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繼勳

鎖定
高繼勳(959年-1036年8月21日 [1]  ),字紹先,亳州蒙城縣(今安徽省蒙城縣)人。北宋外戚大臣,宣仁聖烈皇后高滔滔的祖父。
門蔭入仕,起家右班殿直,歷任西門供奉官、寄班祗候,累遷內殿崇班 [5]  鹹平三年(1000年),參與平定王均之亂,名揚蜀地,號稱“神將”。景德元年(1004年),參加草城川、寒光嶺戰役,大破遼軍,先後治理瀛州定州、雄州等地,治績顯著。宋仁宗時,官至建雄節度使、知滑州。
景祐三年(1036年),高繼勳去世,時年七十八追贈太尉。憑藉孫女成為皇后,累贈太師尚書令中書令、康國王,諡號”穆武”。
概述內圖片來源:《浙江蕭山東瓜瀝高氏家譜》 [2] 
別    名
高康王
高穆武
紹先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959年
逝世日期
1036年8月21日
主要成就
草城川以少勝多,大敗遼國
本    名
高繼勳
籍    貫
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縣)
官    職
建雄軍節度使、知滑州
追    贈
太尉太師
爵    位
康王(贈)
諡    號
穆武

高繼勳人物生平

高繼勳將子頎偉

高繼勳的父親高瓊,是宋太宗潛邸時的親信,長年統領禁軍。雍熙三年(986年),高繼勳因父親恩蔭被授為右班殿直,後調任西頭供奉官 [3-4] 
高繼勳身材高大魁偉,太宗見他異相奇貌,召來詢問其家世,方知是高瓊之子,於是擢升他為寄班祗候,累遷為內殿崇班 [5-6] 
擔任西京陜孟懷虢路都巡檢使時,有盜賊據守山中,抗拒官軍。高繼勳調集勇士,偽裝成運輸輜重的民夫,在布衣中藏甲,引誘賊軍進入山路小道,順勢將其全部擒獲。他因此聞名。 [6] 

高繼勳揚威西蜀

鹹平三年(1000年),益州神衞都虞候王均佔據益州叛亂,對抗朝廷。高繼勳以崇儀副使的身份擔任益州兵馬都監、提舉西川諸州軍巡檢公事。招安使雷有終以五百兵力給高繼勳調用,守衞東郭二門,叛軍攻打彌牟砦,高繼勳引兵作戰至嘉州,打敗叛軍,捉獲叛將黃繖、金塗鎗。 [7] 
雷有終以重兵進攻二門,又引軍攻打天長門,叛軍復來迎戰。時近日暮,雷有終欲休息,待天亮再戰。高繼勳説:“賊軍處於困境,是進攻大好時機。”於是率領十幾位騎兵鏖戰,身體數處受創,鮮血染紅戰甲;戰馬傷死,換馬奮力擊敵。適逢入內都知秦翰及時赴援,叛軍退守子城,不敢迎戰。高繼勳預知叛軍會半夜逃亡,故意放開包圍,然後埋伏在重要地方,把叛軍殲滅殆盡。以功升任崇儀使 [7] 
叛軍餘黨躲在深山密林之中,不時出山剽劫百姓,朝廷任命高繼勳為綿漢劍門路都巡檢使。高繼勳招募無賴子弟,讓他們觀察叛軍的動靜,跟蹤發現其巖穴,掩其不備,將餘黨全部擒殺。 [7] 

高繼勳大戰寒光嶺

後來,高繼勳轉任峽路鈐轄,其後入朝,調任洛苑使、並代兩州鈐轄。 [8] 
景德元年(1004年)徙駐苛嵐軍時,他遇五萬遼軍集結在草城川。高繼勳一面向遼軍示弱,引其追擊,一面派部下賈宗埋伏兵等待。轉戰至寒光嶺時,伏兵四起,宋軍以少勝多,殲敵一萬多人。 [8]  (《遼史》中沒有該戰役的記載,相反還記載遼軍在多地擊敗宋軍。 [27] 
戰後,高繼勳改任弓箭庫使、榮州刺史,獲賜金帶、錦袍,轉任麟州鈐轄。 [8] 

