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

(中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

鎖定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簡稱“雪龍”號(英文名:Xue Long),中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科學考察船,是由烏克蘭赫爾松船廠在1993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維他斯·白令級破冰船。中國於1993年從烏克蘭進口後按照中國需求進行改造而成。
“雪龍”號是中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雪龍船耐寒,能以1.5節航速連續衝破1.2米厚的冰層(含0.2米雪)。
1994年10月首次執行南極科考和物資補給運輸,“雪龍”號已先後31次赴南極,至2014年7月已6次赴北極執行科學考察與補給運輸任務,足跡遍佈五大洋,創下了中國航海史上多項新紀錄。
2018年3月11日,正在南極阿蒙森海及附近海域執行海洋綜合調查任務的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搭乘“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深入西風帶中心海域和氣旋影響區,獲得了南極繞極流核心區域全深度斷面觀測數據。 [1]  11月29日13時09分,“雪龍”號以13.4節的航速穿越南緯66度33分,進入南極圈。
2019年1月19日,“雪龍”船在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任務期間,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區航行中,因受濃霧影響與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牆受損,無人員受傷,船上設備運行正常。 [2]  3月12日報道,2013年底2014年初中國破冰船“雪龍”號參與營救被困俄羅斯船隻的英雄事蹟將被翻拍成電影。
2020年4月23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的“雪龍”號和“雪龍2”號船已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標誌着中國南極考察暨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3] 
2024年4月15日18時30分,“雪龍”號返滬。 [51] 
中文名
雪龍號科考船
外文名
Xue Long
船舶性質
極地破冰船、科學考察船
所屬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原製造國
烏克蘭
購入年份
1993年
現    價
7億人民幣左右
最北航行
到北緯85度25分
最南航行
到南緯70度21分
級    別
B1*級破冰船
所屬單位
中國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公室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發展沿革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名字來源

“雪龍”號這個名字是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部教授、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中國南極科學考察事業的奠基者和組織者武衡起的名字,‘龍’代表中國,‘雪’意味着南極的冰雪世界。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建造背景

中國“雪鷹12”直升機轉移乘客 中國“雪鷹12”直升機轉移乘客
“雪龍”號是蘇聯解體前準備造的8條同型的供給北冰洋地區的一個運輸公司使用的破冰船之一。前蘇聯解體後,因為這條船是在烏克蘭赫爾松船廠於1993年建造的,沒有辦法繼續造下去,中國以1750萬美元低價購得,然後船廠按照中國的需求,投資改造成極地考察船,於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改造歷程

雪龍號科考船 雪龍號科考船
1993年,“雪龍”號第一次改造國家海洋局投入約三千萬人民幣
1994、1995年,“雪龍”號第二次改造,再次投入了近三千萬人民幣。
2006年,“雪龍”號進行了大規模的徹底改造,前後投入了將近2億多人民幣。
2007年3月,“雪龍”號駛進上海浦西修船碼頭進行升級改造。通訊導航系統是船的“眼睛”。經過改造,“雪龍”號的通訊導航設備全部更新,摒棄了原有的指南針指引航向,採取激光路徑指引航行。改造後的“雪龍”號成為世界上第一艘配有“寬帶全球區域網絡”(BGAN)系統的科考船。這種移動通訊系統可以實現每秒鐘512K比特的上網速率。此外,改造後的“雪龍”號還安裝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機艙自動化控制系統,可以實現無人值班,船舶的主機、副機、鍋爐及相關輔助設備全部可以在駕駛室內進行控制。耗資1億多元的升級改造,使“雪龍”號船的內部佈局更為合理,可以為科學家提供更為便利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
2009年,船上的海洋科學考察設備也全部升級換代,採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表面海水採集分析系統,這一系統應用在船上在中國還屬首次,在世界上也只有美國等極少數國家使用。 [4] 
2023年8月,中國雪龍船船載系統改造第一階段工作順利完成。 [33] 
2024年3月29日,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和“雪龍2”號相繼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兩船將分別前往青島、香港開展中國極地考察40週年相關紀念活動。 [47]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性能參數

