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以衝突

鎖定
巴以(巴勒斯坦以色列)衝突(The Israeli Palestinian Conflict)是中東衝突的熱點之一,為阿以衝突中東戰爭的一部分。巴以衝突不能夠簡單地概括為所有以色列猶太人與所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間的雙邊衝突。在爭端雙方的族羣裏,有些個人和團體呼籲完全消滅對方;現時國際的共識是支持兩國方案;亦有些支持一國方案——建立一個包括現在的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地區加沙地帶東耶路撒冷在內、種族及宗教地位平等的世俗國家 [1] 
衝突的背後隱藏着歷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文化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國干預等外部因素,各種因素互相影響、激化,使得巴以衝突的複雜性非同一般。 [2] 
其中,兩個民族對同一塊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權要求是根本原因。猶太移民定居點問題和耶路撒冷地位問題則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嚴重障礙。這些問題若不解決,巴以衝突就不會停止,中東也難以實現真正的和平。
2024年1月20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表示,並未向美方作出同意建立巴勒斯坦國的承諾。 [69]  1月22日,巴勒斯坦總理阿什提耶表示“兩國方案”是國際共識,應當逐步實現。 [71]  1月24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表示,以色列將繼續推進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直至獲得“完全和絕對的勝利”。 [72]  3月,以色列宣佈沒收8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土地,歸以色列所有。 [89]  4月16日,聯合國婦女署表示,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巴勒斯坦加沙地帶已經有超過1萬名婦女被殺害。 [93] 
中文名
巴以衝突
外文名
The Israeli Palestinian Conflict
地    區
中東
背    景
宗教文化衝突

巴以衝突歷史沿革

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周圍。
公元前13世紀腓尼基人沿海建立國家。
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人各部落遷入定居。
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希伯來王國,後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外族都曾佔領巴勒斯坦。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侵入,絕大部分猶太人流亡世界各地。
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此後的一千多年,巴勒斯坦一直是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居住,直到現在。這就是阿拉伯世界反對以色列建國的最主要理由。
近代
巴以衝突 巴以衝突
1920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世紀末在“猶太復國運動”者策動下,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與當地阿拉伯人不斷髮生流血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蘇兩國的支持下,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國(約1.52萬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國(約1.15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國際化。1948年5月以色列建國後,因為侵佔阿拉伯人土地,受到阿拉伯世界國家排擠,雙方於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五次發生戰爭。後來阿拉伯國家戰敗,100多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世代居住的家園,淪為難民。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開的巴勒斯坦第一次全國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69年阿拉法特擔任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國簽署了戴維營協議,被佔領土的巴勒斯坦人獲得了有限的自治權,巴解組織則拒不接受自治。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佈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國。宣言明確巴勒斯坦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聯大通過的第181號決議(分治決議)。巴勒斯坦的邊界問題留待以後通過談判解決。1988年12月,阿拉法特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譴責恐怖主義。1993年9月13日,在挪威主持的秘密談判之後,以色列和巴解組織簽署了和平協定,提出了巴勒斯坦自治計劃。1994年5月4日,巴解組織和以色列在開羅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關於在加沙和傑里科實行有限自治的協議,1994年5月12日,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成立。1994年7月12日,阿拉法特結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
巴以衝突之源—聖殿山
猶太教古經典這樣記載:“世界可以比做人的眼睛,眼白是圍填世界的海洋;黑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就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臉就是聖殿。”因此而得名的耶路撒冷聖殿山,歷經滄桑,已成為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巴以半個多世紀的流血衝突,最大的癥結就在於聖城耶路撒冷的地位;而耶城爭奪的根源和焦點,則集中在聖殿山的歸屬。2000年就是因為當時的利庫德領導人沙龍闖入這裏,引燃了延續至今的巴以衝突。
耶路撒冷地標:圓頂清真寺 耶路撒冷地標:圓頂清真寺
雖然名為聖殿山,但踏步其中,已找不到任何山頭的影子,極目之處,只見一片矩形石建築羣和蓊鬱的樹木。事實上,聖殿山還是古猶太人流傳下來的稱呼。在基督教傳説中,這塊石頭也被視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類始祖亞當的地方。
公元前10世紀,雄才大略的希伯來國王所羅門在這裏建了第一聖殿,聖殿內存放聖物“約櫃”。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巴比倫所滅,之後聖殿被毀,公元前520年又重建聖殿,但最終於公元2世紀被徹底毀滅,猶太人也被驅逐出故土,浪跡天涯。
聖殿山的巴勒斯坦人,稱此地為“聖地”。因為在這個當年的猶太聖殿遺址上矗立着有千百年歷史的阿克薩清真寺金頂清真寺。而耶路撒冷也成為伊斯蘭教繼麥加和麥地那後的第三大聖地。
踏步聖殿山,幾乎每一個磚瓦都有一個故事、一段歷史,或神妙,或悽婉。對於猶太人和穆斯林來説,聖殿山已沉入他們的心靈。但這種聖蹟的重疊,也隨即轉化為宗教的紛爭和歷史的積怨,由此使這塊方圓不足0.135平方公里的地方,承載着太多的仇殺與血淚;在某種程度上,主導着巴以人民的對立情緒,直至2000年激化為流血衝突。

巴以衝突史料記載

巴勒斯坦地區曾是猶太人的故鄉,而且文本關於他們的傳説為人所熟知。就以《聖經》為例,這本基督教經典所記載的就完全是猶太人祖先的故事。雖然大多數歷史學家們都認為不能從《聖經》中汲取太多的信息--這不是因為當中的記載不真實,而是因為難以證實它的真實性;再者,《聖經》只是一種信仰的產物--不過,由於大部分內容都被現今的猶太人所接受,所以我們有必要仔細地瞭解故事的輪廓,因為今天的衝突以及耶路撒冷問題與宗教原因息息相關:
故事開始於上帝告訴亞伯拉罕離開自己的故鄉美索不達米亞,遠赴迦南,即如今的巴勒斯坦地區,開始新的生活。就這樣,亞伯拉罕被認為是猶太人的始祖,就像中國人認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一樣。於是亞伯拉罕帶領他的妻子和兒子們來到迦南,這大概就是猶太人認為自己曾是巴勒斯坦地區的主人的證據。他的兒子以撒(Isaac)和孫子雅各(Jacob)都被認為是猶太人的祖先。雅各有十二個兒子,由於約瑟夢見在收穫時,哥哥們的麥捆圍着他的麥捆一圈,並且哥哥們的麥捆全部倒向中心倒向了他的麥捆。於是約瑟預示,哥哥們甚至父親都會向他臣服。這使得11個哥哥們全非常憎恨他們的兄弟約瑟,認為他自命不凡,於是把他賣到埃及當奴隸。不過約瑟有一個解夢的本領,深得埃及國王的喜愛,於是他被封作宰相。後來雅各和他的兒子們來到埃及投靠約瑟,並大量繁衍他們的後代,這些後代就第一次被稱作以色列人(Israel,意思是上帝為其鬥爭或者是與上帝作鬥爭)。埃及國王看到繁盛的猶太人,視他們為威脅,為了除掉這個隱患,他找藉口把這些以色列人貶為奴隸。痛苦的服役生活使可憐的猶太人反抗了,於是就有了摩西,也有了摩西十誡,帶領以色列人返回故鄉的故事。後事冗繁不再詳敍。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以色列人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王國--以色列王國,而他們有兩位出色的國王,大衞和他的兒子所羅門,在位期間,發展貿易,以武力維持其統治,使以色列發展到鼎盛。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王國定都耶路撒冷,被確立為猶太民族的神聖之地,這樣就為巴以衝突的癥結難解奠定了根源。
記錄巴以地區的聖經 記錄巴以地區的聖經
猶太人佔領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猶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過,但這個觀點並不為穆斯林認同,因為他們數千年前就不是巴勒斯坦的主體民族了,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幾千年。

