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夏竦

鎖定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喬,江州德安縣(今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人。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世稱夏文莊公、夏英公、夏鄭公。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夏竦因父親夏承皓死忠之事,被錄官丹陽主簿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選為國史編修官,與王旦等同修《起居注》,又參與編寫《冊府元龜》。天禧年間,出知黃、鄧、襄等州。遭遇大飢,勸令大姓出粟,得二萬斛,救活貧者四十五萬人。宋仁宗天聖年間,歷知壽、安、洪等州,勒令巫覡一千九百餘家還農,毀其淫祠。天聖五年,拜樞密副使。天聖七年(1029年),升為參知政事。天聖九年(1031年),進兵部侍郎尚書左丞。景祐年間,出知青州,支持守城卒子,修建青州南陽橋,是一般認為的中國最早出現的虹橋。入朝遷刑部尚書、户部尚書等。康定年間,兼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知永興軍,主持對西夏戰事。改判河中府,升拜同平章事,判大名府慶曆七年(1047年)入朝拜相,旋即改授樞密使,封英國公。次年,復拜同平章事。皇祐元年(1049年),進封鄭國公。
皇祐三年(1051年),夏竦病逝,獲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諡號“文莊”。
別    名
夏文莊
夏英公
夏鄭公
子喬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州德安縣
出生日期
985年
逝世日期
1051年
主要成就
歷職地方,頗著政績;措置西北,防衞西夏
主要作品
《文莊集》
《古文四聲韻》
本    名
夏竦
官    職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樞密使
爵    位
英國公、鄭國公
諡    號
文莊
追    贈
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

夏竦人物生平

夏竦少年才華

夏竦從四年讀書,少有才華,超邁不羣,出類拔萃,寫詩作賦,非常敏捷。12歲時,夏竦作《放宮人賦》,援筆立成,而且也做得好。17歲,隨父在通州狼山,作《渡口》詩:“渡口人稀黯翠煙,登臨猶喜夕陽天。殘雲右倚淮揚樹,遠水南迴建鄴船。山引亂猿啼古寺,電驅甘雨過閒田。季鷹(張翰)死後無歸客,江上鱸魚不值錢。”北宋王闢之説:以後之題詩,沒有超過他的。

夏竦改任丹陽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入侵中原,夏竦的父親夏承皓率領宋兵抄近從偏僻的小路前往抵抗契丹,晚上與契丹軍隊相遇,夏承皓立即率領宋兵向契丹軍隊發起攻擊。在戰鬥中,夏承皓不幸被流箭所傷,卒於戰場。朝廷撫卹夏承皓家屬,賞夏竦一個名為“三班差使”的小武官。一天,夏竦拿着創作的詩集,等候在宰相李沆退朝回家的路上,左等右等,終於看見宰相李沆一隊人馬退朝往回走,於是攔住宰相李沆的馬頭,躬身拜下,將詩集恭恭敬敬地獻給李沆,李沆讀到詩中的“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很讚賞,繼續看下去,全卷都是好詩句。第二天宰相李沆上朝,將夏竦的詩集呈給宋真宗看,並説夏竦父死家貧,請給他換個文職,真宗就任命夏竦為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丹陽縣主簿。

夏竦應試方正

宋真宗景德年間,夏竦年僅20歲出頭,應試賢良方正科,對策廷下,剛出殿門,翰林待讀學士楊徽之看他年輕且詩文小有名氣,於是上前邀過夏竦説:“老夫它則不知,唯喜吟詠,願丐賢良一篇,以卜他日之志”。並掏出吳綾手巾攤展在夏竦面前,夏竦乘興題詩一首:“簾內袞衣明日月,殿前旌旆動龍蛇。縱橫落筆三千字,獨對丹墀日未斜。”楊徽之一看,點頭稱讚道:“真宰相器也!”
夏竦的詩在當時就有名氣,為人看重。江休復説:“夏英公少年作詩,語意驚人,有‘野花無主傍人行’之句。”又説:“江州(今江西九江)琵琶亭詩板甚多,李卿孫惟留夏英公詩:‘年光過眼如車轂,職事羈人似馬銜。若遇琵琶應大笑,何須涕淚滿青衫。’”
大中祥符年間,夏竦任玉清昭應宮判官,丁謂任玉清昭應宮使,是夏竦的上司。一天,丁謂在齋廳宴請官僚,有雜技表演助興,丁謂對夏竦説:以前沒有詠雜技的詩,你可以做一篇。夏即席吟詩道:“舞拂挑珠復吐丸,遮藏巧使百千般。主公端坐無由見,卻被旁人冷眼看。”丁謂一聽,知道夏竦是在諷刺他,氣得臉都白了。
真宗大中祥符年間,丁謂擔任參知政事,“請大治城西炮場,釃金水,作后土祠”;“三司使林特提出在上林苑中修建複道,用來連接玉清昭應宮;“發遠使”李溥提出將海上巨石搬運到會靈觀池中建三神山。當時朝廷羣臣都迎合真宗皇帝講求符瑞、神仙,沒有人提出異議,只有户部員外郎夏竦上疏反對,認為這些工程過於闊遠,並不是秉承天意,從而阻止了這項耗費巨資的工程上馬。

