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浚

(朝鮮王朝開國元勳)

鎖定
趙浚(조준,1346年—1405年),高麗王朝後期至朝鮮王朝初期大臣,朝鮮王朝開國元勳。字明仲,號籲齋、松堂,本貫平壤。出身門閥貴族,早年科舉及第,後投靠李成桂,出任大司憲,彈劾李成桂的政敵並倡行科田法,為李成桂奪權鋪路。李成桂開創朝鮮王朝後,他長期出任左政丞(首相),為新政權的穩固立下汗馬功勞,以佐命開國功臣受封平壤伯(後改稱平壤府院君)。李芳遠依然重用他,與他結為兒女親家,命他再次出任左政丞,不久退為領議政府事,旋即去世。諡號“文忠”,配享朝鮮太祖廟庭。有《松堂集》傳世。 [1-2] 
本    名
趙浚
明仲
籲齋、松堂
所處時代
麗末鮮初
出生日期
1346年
逝世日期
1405年
主要作品
《松堂集》
主要成就
輔佐李成桂開創朝鮮王朝,穩固新政權

趙浚人物生平

趙浚早年生涯

趙浚家系圖 趙浚家系圖
趙浚的家族平壤趙氏是被高麗忠宣王列入十五個有資格與王室通婚的“宰相之宗”,他的曾祖父趙仁規官至判都僉議司事,祖父是趙仁規的次子趙璉,官至僉議贊成事,父親趙德裕官至版圖判書。他雖然出身門閥貴族,但毫無紈絝習氣,自幼有大志。像他這種家庭無需通過科舉,一般都是憑門蔭入仕,而其母吳氏看見新科進士的排場,嘆息道:“吾子雖多,無一人登第者,將焉用哉!”趙浚就“涕泣自誓,發奮力學”。 [1-2] 
洪武四年(1371年),恭愍王在壽德宮看見趙浚夾着書經過宮門前,感到驚奇,便召見他,詢問家世後,隨即任命為步馬陪行首(一作“寶馬陪指諭”)。當時,恭愍王讓子弟衞的洪倫等人強姦諸妃,趙浚嘆息道:“人道滅矣,復奚言哉?且王以威福與奪,常與羣小謀,而不及君子,今日之勢,岌岌乎殆哉!” [1-2] 

趙浚登科入仕

洪武七年(1374年)四月,趙浚在李茂芳、廉興邦主持的科舉中及第。 [8]  是年,恭愍王被洪倫等弒殺,王禑繼位。洪武九年(1376年),趙浚任通禮門副使,並出為江原道按廉使,行部旌善郡時,有“滌盪東溟當有日,居民洗眼待澄清”的詩句,有人看出其志不小。後調回中央,累遷典法判書。 [1-2] 
洪武十五年(1382年),趙浚被崔瑩舉薦為慶尚道體覆使,負責巡察倭寇之患的重災區慶尚道。趙浚到任後,立即召見都巡問使李居仁,歷數其逗遛之罪,並斬兵馬使俞益桓,使當地官員無不畏服,隨後力戰告捷,使慶尚道稍獲安寧,遂於翌年擢為密直提學、商議會議都監事。不久又以都檢察使派往江陵交州道,對付倭寇,並獲賜“宣威佐命功臣”號。 [1-2] 