巴以衝突著名人物

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被尊稱為“阿翁”,巴勒斯坦國總統,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主席,革命武裝力量總指揮。生於耶路撒冷一遜尼派穆斯林家庭。1948年參加第一次中東戰爭。1950年就讀於開羅大學工學院,積極從事學生運動。畢業後入埃及軍事學院學習,後在埃及陸軍任尉官。1956年參加第二次中東戰爭,成為爆破專家。1958年赴科威特任公共工程部門工程師,並秘密籌建“法塔赫”,即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1959年“法塔赫” 正式成立。1964年組建“法塔赫”武裝組織“暴風”突擊隊。從 1965年1月起,他領導遊擊隊在巴勒斯坦北部首次發動對以色列的武裝鬥爭。1969年2月出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主席, 次年任該組織中央委員會主席。1974年起,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裝力量總指揮。同年11月,率巴解組織代表團出席第29屆聯合國大會,參加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討論。1980年,在“法塔赫”第 4次代表大會上重新當選為“法塔赫”中央委員會主席兼“暴風”突擊隊總司令。1988年11月15日,阿拉法特在阿爾及利亞的阿爾及爾宣告:巴勒斯坦國正式成立。他被選為國家總統。同年12月,他又宣佈接受聯合國 242號和338號決議,承認以色列有在和平與安全環境中生存的權利。1991年10月,巴勒斯坦國派出代表,參加馬德里中東和會。1993年9月,宣佈承認以色列,並與以簽署關於巴勒斯坦在加沙和傑里科先行自治的原則宣言,推動了中東的和平進程。1994年7月返回 巴勒斯坦自治區,成為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自治政府)主席。
拉賓(Yitzhak Rabin)
拉賓 拉賓
以色列國總理、國防部長。出生在英國人統治下的巴勒斯坦耶路撒冷。父母都是從俄國移民過來的,是狂熱的猶太復國主義者。他青年時代立志農業救國,在特拉維夫一所農業中學畢業後,到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留學,主攻灌溉工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放棄原來的理想,投筆從戎,加入反對軸心國的軍事組織。戰後,他幫助釋放巴勒斯坦的非法猶太移民,於1946年被英國人軟禁了6個月。長期的戎馬生涯鍛鍊了他的軍事才能。1964年,他被任命為以色列國防軍參謀長。1967年,他親自指揮“六·五戰爭”,打敗了約旦、埃及和敍利亞聯軍,使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埃及西奈半島和敍利亞戈蘭高地等,置於以色列的統治之下。這次行動導致聯合國通過第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撤出被佔領的阿拉伯國家的領土。1968年,從軍26年的拉賓退役從政。起初擔任駐美國大使。1974 ~1977年,出任唯一土生土長的以色列總理。他的這一屆政府因其妻子持有一個非法銀行帳户的醜聞而垮台,但他在工黨內仍有相當大的力量。1984年以色列成立聯合政府,他擔任國防部長。作為軍事領導人的拉賓,此時已從歷史的現實中認識到,和平是歷史的潮流,只有順應歷史潮流,以色列才能生存和發展。1992年,70歲的拉賓東山再起,在大選中擊敗右翼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米爾,再度出任總理。冷戰的結束給中東和平帶來了希望,拉賓出任總理不久,就向阿拉伯國家發起和平攻勢,表示首先接受巴勒斯坦人提出的“以土地換和平” 的原則和聯合國第242、338號決議。1993年11月,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美國白宮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一一加沙一傑里科自治原則宣言,拉賓與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終於得以握手言和。1994年10月, 以色列與約旦簽署了和平條約,結束了兩國長達46年的戰爭狀態。1995年9月,以、巴又共同簽署了關於擴大巴勒斯坦自治範圍 的“塔巴協議”。根據協議,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範圍將擴大到約旦河西岸 27%的地域,從而出現了一個以、巴和以、約和平條約的簽訂,給中東地區帶來了和平曙光, 因而受到國際社會的稱讚,拉賓因此和阿拉法特一起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是以色列極右勢力反對與巴勒斯坦實現和平,罵拉賓是“叛徒”、“賣國賊”。1995年11月,在特拉維夫國王廣場舉行的10 萬人的和平集會上,拉賓被一名猶太極端分子刺殺身亡,時年75歲。拉賓的死雖然會給中東和平帶來一些影響,然而世界走向和平的歷史潮流是不可逆轉的,由拉賓等人開創的中東和平道路是無法阻擋的。
沙龍(Ariel Sharon)
沙龍,阿里埃勒 (1928年2月26日-2014年1月11日 )以色列利庫德集團領導人。前外交部長。議會議員。
沙龍阿里埃勒 沙龍阿里埃勒
1928年生於特拉維夫附近沙龍地區的馬拉勒村。曾在英國坎特伯雷參謀學院、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特拉維夫大學學習。自幼參加巴勒斯坦猶太防衞組織“哈加納”的活動。1945-1950年曆任教官、警察局教導員,“亞歷山大旅”偵察連長、“戈蘭旅”偵察隊長。1950-1952年任中部和北部軍區情報官。1953年負責組建和指揮專門越境對巴勒斯坦游擊隊和阿拉伯國家進行“報復”行動的101部隊(翌年,以色列傘兵編入這支部隊)。1956年任傘兵旅旅長,同年10月參加英、法、以侵略埃及的戰爭。1958-1966年先後任步兵學校校長、裝甲旅旅長、北部軍區參謀長和總參謀部軍訓部長等職。1967年晉升為少將。1967年“六·五”戰爭時,指揮一個師在西奈作戰,戰後重任軍訓部長。1969年12月任南部軍區司令。1973年7月辭去軍職,競選議員,同年9月參與組織右翼聯合陣線—利庫德集團。1973年10月戰爭爆發後,任裝甲師師長,率部突過蘇伊士運河,戰後退伍。1974年12月應召入預備役,任“緊急部隊”高級指揮官。1975年6月任總理安全事務顧問。1976年4月自稱與政府在防務政策上有分歧,辭去顧問職務。1974年、1977年當選為議員。1977年6月利庫德集團執政後,任農業部長,兼任定居點委員會主席。1981年8月任國防部長。1982年6月策劃和指揮了與黎巴嫩的戰爭。1983年3月因沙龍放縱基督教民兵制造了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事件,被迫辭去國防部長一職,1984年9月任工商部長,1990年6月-1992年7月任住房部長,1996年7月被任命為國家基礎設施部長,1997年7月後續任國家基礎設施部長 (minister of national infrastructure),任期至1998年底。
1998年10月-1999年7月任以色列外交部長。
1999年9月正式當選利庫德集團領導人。
沙龍是利庫德集團中著名的右翼強硬派,反對以巴和談,主張在被佔領土上修建更多的猶太人定居點
2000年9月28日他訪問了東耶路撒冷的伊斯蘭第三大聖地聖殿山從而引發了一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的暴力衝突。
2001年2月,以利庫德集團黨魁領導人身份參加以色列總理競選並獲勝。
2002年11月28日,再次當選利庫德集團黨魁。
2003年1月28日,領導利庫德集團在選舉中獲勝,使得利庫德集團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他也成功連任總理一職。
2005年11月21日,離開當時執政的右翼利庫德集團,成立以色列前進黨,擔任黨魁。
2006年4月11日,以色列內閣宣佈以色列總理沙龍永久失去履行職權的能力,這意味着以色列政壇的沙龍時代正式結束。
2014年1月11日,因病去世。

巴以衝突武裝組織

伊斯蘭抵抗運動是在巴勒斯坦被佔領土上成立的激進組織,簡稱“哈馬斯”,是由“伊斯蘭”、“抵抗”、“運動”3個阿拉伯語詞頭字母拼寫而成。1987年12月由巴勒斯坦人謝赫·艾哈邁德·亞辛創立。
哈馬斯武裝分子 哈馬斯武裝分子
“哈馬斯”既是宗教組織,也是政治組織。從宗教上看,哈馬斯崇尚伊斯蘭傳統思想,信仰伊斯蘭教義和法則。政治上,它主張恐怖暴力鬥爭,以武力徹底解放從約旦河西岸到地中海的“全巴勒斯坦”土地,實現建立一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的目標,拒絕承認以色列生存權利。
哈馬斯的領導機構是由七人委員會組成,分管政治、軍事、保安、組織、宣傳和監獄等部門。哈馬斯人員的構成分“公開”、“秘密”和“軍事”三部分。公開部分包括具有合法身份的人員,秘密部分指負責組織、動員遊行和鬥爭的領導成員,軍事部分則是訓練有素、專門從事暴力活動的恐怖分子。哈馬斯正式成員約2萬多人。

巴以衝突攻擊方式

哈馬斯成立後,曾策劃了多起針對以佔領軍的示威和襲擊行動,製造了多起爆炸事件,還不時襲擊以邊防兵,綁架或暗殺猶太人定居點的居民,在以國內引起極度的恐慌和不安。1989年哈馬斯被以色列當局宣佈為非法組織,取締其一切活動,並將其精神領袖亞辛逮捕入獄。
在抗擊以色列過程中,哈馬斯曾一直與巴解組織並肩戰鬥,是巴勒斯坦反以色列過程中一支最突出的力量。但是1993年奧斯陸協議簽署之後,哈馬斯與巴解組織發生了根本性的矛盾。哈馬斯反對與以色列和談並一直堅持反對以色列的暴力鬥爭。
亞辛説:“使用自殺式炸彈(恐怖襲擊的一種方式)是任何一個巴勒斯坦人的民主權利。以色列人只懂得這種民主。”這位65歲的老人就是哈馬斯的精神領袖艾哈邁德·亞辛。 亞辛説:“這是我們為自由所付出的代價。以色列害怕人肉炸彈,他們會跪在我們面前求饒的,你可以感覺到他們的恐懼,他們正在擔心下一顆炸彈會在哪裏爆炸。哈馬斯終究會贏的。”
巴勒斯坦人之所以會使用人體炸彈,最深層的原因是恐怖主義的滋生。以色列有着健全的軍事體系,而巴勒斯坦沒有:以色列有着美國援助,就算阿拉伯國家也沒有誰敢主動為巴勒斯坦提供軍事援助。巴勒斯坦的極度弱小,使得他們無法擁有高科技武器,而簡單的輕武器又無法擊敗以色列,所以,巴勒斯坦人本着對敵人制造精神層面的打擊,以及為着國家民族獻身的思想,開始使用人體炸彈。

