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景君碑

鎖定
《景君碑》是刊刻於東漢時期的一方碑刻,全稱“漢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又稱“北海相景君碑”和“景君銘”等,無撰書人姓名,屬隸書書法作品,現藏於濟寧博物館 [1-2] 
《景君碑》高288釐米,寬105.6釐米,圭首,有12釐米直徑的碑穿,額篆“漢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2行12字,字徑6釐米。碑陽17行,滿行33字,字徑3釐米,記景君歿後,門下屬之隸慕其德而為之立碑、服喪、守墓等事。碑陰4列,第4列僅刻前2行,為題記;前3列每列各有題名18行,其後有四言韻語2長行(3列合為1列),共72字。 [2-3]  書法上,其筆法較為嚴謹,筆畫均勻遒勁,波磔生動而有特色,轉折多呈方形;結體以長方為主,近篆書形態,但篆書結構遺留甚少,不是篆隸結合的書體,而是少見的漢代長形隸書;章法上,全篇佈局疏朗透靈,但節奏感不明顯,行間字距勻稱和筆畫粗細適中,其間扁方的少量字形處理較為得當,無生硬、不和諧之感。 [4] 
中文名
景君碑
創作年代
東漢
全    稱
漢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
別    名
北海相景君碑
書法類型
隸書
規    格
高288釐米,寬105.6釐米
現藏地
濟寧博物館

景君碑碑刻內容

碑陽
(碑額)漢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
惟漢安二年,仲秋□□,故北海相任城景府君卒,歟歔哀哉!國□□寶,英彥失疇。列宿┘虧精,晚學後時。於何穹倉,布命授期,有生有死,天寔為之。豈夫仁哲,攸剋不遺。於是┘故吏諸生相與論曰:上世羣后,莫不流光□於無窮,垂芳耀於書篇。身歿而行明,體亡而┘名存。或著形象於列圖,或𣪠頌於管絃。後來詠其烈,竹帛敍其勳。乃作誄曰:伏惟┘明府,受質自天。孝弟淵懿,帥禮蹈仁。根道核藝,抱淑守真。皛白清才,剋己治身。寔渘寔┘剛,乃武乃文。遵考孝謁,假階司農。流德元城,興利惠民。強衙改節,微弱蒙恩。威立澤宣,┘化行如神。帝嘉厥功,授以符命。守郡益州,路遐攣親。躬作遜讓,夙宵朝庭。建策忠讜,┘辨秩東衍。璽追嘉錫,據北海相。部城十九,鄰邦歸向。分明好惡,先以敬讓。殘偽易心,┘輕黠逾竟。鴟梟不鳴,分子還養。元元𡪍,蒙祐以寧。蓄道修德,□祉以榮。紛紛令儀,┘明府體之。仁義道術,明府膺之。黃朱邵父,明府三之。台輔之任,明府宜之。以病被┘徵,委位致仕。民□思慕,遠近搔首。農夫醳耒,商人空市。隨輿飲淚。奈何朝廷,奪我慈父?┘去官未旬,病乃困危。珪璧之質,臨卒不回。歔欷霣絕,奄忽不。孝子憉𢣦,顛倒剝摧。遂┘不剋寤,永潛長歸。州里鄉黨,隕涕𠬻哀。故吏忉怛,歔欷徊。四海冠蓋,驚𢝆臨懷。大命┘□期,實惟天□。明王設位,明府不就。臣子欲養,明府弗留。歍歔哀哉!┘
𤔔曰:孝積幽穸,喪至□兮。□□□□,翔議郎兮。再命虎將,綏元元兮。規策矩謨,主忠信兮。┘羽衞藩屏,撫萬民兮。□□□□,恩彌盛兮。宜參鼎𨋥,堅幹禎兮。不永麋壽,𠔚臣子兮。仁┘敦海岱,著《甘棠》兮。刊石勒銘,□不亡兮。┘ [3] 
碑陰
第一列
第二列
第三列
第四列
故中部督郵都昌羽忠字定公
行義劇張敏字公輔
故書佐劇徐德字漢昌
行三年服者
故門下督盜賊劇騰頌字叔遠
故書佐劇乘禹字佰度
故書佐劇姚進字元豪
凡八十七人
故門下議史平昌蔡規字中舉
故書佐東安平閬字廣宗
故書佐劇邴鍾字元鍾