高繼勳詳練邊機

當時,朝廷“屯兵河外”,糧運不繼。高繼勳扼守兔毛川,輸送軍糧,河外宋軍才稍得賙濟。後改知環州瀛州等地。高繼勳在瀛洲任職時,碰上了荒年,他向富人徵粟,以救濟饑民。至第二年,瀛洲竟得大豐收,出現了“木生連理者四”的瑞兆,州民將高繼勳的治績上奏朝廷,請求將他留任。 [9] 
後來,高繼勳被調為內藏庫使,又以宮苑使職出使遼國。回朝後,出知定州,改授西上閤門使、昭州團練使,再遷為鄜延路鈐轄,因在買馬時虧價而被免職。不久後,復任西上閤門使、榮州刺史、知冀州,兼領果州團練使。其後徙知貝州,第二次出知瀛州。 [10] 
宋仁宗即位後,高繼勳改任東上閤門使,真授為隴州團練使、知雄州。此年冬,邊境候卒報稱遼國有兵入境鈔掠,北境各州都進入警戒狀態。高繼勳説:“契丹(指遼國)年年依賴漢家(稱宋朝)的金繒,怎麼敢敗壞兩國盟好呢?”他不為流言所動,仍鎮靜自如。之後才知道,是渤海人在遼國境內叛亂,“行剽兩界”。 [11] 

高繼勳歷職內外

高繼勳後升任捧日(騎軍)、天武(步軍)四廂都指揮使兼連州防禦使,又知瀛州。 [12]  歷任步軍馬軍殿前都虞候、步軍副都指揮使、邕州觀察使、涇原路副都總管兼知渭州等職。後入朝宿衞(在宮禁中值宿),又連任天雄軍都總管、真定府定州路都總管、威武軍節度觀察留後,升任保順軍節度使、洮州刺史、侍衞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 [13]  [14] 
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恭謝大禮完成後,高繼勳被改授昭信軍節度使、虔州刺史等,加檢校尚書右僕射,仍兼軍職,累加號至衞聖忠果功臣,封渤海郡開國公 [15]  。此後,曾擔任莊獻明肅太后山陵、莊懿太后園陵都總管,負責督建事宜。他以年邁多病為由請辭,宋仁宗便殿予以召見,讓高繼勳的一子攙扶他進殿,特許其不下拜,最後同意他辭去軍職。 [16] 
後任建雄軍節度使、知滑州。赴任後,遇黃河暴漲,堤壩險情嚴重,高繼勳雖已老邁,仍然親自到河堤現場日夜指揮搶修,河水終於被制服,受到滑州百姓的敬仰。 [17] 

高繼勳身後哀榮

景祐三年(1036年)七月二十七日 [1]  (8月21日),高繼勳與世長辭,享年七十八歲(一作七十六),仁宗為其輟朝一日,追贈太尉 [18] 
嘉祐八年(1063年),宋英宗即位,冊封高繼勳的孫女高滔滔(宣仁聖烈皇后)為皇后。經屢次封贈,高繼勳被追贈為太師尚書令中書令,追封康王(《東都事略》作楚王 [19]  )。熙寧九年(1076年),賜諡號”穆武”,宋神宗親賜神道碑名“克勤敏功鍾慶”之碑 [20] 

高繼勳人物評價

高繼勳總評

高繼勳生性謙和,擅長謀略,愛護士兵。每遇戰事,必獲勝利。他在西蜀一帶威名遠揚,被人稱為”神將”。 [21] 

高繼勳歷代評價

夏竦:頻繁事任,詳練邊機。武節方嚴,兵謀沉密。 [22] 《隴州團練使知雄州高繼勳可連州防禦使等制》
趙禎:忠純夙稟,幹勇兼資。早列職於近墀,亟效能於煩使。入提禁旅,出撫邊城。備彰經武之才,克著訓戎之略。洎領齋壇之鉞,仍司蘭錡之兵。藉乃腹心,鎮於方面。恩威克濟,紀律有嚴。 [23] 《高繼勳檢校尚書右僕射昭信軍節度仍舊軍職加恩制》)②詳練戎鈐,該明戰器。達武侯之八陣,研曲逆之六奇。自仗節以臨邊,善甘絕而待士。撫和而訓下,式遏以防閒。自登齋壇,益嚴師律。隱若巨屏,輯此遐氓。 [24] 《高繼勳加恩制》
王珪:①歷事三朝,出征入衞,有夙夜之勞。 [25] 《高康王繼勳克勤敏功鍾慶之碑》)②王忠謹有知略,臨機不輕發。尤善御軍,得士卒死力。故以少擊眾,未嘗不有功。其治民期盡人情之曲折,而略於用刑,今猶愛思之。 [25] 《高康王繼勳克勤敏功鍾慶之碑》)③高氏之興,自烈武王有幽澶之功,至王西定蜀北、戰寒光嶺,為國捍患,亦未嘗妄殺,惟陰施之及人者深。 [25] 《高康王繼勳克勤敏功鍾慶之碑》
趙構:智周而深,謀睿而哲。料敵如神,屢戰屢捷。西川即平,北方震懾。允協乎神將之名,有光於乃父之烈。
王稱:繼勳謙謹有機略,善撫士卒,戰常有功。 [26] 東都事略
脱脱:若繼宣、繼勳之將業,則過其父遠甚,此“克勤敏功鍾慶之碑”所由以立歟!(宋史