巴以衝突和平計劃

巴以衝突計劃提出

2001年5月4日“米切爾報告” 2000年9月底,巴以爆發大規模流血衝突,巴以和談陷入困境。為了促使巴以雙方早日結束衝突,重歸和談軌道,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10月,中東問題多邊首腦會議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會議決定成立國際調查委員會,調查巴以暴力衝突的起因。巴以雙方應立即無條件停止暴力衝突;共同創造一個緩和期;採取步驟重建相互信任;巴民族權力機構努力打擊恐怖主義;以政府必須全部凍結在巴控區內猶太人定居點的建設;以方取消對巴城鎮的轟炸和封鎖;雙方重新恢復安全方面的合作。但由於以色列沙龍政府採取的強硬政策,以及巴以愈演愈烈的暴力衝突,“米切爾報告”一直未能得到落實。
2001年6月5日“特尼特停火計劃” 2001年4、5月間,巴以流血衝突加劇。為了尋求恢復中東和平進程的良策,阻止巴以衝突升級,國際社會在中東地區展開了密集外交斡旋。巴勒斯坦應立即逮捕巴激進的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和伊斯蘭聖戰者組織的成員,停止反以宣傳,收繳在巴自治區的所有非法武器,並停止為那些襲擊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猶太定居點的“恐怖活動”提供幫助;以色列則應保證不對巴方目標進行襲擊,並將軍隊撤回到2000年9月28日巴以爆發衝突前的位置,結束對巴自治地區的封鎖。對於“特尼特停火計劃”,巴民族權力機構發表聲明表示全面接受。以色列雖然也宣佈原則接受此計劃,但終因沙龍堅持必須有一週“絕對平靜期”等先決條件而未能予以實施。
2002年3月28日“阿拉伯和平倡議“阿拉伯和平倡議”是2002年3月28日第14次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以沙特王儲阿卜杜拉的中東和平建議為基礎而通過的。該倡議要求以色列撤出從1967年以來佔領的所有阿拉伯領土,接受建立享有獨立主權、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公正解決巴難民問題。在此前提下,阿拉伯國家將承認以色列的存在,保證其安全並實現正常關係。
2003年5月30日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這項計劃為永久解決以巴衝突問題,提出了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以巴兩國和平共處的構想。結束以巴衝突將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開始起至當年5月),以巴雙方將實現停火;巴方將打擊恐怖活動,進行全面的政治改革;以方則應撤離2000年9月28日以後佔領的巴方領土,凍結定居點的建設,拆除2001年3月以後建立的定居點,並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復正常。第二階段(當年6至12月)為過渡期,重點是建立一個有臨時邊界和主權象徵的巴勒斯坦國,中東問題斡旋四方(聯合國、美國、歐盟和俄羅斯)將為此召開國際會議。此後的兩年為第三階段,以巴雙方將就最終地位進行談判,並在2005年達成協議,最終結束雙方的衝突。中東問題斡旋四方將就此召開第二次國際會議。

巴以衝突主要阻力

對於雙方政府來説,幾十年來的戰爭與對抗解決不了問題,只有和平才是唯一的出路。在國際社會的調解下,巴以政府曾簽定過不少和平協議,但總是在談判的最後階段因為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迴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而且各個調解方案和協議都因為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不了了之。
這都歸結於民族根深蒂固的仇恨和相互的不信任感。特別對於以色列政府,作為擁有強大武力軍事優勢的一方來説,立足於本民族的利益,一起自殺性爆炸即可引起對巴居住地的狂攻濫炸或者摧毀民房。這樣哈馬斯恐怖等恐怖組織在暗,不斷製造自殺式爆炸;以色列軍隊在明,恐怖組織的任何舉動都成為他們攫取的把柄,肆伺機報復,這樣惡性循環,嚴重影響該地區的穩定,也不利於政策的實施。
沙龍是以方強硬派的代表人物,他曾經進入阿克薩清真寺,以此宣示猶太人與聖殿山的宗教關係,激起了延續至今的衝突。而且他在當總理期間,以租金和税收優惠的政策鼓勵以色列人定居約旦河西岸,同樣引起巴勒斯坦人的不滿。而在巴勒斯坦方面,極端的代表是哈馬斯抵抗運動,它的精神領袖亞辛曾經説過:“阿拉法特有他自己的做法,我們有我們的做法,自殺性爆炸不會停止。”可見巴勒斯坦內部已經產生嚴重的分歧,而且巴民族解放組織不能左右恐怖組織的行為,實際上在巴勒斯坦境內有100多個大大小小的恐怖組織,一旦意見嚴重分歧或者解放組織明確干涉恐怖行為時,就有可能引發內戰,使得阿拉法特和新任領導人阿巴斯不得不對其心存戒備。沙龍就曾因為認為阿拉法特有指使恐怖襲擊的嫌疑而對其官邸進行圍堵,可見恐怖組織的問題已經能夠左右衝突的發展。
美國總統布什在約旦港口城市亞喀巴同以色列總理沙龍和巴勒斯坦總理阿巴斯舉行三方會談。此次三方會談是在以巴都表示接受由美國、聯合國、歐盟和俄羅斯四方提出的中東和平“路線圖”的背景下舉行的。國際社會普遍希望以巴雙方抓住這一契機,在重啓和談與結束流血衝突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可是在雙方握手錶示接受並努力實現路線圖以後,哈馬斯又在以色列境內製造了一起自殺性爆炸事件,其領袖公開譴責阿巴斯背叛了巴勒斯坦的利益,而消息表示阿巴斯並不會和哈馬斯領袖接觸和談判。此後以方展開報復行動,本來出現的實現和平的一線生機又蒙上了烏雲。

巴以衝突美國干涉

“9·11”事件後,美國內親以的強硬派勢力明顯上升,在巴以問題上更加偏袒以色列。美國公開支持以對巴激進組織的襲擊採取報復行動,將巴激進組織定性為“恐怖組織”,要求巴更換領導人,默許以軟禁巴領導人阿拉法特。布什先後7次邀請沙龍訪美,但他卻沒有與巴領導人舉行過任何形式的會晤。然而,美國的做法不僅沒有使以色列從它的“呵護”中得到好處,反而使巴以衝突越演越烈。巴以衝突是中東問題的核心,也是中東地區反美情緒的一個重要根源。布什政府不得不調整其中東政策,尋找平息巴以衝突和解決巴以爭端的途徑。早在對伊戰爭的準備階段,美國就擬訂了解決中東問題的“路線圖”計劃,並與聯合國、歐盟和俄羅斯就此達成一致。在對伊戰爭基本結束之後,中東問題有關四方及時向巴以雙方遞交了“路線圖”計劃。
美國來説,推動“路線圖”計劃的實施是伊戰後美國中東政策調整的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可以平息“9·11”事件和伊拉克戰爭以來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情緒,也有利於改變其在國際社會的形象,改善與歐盟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並進一步爭取阿拉伯國家對反恐和美國中東戰略的支持與配合。
美國之所以選擇此時同巴以舉行三方會談,除布什政府已認識到解決巴以衝突在其中東戰略中的迫切性這一原因外,還因為美國認為制止已持續近三年的巴以流血衝突的時機已經到來。經過這幾年的衝突,巴以可以説是兩敗俱傷,雙方都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此,以方有條件地接受了“路線圖”,巴方也為配合“路線圖”的實施作出了積極努力。為了此次三方會談,沙龍和阿巴斯先後舉行了兩次會晤,雙方均表示將為“恢復信任”採取一些切實措施。巴以之間終於出現了罕見的緩和跡象,從而為美國的調解創造了適宜氣氛。
現今的巴以衝突缺少外來力量是難以解決的,有一個強大的中介方作調解顯然是一件好事。儘管美國與以色列關係比較特殊,在一些方面可能有偏袒的嫌疑,但由於中東的局勢不穩定一直都是布什的心結,在一些情況下的施加壓力有可能阻遏沙龍無節制的強硬行為。不過最新消息表明,美國有可能出兵鎮壓巴勒斯坦恐怖勢力,如此干涉別人內政,所帶來的結果只能是更深的仇恨.

