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固碑

鎖定
《鄭固碑》是刊刻於東漢延熹元年(158年)的一方碑刻,全稱為“漢故郎中鄭君之碑”,又稱“郎中鄭固碑”等,無撰書者姓名,屬隸書書法作品,現保存於濟寧市博物館 [1] 
《鄭固碑》是東漢鄭固的墓碑,主要記敍了鄭固的生平事蹟。碑首呈圭形,有圓形碑穿,穿的直徑為2釐米,額篆“漢故郎中鄭君之碑”。 [2]  碑右下端殘斷,殘斷部分鑲在碑南側的牆壁上,寬約48釐米,高約20釐米,現存19字,被稱為“德字殘石”(俗稱“鄭固殘碑”)。碑殘高196釐米,寬80釐米,厚21釐米,碑文共15行,每行19字,字徑3釐米。 [3]  書法上,其字形扁闊,結體端嚴,點畫多程式化,書風同《乙瑛碑》,亦是折鋒使轉,但奇麗稍遜。 [4] 
中文名
鄭固碑
創作年代
東漢延熹元年(158年)
全    稱
漢故郎中鄭君之碑
別    稱
郎中鄭固碑
書法類型
隸書
現藏地
濟寧市博物館

鄭固碑碑刻內容

碑文
鄭固碑 鄭固碑
(碑額)漢故郎中鄭君之碑
君諱固,字伯堅,著君元子也。含中和之淑質,〔履上仁〕□□□,〔孝友著乎閨門〕,┘至行立乎鄉黨。初受業於歐陽,遂窮究於典籍,〔膺遊、夏之文學〕,〔襄冉季之政〕┘事。弱冠,仕郡吏諸曹掾史、主薄、督郵、五官掾功曹。〔入則腹心〕,〔出則爪牙〕。〔忠以〕┘衞上,清以自修;犯顏謇愕,造膝佹辭,〔加以好成方類〕,推賢〔達善〕,〔逡遁退讓〕,〔當〕┘世以此服之。邦後珍瑋以為儲舉,先屈計掾,奉我□貢。清眇〔冠乎羣彥〕,㥁能┘蕳乎聖心。延熹元年二月十九日詔拜〔郎中〕,非其好也,以疾〔錮辭〕,〔未〕滿期限,┘從其本規,乃遘兇愍,年𠦜二,其四月〔廿四〕日,遭命隕身,痛如之何!〔先〕是,君大┘男孟子有楊烏之才,善性形於岐嶷,□□見於垂髦,年七歲而夭,〔大〕君夫人┘所共哀也,故建防其墳,配食斯壇,以慰考妣之心。琦、瑤、延以為〔至㥁〕不紀,則┘鐘鼎奚銘,昔姃〔公頌〕武,弟述其兄。綜□□,□□行。於蔑陋,獨曷敢忘。〔乃〕刊石┘以旌遺芳。其辭曰:┘於惟郎中,實天生㥁。頤親誨弟,虔恭〔竭力〕。教我義方,導我禮則。傳宣〔孔〕業,作┘世模式式。從政事上,忠以自勖;貢計王庭,華夏歸服。帝用嘉之,顯拜殊〔特〕;將從┘雅意,色斯自得。乃遭□災,隕命顛沛;家失所怙,國亡忠直。俯哭誰訴,卬〔號〕焉┘告!嗟嗟孟子,苗而弗毓。奉我元兄,修孝罔極;魂而有靈,亦歆斯勒。┘ [3]  [5] 
後人題記
鄭固碑殘石 [3] 
(説明:“碑文”為原石上所存的文字;“後人題記”在“德字殘石”上;〔〕,表示據早期拓片等補的文字;□,表示缺一字;┘,表示分行。)

鄭固碑創作背景

鄭固年少時就喜愛《尚書》等古典書籍,崇尚言偃卜商的文學修養和冉求等人處理政務的才幹。青年時代在郡府內任職。由於謙虛謹慎、辦事公道、清明廉潔,受到上司的重用提拔。東漢延熹元年(158年)二月十九日,被提升為郎中,四月二十四日因病去世,終年四十二歲。 [3]  《鄭固碑》即鄭固之弟為述鄭固的事蹟而作。 [5]  關於碑的刊刻時間,碑文中未記載,但有“延熹元年二月十九日詔拜”和“四月廿四日遭命隕身”等字樣。依照漢代碑刻的慣例,《鄭固碑》應刊刻於東漢延熹元年(158年)。 [6] 

鄭固碑藝術鑑賞

風格
《鄭固碑》的書法藝術風格,渾厚豐潤如《乙瑛碑》,方正雄健似《景君碑》,總的藝術風格屬雄渾強勁一派。其中,首行“君”字、“固”字、“元”字、“合”字等與楷書寫法無異,第八行“男”字、“孟”字、“垂”字又是篆書的筆意,第十行“曷”字的結體、用筆直似商周鐘鼎文 [7] 
技法
結體方正中見活潑,扁方中有長形,平整中有險絕,如“瑋”字、謇”字、“夏”字、“歸”字、“之”字、“俯”字、“我”字、“嘉”字等。用筆藏收得當,波磔分明,彎轉適度。章法則為一般漢碑模式,豎行及橫列都很整齊,比較疏朗,輕重變化小,節奏韻律平緩。 [8] 
(圖冊來源:故宮博物院 [9] 