夏竦外有政績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十二月,夏竦調任知黃州,龐籍是他在黃州的下屬,官任司理參軍,夏竦對他“異禮優待”。有一天,龐籍生病在牀,自以為這病好不了,請夏竦給他辦理後事。夏竦親自來看望他,對他説:“你不會死,以後還會做窮宰相,而且還長壽,這病會好的,你不要擔憂。”龐籍説:“我做了宰相,還會窮嗎?”夏竦説:“在宰相這一等級中你是算窮的。”龐籍後來果然做了宰相,他晚年退休後,寫詩記這事説,“田園貧宰相,圖史富書生。” [1] 
宋真宗天禧三年,夏竦又調任知襄州(今湖北襄樊)。這一年襄州發生大饑荒,百姓開始流亡,盜賊乘機偷竊。夏竦打開公廩,向災民放糧,同時又勸説全州的富人拿出餘粟,共募集到十餘萬斛,用來賑救災民。在夏竦積極努力下,全襄州度過饑荒達四十六萬餘人。巡按使姜遵將夏竦的事蹟上書皇帝,皇帝賜書褒諭。後來民眾想到夏竦的恩惠,將皇帝所賜詔書刻成石碑,永誌不忘。

夏竦知任三州

天聖元年,宋仁宗即位,升夏竦為户部郎中,歷任壽州(今安徽壽縣)、安州(今湖北安陸縣)、洪州(今江西南昌)三州知州事
夏竦知洪州時,“洪俗尚鬼,多巫覡惑民”。夏竦瞭解情況後,加以取締,將洪州巫師 1900 餘户勒令改歸農業及攻習針灸方脈,收繳到的神像、符籙、神仗、魂巾、魄帽、鍾、角、刀、笏、沙羅11000餘件,全部焚燬掉,並上疏要求下令嚴禁,以革妖風。天聖元年(1023年)十一月,仁宗看了夏竦的奏疏後下詔“更立重法,自江浙以南悉禁絕之”。據宋人《獨醒雜誌》記載:夏英公帥江西日,時豫章大疫,公命醫製藥分給居民。醫請曰:“藥雖付之,恐亦虛設。”公曰:“何故?”醫曰:“江西之俗,尚鬼信巫,每有疾病,未嘗親藥餌也。”公曰:“如此則居死於非命者多矣,不可以不禁止。”遂下令捕為巫者杖之,其著聞者黥隸他州。一歲,部內共治一千九百餘家。江西自此淫巫遂息。
使契丹,表作“對偶精絕”
天聖三年(1025年),夏竦“起復知制誥,為景靈宮判官、判集賢院”,仁宗命他奉使契丹。夏竦因為父死於契丹入侵,不願拜見契丹國主,上表説:“父歿王事,身丁母憂。義不戴天,難下穹廬之拜;禮當枕塊,忍聞夷樂之聲。”堅決推辭不肯前去。他這個表被當時認為是“四六(駢文)對偶精絕”。
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我國第一座木結構虹橋
在山東省青州有座萬年橋,原稱南陽橋,俗稱北大橋,是一座有千餘年曆史的古橋,它橫架在流經青州市城區的南陽河上。過去,曾是青州南北二城的通道。此橋歷史之悠久,價值之重要,規模之恢宏,建築技術之高超,在齊魯大地上是有名的。
這就是景祐元年(1034年)夏竦調知青州(今山東省青州市)兼安撫使時,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的青州南陽橋,造就了我國第一座木結構虹橋。為防水患,幾經籌措,壘巨石固河兩岸,用數十根大木相貫,無柱,架為飛橋,由樑柱式木橋改為結構獨特的無柱單拱木橋,狀如彩虹,故曰“虹橋”。不久,這種造橋技術就被推廣到汾、汴等地。青州虹橋的建築成功,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夏竦防備西夏

