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辛旽

(高麗王朝人物)

鎖定
辛旽(?-1371年)是高麗王朝末期的僧人,高麗恭愍王時期的寵臣。法名遍照,辛旽是其還俗後的名字。賜號清閒居士。
1365年被恭愍王任命為領都僉議使司事,統攝僧俗,位極人臣,史稱“內外之權,悉總於旽”。1366年設立田民辨正都監後,辛旽擔任判事。當時土地兼併日益嚴重,辛旽將大莊園主非法掠奪的土地分給窮人,並將莊園主的私人奴婢恢復為良人,受到了下層百姓的擁戴。1371年因謀反被殺。
別    名
法名遍照
清閒居士
所處時代
高麗王朝末期
民族族羣
高麗人
逝世日期
1371年8月21日(陰曆七月十一日)
本    名
辛旽

辛旽人物生平

辛旽是靈山人,自幼出家為僧,法名遍照。他的父親不詳,母親是桂城縣(靈山與桂城均在今韓國慶尚南道昌寧郡)玉川寺(《東國輿地勝覽》記作玉泉寺)的奴婢。由於當時子女身份從母的制度,遍照被當作賤民,受人輕視。 [1] 
有一天,高麗恭愍王夢見有個人拔劍行刺,一個和尚救了自己,醒來後將這夢告訴明德太后洪氏(恭元王后)。碰巧這時,上將軍金元命給他介紹了遍照,恭愍王看到遍照與自己撞臉,大為驚訝,和他説話時,也是應對如流,高深玄妙,自稱得道,句句都説到恭愍王的心坎裏。恭愍王原本就信佛,又惑於此夢,便屢屢召他入宮。他每次進宮應召時,總是穿着一件破僧衣,恭愍王更加看重他,每次贈予潔淨的衣服飲食,甚至連襪子都頂在頭上饋贈給他。李承慶、鄭世雲等大臣認為他惑亂君王,將要殺他,恭愍王便秘密令遍照躲避,這大致是1359年的事。 [2-3] 
等1364年李、鄭二人相繼死亡後,遍照蓄髮為頭陀,再次入宮,恭愍王賜號清閒居士。當時高麗王朝風雨飄搖,恭愍王一直想改革國政,奈何利益集團盤根錯節,草野新進又不可用,所以想物色一個“離世獨立之人”來主持改革。他與遍照接觸久了以後,覺得他很有能力,而且又出身卑賤,是適合的人選。後來恭愍王心愛的魯國公主(仁德王后)去世,對他打擊甚大,更是無心處理朝政,便決定將大權委任給遍照,請求遍照出山救世。遍照表面上不依,恭愍王多次懇求,於是他説:“老衲聽説王與大臣老是聽信讒言,希望不要這樣,就可以造福世間了。”恭愍王便手書盟約:“師救我,我救師,死生以之,無惑人言,佛天證明。” [4] 
1365年五月,恭愍王拜遍照為師傅,諮詢國政,遍照參政後第一件事就是貶斥崔瑩為雞林尹。 [5]  同年七月二十七日,封為真平侯。同年十二月,遍照還俗,取名辛旽,被恭愍王封為守正履順論道燮理保世功臣、壁上三韓三重大匡、領都僉議使司事、判重房監察司事、鷲城府院君、提調僧錄司事兼判書雲觀事,正式包攬國政。 [6]  而恭愍王已實際上退居二線,有時乾脆讓辛旽代他受羣臣朝賀。 [7] 
辛旽當權後,便驅逐了李公遂慶千興、李壽山、宋卿、韓公義、元松壽、王重貴等大臣,安插上聽命於己的官僚,控制了人事和言路。 [8]  1366年設立田民辨正都監後,辛旽擔任判事。當時土地兼併日益嚴重,辛旽將大莊園主的土地分給窮人,並將莊園主的私人奴婢恢復為良人,受到了下層百姓的擁戴,被稱為“聖人”。 [9]  恭愍王也認為辛旽“不受祿、不近色、不置田園”而更加信任他。但實際上辛旽接受百官賄賂,積累大量珍寶,修建七座宅邸,同時與許多命婦有染,這些恭愍王並不知道。 [10-11] 
辛旽的改革受到了上層社會的強烈反對,世家大族對他恨之入骨,明德太后亦曾勸恭愍王不要“假國柄他人手”,恭愍王聞之不悦。 [12]  辛旽蓄髮娶妻,沒有正式的僧人品位;而且可以隨意出入國王的宮殿,隨從儀仗比擬國王,甚至可以同恭愍王“並據胡牀”,有時還穿着和恭愍王一樣的衣冠,大臣都不能分辨哪個是王。 [13]  就連元朝都知道辛旽“權王”的名聲。 [14]  1369年,辛旽以風水説慫恿恭愍王遷都,並請封“五道都事審官”,在大臣們的反對之下,恭愍王不從。其後他與恭愍王的關係發生微妙變化,1371年被告發謀反,恭愍王把他騙到正陵軟禁,隨後流放水原。在羣臣的要求下,恭愍王派察訪使林樸斬辛旽於水原,肢解屍體,徇示諸道,首級高懸開京東門,他的一個兩歲兒子與異父弟姜成乙以及同黨皆伏誅。 [11] 