參考數據
艦長
167.0米
艦寬
22.6米
型深
13.5米
吃水
9.0米
排水量
21025噸(滿載)
編制人數
全船共7層,可乘載人員130人。
動力系統
主機13200千瓦*1台,副機880千瓦*3台
續航力
最大航速17.9節,續航力19000海里
航速
1.5節航速。
總噸位
14997噸
載重量
10225噸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船舶設計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升級改裝

雪龍號 雪龍號
該船原設計為北極地區多用途運輸船,經升級改造後,“雪龍”號主甲板以上的所有設備設施全部更新。船上的潔淨實驗室面積也從原來的200多平方米擴大到580平方米,並全部更換了實驗室設備,還新建了大氣取樣室、數據處理中心、樣品間、伸縮吊車等科研設施。改造後的“雪龍”號具有先進的導航、定位、自動駕駛系統,配備有先進的通訊系統及能容納兩架卡-32直升機的機庫和1個停機坪及配套設備。還配備了1架“雪鷹”號直升機、1艘黃河艇以及1只中山駁,以提高航行保障和運輸能力。
“雪龍”號船裝有可調式螺旋槳,航行時操作靈活,有利於破冰。船體用E級鋼板製作,即使在零下40℃的嚴寒氣候條件下,也不會變形。該船可運輸雜貨、大型重型貨物及各種車輛(帶滾裝倉)、冷藏貨物、貴重貨物、炸藥、礦物、標準集裝箱以及各種油料。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實驗室

船上設有大氣、水文、生物、計算機數據處理中心、氣象分析預報中心和海洋物理、海洋化學、生物、地質、氣象和潔淨等一系列科學考察實驗室。在“雪龍”號的水文資料採集室中,安裝了可以用來探尋磷蝦及其它極區水生動物的魚探儀;可在航行時測定海水流速、方向的多譜勒海流計;以及用於測量海水温度、鹽度、深度的“CTD”等一大批先進的儀器設備。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內部艙室

一般考察隊員兩人一屋,每間10平方米左右,有中央空調,有24小時供應熱水的衞生間,冰箱、衣櫃、寫字枱等一應俱全,房間裏還有端口可供上網發郵件。“雪龍”號還設有游泳池圖書館健身房、室內籃球場、網吧、卡拉OK、洗衣房、手術室等完善的醫療設施和生活娛樂設施。游泳池所用的海水都是從潔淨的大海里新抽取的,自然沒有污染。船上有鋪位128張,為極區考察工作提供了基本必備條件,可航行於世界任何海區。
“地圖”多
在“雪龍”號上的餐廳、會議室、駕駛室、走廊,都能見到各種各樣的地圖,有世界地圖、北極地圖、南極地圖、科學考察航次圖、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路線圖,還有南極中山站長城站的地形圖……不少隊員還自帶了地圖,甚至地球儀。駕駛室內還有大量的海圖。
“規矩”多
雪龍號 雪龍號
“雪龍”號上有好多好多“守則”。
環保守則:垃圾實行分類管理,不準將垃圾傾倒入海;
安全守則:居住艙外不準穿拖鞋,在船上穿拖鞋不方便,也容易受傷;
消防守則:船上居住艙外禁止吸煙。由於科考攜帶了直升機,並攜帶了航空汽油,因此嚴禁吸煙;
節水守則:要節約用水,原因不言而喻
“講座”多
參加極地科考隊的科技人員分別來自多個不同領域。為增進了解,增加對各學科和課題的認識,考察隊經常舉辦各式各樣的講座。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科考歷程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南極科考

