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德拉島

鎖定
馬德拉島,位於北大西洋的東部,由馬德拉島、聖港島和兩個渺無人跡的小島組成。乍一聽馬德拉羣島這個名字,可能有的人會覺得陌生,但是如果你曾經品嚐過一種用當地的西蕃蓮大果的鮮汗和蘇打水調製的“馬掛居佳”飲料,你一定會深刻地記住馬德拉這個名字。
中文名
馬德拉島
外文名
Madeira
地理位置
北大西洋的東部
面    積
741 km²
所屬洲
非洲
機    場
克里斯蒂亞諾·羅納爾多國際機場

馬德拉島簡介

馬德拉島 馬德拉島
馬德拉葡萄牙著名的旅遊勝地、大西洋中美麗的海島,位於葡萄牙大陸西南869公里的洋麪上。馬德拉島是由火山爆發而形成的。四周海崖高聳,羣山環抱,這裏的傑朗角還是世界上有名的海崖。
馬德拉島Madeira,馬德拉羣島最大島嶼,面積741平方公里(286平方英里),位於32°37.75′N 16°55.3′W,島長57公里(35英里),最寬為22公里(14英里),海岸線長150公里(93.21英里)。東部的中心是一座高山向四周沿海輻射,形成許多深深的溝壑至沿海,最高魯伊武德桑塔納峯(Ruivo de Santana),海拔1,861公尺(6,106呎)。在南面,有亞熱帶雨林在北部的山谷有良好的土地。馬德拉島北坡的森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

馬德拉島歷史背景

馬德拉島 馬德拉島
馬德拉島從 1419 年由葡萄牙探險家扎科發現算起,至今已有 500 多年的歷史,其間,哥倫布也曾到此一遊。據説他與島上總督的女兒成了親,他們在島上住的房子至今還在,成了今日遊客雲集之地。馬德拉島有兩大自然資源,一是充沛的水源,二是豐富的木材。該島是幾百萬年前由於大地震和地殼運動才從海底隆起的,還是一個火山島
島上既不見任何山泉、溪水,地底下也沒有暗河潛流。可是島上處處可聞流水潺潺,特別是在陡峭的海岸石崖,有許多飛流垂瀑直瀉而下,注入大海,好似飛珠落玉,十分好看。這水到底源頭何在?原來馬德拉島四周一片汪洋,海風將暖濕空氣吹到島上,卻為島上海拔1860米高的易沃峯所阻,於是積雲化雨,滋潤大地。更為奇特的是島上逢夜降雨,每天不誤,這就是島上水源豐富的秘密。根據這個特點,島民們修築了許多大大小小的蓄水渠,他們在坡地上開出層層梯田,栽滿花卉樹木,這不僅將小島裝點得更加美麗,而且也防止水土流失。木材是島上的又一大天然財富。島上密林遍佈,巨木擎天,終年蓊鬱。
人們的生計也離不開樹木,居民們用以建築茅廬木舍,燒水舉炊自不必説,室內一應的傢俱也都是用各種木料製成的。坐遊輪欣賞馬德拉島迷人的風光是一種享受。從遠處眺望馬德拉島,奇峯異石的輪廓在廣闊的海平線上隱隱出現。但見煙霧繚繞,鬱郁蒼蒼;嶙峋巨石,千姿百態。遊輪若離島很近,島上那田園般的花壇,也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縱橫交錯,蜿蜒迴旋。那一排排白牆紅頂、對稱的公寓式住宅,加上一塊塊相間的空地上裝飾的葡萄園、蔗林、花園及松林,把整個島嶼點綴得像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馬德拉島 馬德拉島
如果説從海上欣賞馬德拉島猶如觀賞一幅美麗的風景畫,那麼登上海島就更有置身於蓬萊仙閣之感。那稠密高大的杉木,芬芳豔麗的花卉,稀奇珍貴的野生植物,碩果累累的果園,以及島上那精美古樸的建築,交相輝映,漫步其間,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有人説:“馬德拉是一座花果島”。這裏有來自南美洲的葉子花蘭花;來自澳大利亞的橡子樹;還有眾多的來自各個國家的芙蓉花雞蛋花、聖誕花……。除了爭妍鬥麗的花卉外,還有一串串獨特的矮香蕉——台瑪拉勒蕉,比比皆是的原盛產於美洲熱帶地區的木瓜和鱷梨以及芒果、西香蓮果等。馬德拉島四季如春,全年平均氣温在 18℃~20℃之間,冬、夏兩季的温差也不超過 7℃。海水受墨西哥灣暖流的影響,夏天 22℃,冬季 17℃,加上充足的陽光,使這裏既成為海水浴、日光浴的好地方,又成為進行帆船、滑水、潛水運動的理想場所。

