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收入分配

鎖定
收入分配是企業資本的提供者對收益總額進行的分割,它主要是以企業的税息前利潤(即利息、所得税淨利潤)為對象在各利益主體間進行的分割。收益分配的構成,廣義上是企業收入的分配;狹義上是税後利潤的分配。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體制中具有根本性和基礎性的一項制度安排 [2] 
截至2021年3月8日19時,在新華網推出的2021全國兩會熱點調查中,共有78萬網民參與投票,其中“收入分配”以94582票位列第一,再次成為網民最關心的話題。 [1] 
中文名
收入分配
税息前利潤
利息所得税淨利潤
廣義上
企業收入的分配
狹義上
税後利潤的分配

收入分配理論依據

收入分配按勞分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改革開放前的近三十年時間裏,理論界對社會主義實現形式的認識還處於早期探索階段,當時的社會分配以絕對平均主義為主,形成了“吃大鍋飯”的組織分配方式,在一定意義上阻礙了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公有制經濟逐漸確立主體地位,收入分配由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逐漸轉為以按勞分配為主;直至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階段,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建立“按勞分配”制度。 [2] 

收入分配公平與效率

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轉向城市,出台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職工工資和獎金同企業經濟績效的提高掛鈎、企業內部擴大職工工資差距,在企業內部建立以承包為主的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與此同時,推進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城鄉收入差距因一系列工資增長機制持續擴大,基尼係數在80年代中期以後基本處於差距持續擴大的階段。這一時期率先取得理論進展的是公平與效率的關係討論。周為民和盧中原率先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在國內尚屬首次,與此同時,更多的研究者也傾向於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隨後,黨的十三大首次允許存在其他分配方式,“其他分配方式”從“按勞分配”的補充分配方式逐漸演變成與“按勞分配”這一主體並存。2000年以後分配政策的重點有所調整,分配原則逐漸向兼顧效率與公平轉變,在合理收入差距的基礎上更加重視收入分配公平問題。黨的十七大強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這是我國分配製度的重要發展,是從我國收入分配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來的、進一步處理好效率與公平關係的重大舉措。 [2] 

收入分配制度調整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逐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更加註重居民收入國民收入中的佔比,進一步完善政府再分配政策調節機制,提出了“兩個同步”“兩個提高”的目標;同時,要求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收入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尤其是保障所有國民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初次分配中不斷消除分配不公的各種基礎,同時增強再分配過程中的公平分配職能,不斷完善收入分配體制,促進形成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2] 

收入分配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演變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生產資料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逐步確立並最終形成單一的公有制,收入分配遵循“按勞分配”原則,以城鄉分割為基礎,以平均主義為特點,演變趨勢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資料佔有的平均化。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城鄉內部收入差距逐漸縮小,甚至趨於平均化。改革開放以後,隨着經濟轉型加快推進,我國收入分配格局在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總體趨勢上出現了明顯的非線性特徵。 [2] 

收入分配原因

政府實行城市偏向型政策,是導致城鄉收入差距迅速擴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巨大的城鄉收入差距是一種不公平的經濟發展戰略帶來的,是一種不公平的社會經濟體制帶來的,是多種不公平的公共服務政策帶來的,因而是一種嚴重的收入分配不公現象。教育水平也是影響收入差距的一個基本且重要的因素。主要是因教育和工資相關性以及教育回報率的增加導致工資收入的不平等加劇,而教育不平等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解作用,地區間工資性收入差異是導致地區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而農村工資性收入水平又主要與各地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有關。競爭性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斷增強,在勞動力市場上,表現為企業和行業職工之間的收入差距逐漸擴大,日益成為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 [2] 

收入分配措施

為防止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應改進整個宏觀經濟政策對收入分配的影響;調整全國特別是農村的税收政策,使城鄉居民在税收上享有相同的權利和義務;有效發揮政府的收入再分配職能,加強税收調節收入分配作用,增強社會保障制度的普惠性;推進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對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就業歧視;建立合理的資源税壟斷利潤調節税、國有企業分紅、土地流轉等制度,規範和調整各級政府的財權和事權關係。 [2] 