雪龍號科考船出發開赴南極 雪龍號科考船出發開赴南極
1984年11月20日,中國首次南極考察編隊由上海起航,同年12月26日抵達南極。12月31日,南極考察隊登上喬治王島,並舉行長城站奠基典禮,第一面五星紅旗插上了南極洲
1985年2月20日,中國南極長城站落成。
1986年3月30日至1987年1月2日,由12名隊員組成的越冬隊在長城站越冬,並進行科學考察和觀測。
1989年1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奠基。2月26日,中山站落成。同年,一支20人的越冬隊首次在中山站越冬並進行科考。
2002年,中國第19次南極考察歷時121天,是中國曆次南極考察時間最短的一次,首次在南極埃默裏冰架鑽探成功,並收集了大量隕石,在南極冰蓋研究、地質研究、隕石研究和南大洋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雪龍號 雪龍號
2005年3月24日,中國第2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勝利歸來,150天中,南極考察隊完成了27項科考工作,包括開展中山站至南極冰蓋最高點的內陸冰蓋考察;在中山站和長城站開展南大洋生態環境及其生物多樣性研究;開展首次普里茲灣-威德爾海4000海里斷面綜合調查以及達爾克冰川動力學監測研究、臭氧觀測、高空大氣物理觀測研究等。
2007年11月12日上午10時,“雪龍”號首次從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專用碼頭出發,開赴南極執行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為魏文良,雪龍”號政委汪海浪。此前,“雪龍”號已從上海港張華浜碼頭完成了包括首台南極天文望遠鏡陣CSTAR,南極長城站改造工程所需的二千一百餘噸鋼筋構件、多輛雪地車和工程車等各種科考必需物資的裝載任務。這次南極科考在南極冰穹A地區進行冰蓋典型斷面綜合考察、冰穹A冰芯鑽探、地球物理探測和天文學觀測等,冰穹A是南極冰蓋的最高區域,氣候環境極其嚴酷,被稱為“人類不可接近之極”。在冰穹A大本營及周圍六千平方公里範圍內考察,測定南極內陸考察站址及環境參數,為建設中國第三個南極科考站奠定基礎。除這些科研任務外,隨隊的建築人員將負責對長城站、中山站的大修工作,對原有站點進行拆除、改造、新建等工作。
2009年3月9日15時30分,中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撤離中山站,踏上歸程,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南極內陸考察站“崑崙站”,並對中山站的科考能力進行了擴建,完成各項度夏任務,第25次南極科考期間,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第三次成功登頂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順利實施了崑崙站建設,返程中內陸隊完成了“熊貓計劃”冰穹A到中山站斷面的科學考察。同時南極考察隊完成了包括南極埃默裏冰架考察、普里茲灣大洋調查和中山站常規科學觀測等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內容。第25次南極考察度夏任務順利實施後,我國在南極的科學考察站增加到3個,並第一次在南極大陸核心區域擁有了科考站。
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間,中國成功開展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考察隊經歷182天考驗,由249名隊員組成,共執行科學考察任務59項、後勤保障工程21項。本次考察安全航行32000餘海里,又一次刷新了“雪龍”號的航行紀錄。途中,考察船先後6次穿越西風帶,是“雪龍”號歷年來穿越西風帶最多的一次。在“雪龍”號帶回的珍貴樣本中,冰芯和隕石最為搶眼。在南極“冰蓋之巔”——海拔4093米的冰穹A地區,內陸考察隊員鑽取了一支超過130米長的冰芯,創造了冰穹A地區淺冰芯鑽探的新紀錄。
2012年3月20日凌晨3時53分左右,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乘“雪龍”號科考船由印度尼西亞西部的望加錫海峽越過赤道,返回北半球。“雪龍”號科考船本次航行的總航程已超過2.6萬海里。“雪龍”號科考船航跡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4次成功駛過以狂風巨浪著稱的西風帶。 [5] 
2012年10月30日,中國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正式成立,於11月5日正式從廣州啓程奔赴南極。“雪龍”號31日抵達了位於東經78度、南緯65.5度的普里茲灣海域,這標誌着中國第29次南極科考隊開始展開大洋考察。本次大洋考察共涉及海水水文與氣象、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和磷蝦資源等6個專業種類。考察共設斷面10條,合計定點站位107個,其中水深大於1000米的深水站位67個。考察結果將為進行該海區環境氣候綜合評價及油氣、天然氣水化合物、生物等資源潛力評估提供基礎資料。 [6]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
2013年11月7日,中國第30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從中國極地科考碼頭啓航,此次南極科考是“雪龍”號首次環南極航行任務,將執行30項科學考察任務,15項後勤保障及工程建設項目,其重中之重便是在伊利莎白公主地新建中國第四個南極科考站—中國南極泰山站。泰山站為夏季站,位於中山站和崑崙站之間,海拔2621米,今後不僅是崑崙站科學考察的前沿支撐,還將成為格羅夫山地區南極科考的重要平台,進一步拓展中國南極科考的領域和範圍。
冰蓋漫遊機器人 冰蓋漫遊機器人
2014年12月30日5時55分,中國第31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到達東經165° 34′、南緯77°35′,創造了我國船舶向南航行緯度最高紀錄,“雪龍”船成為我國航海史上到達地球最南緯度的船隻。在中國第31次南極科考中,由固定翼飛行機器人、旋翼飛行機器人和冰蓋漫遊機器人3員“大將”組成的機器人兵團承擔着中山站附近兩處內陸冰蓋的探測任務,這也意味着中國極地科考機器人首次從實驗階段轉入應用階段。
兩架飛行機器人主要承擔冰面觀測任務,其搭載的航空相機、紅外輻射計、激光測距儀等設備,能對冰蓋地形地貌、冰面温度、冰面粗糙度等進行觀測;而冰蓋漫遊機器人則主要負責冰面下狀況探測,裏面裝有我國自主研發的探冰雷達,探測深度達4000米,可獲得冰蓋底部地形、內部結構等數據。目前,低空固定翼飛行機器人航拍圖片近4000張,超低空飛行旋翼機器人獲得10公里精度達釐米的冰面粗糙度測量數據,冰蓋漫遊機器人已完成自主駕駛試航。據項目現場執行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梁建宏介紹,南極內陸常年颳着6至7級大風,伴着細沙狀的小雪,形成頻繁的大風白化天氣。在這種天氣下,人眼無法分辨地面與天空,容易失去方向;而大風夾帶的雪粒容易進入設備內部造成破壞;被揚起的積雪在大風過後迅速沉積形成雪丘,不斷變化的地貌更增加了機器人在户外作業的難度。為此,研發人員特地為機器人設計了高科技“秘密武器”。飛行機器人採用雙點火系統設計,能有效降低空中熄火的風險,且能經受9級大風的考驗;冰蓋漫遊機器人“身上”則佩戴了激光雷達,能夠自動探測前方的障礙物和冰裂隙,獨創的三角履帶比一般雪地車的一體化履帶轉向更加靈活。與一般機器人相比,極地機器人能耐受零下40攝氏度的低温環境。
2015年1月,交通運輸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派遣專業測繪人員奔赴南極,利用中國首艘無人智能測量艇–“海巡166–01”艇以及多波束聲吶、衞星實時動態差分定位系統、磁力儀器等掃測設備,在羅斯海首次發現新錨地。
中國第31次南極考察隊乘坐的“雪龍”號極地破冰船已於3月8日離開南極返回。2015年4月8日,雪龍號已經抵達長江口1號錨地,並將於10日返回其母港——位於上海外高橋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此次隨“雪龍”號歸來的科考人員共有113人。 [7] 
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科考船“雪龍”號,完成歷時156天的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抵達上海吳淞錨地。
