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翁

鎖定
“阿翁”本意是中國文言文中用以對祖父、父親、丈夫的父親或老年男子的尊稱和敬稱。它的引申含義指巴勒斯坦亞西爾·阿拉法特(1929-2004),他是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巴勒斯坦的驕子,他親身經歷過四次中東戰爭的洗禮,畢生致力於爭取恢復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民族權利的正義事業。
中文名
阿翁
外文名
Yasser-Arafat
含    義
祖父父親或老年男子的尊稱
引申含義
阿拉法特

目錄

阿翁本意

ā wēng
阿翁
1.祖父。
出處:
南朝劉義慶世説新語·排調》:“ 張蒼梧 是 張憑 之祖,嘗語 憑父 曰:‘我不如汝。’ 憑 父未解所以。 蒼梧 曰:‘汝有佳兒。’ 憑 時年數歲,斂手曰:‘阿翁詎宜以子戲父?’”
杜甫示從孫濟》詩:“阿翁懶惰久,覺兒行步奔。” 元 柳貫 《祭孫秬文》:“阿翁與汝阿爹阿你,以家饌祭於中殤童子 阿秬 之魂。”
2.對年長者的敬稱。
出處:
《周書·陸騰傳》:“﹝ 陸騰 ﹞尚 安平主 ,即 東萊王 貴平 女也。 魏孝武 幸 貴平 第,見 騰 ,與語悦之,謂 貴平 曰:‘阿翁真得好壻。’”
《北史·魏常山王遵傳》:“及出, 廣平王 懷 拜 紹 ,賀曰:‘阿翁乃皇家之正直,雖 朱雲 、 汲黯何以仰。’”
《新五代史·晉高祖皇后李氏傳》:“皇帝阿翁發自 冀 北,親抵 河東 ,跋履山川,逾越險阻。”
3.為老年男子的自稱。
出處:
清 獨逸窩退士 《笑笑錄·攫鞋》:“ 鄭仁凱 為 密州 刺史,有小奴告鞋穿, 凱 曰:‘阿翁為汝經營。’”
4.父親。
出處:
《三國志·魏志·趙王幹傳》“ 黃初 二年,進爵,徙封 燕公 ”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幹 一名 良 …… 良 年五歲,而 太祖 疾困,遺令語太子曰:‘此兒三歲亡母,五歲失父,以累汝也。’太子由是親待,隆於諸弟。 良 年小,常呼 文帝 為阿翁,帝謂 良 曰:‘我,汝兄耳。’”
梁章鉅 《稱謂錄·方言稱父》:“《小知錄》: 周 、 秦 、 晉 、 隴 皆曰阿翁。”
5.用以稱丈夫的父親。
出處:
趙璘 《因話錄·宮》:“上召而慰之曰:‘諺雲:不痴不聾,不作阿家阿翁。’”
郝懿行 《證俗文》卷四:“舅姑亦曰翁姑。案:舅曰阿翁。《唐書》 代宗 曰:‘不痴不聾,不作阿翁。’姑曰阿姑,《顏氏家訓》:‘絡索阿姑餐。’”
6.《楊貴妃秘史》裏的太監 [1] 

阿翁引申含義

講話中的阿拉法特 講話中的阿拉法特
亞西爾·阿拉法特(Yasser-Arafat,阿拉伯語:ياسر عرفات‎,1929年8月24日-2004年11月11日)全名:名:拉赫曼·阿卜杜勒·拉烏夫·阿拉法特·古德瓦·侯賽尼。被中國人尊稱為阿翁。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巴勒斯坦驕子,從小就是孩子王,親身經歷過四次中東戰爭的洗禮,畢生致力於爭取恢復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民族權利的正義事業。生活中,他與三個女人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與世長辭。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唁電中説:阿拉法特的逝世,不但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巨大損失,也使中國人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朋友。 [2] 
