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禑

鎖定
王禑(1365年—1389年),是高麗王朝第32任君主(1374年—1388年在位)。小字牟尼奴,一説是高麗恭愍王之子,一説是權臣辛旽之子而被恭愍王冒認為己子,因他遭廢黜時被認定為辛旽之子,故在朝鮮王朝所修的史書中被稱為“辛禑”。即位前受封江寧府院大君,1374年恭愍王遇弒後被李仁任扶植上位,1377年接受北元冊封為高麗國王,1385年又接受明朝冊封為高麗國王,1387年令高麗全國改穿明朝冠服,1388年因鐵嶺立衞問題而同明朝關係惡化,在崔瑩的輔佐下發動軍隊北伐遼東,但北伐將領李成桂曹敏修發動威化島回軍,他被迫遜位,先後居住在江華和驪興。1389年因圖謀暗殺李成桂而廢為庶人,流放江陵,旋即被殺。無廟號諡號、陵號,後世又稱“高麗禑王”。
全    名
王禑
別    名
小字牟尼奴,史稱辛禑
高麗禑王
所處時代
高麗國
出生地
高麗開京
出生日期
1365年
逝世日期
1389年
在位時間
1374年 至 1388年
前    任
高麗國恭愍王王顓
繼    任
高麗國王王昌

王禑人物生平

王禑即位為王

王禑生於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七月初七,他的母親是權臣辛旽的侍婢般若。王禑自出生後就被撫養於辛旽家中,乳名牟尼奴。洪武四年(1371年)七月初七,正逢牟尼奴七歲生日,辛旽為了祝福他而去廣明寺施捨僧侶,恭愍王以賜蟒龍衣為名傳辛旽至正陵(魯國公主陵),辛旽從此一去不復返。原來高麗恭愍王已獲悉辛旽的逆謀,在抓捕其黨羽的同時也誘騙辛旽落網。辛旽被軟禁於正陵兩天後就發配水原,在途中伏誅。
《大風水》中的王禑 《大風水》中的王禑
當初,恭愍王對侍衞李美衝説:“你知道辛旽家那孩子的事情吧!”李美衝回答:“臣知道。”在旁邊的另一個大臣林樸不解其意,李美衝對他説:“主上曾鑄造金錢讓我帶去辛旽家,賜給那孩子,孩子很高興,辛旽對我説:‘主上多次來我家,不是為了我。’我向主上報告之後知道了有這回事,所以今天主上才這麼對我説。”恭愍王君臣所談論的正是一直被視為辛旽兒子的牟尼奴,其實是恭愍王的兒子。到了辛旽被誅殺後,林樸對史官説:“誅殺辛旽固然是國家大慶,又有一個大慶,你們知道嗎?主上臨幸宮女生了個兒子,辛旽秘密養在他家中,不讓國人知道,這也是他的一個罪狀,史官應該記下。” [1]  恭愍王密令近臣保護好牟尼奴,在辛旽被殺七天後將他接入宮中,正式公開亮相。恭愍王讓牟尼奴住在明德太后的宮殿,並對守侍中李仁任説:“元子在,我就無憂了!”接着説:“我在辛旽家看上一個婢女,聽説她能生兒子,便臨幸了她,有了這孩子。”不久後恭愍王想讓牟尼奴入學,明德太后不想,便藉口其年幼而拒絕。 [2]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恭愍王命知申事權仲和在李穡府邸中聚集文臣,為牟尼奴取名字,羣臣擬了八個字,恭愍王圈定了“禑”字,然後封他為江寧府院大君,接受百官祝賀,還讓白文寶、田祿生、鄭樞等名臣來輔導他的學問。 [3]  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恭愍王宣稱王禑的生母是一個叫韓氏的宮人(據説出自世家大族 [4]  ),並追贈韓氏祖上三代。這些都是以王禑為儲君的信號。但在王禑離儲君之位僅一步之遙時,恭愍王就在這個月的二十二日被弒殺了。王禑雖然是恭愍王的獨子,但由於年幼且身世不明,明德太后及侍中慶復興都打算在宗室中另擇一人為王。北元則在高麗內部親元派的策應下,欲立在北元境內的沈王脱脱不花為新任高麗國王。在這種情況下,守侍中李仁任在都堂會議上堅持立王禑為王,大臣們相互對視,不敢發言,只有判三司事李壽山發表異議説:“今日之計,當在宗室。”永寧君王瑜及密直王安德等迎合李仁任的意思,説:“上升王以江寧大君為後嗣,除了他之外還能選誰呢?”於是李仁任率百官奉王禑即位,這是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二十五日的事。 [5] 

王禑鞏固政權

《朝鮮王朝五百年》中的王禑 《朝鮮王朝五百年》中的王禑
王禑被李仁任扶植上位後,首先是確固其王位合法性,恭愍王宣稱的王禑之母韓氏被追封為順靜王后(一作順靖王后、順正王后),禮葬於懿陵。然而到了洪武九年(1376年)二月,般若趁夜潛入明德太后宮中,哭訴她自己才是主上的生母,明德太后交出了她,李仁任將她下獄。兩府台諫及耆老在興國寺聚會,討論生母真偽問題,最終判決般若冒充國王生母,將她丟進臨津江淹死。據説般若被押送時,指着新修的中門,説:“老天要是知道我是冤枉的,這門一定會倒!”果然中門垮塌。此外般若的同族判事龍居實被斬,在審判般若時發表“天下未辨其父者容或有之,未辨其母者我未聞也”言論的三司右使金續命也被李仁任流放。 [6-7] 
王禑即位時年方十歲,政事交給李仁任等人,自己則在書筵接受儒學教育,以田祿生、李茂方、李穡等儒臣為師傅。王禑雖然“稍志於學”,但並不喜歡儒生士大夫,在一次書筵上,他向右副代言尹邦彥請教《詩經》上“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一句的意思,尹邦彥回答不出來,王禑責怪道:“我道是你們儒者通曉經典,現在居然這樣!” [8]  他不但不熱心學問,反而在李仁任、池奫、林堅味等的引導下愛上了打獵 [9-10]  ,於是諸道元帥爭相進獻鷹犬來取悦王禑。 [11] 
王禑即位後,高麗國策發生的最大變化就是恢復對元事大,從而使高麗進入元明兩屬的狀態。王禑初立時,面臨着北元扶持沈王脱脱不花的危機,李仁任一面加強對北元的戒備,一面派判密直司事金湑赴北元告哀,逐步恢復對元關係,旋因脱脱不花之死而使這場危機化於無形。洪武十年(1377年)二月,王禑獲北元冊封為徵東行省左丞相高麗國王,高麗開始使用北元宣光年號,並遣使謝恩。不過,與北元的往來並不意味着與明朝的斷交,高麗繼續嚮明朝朝貢,並請諡請封,但明太祖朱元璋得悉恭愍王遇弒及明使被殺後,對高麗懷疑更甚,扣押使節,不予冊封。宣光八年(1378年),北元皇帝愛猷識理達臘(昭宗)去世,明朝也放還了高麗被扣使節,高麗便恢復使用洪武年號,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王禑獲明朝冊封為高麗國王。通過李仁任主導下的兩端外交,夾在元明之間的高麗取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間,也使王禑鞏固了在高麗國內的合法性。

王禑高層內鬥

恭愍王改革失敗後,高麗繼續在內憂外患中不斷潰爛。王禑在位時,這一情況更為加劇,這從當時朝廷大臣一些報告中可以窺見。宣光八年(1378年)八月,憲司報告説:“諸道連年旱荒,軍食不給,民轉溝壑,誠可痛心。” [12]  洪武十六年(1383年)八月, 左司議權近上書説:“今水旱相仍,飢疫薦至,公無數月之儲,民乏一夕之資;老弱轉於溝壑,餓殍僵於道路。加以鄰國屯兵近境,侵我封疆,誘我人民,倭賊又深入為寇,州縣騷然,棄為賊藪,守令不能御,將帥不能制,自古危亂之極,未有甚於此時者也。” [13]  面對這種江河日下的局面,以李仁任、林堅味為首的權門勢族非但不思改革,反而巧取豪奪,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與此同時,崔瑩李成桂曹敏修等在圍剿倭寇的過程中崛起的武臣以及鄭道傳鄭夢周尹紹宗等新興士大夫也成為當時高麗政局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統治集團內部,內鬥不斷上演。宣光七年(1377年)三月,池奫計劃剷除李仁任等人,王禑拒絕接受池奫的要求,站在李仁任一方,使池奫計劃落空,反而被誅。 [14]  洪武十二年(1379年),政堂文學許完、同知密直尹邦晏讓他們的妻子依託王禑的乳母張氏,讓她向王禑説林堅味的壞話,於是王禑禁止林堅味等入宮。林堅味便對慶復興、李仁任、崔瑩等説許完要殺死他們所有執政者,包括崔瑩在內的所有人都大驚,他們得知張氏所扮演的角色後,便由崔瑩召集軍隊逼宮,要求王禑交出張氏,王禑不肯,甚至為此哭泣,最後在明德太后的壓力下才交出了張氏,並請求不要殺死張氏。張氏被判處流放,但大臣們還是無視王禑的請求,次年正月將張氏斬於流放地。 [15]  從這起事件可以看出王禑在羣臣的擺佈之下,連自己的乳母都保護不了,權力受到很大限制。
《六龍飛天》中的王禑 《六龍飛天》中的王禑
王禑雖然年輕貪玩,但也不是不管國事、不分是非的昏君。李仁任的同黨林堅味的胡作非為遠甚於李仁任,被比作李林甫,王禑對林堅味就深惡痛絕,多次透過其子林㮹敲打林堅味,林堅味甚至一度為此辭職。 [16-17]  對於以清正廉潔聞名的崔瑩,王禑則禮敬有加,崔瑩也多次勸諫王禑,王禑都不會生氣,有時還接受其請求。洪武十七年(1384年)閏十月,壽昌宮落成,王禑讓宦官李匡對崔瑩説:“大廈五年而成,何以報卿等?”崔瑩回答:“今倭寇蠶食,田制日紊,民生困悴,喪邦無日,不與大臣圖議國政,暱比羣小,遊田無度,臣將安仰以盡臣職乎?”王禑聽了極為慚愧。王禑曾夢見與崔瑩戰勝敵軍,還説要與崔瑩“平定四方”,可見他對崔瑩的信任。 [18] 
洪武二十年(1387年)十二月,王禑命令都堂上報奪佔倉庫、宮司、土地、奴婢的名單,由於執掌都堂的正是林堅味等鉅貪,所以不可能執行這個命令。不久王禑聽説申雅奪人土地奴婢,予以重懲。 [19]  隨後發生的趙胖之獄給了王禑剷除林堅味的機會。此事的起因是林堅味同黨廉興邦的家奴奪了朝臣趙胖在白州的田地,趙胖在爭執中殺了該家奴,廉興邦讓王禑發兵抓捕趙胖。就在趙胖受審時,王禑移駕崔瑩府邸,密議趙胖之獄,決心趁機剷除林堅味、廉興邦一黨。接着王禑賜趙胖藥物,並釋放了他,然後又下令將廉興邦下獄,拒絕給林堅味等宰相發俸祿,隨即命崔瑩及另一武臣李成桂包圍林堅味及其黨羽的府邸,要將他們下獄治罪。林堅味試圖叛亂,奈何被崔瑩和李成桂的軍隊團團包圍,只好束手就擒。在崔瑩的主導下,設立田民辨正都監,將林堅味、廉興邦等人所霸佔的土地奴婢通通歸還原主,他們及其親族同黨一律誅殺,哪怕是襁褓中的嬰兒都被丟進江裏,妻女則發配為奴,幾乎無一倖免,此外還大肆捕殺林堅味、廉興邦的家奴,被殺者多達1000餘人,這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正月的事。 [20] 