馬德拉島特色

馬德拉島 馬德拉島
由於馬德拉島是火山爆發後形成的島嶼,所以島上地勢高低不平,除了首府豐沙爾外,就很難找到一塊像樣的平地。島中部的紅峯和亞里埃羅峯,海拔都超過1800米,是全島最高的兩座山峯。登臨在亞里埃羅峯上極目遠眺,只見一片雲海翻騰,煙波浩淼,尤其是落日西沉時候,金光萬道,更是美不勝收。從這座山峯往西南四公里的地方是一個古火山口,它是島上最低的谷地。相傳16世紀海盜襲擊豐沙爾的時候,城裏的修女們紛紛逃難到這裏,而谷地也因此得名“修女柵”。今天的谷地卻是改變了昔日的模樣,成為一片翠綠的“碧谷”。島上還有好多陡峭的巖岸,在豐沙爾以西吉朗角處就有一座斷崖峭壁拔地而起,高達580米,據説是世界上最高的海上峭壁,突兀雄偉的氣勢着實令人讚歎!
哥倫布曾經在島上居住過,他的住所已經被人們找到。19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五百週年就是在這裏舉辦的慶祝活動。甘醇的馬德拉迷醉了成千上萬的人。
屬於地中海式氣候的馬德拉島空氣清鮮,陽光明媚,是居住的良好之所。這裏四季温暖,海水常年保持在18至20攝氏度。島上樹木葱鬱,一年到頭都是繁花似錦,綠茵如蓋,島的名字也由此而來,葡萄牙文“馬德拉”就是“樹木”的意思。這裏具有各種各樣的奇花民草,把島裝扮得像一個大花園一樣。島上有一個植物園,從熱帶、亞熱帶到温帶的花卉應有盡有。一種芭蕉簡直的植物鶴望蘭,花朵色彩斑斕,長得和馬布亞新幾內亞的極樂鳥差不多,被當地人稱為“極樂鳥”花。馬島種植各種經濟植物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了,世界上第一個甘蔗園就是在馬島建立的。雖然今天葡萄與香蕉的種植早已經超過了甘蔗。吃着島上產的芒果或荔枝,望着街頭上穿着光彩奪目民族服裝的賣花姑娘,你會覺得眼前看到的是一幅畫,而自己也有幸置身於了畫中。

馬德拉島地理

馬德拉島
馬德拉島(7張)
馬德拉島東端的火山岩層,馬德拉島北岸景色馬德拉羣島與它的近鄰亞速爾羣島加那利羣島一樣都是火山島。它是由一個熱點形成的,水面上的部分是整個火山區的最上部的四分之一,水下到大洋盆底部的深度達4000米。馬德拉的火山已經不活躍,最後一次噴發約在40萬年前。
馬德拉島的最高峯高1862米,它也是葡萄牙整個國家內的最高點。
馬德拉島的海岸陡峭多石。南岸的一個陡壁高580米,是世界上第二高的陡壁。
馬德拉島上各個地區有多種不同的氣候,島的北部多雨,南部則亞熱帶温暖。夏季島受東北季風影響,冬季則受西風帶影響。日平均氣温十二月和一月在19度左右,七月和八月在25度左右。
通過一個非常完整的,開放的水道系統馬德拉人將島北的雨水引到島南來灌溉莊園和花園。
馬德拉島上的山中往往覆蓋着密林。島上一種特有的植物生態系統是常綠的月桂樹林。1999年12月2日這種特有的生態系統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馬德拉島上有143種植物是當地特有的。
從非洲沿海到這個海島有310英里,從歐洲大陸到這裏有620英里,從里斯本飛到這裏需要1小時30分。