從孩子王到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小時候經常模仿軍人的動作,做一些帶有軍事色彩的兒童遊戲。1959年,年僅30歲的他與戰友一起創建“法塔赫”和“暴風部隊”。1965年打響了反對以色列侵略鬥爭的第一槍,1968年出任了巴解組織主席。阿拉法特出生時名叫穆罕默德·阿卜杜·拉烏夫·阿拉法特。他於1929年8月27日出生在耶路撒冷一個地地道道的巴勒斯坦家庭裏。當他早年讀小學時,他的老師為紀念死去的戰友亞西爾,便給他改名為亞西爾·阿拉法特,激勵他長大繼承巴勒斯坦革命先輩的遺志,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業。他有兩個姐姐、三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在兄弟姐妹七人中,他排行第六。他父親叫阿卜杜·拉烏夫·阿拉法特,出身於一個商賈和宗教大家庭,屬穆斯林遜尼派。這個家庭祖籍分佈在加沙地帶和汗·尤尼斯地區,與侯賽尼家族有親緣關係。阿拉法特的母親扎赫娃·侯賽尼,屬侯賽尼家族。這是一個大家族,在耶路撒冷加沙地帶非常有影響。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這個家族的代表人物———加沙地區的伊斯蘭首領阿明·侯賽尼就曾領導當地人民反對過英國的殖民主義及猶太人的統治。
由於英國殖民當局在政治和經濟方面向阿拉法特的父親施加了很大壓力,他父親被迫背井離鄉到達開羅。這樣,操持家務、撫養孩子的重擔幾乎全部落到他的母親扎赫娃身上。艱難的歲月和沉重的負擔大大損害了她的健康。當亞西爾·阿拉法特只有四歲、他的弟弟法塔希只有18個月的時候,他們的母親就過早地離開了人間。
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小時候是一個聰明勇敢的少年。他經常模仿軍人的動作,做一些帶有軍事色彩的兒童遊戲。他是個“孩子王”,放學之後便把小夥伴們集中起來進行操練。他手裏拿着一根指揮棒,儼然像一個指揮員,向小朋友們發佈命令。當大姐英阿姆看到這一情景時,便親切地叫他“將軍”。“訓練”結束後,阿拉法特把大姐給他的糖果分給小夥伴們吃。有時候,阿拉法特在院子裏搭上一頂帳篷,晚上就睡在裏面體驗一下軍人的生活。
阿拉法特從七歲起開始上學。他自幼熟讀《古蘭經》,精通伊斯蘭教義,從而成為一名虔誠的穆斯林。據他的啓蒙老師講,阿拉法特聰明過人,理解能力很強,老師講的東西都能記住,也能比較快地背誦《古蘭經》。
隨着歷史年輪的轉動,阿拉法特不斷成長,逐漸成為一個富有強烈愛國主義思想和正義感的青年,較早地參加了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學生運動。
1950年,阿拉法特進入開羅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在這段時間裏,阿拉法特結識了埃及自由軍官組織集團中的一些成員,併成為納賽爾的崇拜者。1952年上半年,阿拉法特當選為巴勒斯坦學生聯合會主席。
阿拉法特在開羅期間,埃及政局複雜多變,政局的主宰者是加麥爾·阿卜杜拉·納賽爾納賽爾行伍出身,是埃及自由軍官組織的領導人,也是推翻埃及封建王朝的實際領袖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的奠基者。1954年11月,他出任代總統、代總理。1956年6月,他當選為總統兼任總理。阿拉法特一度對納賽爾寄予厚望,但事實卻讓他大為失望。納賽爾確實關心巴勒斯坦問題,但他想把這個問題納入埃及的控制下。納賽爾不願意讓阿拉法特等人成為獨立的巴勒斯坦軍事組織的領導人。阿拉法特在認真考慮後,認為必須成立自己的組織。
1959年阿拉法特與戰友阿布·傑哈德等人成立了“法塔赫”組織。在阿拉伯語中,“法”、“塔”、“赫”三個字是“巴勒斯坦”、“解放”、“運動”三個詞的字首。他們成立了“法塔赫”領導下的軍事組織,取名為“暴風部隊”,建立了“法塔赫”組織系統,規定“法塔赫”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
1965年1月1日,阿拉法特及其戰友領導“暴風部隊”游擊戰士打響了反對以色列侵略鬥爭的第一槍。這一天就成為巴勒斯坦革命爆發日。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裏,阿拉法特一直活躍在這一地區,但因政治原因,他曾兩次在敍利亞、一次在黎巴嫩被捕,被迫轉入地下活動,化名為阿布·阿馬爾。他繼續領導巴勒斯坦游擊隊從約旦邊境和加沙地帶不斷向以色列發動襲擊。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前後,他領導“法塔赫”所屬的“暴風部隊”多次在以色列佔領區作戰,其影響不斷擴大。