趙浚投奔成桂

其後,趙浚不滿王禑昏庸、權奸當國,便杜門不出,以經史自娛,暗中與尹紹宗、許錦、趙仁沃、柳爰廷、鄭地、白君寧結為友,發誓推翻王禑。李成桂見趙浚器宇不凡,與他討論時事,非常投機,也“待之如舊識”。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正月,權奸林堅味、廉興邦伏誅,趙浚正丁母憂,被起復為籤書密直司事,他予以推辭。同年夏,李成桂發動威化島回軍,推舉趙浚為知密直司事兼大司憲,趙浚便不顧喪期,欣然就任。此後無論大小事,李成桂都會諮詢趙浚,趙浚由此死心塌地效忠李成桂。他倡議革除私田,行科田法,為李成桂篡國奠定經濟基礎。此外還提出了“遣使黜陟將帥守令,而民安寇戢,令百官陳得失,台吏禁奔競,省冗官,興學校,置家廟,禁火葬,厚官祿,給圭田,兩府非登三科者不除,百司皆屬六曹,大夫無加刑,工商收告身,升御史階,置館驛丞,宦者不與朝官,非有功不封君,弱子弟不授官,諸道省元帥,八縣置守令,複試定律,籍丁口,置常平,軍吏受真職,水軍食島田,私膳私書,雜使別遣俱有常刑,罪不及孥,訟毋直達,監務皆遣參官,守令專理本郡”等改革建議。 [1-2]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一月,趙浚任知門下府事兼大司憲,不久即參與李成桂主導的“廢假立真”,廢黜王禑之子王昌,擁立恭讓王王瑤。不過趙浚説王瑤“生長富貴,但知治財,不知治國,不可立”,最後是通過李成桂探籌決定的。 [3] 
王瑤即位後,趙浚升任門下評理,封朝鮮郡忠義君。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冬被任命為門下贊成事(俗稱“三宰”,即第三等宰相,僅次於侍中和守侍中),翌年正月兼左軍總制使。其時鄭夢周與李成桂的鬥爭日益激烈,鄭夢周秘密告訴恭讓王説趙浚曾反對他當國王,恭讓王便十分厭惡趙浚。再加上趙浚與鄭道傳等一起彈劾恭讓王的姻親禹玄寶(其孫禹成範是恭讓王的女婿),因此恭讓王對趙浚更加不滿,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六月將他派去明朝賀聖節,以羞辱他(當時明麗交惡,高麗使臣在明朝得不到禮待)。趙浚途經北平,拜謁燕王朱棣,據説他看穿了朱棣的野心,對人説:“王有大志,其殆不在外藩乎!”回國後,趙浚調任三司左使。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春發生李成桂墜馬事件,鄭夢周趁機剪除李成桂的黨羽,趙浚受到彈劾,流放水原,性命難保。四月,鄭夢周被李芳遠暗殺,趙浚又被召還,任門下贊成事。 [1-2] 

趙浚佐命開國

趙浚詩墨帖 趙浚詩墨帖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趙浚與右侍中裴克廉率羣臣勸進,將李成桂扶上王位,開創朝鮮王朝。即位前夕,李成桂將趙浚召入卧室,將他與漢代的宋昌相比,賜都統使銀印及畫角彤弓,將五道兵權交給他。即位後,拜趙浚為門下右侍中,封平壤伯(朝鮮太宗時改稱平壤府院君),策佐命開國功臣。在商議立儲時,他主張立有功者為世子,但因神德王后康氏的阻撓而未果。同年十一月,左侍中裴克廉去世,他進為左侍中(一年多以後改稱“左政丞”),並且成為在世的頭號開國功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任五道都統使,漢城四大門的鑰匙也交由趙浚保管。其時他與右政丞金士衡一起當權,趙浚“剛果不疑,專斷國政”,而金士衡的風格更偏向無為而治,故當時的政務主要由趙浚處理。 [2]  [4] 
洪武三十年(1397年),鄭道傳、南誾等勸説李成桂攻遼犯明,在家養病的趙浚本來與鄭道傳、南誾“同功一體,初無纖毫之隔” [5]  ,但聽説鄭道傳的計劃後極力反對,面見李成桂,説:“殿下即位以來,民庶欣仰,反不及潛邸時。近因兩都之役,民之疲瘵至矣。況今天子明聖,堂堂天朝,無釁可乘,以疲極之民,興不義之舉,不敗何疑!”乃至“嗚咽流涕”,李成桂聽從趙浚的意見,擱置了攻遼計劃。鄭道傳又想取趙浚而代之,自己當首相,由此與趙浚勢成水火。 [2]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爆發第一次王子之亂,鄭道傳一派被李芳遠肅清,趙浚被召入朝,率百官上箋,請立嫡長為嗣,於是李芳果被立為世子,繼承王位,趙浚被錄為一等定社功臣,仍任左政丞。翌年十二月辭職,以判門下府事的身份回家。 [2] 