王禑攻遼被廢

林堅味、廉興邦等伏誅大快人心,人們稱讚“吾君明矣!”,而已經致仕的李仁任是林堅味、廉興邦的後台,但在崔瑩的建議下從寬發落,只遣返原籍安置。王禑任用崔瑩為門下侍中、李成桂為守門下侍中,建立了一個嶄新的政府。王禑還沒來得及“鹹與維新”,就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二月,派去明朝充當聖節使的偰長壽帶來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聖旨,這道聖旨不僅對高麗多有責備,還聲明鐵嶺是明朝領土,歸遼東都司管轄。 [21]  鐵嶺是位於今朝鮮江原道北部的山脈,原本在高麗的領地內,高麗高宗末鐵嶺以北諸州併入蒙古,設立雙城總管府,鐵嶺成為元麗界山,恭愍王時越過鐵嶺,不僅收復舊疆,還侵佔了原屬元朝合蘭府的大片土地,在高麗方面看來,明朝索要鐵嶺等於是要高麗吐出嘴裏的肉。
《龍之淚》中的王禑 《龍之淚》中的王禑
王禑打算抗旨,並北伐遼東,令百官議論此事,百官大多願和平交涉,唯獨崔瑩支持攻遼。崔瑩又聚集百官,討論割讓鐵嶺以北,百官又説不可。在大多數人反對攻遼的情況下,王禑與崔瑩秘密交談,將攻遼一事確定下來,崔瑩還請王禑殺了反對攻遼的大臣李子松以儆效尤。 [22]  緊接着,西北面都安撫使崔元沚飛報明朝已經派人在鐵嶺立衞,王禑聽説後在馬上哭着説:“羣臣不聽吾攻遼之計,使至於此!" 於是他徵兵八道,殺死明朝差官21人並扣押5人,又任命崔瑩為八道都統使,負責指揮攻遼,以曹敏修為左軍都統使,李成桂為右軍都統使,左右軍共38830人,加上雜役為5萬餘人,號稱十萬,於四月十八日自平壤出師,王禑和崔瑩則在平壤督戰。隨後他下令停用洪武年號,廢漢服胡服 [23] 
五月七日,左右軍渡鴨綠江,屯威化島,軍中開小差者絡繹不絕,士氣低落,李成桂和曹敏修多次請求班師,王禑和崔瑩都不同意。半個月後,李成桂説服曹敏修,發動威化島回軍,王禑和崔瑩得到消息後奔還開京,欲抗拒李成桂。李成桂打出清君側的名義,上書請去崔瑩,王禑則修書曉諭李成桂等,內容是:“受命出疆,既違節制,稱兵向闕,又犯綱常,致此釁端,良由眇末。然君臣之大義,實古今之通規,卿好讀書,豈不知此?況復疆域受於祖宗,豈可易以與人?不如興兵拒之。故我謀之於眾,眾皆曰可,今胡敢違?雖指崔瑩為辭,瑩之捍衞我躬,卿等所知,勤勞我家,亦卿等所知。教書到日,毋執迷,毋吝改,共保富貴,以圖始終,予實望之,不審卿等以為如何?” [23] 
李成桂等不聽,繼續圍攻開京。六月三日,李成桂擊敗崔瑩,攻破開京,崔瑩在八角殿被俘,王禑執崔瑩之手泣別。隨後恢復洪武年號大明衣冠,以曹敏修為左侍中,李成桂為右侍中。王禑不甘心做俎上之肉,在數日後的夜裏率領八十多名宦官欲襲擊曹敏修、李成桂、邊安烈等人的宅邸,因為曹李等人都在軍營而未能得逞。六月八日,王禑被諸將逼宮遜位,與寧妃和燕雙飛兩名後宮嬪妃出居江華島,曹敏修立世子王昌繼位。遜位後的王禑以上王之尊仍受優待,但實際上無異於軟禁。 [23] 

王禑身死國滅

《鄭道傳》中王禑臨終示鱗的情景 《鄭道傳》中王禑臨終示鱗的情景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九月,王禑自江華島遷居驪興郡,人稱“驪興王”,該郡遂被升格為黃驪府。 [24]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四月,李穡從明朝回國,在黃驪謁見王禑。他在明朝時,禮部尚書李原名譴責高麗“逐父立子”,所以他回國後向李成桂建議將王禑安置到離開京更近的地方,“可免放君之名”。 [103]  但李成桂並未聽從。同年十一月,已故崔瑩的外甥前大護軍金佇和黨羽前副令鄭得厚潛往黃驪謁見王禑,王禑哭着向他們訴苦,並拜託他們利用八關會暗殺李成桂,送給他們一把劍,命令交給他認為與自己關係好的禮儀判書郭忠輔。郭忠輔假裝答應,卻向李成桂告密,於是李成桂藉機廢黜王昌,宣佈王禑父子實為辛氏,貶為庶人,流放王禑於江陵、王昌於江華,另立高麗神宗七世孫定昌府院君王瑤為王。 [25]  十二月十四日,王瑤派政堂文學徐鈞衡誅殺王禑,藝文館大提學柳玽誅殺王昌。王禑享年二十五歲,無廟號諡號,據傳其墓在今韓國京畿道驪州郡興川面大塘裏(舊稱大王裏)。 [26]  死後兩年半,高麗即滅亡。

王禑為政舉措

王禑政治

  • 親政問題
王禑即位時尚年幼,將國政委任給李仁任等大臣。李仁任與池奫、林堅味等狼狽為奸,導致朝政非常紊亂,不僅中央上奸臣專權,地方上也極其腐敗,史書記載“自禑時權奸秉政,競用私人,隨喜怒以為黜陟,或一年三四易,諸州縣安集(安集使)例多不識字者,奪人田民,納之權門,至養權臣馬牛鷹犬,求媚媒進,貪殘之禍,甚於胥吏”。 [27]  洪武十三年(1380年)六月,王禑接受憲府建議,始赴報平廳聽政,但並未堅持下去。 [28]  [29]  洪武十七年(1384年),崔瑩等大臣請求王禑視朝,王禑不聽,在第二天百官上朝時缺席出獵,對趕來催促他視朝的官員説:“宰相圖議國事,良是。予猶有童心,遊戲無節,為可愧也,爾其持酒慰諭。”儘管王禑終究沒有視朝,宰相們聽了這話後都感到欣慰。 [30] 
  • 遷都漢陽
當時高麗面臨倭寇侵擾,屢次討論遷都問題,同時王禑迷信《道詵秘記》之類的圖讖,以為建都漢陽就會萬邦來朝 [31]  ,故一度在洪武十七年(1382年)八月遷都南京漢陽,次年二月還都開京。
  • 服制改革
王禑改制後的高麗官服(鄭夢周)和明初官服(方孝孺) 王禑改制後的高麗官服(鄭夢周)和明初官服(方孝孺)
王禑在位時還進一步深化服制改革,向明朝三請衣冠。恭愍王時,明朝在高麗的請求下賜予了國王祭服朝服及百官祭服,然而未賜百官朝服和常服,因此常服依舊沿襲元制。
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王禑接受明朝冊封后,為了進一步強化明朝和高麗的親善關係,使明朝減少對高麗的貢額,王禑於翌年二月派鄭夢周出使明朝,請求下賜羣臣朝服和常服,同年八月又派密直副使李竱出使明朝,再次提出同樣的請求。對於高麗的這兩次請求,明太祖朱元璋都沒有點頭。
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高麗使臣偰長壽嚮明太祖面奏衣冠之請,得到允許,於是在五月穿着紗帽團領的明式官服而還。 [32]  六月,高麗正式革除蒙古服飾,改換大明衣冠 [33]  不過改制的範圍僅限於導入紗帽團領(常服),而且未完全依照明制(無補子),到朝鮮太宗永樂十四年(1416年)才開始使用明式梁冠朝服

王禑經濟

王禑在位末期,曾命令都堂上報奪佔倉庫、宮司、土地、奴婢的名單,並重懲擅自奪人土地奴婢的申雅等人。 [19]  為了解決田民問題的痼疾,王禑曾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一度設置田民辨正都監,後無疾而終;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誅滅林堅味、廉興邦後,又設立田民辨正都監,將其奪取的土地奴婢歸還原主。 [34] 
王禑在位時,由文益漸導入的棉花在高麗全面普及,因為這個功績,文益漸在洪武八年(1375年)被王禑召入朝做官。

王禑文化

王禑在位時崇尚佛教,在宣光七年(1377年)由清州興德寺印刷了白雲和尚景閒所作的《直指心體要節》,其中的下卷保留至今,作為早期金屬活字本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進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王禑在位時還曾命令給養賢庫添加糧食,以供養在成均館讀書的學生。 [35] 

王禑軍事

王禑在位時,倭寇問題依舊困擾着高麗。判事崔茂宣從中國工匠那裏私習火藥之術,到宣光七年(1377年)十月,高麗朝廷在崔茂宣的建議下設置火㷁都監,從此高麗軍隊開始使用火器。 [36]  在此情況下,高麗軍隊也打了幾次勝仗,如崔瑩的鴻山大捷、李成桂的荒山大捷等,在剿倭過程中湧現出崔瑩、李成桂、曹敏修邊安烈沈德符等一批武將,極大左右了高麗的政局。儘管猛將如雲,終禑一世也沒有解決倭寇之患,反而成了高麗亡國的催化劑。
除了倭寇問題外,來自明朝遼東的敵對和騷擾也是高麗面臨的難題。已歸附明朝遼東的女真人胡拔都、白把把山等屢次率兵侵擾高麗東北面,對恭愍王時新開拓的疆域構成威脅,王禑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任命李成桂為東北面指揮使來鎮撫當地。 [37]  在面對倭寇和遼東問題的權衡時,池奫主張趁明朝立足未穩進攻遼東,李仁任則主張以倭寇為重。 [38]  後來高麗也是把倭寇放在第一位處理,遼東問題則儘量順從明朝,並嚮明朝交出了曾擊潰遼東兵的北青州萬户金得卿,故高麗與遼東的關係雖然緊張併發生衝突,但最終也沒有爆發戰爭。