鄭固碑作品評價

清代書法家萬經:筆法堅勁遒緊。(《分隸偶存·捲上·漢郎中鄭固碑》) [10] 
清代書法家翁方綱:①密理與縱橫兼之,此古隸第一《禮器》第二,《乙瑛》第三,《孔宙》第四。②此漢隸之定品,推此意也。可以品定古今書法矣。③既見建武泉範,益得上追《岐鼓》,下量《化度》,與右軍棐幾原同。(《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題漢郎中鄭固碑(蘇齋校字本)》) [11] 
近代書法藝術家楊守敬:是碑古健雅潔,在漢隸亦稱傑作,尤少積氣,《禮器》之亞也。(《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一·漢·郎中鄭固碑》) [12] 
近代書法家康有為:《楊叔恭》《鄭固》端整古秀,其碑側縱肆,姿意尤遠,皆頑伯所自出也。(《廣藝舟雙楫·卷二·本漢第七》) [13] 

鄭固碑歷史傳承

流傳情況
據考證,《鄭固碑》原立於漢代任城縣鄭氏家族墓地(今濟寧師範專科學校)。至宋代,碑尚完好。金元時期,碑被移入任城文廟,當時碑的右下端殘斷,殘碑被土掩於地下,殘斷部分(“德字殘石”)不知去向。清代雍正六年(1728年),濟寧人李鯤(一作“李鵾”)在州學泮池左側發現了殘碑,遂移置於學宮。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定海人藍嘉瑄在李鯤之子李東琪的協助下,將碑升高,將“德字殘石”銜接於其下,使碑璧合。民國十八年(1929年),濟寧縣教育局局長王大恕在鐵塔寺集資建房5間,將濟寧文廟《鄭固碑》等散置漢碑移入,名為“小金石館”,俗稱“漢碑室”。殘碑移入小金石館時,“德字殘石”被鑲嵌在南山牆上。1985年,交由濟寧市博物館管理。 [2-3] 
著錄情況
鄭固碑(照片) 鄭固碑(照片)
著作
著錄名稱
名稱
作者
後漢郎中鄭固碑
郎中鄭固碑
漢郎中鄭固碑
郎中鄭固碑
來齋金石刻考略
郎中鄭君碑
曝書亭金石文字跋尾
郎中鄭固碑
漢郎中鄭固碑
金石經眼錄
郎中鄭固碑
顧藹吉
鄭固碑
函青閣金石記
楊鐸
漢鄭固碑殘石
金石圖説
郎中鄭固碑
郎中鄭固碑
潛研堂金石文跋尾
郎中鄭固碑
山左金石志
郎中鄭固碑
兩漢金石記
漢故郎中鄭君之碑
札樸
鄭固碑
漢隸拾遺
郎中鄭固碑
古墨齋金石跋
漢郎中鄭固碑
平津讀碑記
郎中鄭固碑
巢經巢文集
鄭固碑
集古求真
歐陽輔
鄭固碑
漢郎中鄭固碑
激素飛清閣評碑記
郎中鄭固碑
寶鴨齋題跋
鄭固碑
校碑隨筆
郎中鄭固碑
(表格內容來源:《山東漢代碑刻研究》 [14] 

鄭固碑版本信息

《鄭固碑》主要有以下拓本:
①明拓本。第二行“於典籍”三字完好,其下“膺”字也完好。(一説“膺”字完好只是清初拓本。) [6] 
②清康熙、乾隆年間拓本。第二行“膺”字大半已泐損,“籍”字右下角“日”部已損。 [6]  2020年10月30日,上海圖書館所藏的《鄭固碑》清雍正乾隆拓本(有褚德彝跋並錄翁方綱跋、褚德彝題簽)被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為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編號:12891)。 [15] 
③清乾隆年以後拓本。第二行“籍”字已全泐損,第七行“遭命隕身”的“命”字豎筆未連石花。 [6] 
④清道光年間拓本。第二行“籍”字已不見一絲筆畫,“典”字下已泐殘。第七行“遭命隕身”的“命”字末豎筆已連石花。 [6] 
⑤清末民初拓本。第二行“典”字更損,第七行“遭命隕身”的“命”字下大部分連及石花。 [6] 
參考資料
  • 1.    宗鳴安 著.碑帖收藏與研究.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01月第1版:85
  • 2.    郭建芬,等 編著.碑刻造像.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96-98
  • 3.    濟寧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孔孟之鄉石刻碑文選.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43-45
  • 4.    郎中鄭固碑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0-07-13]
  • 5.    袁維春 著.學書論札.北京:宇航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170-176
  • 6.    宗鳴安 著.碑帖收藏與研究.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01月第1版:86
  • 7.    宗鳴安 著.碑帖收藏與研究.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01月第1版:87-88
  • 8.    張又棟 編著.書法創作大典·隸書卷.北京:新時代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77
  • 9.    郎中鄭固碑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0-07-13]
  • 10.    王德毅 主編.叢書集成續編(第九八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07月台一版:347
  • 11.    (清)翁方綱 撰;沈津 輯.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04月第1版:59
  • 12.    謝承仁 主編.楊守敬集(第八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04月第1版:543
  • 13.    (清)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87-88
  • 14.    劉海宇 著.山東漢代碑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01月第1版:334-335
  • 15.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佈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引用日期2020-12-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