巴以衝突聯合國決議

巴以衝突聯合國決議 巴以衝突聯合國決議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其中10個是伊斯蘭國家)、10票棄權的結果,表決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英國於1948年8月1日之前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撤出其軍隊;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根據分治決議的藍圖,阿拉伯國國土可達11203平方公里,約佔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為72.5萬人,猶太人為1萬人;猶太國國土為14942平方公里,約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為49.7萬人,猶太人為59.8萬人。決議還規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國際特別政權,由聯合國來管理。蘇聯出於爭取以色列執政的工黨的考慮,一改從帝俄時期就固有的反猶態度,為以色列建國出了大力,並對以色列國的建立和鞏固給予了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蘇聯常駐聯合國代表葛羅米柯在聯大一番感人的演講,對181號決議的順利通過起了重要作用。而曾在《貝爾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猶太人復國的英國,卻在此時投了棄權票。
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有120多萬,佔總人口的2/3強。但分治決議中的阿拉伯國的領土只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更令阿拉伯人難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國的領土支離破碎,互不相連,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地區。猶太國則不然,猶太人雖僅有60萬,不到總人口的1/3,然而其領土卻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大部分又位處沿海地帶,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維夫現代藝術博物館前面的廣場上,擠滿了猶太人。下午4時,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國之父”本—古裏安宣佈《以色列國獨立宣言》。本—古裏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理。

巴以衝突安理會決議

當地時間2023年11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關於巴以問題的第2712號決議,這是2023年10月7日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安理會首次通過有關決議,也是2016年底以來安理會就巴以問題通過的第一項決議。這項決議聚焦人道主義關切,突出保護兒童,呼籲在整個加沙地帶緊急實施有足夠天數的長時間人道主義暫停,以便提供基本物品和服務,開展緊急救援和恢復工作。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表示,安理會本應在更早時候通過一項更加全面有力的決議。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目前這項決議只能基於最低限度共識邁出第一步。儘管如此,決議依然具有積極意義,開啓了推動停火的初始步驟,是拯救生命的底線要求,有助於避免更大人道危機和災難。 [60] 

巴以衝突兩國方案

2018年7月24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馬朝旭説,“兩國方案”是化解巴以衝突的根本出路。國際社會應堅持以聯合國有關決議等為基礎,加大推動恢復談判努力 [3] 
2018年11月29日,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吳海濤在聯大發表講話説,“兩國方案”是化解巴以衝突的根本出路。國際社會應保持團結,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展開新一輪促和努力 [4] 
2021年5月12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緩解巴以衝突“絕對必要”,並表示包括兒童在內的死亡人數不斷上升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38] 
當地時間2024年2月21日下午,以色列議會完成投票,支持以色列內閣反對“單方面承認”巴勒斯坦國的聲明。 [87] 

巴以衝突臨時停火

當地時間2023年11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就當前巴以局勢通過了一項聚焦人道關切、突出保護兒童的決議——聯合國安理會第2712號決議,開啓了推動巴以停火的初始步驟 [60] 
當地時間2023年11月22日凌晨,以色列內閣投票同意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達成臨時停火協議。 [61]  當地時間11月22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發表聲明,宣佈其在卡塔爾與埃及的斡旋下,與以色列達成為期4天的人道主義臨時停火協議。 [62]  11月22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政治局成員穆薩·阿布·馬爾祖克表示,加沙地帶將於當地時間23日上午10時起停火。 [63]  當地時間11月23日,卡塔爾外交部發表聲明稱,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達成的臨時停火協議將於24日7時起生效。哈馬斯將於當天釋放13名被扣押人員。 [64]  當地時間2023年11月24日上午7時(北京時間13時),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和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停火協議正式生效。 [65] 
當地時間13日,埃及、美國、卡塔爾和以色列四方在埃及開羅舉行的有關加沙地帶停火和交換被關押人員的會談已經結束。以色列代表團在會後已離開埃及。

巴以衝突停火談判

當地時間2024年2月13日,埃及、美國、卡塔爾和以色列四方在埃及開羅舉行的有關加沙地帶停火和交換被關押人員的會談已經結束。以色列代表團沒有在會談中對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方面有關停火和交換被扣押人員的要求做出正式迴應,“代表團只是去聆聽談判進展”。 [79] 

巴以衝突影響因素

巴以衝突巴勒斯坦

根據1947年11月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號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猶太人同意決議並建立“以色列國”,阿拉伯國家反對該決議未在規定地區內建立阿拉伯國。此後阿拉伯聯盟國家與以色列之間便發生了多次戰爭。

巴以衝突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包括新舊兩個城區,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將舊城尊稱為“聖城”。

巴以衝突被佔領土

以色列在中東戰爭中先後佔領了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埃及,敍利亞等國領土,並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興建定居點。
2024年3月,以色列宣佈沒收8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土地,歸以色列所有。 [89] 

巴以衝突水源問題

以色列境內無大河,北部雨量較多,南部為大片沙漠。隨着人口增長和經濟迅速發展,缺水問題日益突出。為解決水荒,以色列通過戈蘭高地和約旦河西岸攔截約旦河及其直流河水,並在被佔領土地上大量抽取地下水。

巴以衝突民眾壓力

在以色列軍隊空襲巴勒斯坦加沙地帶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加沙地帶的哈馬斯之間的衝突下一步將怎樣發展?雖然還很難預料以軍是否會在加沙展開大規模地面行動,但種種跡象表明,以政府和哈馬斯都面臨相互做出妥協、避免進行地面戰的巨大壓力,而且只有相互妥協才能使衝突地區重歸平靜。
以色列:領導人變調
以總理奧爾默特2009年1月1日説,以方不希望發動一場持久戰,也不熱衷於擴大戰線,而是希望目前正在加沙展開的軍事行動的目標儘快實現,進而儘快結束行動。而在此前一天,奧爾默特還在內閣會議上表示,以軍軍事行動需要多久,就會持續多久,直至實現以方的作戰目標。此外,以外長利夫尼在造訪法國時説,打擊哈馬斯不能通過一次軍事行動解決,而需要“長期”行動。以方這兩位領導人的最新立場表明,他們對於發動大規模地面進攻都有所保留。
分析人士認為,對以下幾個因素的考慮可能會促使以方最終避免採取大規模地面行動。一是哈馬斯的強力反抗可能造成以軍較大傷亡,因為空襲並未動搖哈馬斯的根本;二是地面進攻將導致以內部安全局勢惡化,因為自空襲開始以來,以境內的抗議活動不斷增加,而且針對以目標的報復性恐怖襲擊也可能增多;三是來自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因為一旦以軍採取大規模地面行動,將有大量巴勒斯坦人死於戰火,加沙的人道主義危機也將急劇惡化。
特拉維夫大學國家安全問題研究所專家布羅姆認為,空襲已有效打擊了哈馬斯,在這種情況下,避免發動地面進攻符合以色列利益,因為一旦採取地面行動,以方很有可能面臨是否重新佔領加沙的難題,而重新佔領加沙對以色列來説將是一個巨大的包袱。
一項民調結果顯示,52%的受訪者支持以軍繼續空襲行動,僅19%的受訪者支持採取地面行動。這一民調結果對於以政府決定是否採取地面行動也將產生一定影響。
哈馬斯:立場趨軟化
2008年12月31日,掌握着加沙地帶實際控制權的哈馬斯高級領導人哈尼亞自加沙戰事開始以來首次在電視上露面,要求以色列立即無條件停止對加沙地帶的軍事打擊,並表示如果以方能滿足哈馬斯方面提出的結束對加沙封鎖的要求,“我們可以坐下來認認真真地談所有的問題”。
分析人士認為,哈馬斯在這個時候軟化立場,除了國際社會要求雙方立即停火的因素外,還有兩個重要原因。
其一,在經受了連日的以方空襲之後,哈馬斯的實力肯定遭到了一定程度損失。以色列不斷增兵加沙邊境的情況下,哈馬斯雖然口頭上發誓要與以軍在地面對決中一較高下,但未必真的願意與以軍徹底“攤牌”。如果能趁如今的形勢與以方達成停火協議,哈馬斯可保存自己的實力。
其二,自加沙戰事開始以來,哈馬斯發現,即使是阿拉伯國家,在譴責以色列的同時,也在責備自己為以軍對加沙地帶動武提供了藉口。哈馬斯首先提出停火,如果以色列方面繼續擴大攻勢,哈馬斯則可以不再揹負類似的罪名。
巴民眾:盼早日結束分裂
自以軍對加沙地帶發動軍事打擊以來,巴內部普通民眾在譴責以軍的同時,普遍發出了結束分裂、重新實現巴內部團結的呼聲。這對分別控制着加沙地帶的哈馬斯和約旦河西岸的法塔赫來説都是難以迴避的政治壓力。
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法塔赫領導人阿巴斯2008年12月31日晚間發表電視講話,再次呼籲哈馬斯和其他政治派別領導人接受邀請一起討論當前加沙局勢,以達成一份停火協議來結束如今的局面。
對此,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在同日晚間發表的電視講話中表示,“可以在巴內部啓動無條件的對話以實現民族和解”。他還特別強調,哈馬斯沒有在加沙地帶建立獨立實體、將其與西岸地區分隔開來的意圖。
這可以説是哈馬斯在當前形勢下態度的又一個轉變。在哈尼亞發表上述講話前,哈馬斯曾在2008年12月29日斷然拒絕了阿巴斯的類似提議。分析人士認為,哈馬斯之所以轉變態度,是因為2008年11月埃及斡旋巴內部全面和解對話未果之後,哈馬斯就已背上了抵制對話的責任。如果在當前形勢下面對阿巴斯的呼籲再不做出積極反應,哈馬斯就顯然是在逆民意而動了。