故門下書佐營陵孫榮字世榮
故書佐劇紀政字世堅
故書佐都昌張翼字元翼

故門下書佐淳于逢訢字□成
故書佐淳于孫晃字威光
故循行都昌張耽字季遠

故騎吏劇麟字敬石
故循行都昌台丘暹字世德
故循行劇中香字季遠

故吏朱虛孫徵字武達
故循行都昌董字季
故循行平壽徐允字伯允

故吏營陵薛逸字佰逾
故循行營陵留岑字漢興
故循行淳于趙尚字上卿

故吏營陵慶鴻字中□
故循行都昌冀遷字漢久
故循行都昌段音字世節

故吏都昌呂福字孟□
故循行營陵是盛字護宗
故循行都昌齊晏字本子

故吏都昌張暢字元暢
故循行營陵𠠲暹字武平
故午營陵是遷字世達

故書佐都昌羽質字孟俲
故循行營陵臨照字景燿
故午營陵留敏字元成

故書佐朱虛鞠欣字君大
故循行都昌張駿字台卿
故午淳于董純字元袒

故書佐平壽淳于闓字久宗
故循行營陵淳于登字登成
故午營陵𦅎良字世騰

故書佐營陵徐曾字曾華
故循行營陵顏理字中理
故午朱虛炅詩字孟道

故書佐都昌張彤字朔甫
故循行營陵水丘郃字君石
故午都昌台丘遷字盂堅

故書佐淳于孫悝字元卓
故循行都昌呂興字世興
故小史都昌齊冰字文達

故書佐營陵鍾顯字槐寶
故循行都昌逢進字世安
故小史都昌張亮字元亮

豎建聿碑,惟故臣吏。慎終追遠,諒闇沈思。守衞墳園,仁□禮備。陵成宇立,樹列既就。聖典有制,三載已究。當離┘
墓側,永懷靡既。思不可勝,以義割志。乃著遺辭,以明厥意。魂靈瑕顯,降垂嘉祐。┘ [3] 


(説明:□,表示缺一字;加粗,表示碑作異體;加框,表示字殘缺不全;┘,表示分行。)

景君碑創作背景

據碑文記述,景君曾任河北大名縣司農,因為官清正,興利惠民,被朝廷升為益州太守,後調北海(今山東昌樂縣西)任相國,於東漢漢安二年(143年)秋季病逝。 [5]  景君去世後,北海故吏諸生為其立碑,歌頌其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蹟,所立即《景君碑》。 [6] 
對於立碑時間,林侗《來齋金石刻考略》、阮元、畢沅《山左金石志》、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李光暎《金石文考略》、趙紹祖《古墨齋金石文跋六卷》中記載均為“東漢漢安二年(143年)”,有的則具體到了東漢漢安二年(143年)八月。王昶《金石萃編》與丁紹基《求是齋題跋四卷》中的記載則為:“順帝漢安三年甲申仲秋。”據范曄後漢書》,漢順帝漢安三年(143年)四月,立皇子劉炳為太子,改元建康。八月,漢順帝崩,劉炳即皇帝位。由此可推斷出,在漢安三年(143年)裏並沒有仲秋這一時間。而在《景君碑》的碑文中有可能是因為原石磨泐,而將“二”字兩橫之間的泐點誤以為是橫畫,即《金石萃編》與《獨笑齋金石文考》中對於立碑時間的著錄有疏忽之處。此外,趙紹祖在《古墨齋金石跋》中提出了一種觀點:“列名後又有銘辭,雖殘缺,玩其文意,是述三年之後,當離墓側,而致其以義割志之意,然則碑蓋刊於漢安二年之後三年,永嘉本初之際也。”即《景君碑》應是東漢漢安二年(143年)景君下葬之後,門生故吏行服三年畢,在離開之時所立。從碑陰的“聖典有制,三載已究”來看,應當在三年服行畢之後立碑。但一般情況下,應當在下葬時或稍後立碑,而不應當等到三年之後。對此,有3種可能:①《景君碑》的最後題記與碑的正文並非同時刊刻。碑文為下葬或稍後所刻,而碑陰最後的題銘為行服三年畢,將要離開時所刻的具有紀念意義的題記。②“聖典有制,三載已究”中的“三”是虛指,指多次或多數,並非真正的表示是三年,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和“三思而後行”等中的“三”均泛指多數或多次,表時間久。為了配合碑陰的押韻,符合文體的體裁而進行的書寫。③確實是在三年服行完成之後立的碑。東漢時期,鍊鋼技術的進步加上名門望族重視墓葬禮儀,講究墳墓的建設。在社會上層興起了大興墓碑之風,而在此現象形成之後,經常會有子孫為去世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祖先造立墓碑,如《袁安碑》《王孝淵碑》《鮮于璜碑》。 [7] 