趙浚晚年去世

建文二年(1400年)七月,因閔無咎、閔無疾之前“屢求美官”而趙浚不允,故指使台諫陷害趙浚,趙浚被下獄,後在李芳遠的搭救下出獄。 [2] 
永樂二年(1404年)六月,趙浚再度出任左政丞,因政敵掣肘,他在翌年正月罷相,任領議政府事(前身是判門下府事,當時還是閒職)。儘管有政敵的詆譭,李芳遠對趙浚始終敬重,稱他為“趙政丞”而不直呼其名,還將自己的次女慶貞宮主(慶貞公主)嫁給趙浚之子趙大臨,結為兒女親家。 [2] 
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二十七日,趙浚去世,享年六十歲。李芳遠震悼慟哭,素膳輟朝三日,與世子親臨弔祭,賜諡“文忠”。 [2]  後配享朝鮮太祖廟庭。 [9] 

趙浚歷史評價

  • 李成桂:浚與士衡,人中傑也。 [6] 
  • 李芳遠:平壤君,賢相也……李氏開國之功,專在趙浚與南誾耳。 [7] 
  • 權近:惟我朝鮮之肇興也,有開國元勳秉政大臣曰平壤趙公,實左右我太上,仗義定策,弼成大業,從容堂陛之上,不動聲色而革前朝衰亂之政,以啓我朝鮮億萬年太平之基。總百官,均邦國,歷相上王及我殿下,得君行政十有餘年,其豐功偉烈,藏在盟府,載諸國史,利澤加於時,名聲昭於後。近世大臣,無與為比,籲盛矣哉! [11] 
  • 朝鮮王朝實錄》:浚宇量寬弘,風采凜然,好善嫉惡,出於天性,待人以誠,不設封畛,獎引賢才,振拔淹滯,唯恐不及,寸長必取,而略其小過。三掌禮闈,號為得人。既貴,遇同年故舊,迎門款曲,握手從容,無異布衣時。長於史學,為詩文豪宕如其人。 [2] 

趙浚人際關係

  • 父親:趙德裕
  • 母親:吳氏(本貫高敞,吳誼之女)
  • 哥哥:了圓(出家為僧)、趙煦、趙璘(與吳仁澤等謀除辛旽,事泄被殺)、趙靖、趙恂(出家為僧)
  • 弟弟:趙狷(初出家為僧,後還俗,參與向李成桂勸進,錄為二等開國功臣,封平城府院君,1425年卒,享年七十五歲。野史稱其為高麗守節,隱居清涼山,拒絕出仕)
  • 姐妹:分別嫁柳亮、吳琳、黃裳
  • 妻子:宋氏(本貫礪山,宋允蕃之女)、李氏(本貫固城,李崇之女)
  • 兒子:趙大臨(尚太宗次女慶貞公主,封平壤府院君)
  • 女兒:趙氏(嫁鄭鎮) [10] 