身着軍裝的阿拉法特 身着軍裝的阿拉法特
1968年,阿拉法特親自指揮了著名的卡拉馬戰役。卡拉馬位於約旦河東岸60公里處,是約旦境內的戰略要地。自三次中東戰爭後,“暴風部隊”經常從這裏出發,開展反對以色列的遊擊活動,引起了以色列的強烈不滿。以色列視卡拉馬為眼中釘,制定了剷除這處“暴風部隊”根據地的作戰計劃。1968年3月21日凌晨,以色列出動15000名侵略軍,兵分三路,在大批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大舉進犯卡拉馬城。經過三天激戰,以色列軍隊一敗塗地,損失慘重。以軍400多名官兵被殲滅,一架直升機被擊落,17輛坦克和裝甲車被擊毀。這次戰役大滅了以色列侵略軍的氣焰,大長了巴勒斯坦、約旦人民和其他阿拉伯人民的志氣。這次戰役的勝利也使阿拉法特聲名遠揚,大大提高了他在“法塔赫”、巴解組織及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在阿拉伯語中,卡拉馬是“尊嚴”的意思。這場卡拉馬戰役就是為了捍衞尊嚴,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1968年6月,阿拉法特當選為“法塔赫”執委會主席。在巴勒斯坦各個解放組織和陣線之中,“法塔赫”是實力最強、最有影響力的一個組織,也是最受巴勒斯坦羣眾擁戴的一個組織。1969年2月,他接替艾哈邁德·舒凱里,出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委會主席,成為巴勒斯坦事業的最高統帥。
阿拉法特任主席後,把壯大巴勒斯坦武裝力量、開展武裝鬥爭作為首要任務來抓。在阿拉法特的領導下,巴勒斯坦游擊隊在黎巴嫩迅速發展,並積極開展反對以色列的軍事活動。
四次中東戰爭的洗禮: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這個地區成為世界有名的“火藥庫”,爆發了四次中東戰爭。阿拉法特參加了這四次中東戰爭。他不僅是這些戰爭的直接參與者,也是這段歷史的見證人。 [3] 
人物簡歷
1929年8月24日,生於埃及開羅(另説8月4日出生在耶路撒冷
1948年,參加第一次阿以戰爭
1950年,進入開羅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
1952年,當選為巴勒斯坦學生聯合會主席
1959年,組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簡稱“法塔赫”),並出版《我們的巴勒斯坦》一書
1964年,組建“法塔赫”軍事組織“暴風”突擊隊
1969年,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委會主席
1973年,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裝力量總司令
1989年,當選巴勒斯坦國總統
1991年9月28日,蟬聯總統
199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1996年,當選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
2004年,於法國貝爾西軍醫院逝世 [4] 
傳奇人生
第一次中東戰爭中打坦克
這四次中東戰爭都是圍繞阿以爭端和巴以衝突進行的,自然也離不了大國的介入。而中東問題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巴勒斯坦問題由來已久,1948年5月15日凌晨,阿盟五個成員國分別向以色列開戰,打響了第一次中東戰爭,也被稱為巴勒斯坦戰爭
1948年4月的一天,阿拉法特與一名同學及一名埃及少校動身去巴勒斯坦。然後,他們三人又分頭行動。阿拉法特英勇地投入到戰鬥中去,用迫擊炮擊毀了以色列的一輛坦克。他在戰鬥中機動靈活,戰功卓著,引起對方的重視,把他列為重點搜捕對象之一。看來,阿拉法特傳奇的人生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就已初見端倪。