巴以衝突傷亡人數

巴以衝突,以色列持續向哈馬斯控制的加沙地帶發起多次空襲,造成318人死亡、1400餘人受傷。哈馬斯向以色列南部地區發射了大約300枚火箭彈。空襲發生後,哈馬斯即向距加沙30公里的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杜德發射兩枚長程“冰雹型”火箭炮,為歷來哈馬斯攻擊的最遠射程,已造成1名以色列人死亡,另有7人受傷。
“夠了,夠了,血和淚已經夠了,給和平一次機會吧”,經歷過“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以色列前總理拉賓的話語猶在耳邊,但對陷入戰爭的人來説,流血本身就是流血的理由。29日,以色列坦克在加沙邊界集結,醖釀發起地面行動,以色列國防部長巴拉克表示,他不排除對加沙擴大軍事行動,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則對巴勒斯坦人説:“遍地染血、到處都是烈士。可能還會有更多人受傷、犧牲,但是加沙絕不會投降。”
1967年“六日戰爭”以來巴勒斯坦最血腥的一天,從猶太教安息日開始的空襲,到哈馬斯聲稱三天哀悼日過後發起“第三次起義”,往來之間,是彼此不斷累積的仇恨,無論使用最先進的戰機導彈,還是最原始的人體炸彈攻擊對方,流出的未嘗不是自己的鮮血。和平這個人類偉大的否定性理想——任何時候都反對任何人對它做任何手腳——正成為某種肯定性的手段:哈馬斯的火箭襲擊絕非心血來潮,以色列經過1年的情報收集和精心部署的空襲也絕非“即興之舉”,哈馬斯的背後站着伊朗和敍利亞,並要求打破對加沙的經濟封鎖,而以色列則要為來年二月的國內大選作準備,並對下一屆美國政府施加影響與壓力。
一直以來,以色列與歐盟以及美國都拒絕與其視之為“恐怖組織”的哈馬斯對話。以色列撤出加沙地帶之後,第一要防範的就是哈馬斯的接管,以色列第一要做的就是推翻哈馬斯政府。以軍撤離加沙前,中東政治強人沙龍悍然下令“定點清除”哈馬斯精神領袖亞辛及其繼任者蘭提西,目的就是要關閉哈馬斯進入政治進程的大門,而哈馬斯早已在難民營中獲得了巴勒斯坦貧民的忠誠,當以色列在加沙地區進行經濟制裁時,哈馬斯又通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走私接濟民眾而贏得了政治聲望,以色列人大概忘了以“文明衝突論”聞名的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説過:“革命政權可能會被富裕搞垮,但它們不會因貧困而被推翻。”歷史的弔詭是,恰恰在以色列空襲開始的日子,亨廷頓離開人世。
與阿拉法特相比,其繼任者領導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控制不了的哈馬斯,以色列與整個西方世界顯然強調了哈馬斯的軍事一翼,而忽視了哈馬斯的政治一翼,在哈馬斯進行反抗的同時,他也確實代表部分巴勒斯坦民意。美英如今單方面指責哈馬斯,認為其“應該對停火協議破裂以及加沙地區新一輪暴力事件負責”,但以色列血腥劇烈的軍事行動,卻只會進一步將哈馬斯推上巴以衝突的舞台中心,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所主導的和談前景將進一步暗淡。
在加沙地帶擁有15000名訓練有素的武裝人員的哈馬斯,並未在空襲中受到沉重打擊,以色列的血與火,所洗禮出的也許是哈馬斯對政治進程的徹底放棄,而戰爭不會結束戰爭,因為巴以雙方不可能有完全的勝利者。
截至2023年12月4日,2023年巴以衝突已導致巴以雙方超1.73萬人死亡 [66] 
2024年3月,加沙衞生當局的最新數據表明,過去四個月內至少有12300名兒童死亡。相比較之下,2019年至2022年間,全球共有12193名兒童因衝突而喪生。 [88] 
當地時間2024年3月23日,加沙地帶衞生部門發表聲明稱,過去24小時以軍在加沙地帶開展了7項軍事行動,共導致72人死亡,114人受傷。 [90] 
當地時間2024年3月28日,加沙地帶衞生部門發表聲明稱,過去24小時,以軍在加沙地帶開展了6項軍事行動,共導致62人死亡、91人受傷。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以軍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已致32552名巴勒斯坦人死亡、74980人受傷。 [92] 
當地時間2024年4月16日,聯合國婦女署表示,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巴勒斯坦加沙地帶已經有超過1萬名婦女被殺害。估計有6000名母親,她們的死亡導致約1.9萬名兒童成為孤兒。 [93] 
歷次衝突傷亡人數
總和
7978 (1620)
1503 (142)

年份
人數
2021
126 (950) [40] 
90 (130) [40] 
2011
118 (13)
11 (5)
2010
81 (9)
8 (0)
2009
1034 (314)
9 (1)
2008
887 (128)
35 (4)
2007
385 (52)
13 (0)
2006
665 (140)
23 (1)
2005
190 (49)
51 (6)
2004
832 (181)
108 (8)
2003
588 (119)
185 (21)
2002
1032 (160)
419 (47)
2001
469 (80)
192 (36)
2000
282 (86)
41 (0)
1999
9 (0)
4 (0)
1998
28 (3)
12 (0)
1997
21 (5)
29 (3)
1996
74 (11)
75 (8)
1995
45 (5)
46 (0)
1994
152 (24)
74 (2)
1993
180 (41)
61 (0)
1992
138 (23)
34 (1)
1991
104 (27)
19 (0)
1990
145 (25)
22 (0)
1989
305 (83)
31 (1)
1988
310 (50)
12 (3)
1987
22 (5)
0 (0)

巴以衝突歷次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1949):又稱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稱“獨立戰爭”。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佈建國。次日凌晨,外約旦、伊拉克、敍利亞、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出兵進攻以色列。
巴以地圖 巴以地圖
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1957):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以色列稱“西奈戰役”。1956年10月,當時埃及與英國、法國和以色列的軍隊爆發戰爭。英、法、以三國的結盟是一種利益的接合:英法兩國對蘇伊士運河有着貿易利益,而以色列則需要打開運河,以讓以色列船隻得以通航。到戰爭結束後,只有以色列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又稱“六五戰爭”,阿拉伯國家稱“六月戰爭”,以色列稱“六天戰爭”。1967年,以色列因埃及封鎖亞喀巴灣以及儲蓄大規模軍隊,於6月5日晨,對埃及、敍利亞、約旦發動襲擊。是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有壓倒性結局的戰爭之一。以色列在此次戰爭中佔領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又稱贖罪日戰爭、齋月戰爭、十月戰爭。起源於埃及與敍利亞分別打算收復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戈蘭高地。戰爭的頭一至兩日埃敍聯盟明顯佔了上風,但此後戰況逆轉。至第二週,敍軍退出戈蘭高地。在西奈,以軍在兩軍之間攻擊,越過了蘇伊士運河 (原來的停火線)。此次戰爭雙方損失慘重。《大衞營合約》令以埃關係正常化,埃及成為首個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同時埃及幾乎完全脱離蘇聯的勢力範圍。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月—9月):又稱黎巴嫩戰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因為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裝暗殺,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部隊,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敍利亞軍隊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南半部。 [5] 