慶曆元年(1041年)二月,西夏國主元昊領兵進攻渭州(今甘肅平涼)。同年四月,詔夏竦為宣徽南院使兼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等使,判永興軍,韓琦范仲淹為副使。新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韓琦命部將任福統軍迎擊元昊的西夏軍。
韓琦在任福出發前交待得一清二楚:自懷遠城經得勝寨(今寧夏西吉東南)直趨羊牧隆城(今寧夏西吉西北),出敵之後對西夏軍發動攻擊。各堡壘相距才四十里,道路便利,輜重在近,審時度勢,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出敵後據險設伏,敵退回時進行攻擊。“及行,誡之至再。又移檄申約,苟違節度,雖有功,亦斬!”
任福不聽命令,在好水川與西夏軍交戰,元昊佯敗,誘任福軍入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北),陷入元昊所設的包圍圈中,在羊牧隆城(今西吉東南)附近,全殲宋軍,任福戰死,西夏軍也傷亡慘重,史稱好水川之戰。好水川之戰宋軍失利之後,追究責任,韓琦先上書自劾。夏竦派人收拾宋軍屍體,在任福的衣裝中得到韓琦囑誡諸將的公文,上表稱好水川之役失敗責任不在韓琦,“猶奪一官,知秦州,尋復之”。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四筆》卷第十二的“夏英公好處”中寫道“英公此事賢矣,而後來士大夫未必知也,予是以表出之。”
皇祐三年(1051年)九月薨,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賜諡“文莊”,御葬河南許州陽翟縣三封鄉洪長源(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鴻暢鎮)。
夏竦薨後,當時任宰相的宋庠寫了二首《宣徽太尉鄭公輓詞》以表哀悼。輓詞中宋庠對夏竦的才學、功績作了很高的評價,對夏竦之死感到很悲痛,並慨嘆夏竦沒有做宰相以施展他經國濟民的才幹。

夏竦主要成就

夏竦政治

真宗天禧年間出知黃州、知鄧州,又徙襄州,遇大飢,勸令大姓出粟,得二萬斛,救活貧者四十餘萬人;宋仁宗天聖年間知壽州,又徙安州,再知洪州,勒令巫覡(男巫)一千九百餘家還農,毀其淫祠;仁宗景祐年間知青州,任青州時,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陽橋,被大多數科學家認定為中國最早出現的虹橋。

夏竦軍事

仁宗康定年間,兼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知永興軍(今陝西省西安一帶),主持對西夏戰事。治軍尤嚴,敢誅殺,對疾病死喪者,則撫循甚至。

夏竦文學

夏竦以文學起家,為文章典雅藻麗,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歷、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為國史編修官,後與王旦等同修《起居注》,參與編寫王欽若的千卷本《冊府元龜》。
夏竦好學勤讀,即使在軍政事務繁忙時,也手不釋卷,在就寢時還用手指在身上比劃研究古文奇字。慶曆四年(1044年),夏竦編著了古文字的字彙《古文四聲韻》一書,按韻編排,是當代研究戰國文字的重要參考資料。宋神宗時宰相王珪在《夏文莊公竦神道碑》中寫道:“祥符中,郡國多獻古鼎、鍾、盤、敦之器,而其上多科斗文字”,人多不識,“公乃學為古文奇字,至偃卧以指畫侵膚,其勤若此。” [2] 

夏竦個人作品

夏竦著有文集百卷、《策論》十三卷、《箋奏》三卷、《古文四聲韻》五卷、《聲韻圖》一卷,其中:《文莊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庫全書》(節錄自《永樂大典》)。今多有散佚。