第35次南極科考
第35次南極科考(3張)
2017年11月15日8時,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從東經148度海域穿越赤道,開始在南半球航行。 [8] 
2018年11月2日10時10分,“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一聲長鳴,駛出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航向地球最南端的大洋和陸地,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正式開啓為期162天的科考徵程。 [9]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再赴南極,這次的主要任務是在距離南極中山站28公里的冰蓋上建設我國第一個南極永久機場。 [10] 
2018年11月9日15時,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從東經152度05分由北向南穿越赤道,進入南太平洋。 [11] 
2018年11月18日,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的“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北京時間18日16時離開澳大利亞霍巴特,開始穿越海況惡劣的“魔鬼西風帶”。這是“雪龍”號本航次中首次穿越“魔鬼西風帶”。 [12] 
“雪龍”船在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任務期間,於北京時間1月19日上午10時47分,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區航行中,因受濃霧影響,在南緯69°59.9',西經94°04.2'位置與冰山碰撞,碰撞時船速3節(約5.56千米/小時),船艏桅杆及部分舷牆受損,無人員受傷,壓載水艙、油艙、主機及其他船舶動力設備、通訊導航設備運行正常。 [13] 
情況發生後,自然資源部高度重視,立即研究部署並開展應對工作,把人員安全放在首位,及時對船舶安全狀態進行監測,精心組織對受損部位進行檢修,在確保安全前提下,制定後續科考作業方案。
2019年2月14日,“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載着126名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隊員離開南極中山站,返航回國。 [14] 
2019年3月4日凌晨3時28分,“雪龍”號極地考察船載着中國第三十五次南極科考隊隊員,由東經107度01分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15] 
2018年11月2日,“雪龍”號從上海起航赴南極考察,2019年2月14日自中山站附近海域啓程回國。本次科考期間,考察隊克服南極嚴酷自然環境和各種挑戰,積極應對“雪龍”號意外觸碰冰山突發事件,取得了一些重大科考進展和考察成果。 [15] 
2019年10月15日,破冰船“雪龍2”號從深圳啓航首航南極,與“雪龍”號一起展開“雙龍探極”,開啓中國極地考察新格局。考察以“認識南極、保護南極、利用南極”為根本遵循,掌握南極變化對全球影響的趨勢,提高中國適應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積極參與南極全球治理。“雪龍”號將於10月22日從上海出發,前往中山站開展作業,隨後開展羅斯海和阿蒙森海科考作業,再到戴維斯海、普里茲灣、中山站作業,之後回國,2020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港。 [16] 
2020年4月25日,“雪龍”號完成了歷時183天的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返回上海外高橋中國極地考察基地碼頭。 [17] 
2022年4月,“雪龍2”船於4月20日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行程3.1萬餘海里,“雪龍”船於4月26日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行程3.3萬餘海里。 [28] 
2022年10月26日和31日,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255名隊員分兩批搭乘“雪龍2”船、“雪龍”船從上海出發,共同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2023年4月上旬返回國內。第39次南極考察將圍繞南大洋重點海域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反饋等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大氣成分、水體環境、沉積環境、生態系統等相關領域的調查研究工作。在中山站、泰山站、崑崙站沿線進行冰雪環境監測、天文觀測。利用“雪鷹601”固定翼飛機,開展伊麗莎白公主地等區域的冰下地形探測。對南極中山站、長城站進行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 [29]  山東科技大學王磊、馬衞狀、楊繼超攜帶自研裝備,與“雪龍”號一起出徵南極 [30] 
2023年4月3日,從東南大學獲悉,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隊員乘坐“雪龍號”返回上海國內極地碼頭,東南大學張侃健、葛健兩位老師圓滿完成科考任務回國。 [31] 
2023年11月1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出征,踏上為期5個多月的科考徵程,“雪龍”號和“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從上海出發,主要執行科學考察、人員運送和後勤補給任務 [34]  。還將依託“雪龍”號和“雪龍2”號船分別在東南極普里茲灣、宇航員海等5個海域開展生物生態、水體環境等綜合調查監測。 [35]  11月8日,“雪龍”號駛過赤道。 [37]  北京時間11月17日上午,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完成物資補給任務,駛離澳大利亞弗裏曼特爾港。 [38]  11月28日消息,“雪龍”號成功穿越西風帶後,將於近期抵達中國南極中山站。 [40]  12月1日,自然資源部發布消息,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順利抵達南極中山站,開始大規模卸貨作業。 [42]  12月28日晚,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抵達位於喬治王島的南極長城站,將開展卸貨作業。 [43] 
當地時間2024年1月9日,“雪龍”號離開長城站,前往智利蓬塔。 [44]  北京時間3月6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完成了南極中山站第二次作業和度夏隊員撤站任務,“雪龍”號拉響汽笛,駛離中山站。 [45]  3月27日消息: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於今年4月返回祖國,“雪龍2”號、“雪龍”號將分別停靠香港、青島並向公眾開放。 [46]  3月29日,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和“雪龍2”號相繼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48]  4月10日6時26分,“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停靠山東青島,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圓滿結束。 [49-50]  4月15日18時30分,“雪龍”號返滬。本次極地考察隊於2023年11月1日從國內出發,歷時5個多月,總航程8.1萬餘海里。 [51]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停靠山東青島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停靠山東青島 [50]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北極科考