趙浚主要作品

趙浚死後,其子趙大臨欲刊行其詩稿,由權近作序,但未能傳世。 [11]  其九世孫趙䃏曾整理趙浚傳世詩作與疏箋為《松堂集》四卷二冊,但他之後捲入三福之變(庚申換局)而被處死,《松堂集》也一度失傳。直到光武五年(1901年),趙浚後裔在修族譜時發現《松堂集》,其十七世孫趙載明、趙載坤將其重新刊行,得以傳世。 [12] 
參考資料
  • 1.    《高麗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三十一,《諸臣傳·趙浚》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1]
  • 2.    《朝鮮王朝實錄·太宗實錄》卷9,八年三月十六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1]
  • 3.    《高麗史》卷四十五,世家第四十五,《恭讓王世家》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1]
  • 4.    《朝鮮王朝實錄·太宗實錄》卷14,七年七月三十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1]
  • 5.    《朝鮮王朝實錄·定宗實錄》卷2,元年八月初三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1]
  • 6.    《朝鮮王朝實錄·定宗實錄》卷2,元年十二月初一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1]
  • 7.    《朝鮮王朝實錄·太宗實錄》卷5,三年六月初五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1-11]
  • 8.    《登科錄前編》卷二,趙浚條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引用日期2022-07-29]
  • 9.    《朝鮮王朝實錄·太祖實錄》卷20,十年七月十二日條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7-29]
  • 10.    張得振:《趙浚的政治活動及其思想(趙浚의 政治活動과 그 思想)》,《史學研究》第38號,1984年,第162—165頁。
  • 11.    權近:《陽村集》卷二十,《松堂趙政丞浚詩稿序》:惟我朝鮮之肇興也,有開國元勳秉政大臣曰平壤趙公,實左右我太上,仗義定策,弼成大業,從容堂陛之上,不動聲色而革前朝衰亂之政,以啓我朝鮮億萬年太平之基,總百官,均邦國,歷相上王及我殿下,得君行政十有餘年,其豐功偉烈,藏在盟府,載諸國史,利澤加於時,名聲昭於後。近世大臣,無與為比,籲盛矣哉!捐館之後,嗣男駙馬平壤君收拾遺稿若干首,將壽諸梓,請予序其端,三至弊廬而禮益恭。予不獲辭,受而讀之,其氣雄渾,其辭秀髮,不屑屑於雕琢之工,而其豪逸傑出之態,有非文人才士苦心捻鬚、專務巧麗、自以為工者所可企及,至其憂國愛民亨屯濟溺之意間現層出,則其平生所存之志、所養之氣,讀其詩亦可以想見之矣。是宜遭遇聖君,魚水相契,以建非常之大烈如此其卓卓也。是集之傳,豈直以其辭藻而已哉?永樂四年丙戌冬十一月至後甲子。
  • 12.    趙載坤:《辛丑重修序》,《松堂集》序:我東名公巨卿,莫不有遺稿而傳於子孫,雖百千世而不泯者。以其子孫克紹其德,隨補隨葺而然也。惟我十七代祖文忠公,自少倜儻,志存經濟,文章且其餘事,佐我高皇帝開弘基於晦塞,濟生民於塗炭,豐功偉烈冠於一世,而文集傳於世者不知其幾許篇。然世降變多,編帙散亡。但膾炙於人口,或登歌於樂府,而文獻無徵,幾乎湮失矣。顧餘八代祖竹軒公悶先跡之泯沒,旁搜遠集於諸史雜記中,合為二卷,而未遑印刊,適蒙恩出宰星州時節廩鋟梓,以遺後昆,以希其壽,一宗之幸而世稱厥美。噫!運否祚薄,災眚荐臻,人不能自保,況於卷帙乎?後裔愚蒙,惟聞《松堂集》二卷,而不知落在何邊,為其子孫者豈不慨嘆哉?惟以當寧辛丑夏,始修文忠公派譜,而同派諸宗皆會董事,《松堂集抄》一件,裹來於載憲甫行裝中。嗚呼!餘年近六旬,始見此集。方是時也,想像公之手澤,而不忍釋卷,歷歷閲覽,則詩律雖不過二百首,疏章亦止於數編。而詩疏中大旨,皆是憂國澤民之誠、接物觸感之情、格君忘己之義、抑強扶弱之辭,固非章句之士所能贊一也。此四佳徐相公大人君子之謂,亨齋李相國名世真儒之稱,豈非善贊?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