王禑外交

  • 對明朝
高麗雖與明朝建立宗藩關係,但明麗關係很快出現波折,隨着恭愍王遇弒和明使林密等被殺的相繼發生,王禑即位後的明麗關係迅速蒙上了惡化的陰影,可以説到了互為假想敵的地步,同時在李仁任的主導下,高麗也建立起對北元的宗藩關係。不過,高麗始終沒有斷絕對明朝的外交,並仍然沿用明朝洪武年號(除使用北元“宣光”的一年外);明太祖朱元璋雖然看穿是高麗權臣李仁任欲掩弒君之罪而遣使來朝,不過鑑於前代教訓,也未出兵膺懲高麗,而是採取扣使、卻貢及增貢等手段來敲打。 [39]  王禑即位後,派張子温等以告訃、請諡、承襲的使命赴明,因金義殺使事件的發生而中途返回。翌年正月,高麗又派崔源出使明朝告訃,被朱元璋扣押。 [40]  隨後高麗兩度派去貢馬的使者也被扣押,在此後的兩年中,高麗又派了四批使節赴明,朱元璋拒絕賜諡和冊封、退還貢物並增加了歲貢數額、要求執政大臣來朝解釋,但放還了崔源等使節及358名高麗人。其後朱元璋以高麗“貢不如約”為由,先是退卻了李茂方等所貢之物,又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扣押了去遼東陳情的高麗使臣周誼,認為他是來打探軍情的。 [41-42]  在侍中尹桓的建議下,高麗全國官民各出布有差來湊夠貢額。 [43]  明朝則繼續卻貢拒使,又在洪武十六年(1383年)先後扣押了金庾、洪尚載、金九容等使節,流放他們到雲南。洪武十八年(1385年)正月,高麗終於補齊了所拖欠的五年歲貢,朱元璋乃下令放還被流放的高麗使者,許通朝聘。 [44-45]  高麗之所以執着地要恢復對明關係,除了事大保國的目的外,統治集團亦有貿易上的考量。 [46] 
在明麗關係惡化的十年間,高麗與明朝遼東方面的關係也非常緊張。在金義殺使事件的同時,定遼衞有三人也被高麗所殺 [47]  ,高麗不得不在洪武九年(1376年)兩次遣使赴定遼衞通好,獲悉遼東方面並無追究高麗殺人責任之意後才舒了口氣。 [48]  但不久後又傳來定遼衞即將入侵的消息,高麗乃遣使點兵諸道 [49]  ,並做好了“嚴器械,謹烽燧,馬兵步卒各持所能軍器,養兵靜守,如有彼敵,兩班、百姓、公私賤隸、僧俗勿論,悉皆調發力戰,勢如難濟,各入山城,堅壁固守,乘間伺隙,四出攻之”的準備 [50]  ,又多次派人赴定遼衞刺探。遼東方面屢次詰責高麗通使北元,並且阻止高麗貢使入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後更是與高麗發生過幾次武裝衝突。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麗關係恢復正常化後,高麗與遼東關係有所緩和,定遼衞也派人來刷還元末時逃亡高麗的遼瀋人。洪武二十年(1387年)夏,高麗再次流傳遼東將要進攻高麗的風聞,王禑加強了戒備。 [51]  可以説終禑一世,高麗與遼東之間的警惕和敵意始終沒有根本性的轉變。
朱元璋許高麗通朝聘後,高麗派門下評理尹虎、密直副使趙胖出使明朝,重新提出了賜諡襲封的請求,獲得許可。明廷賜前王諡號為“恭愍”,並派周倬、雒英等帶去朱元璋御製的詔誥,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抵達高麗,冊封王禑為高麗國王,王禑“服先王所受法服,率臣僚備儀仗郊迎,開詔接誥,三叩頭,呼萬歲,己卯,焚黃告廟,悉如朝廷所降儀注”。 [52]  隨後高麗三請衣冠,使高麗官服從元式變成明式。王禑也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獲得了明朝所賜的冠帶,並曉諭臣僚説:“自今服大明衣冠,宜誠心事之!”不過他在外出狩獵時仍然穿着胡服。 [53]  與此同時,明朝還應高麗請求,將貢馬從一千匹減為五十匹。 [54] 
但是,明麗關係不久後又出現裂痕。首先朱元璋對高麗使者刺探明朝情報的行為極其不滿 [55]  ,其後因高麗謝絕明朝用布匹交換5000匹馬、要求無償獻馬,朱元璋覺得受到了侮辱 [56]  ,又嫌棄高麗進貢的50匹馬多為劣馬,將高麗使臣張子温下獄於錦衣衞(後死於錦衣衞獄中) [57]  ,不許使臣張方平、鄭夢周等入明朝境內,揚言絕交。 [58-59]  高麗左侍中潘益淳驚呼:“國家危矣!” [60]  更大的麻煩接踵而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二月,明朝通報高麗將設立鐵嶺衞 [21]  ,高麗認為是在東北面鐵嶺地區設衞(一説明朝本意是設衞於鴨綠江以西的遼東地區,被高麗誤解 [61]  ),舉國大譁,王禑一面派樸宜中赴明陳情,一面與崔瑩等籌劃進攻遼東,並殺死了21名遼東方面派來通報立衞的差官,扣押了李思敬等5人。 [62]  四月二十一日停洪武年號,廢大明衣冠,王禑親至平壤督師,企圖利用明軍進攻北元、遼東空虛之機佔領遼東。 [63]  五月,北伐將領李成桂、曹敏修發動威化島回軍,王禑因此被廢,洪武年號和大明衣冠也得以恢復。朱元璋在同年八月從高麗降將陳景那裏得知這個消息,命令遼東方面加強防備,靜觀事態發展 [64]  ;王禑被廢后,高麗對明朝聲稱是遜位,朱元璋料定是李成桂之謀,指示繼續觀察 [65]  ,從此明麗關係進入了一個更加複雜的時期。高麗方面記載朱元璋早就得知高麗要進攻明朝,並打算髮兵征伐,朱元璋正在太廟占卜時聽説高麗回軍,便中止討伐 [66]  ,但不見明朝記載。
  • 對北元
落款宣光年號的《直指心體要節》金屬活字本 落款宣光年號的《直指心體要節》金屬活字本
王禑在位時,高麗一度恢復了對元朝(北元)的宗藩關係。當時明朝雖然驅逐了元朝,但北元勢力仍然不容小覷。高麗與北元往來的契機是北元擁立脱脱不花的事件,李仁任在王禑即位後先派判密直司事金湑向北元報喪,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打算集合宗親、耆老、百官聯名上書北元中書省,請求北元不要讓脱脱不花繼位,五月北元使者來宣佈“伯顏帖木兒王揹我歸明,故赦爾國弒王之罪”,李仁任又打算迎接元使。 [67]  這些舉動遭到鄭道傳鄭夢周、樸尚衷、權近金九容李崇仁等新興士大夫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先王既決策事南,今不當事北” [68]  ,拒絕在給北元中書省的上書中署名,鄭道傳在北元使者來高麗時更揚言:“我當斬使首以來,不爾縛送於明!” [69]  這些人都遭到李仁任的整肅,但上書和迎使的計劃也流產了,只在江界慰還元使。到了洪武九年(1376年),隨着脱脱不花之死和北元右丞相擴廓帖木兒的懷柔書信送抵高麗,高麗與北元的關係迅速轉暖,高麗於洪武九年(1376年)十月派使者密直副使孫彥出使北元,呈上百官給北元中書省的上書,請求王禑襲位。次年二月,北元派翰林承旨孛剌的攜元昭宗所賜的冊命、御酒和海東青來高麗,冊封王禑為徵東行省左丞相高麗國王 [70]  於是高麗開始使用北元宣光年號,並遵守《至正條格》來決獄。 [71]  王禑派李子松赴漠北奉表謝恩,同時派文天式報聘於對麗元關係起中介作用的納哈出,王禑曾對納哈出的使者文哈剌不花表示:“丞相(納哈出)與吾先君稱兄弟,吾以父事之。” [72]  高麗與北元一度呈現頻繁頻繁往來的局面。當時大臣李穡的詩句“宣光洪武二龍飛,外國孤臣雙淚揮。塞北雪深朝覲數,海南天闊往來稀” [73]  便反映了這一點。
儘管如此,高麗國內反對與北元恢復宗藩關係的人也不在少數,有人認為“天下方亂,朱氏與大元戰爭未息,先王決策臣事朱氏,今不遵先志,遽用宣光紀年,不已速乎?” [14]  等到翌年元昭宗死去,明朝放還被扣押的高麗使臣崔源等,高麗又恢復使用洪武年號。後來脱古思帖木兒派人向高麗通報即位,並改元天元,王禑派永寧君王彬出使北元,祝賀郊祀和改元, 但並未行用北元年號。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北元遣使來高麗,加冊王禑為太尉,王禑又派密直副使文天式出使北元賀節日、謝冊命。同年七月北元遣使頒赦,隨着明朝對遼東控制的不斷加強,北元與高麗的往來又一度中止,高麗的外交重點重新轉回對明問題。洪武十六年(1383年)正月,納哈出派人來高麗“請尋舊好”。翌年十月,北元又遣使來高麗,被高麗阻擋在和寧府(今朝鮮金野)。洪武二十年(1387年)納哈出降明,高麗遣使祝賀明朝平定納哈出,與北元的關係也就告一段落。
高麗之所以恢復對北元的宗藩關係,除了長期以來與元朝的密切關係外,最關鍵的理由是“不欲激怒北方,以緩師也” [74]  ,即防止北元出兵幫助脱脱不花奪位;而明朝遼東方面的直接威脅,也致使其稱臣北元以尋求外援。但高麗稱臣北元主要是為了自保,停留在功利主義的層面,絕非對北元一邊倒。宣光七年(1377年)秋,北元要求高麗夾攻遼東,被高麗方面託辭拒絕。 [75]  王禑儘管已經接受北元冊封,但仍然強調自己沒有受天子冊命 [28]  ,可見高麗對北元很難説有價值上的認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隨着王禑決策攻遼,親元思想死灰復燃,王禑下令恢復“大元冠服” [76] 崔瑩又派裴厚聯絡北元,約為外援,夾攻遼東。 [77]  同年北元在捕魚兒海戰役中崩潰,王禑也因威化島回軍而被廢,高麗與北元的關係徹底畫上了句號。
  • 對日本
王禑在位時,延續了恭愍王時期通過對日外交來解決倭寇問題的思路,即位數月後就派羅興儒出使日本(北朝)。日本室町幕府派良柔和尚報聘,又表示倭寇源頭在南朝,日本一旦實現南北統一,“誓天指日,禁約海寇”。宣光七年(1377年)六月又派安吉祥出使日本,重申禁絕海盜之義。日本派信弘和尚報聘,表示“草竊之賊,是逋逃輩,不遵我令,未易禁焉”。同年九月,高麗又派鄭夢周出使日本,與室町幕府的九州探題今川貞世(源了俊)取得聯繫,今川貞世採取積極行動抓捕海盜。其後又先後派李子庸、韓國柱、尹思忠等出使日本,並贈送源了浚金銀、酒器、人蔘、席子、虎豹皮等物 [104]  。日本方面也盡力配合,今川貞世陸續歸還了上千名高麗被擄人口,可見王禑時期的對日外交取得了較大的成效。