1999年7月至9月,中國政府組織了對北極地區的首次大規模綜合科學考察,極地考察船“雪龍”號搭載着124名考察隊員首航北極,歷時71天,航行14180海里,對北極海洋、大氣、生物、地質、漁業和生態環境等進行了綜合考察。“雪龍”號最北航行到北緯75度02分。
2003年7月,中國政府組織了第二次北極科學考察,“雪龍”號搭載109名考察隊員遠征北極,破冰挺進北緯80度,全程歷時74天,航行12600海里,開展了海洋、大氣、海冰和生化等多學科的綜合考察,並運用了水下機器人等高新技術,深化了對北極海洋、海冰與大氣相互作用的研究。“雪龍”號在中國航海史上首次跨越北緯80度。
2008年,第三次北極科學考察中,“雪龍”號繼續向北挺進到北緯85度25分。隨着“雪龍”號航行的緯度越來越高,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的範圍越來越廣,但同時也充分表明北極海冰正在快速融化。瞭解北極冰情對於認識北極至關重要。一旦北極冰川融化,將在地球上出現一條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西北航道”,這將成為連接亞洲和歐洲之間最短的海上通道,大大降低航運成本。“隨着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北極海冰加速消融,加上中國科考能力的提升,中國第三次北極科考將有望突破第二次科考到達的最北緯度(北緯80度),前進到北緯82度至85度之間。”這將為人類探尋“西北航道”作出重要貢獻。
2010年06月25日,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駛離上海,北京時間2010年8月6日凌晨4時29分,雪龍號“輕鬆”打破了中國航海史最高緯度紀錄——北緯85度25分。“雪龍”號在一路北上過程中,遇到許多大塊浮冰中裂開的開闊水道,“雪龍”號幾乎可以全速前進。研究“北極海冰快速變化機理”和“北極海洋生態系統對海冰快速變化的響應”,是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的兩大科學目標。
2012年7月2日上午,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科考船極地科學考察船青島出發,前往北極進行科考任務。在為期80多天的考察過程中,18500海里,其中在北極冰區航行5370海里,並首次穿越北極航道往返大西洋和太平洋,開創了我國船舶從高緯度穿越北冰洋航行的先河,最北到達北緯87度40分。2012年9月27日,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科學考察任務。
2014年7月11日,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從上海起程,前往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考察區域白令海、白令海峽、楚科奇海和海台、加拿大海盆等,計劃考察時間為76天,總航程約11057海里。本次科考的重點是執行“南北極環境綜合考察”專項中的北冰洋區域現場考察任務,考察內容涉及北極海洋水文與氣象、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洋生物與生態、海洋化學等環境要素的分佈特徵和變化規律。此次考察將通過重點海域斷面調查、錨碇長期觀測、走航觀測、拋棄式設備觀測、冰站觀測等手段開展,計劃在北冰洋海冰上設置8個短期冰上觀測站和1個長期冰上觀測站。考察隊配備了船載直升機用於海冰航路勘測和科研保障。考察的重點項目為海洋環境變化和海-冰-氣系統變化過程的關鍵要素,瞭解北冰洋重點海域以及北太平洋邊緣海重點海域海洋水文、海洋氣象、海冰等基本環境信息,獲取調查海域海洋環境變化的關鍵要素信息,建立重點海區的環境基線,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北極航道利用、極地海洋數據庫的完善等提供基礎資料和保障。本次北極科學考察隊由科研人員、組織協調與管理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媒體記者和“雪龍”號船員組成,共計128人,包括6名來自美國、俄羅斯、法國、德國的科學家和1名來自我國台灣地區的科學家。
科考收穫完成了90個海洋定點站位的綜合考察、7個短期冰站和1個長期冰站的現場考察作業任務,獲得了豐富的數據資料和樣品。考察隊首次在楚科奇海台和加拿大海盆區域進行綜合地球物理考察作業,獲得重力、磁力、地震和熱流等多項數據資料;首次在直升機支持下,由中美雙方合
沉積物捕獲器 沉積物捕獲器
作布放3套冰基拖曳式浮標,並首次在北極地區成功布放3組由多個冰浮標組成的浮標觀測陣列;繼第三次北極考察成功布放沉積物捕獲器後,再次在加拿大海盆區域成功布放一套沉積物捕獲器
值得一提的是,由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研製的“北極ARV”水下機器人在此次科考中一試身手。其先後三次自主完成長期冰站指定海冰區的冰下光透射輻照度、海冰厚度、冰底形態、海洋環境等參數測量工作,並執行了“雪龍”號船底海冰分佈、尾部甲板重力柱下放、布放冰浮標在水下形態等勘察任務。
“雪龍”號將按計劃於2014年9月24日返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 [18] 
2017年9月23日,順利完成中國首次環北冰洋考察,考察中共實施了7個海冰站位和49個海洋站位作業,開展了以海洋基礎環境、海冰、生物多樣性、海洋塑料垃圾等要素為重點的多學科綜合調查,收集了豐富的冰芯、岩心及生物樣品,獲取了大量大氣、海冰、海洋觀測數據和影像資料,助推“冰上絲綢之路”建設。 [19] 
2017年10月10日,中國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考察任務,乘坐“雪龍”號順利返回上海。 [20] 
2018年7月20日,中國第9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將於乘坐“雪龍”號,從上海出發前往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21] 
2018年9月8日,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北冰洋科學考察任務,乘“雪龍”號極地科考船駛出北極圈。 [22]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科考紀實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女駕駛員