阿拉法特曾經直言不諱地談到他對第一次中東戰爭的看法,他説:“我不能忘記,當阿拉伯軍隊開進巴勒斯坦時,我在加沙地帶。一位埃及軍官來到我們分隊,命令我們放下武器。開始我不相信我的耳朵。我們問:‘為什麼?’這個軍官説,這是阿拉伯聯盟的命令。我們抗議,可是沒有用。軍官給了我一張收到我的來福槍的收據。他告訴我,我可以在戰爭結束後取回。這時我明白了我們被這些阿拉伯國家出賣了。我自己被他們的背叛深深觸痛了。”
第二次中東戰爭中清地雷
時過八年,阿拉法特參加了蘇伊士運河戰爭納賽爾是這場戰爭埃及方面的統帥和英雄,阿拉法特也在這場戰爭中受到洗禮。1956年7月,阿拉法特完成了在開羅大學的學業,成為一名工程師。當納賽爾發出全民總動員後,他立即主動報名,自願到埃及部隊服役。埃及方面授予他少尉軍銜,帶領一批工兵前往塞得港地區,負責清理未爆炸的炸彈。
阿拉法特進入戰區後,面臨着生死的考驗。他滿腔熱血,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每天,他都冒着敵人的炮火進入陣地進行作業。他面臨的是雙重危險,一是來自敵方的危險;二是來自處理未爆炸彈和地雷的危險。膽大心細的阿拉法特憑藉自己的經驗和膽識,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蘇伊士運河戰爭結束後,阿拉法特回到開羅。埃及軍方有關負責人對他説,他是一名處理炸彈的專家,有很高的技術水平,如果願意留在埃及軍隊工作,可以得到提升,從事教官訓練工作。阿拉法特拒絕了這項工作,他説:“我告訴他們,我已另有工作。我知道,假如我留在部隊,我就必須遵守各種規章制度,我就不能自由地開展組織工作。”於是,他毅然離開埃及,到科威特創建巴解組織。
□第三次中東戰爭中打游擊
1967年,阿拉法特參加了第三次中東戰爭。因戰爭於6月5日打響,所以又稱“六·五戰爭”。在“六·五戰爭”過程中,阿拉法特領導“法塔赫”所屬的“暴風部隊”在以色列佔領區作戰。6月7日,他與“法塔赫”代理司令乘車前往戈蘭高地作戰前線偵察敵情,協同敍利亞軍隊進行戰鬥。法塔赫的戰士們作戰勇敢,在陣地上與以軍展開激戰。與此同時,他們還派出一些戰鬥小組,攜帶迫擊炮等武器,到敵人後方作戰。阿布·傑哈德説,以色列司令承認,以色列推遲了進攻時間,因為他們的部隊遭到了來自背後的打擊。在以色列軍隊腹背進行作戰的正是巴勒斯坦“法塔赫”這些年輕的戰士。
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後,阿拉法特仍然留在巴勒斯坦,在以色列佔領區生活戰鬥了四個多月。他經常生活在巴勒斯坦農民中間,效仿當地的農民戴方格頭巾。他對這種頭巾有專門的解釋。他説,黑白方格代表巴勒斯坦農民;紅白方格代表沙漠中的貝都因人;方格中的白色代表城市中的居民。自那時起,他一直戴這種頭巾,藉以顯示他的獨特風格,也表達他對巴勒斯坦人民的真摯感情。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搞穿插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中東處於“不戰不和”的局面。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爆發日為猶太教贖罪日,戰爭期間又值伊斯蘭的齋月,故又稱“贖罪日戰爭”或“齋月戰爭”。
阿拉法特對“不戰不和”的局面感到焦慮,對被驅逐出約旦感到惱恨,對巴勒斯坦有些激進組織搞暗殺、綁架、劫持飛機等行為感到不妥但又無法控制。
在戰前召開的協調會上,阿拉法特承擔的任務是指揮一支巴勒斯坦武裝力量,穿插到以色列佔領區,在敵後形成第二戰場。
戰鬥打響後,巴勒斯坦游擊隊員們大顯身手,四處出擊。巴勒斯坦這支特別縱隊在以軍腹部神出鬼沒,使以軍惶惶不可終日,感到非常頭痛。就這樣,阿拉法特指揮的巴解游擊隊嚴重威脅到以軍的後方,對以軍的行動形成很大牽制,使以軍首尾難以兼顧,從而有力地配合了埃及和敍利亞前線的戰鬥。
四次中東戰爭未能解決巴勒斯坦問題,阿拉法特仍在鬥爭,他的生命安全不斷受到威脅,幾經死裏逃生。
阿拉法特的妻子和女兒 阿拉法特的妻子和女兒
生命裏三個女人
