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醫學教育

鎖定
[1]  醫學教育(medical education)是指按着社會的需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醫藥衞生人才的教育活動。一般多指大學水平的醫學院校教育。
中文名
專業醫學與健康信息諮詢
外文名
medical education
多    指
大學水平的醫學院校教育

醫學教育發展歷程

醫學教育世界歷程

醫學教育的歷史源遠流長。人類在與疾病鬥爭的過程中建立了醫學,為了把長期積累起來的醫療經驗傳給下一代,便產生了醫學教育。
起初是以師帶徒的形式,隨着知識量的擴大和對醫務人員需要量的增加,學校形式的醫學教育便應運而生。中國早在公元 443年劉宋王朝已設立了官方的醫學教育機構;公元9世紀,意大利薩列諾醫學校開始聞名於世。
一定社會的醫學教育要受到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制約,並且直接受到衞生和教育事業發展水平的影響。與此同時,醫學教育反過來又對它們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和作用;為社會培養醫療保健人才,保護社會勞動力;把醫學知識和經驗世代積累下來,傳授下去,實現醫學知識的繼續和再生產。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歐洲出現了終身教育的思想,認為教育是個人一生中連續不斷地學習的過程。在這種思潮的啓發下,國際上醫學教育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一個醫生接受醫學教育也是一個終身過程。這一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基本醫學教育,即醫學院校教育,學生在學校中接受的是基礎教育;畢業後教育,醫學生從醫學院校畢業以後,在所學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接受專業化培訓,使所學知識和技能朝着某一專業方向深化;繼續醫學教育,是在完成畢業後教育以後,為跟上醫學科學的發展,繼續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術的終身過程。這三個性質不同的教育階段應緊密地銜接,形成連續統一的醫學教育過程。

醫學教育國內歷史

中國的醫學教育始於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19世紀以後,西方醫學傳入中國,外國教會在各地陸續辦起醫院,進而招收學徒,創辦醫學校,西方新醫學教育引入中國。1866年美國教會在廣州創辦了博濟醫學校,1881年清政府在天津開設醫學館,繼之,1903年在北京京師大學堂內增設醫學館。這以後全國各地建立許多醫學院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基本上確立了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和進修教育等形式的教育結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層次的醫學教育體系(見表中國醫學教育形式和層次一覽表)。在發展現代醫學教育的同時,又奠定了中醫藥教育基礎,發展了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醫學教育。

醫學教育課程體系

18世紀後,生物學理論、顯微技術的建立和應用,奠定了近代實驗醫學的基礎,以生物學為帶頭學科生物醫學模式形式並逐漸在醫學中佔據了統治地位,直接影響到醫學領域的各個方面。

醫學教育課程設置

醫學教育隨之形成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包括:
公共基礎課,包括人文和社會科學課程,對學生進行文化和品德教育;
②普通基礎課,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化學、數學等自然科學課程,為學習醫學打基礎;
③醫學基礎課,關於人體正常及異常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的學科,以及治療預防的基本理論知識,為學習臨牀醫學打基礎;
④醫學臨牀課。其教學安排是以學科為單元,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先一般後醫學,先基礎後臨牀,將整個教學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為醫前期,設置公共基礎課和普通基礎課,學生基本上不接觸醫學。有的國家將這一階段教學作為醫學預科放在綜合性大學中進行;中國、日本、蘇聯東歐國家則在進入醫學院後第1~2年中學習。
二為臨牀前期,開設醫學基礎課,醫學生開始學習醫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但不接觸病人。
課程按人體正常形態結構和功能→生物致病因子→病理形態和功能的病變→藥理學理論知識等順序安排。
三為臨牀期,開設醫學臨牀課並進行教學實習,課程結束後,安排一年左右的生產實習,以實習醫生(護士)的身份參加臨牀工作。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沿襲多年,至今仍為中國以及多數國家的多數醫學院校所採用。它屬於學科課程教學。每一學科均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把該門科學的浩繁的內容加以適當的選擇、合理的組織和排列,使之適合於醫學生的接受水平。

醫學教育設置順序

則根據各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繫加以安排。學生獲得的知識較為系統、完整,教學形式與中學相似,學生易於適應;教師的業務專長與所擔負的課程一致,教材易於編寫。經驗證明,這些優點有利於保證教學質量。但這種教學模式以學科為基礎,致使課程門數過多,內容往往重複,學生負擔過重;各學科界限分明,基礎課與臨牀課截然分開,不利於醫學生早期接觸醫學、早期接觸病人,早日接觸社會。

醫學教育綜合課程

針對上述問題,自50年代開始,國內外有少數醫學院校開始試行綜合課程,強調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從實際工作需要出發,打破原有學科的框框,打破基礎和臨牀的界限,將有關學科的知識聯繫起來,或加以合併,或重新綜合。這有兩種形式:
①水平綜合型。在醫學基礎課範圍內,按人體的器官系統作橫向綜合,如人體正常結構與功能的綜合;異常結構與功能的綜合;在臨牀課程範圍內把各學科的內容以症狀為中心加以橫向綜合。
②垂直綜合型。不僅打破學科界限,而且打破基礎與臨牀的界限,按器官系統,或以疾病、或以症狀、或以臨牀工作常見的典型問題為中心加以縱向綜合。這種教學形式尚在試驗之中,許多問題有待解決。
醫學教育的改革正方興未艾。總的趨勢是:
①醫學教育面臨着醫學模式的轉變。
現代醫學隨着疾病譜、死亡譜的改變,隨着新健康觀念的形成,已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這種轉變對醫學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醫療保健人員需要具備適合新醫學模式的知識結構智力結構
為此,則需要加強預防醫學和羣體醫學的教育,需要增加人文和社會科學的課程,如心理學、社會醫學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等等;採取適當措施使醫學生早日接觸臨牀,早日接觸社會,開闊醫學生對疾病、對社會的觀察能力,提高了解病人和防病治病的能力,增強做社會保健工作的能力。
②加強培養醫學生的智能,提高他們獨立思考,獨立工作能力和自學能力
為此,提倡適當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和講座;壓縮課堂時數,增加自學時間和課外活動;改變灌輸式教學方法,調動師生雙方積極性,實行啓發式教學;改進實驗實習課,加強技能訓練;指導學生自學和小組討論;幫助學生充分利用圖書資料和聲像教材進行學習;有的學校試行以問題為中心,以小組討論為主的教學形式。
③增強終身教育觀念,把基本醫學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醫學教育結合起來。
在提高本科生學校教育質量的同時,加強住院醫師專業培訓制度化、規範化的工作,使畢業後教育成為醫學生畢業後都必須接受的一種醫學正規教育制度;此外,廣泛開展繼續教育,使醫學工作者不斷開發智能,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技術水平,以推動醫學科學的發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