辛旽兒子爭議

根據《高麗史》和《東國僧尼錄》的記載,辛旽同各大臣的妻妾皆有染,他與其妾般若生下的兒子在他死後被恭愍王冒認作自己之子(有説法是連這個兒子都不是辛旽的,辛旽自己的兒子被朋友能祐和尚撫養夭折死了,能祐找了鄰居的兒子頂替來矇騙辛旽),後來成為高麗禑王,因此王禑和其兒子王昌被《高麗史》當作“偽王”,不被列入“世家”之中,並稱之為“辛禑”和“辛昌”。然而今日史學家多認為這是朝鮮王朝對兩位國王的污衊,以藉機證明李成桂的王位比二位國王更合法。另説王禑系恭愍王幸辛旽宅婢女般若所生,養於辛宅。故稱“辛禑”。
參考資料
  • 1.    《高麗史》卷一三二,列傳第四五,《叛逆傳·辛旽》:辛旽, 靈山人, 母桂城縣玉川寺婢也. 幼為僧, 名遍照, 字耀空, 以母賤, 不見齒於其類, 常處山房.
  • 2.    《高麗史》卷一三二,列傳第四五,《叛逆傳·辛旽》:恭愍王夢人拔劒刺己, 有僧救之得免. 明日, 以告太后, 會金元命以旽見, 其貌惟肖. 王大異之, 與語聰慧辨給, 自謂得道, 詭為大言, 輒中旨. 王素信佛, 又惑夢, 由是, 屢密召入內, 與之談空. 旽目不知書, 常遊京都, 勸緣誑誘諸寡婦, 售其姦淫. 自見王, 務矯飾, 枯槁其形, 雖盛夏隆冬, 常衣一破衲, 王益重之. 凡饋衣服飮食, 必潔淨, 至於足襪, 必頂戴致敬饋之. 李承慶見之曰, “亂國家者, 必此髡也.” 鄭世雲以為妖僧, 欲殺之, 王密令避之.
  • 3.    根據《高麗史》中的恭愍王世家和李承慶本傳,李承慶之前出仕元朝,後因母喪回國,在恭愍王八年(1359年)正月被授予官職,翌年五月去世,其評價辛旽只可能出現在這個時間段內。同時《高麗史》的刑法志中收錄了恭愍王八年(1359年)四月重房請求禁止“緇流”(僧侶)出入宮廷,可能與辛旽有關。
  • 4.    《高麗史》卷一三二,列傳第四五,《叛逆傳·辛旽》:初王在位久, 宰相多不稱志, 嘗以為, “世臣大族, 親黨根連, 互為掩蔽, 草野新進, 矯情飾行, 以釣名, 及貴顯, 恥門地單寒, 連姻大族, 盡棄其初. 儒生柔懦少剛, 又稱門生ㆍ座主ㆍ同年, 黨比徇情, 三者皆不足用.” 思得離世獨立之人大用之, 以革因循之弊. 及見旽, 以為得道寡慾, 且賤微無親比, 任以大事, 則必徑情, 無所顧藉, 遂拔於髡緇, 授國政而不疑. 請旽以屈行救世, 旽陽不肯, 以堅王意. 王強之, 旽曰, “嘗聞, 王與大臣, 多信讒閒, 願勿如是, 可福利世閒也.” 王乃手寫盟辭曰, “師救我, 我救師, 死生以之, 無惑人言, 佛天證明.” 於是, 與議國政.
  • 5.    《高麗史節要》卷二八,恭愍王十四年五月條:妖僧遍照譖崔瑩, 貶為雞林尹. 照時主密直金蘭家, 蘭以二處女視寢. 瑩責蘭, 照疾之, 及瑩出獵, 遂譖之.……至是, 始入內用事. 王賜號淸閒居士, 稱為師傅, 諮訪國政, 人多附之.
  • 6.    《高麗史》卷一三二,列傳第四五,《叛逆傳·辛旽》:王封旽為眞平侯, 自是, 日加崇重, 尋授守正履順論道燮理保世功臣·壁上·三韓三重大匡·領都僉議使司事·判重房·監察司事·鷲城府院君·提調僧錄司事兼判書雲觀事, 始改名旽.
  • 7.    《高麗史》卷一三二,列傳第四五,《叛逆傳·辛旽》:旽於八關會, 攝王受羣臣朝於儀鳳樓.
  • 8.    《高麗史》卷一三二,列傳第四五,《叛逆傳·辛旽》:用事三旬, 讒毀大臣, 罷逐領都僉議李公遂, 侍中慶千興, 判三司事李壽山, 贊成事宋卿, 密直韓公義, 政堂元松壽, 同知密直王重貴等, 冢宰·台諫, 皆出其口.