王禑軼事典故

王禑微服私訪

王禑跟他深居簡出的父親恭愍王不同,不僅愛好出獵,還經常微服私訪街市,諫官白君寧曾在上書中寫道:“殿下日與頑童舍儀衞,出遊閭巷,宿衞之士但守空闕而已。路人見龍顏不知,以為無賴少年,至有犯清塵者。三韓之人,無貴賤老少,莫不觖望相告曰:‘主上何為至於此哉?’大臣百官皆仰屋竊嘆,但畏天威,不敢開口。” [78]  王禑喜歡在閭巷裏射雞犬,最後京城裏的雞犬幾乎都被他射死。 [79]  又曾同林㮹(林堅味之子)等在閭巷裏持竿黏雀,在牆下烤着吃。 [80]  即便是雨天,王禑也會冒雨出遊。 [81]  有一次他在郊外山中游覽,看到一個樵童頭戴以蔓草編成的笠子,十分喜歡,便將自己戴的珊瑚笠給樵童交換草笠,王禑戴上草笠後興奮地策馬馳騁,看見樵童驚慌失措地站着,還害怕樵童奪走草笠。 [82]  此後一些惡少也戴上草笠,夜行閭里,捕殺雞犬,冒充國王,被發覺後都處以死刑。 [83] 

王禑喜好美色

王禑極其好色,堪與忠惠王相比。他短短二十多年的一生中,就納了九妃三翁主,此外還有不少在民間姦淫其他婦女的記錄。據目擊者回憶,王禑穿着紅衣服在街道上騎馬行走,闖入大小宅院,見到有長得不錯的姑娘就強姦,以致京城家家户户都備上一個木櫃,聽説王禑上街後就讓自家姑娘藏進櫃子裏,但王禑不侵犯像蓬原君鄭良生這種直臣的家屬。 [84]  王禑曾把很多妓女帶到宮中,一度後悔她們教壞了自己,把她們遣散,不久後又召回 [85]  ,其後宮的三翁主就都是妓女出身。甚至還有他和恭愍王的遺孀定妃安氏通姦的記載。 [86] 
王禑風流放蕩,也贏得了真愛。崔瑩的庶女寧妃崔氏雖然在王禑死前一年才被納為妃子,但與王禑感情相當篤厚。威化島回軍後,李成桂等並沒有直接逼迫王禑遜位,而是要他交出寧妃崔氏,王禑説:“如果她走了,我也跟着走!”接着在李成桂等的逼迫下陪寧妃離開王宮,前往江華島居住。 [87]  王禑臨刑時,寧妃跑去救他,江陵縣吏拉住寧妃的裙裾,使她不得前進,她破口大罵:“你這奴才,怎敢玷污我!”於是扯裂了裙裾,觀者為之震驚。 [88]  王禑死後,她痛哭説道:“妾到了這種地步,都是父親的過錯呀!”絕食了十多天,日夜哭泣,晚上抱着王禑的屍體睡覺,後來得到了糧食,還會精心碾磨,用來祭奠王禑,人們無不憐憫。 [89]  王禑的原配謹妃李氏喪失了丈夫和兒子後,在開城寡居,侍婢曾想撤換她家中的一疊屏風,謹妃説:“這是先王親自折的屏風,不可以撤換。”每逢王禑忌日,她都會流淚祭奠。 [88] 

王禑愛玩遊戲

王禑喜歡遊戲,有一次他想觀看石戰戲,知申事李存性勸阻,王禑不高興,命令宦官毆打李存性,李存性退出時又用彈丸射他,後命令宦官在後苑挖坑,騙李存性掉進坑裏,以此取樂,又曾爬到殿上,丟瓦礫擊人,可以説到了“無所不為”的地步。 [90]  王禑不願外人看見他玩樂的樣子,有時遇人就用木杖毆打,甚至還有被打死的。有一次他在遊戲時,有人窺看,王禑發覺後抓住並杖責此人,還有一次他在佛誕日與寵臣們遊宴花園,錄事李崐因聽旨而接近王禑,王禑親自杖責他,把他打得半死,並踢他的臉。 [91]  權近等大臣力諫王禑不要沉湎享樂,王禑喝醉了酒,差點射死諫官。 [92] 

王禑擅長樂器

王禑擅長樂器,尤其是吹笛,《高麗史》中有多次他親自吹笛的記載。此外還有他擊鼓、擊鐘、跳胡舞等記載。

王禑臨刑示鱗

傳説王禑臨刑前,曾對眾人説:“我們王氏本來是龍的子孫,左脅下必定會有三片龍鱗,世世代代都有這個特徵。”於是解開衣服,出示給人們看,果然在左脅下有三片銅錢大小的金色龍鱗,人們看了後都驚駭悲慟。 [93]  另有説法是所謂“龍鱗”長在王禑的左肩上。 [94] 

王禑歷史評價

東國通鑑》:秦政、晉睿事涉疑似,至於呂氏立他人子為惠帝后,朱文公直筆特書,略無假借,其所以為天下後世戒,嚴矣。恭愍王嘗以無子為憂,宜求宗室之賢者嗣之,乃取旽子陰養宮中,以為身後之計,卒不能保其身。禑亦荒淫暴虐,身亡家敗。嗚呼!禑固不足論,恭愍亦獨何心哉? [102] 

王禑人際關係

關係
稱號
姓名
備註
父親
高麗恭愍王
一説辛旽,一説能祐之鄰居
母親
韓氏
一説辛旽之妾般若
妻妾
李氏
李琳之女
寧妃
崔氏
崔瑩之女
毅妃
盧釋婢
盧英壽之女,本為謹妃侍女
淑妃
崔龍德
崔天儉之女,本為謹妃侍女
安妃
姜氏
姜仁裕之女
正妃
申氏
申雅之女
德妃
趙氏
趙英吉之女,原封肅寧翁主、憲妃
善妃
王氏
王興之女
賢妃
安氏
安叔老之女
和順翁主
小梅香
妓女
明順翁主
雙飛燕
妓女
寧善翁主
七點仙
妓女
兒子


王禑身世爭議

如前文所述,王禑之母就有宮人韓氏和辛旽之妾般若的爭議,關於其身世的更大爭議在於他的父親是誰。王禑被貶為庶人時,高麗官方就論定他為辛旽之子,在朝鮮王朝所修的《朝鮮王朝實錄》、《龍飛御天歌》、《高麗史》、《高麗史節要》等史書中均以“辛禑”之名出現(其子亦被稱為“辛昌”),並被視為偽主而不稱之為“王”、不列入世家。更有傳説他連辛旽的兒子都不是,而是辛旽的朋友能祐和尚受辛旽之託撫養其子,該子卻早夭,能祐找了自己鄰居家的兒子冒充辛旽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王禑。 [95]  但是麗末鮮初時一位叫元天錫(號耘谷)的逸民則私撰野史,指出王禑正是恭愍王的親兒子,朝鮮王朝中期以後,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元天錫之説為真 [96]  ,據傳退溪李滉都曾表態:“國家萬世後,當從耘谷議”。 [97]  元天錫撰野史雖為傳説,但從元天錫所作詩歌中評論王禑被貶為庶人時寫道“可使一身為庶類,正名千古不遷移”以及稱王禑父子之死為“幽冤”來看 [98]  ,此傳説有可信度,只是該野史不傳於世。到了現代,學界多認為王禑的生父就是恭愍王,而恭愍王無嗣説不過是朝鮮王朝為了證明王氏氣數已盡、將易姓革命正當化而篡改歷史的曲筆罷了。 [99] 
不過,王禑的身世也有許多疑點。恭愍王到死之前都在求嗣,以致做出讓子弟衞淫亂後宮的狂悖之舉,而且為了殺讓益妃懷孕的洪倫以滅口而使自己遭遇殺身之禍。如果説這可能是後世史官的誣筆的話,那麼從庚戌年(1370年,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賜給恭愍王的璽書中提及“誠能行此道(先王之道),則福德之應,王子必生於宮中” [100]  來看,恭愍王無子的情況已為明朝所掌握,或許恭愍王本人就私下向明朝使臣詢問過求嗣之方,故朱元璋才在詔書中回以此句(也存在朱元璋多管閒事的可能性),而此時王禑已經出生。恭愍王被殺後,作為王禑祖母的明德太后不但不立王禑,首先想到的卻是在宗室中另擇一人。 [5]  當然,這種行為也可以從高麗王室的慣例來解釋。高麗王室中,王后嬪妃之子皆為嫡子,但若是出身卑賤的宮人所生之子,則稱為“小君”,地位很低,高麗規定“宮人子孫限七品,唯登科者至五品” [101]  ,《高麗史》中不乏出身“國庶”之後而不得升遷的例子。王禑的母親出身卑微,雖為恭愍王之子,但作為“國庶”而在被擁立時有所糾結似屬正常。總之,由於沒有決定性的證據,王禑的身世仍然是一樁歷史謎案。