在阿拉法特看來,愛情和自由戰士形象是自相矛盾的。他以及他的同僚都用“沒有時間”來避開愛情這個話題。有三個女人走進過他的情感世界。與他相差34歲的金髮女郎蘇哈相遇後,阿拉法特成為了新郎,已經62歲。阿拉法特年輕時曾説:“無數的艱難困苦在等着我,我決定終生不娶。我認為,我應該為我的人民,為所有的孩子做出犧牲!”1958年,29歲的阿拉法特赴科威特任公共工程師,他在科威特工作期間,發生過一個令他終生難忘、也為世人廣為流傳的愛情故事。那時,阿拉法特的好友曾屢次為他巧搭鵲橋,他都予以謝絕。據他的戰友説,阿拉法特曾經有過戀人,但他為了巴勒斯坦事業,只好忍痛割愛,一度做出一輩子不結婚的決定。
在若干年之後,他在回憶這件痛苦的往事時,曾説過這樣一段話:“我是一個凡人,何嘗不想有妻室兒女,但我知道,無數的艱難困苦在等着我,我不忍心讓一名婦女承受這些艱難困苦。因此,我決定終生不娶。我認為,我應該為我的人民,為所有的孩子做出犧牲!”這就是一個鐵骨錚錚的英雄漢的鋼鐵誓言。
阿拉法特在青年時代曾立下終生不娶的誓言,但隨着情況的變化,他的愛情觀發生了變化。1971年,阿拉法特在貝魯特第一次見到時年30歲喪偶的娜達時就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娜達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曾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貝魯特的美國大學。娜達熱愛自己的祖國,決心為巴勒斯坦事業而奮鬥。阿拉法特與她交往甚密,逐漸產生了感情。1975年,黎巴嫩爆發大規模內戰,黎巴嫩的穆斯林與巴解組織為一方,黎巴嫩的基督教徒為另一方,雙方展開血腥激戰。由於娜達與交戰雙方都有良好關係,她便成為溝通交戰雙方的橋樑。一天夜裏,她從總統府返回住所時,突遭暗殺身亡。
當阿拉法特聽到這一噩耗時痛哭失聲,悲慟欲絕。後來,當有人問起這段戀情時,阿拉法特坦誠地説,確有此事,他已經向娜達求婚,娜達也同意嫁給他。
但不幸的是,這段戀情以悲劇告終,阿拉法特再次把個人婚姻問題置於腦後。
1989年阿拉法特訪問法國時,偶然遇到一位苗條漂亮的金髮女郎,這位女士叫蘇哈·塔維爾。那年阿拉法特60歲,蘇哈的美貌與才華吸引了阿拉法特。阿拉法特瞭解到,蘇哈一家都信奉基督教,但是蘇哈熱愛巴勒斯坦事業。他們衝破宗教隔閡於1991年10月在突尼斯秘密結婚,那年阿拉法特62歲,蘇哈28歲。 [5] 
當人們問蘇哈為什麼要嫁給阿拉法特時,她回答説,她是百分之百心悦誠服地要嫁給阿拉法特。她説:“我對他的感覺大概同二戰期間法國人對戴高樂的感覺差不多,他是獨立和統一的象徵,是靠憨直與真誠打動了我。”
當記者問阿拉法特為什麼改變初衷決定結婚時,阿拉法特當着蘇哈的面説:“我為什麼突然決定要結婚呢?因為我終於找到了一個能夠接受我的女人,而這樣的女人在世界上只有一個。”蘇哈喜歡稱呼阿拉法特為老頭子,有時叫他阿布·阿馬爾或主席。她這樣評價阿拉法特:“在形勢最惡劣的緊張關頭,他從沒有沮喪氣餒過。他是難以征服的,因為他是獅子星座。”
軟禁生活
阿拉法特參與活動 阿拉法特參與活動
從空中總統變成籠中之鳥:長期以來,阿拉法特在自己的祖國沒有安身立足之地,為了巴勒斯坦事業只好四處奔波。他是世界上空中飛行最多的領袖人物,被成為“空中總統”。但是此後阿拉法特由空中總統變為“籠中鳥”,失去了行動自由,過着軟禁生活。
阿拉法特的夫人蘇哈在阿拉法特遭受軟禁時獨自帶着女人扎赫娃生活,她們已有很久沒有見到阿拉法特了,非常思念他。
此時的阿拉法特正被軟禁在位於約旦河西岸城市拉馬拉的官邸中。這座官邸多次遭以色列空襲、炮擊和坦克破壞,到處是斷垣殘壁和碎石瓦礫。阿拉法特的活動空間很小,除了辦公和會客外,他還住在這裏。
驅逐阿拉法特是沙龍蓄謀已久的計劃。沙龍在新一屆內閣組成就職儀式上稱,新內閣面臨着一項極為艱鉅的任務,這就是要向巴勒斯坦當局首腦宣戰,要推翻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阿拉法特聽到這一消息後堅定地説:“這是我的祖國,他們可以殺死我,但是沒有人能夠把我趕走。”巴勒斯坦人聽到這一消息立即湧向街頭,舉行大規模抗議示威遊行。人們高舉着阿拉法特畫像,從四面八方奔向阿拉法特官邸。數千人羣情高呼:“為了你,我們願付出鮮血和生命!”晚風中,阿拉法特出現在大樓門口,一邊向羣眾揮手,一邊高聲回答:“為了巴勒斯坦,我們願付出鮮血和生命!”