2009年,中國第26次南極科考隊隊員共計250多人,是自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以來人員最多的一次。其中,年齡最大的59歲,年齡最小的僅20歲。科考隊整體趨向年輕化,隊員平均年齡僅為35.8歲。本次考察隊中共有12名女隊員,包括1名女性駕駛員、2名女性氣象保障人員和2名女內陸隊員等。其中,“雪龍”號極地科考船迎來了其歷史上首位女性駕駛員謝潔瑛。27歲的謝潔瑛上海海事大學的教師。作為此次“雪龍”號4名駕駛員之一的她,曾專門到上海海事大學的校船育鋒輪上實習了一個月,並駕駛“雪龍”號進行了試航。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防範海盜

為了防海盜,雪龍船攜帶了衝鋒槍機槍手槍和近萬發子彈。船上成立20多人的武裝小組,每個人都有持槍證。
根據應急計劃,一旦“雪龍”號遭遇海盜劫船,值班駕駛員將鳴放長達30秒的報警信號,全船廣播;船長任總指揮,掌握敵情,負責對外聯繫;政委擔任現場指揮,組織動員人員,根據敵情隨機應變;值班水手打開甲板上所有照明燈、操縱探照燈;水手長和機匠長負責準備自衞武器,分別控制生活區和機艙通道;木匠和三管輪分別負責接水龍頭和啓動消防泵;輪機長負責指揮機艙人員,應急操縱機器,組織關閉機艙;船上其他人員在餐廳集合,根據需要組成自衞隊。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被困事件