高繼勳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曾祖父
高霸
尚書令、密國公。
祖父
高乾
贈尚書令、冀國公。
父親
宋初名將,累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衞王,諡號“烈武”。
母親
李氏
追封魏國夫人。
——
原配
康氏
封唐國夫人。
繼室
郭氏
封陳國夫人。
王氏
封周國夫人。
平輩
弟弟
高繼忠
官至四方館使、榮州團練使
高繼和
官至崇儀副使
高繼倫
高繼密
官至天武捧日四廂都指揮使、眉州防禦使
高繼隆
官至引進使、陵州團練使。
高繼元
官至東上閤門使、嘉州刺史。
高繼荀
官至右侍禁
高繼芳
官至供備庫使、忠州刺史。
高繼顒
官至左侍禁。
高繼豐
官至供備庫使、昌州刺史。
高繼敏
官至內殿承製。
高繼昌
官至西頭供奉官。
子輩
長子
高遵度
次子
高遵範
官至右侍禁、閤門祇候。
三子
官至北作坊副使,累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楚王。其女高滔滔為宋英宗皇后。
四子
高遵約
官至文思副使
五子
高遵憲
官至供備庫副使。
六子
高遵楫
官至左班殿直
女兒等三人
——
生平均不詳。
表格參考資料: [25] 