巴以衝突再次衝突

巴以衝突防務之柱

衝突狀況
以色列於2012年11月14日發起的代號為“防務之柱”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是迴應巴勒斯坦武裝分子愈加頻繁的火箭彈襲擊,如今僅限於對加沙地帶多處目標的遠程攻擊。以方向加沙派遣陸軍,發動了“鑄鉛”行動曾導致1000多名巴勒斯坦人喪命,而陸地戰役階段造成的損失最大。 [6] 
巴以衝突於2012年11月17日進入第四天,以色列戰機繼續轟炸加沙地帶多處目標,造成4名巴勒斯坦人死亡、30多人受傷。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17日説,位於加沙城的哈馬斯政府大樓遭以色列炸燬。暫不清楚是否有人員傷亡。截至目前,此輪巴以衝突共造成4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至少10人為平民,另有至少300人受傷。 [2] 
巴以衝突進入第五天。根據以色列方面消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組織哈馬斯已達成停火協議,不過法新社消息卻顯示以色列軍隊18日當天空襲加沙地區新聞大樓,停火協議的作用有待觀察。 [7] 
巴以衝突災難 巴以衝突災難
巴勒斯坦醫療部門19日説,以軍戰機當天繼續對加沙地帶巴勒斯坦目標實施空襲,造成至少3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至此,以軍持續6天的軍事行動已經造成加沙地帶近千名巴勒斯坦人傷亡。
以軍戰機當天對加沙城區、拉法地區、貝特拉西亞地區一些目標以及位於加沙地帶中部的一座難民營實施轟炸,造成至少36人死亡。連日來,以軍軍事行動已經造成11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870人受傷,逾半數傷亡者為婦女、兒童和老人。
以色列軍方消息説,以軍戰機19日對加沙地帶實施80輪轟炸,6天來累計實施1350輪轟炸。而巴勒斯坦兩支抵抗力量——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和伊斯蘭聖戰組織(傑哈德)連日來已經向以境內發射至少1700枚火箭彈。
巴勒斯坦加沙地帶與以色列的衝突20號進入第七天。在埃及的斡旋下,雙方正就停火展開談判。截至北京時間21日凌晨5點,衝突已經造成140多名巴勒斯坦人和5名以色列人死亡,大量人員受傷。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20日抵達耶路撒冷,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舉行會談。潘基文呼籲以色列保持克制,儘快實現停火。而內塔尼亞胡則表示,以色列不能忍受針對本國國民的襲擊,願意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但會採取任何措施保衞國民。美國國務卿希拉里20號晚上也抵達了以色列,立即與內塔尼亞胡等政府官員舉行會談。 [8] 
由於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拒絕延長停火時間、持續向以色列境內發射火箭彈,以軍2014年7月27日宣佈對加沙地帶重新發起“海陸空進攻”。眼看情勢不妙,哈馬斯趕緊表態接受新的24小時停火協議。 [9] 
火箭彈對決鐵穹
持續多天的巴以加沙衝突中,巴勒斯坦哈馬斯的火箭彈與以色列國防軍的“鐵穹”攔截系統攻防大戰吸引了外界的眼球。以色列共遭到了哈馬斯武裝分子發射的737枚火箭彈襲擊,其中245枚被“鐵穹”成功攔截,攔截率達33%。
以色列於2007年2月開始研製“鐵穹”反火箭彈系統,2010年7月19日完成最終測試並開始部署。每套“鐵穹”反火箭彈系統擁有6個發射台,每個發射台有20枚小型導彈,這些導彈可以攔截射程在5-70公里的火箭彈、迫擊炮彈。以色列第一套“鐵穹”反火箭彈系統於2010年3月底部署,已經部署了5套。
停火協定
雙方19日繼續交火。以軍多次空襲,致巴方喪生總人數累計增加至91人。加沙武裝人員以火箭彈還擊,以色列多地響起警報。
以色列“鐵穹”反導系統發射導彈 以色列“鐵穹”反導系統發射導彈
巴勒斯坦官員當天説,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之間的停火談判進入“重要階段”,雙方互提條件,但達成停火的時間難以確定。
按照多名談判知情人員的説法,以方提議簽署有效期超過15年的停火協議,由埃及方面擔保。其他要求包括,巴方武裝停止發射火箭彈和襲擊邊境以軍士兵,立即停止向加沙走私和運送武器,以方遇襲或收到情報後有權打擊武裝人員。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官員沙阿斯説,以方一度要求哈馬斯解除武裝,遭拒絕。就以方是否尋求把加沙非軍事化條款加入停火協議,以方政府發言人雷格夫拒絕迴應,認定停火協議必須確保加沙人員停止火箭彈襲擊。
哈馬斯方面提出,停火協議條款包括以方解除對加沙地帶的物資封鎖。這一要求可能觸發以方憂慮,擔心解除封鎖有助哈馬斯更加容易地從外部獲得武器。以方自哈馬斯2007年控制加沙地帶起對巴方這一區域實施物資封鎖。哈馬斯在停火談判中還要求,由國際社會擔保,停火協議必須確保以方停止越境打擊、海岸攻擊以及定點清除行動。
埃及總理希沙姆·甘迪勒19日説,在埃方主持的間接停火談判中,以色列和哈馬斯代表“接近達成”共識。同日,哈馬斯領導人哈立德·邁沙阿勒説,哈馬斯不希望戰事升級,但將堅決回擊以色列發動的任何攻擊。 [10] 
聯合國安理會就巴以衝突進行了緊張的閉門磋商,磋商進行了近兩個小時。但仍未打破僵局。與此同時,衝突造成的人員傷亡數字仍在上升。 [11] 
巴勒斯坦消息人士説,巴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與巴伊斯蘭聖戰組織(傑哈德)將於20日晚在開羅舉行新聞發佈會,宣佈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 [12]  不過以色列方面隨後宣稱,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加沙地帶的武裝人員尚未達成停火協議,雙方的協商"仍在繼續"。 [13] 
21日,埃及外長阿姆魯在開羅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宣佈,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各武裝派別(包括哈馬斯)已達成停火協議,協議於加沙當地時間21日21時(北京時間22日凌晨3時)開始生效。
哈馬斯打過來的各型火箭彈的殘骸 哈馬斯打過來的各型火箭彈的殘骸
另據以色列消息來源稱,以色列雖然同意停火,但不會結束對加沙的封鎖。在停火協議達成至生效後,以色列國內反應平靜,加沙城內則開始了慶祝活動。 [14] 
傷亡數據
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對加沙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以來,巴以新一輪衝突已持續多日。國際社會冀望的巴以停火協議20日未能如期達成,以色列21日對加沙地帶發起新一輪襲擊,摧毀了一批政府辦公樓、警察局和一座大橋,其中包括加沙市中心的阿布·卡德拉政府機關辦公地點和伊朗新聞社辦公室。襲擊導致7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2012年11月21日,以軍空襲已造成145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200多人受傷。加沙武裝人員則向以色列境內發射數百枚火箭彈,造成5名以色列人死亡。 [14] 

巴以衝突護刃行動

2014年7月11日以色列軍方今天凌晨宣佈,對哈馬斯控制的加沙地帶的有限地面進攻已經開始。
2014年7月12日,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發動的“護刃行動”進入第五天,死亡人數升至135人,其中包括數十名兒童。約旦河西岸地區多地當日發生示威抗議活動,多人受傷。為促進加沙停火,英美法德四國外長將於13日晚些時候在維也納召開會議討論當前局勢。 [15] 
2014年7月14日埃及政府晚提出停火倡議,呼籲巴以雙方自當地時間15日早晨9時起停止各種形式衝突,並在隨後的48小時內,由國際調停者分別與巴以雙方就停火協議的具體內容進行磋商。
2014年7月15日,以色列安全內閣決定接受這一倡議,但由於控制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繼續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
2014年7月16日,哈馬斯宣佈,已正式拒絕埃及提出的停火倡議。
2014年7月17日晚,以軍已經向加沙地帶發起地面進攻。
2014年7月18日,以色列正在以飛機空襲和地面以及海上艦艇炮擊的方式攻擊加沙。
2014年7月19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表示,他們已經準備好“大幅度擴大”對加沙地帶武裝分子的地面進攻行動。 [16] 
2014年7月21日,哈馬斯剛剛宣佈抓獲一名以色列士兵。士兵名叫紹爾-亞隆,由哈馬斯旗下的卡桑旅抓獲。以色列稱正在調查,約旦河西岸有巴勒斯坦人為此鳴槍慶祝。 [17] 
2014年7月22日報道,以色列使用國際禁用武器白磷彈轟炸侵略加沙。加沙醫院裏絕大多數的患者都是手無寸鐵的平民、兒童、婦女和老人,以色列飛機對他們的住宅發動了瘋狂的襲擊。醫生從一名在以色列轟炸中被擊中的巴勒斯坦女孩體內取出20釐米長的碎片。 [18] 
巴以衝突 巴以衝突
2014年7月26日,在埃及卡塔爾,美國等多國斡旋下,以色列同意接受12小時人道主義停火,但在此期間以軍將繼續摧毀哈馬斯建造的地道,(此前以色列拒絕了美國國務卿克里提出的一週人道主義停火提議)。至此加沙地區的巴勒斯坦人死亡人數已逾千人,70%以上為平民,受傷人數已達6000,西岸地區另有一些巴勒斯坦人死於示威活動;以色列方面只有兩名平民死亡,另有42名士兵陣亡。哈馬斯七月在加沙地區向以色列發射了大量火箭彈,但所有射向被保護區的火箭彈幾乎盡數被以方的”鐵頂“(Iron Dome)反導系統所攔截。 [1] 
2014年7月28日至昨天上午,以軍已經有十名士兵死亡,這使得以軍在這場衝突中的死亡人數上升至53人,是自2006年以軍同黎巴嫩真主黨爆發衝突以來最嚴重的傷亡。 [19] 
2014年7月29日,有五名士兵被經由地道潛入以色列的哈馬斯分子殺死。哈馬斯分子向在納哈勒奧茲(Nahal Oz)一個瞭望台駐守的士兵發射了一枚火箭推進榴彈,並試圖將其中一名士兵的屍體拖進地道,但遭以軍開火阻攔,有一名哈馬斯分子被打死。 [19] 
2014年7月29日,衝突已造成超過1200名巴勒斯坦人喪生,超過7000人受傷,以色列方面則有56人死亡。 [19] 
2014年7月30日,已有8000餘人死傷。以色列的軍事打擊已導致超過25萬加沙民眾無家可歸或被迫離開住所,其中近20萬人聚集在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開設的庇護所。 [20]  以色列的軍事行動造成巴勒斯坦1359人死亡,單在30日一天就造成108人喪生,另有20具遺體從廢墟中挖出。另有7200多人受傷。 [21] 
2014年8月12日,初步信息顯示,此次衝突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的損毀非常嚴重。有將近2000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大約75%都是平民,其中包括459名兒童。這個數字比前兩次加沙衝突造成的兒童死亡的總和還要多。 [22] 
2018年5月14日巴勒斯坦民眾在加沙地帶靠近以色列邊境處舉行抗議示威活動,與以色列軍警發生衝突,造成50多人死亡,超過2000人受傷。 [23] 
2018年5月15日,土耳其外交部就加沙地帶暴力衝突事件召見以色列駐安卡拉大使埃坦·納艾(Eitan Naeh)並提出抗議,同時土耳其政府要求納艾離開土耳其“一段時間”。 [24] 