雪龍號 雪龍號
2013年12月25日5時50分,正在南極執行科考任務的中國破冰船“雪龍”號收到澳大利亞海上搜救中心電話:一艘載有74人的俄科考船“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在南極附近海域被浮冰困住,兩座冰山正向其漂移,情況危急,希望“雪龍”號前往遇險地點施救。
“雪龍”號船長王建忠嚴格履行《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第一時間改變計劃航線,以15節最大航速直奔遇險地點。對這場南極國際救援行動,中國國家海洋局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應急小組初步制定“雪龍”號協助破冰,“雪鷹12”直升機救援,“黃河艇”、“中山艇”救援等多套方案,盡一切可能救援俄遇險船隻。船隻上也已經做好充分的準備,各種物料儲備也做好了供給準備。
中國第30次南極考察隊2014年1月2日完成對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被困52名乘客救援工作後,“雪龍”船準備回撤時受阻。船隻受困於南緯66度39分、東經144度25分的密集浮冰區,部分浮冰厚達3米至4米,距離最近的清水區約21公里。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
2014年1月7號下午18時,“雪龍”號駛出亂冰區,進入清水區航行。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參與馬航370搜尋

同時後面的馬航MH370失蹤的搜尋也參與進來 [23-24] 
2014年12月17日,中國“雪龍”號科考船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中遇險脱困的影像資料存入國家海洋博物館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第34次南極科考隊

