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資本積累率

鎖定
資本積累率是企業年末所有者權益的增長額同年初所有者權益總額之比。
本年所有者權益增長額為本年所有者權益的年末數減年初數的差額,它是分析企業當年資本積累能力和發展能力的主要指標。 [1] 
資本積累率是指企業本年所有者權益增長額同年初所有者權益的比率。資本積累率表示企業當年資本的積累能力,是評價企業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
中文名
資本積累率
外文名
Capital accumulation rate
含    義
增長額同年初所有者權益的比率
理論依據
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理論

目錄

資本積累率簡介

該資本積累率=當年所有者權益增長額÷年初的所有者權益×100%
或該年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權益增長額/年初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權益×100%

資本積累率內容

1、本年所有者權益增長額是指企業本年所有者權益與上年所有者權益的差額,本年所有者權益增長額=所有者權益年末數-所有者權益年初數。數值取值於“資產負債表”。
2、年初所有者權益指所有者權益的年初數。數值取值於“資產負債表”。
資本積累率的指標説明
1、資本積累率是企業當年所有者權益總的增長率,反映了企業所有者權益在當年的變動水平。
2、資本積累率體現了企業資本的積累情況,是企業發展強盛的標誌,也是企業擴大再生產的源泉,展示了企業的發展潛力。
3、資本積累率反映了投資者投入企業資本的保全性和增長性,該指標越高,表明企業的資本積累越多,企業資本保全性越強,應付風險、持續發展的能力越大。
4、該指標如為負值,表明企業資本受到侵蝕,所有者利益受到損害,應予充分重視。