巴以衝突交界衝突

2018年7月27日,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士兵在加沙地帶與以色列交界地區發生衝突,衝突造成至少兩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少年。
2018年9月24日,據俄羅斯衞星通訊社報道,加沙衞生部門發言人庫德拉在個人推特上發文稱,與以色列軍隊在加沙東部的衝突造成了一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14人受傷。3月30日以來,加沙地帶的抗議活動“偉大回歸三月”在加沙持續進行。抗議人羣經常與以色列軍隊發生血腥衝突。 自5月底以來,巴勒斯坦武裝分子和以色列軍隊已四次相互發起火箭襲擊和空襲。 [25] 
2018年11月13日,以色列戰機繼續轟炸加沙地帶,巴勒斯坦武裝人員也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巴以新一輪衝突當天造成至少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約20人受傷,以方傷亡情況不明。 [26] 
2019年5月5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表示,他已經下令軍隊繼續“大規模空襲”,以迴應來自加沙地帶的火箭彈襲擊。4日至今,巴勒斯坦激進分子從加沙地區向以色列發射了約430枚火箭彈,炮火一直持續到當地時間5日上午。4日以來,大約200個目標被擊中。 [27]  巴以雙方於6日達成停火協議。衝突已導致至少20餘人喪生、逾200人受傷。 [28] 
2021年5月9日晚至10日凌晨,以色列警察和巴勒斯坦人在東耶路撒冷的衝突仍在持續。巴勒斯坦紅新月會稱,過去3天的衝突已造成至少560人受傷 [33]  。5月10日,據法新社耶路撒冷消息,巴勒斯坦紅新月會説,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警方當地時間10日在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再次爆發衝突,已造成數百人受傷,約50人被送往醫院。 [31]  5月10日晚,以色列國防軍發表聲明説,以軍當天轟炸了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位於加沙地帶的多處軍事目標。巴勒斯坦媒體援引加沙地帶衞生部門官員的話報道説,以軍的轟炸在加沙地帶拜特哈嫩鎮東部造成20人死亡、65人受傷,死者中包括9名兒童 [32]  。巴勒斯坦民眾與以色列警察再度在耶路撒冷老城聖殿山(穆斯林稱“尊貴禁地”)爆發嚴重衝突,目前已致300餘人受傷 [32] 
2021年5月11日,巴以雙方衝突進一步升級。位於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武裝人員向以色列南部發射火箭彈,而以色列也向加沙地帶的目標發動了空襲。衝突造成至少28名巴勒斯坦人和3名以色列人死亡。 [34] 
2021年5月12日,加沙地帶衞生部門稱,以色列軍隊對加沙地帶發動大規模猛烈空襲,已致43名巴勒斯坦人身亡,其中包括13名兒童。以色列急救部門稱,從加沙發射的反坦克導彈造成1人死亡,1人重傷。 [35] 
2021年5月10日至12日,以色列與加沙地帶武裝爆發嚴重衝突。加沙地帶武裝人員向以方發射1000餘枚火箭彈,造成以色列方面6人死亡、100多人受傷。以軍隨即展開報復行動,空襲加沙地帶武裝組織數百個目標。空襲共造成巴方65人死亡、365人受傷,死者中有16名兒童 [36] 
2021年5月13日早晨,根據巴勒斯坦加沙地帶衞生部的統計,在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加沙地帶發動數天的空襲後,加沙地帶已有67人喪生,其中包括17名兒童;另有近400人受傷。 [37] 
2021年5月13日,巴勒斯坦向以色列方向發射千枚火箭彈,造成6名以色列人死亡、100多人受傷。以軍數百次空襲還擊,共造成65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16人是兒童,至少365人受傷。 [38] 
2021年5月14日凌晨,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辦公室稱,以色列空軍和地面部隊開始進攻巴勒斯坦加沙地帶。 [39] 
2021年5月14日,以色列450枚導彈和炮彈密集空襲加沙,巴勒斯坦派別則發射約2000枚火箭彈以回擊。 [40] 
2021年5月21日2時,巴以停火協議生效後,當天中午,以色列警方衝入位於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庭院內,向前去參加週五禮拜的民眾投擲瓦斯彈和震盪彈,禮拜人羣隨後聚集在寺內並高聲抗議。 [41] 
巴以在約旦河西岸再爆衝突,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來源:半島電視 巴以在約旦河西岸再爆衝突,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來源:半島電視 [43]
當地時間2022年2月14日,路透援引巴勒斯坦衞生部和目擊者消息稱,以色列軍隊在約旦河西岸地區的衝突中打死了一名巴勒斯坦人。 [42] 
當地時間2022年4月2日凌晨,以色列安全部隊在約旦河西岸北部城市傑寧打死3名來自巴勒斯坦的“抵抗戰士”,以軍方稱被擊斃的為激進組織成員,4名以人員在行動中受傷,其1人傷勢嚴重。 [43]  [58] 
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軍隊2022年在約旦河西岸持續衝突。巴勒斯坦衞生部説,以色列軍人4月13日在約旦河西岸打死三名巴勒斯坦人,其中包括一名14歲的少年。以色列軍方稱,被打死的少年當時向以軍投擲汽油彈。另外兩名巴勒斯坦人也是在與以軍衝突時被打死。
3月22日以來,以色列發生多起嚴重襲擊事件。連日來,以軍在約旦河西岸展開行動,已造成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44] 
2023年1月26日,以色列軍方在約旦河西岸北部城市傑寧與巴勒斯坦人發生衝突,導致至少9名巴勒斯坦人死亡、20人受傷。這是20餘年來以軍在約旦河西岸致死人數最多的單次行動。美國政府宣佈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本週末起訪問中東 [50]  。3月31日,據路透社報道,伊朗伊斯蘭革命衞隊(IRGC)表示,以色列在3月31日敍利亞發動的空襲導致該衞隊的一名軍官死亡 [52] 
2023年4月5日,以色列警方與巴勒斯坦民眾在耶路撒冷老城阿克薩清真寺爆發衝突以來,巴以局勢持續緊張,雙方在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等地接連爆發武裝衝突,造成巨大傷亡。6月19日,以軍20年來第一次在約旦河西岸使用武裝直升機進行空襲,造成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90多人受傷。6月21日,以軍自2005年以來第一次在約旦河西岸利用無人機搞暗殺,3名據稱是“恐怖分子”的巴勒斯坦人被定點清除 [55]  。截至7月14日,2023年已經有至少190名巴勒斯坦人、26名以色列人在衝突中喪生 [55]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宣佈對以色列採取代號“阿克薩洪水”的軍事行動,並表示已向以色列境內發射了至少5000枚火箭彈 [56]  。以色列隨即宣佈進入戰爭狀態,對加沙地帶哈馬斯目標發起代號“鐵劍”的行動 [57] 

巴以衝突抗議示威

2020年2月7日,巴勒斯坦民眾在約旦河西岸城市圖勒凱爾姆舉行抗議示威,並與以色列士兵發生衝突,一名巴勒斯坦青年被以軍開槍打死。這是近3天來被以軍打死的第4名巴勒斯坦人。 [29] 
2021年5月14日,成千上萬的巴勒斯坦民眾,在約旦河西岸200多個地點舉行示威活動。巴勒斯坦紅新月會透露,示威人羣遭到以軍子彈和催淚瓦斯的攻擊,500多名巴勒斯坦人受傷。 [40] 