馬德拉島旅遊

馬德拉是歐洲的一個比較高級的旅遊目標。出於傳統許多英國人到馬德拉旅遊,他們主要聚集在豐沙爾
馬德拉尤其是一個徒步旅行的好地方,沿着水道有用來修理和維護這些水道的道路,今天許多旅遊者使用這些道路來徒步旅行。不過有些地方相當險,旅行的人要在高處不發暈才可以。
馬德拉島上幾乎沒有可以游泳和休息的沙灘,但在桑塔島上有近九千米長的沙灘。
馬德拉的飛機場也非常著名,它緊貼山和海築成,從1984年到1986年它被擴大,使用鋼筋水泥柱向海上延伸了幾乎一倍,此前只有小飛機可以着陸,而且只有非常有經驗的飛行員才能在這裏降落。2017年3月29日,葡萄牙馬德拉機場正式更名為克里斯蒂亞諾·羅納爾多國際機場,以表彰葡足球巨星克·羅納爾多為其家鄉帶來的榮耀。葡總統德索薩、總理科斯塔和馬德拉自治區政府主席阿爾布克爾克等官員參加了儀式。 [1] 
奧匈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卡爾一世退位後與他的皇后到這裏來避難。他逝世於1922年4月1日並被葬在豐沙爾附近。
奧地利皇后茜茜公主在1860年到1861年冬在這裏渡過了半年,她覺得馬德拉很無聊,後來搬到日內瓦湖去了。
馬德拉島風光 馬德拉島風光
英國首相温斯頓·丘吉爾多次在馬德拉度假並在此畫畫為閒。

馬德拉島特產

馬德拉島帶魚和肉串

馬德拉的一種特產是帶魚,在馬德拉,帶魚與香蕉一起燒。在歐洲,馬德拉是唯一產帶魚的地方。
馬德拉的特產肉串長一米,是用月桂樹枝串起來的。

馬德拉島馬德拉酒

馬德拉酒是馬德拉島特產的葡萄酒,屬加強葡萄酒(Fortified Wine)一類。品質比較高的被用作開胃酒或飯後酒,品質比較低的也用在烹調中。
製造馬德拉酒的葡萄品種比較甜,採葡萄從八月中開始,約持續六個星期,每年的產量為530萬瓶。發酵後摻入高酒精度的就來停止發酵過程的繼續,使得酒保持其甜度。然後通過加熱來使酒精度提高,然後再次攙入白蘭地。馬德拉酒的酒精度約在18%到21%之間。

馬德拉島Poncha

Poncha是馬德拉的特產調味酒,由甘蔗燒酒、蜂蜜、橘汁和檸檬汁混合成。
馬德拉島蛋糕 (英文:Madeira cake)
馬德拉海產資源豐富,金槍魚和從近海900米以下捕撈的黑劍魚,肉質鮮美,烹製成菜餚可稱一絕。島上最有名的是用獨特方法釀製的馬德拉葡萄酒。據當地人説,15世紀時,英格蘭貴族克拉倫斯公爵曾因為多次陰謀推翻其克愛德華四世而在倫敦被秘密處決。在行刑前,這位公爵竟要求讓他淹死在馬德拉葡萄酒的大酒桶裏。這個故事愈發使此酒的聲名遠揚。馬德拉的人民心靈手巧。婦女喜歡刺繡,所用的材料,繡制方法,甚至圖案設計,都與我國汕頭一帶的抽紗相似。卡馬紗由裏的村民擅長藤條編織,從傢俱、日用品到工藝品,無所不編。即使是活蹦亂跳的動物也能編得惟妙惟肖。海島的一些博物館裏,珍藏着許多佛蘭德斯藝術畫派大師的名作。這精心保存的油畫是15世紀向布魯日安特衞普輸出蔗糖換來的。

馬德拉島名人

足球運動員:克里斯蒂亞諾·羅納爾多(Cristiano Ronaldo)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