王禑影視形象

類型
名稱
年代
飾演者
電影
1965
黃建
電視劇
開國
1983
李鬥燮
朝鮮王朝五百年—楸洞宮大人
1983
方勳
1996
權五星
2006
崔守韓、李DL
2012
2014
2015
李賢培
2021
林智圭
參考資料
  • 1.    《高麗史》卷一三二,列傳第四五,《叛逆傳·辛旽》:初, 樸與上將軍李美衝侍王, 王目美衝曰, “汝知阿只事矣.” 對曰, “臣已知.” 樸怪之, 出以問美衝, 美衝曰, “上嘗鑄金錢授臣, 往旽家, 賜阿只. 阿只大喜, 旽謂予曰, ‘上數幸吾家, 非為我也.’ 予具以聞, 故上有是言.” 至是, 旽誅, 樸謂史官閔由誼·李至曰, “誅辛旽, 國家大慶, 又有大慶, 君等知乎? 上幸宮人生子, 今已七歲, 旽潛養之, 不使國人知, 是亦當誅. 史官宜知之.”
  • 2.    《高麗史》卷一三三,列傳第四六,《辛禑傳一》:王語近臣曰, “予嘗至旽家, 幸其婢生子, 毋令驚動, 善保護之” 旽旣誅, 王召牟尼奴, 納明德太后殿, 謂守侍中李仁任曰, “元子在, 吾無憂矣.” 因言, “有美婦在旽家, 聞其宜子, 遂幸之, 乃有此兒.” 後王欲以牟尼奴為嗣, 請就學, 太后不欲曰, “稍長就學, 未晩.”
  • 3.    《高麗史》卷一三三,列傳第四六,《辛禑傳一》:王命知申事權仲和, 往前政堂李穡第, 會文臣, 議改牟尼奴名. 乃書八字以進, 王以禑命之, 仍召侍中慶復興, 密直提學廉興邦, 政堂文學白文寶議, 封禑江寧府院大君, 使文寶及田祿生·鄭樞等傅之.
  • 4.    權近:《陽村集》卷三三,〈王后哀冊〉:……有美景族,曰韓其宗;積善累世,慶發無窮。……
  • 5.    《高麗史》卷一三三,列傳第四六,《辛禑傳一》:二十三 年九月 王冒稱禑故宮人韓氏出, 追贈韓氏三代及其外祖. 甲申 崔萬生·洪倫等弒王, 太后率禑入內, 秘不發喪. 丙戌 殯於寶房, 禑與宰樞, 發喪擧哀. 翼日, 太后及復興欲立宗親, 仁任欲立禑, 議未決. 都堂相視, 莫敢發言, 判三司事李壽山曰, “今日之計, 當在宗室.” 永寧君瑜及密直王安德等, 阿仁任意, 大言曰, “王以大君為後, 舍此何求?” 仁任率百官, 遂立禑, 年十歲.
  • 6.    《高麗史》卷一三三,列傳第四六,《辛禑傳一》:般若夜潛入太后宮, 啼號曰, “我實生主上, 何母韓氏耶?” 太后黜之. 仁任下般若獄, 台諫巡衞府雜治之, 般若指新創中門, 號曰, “天若知吾寃, 此門必頹!” 司議許時才入門, 門自頹, 時僅免. 人頗異之, 竟投般若於臨津, 斬其族判事龍居實.
  • 7.    《高麗史》卷一一一,列傳第二四,《諸臣傳·金續命》:會般若事起, 兩府·台諫·耆老, 集興國寺辨之, 密直權仲和, 以書筵進講, 獨不至. 續命謂堂吏曰, “王母未定, 宜速辨以解國人之疑, 何用書筵為?” 旣而嘆曰, “天下未辨其父者, 容或有之, 未辨其母者, 我未聞也.” 於是, 仁任等嗾司議許時·金濤等, 劾之曰, “為人臣止於敬, 天下古今之常典也, 臣而不敬, 罪莫大焉. 近集議興國寺, 續命發口不可道之言, 不敬孰甚, 請鞫治.” 䟽再上, 太后力救, 乃流文義縣. 遂罷柳實, 以樸林宗代之. 實續命所薦, 林宗仁任姻親也. 續命旣竄, 太后如失左右手, 時人惜之.
  • 8.    《高麗史》卷一三三,列傳第四六,《辛禑傳一》:禑出書筵, 讀大學, 問右副代言尹邦彥曰, “詩云, ‘穆穆文王, 於緝熙敬止.’ 何義也?” 邦彥不能對, 禑曰, “予嘗謂儒者能通經書, 今乃爾耶?” 時禑暱近宦官宮妾, 不親士大夫, 識者憂之.
  • 9.    《高麗史》卷一二六,列傳第三九,《奸臣傳·李仁任》:禑初稍志於學, 仁任·奫·堅味不喜儒, 競以鷹犬導之.
  • 10.    《高麗史》卷一三四,列傳第四七,《辛禑傳二》:禑欲出獵, 李仁任·崔瑩等止之, 禑曰, “吾素不好鷹犬, 諸相實導之也. 且卿等好遊畋, 能飛過, 不蹂禾稼耶?”
  • 11.    《高麗史》卷一三五,列傳第四八,《辛禑傳三》:時禑好田獵, 諸道元帥, 爭進鷹犬, 以取悦.
  • 12.    《高麗史》卷八〇,志第三四,《食貨志三》。
  • 13.    《高麗史》卷一〇七,列傳第二〇,《諸臣傳·權近》。
  • 14.    《高麗史》卷一二五,列傳第三八,《奸臣傳·池奫》。
  • 15.    《高麗史》卷一一三,列傳第二六,《諸臣傳·崔瑩》:政堂文學許完·同知密直尹邦晏, 使其妻, 依禑乳媪張氏, 譖內宰樞林堅味·都吉敷請去之. 禑命堅味等歸私第, 禁出入. 堅味等奔告瑩及復興·仁任曰, “完等欲殺吾二人, 以及諸公, 禍將作矣.” 夜, 完等矯旨召瑩者再三, 瑩恐禍及己, 率麾下兵, 與復興·仁任等, 會興國寺, 大陳甲兵, 集兩府百官耆老, 議請鞫張氏. 禑趣召瑩, 瑩辭曰, “今有擧國觖望事, 上若從眾意, 臣將入見.” 禑曰, “卿被疾, 累日不朝, 思一見之, 且欲問觖望事.” 瑩欲入, 諸相止之曰, “奸宄在內, 不可輕進. 公去則此軍必亂, 軍亂, 國不靜矣.” 瑩從之. 兩府·台諫詣闕, 請下張氏按治, 禑不聽, 瑩等囚張氏族黨康侑權·元順·元甫等, 鞫之. 禑怒以為, “宮中事, 非兩府·台諫所知, 必因宦寺而洩.” 下宦者鄭鸞鳳獄, 李得芬·金實勒歸私第. 令瑩罷兵曰, “卿欲御何賊, 擁兵不來耶? 卿嘗自謂累代忠臣, 忠心安在?” 瑩曰, “臣若赴召, 兵士必從, 引兵詣闕, 則臣罪當誅. 且臣豈不欲進死闕下? 恐非上意故, 不敢爾. 臣身雖微, 所繫甚大, 若死於奸人之手, 國家危矣.” 禑黙然有閒, 召復興·仁吉入, 禑泣曰, “此女養我, 卽吾母也. 子之於親, 豈不欲其生也? 卿等旣以我為君, 我獨不能救一乳媪乎? 其釋勿治.” 復興亦垂淚, 無如之何. 禑使人問太后曰, “古亦有黜乳母者乎?” 太后曰, “豈可論古今有無? 當因時制宜耳.” 復興·仁吉對亦如太后言, 禑不聽. 台省·百官請鞫張氏, 又不聽, 密使人語大司憲禹玄寶曰, “可率百官以退.” 玄寶曰, “臣雖退, 百官必不從, 請速下張氏.” 百官具張氏罪, 奏太后, 太后曰, “豈可以一女之故, 令擧國觖望乎? 趣張氏出.” 張氏入禑前不出, 禑亦不忍. 太后謂禑曰, “我欲徙別宮, 不聞此事.” 遂命輦將出. 禑意解, 乃送張氏於仁任家, 諭令不殺, 削國大夫人爵. 瑩詣闕謝曰, “殿下去邪不疑, 臣敢不喜? 獨責臣為不忠, 臣實觖望.” 禑曰, “事急, 不覺失言, 深悔之.” 門下評理金庾謂瑩曰, “以臣抗君, 無乃不可乎?” 瑩怒, 白禑下庾獄, 流合浦. 台諫·重房上䟽力爭, 乃流張氏, 斬完·邦晏·侑權·順·甫及張氏養女壻上護軍孫元美. 杖流元美兄知春州事元迪, 尋斬張氏.
  • 16.    《高麗史》卷一二六,列傳第三九,《奸臣傳·林堅味》:禑惡堅味貪饕, 屢諷㮹, 堅味託疾乞退, 許之, 封平原府院君, 遣知申事廉廷秀, 賜宮醖慰之. 尋復為侍中
  • 17.    《高麗史》卷一二六,列傳第三九,《奸臣傳·廉興邦》:禑調馬花園, 謂左右曰, “將水精木公文來, 予將制此馬.” 又戱謂㮹曰, “爾父好用水精木公文.” 時堅味·仁任·興邦, 縱其惡奴, 有良田者, 率以水精木, 杖而奪之. 其主雖有公家文券, 莫敢與辨, 時人謂之水精木公文. 禑聞而惡之故, 每言及之.
  • 18.    《高麗史》卷一一三,列傳第二六,《諸臣傳·崔瑩》:一日, 禑至鄭夢周第, 夢周方宴耆老. 瑩奉觴以進, 禑曰, “予非為飮酒來, 聞父王時老相皆會, 如見父王來.” 又曰, “木從繩則直, 君聽諫則明, 卿何不陳利害也? 飮酒誠非好事.” 瑩免冠謝曰, “殿下此言, 國家之福也. 願殿下念而不忘, 且臣昨所獻書在, 乞賜擧行.” 禑曰, “夢與卿對敵戰勝, 視吾所乘馬, 乃驢也. 此何祥耶?” 尹桓·李仁任·洪永通·曹敏修·李成林·李穡等稽首曰, “昔元世祖以夢驢為吉, 常系殿庭, 欲夢而不得. 今殿下夢之, 何吉如之? 太平之業, 可立待也. 但臣等老, 恐不及見.” 禑大悦痛飮, 賜瑩弓曰, “欲與卿平定四方耳.”
  • 19.    《高麗史》卷一三六,列傳第四九,《辛禑傳四》:禑諭都堂, 凡奪佔諸倉庫宮司田民者, 具名以聞. 都堂自嫌, 遂閣不行. 禑聞申雅奪人臧獲土田, 大怒命囚其子孝温·壻前三司左尹樸保寧. 孝温逃, 命巡軍圍雅家大索, 獲之下獄, 皆杖流角山.
  • 20.    《高麗史》卷一二六,列傳第三九,《奸臣傳·林堅味》。
  • 21.    《高麗史》卷一三七,列傳第五〇,《辛禑傳五》:偰長壽還自京師, 口宣聖旨曰, “高麗願聽朕約束, 朕令歲貢馬, 所進馬不中用. 而又訴難, 我令勿進, 只令三年, 進種馬五十匹, 所進馬又不中用. 後買五千匹, 又皆弱小, 以我一匹價, 可買彼兩三馬. 今又以改衣冠, 謝恩進馬, 粗蹄腫腿, 旣是來獻, 何至於此? 是必使臣, 行至西京, 賣換而來耳. 已囚張子温於錦衣衞, 使經年罪之. 爾歸以告執政大臣. 朕旣許通商矣, 彼反不肯明白通牒使來貿易, 乃陰令人來大倉, 窺覘我興師造艦與否, 重賞我人之去洩消息者. 是街中小兒之見也, 自今愼勿如此, 又毋得遣使來. 鐵嶺迆北, 元屬元朝, 並令歸之遼東. 其餘開元·瀋陽·信州等處軍民, 聽從復業.”