景君碑藝術鑑賞

碑陽技法
《景君碑》原石(局部)
《景君碑》原石(局部)(3張)
書寫技法上,《景君碑》的碑陽筆法取之於隸,姿勢取之於篆,峻爽峭拔。結體上,多取縱勢,左收右斂,豎筆直垂而下,挺鍵勢險,中正沉着,給人正面照人、不偏不倚、左右對稱、自然而然之感。用筆上,以方筆為主,橫筆多平直,不作“蠶頭燕尾”,撇畫如同楷畫,捺筆作重點強調,多以方腳出鋒,轉折之處可以看出渾厚之意,使得整體和局部充滿力量感。與馬王堆簡帛中的寫法相比,二者“令”字最後一豎筆寫法較為相像,“紛”字左右的結構較為相似,“弗”字的筆畫與結構較為一致。碑中這些雖沒有完全與簡帛達到一致,沒有簡帛中書寫的那樣酣暢淋漓,但是也難掩其中的簡帛遺意。章法上,行列排布整齊,極有規則。 [8] 
風格對比
書寫風格上,《景君碑》的碑陰與碑陽截然相反。如“書”字,碑陽比碑陰更加正統,方筆的氣息更加濃厚,捺畫的書寫也更加樸實;“吏”字,碑陽較碑陰來説結構更加緊湊,更加扁平,刻工更加精細;“安”字,碑陽較碑陰來説更加具有隸書的樸實厚重。 [8] 

景君碑作品評價

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書法故自古雅。(《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漢景君銘》) [9] 
明末清初收藏家孫承澤:其書方整有分法,王元美稱之曰古雅,非溢美也。(《庚子銷夏記·卷五·北海相景君碑》) [10] 
清代書法家翁方綱:元吾竹房《三十五舉》雲:“隸書須是方勁古拙,斬釘截鐵,挑撥平硬如折刀頭,方是漢隸。”此語惟是碑可以當之。牛真谷雲:“隸有篆體。”洵知言哉。解此,則可以通其義於天璽三段碑矣。(《兩漢金石記·卷八·漢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 [11-12] 
近代書法藝術家楊守敬:①隸法易方為長,已開峭拔一派。郭蘭石謂學信本書,當從《鄭固》《景君》入,可謂採原之論。(《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一·漢·北海相景君碑》) [13]  ②《景君》《魯峻》《封龍山》之類,以形質勝者也。(《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一·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14] 
近代書法家康有為:①駿爽則有《景君》《封龍山》《馮緄》。(《廣藝舟雙楫·卷二·本漢第七》) [15]  ②《景君銘》古氣磅礴,曳腳多用籀筆,與《天發神讖》相似。(《廣藝舟雙楫·卷二·本漢第七》) [16] 
近代篆刻家、藏書家姚華:《景君》高古,惟勢甚嚴整,不若《衡方》之變化於平正,從嚴整中出險峻。(《弗堂類稿·跋衡方碑將字本》) [17-18] 

景君碑歷史傳承

流傳情況
《景君碑》原在山東濟寧任城縣,後移置濟寧文廟院內。民國十八年(1929年),濟寧縣教育局局長王大恕在濟寧鐵塔寺東側創建“小金石館”(即今濟寧市博物館漢碑室),將碑移置館內。 [2] 
參考資料
  • 1.    東漢 景君碑  .濟寧博物館[引用日期2021-01-09]
  • 2.    金其楨 著.中國碑文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100-101.
  • 3.    高文 著.漢碑集釋(修訂本)[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11年第2版:61-76.
  • 4.    張又棟 編著.書法創作大典·隸書卷[M].北京:新時代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61.
  • 5.    鄭修平 著.濟寧名勝古蹟[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84年03月第1版:22.
  • 6.    鄭建芳 編著.鄒魯石刻楹聯薈萃[M].濟南:齊魯書社,2016年12月第1版:226-228.
  • 7.    陳佳藝.景君銘著錄初探——以《石刻新編》為中心[D].西安工業大學,2018:13-15.
  • 8.    陳佳藝.景君銘著錄初探——以《石刻新編》為中心[D].西安工業大學,2018:24-25.
  • 9.    王世貞 撰.明代論著叢刊·弇州山人四部稿[M].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06月:6177.
  • 10.    (清)孫承澤,高士奇 著;餘彥焱 校點.庚子銷夏記·江村銷夏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08月第1版:96.
  • 11.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石刻史料新編(十)[M].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12月初版:7313.
  • 12.    王玉池 主編.中國書法篆刻鑑賞辭典[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132-133.
  • 13.    謝承仁 主編.楊守敬集(第八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04月第1版:542.
  • 14.    謝承仁 主編.楊守敬集(第八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04月第1版:543.
  • 15.    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83.
  • 16.    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90.
  • 17.    沈雲龍 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第二輯(弗堂類稿 )[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562.
  • 18.    王靖憲 編著.東漢碑刻的隸書[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年05月第1版:3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