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輪狀病毒性腸炎

鎖定
輪狀病毒( rotavirus )腸炎是由輪狀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病原體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常由A組輪狀病毒引起,發病高峯在秋季,故名嬰兒秋季腹瀉。B組輪狀病毒可引起成人腹瀉。 [1] 
中醫病名
輪狀病毒性腸炎
外文名
rotavirus enteritis
就診科室
兒科、消化內科
多發羣體
嬰幼兒
常見發病部位
消化系統
常見病因
輪狀病毒感染
常見症狀
腹瀉,排黃色水樣便,伴發熱
傳染性
傳播途徑
消化道傳播

輪狀病毒性腸炎臨牀表現

潛伏期通常為2~3天。起病急,主要臨牀表現腹瀉,排黃色水樣便,無黏液及膿血,量多,一般5~10次/天,重者超過20次/天。多數伴有發熱,體温在37.9~39.5℃。30%~50%病兒早期出現呼吸道症狀。成人感染者發熱及呼吸道症狀較兒童少。其他伴發症狀有腹脹腹鳴腹痛和噁心、嘔吐等。成人輪狀病毒感染可有全身乏力、痠痛、頭暈頭痛等症狀。腹瀉重者可發生等滲性脱水代謝性酸中毒電解質紊亂。體弱、老年人及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患者的症狀較重。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病程較短,一般3~5天,多數具有自限性。免疫缺陷患者可發生慢性症狀性腹瀉

輪狀病毒性腸炎檢查

白細胞總數多數正常,少數略為增多,細胞分類中可有淋巴細胞增加。糞便檢查:外觀為黃色水樣稀便,無黏液膿血,鏡檢多無異常。
2.糞便中病毒、病毒抗原檢測
(1)電子顯微鏡檢測糞便中的病毒 電子顯微鏡通過典型形態的觀察作出特異性診斷,其陽性率可達90%。
(2)病毒特異性抗原的檢測 許多免疫學方法可用於檢測輪狀病毒特異性抗原。如酶免疫測定(EIA)、補體結合試驗(CF)、免疫熒光(IF)方法等。
3.糞便中病毒核酸的檢測
可應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法、核酸雜交法及聚合酶鏈反應PCR)方法。其中核酸雜交法特異性較高,PCR法敏感性較高,多用於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
4.輪狀病毒的血清抗體檢測
採用EIA等免疫學方法檢測患者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如發病急性期恢復期雙份血清的抗體效價呈4倍增高,則具有診斷意義。

輪狀病毒性腸炎診斷

主要依據流行病學資料及臨牀表現進行診斷。
1.流行病學資料
根據流行季節、流行地區,出現相似腸道症狀患者,應注意本病。
2.臨牀表現
潛伏期較短,起病較急,表現為腹瀉,排黃色水樣便,部分患兒可伴呼吸道症狀。

輪狀病毒性腸炎鑑別診斷

需與諾氏克病毒、腸腺病毒、嵌杯狀病毒星狀病毒引起的急性腸炎相鑑別。

輪狀病毒性腸炎併發症

輪狀病毒性腸炎治療

目前無特效藥物治療。因本病多為病情輕,病程短,呈自限性,故多可在門診接受治療。以飲食療法和液體療法對症治療為主。對於腹瀉者,可口服補液鹽溶液(ORS)配方糾正和防止脱水。抗菌治療無效。

輪狀病毒性腸炎預後

本病為自限性疾病,多數預後良好。嬰幼兒感染者病情一般較重,病死率高。近年口服補液鹽(ORS)的使用顯著降低了因腹瀉所致的死亡。

輪狀病毒性腸炎預防

1.管理傳染源
應早期發現患者及隔離患者。對密切接觸者及疑診患者實行嚴密的觀察。
加強飲食、飲水及個人衞生,做好患者糞便的消毒工作:防止飲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醫院要嚴格做好嬰兒區及新生兒室的消毒工作。
3.保護易感人羣
接種免疫輪狀病毒的疫苗已可在臨牀應用。在流行期間,對高危人羣和易感人羣採用被動免疫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人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保護作用。提倡母乳餵養,以減少幼兒患病的嚴重性
參考資料
  • 1.    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上、下冊)》 > 第十一篇 感染性疾病 > 第十四章 感椌性腹瀉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09-09:785-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