  • 22.    《高麗史》卷一一三,列傳第二六,《諸臣傳·崔瑩》:先是, 西北面都安撫使崔元沚報雲, “遼東都司遣承差李思敬等, 到鴨綠江, 張榜曰, ‘户部承聖旨, 鐵嶺迆北·迆東·迆西, 元屬開原, 所管軍人漢人·女眞·達達·高麗, 仍屬遼東.’” 瑩與諸相議攻定遼衞及請和, 諸相皆欲請和. 趙琳又至遼東, 不得入而還, 瑩集百官, 議獻鐵嶺迆北可否, 百官皆曰, “不可.” 禑獨與瑩密議攻遼, 瑩勸之. 公山府院君李子松詣瑩第, 力言不可, 瑩託以黨附堅味杖流, 尋殺之.
  • 23.    《高麗史》卷一三七,列傳第五〇,《辛禑傳五》。
  • 24.    《高麗史》卷五六,志第一〇,《地理志一》:至大明洪武二十一年, 遷偽主辛禑於郡, 陞為黃驪府.
  • 25.    《高麗史》卷一三七,列傳第五〇,《辛昌傳》:前大護軍金佇, 前副令鄭得厚, 潛往黃驪, 謁見禑. 佇崔瑩甥也, 隨瑩日久, 頗用事, 得厚亦瑩族黨. 禑泣謂曰, “不堪鬱郁, 居此, 斂手就死? 但得一力士, 害李侍中, 吾志可濟也. 吾素善禮儀判書郭忠輔, 汝往見啚之.” 仍遺一劒於忠輔曰,“今八關日, 可擧事. 事成, 妻以妃妹, 富貴共之.” 佇來告忠輔, 忠輔陽諾, 奔告太祖. 戊寅 八關小會, 太祖在邸, 不與會. 佇·得厚, 夜詣太祖邸, 為門客所執, 得厚自刎死. 囚佇巡軍獄, 與台諫雜治, 辭連前判書趙方興, 幷下獄. 佇曰, “邊安烈·李琳·禹玄寶·禹仁烈·王安德·禹洪壽, 共謀迎驪興王, 為內應.” 於是, 遷禑於江陵, 放昌於江華, 廢為庶人.
  • 26.    《輿地圖書》上:利川境有辛禑冢,因名大王裏。
  • 27.    《高麗史》卷七五,志第二九,《選舉志三》。
  • 28.    《高麗史》卷一三四,列傳第四七,《辛禑傳二》:禑始出報平廳, 聽政, 謂諸相曰, “凡為王者, 必受命天子者, 當之. 今予猶未受命, 委政耆舊, 聽其所為. 然予黙察其政, 雜然無統, 甚孤予委任之意. 自今以後, 每月初二日十六日, 各司之長, 親啓所職. 予當課其能否.”
  • 29.    當年十一月左司議白君寧向王禑建議“親御報平廳,聽斷萬機”,可知王禑並未堅持。
  • 30.    《高麗史》卷一三五,列傳第四八,《辛禑傳三》:《高麗史》:十一月 甲子朔 禑畋於南郊. 前日崔瑩·李成林, 使人謂金實曰, “先王之時, 一月六衙日, 今但二衙日, 每不視朝, 至使百官, 未知班次. 明日衙會, 須啓視朝.” 實以告, 禑不報, 遂如龍德家, 宿焉, 質明, 百官皆會, 禑自龍德家出畋. 實自宮馳告, 請必視朝, 禑曰, “宰相圖議國事, 良是予猶有童心, 遊戱無節, 為可愧也. 爾其持酒慰諭.” 實詣都堂言之, 諸相曰, “雖未成朝禮, 今聞上言, 亦可為喜.”
  • 31.    《高麗史》卷一一七,列傳第三〇,《諸臣傳·姜淮伯》:開國以來四百餘年, 何嘗巡住三京, 而朝三十六國乎? 辛禑信圖讖而移都南京矣, 未知何國朝於漢江乎?
  • 32.    《高麗史》卷一三六,列傳第四九,《辛禑傳四》:長壽叩頭, 聖旨, “如何? 你有甚説話麼?” 長壽奏, “臣別無甚奏的勾當, 但本國為衣冠事兩次上表, 未蒙允許, 王與陪臣好生兢惶. 想著臣事上位二十年了, 國王朝服祭服·陪臣祭服, 都分著等第賜將去了, 只有便服不曾改舊樣子, 有官的雖戴笠兒, 百姓都戴著了原朝時一般有纓兒的帽子. 這些個心下不安穩.” 聖旨, “這個卻也無傷,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不害其為賢君. 我這裏當初也只要依原朝樣帶帽子來, 後頭尋思了, 我旣趕出他去了中國, 卻蹈襲他這些個樣子, 久後秀才每文書裏不好看, 以此改了. 如今卻也少不得帽子, 遮日頭遮風雨便當? 伯顏帖木兒王有時, 我曾與將朝服祭服去, 如今恁那裏旣要這般劈流撲刺做起來, 自顧戴有官的紗帽, 百姓頭巾戴起來便是, 何必只管我根前説.” 長壽奏, “臣來時, 王使一個姓柳的陪臣, 直趕到鴨綠江對臣説, ‘如今請衣冠的陪臣回來了, 又未明降, 好生兢惶. 你到朝廷苦苦的奏. 若聖旨裏可憐見呵, 你從京城便戴著紗帽穿著團領回來, 俺也一時都戴.’ 臣合無從京城戴去.” 聖旨, “你到遼陽, 從那裏便戴將去!” 長壽服帝所賜紗帽團領而來, 國人始知冠服之制.
  • 33.    《高麗史》卷七二,志第二六,《輿服志一》:十三年六月 始革胡服, 依大明制, 自一品至九品, 皆服紗帽團領, 其品帶有差.
  • 34.    《高麗史》卷七七,志第三一,《百官志二》:辛禑七年, 又置, 十四年, 又以考核林堅味佔奪田民, 置之.
  • 35.    《高麗史》卷一三五,列傳第四八,《辛禑傳三》:己丑 禑還松京, 以宰臣樸原鏡第, 為時坐宮. 設綵棚雜戱以迎, 成均學生獻歌謠, 禑曰, “學生何其少耶?” 廉興邦對曰, “往者, 養賢庫充羨, 能養諸生故, 人爭入學, 今匱乏, 不能養故少.” 禑曰, “其給豐儲倉米, 養之.” 外交
  • 36.    《高麗史》卷一三三,列傳第四六,《辛禑傳一》:十月 始置火㷁都監, 從判事崔茂宣之言也. 茂宣與元焰焇匠李元同裏閈, 善遇之, 竊問其術, 令家僮數人, 習而試之, 遂建白置之.
  • 37.    《高麗史》卷一三五,列傳第四八,《辛禑傳三》:我太祖以門下贊成事為東北面都指揮使. 時胡拔都虜掠東北面人民而去, 以太祖世管其道軍務, 威信素著, 遣以慰撫.
  • 38.    《高麗史》卷一二五,列傳第三八,《奸臣傳·池奫》:先是, 倭寇全州, 都堂議擇元帥, 而難其人, 擬遣益謙, 奫內不平. 仁任·奫·崔瑩等會復興第, 議久不決, 奫厲聲曰, “判三司公可往.” 瑩怒曰, “吾旣分管楊廣道, 豈可之他乎?” 奫前語仁任曰, “侍中謀事此而未決, 侍中可往.” 奫又託攻遼, 以撓其議曰, “倭賊但擾邊, 不足憂. 脱大軍根據定遼衞後, 必難圖, 莫若移師攻遼. 侍中之計雖善, 非今日謀國之長策.” 仁任勃然曰, “三宰敢爾? 君旣善謀國, 吾當讓避. 吾以為全州國之襟喉, 今賊闌入, 暴骨原野, ‘唇亡齒寒’ 不可不救, 為是拳拳耳, 三宰抗此議, 則吾何能為!” 遂徑出. 復興走追, 挽其袖, 泣止之, 奫頓首謝.
  • 39.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七〇,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條:上敕諭遼東都指揮使勑諭遼東都指揮使潘敬等曰:“前爾奏雲高麗入貢如約,觀卿處置,甚合事宜。高麗奸臣李仁(任)篡弒其主,臣民畏其黨眾而屈從之,今幾年矣。曩者中國之君以力服之者有焉,以德懷之者有焉,如高麗之奸頑,德不能懷,惟威之畏,故前人以力得之,其為生民之禍亦甚矣。雖有時而懷之以德,待之以禮,旋復詭詐竊發,背叛不常,累代兵徵,蓋以此也。今李仁(任)雖雲願聽約束,未知臣節久將何如,卿與諸將其慎之。高麗貢獻,但一物有不如約,即卻之。境上固守邊防,毋被其誑。”
  • 40.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九八,洪武八年三月初七日條:丁卯,高麗國遣判宗簿事崔原來告哀,言去年九月國王王顓卒,已遣使訃聞於朝,為盜高鐵頭者邀於路,因不得達;又言其國有金義者,奉使貢馬,行至只縣,遇朝使蔡斌、主事林實周,遂殺斌而執實周以還,罪當死,已誅義而籍其家。上疑其詐,命拘崔原,別遣使往其國弔祭。
  • 41.    《高麗史》卷一三四,列傳第四七,《辛禑傳二》:啓稟使周誼在京師, 寄書都堂曰, “誼五月初四日, 到遼陽, 遼陽飛報朝廷, 遂致. 誼七月初五日入見, 帝命縛誼, 幽於天界寺數日. 中官本國人尙寶監丞崔安, 至訊其事由, 誼對曰, ‘凡朝廷所需, 不如約者, 蓋我小邦, 地僻民稀, 物產尠少, 未易辦耳. 今聖恩, 海涵春育, 萬邦咸寧, 如不憐我小邦, 雖誅一誼, 亦何濟哉?’ 中官遂以誼言入奏. 明日, 帝召誼, 御札示誼曰, ‘彼東夷, 易施輕詐, 往來肆毒, 果是求安者耶? 必欲根禍於將來者歟?’ 誼再拜扣頭, 對曰, ‘小邦豈敢肆毒? 其貢不如約者, 非忠誠不至, 實民貧而物不備也.’ 帝震怒, 復示誼曰, ‘曩者, 弒其主, 中國已與絕交, 有勑諭, 高麗限山隔海, 似難聲敎, 使彼自為爾. 乃詭詐多端, 數來願聽統屬, 及至約以効貢, 姑定常貢之例, 以為驗. 卻乃弗從, 果願統屬者歟? 抑奸詐現然歟?’ 於是, 命校尉, 將誼而出, 仍使監之. 又明日, 復遣崔安, 謂誼曰, ‘爾旣來此, 必不得歸. 爾令通事, 先往取貢, 如前約.’ 復諭誼, ‘前所需馬一千, 已貢若干, 今再取輳作一千. 明年, 金一百斤, 銀五千兩, 布五千匹, 馬一百, 以為常貢之例, 則赦爾東夷殺使及內使之罪.’ 帝命如是, 誼敢傳達, 惟諸相國量之.”
  • 42.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三二,洪武十三年七月十二日條:庚子,詔留高麗使者周誼於京師,而遣其通事先還,且敕遼東都指揮使潘敬葉曰:“御邊之要務在深思,所以深思者,必欲審勢度宜,匪張威武,孰使懷恩,恩威得宜,庶幾制人而不制於人。前者高麗不能如約,假稱計事,遣人詣遼,以覘中國,今留周誼於朝,歸其通事,爾等宜縱此人齎誼書歸,更約必以禮來。若復妄遣人至,就邊止還,勿令入境。高麗昔在漢、隋、唐、宋時或降或叛,侵擾邊疆,若輕與之交,久則必以奇貨招誘戍兵,故昔人雖不明為捍禦,而必實其邊地者,以此也。今縱與其來,亦不可不備也。”