阿拉法特會見江澤民 阿拉法特會見江澤民
以軍炸燬了緊靠阿拉法特官邸的一幢巴方安全部隊的建築,在阿拉法特官邸繼續摧毀“非關鍵性”辦公室,並將以色列旗幟插上了官邸大樓。阿拉法特的活動空間只剩下幾間辦公室,辦公樓四周被三米高的鐵絲網圍住,形同監獄。以軍在阿拉法特官邸各處埋設了炸藥,要求包括阿拉法特在內的所有人離開官邸,以軍切斷了阿拉法特官邸的水、電源及電話。阿拉法特生活在狹窄的辦公樓裏,只能靠一些餅乾和罐頭食品度日。在這種嚴峻時刻,阿拉法特鎮定自若,他身後放着衝鋒槍,桌子上擺着幾瓶礦泉水,每天都在辦公室內堅持批閲文件,仍能酣然入睡。他要求身邊的人要保持冷靜,臨危不懼。
兩年多來,阿拉法特已在這樣的環境中形成了適合自己的生活規律。這位74歲的老人每天清晨四時起牀,先誦讀《古蘭經》,再看阿拉伯文和英文報紙。他稍稍休息一下,就開始鍛鍊身體。他的鍛鍊方式因受條件所限,顯得非常簡單,在狹小的室內空間活動活動手腳,騎一會兒自行車。在以色列圍困稍有放鬆的情況下,他在貼身警衞保護下走出辦公樓,坐在廢墟上曬曬太陽,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早六點半左右,他開始用早餐。阿拉法特的生活本來就儉樸,被軟禁後的生活就更加儉樸。吃點芝麻麪包加奶酪和雞蛋,喝點果汁和加蜂蜜的紅茶,就是他慣常的早點。然後他開始工作,直到下午兩點半才用午餐。他一般不單獨用午餐,通常都與到訪的客人和共事的助手共進午餐。下午睡一會覺,他又繼續工作,晚上十時之後用餐,晚餐多為清淡的食品和水果蔬菜。他睡眠很少,每天最多睡五小時,其餘時間幾乎都是工作。這對於古來稀的老人來説,實屬罕見。
對於阿拉法特來説,他為巴勒斯坦事業奮鬥了一輩子,經歷了艱難困苦,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正如他所説,他歷來就蔑視以色列的槍口。但他也深知自己的處境,這是他的一大劫難。長期以來,阿拉法特在自己的祖國沒有安身立足之地,為了巴勒斯坦事業只好四處奔波。他是世界上空中飛行最多的領袖人物,被稱為“空中總統”。在談到這個問題時,他曾這樣説:“我這一輩子在飛機上的時間比在地面上的還多。因此,飛機既是我的祖國,又是我的墳墓。”
人物名言
1·關於自己
“從我開始,自上而下,沒有人不會犯錯誤。就連先知也難免出錯。”2004年8月18日,在拉馬拉就巴政府腐敗問題對立法者的講話。
住院中的阿拉法特 住院中的阿拉法特
“我要死在巴勒斯坦,永不離開這裏。”2003年9月14日,在拉馬拉通過廣播向黎巴嫩的支持者發表的講話。
“我為這次重要的、歷史性民主選舉深感自豪。”1996年1月22日,當選巴勒斯坦民主權力機構主席後的講話。
“這就是典型的亞西爾·阿拉法特。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1994年7月1日返回加沙時的講話。
2·關於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如果沒有你,我的夢想就不完美。”
“我們在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上是合為一體的。無論誰喜不喜歡耶路撒冷,也無論誰能不能去那兒喝到海水,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1997年8月 20 日,在巴勒斯坦各政治派別會議上的講話。
“將巴勒斯坦國旗掛在耶路撒冷,掛在耶路撒冷的牆上,掛在耶路撒冷的尖塔上,掛在耶路撒冷的教堂上,是我的權利。”1994年7月15日,剛返回加沙主持政局時的講話。
3·關於巴勒斯坦人民
“這個獎勵不屬於我。它屬於我的人民。他們遭受了太多磨難,他們能夠勇敢地為我們的烈士、我們的囚犯、我們的孩子和未來實現和平。”1994年10月13日,得知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的講話。
“我能給人民什麼?一枚導彈?一顆炸藥?我沒有這些東西。一支生化武器?天哪!我能給人民唯一的導彈就是你們的統一,你們的統一,你們的統一。”1991年9月27日,對巴勒斯坦人民的講話。
4·關於巴以和平
“為實現和平的戰鬥是我們人生中最艱難的戰鬥。它值得我們付出全力,因為和平的土地,和平的土地渴望全面和平。”1993年9月13日,與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實現歷史性握手、簽訂奧斯陸協議後的講話。
“我們與誰實現和平?我們將與敵人實現和平。我們不是為了戰爭而努力,我們要為和平,和平而努力。”1998年12月13日,美巴在突尼斯對話後,在表示希望這次對話能夠實現巴以進行直接和平談判時的講話。
