨文的一個文字體系;從其文字組合來看,比較成熟,似成詞語,並已脱離了早期發現的如仰韻、良渚等遺存的單個字節,更接近成熟的甲骨文,因而這些文字符號被有關古文字專家稱為”對探究中國文字的起源十分重要”。
2003年,中央電視台網站刊載了題為《江蘇考古新發現:高郵陶文早過甲骨文1000年》的文章,接着,被媒體在網上炒熱。稱:“江蘇省高郵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遠上千年,該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如此圖文並茂的刻文陶片,在中國還是首次發現。在全國展出時,高郵龍虯莊陶文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曙光” [8] 

龍虯莊遺址有關著作

據悉,高郵陶文拓片已收入《中國上古書法史》。有關高郵陶文的論文專著有:《談高郵龍虯莊陶片的刻劃陶文》(饒宗頤《江漢考古》1996年4期,又載《東南文化》1996年第4期)、《龍虯莊陶文的發現與殷商甲骨文之源》(張敏發表於台北《故宮文物月刊》第15卷第5期1997年8月)、《生命的頌歌———關於釋讀龍虯莊陶文的一封信》(周曉陸東南文化》1998年第1期)、《龍虯莊陶文破譯》(劉志一《東南文化》1998年第1期)。

龍虯莊遺址出土文物

龍虯莊遺址的出土文物主要分為生產工具生活工具和裝飾工藝品三大類。在一塊4000年左右地層出土的黑陶片是遺址發掘的一重大收穫,上刻有四個原始文字和一組動物圖紋,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時獲得了“預示着中國文明曙光即將到來”的高度評價。此外,還發現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的炭化稻米,這是我國首次發現的人工優化水稻品種的珍貴實物史料,並説明龍虯莊先民的稻作農業延續了1500年之久。這一發現將我國東南沿海一帶距今5500年前的水稻栽培區從長江以南劃到了淮河以南。
龍虯莊遺址出土的最具地方特色的文物是各類巧奪天工陶器,有豬形罐、葫蘆瓶、小陶罐、罐形鼎、四乳黑陶罐、圈足壺、三足缽等,形狀紋飾作用各異,有的憨態可掬,有的造型逼真,有的構思奇妙,不禁令人歎服古人的聰明靈巧。
經由南京博物院揚州博物館、高郵文管會派員組成的考古隊於1993年至1995年4次大規模考古發掘,清理郵新石器時代的房址4處,灰坑35個,墓葬402座,出土了石器、玉器、陶器、骨角器等各類文化遺物2000餘件,其中有斧、、刀、鋤、紡輪、礪石等石器;有用麋鹿等動物的骨角製成的角鋤、骨鏃等生產工具和骨針、骨錐、骨墜、骨環等生活用具;有管、、墜等玉器;有大批生活用品的陶器。種類眾多,形態各異製作精良。完整的可修復的陶器100多件,其中有10只豬形陶罐,既酷似,又誇張,其製作水平和審美情趣令人折服。尤其令人矚目的是發現了4000多粒7000-5000年之間的碳化稻米。將我國人工栽培水稻的歷史提早到5500年前。同時,出土的陶片和鹿角上具有文字符號特徵的刻劃符號也是十分少見的(從江蘇省高郵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遠上千年,該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2] 

龍虯莊遺址形成共識

1997年9月22-24日,由江蘇省文化廳南京博物院高郵市政府聯合舉辦的高郵龍虯莊遺址暨江淮地區古文化研討會(以下簡稱龍虯會議)在高郵召開。這次會議最重要的收穫是第一次提出了“龍虯文化”這個概念並取得共識。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及蘇魯豫皖滬浙等省市的考古學、歷史學的專家學者30多人,通過實地考察龍虯莊遺址、唐王墩遺址周邶墩遺址高郵商周古文化遺址和對龍虯莊遺址出土的文化遺物進行觀摩討論,一致確認在江淮東部地區距今7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存在着一支文化面貌獨特、文化特徵穩定、發展序列完整的原始文化類型,可命名為龍虯文化 [5] 
江淮東部的範圍是東臨南黃海,西止京杭大運河(古邗溝),南起長江以北,北抵廢黃河(淮河)南岸。淮安青蓮崗遺址、阜寧陸莊遺址、海安青墩遺址、興化南蕩遺址和高郵龍虯莊遺址、唐王墩遺址、周邶墩遺址等遺址均在這一範圍內。由於淮安楚州區的青蓮崗是江蘇發現的第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951-1958年先後4次發掘,按照考古學文化命名的慣例,1956年把它命名為青蓮崗文化。青蓮崗文化一度被當做長江下游江南江北同時期文化的代表。可是1980年代以來在該地區的考古調查發掘表明,當年把青蓮崗文化擴大化不合適,而取消其命名也不合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龍虯文化橫空出世,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被認為是江淮東部同時期文化的典型。
筆者從有關方面獲悉,龍虯會議的研究成果已經獲得學術界認可。由中央文史研究館總編,江蘇省文史研究館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主編的《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江蘇卷》已經完成,其中上篇《江蘇文化發展歷程》第一章《史前江蘇》第二節《走向文明——江蘇境內新石器文化遺存》就專門介紹了《龍虯(莊)文化》。而南蕩、青墩等均被稱為遺址。需要説明的是,龍虯文化與龍虯莊文化有什麼區別?專家解釋,沒有什麼區別。例如在龍虯會議上,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高廣仁先生和邵望平女士都説:“把江淮之間東部地區這一階段上的原始文化稱為‘龍虯莊文化’未嘗不可”、“我認為,龍虯莊遺存……可以稱之為龍虯莊文化”。可是他們的題詞卻是“龍虯文化大放異彩”,可見兩種稱呼都一樣。如果硬要談差別,筆者覺得龍虯文化比龍虯莊文化更簡潔、更朗朗上口。 [9] 