資本積累率理論依據

資本積累對收入分配差距起作用的理論依據:
一、 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理論
關於資本積累與收入分配差距的分析經濟增長集中表現在經濟實力的增長上,即商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也就是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值的增加。經濟發展則是指經濟的整體演進,它包括經濟的數量增加、結構改進和質量提高。可見經濟發展包括經濟增長但不等於經濟增長。
(一)新劍橋理論中的資本積累與收入分配差距擴大
這一理論是由英國經濟學家J.羅賓遜、N.卡爾多等人提出來的。它認為如果資本——產量比率不變,增長率就取決於儲蓄率。那麼,如何增加積累,提高儲蓄率,新劍橋理論力圖通過改變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來提高儲蓄率,推動經濟增長。它的基本假設是:社會成員分為利潤收入者和工資收入者兩個階級;利潤收入者與工資收入者的儲蓄傾向是不變的;利潤收入者的儲蓄傾向SP(儲蓄在利潤中所佔比例)大於工資收入者的儲蓄傾向(儲蓄在工資中所佔比例)SW。在SP與SW既定的假設下,儲蓄率的大小取決於國民收入分配狀況,即利潤與工資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例。由於SP>SW,則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例越大,儲蓄率越高;相反,工資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例越大,儲蓄率越低。據此,新劍橋理論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經濟要穩定增長,收入分配應向利潤收入者傾斜,即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利潤的比率應提高,工資的比率應下降。經濟增長是以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為前提的。經濟增長的結果也必然進一步拉大收入分配差距。(梁小民:《西方經濟學教程》,中國統計出版社1995年版,第335頁)。
(二)庫茲涅茨倒U理論中的資本積累與收入分配差距
倒U曲線在現代經濟發展理論中,庫茲涅茨於1995年在題為《經濟增長與收入不平等》的著名論文中,最先提出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之間存在“倒U”關係的假設,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長期趨勢可以假設為:在前工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經濟增長早期階段迅速擴大,而後是短暫的穩定,然後在增長的後期階段逐漸縮小。”這就是説在經濟增長的早期階段,隨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人與人、各階層、各社會集團收入差距將會逐步拉大,在增長的後期階段,這種差距會逐漸縮小。即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長期變動軌跡是“先惡化,後改進”。他認為收入差距在早期階段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儲蓄和積累過於集中。因為增長是儲蓄和積累的函數,而儲蓄和積累集中於少數富有階層,增長的結果自然會被少數人通過資本收益而佔有。資本積累對收入差距拉大的這種作用實際上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都存在,至於在增長的後期階段收入差距的縮小,則是由於其它因素的作用部分抵消了資本積累的作用,如政府的法律干預和税收調節等。
庫茲涅茨倒U理論的提出在經濟學界產生了持久的影響。許多經濟學家通過理論分析實證研究,試圖支持或否定這一假設。因此,在現代經濟學文獻中,關於經濟發展中收入分配的研究,實際上就是關於倒U理論能否成立的爭論。
(三)劉易斯二元經濟轉變理論中資本積累與收入分配差距的雙重擴大
對倒U假設最系統的理論解釋來自劉易斯的兩部門轉變理論。在經濟中存在傳統的自給農業經濟現代工業經濟兩個部門。在前一部門勞動力大量過剩,積累只發生在後一部門的假設下,劉易斯認為經濟發展將主要表現為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張和傳統農業部門比重的相對縮小。實現這個目的的途徑主要是工業部門在擴張過程中對農業部門剩餘勞動力的吸收。但是由於農業中資本/勞動比例在各部門中最低,所以農業剩餘勞動力向外轉移必然意味着要提高全社會的資本/勞動比率,這就要求提高全社會的資本積累率。正如劉易斯所説:“經濟發展的中心事實是迅速的資本積累”,是如何使“收入分配變得有利於儲蓄階級。”(劉易斯:《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經濟發展》,載《現代國外經濟學論文選》第八集,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而劉易斯所指的"儲蓄階級"就是佔有資本的資本家階級。他認為儲蓄或積累唯一來源於資本家階級。因此,他主張要使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的全部收益都歸資本家階級。這一方法之所以能夠行得通,是因為農業部門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存在決定了工業部門勞動者的工資在略高於維持生計的低收入水平上保持不變,而資本收益卻一直在增加。上述推理清楚地展示了初級發展階段兩種收入差距的擴大;資本家階級同勞動階級之間收入相對份額的差距擴大,而且越來越大,這是主要的;在勞動階級內部,收入差距也擴大了,即現代工業部門工人的工資高於傳統農業部門農民的收入,但這一差距大致不變。