  • 43.    《高麗史》卷一一三,列傳第二六,《諸臣傳·崔瑩》:時大明督進歲貢金銀·馬匹·細布, 侍中尹桓等議, 自宰相至庶人, 出布有差以辦. 瑩曰, “今士民多故, 生業不遂, 又令出布, 其弊不貲. 且徵求無厭, 豈能盡從? 宜先遣使, 請減貢額, 不得已然後為之.”
  • 44.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七〇,洪武十八年正月十六日條:戊寅,上諭禮部臣曰:“覆載之間,蕃邦小國多矣,有能知天命、守分限、不恃險阻、修禮事上、以保生民,未有不綿其國祚;若施譎詐、肆侮慢,未有不構兵禍以殃其民。高麗王王顓自朕即位以來,稱臣入貢,朕常推誠待之,大要欲使三韓之人舉得其安。豈意王顓被弒而殞,其臣欲掩己惡來請約束,朕數不允,聽彼自為聲教,而其請不已,是以索其歲貢,然中國豈倚此為富?不過以試其誠偽耳。今既聽命,其心已見,宜再與之約,削其歲貢,令三年一朝,貢馬五十匹,至二十一年正旦乃貢,汝宜以此意諭之。“
  • 45.    《高麗史》卷一三五,列傳第四八,《辛禑傳三》:帝放還金庾·洪尙載·李子庸·周謙·黃陶·裴仲倫等, 許通朝聘, 子庸道死.
  • 46.    《高麗史》卷一三六,列傳第四九,《辛禑傳四》:遣門下評理安翊如京師, 賀聖節, 密直副使柳和, 賀千秋. 時每奉使人還, 執政視賂多少, 高下其官, 或不如欲, 必中傷之. 以故奉使者, 規免其禍, 不得不貨市. 翊流涕太息曰, “吾嘗以為, 遣宰相朝聘者, 為國家耳. 今日乃知, 為權門營產也.”
  • 47.    《高麗史》卷一一七,列傳第三〇,《諸臣傳·鄭夢周》:吳季南封疆之臣也, 擅殺定遼衞三人.
  • 48.    《高麗史》卷一三三,列傳第四六,《辛禑傳一》:判事金龍, 自定遼衞, 齎高家奴書還, 其書曰, “僕自洪武五年, 歸降朝廷, 數年之閒, 深蒙厚恩, 非筆舌一言能盡. 玆因本國不知怎生廢了普顏帖木兒王, 上頭主人疑惑. 況又將差去官蔡大使等亦廢了, 因此不通王命. 這三二年, 恁又與納哈出通音, 前後不一. 然人在天地閒, 豈不知順逆循環的道理? 今次差使臣金龍來好生的好爭, 柰南雄侯大人回京, 又恐恁那裏心上不安, 俺這裏與兩箇守方面的官人商量了, 且交他每回去. 卽自摠兵官靖海侯·餘都督·李平章三箇大官人到牛家莊下岸, 緫統大軍, 轉運大糧, 至遼陽·海州·瀋陽·開原等處, 堅守城池, 交恁知會. 我想著前元時, 分與王普顏帖木兒, 共同策應, 殺沙劉二·破頭潘, 那其閒王京官人每多信從我來, 今日前日何異? 未敢以不至誠待人. 切思, 無知納哈出, 孤兵深入, 所部將士, 未戰自敗, 從然僥倖, 到金山子, 百無一二. 然又接王保保輩. 況彼幾戰敗將, 何足為論? 旦夕我國家大軍四面雲集至彼, 如勁風之掃敗葉, 臨時雖悔何及? 若原來使臣金龍至專望列位相國, 當以四海八方靡不來臣之心為意, 作急差經濟老臣, 或奉上之馬, 幷總兵官靖海侯等大官人處來説話. 趂此之機, 不可失期. 更有遼陽, 先前避兵之民端冀列位相國, 早為發付前來. 不惟民之思, 卽實報國家善政之一端也. 果允所禱, 先將己未起男婦備細手本將來與總兵官大人看. 況東寧等處來歸之民遼陽如市, 去使詳知. 原差蔡大使取的馬如達, 可作急差人來. 解與我國家, 添力一般. 若今次不來顯, 知我也説謊, 恁再如何説話? 剋日大軍殄滅納哈出等後, 恁便將無萬的馬來何用?” 都堂見書喜, 給龍銀五十兩.
  • 49.    《高麗史》卷一三三,列傳第四六,《辛禑傳一》:有人自定遼衞逃還言, “定遼衞將乘秋來侵.” 遣使諸道點兵.
  • 50.    《高麗史》卷八一,志第三五,《兵志一》。
  • 51.    《高麗史》卷一三六,列傳第四九,《辛禑傳四》:遼東漕船, 漂泊西海諸島. 時有人自宣義門, 馳入而呼曰: “唐船軍人盡下岸, 將襲京城, 已至門矣.” 都城大駭, 執其人訊之, 乃訛言也……李元吉自定遼衞逃來曰, “定遼衞點兵, 將向我國.” 禑聞之, 載兵甲, 如壺串.
  • 52.    李穡:《牧隱稿》卷一一,〈受命之頌並序〉。
  • 53.    《高麗史》卷一三六,列傳第四九,《辛禑傳四》:遣宦者李匡諭都堂曰, “自今服大明衣冠, 宜誠心事之.” 左右侍中, 皆稱賀, 禑尋以胡服馳騁於路.
  • 54.    《高麗史》卷一三六,列傳第四九,《辛禑傳四》:禮部諮曰, “奉聖旨, ‘天覆地載, 帝命宰民者, 孰知其數焉? 王有能知造化者, 守帝命之分, 或限山或隔海, 毋生釁隙, 修禮睦隣, 體上帝好生之德, 各保生民, 未有國祚不緜遠者也. 設若否此, 輕施譎詐, 肆侮隣邦, 未有不構兵禍以殃民. 前者, 恭愍在時, 入貢使至, 朕嘗嘆之. 朕起草萊, 王顓之為王於三韓. 始顓祖弒君, 至於斯時, 四百六十七年. 乃三韓王子王孫, 今善貢於我, 卽推誠以待, 所以凡使三韓者, 必土人閹者行, 朕意正在推誠, 豈期恭愍膺弒君之愆, 難逃好還之道, 則弒矣? 弒者不度, 意在掩己之逆故, 殺我行人. 旣後, 數請約束, 朕數不允, 正為守分也. 請之不已, 朕強從之, 所以索歲貢, 知三韓之誠. 彼聽命矣, 不一二年違約, 又不三年如約, 又不二年訴難. 嗚呼! 朕觀四海之內, 隣於中國者, 三韓之邦, 非下下之國. 徑一二千里, 豈無人焉, 何正性不常? 且歲貢之設, 中國豈倚此而為富? 不過知三韓之誠詐耳, 今誠詐分明. 表至雲及, 用夏變夷, 變夷之制, 在彼君臣力行如何耳. 表至謂歲貢雲及, 生民孔艱, 使者歸, 朕再與之約, 削去歲貢, 三年一朝, 貢良驥五十匹, 以資鍾山之陽牧野之郡, 永相保守諭. 今歲歲終, 以此約為驗, 後至洪武二十四年正旦, 方進如始. 朕言不二, 未審彼中從乎?
  • 55.    《高麗史》卷一三六,列傳第四九,《辛禑傳四》:禮部移諮曰:欽奉聖旨……去歲, 金通事泛海, 潛入浙民閒, 今年, 任通事密通京師瞽者, 探聽事情. 噫! 此計此量, 豈是彼此相安之道?
  • 56.    《高麗史》卷一三六,列傳第四九,《辛禑傳四》:禮部諮曰, “奉聖旨, ‘朕嘗與諸蕃國王, 懋以誠信相孚與. 高麗來使, 雲將段布, 鬻馬五千. 今使者來乃言, 邦微產寡, 物不敢進, 財不敢受, 願進五千. 嗚呼! 高麗不能體朕之至意, 以朕仿前代以逼人. 若此者, 朕所不為. 爾禮部速報國王知, 仍前以物互市, 凡匹馬布八匹·段二匹, 不分官民, 永為交易之道.’”
  • 57.    《高麗史》卷一三六,列傳第四九,《辛禑傳四》:子温至京, 以進馬駑, 下囚子温錦衣衞.
  • 58.    《高麗史》卷一三六,列傳第四九,《辛禑傳四》:張方平等行至甛水站, 都司使千户王成, 欽錄聖旨, 以示之曰, “今後, 高麗國使臣來者, 於一百里外止回, 不許入境, 亦不許送赴京師, 不揀指以諸等時節行禮等項, 不必敎來. 其國執政之臣, 輕薄譎詐之徒, 難以信憑, 自許往來, 至今凡百期約, 非過則不及, 未嘗誠意相孚. 可以絕交, 不可與之往來, 若欲求進, 示勑使錄而還.” 方平等遂還.
  • 59.    《高麗史》卷一三七,列傳第五〇,《辛禑傳五》:十四年 正月 鄭夢周至遼東, 不得入而還.
  • 60.    《高麗史》卷一一三,列傳第二六,《諸臣傳·崔瑩》:十三年張方平等至遼東, 不得入而還. 左侍中潘益淳謂瑩曰, “公先王所倚重, 三韓所屬望. 今國家危矣, 盍力圖之?” 瑩嘆曰, “執政嗜利積惡, 自速禍敗, 老夫將若之何?”
  • 61.    李花子:明初與朝鮮之間鐵嶺設衞之爭  .歐亞學研究
  • 62.    《高麗史》卷一一三,列傳第二六,《諸臣傳·崔瑩》瑩告禑, 令殺遼東旗軍持榜文至兩界者二十一人, 只留思敬等五人, 令所在羈管.
  • 63.    《高麗史》卷一一三,列傳第二六,《諸臣傳·崔瑩》:有人自泥城來告, “遼東兵悉赴徵胡, 城中但有一指揮耳, 若大軍至, 不戰而下.” 瑩大喜, 厚賜其人.
  • 64.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九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十三日條:高麗千户陳景來降,言其為故高麗國元帥崔完者部曲,是年四月,國王王禑欲寇遼東,率其都軍相崔瑩、李成桂繕兵於西京,成桂使景屯艾州,以糧餉不継退師,王怒殺成桂之子,率兵還王城,成桂乃以兵逼王,攻破王城,囚王及崔瑩,景懼禍及,不敢歸。時景妻子已為遼東白帖木兒招諭入境,故與其屬韓成李帖木兒來降。上知其故,敕遼東謹烽堠、嚴守備,仍遣人以偵之。
  • 65.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九四,洪武二十一年十月二十日條:庚申,高麗國王王禑遣其臣禹仁烈等上表請遜位於其子昌,上曰:“前者聞其王被囚,今表請遜位,必其臣李成桂之謀,東夷狡詐,多類此,姑俟之以觀其變。”
  • 66.    《高麗史》卷一三七,列傳第五〇,《辛禑傳五》:時大明聞禑擧兵, 將徵之, 帝欲親卜於宗廟, 方致齋, 及聞還軍, 卽罷齋.
  • 67.    《高麗史》卷一二六,列傳第三九,《奸臣傳·李仁任》。
  • 68.    《高麗史》卷一一二,列傳第二五,《諸臣傳·樸尚衷》。
  • 69.    《高麗史》卷一一九,列傳第三二,《諸臣傳·鄭夢周》。