夏竦人物評價

王珪:①公少好學,自經史百氏陰陽律歷之書,無所不學。其學必究古今治亂天人災變之原。其為文章,閎衍環麗,殆非學者之所能至。凡朝廷有大典冊,屢以屬之,其譽滿天下。雖出臨軍伍,入幹機務,未嘗輒廢書也。祥符中,郡國多獻古鼎鐘盤敦之器,而其上多蝌蚪文字,公乃學為古文奇字,至偃卧以指畫侵膚,其勤若此。所治有風跡,為民立伍保之法,而盜賊不敢發閭里。又善遇士卒,其疾病飲食,自拊視之。在陝西,嘗上十策,若結熟羌、增弓手、練強弩、並小寨、絕互市之類,皆當時施用之。公自以材器高,未嘗過許人,故士大夫遙生憚疑,而少己附者。公居亦防畏,不敢以貴執自安也。 [2] 
②始以孤童,朅來京師。乃賜之防,大放厥辭。於皇仁宗,英照四方。擥收羣豪,寤寐弗忘。帝曰汝諮,東宮舊臣。左右予躬,道徳循循。乃服大僚,顯允文武。豈無嘉謀,告於帝所。西方用兵,戰屢不克。天子悔之,莫如公畫。位隆隙開,公豈不畏。卒遭讒言,不相虖內。凡今在位,孰遇如公。尚復公嗟,靡志之從。刻碑高原,萬祀無止。其誰詩之,有臣太史。 [2] 
晁公武:貴顯凡四十年。天資好學,自經史、百氏、陰陽、律歷之書,無所不通。善為文章,尤長偶儷之語,朝廷大典策,屢以屬之。為詩巧麗,皆“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之類。其集夏伯孫編次,有宋次道序。
王夫之:宋仁宗,賢主也,呂夷簡、夏竦,非大奸也,相激以爭,而石介以詩受所棺之僇。 [5] 

夏竦軼事典故

夏竦知遇二宋

夏竦知安州時,宋庠宋祁兄弟正值青春年少,夏竦看出他們有才華。一天,夏竦命他們作落花詩。宋庠作一聯:“漢皋佩冷臨江失,金谷樓危到地香。”宋祁作一聯:“將飛更作迴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夏竦説:“詠落花而不言落,大宋(宋庠)君須作狀元及第,又風骨秀重,異日作宰相;小宋(宋祁)君非所及,然亦須登嚴近(近臣)。”後來都被他説中了。到後來,夏竦在河陽聽説宋庠、宋祁兄弟同舉進士,特寫一紙賀信:“所喜者,昔年安陸已識台光”。 [3] 

夏竦提拔仲淹

夏竦知人善任,能任用人才。范仲淹不得志時,夏竦見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在夏竦任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時,保薦范仲淹任副使,使范仲淹與韓琦成為左右手。范仲淹給夏竦寫了封《謝夏太尉啓》,啓中説:“深惟山野之材,曷副英豪之薦。”

夏竦親屬成員

父親:夏承皓
岳父:楊蜕(太平興國杭州狀元楊蟫之弟)
嗣子(嫡長子):夏安期
孫:夏伯孫、夏伯卿,孫女之一嫁通判呂邱壁、一嫁南宋抗金名相吳玠之子。“內外諸孫百人”。
孫女適觀察使趙世覃……適防禦使趙仲戡、……適防禦使趙仲汾……適團練使趙叔盎、適右監門衞將軍趙仲珣……適率府率趙仲擴。
曾孫:有夏忱、夏懌等十餘人。

夏竦史料記載

華陽集·卷四十七·夏文莊公竦神道碑》 [2]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 [4] 

夏竦影視形象

2020年電視劇《清平樂》:馮暉飾演夏竦。
參考資料
  • 1.    《青箱雜記·卷四》:夏文莊公謫守黃州時,龐穎公為郡掾,文莊識之,異禮優待。而龐嘗有疾,以為不起,遂屬文莊後事。文莊親臨之,曰:“異日當為貧宰相,亦有年壽,疾非其所憂。”龐詰之曰:“已為宰相,豈得貧耶?”文莊曰:“但於一等人中為貧耳。”故龐公晚年退老,作詩述其事曰:“田園貧宰相,圖史富書生”,為是故也。
  • 2.    《華陽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1-17]
  • 3.    《青箱雜記·卷四》:又文莊守安州,宋莒公兄弟尚皆布衣,文莊亦異待,命作《落花詩》,莒公一聯曰:“漢皋珮冷臨江失,金谷樓危到地香。”子京一聯曰:“將飛更作迴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是歲詔下,兄弟將應舉,文莊曰:“詠落花而不言落,大宋君當狀元及第;又風骨秀重,異日作宰相。小宋君非所及,然亦須登嚴近。”後皆如其言。故文莊在河陽,聞莒公登庸,以別紙賀曰:“所喜者,昔年安陸已識台光。”蓋為是也。
  • 4.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01]
  • 5.    《讀通鑑論·卷二十一·中宗偽周武氏附於內》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