(四)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中的資本積累與收入分配兩極分化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勞動價值論為前提,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認為商品的全部價值包括剩餘價值都唯一地來源於勞動。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只轉移舊價值,不創造新價值。但是由於資本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所有權規律轉變成資本主義佔有規律,資本家因擁有勞動力的使用權而佔有了勞動力使用所創造的價值和剩餘價值,而工人只得到了維持生存的工資。資本家會不斷地將剩餘價值轉化成資本,即進行資本積累。正如馬克思所言:“競爭迫使資本家不斷擴大自己的資本,而他擴大資本只能靠累進的積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P650)一方面積累越多,佔有的剩餘價值越多,最終會使社會財富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另一方面,在資本積累過程中,資本有機構成是不斷提高的,這會造成大量的相對過剩人口。失業大軍的存在使在業者只能得到生存工資,結果整個無產階級陷入貧困境地。這就是資本積累的實質,即兩極分化。馬克思的理論深刻地揭示了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和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私有經濟發展中的收入分配關係,從而符合了庫茲涅茨倒U曲線前半段即收入不平等由上升到惡化的部分。但是由於時代的侷限性,馬克思對經濟發展中收入分配差距的長期趨勢的預測同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現實軌跡並不完全吻合。現實情況是收入差距停止上升,甚至下降,而並非直線上升導致資本主義滅亡,這正好為現代經濟學在這一領域的拓展留下了理論空間。
(五)陳宗勝勞動差別供求論中的資本積累與收入分配差距的縮小
公有制經濟發展中收入差距變化是否也呈現倒U曲線?我國學者陳宗勝首次利用中國的資料對此進行了驗證,結果表明經濟發展與收入差距之間的倒U關係在中國也同樣存在。他是在單一公有經濟和按勞分配的前提下用“勞動差別”“有差別的勞動供求”這兩個因素對倒U現象進行説明的。他認為,經濟發展初期,複雜勞動奇缺,收入差距擴大,隨着經濟發展,教育的普及,複雜勞動供給逐步充裕,收入差距趨於縮小。這種觀點只涉及勞動收入,並將勞動差別作為公有制經濟中影響收入分配的最重要因素。在對其它影響收入差距因素的分析中,也都是以勞動差別為基礎的,所以將其稱為“勞動差別供求論”。在這種分析中,資本積累是由國家進行的,以國家積累代表公有制經濟的積累,因而資本積累並不直接影響財富在居民之間的分配格局,而是通過對消費基金總額的影響間接地作用於收入差距,並且其作用方向同私有經濟條件下正好相反。陳宗勝認為全部收入分為積累和消費兩部分,而全部消費收入分為按人口平均分配維持生存的生計收入和扣除生計收入後實行按勞分配的生計剩餘兩部分。在總收入和生計收入一定的情況下,資本積累和積累率越高,消費基金越小,生計剩餘就越小,收入差距亦越小。從而得出結論“在私有經濟中資本收益直接影響居民的相對收入分配差別,在公有經濟中資本收益(即資本積累)對居民收入分配差別只表現為間接的影響,而且作用方向與私有經濟正好相反。”(陳宗勝:《經濟發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191)至於其它非國有積累,如企業積累和家户積累,儘管其作用方向同私有經濟條件下並無根本不同,但因其不代表公有制經濟的積累特徵,因而可以忽略不計。
二、對上述理論的簡評西方學者關於資本積累對收入分配影響的分析,主要通過以下幾點來體現
(1)資本積累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上述理論無一例外地都將資本積累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這無疑突出了資本要素的重要性和資本所有者通過資本收益聚斂社會財富,拉大收入差距的合理性。(2)功能收入差距的拉大加劇着規模收入差距。這主要是因為私有經濟中資本歸私人所有,私人積累代表着私有經濟積累的基本特徵,因此資本要素及其收入份額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3)資本積累唯一地來源於富裕階層,因此收入分配應實行有利於富裕階層的傾斜。這些理論儘管其前提條件,表述形式以至結論都各有特點,但卻集中表明瞭在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資本積累不斷增加的過程是社會財富不斷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過程,因而也是收入差距擴大的過程。結論是資本積累是導致私有經濟中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直接因素。
我國學者關於公有制經濟中的“勞動差別供求論”,則以國家積累代表公有制經濟積累的基本特徵,將勞動差別及勞動收入作為公有制經濟中影響居民收入差距的直接因素。但就我國而言,這種狀況更適合於改革“一大二公”的經濟體制。其實勞動差別對收入差距的擴大作用遠比資本積累的作用小得多,勞動收入差別即使在最大狀態也無法同勞動與資本之間的收入差別同日而語。這就是為什麼對同一座標系而言,公有經濟和私有經濟發展中收入差距倒U曲線的形狀、位置有所不同,前者更平滑,更接近於橫軸。陳宗勝在分析中已經注意到這種區別,而且認為這種區別的根源在於資本積累在不同經濟制度約束中對收入差距所起的作用不同。由於他的分析是在單一公有經濟假設下進行的,所以着重探討勞動收入差別,而將資本積累只是作為影響居民收入差距的間接因素,沒有展開論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經濟格局,極大地改變了資本積累機制,使國家不再是公有經濟的唯一積累主體,積累收益對收入分配差距的影響也大大增強,對此進行理論上的進一步探討和説明就顯得尤為重要。 [2] 

資本積累率例子

説明:(資本積累率計算表 單位:萬元)
項目 2002年 2003年
年初所有者權益 11546 12556
年末所有者權益 12556 14190
所有者權益增長額 1010 1634
資本積累率% 8.7 13.0
結合上表顯示,該企業的資本積累率2003年有大幅度增加。該指標反映了企業當年資本的積累程度,也即企業可以進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是評價企業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