  • 70.    《高麗史》卷一三三,列傳第四六,《辛禑傳一》:北元遣翰林承旨孛刺的, 齎冊命及御酒·海靑來. 詔曰, “上天眷命, 皇帝聖旨, 諭牟尼奴. 粵惟, 我國家, 受天景命, 統承萬方. 世祖皇帝, 聖德神功, 澤被四表. 惟時, 高麗雖介在海隅, 能仰德執義, 率先來臣, 以順以忠, 帝用嘉之, 爰降貴主, 俾爾祖, 啓壤三韓, 作我東藩, 百年於玆. 前歲, 伯顏帖木兒沒, 爾眾以繼襲之典, 上章有司, 而不言有子. 國家恤彼宗祀廢殞, 乃簡爾族之良, 用承厥世, 是以, 有脱脱不花之命. 今者, 來言伯顏帖木兒有嗣牟尼奴在故, 遣使往問, 而祖母洪氏請章偕至. 夫父死子繼, 古今之通誼也, 在理苟安, 何難改作? 今以牟尼奴, 為徵東省左丞相高麗國王. 於戱! 稽古象賢, 期於為治而已, 牟尼奴其益懋, 迺心保乂我民. 毋替若祖為我國藩輔之義, 則忠孝之道, 於是在矣, 往敬之哉, 益光寵命!”
  • 71.    《高麗史》卷一三三,列傳第四六,《辛禑傳一》:始行北元宣光年號……令中外決獄, 一遵至正條格.
  • 72.    《高麗史》卷一三四,列傳第四七,《辛禑傳二》:納哈出亦遣文哈刺不花來, 及還, 禑曰, “丞相與吾先君, 稱兄弟. 吾以父事之.” 遺苧麻布各一百五十匹.
  • 73.    李穡《牧隱稿》卷六,〈即事〉。
  • 74.    《高麗史》卷一一七,列傳第三〇,《諸臣傳·鄭夢周》。
  • 75.    《高麗史》卷一三三,列傳第四六,《辛禑傳一》:北元遣宣徽院使徹裏帖木兒來, 請挾攻定遼衞. 禑贈金帶鞍馬, 不受……姜仁裕在北元, 遣人來告曰, “平章文典成, 大叅政張海馬與丞相納哈出, 鍊兵秣馬, 待高麗軍來, 欲攻定遼衞.” 時我不應攻遼之請, 故又督之. 遣軍簿判書文天式, 告以天寒草枯, 不可出師.
  • 76.    《高麗史》卷一三七,列傳第五〇,《辛禑傳五》:禑自東江, 還馬上泣曰, “羣臣不聽吾攻遼之計, 使至於此.” 遂徵八道精兵, 下令曰, “明日欲西幸, 臣僚宜皆著大元冠服.”
  • 77.    《高麗史》卷一一三,列傳第二六,《諸臣傳·崔瑩》:時亡元餘孽遁逃沙漠, 徒立虛號, 瑩遣裴厚, 約與為援, 夾攻遼東.
  • 78.    《高麗史》卷一三四,列傳第四七,《辛禑傳二》。
  • 79.    《高麗史》卷一三四,列傳第四七,《辛禑傳二》:禑出遊里巷, 射狗, 自是射殺雞犬, 日以為常, 城中雞犬幾盡.
  • 80.    《高麗史》卷一三四,列傳第四七,《辛禑傳二》:禑率林㮹等, 持竿黏雀於閭巷, 灸於墻下而啖之. 禑不視事, 日與羣少, 馳騁閭里, 擊殺雞犬, 宰相諫官莫有規諫者.
  • 81.    《高麗史》卷一三五,列傳第四八,《辛禑傳三》:禑冒雨出遊……禑冒雨, 馳騁里巷, 捕雞刺狗. 四至尙乘, 三至盧英壽家, 張樂達曙……乙巳 禑冒雨出遊, 暮與宦者五人, 爭馳馬於市.
  • 82.    成俔:《慵齋叢話》卷三:高麗辛禑性狂騃,嘗遊山中,遇一樵童,織蔓草為笠,以松子為頂,以橡子為纓。禑見而愛之,脱所御頂帽珊瑚纓易之。童佇立路隅,惶怖罔措,禑着樵童笠,踴躍歡喜,策鞭馳馬,觀童子貌甚不懌,猶懼其還奪。
  • 83.    《高麗史》卷一三五,列傳第四八,《辛禑傳三》:時禑喜着白草笠, 奴隷之惡少者效之, 亦戴此笠, 詐稱王, 夜行閭里, 殺雞狗, 或因以劫掠, 事覺伏誅.
  • 84.    成俔:《慵齋叢話》卷三:吾家有老姑年過九十,嘗言少時在松都,見禑面白而服赤,着白衣騎馬而行,軍士數人持木杖前導,大小第宅無不歷入,佳人處子逢則淫穢,故家家作樻櫝,聞禑出遊,則婦人爭入避之。一日,禑到蓬原君鄭良生宅,自歌搗砧,問諸里人曰:“此誰家?”答曰:“鄭大夫宅也!”禑即馳馬走曰:“此人可畏,此人可畏,蓋憚勁直而不能犯也。”外禑鄭氏即蓬原君之女也,故予得知之。
  • 85.    《高麗史》卷一三五,列傳第四八,《辛禑傳三》:禑常置妓女於宮中, 惡其誨淫, 黜之, 未幾, 復召納之.
  • 86.    《高麗史》卷八九,列傳第二,《后妃傳·定妃安氏》:辛禑卽位, 妃年少美而艶, 禑每戱之曰, “予後宮人, 何無如母氏者乎?” 數如妃所, 或一日兩三至, 或夜至, 或至而不得入, 頗有醜聲聞於外. 禑一日如妃所, 妃以有疾不梳不見. 妃見其弟判書安淑老女於禑, 禑納為賢妃, 人謂, “妃畏人譏, 欲以自掩也.”
  • 87.    《高麗史》卷一三七,列傳第五〇,《辛禑傳五》:庚戌 諸將請出寧妃, 禑曰, “若出此妃, 我當偕出.” 於是, 諸元帥領兵守闕, 請禑如江華. 禑不得已乃出, 執鞭據鞍曰, “今日已暮矣.” 左右俯伏泣下, 無應之者. 遂與寧妃及燕雙飛, 出會賓門, 向江華, 百官奉傳國寶, 置定妃殿.
  • 88.    《大東野乘》卷六,李陸:《青坡劇談》:高麗辛禑李謹妃,琳之女也;崔寧妃,瑩之女也。寧妃事蹟,著在國史,而江陵父老至今多言其事。禑臨刑,寧妃踴身奔救,有邑吏手執其衣裾卻之,妃大罵曰:“老奴!汝何以手污我乎?”遂裂去其裾,觀者無不竦動。謹妃老居開城本第,有屏風折一疊,侍婢欲改之,妃曰:“先王親折之,不可改也。”每遇禑忌日,女流涕祭之。太祖賜二妃各守信田三百結,蓋褒之也。
  • 89.    《高麗史》卷一三七,列傳第五〇,《辛禑傳五》:寧妃崔氏大哭曰, “妾之至此, 吾父之過也.” 十餘日不食, 日夜哭泣. 夜必抱禑屍而宿, 得粒, 輒精舂供奠, 時人憐之.
  • 90.    《高麗史》卷一三四,列傳第四七,《辛禑傳二》:五月 禑欲觀石戰戱, 知申事李存性諫曰, “此非上所當觀.” 禑不悦, 使小豎敺存性, 存性趨出, 禑取彈丸射之. 國俗於端午, 無賴之徒, 羣聚通衢, 分左右隊, 手瓦礫相擊, 或雜以短梃, 以決勝負, 謂之石戰……禑令小豎, 坑坎後苑, 紿知申事李存性, 陷之. 日以此等戱為樂……九月 禑率羣少, 馳馬後苑, 或手自飛索以䌈馬, 無所不為. 禑升殿上, 手瓦礫擊人, 又入後苑, 與上護軍文達漢, 知申事李存性習射, 取存性笠為的.
  • 91.    《高麗史》卷一三五,列傳第四八,《辛禑傳三》:禑登殿戱, 有窺者, 輒執而杖之……禑如尙乘及林堅味·盧英壽第, 遂馳騁閭里. 遇典理摠郞樸德祥, 撻之, 奪其馬, 侵夜遊戱, 侍從皆失所之. 道遇人, 輒自杖之, 至有斃者……禑以釋迦生日, 與諸嬖, 如花園, 觀燈宴樂迎送. 錄事李崐, 適以聽候內旨, 近其側, 禑見之曰, “黑笠者誰?” 遂執而親杖之. 崐痛不可忍, 執其杖, 禑怒甚, 蹴其面, 使巡軍鞫之, 流驪興郡.
  • 92.    《高麗史》卷一三五,列傳第四八,《辛禑傳三》:左司議權近等上書, 戒逸遊. 禑嘗馳騁閭里, 然猶忌台諫, 宦豎等進説曰, “台諫皆上所除, 如有忤旨, 替之何難?” 自是, 禑益輕台諫, 無復忌憚, 遊戱畋獵無度. 近又與同僚極諫, 禑醉甚, 欲射之.
  • 93.    李肯翊:《燃藜室記述》卷一引《閒骨董》:李世傳王氏之承統者,左脅下皆有金鱗三隻,辛禑死江陵、昌死江華,亦皆有此表。車軾為高城郡守時,見楊士彥父翁李時春者,年七十,每説其曾祖母居江陵,年幾九十餘,自言十二歲聞前王被刑于其地,往見之,王臨刑,謂眾人日:“吾王氏本龍種也,左脅下必有三鱗,世為之表。”遂解衣示人左脅下,果有三鱗,金色大如錢,眾皆驚駭悲慟雲。
  • 94.    《大東野乘》卷五六,李墍:《松窩雜説》:王氏龍種也,雖孱孫末裔,一身某處必有鱗甲,俗傳禑之左肩上,有鱗如棋子大,禑常隱護不露,在臨瀛將死之日,袒而視之傍人曰:“今若不示而死,則汝輩何知我之非辛乎!”此雖不載於國乘,而臨瀛之人至今言之。
  • 95.    《高麗史》卷一三三,列傳第四六,《辛禑傳一》:辛禑小字牟尼奴, 旽婢妾般若之出也, 或雲, “初般若有身滿月, 旽令就友僧能祐母家產, 能佑母養之, 未期年兒死. 能祐恐旽讓, 旁求貌類者, 竊取隣家隊卒兒, 置諸他所, 告旽曰, ‘兒有疾, 請移養.’ 旽諾. 居一年, 旽取養於家, 以同知密直金鋐所賂婢金莊為乳媪. 般若亦未知為非其兒也.” 恭愍王常憂無嗣, 一日微行至旽家, 旽指其兒曰, “願殿下, 為養子以立後.” 王睨而笑不荅, 然心許之.
  • 96.    《大東野乘》卷三,任輔臣:《丙辰丁巳錄》:予常聞鄭仁吉言曰:原州有元氏藏其先祖元天錫遺稿者。天錫者乃恭愍時人,不家食,其人雖不顯,與牧老(李穡)諸公相往來,詳言當時事,後世所未知者,至以辛禑為真恭愍子也。南士華亦曰:革命時史筆固不盡信。
  • 97.    崔昌大:《崑崙集》卷一四,〈書麗史禑昌事〉。
  • 98.    元天錫:《耘谷行錄》卷四,〈聞今月十五日國家以定昌君立王位前王父子以為辛旽子孫廢為庶人〉、〈國有令以前王父子賜死〉。
  • 99.    李丙燾著,許宇成譯.《韓國史大觀》:正中書局,1979年:第247頁
  • 100.    《高麗史》卷四二,世家第四二,《恭愍王世家五》。
  • 101.    《高麗史》卷一〇〇,列傳第一三,《諸臣傳·李俊昌》。
  • 102.    《東國通鑑》卷五三。
  • 103.    《高麗史》卷一百十五,列傳第二十八,《諸臣傳·李穡》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7-29]
  • 104.    《高麗史 禑王列傳 》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11-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