巴以衝突挖掘屍體

當地時間2024年1月18日消息,以色列軍隊對加沙地帶南部城市汗尤尼斯一處墓地進行了“嚴重破壞”,挖掘並移走了墓地內屍體。以色列國防軍對此迴應稱,此舉是為搜尋被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劫持後死亡人質的遺骸。CNN稱,該回應標誌以色列國防軍首次承認挖掘屍體的行為。 [68] 

巴以衝突各方態度

2020年9月5日,埃及外長舒凱里在開羅與到訪的巴林外交大臣扎耶尼舉行會談,就巴以問題、利比亞局勢等進行了討論。根據雙方會談後發表的聯合聲明,埃及和巴林兩國歡迎任何以國際準則為基礎、旨在全面公正實現巴勒斯坦和平事業的倡議。聲明説,雙方在會談中表示維護通過“兩國方案”解決巴以問題的原則,支持旨在實現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努力,強調以色列應停止吞併巴勒斯坦領土的任何企圖。 [30] 
2021年5月11日,衝突雙方都顯示出了強硬態度。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11日表示,以色列將加大對加沙的打擊力度,襲擊的威力和頻率都將增加。哈馬斯政治局領導人哈尼亞則警告以色列稱,如果以色列讓局勢升級,哈馬斯會做好應對局勢升級的準備。 [34] 
2022年4月15日,黎總理納吉布·米卡提發表聲明,強烈譴責以色列警方當天清晨襲擊了位於耶路撒冷老城聖殿山的阿克薩清真寺,稱這是“侵犯其神聖性”。 [45] 
2022年4月21日,阿拉伯部長級委員會在約旦首都安曼召開緊急會議,譴責以色列侵犯阿克薩清真寺,呼籲國際社會立即採取干預措施。阿拉伯部長級委員會在會議後發表聲明,譴責以色列警方近期對在阿克薩清真寺的信眾發動襲擊,反對以色列任何旨在改變阿克薩清真寺歷史地位及現狀的行為。聲明説,以方在耶路撒冷的“公然挑釁”可能助長暴力,威脅地區和全球安全與穩定。 [46] 
2022年5月25日,以色列軍隊與巴勒斯坦人在約旦河西岸城市納布盧斯發生衝突,導致一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數十人受傷。 [47] 
2022年10月7日,以色列軍隊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和蓋勒吉利耶同巴勒斯坦人發生衝突,兩名巴勒斯坦人被以軍打死。 [48] 
2023年1月26日,巴勒斯坦宣佈停止同以色列進行安全協調,以迴應以色列軍隊當天早些時候在約旦河西岸打死9名巴勒斯坦人。 [49] 
當地時間2023年2月20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第9263次會議上,就中東局勢和巴勒斯坦問題發表聲明。安理會重申,所有國家都有權在國際公認的邊界內和平生活,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民都有權享有同等程度的自由、安全、繁榮、正義和尊嚴。安理會表示,將堅定不移地致力於解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爭端,實現兩個民主國家可以在“安全和(國際)公認的邊界內”和平相處的願景 [51] 
當地時間2023年5月10日,在回答央視記者關於巴以局勢升級的相關問題時,聯合國秘書長副發言人哈克表示,聯合國秘書長對當前加沙局勢感到關切。哈克表示,除了巴以雙方升級的軍事行動外,由於加沙地帶口岸關閉,原計劃通過口岸的600卡車食品、醫療物資和燃料無法進入,他希望該問題可以在近期得到解決。 [53] 
當地時間2023年7月3日,約旦副首相兼外交與僑務大臣薩法迪警告稱,以色列針對傑寧的襲擊是危險的信號,將導致暴力升級以及災難性的後果。薩法迪呼籲國際社會立即採取有效行動阻止以色列的非法行為。 [54] 
2023年10月13日,據《以色列時報》報道,在聯合國呼籲以方撤銷“巴勒斯坦人應在24小時內遷移到加沙南部”的命令後,以色列常駐聯合國代表吉拉德·埃爾丹對聯合國的這一反應進行了抨擊。 [59] 
2024年1月20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表示,並未向美方作出同意建立巴勒斯坦國的承諾。
2024年1月22日,據俄羅斯衞星通訊社報道,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承認,在襲擊以色列期間,由於以安全系統崩潰和與加沙地帶交界的邊境出現混亂,哈馬斯可能犯了“一些錯誤”。報道説,哈馬斯21日發佈了一份16頁的小冊子,名為《我們的願景:為何發動“阿克薩洪水”行動》,這是哈馬斯首次發佈有關此次襲擊行動的報告,解釋了哈馬斯的立場以及背後的動機,並駁斥了以方一些説法。不過,哈馬斯並未説明犯下的是何種錯誤。 [70] 
當地時間2024年1月22日,巴勒斯坦總理阿什提耶在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每週內閣會議上表示,國際社會就建立巴勒斯坦國達成了共識,這種共識應該轉化為實際步驟,真正確保國家的建立。阿什提耶還表示,巴以衝突必須停止,支持以色列的國家也有義務阻止以色列的行動。此外,針對以色列批准由第三國保管凍結的巴勒斯坦税款,阿什提耶對挪威在這一事項中的調解作用表示感謝。 [71]  當地時間1月24日上午,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表示,以色列將繼續推進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直至獲得“完全和絕對的勝利”。 [72] 
2024年1月26日,聯合國國際法院在海牙發佈臨時措施,要求以色列遵守聯合國《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 [73]  當地時間1月27日晚,以色列總理譴責國際法院針對以方的裁決,並稱要繼續同哈馬斯作戰。 [74] 
當地時間2024年2月6日下午,以色列公共廣播公司援引以軍方高層的話報道稱,以色列方面已完成相關計劃的制定,預計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將持續至2025年。該軍方人士還表示,以色列在相關區域的軍事行動將不會“在短期內結束”。 [75] 
當地時間2024年2月8日,沙特外交大臣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主持召開了巴以衝突問題協商會議。會議強調,需要立即實現全面停火,結束加沙地帶的戰爭,確保根據國際人道主義法保護平民,並取消一切阻礙人道主義援助進入加沙地帶的限制。 [77] 
當地時間2024年2月11日,中東多國發表聲明,譴責以色列對拉法展開地面行動的計劃,呼籲國際社會採取行動,避免局勢升級。 [76] 
2024年2月12日報道,法國向黎巴嫩提交了一份旨在結束黎巴嫩與以色列邊境衝突的倡議。報道稱,倡議呼籲黎巴嫩真主黨武裝人員從黎以邊境地區後退十公里,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停火。該協議被黎巴嫩真主黨方面表示拒絕。 [78] 
當地時間2024年2月15日,澳大利亞政府官網發佈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三國領導人的聯合聲明,三方呼籲立即在加沙地帶實施人道主義停火。聲明稱,“有跡象表明,以色列正計劃對加沙地帶的拉法發起地面軍事行動,我們對此表示嚴重關切。”此外,聲明還顯示,以色列方面的軍事行動將是“毀滅性”的。 [80] 
當地時間2024年2月18日下午,以色列內閣一致同意發佈一項聲明,反對尋求推動巴勒斯坦建國的“國際指令”。 [82] 
2024年2月18日,以色列戰時內閣成員、前國防部長本尼·甘茨威脅稱,如果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不在穆斯林齋月前釋放所有被扣押人員,以軍將對加沙地帶南部城市拉法展開地面行動。 [83] 
當地時間2024年2月19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表示,歐盟有26個成員國呼籲加沙地帶立即實行人道主義停火,同時無條件釋放被扣押人員,並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85] 
當地時間2024年2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就阿爾及利亞提出的關於加沙局勢新的決議草案進行表決,並遭到常任理事國美國一票否決。 [86] 
當地時間2024年3月25日上午,聯合國安理會以14票贊成、美國棄權的投票結果,通過一項決議,要求齋月期間立即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帶實現停火。 [91] 

巴以衝突案件裁決

2024年2月13日,南非政府向國際法院提出“緊急請求”,要求審查以色列針對加沙南部城市拉法的軍事行動。
當地時間2024年2月16日,位於荷蘭海牙的國際法院就南非要求審查以色列針對加沙南部城市拉法的軍事行動作出裁決。根據2月15日收到的請求,國際法院作出以下裁決並致函南非和以色列。當前加沙地帶尤其是拉法面臨嚴峻局勢。因此,國際法院要求有關各方立即有效地落實今年1月26日發佈的臨時措施。這些措施適用於整個加沙地帶,包括拉法。法院強調,以色列有義務遵守《滅絕種族罪公約》和法院判決規定的義務,包括確保加沙地帶巴勒斯坦人的安全。 [81] 

巴以衝突聽證會

當地時間2024年2月19日,總部位於荷蘭海牙的國際法院就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領土問題舉行聽證會。 [84] 

巴以衝突社會影響

2023年12月6日,巴以衝突入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佈的“2023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 [6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