龍虯莊遺址歷史研究

新石器時代早期:龍虯人是生活在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之間的江淮地區東部原始人,表明迄今7000年前高郵境內便有人燈的璀璨文明。
江蘇省高郵市龍虯莊遺址新石器時代文化層中出土的哺乳動物(如家豬、家犬麋鹿、獐、梅花鹿等)和水生動物(如龜、、鯉魚、青魚、麗蚌、裂齒蚌、田螺等)的殘骸、炭化稻米和文化堆積層中的水稻植物蛋白石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結果;該地區史前人類的生存環境為蘆葦叢生、水草茂盛、水網發達的河湖沼澤濕地平原環境,氣候温暖濕潤,年平均氣温17℃左右;史前人類居住在河邊湖濱的平地上,從事捕撈狩獵、家畜飼養和水稻種植,並且從早期到晚期,完成了水稻從野生型到栽培型的轉化,稻種已從原始栽培稻突變為栽培稻,水稻的種類為粳稻。龍虯莊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填補了中國江淮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文化遺址的空白,其發掘成果對進一步探索江淮地區的史前文化,研究這一地區的古生態環境、稻作農業的起源和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
碳化稻 碳化稻
最為珍貴的是在遺址所有文化層中均出土了炭化稻米,經鑑定為人工栽培粳稻,它的發現將中國史前的水稻栽培區從長江以南劃到了淮河以南。

龍虯莊遺址重大意義

龍虯莊遺址 龍虯莊遺址
龍虯莊遺址所揭示的獨特文化風貌,填補了江淮東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文化遺址的空白,在墓葬區發掘中,出土墓葬不僅數量多、排列整齊,而且人骨基本完整,對於研究比較人類學以及龍虯人的變遷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是文化面貌獨特,文化特性穩定,發展序列完整的原始文化。它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古文化的搖籃。龍虯莊遺址從7000年前帶到後人的目光裏。
龍虯莊遺址的發掘證實: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之間,江淮流域存在着一支文化面貌獨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這也就是在“1997年龍虯莊遺址暨江淮地區古文化研討會”上被專家確認的“龍虯莊文化”。如今,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龍虯莊遺址生態博物苑正在興建,它將再現龍虯部落的原始生活風貌。

龍虯莊遺址遺址規劃

規劃設計
龍虯莊遺址 龍虯莊遺址
2013年3月15日上午,市水務、旅遊、發改委、國土、規劃、文廣新局等部門負責人齊聚龍虯鎮政府會議室,討論研究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編制的《龍虯莊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的初步方案,並就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市委副書記金春林,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秋紅,副市長錢富強參加研討會。龍虯莊遺址是全國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時代部落遺址之一,是我市得天獨厚的一大資源,該遺址被髮掘至今已有20年。我市將以此為依託,打造集文化、旅遊、休閒為一體的龍虯莊文化遺址公園,以進一步做好遺址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龍虯莊遺址保護總體規劃》方案已初步編制完成。此次研討會對《龍虯莊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初步方案進行了進一步研討和完善,為下一步通過國家評審做好準備。研討會上,金春林對《龍虯莊遺址保護總體規劃》方案給予肯定。他認為,龍虯莊遺址歷史價值高、文化影響力大,保護的水平越高,利用的潛質就越好。就如何做好龍虯莊遺址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金春林要求,要準確定位,更深層次理解遺址的意義,瞭解其存在的價值,把握好開發、利用的規模和性質,着重保護、適度開發;要用長遠的眼光來看龍虯莊遺址的未來,開發、利用時必須尊重歷史,在真實、可信的基礎上做出特色、做出亮點;要做好“碳化稻”文章,可設立“碳化稻”展覽專館,將綜合博物展覽館和“碳化稻”展覽專館有機結合,充分展示出龍虯莊遺址的文化和特色,使之成為江淮地區學習、研究、探索古人類生產生活的一個重要基地。同時,各相關部門要主動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和義務,齊心協力,共同做好龍虯莊遺址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會上,張秋紅、錢富強分別就如何進一步做好龍虯莊遺址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和建議。

龍虯莊遺址地理位置

龍虯莊遺址位於江蘇揚州高郵龍虯鎮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