“我帶着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這裏,請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落下。”1974年11月,在聯合國大會上的首次講話。
5·關於以色列和以色列人民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承認以色列國在和平、安全中生存的權利。”1993年9月9日,對以色列前總理拉賓的講話。
“這不僅是以色列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損失,也是整個世界的損失。”1995年11月5日,在以色列前總理拉賓遇刺後的講話。
“這是別人的錄音帶。是偽造的錄音帶。我根本就不在乎一盤偽造錄音帶。”1992年2月12日,一盤據稱是阿拉法特的錄音帶稱猶太人是“狗”、“垃圾”,阿翁對此發表的講話。
阿拉法特與中國
阿拉法特是中國人民長期熟悉的老朋友,曾十多次正式訪華,會見過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等中國領導人。
1964年,阿拉法特在其戰友阿布·傑哈德陪同下首次訪華,中國的邀請單位是中國亞非團結委員會。當時阿拉法特正在籌備開展武裝鬥爭,他訪華時的化名叫萊烏夫。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會見他時強調,中國人民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鬥爭,同意為巴方培訓人員,表示將向巴方無償提供軍事援助。與此同時,周總理還提醒阿拉法特等人要注意鬥爭策略,不要提諸如“把以色列趕入大海”之類的口號,因為這類口號不利於巴勒斯坦的鬥爭。
1965年5月,巴解組織在北京設立辦事處。中國政府決定,該辦事處享有外交機構待遇。1969年阿拉法特擔任巴解組織主席後,周總理一再重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鬥爭,並多次向阿拉法特提出一些忠告。針對巴解組織有些激進組織進行的綁架、暗殺、劫持飛機等類活動,周總理對阿拉法特表示,中國不贊成進行包括劫持飛機等極端行動,因為那樣做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1984年5月,阿拉法特第四次訪華。5月7日,當時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的鄧小平親切會見了阿拉法特。鄧小平對阿拉法特説,你們為了自己的正義事業已經奮鬥了幾十年,看來任何正義的事業都要經過艱難困苦的,中國永遠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鬥爭,直到取得最後勝利。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國宣告成立,中國政府立即予以承認。同年11月20日,兩國建交。而以色列此前一直承認台灣當局,所以尚未與中國建交,處於害怕中國對巴勒斯坦的過多支持,以色列在一年後才與中國建交。
1989年10月,阿拉法特以巴勒斯坦國總統身份訪華,鄧小平再次會見了他。鄧小平高度評價中國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之間的友誼。鄧小平對阿拉法特説,我們的關係是幾十年如一日,是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典範。我們的關係不是一般的關係。
1993年9月13日,巴以在華盛頓簽署《奧斯陸協議》,蘇哈本來要參加這次活動並已做好了啓程準備,但在最後一刻因故取消。蘇哈對此心中不平,頗有微詞。阿拉法特返回加沙後安慰蘇哈説,他們將一起去中國。果然,他們於9月20日抵北京訪問,這是蘇哈第一次訪華。他們受到了高規格接待,江澤民主席等中國領導人與阿拉法特進行了會談,就一些重大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
2000年4月15日-16日,應阿拉法特總統邀請,國家主席江澤民對巴勒斯坦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問巴勒斯坦,江主席與阿拉法特總統舉行了會談。同年8月,阿拉法特訪華。2001年,阿拉法特再次訪華,這是他對中國進行的第14次訪問,江澤民主席稱他為巴勒斯坦人民正義鬥爭的一面旗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