2018年3月6日凌晨起,“雪龍”號抵達西經126度上的首個站位並開始温鹽深採水作業。隨後幾天,科考隊克服了西風帶和氣旋影響區的惡劣天氣和海況,進行了海洋温度、鹽度、海流觀測和生物拖網採樣等一系列作業,沿西經126度自南向北完成了南緯64度至60度之間5個海洋站位觀測,圓滿完成了西風帶的全深度斷面觀測,
科考隊員、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史久新介紹,南極繞極流主要是由南半球西風驅動,是地球上最強的海流,也是唯一的東西貫通洋流,在全球大洋物質和能量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也是全球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西經126度斷面是該海域僅有的兩個曾有歷史數據的經向斷面之一,美國曾在此斷面做過觀測。此次觀測獲得的新數據對於研究氣候變化有重要意義。
科考隊領隊、首席科學家楊惠根説,這是中國南極科考隊首次在西風帶和南極繞極流核心海域開展全深度斷面觀測,獲得的數據對研究最近幾十年南大洋水團和環流變化有重要參考價值。 [1]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主席參觀

習近平看望“雪龍”號全體科考人員 習近平看望“雪龍”號全體科考人員
當地時間2014年11月18號上午11點左右,正在澳大利亞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轉抵塔斯馬尼亞州首府霍巴特,繼續訪問行程。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步出專機後,向在場接機的當地官員和學生揮手示好。當地副州督布洛和州長霍奇曼到場迎接。習近平其後會出席由當地州政府所設的午宴。澳大利亞媒體報道,習近平將沿霍巴特的海濱遊覽,並會登上目前停靠在當地港口的中國雪龍號破冰船參觀。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碰撞冰山

2019年1月19日上午10時47分,“雪龍”船在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任務期間,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區航行中,因受濃霧影響,在南緯69°59.9',西經94°04.2'位置與冰山碰撞,碰撞時船速3節(約5.56千米/小時),船艏桅杆及部分舷牆受損,無人員受傷,壓載水艙、油艙、主機及其他船舶動力設備、通訊導航設備運行正常。 [36] 
情況發生後,自然資源部高度重視,立即研究部署並開展應對工作,把人員安全放在首位,及時對船舶安全狀態進行監測,精心組織對受損部位進行檢修,在確保安全前提下,制定後續科考作業方案 [36]  ,目前“雪龍”船運行正常。 [2]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抵達中山站

2019年2月9日,“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抵達南極中山站,開始用船載直升機“雪鷹12”向中山站吊運燃油。
2019年1月29日,“雪龍”號搭載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部分隊員從長城站航向中山站。在中山站附近停留6天,3月10日左右回到上海。 [25] 
2019年12月1日,“雪龍”號與“雪龍2”號兩艘極地科考破冰船停靠中山站固定冰外緣,相距約500米。計劃從“雪龍”號船上卸下的1450噸物資中,已運達中山站和內陸出發基地的物資達1253.9噸,其中直升機吊運466.4噸,雪地車運輸787.5噸。 [26]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北極海冰上架設自動氣象站

2023年7月12日,“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緩緩駛出港口,載着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從上海出征,前往北冰洋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本次科考總航程約1.55萬海里,計劃於2023年9月下旬返回上海。 [32] 
2024年4月16日8時45分,“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順利返航“回家”,靠泊在位於上海外高橋的中國極地科考國內基地碼頭。此前,與“雪龍2”號共同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雪龍”號已於2024年4月15日18時30分返滬。 [52]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相關信息

2019年3月12日報道,2013年底2014年初中國破冰船“雪龍”號參與營救被困俄羅斯船隻的英雄事蹟將被翻拍成電影《雪龍號》(Snow Dragon),其幕後團隊包括2016年電影《薩利機長》的編劇託德·科馬爾尼基(Todd Komarnicki)和製片人之一艾琳·斯圖爾特(Allyn Stewart)。 [27] 
北京時間2023年11月22日凌晨,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停靠新西蘭利特爾頓港,將開展物資補給等工作並接7名新隊員上船。“雪龍2”號計劃於11月23日離開港口,並和裝載建設新考察站物資的“天惠”輪匯合,兩船相伴穿越西風帶和浮冰區,前往羅斯海新站 [39] 
北京時間2023年12月1日,正在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歷經一個月的航行,抵達中山站。接下來,全體人員將按照分工,盡全力完成中山站區域全部卸貨任務。 [4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