  • 9.    《高麗史》卷一三二,列傳第四五,《叛逆傳·辛旽》:旽請置田民辨整都監, 自為判事, 榜諭中外曰, “比來, 紀綱大壞, 貪墨成風, 宗廟·學校·倉庫·寺社·祿轉·軍須田, 及國人世業田民, 豪強之家, 奪佔幾盡. 或已決仍執, 或認民為隷, 州縣驛吏·官奴·百姓之逃役者, 悉皆漏隱, 大置農莊, 病民瘠國, 感召水旱, 癘疫不息. 今設都監, 俾之推整, 京中限十五日, 諸道四十日, 其知非自改者勿問, 過限事覺者紏治, 妄訴者反坐.” 令出, 權豪多以所奪田民還其主, 中外忻然. 旽閒一日至都監, 仁任·春富以下聽決焉.旽外假公義, 欲市恩於人, 凡賤隷訴良者, 一皆良之. 於是, 奴隷背主者, 蜂起曰, “聖人出矣!”
  • 10.    《高麗史》卷一三二,列傳第四五,《叛逆傳·辛旽》:旽初以僧行, 見信於王, 旣納蘭女, 又畜妾無算, 卿大夫妻貌美者, 必密招私之. 凡在朝者, 皆希恩畏威, 爭獻臧獲·寶器, 王猶以不受祿, 不近色, 不置田園, 信重之.
  • 11.    《高麗史》卷一三二,列傳第四五,《叛逆傳·辛旽》:遣察訪使林樸, 體覆使金㺩於水原, 誅旽, 卽召還旽所逐千興·瑩·希泌·承順等. 初, 王與旽·春富等同盟, 至是, 授樸盟書, 使示旽數罪曰, “爾嘗謂 ‘近婦女, 所以導引養氣, 非敢私之.’ 今聞, 至生兒息, 是在盟書者歟? 城中造甲第至七, 是在盟書者歟? 如是者數事, 數罪訖, 可焚此書.” 樸至水原, 使人詐報宣召, 旽喜曰, “今日召還, 蓋為阿只, 思我也.” 阿只方言, 小兒之稱. 旽婢妾般若生牟尼奴, 王以為己子. 是為禑, 阿只指牟尼奴也. 水原府使樸東生泣旽前, 陳其情款, 成林叱退之. 旽當刑束手, 乞哀於樸曰, “願公見阿只, 活我.” 乃斬之, 支解徇諸道, 梟首京城東門.
  • 12.    《高麗史》卷八九,列傳第二,《后妃傳·恭元王后》:十八年, 夏旱·王謁後, 語及旱災, 後曰, “王知天之所以旱耶? 去年不雨, 百姓餓死, 今又大旱, 民不聊生, 王孰與為君? 奈何委政臣下, 多殺有功無罪之人, 大興土木以傷和氣乎? 王為元子時, 百姓屬望, 惟恐王不為君, 怨忠惠無道, 我亦以為. 然忠惠時, 歲屢豊而殺人少, 今何反不及耶?. 且王年非幼, 何假國柄他人手乎?” 因泣下. 王有不豫色曰, “母后何彰子之過若是歟? 多殺人, 非臣之罪, 但禁亂臣耳.” 自是, 王怨後, 旽之讒閒亦行, 孝遂衰.
  • 13.    《高麗史》卷一三二,列傳第四五,《叛逆傳·辛旽》:旽與宰樞, 迎廣州天王寺舍利於王輪寺, 王率百官往觀. 百官冠帶立庭, 旽著半臂, 手圓扇, 竝御牀坐, 袖緣化文, 立授王令押, 王受之愈謹. 居數日, 旽率僧徒, 還舍利, 贊成李仁任從旽步至天壽寺送之. 後兩府祭正陵, 旽不拜, 坐對公主神座, 侑食. 王謁諸陵, 百官皆隨王拜, 旽獨立不拜. 王嘗御假樓, 觀擊毬雜戱, 都堂帳幕在樓東, 旽騎馬至幕前, 諸相皆起立. 旽馬而與語, 至樓下乃下馬, 與王坐樓上. 侍中柳濯進饌, 旽坐受, 旽服飾一如王, 見者不能辨. 王又幸高羅裏, 觀擊毬, 旽於帳殿前乘馬, 侍中以下起立, 旽騎過垂鞭自若. 又與侍中尹桓, 侍王宴, 桓行酒, 旽以飮餘授桓, 桓飮之, 無愧色. 王一日步幸旽第, 旽與王並踞, 如儕輩, 無復君臣之禮. 每出入騎從百餘, 儀衞擬於乘輿.
  • 14.    《高麗史》卷一三一,列傳第四五,《叛逆傳·辛旽》:元使乞徹至, 問曰, “聞爾國有權王, 何在?” 時中國謂旽為權王故云.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