高繼勳史料記載

名臣碑傳琬琰集·上卷九·高康王繼勳克勤敏功鍾慶之碑》 [25] 
東都事略·卷四十二·列傳二十五》 [26]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
參考資料
  • 1.    《高康王繼勳克勤敏功鍾慶之碑》:王年七十六,是歲景佑三年,以七月二十七日,薨州之正寢。
  • 2.    像取自1915年修《浙江蕭山東瓜瀝高氏家譜》。
  • 3.    《宋史·高繼勳傳》:繼勳字紹先,初補右班殿直。
  • 4.    《高康王繼勳克勤敏功鍾慶之碑》:雍熙三年,以父任為右班殿直,遷西頭供奉官。
  • 5.    《宋史·高繼勳傳》:儀狀頎偉,太宗見而異之,召問其家世,以瓊子對。擢寄班祗候,累遷內殿崇班。
  • 6.    《高康王繼勳克勤敏功鍾慶之碑》:王儀狀動人,太宗召問其家世,擢寄班祇候,再遷內殿崇班,為西京陜孟懷虢路都巡檢使。時有羣盜作聚山川,吏久不能捕,王使勇士衷甲飾輜重,誘之轘轅道中,賊皆就擒。由是知名。
  • 7.    《宋史·高繼勳傳》:鹹平初,王均據益州。以崇儀副使為益州兵馬都監、提舉西川諸州軍巡檢公事。招安使雷有終以兵五百授繼勳,守東郭二門,會賊攻彌牟砦,繼勳引兵轉鬥至嘉州,敗之,獲黃繖、金塗鎗以還。有終益以勁兵復進攻二門,克之,乃建幟城上。諸將知城拔,有終乃引軍薄天長門,賊復來拒戰。會日暮,有終欲少休,繼勳曰:“賊窘矣,急擊之,無失也。”率十數騎鏖戰,身被數創,血濡甲;馬死,更馬以進。會入內都知秦翰來援,賊退保子城,不敢出。繼勳潛知賊欲夜遁,開圍使得潰去,均卒敗滅。以功遷崇儀使。賊餘黨保山藪中,時出剽劫,乃徙綿漢劍門路都巡檢使。繼勳募惡少年偵賊動靜,窮躡巖穴,掩其不備,悉擒殺之。
  • 8.    《宋史·高繼勳傳》:又徙峽路鈐轄,還朝,遷洛苑使、並代州鈐轄。徙屯岢嵐軍。契丹聚兵五萬屯草城川,繼勳登高望之,謂軍使賈宗曰:“彼眾而陣不整,將不才也。我兵雖少,可以奇取勝。先伏兵山下,敵見我弱,必急攻我。我誘之南走,爾起乘之,當大潰。”轉戰至寒光嶺,伏發,契丹果敗,相蹂躪死者萬餘人,獲馬、牛、橐駝甚眾。遷弓箭庫使,賜金帶、錦袍,領榮州刺史,徙麟、府州鈐轄。
  • 9.    《宋史·高繼勳傳》:時屯兵河外,饋運不屬。繼勳扼兔毛川,援送軍食,師乃濟。徙知環州,又徙瀛州。時歲飢,募富人出粟以給貧者。明年大稔,木生連理者四,郡人上治狀請留。
  • 10.    《宋史·高繼勳傳》:遷內藏庫使,以宮苑使奉使契丹。還,知定州,遷西上閣門使、昭州團練使,徙鄜延路鈐轄,坐市馬虧價失官。已而復為西上閣門使、榮州刺史、知冀州、領果州團練使。徙貝州,復知瀛州。
  • 11.    《宋史·高繼勳傳》:仁宗即位,改東上閣門使,真授隴州團練使、知雄州。其冬,契丹獵燕薊,候卒報有兵入鈔,邊州皆警。繼勳曰:“契丹歲賴漢金繒,何敢損盟好邪?”居自若,已,乃知渤海人叛契丹,行剽兩界也。
  • 12.    《宋史·高繼勳傳》:擢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連州防禦使,又知瀛州。
  • 13.    《高繼勳檢校尚書右僕射昭信軍節度仍舊軍職加恩制》(明道元年十月御樓):……衞聖忠果功臣、侍衞親軍馬步副都指揮使、保順軍節度、洮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户部尚書、使持節洮州諸軍事、洮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渤海郡開國公、食邑五千一百户、食實封八百户高繼勳……。
  • 14.    《宋史·高繼勳傳》:歷步軍馬軍殿前都虞候、步軍副都指揮使、邕州觀察使、涇原路副都總管兼知渭州。入宿衞,出為天雄軍都總管,願復護邊,既而留不遣。後為真定府定州路都總管,改威武軍節度觀察留後,遂拜保順軍節度使、馬軍副都指揮使。
  • 15.    《高繼勳加恩制》:衞聖忠果功臣、侍衞親軍馬軍都指揮使、昭信軍節度、虔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僕射、使持節虔州諸軍事、虔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渤海郡開國公、食邑五千八百户、食實封一千一百户高繼勳……。
  • 16.    《宋史·高繼勳傳》:恭謝禮成,徙昭信軍節度使,為莊獻明肅太后山陵、莊懿太后園陵都總管,以老病乞骸骨。召見便殿,許一子扶掖,俾勿拜,聽辭管軍。
  • 17.    《宋史·高繼勳傳》:授建雄軍節度使、知滑州。河水暴溢,齧堤岸,繼勳雖老,躬自督役,露坐河上,暮夜猶不輟,水乃殺怒,滑人德之。
  • 18.    《宋史·高繼勳傳》:卒,年七十八,輟視朝一日,贈太尉。
  • 19.    《東都事略·高遵甫傳》:瓊累贈魏王,繼勳楚王,遵甫魯王。
  • 20.    《高康王繼勳克勤敏功鍾慶之碑》:熙寧九年……臣珪既述王碑,而工未就,乃八月庚戌,皇太后敕中使趣其文,蚤上且聞天子,有詔賜碑名曰克勤敏功鍾慶之碑。
  • 21.    《宋史·高繼勳傳》:繼勳性謙,有機略,善撫御士卒,臨戰輒勝。在蜀有威名,號“神將”。
  • 22.    北宋·夏竦·《文莊集·卷二·隴州團練使知雄州高繼勳可連州防禦使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知瀛州軍州事及管內勸農使充高陽關駐泊兵馬鈐轄制》
  • 23.    《宋大詔令集·卷第九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09]
  • 24.    《宋大詔令集·卷第一百》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09]
  • 25.    《名臣碑傳琬琰集·上卷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09]
  • 26.    《東都事略·卷四十二·列傳二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2-09]
  • 27.    《遼史 聖宗本紀》:閏月己未,南伐。癸亥,次固安。以所獲諜者射鬼箭。甲子,以青牛白馬祭天地。丙寅,遼師與宋兵戰於唐興,大破之。丁卯,蕭撻凜與宋軍戰於遂城,敗之。庚午,軍於望都。冬十月乙酉,以黑白羊祭天地。丙戌,攻瀛州,不克。甲午,下祁州,賚降兵以酒脯。祭天地。己酉,西平王李德昭遣使謝封冊。十一月癸亥,馬軍都指揮使耶律課裏遇宋兵於洺州,擊退之。甲子,東京留守蕭排押獲宋魏府官吏田逢吉、郭守榮、常顯、劉綽等以獻。丁卯,南院大王善補奏宋遣人遺王繼忠弓矢,密請求和。詔繼忠與使會,許和。庚午,攻破德清軍。壬申,次澶淵。蕭撻杞中伏弩死。乙亥,攻破通利軍。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