收入分配基尼係數

基尼係數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由意大利經濟學家於1922年提出。其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佔總收入的百分比。基尼係數最大為“1”,最小等於“0”。前者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個單位的人全部佔有了;而後者則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即人與人之間收入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差異。但這兩種情況只是理論上的絕對化形式,在實際生活中一般不會出現。因此,基尼係數的實際數值只能介於0~1之間。
按照國際慣例,基尼係數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間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間表示“相對平均”,0.3~0.4之間為“比較合理”。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貧富差距的“警戒線”,認為0.4~0.6為“差距偏大”,0.6以上為“高度不平均”。根據我國城市住户調查收入分組資料,計算出的基尼係數1978年為0.18,1996年為0.424,突破了警戒線,2004年為0.496。數據表明,我國城市居民個人收入在1978年差距不大,過於平均;1978年以後,城市居民個人收入差距開始拉開;到1996年,城市居民個人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用基尼係數分析居民收入的差異,是一種比較普通的方法。其特點:一是方法本身具有科學性。基尼係數的計算是將社會經濟現象數學化了的辦法,能從整體上反映居民集體內部收入分配的差異程度。二是基尼係數反映收入分配的差異程度精確、靈敏,可以反映差異程度細微的和連續的變化。三是基尼係數在經濟工作中可以作為一個綜合經濟參數,納入國家的計劃管理和宏觀調控之中。四是基尼係數在國際上應用廣泛,便於在實際工作中加強橫向比較,學習和借鑑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

收入分配五個不等於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方式不等於社會主義分配方式
一個社會採取什麼樣的分配方式,不是由人們的主觀願望決定的,而是由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的。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分配方式是按勞分配。我國現階段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總體水平比較落後,且發展不平衡、呈現多層次,這就決定了我國現階段不可能實現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分配形式,而只能是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所以,我國現階段的分配方式不等於社會主義的分配方式。
(二)按勞分配不等於每個勞動者都能通過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
按勞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經濟中,根據勞動者所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但是,現階段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總體上還比較低,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存在着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價值規律仍然起作用。這樣,按勞分配的實現形式在現階段就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個人勞動不是直接的社會勞動,必須通過市場交換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只有轉化為社會勞動的個人勞動才能獲得勞動報酬。許多企業產品積壓、工人下崗,不是這些企業的工人沒有提供勞動,而是個人勞動無法轉化為社會勞動,因而變成一種無效勞動。無效勞動是不能獲得勞動報酬的。
第二,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是通過迂迴曲折的道路實現的。個人勞動要轉化為社會勞動必須通過市場,受價值規律的支配。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個人勞動恰好等於社會勞動,這樣等量勞動就能獲得等量報酬;個人勞動不能全部甚至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這樣等量勞動就不能獲得等量報酬;實現的社會勞動大於個人勞動,這時勞動者就能獲得一個超額的報酬。
第三,按勞分配在同一企業中是明顯的,但在整個社會中就顯得含糊不清。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每個企業都有獨立的物質利益,職工不直接向社會提供勞動,而是向企業提供勞動,從企業中獲得勞動報酬,同企業的經濟效益直接掛鈎。由於各個企業的經濟效益不同,所以就整個社會看,按勞分配就顯得含糊不清。
(三)勞動收入不等於按勞分配收入
在我國現階段,勞動者的勞動收入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和公有制經濟企、事業單位職工按勞分配的收入,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收入,經營風險收入中經營者憑藉複雜勞動而獲得的勞動收入。由於按勞動分配的前提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在非公有制基礎上獲得的勞動收入均不屬於按勞動分配的收入。
(四)非勞動收入不等於剝削收入
剝削收入是指私營企業主和外商憑藉資本所有權獲得的剩餘價值。這種剝削收入毫無疑問是一種非勞動收入。在現階段,我國居民的非勞動收入主要是按資金分配的收入。這部分資金是居民過去勞動收入的積累,不能視為剝削收入;同時,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股票交易等存在着巨大風險,這部分收入實際上是對經營者抓住機遇、果斷決策等付出巨大智力代價的報酬。

收入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國民總收入國民生產總值)直接與生產要素相聯繫的分配。任何生產活動都離不開勞動力、資本、土地和技術等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取得這些要素必須支付一定報酬,如工資和薪金是對付出勞動的報酬,租金和賃金是對提供地產或者一段時間內轉讓其他實物資本的回報,提供貨幣就能得到利息等,這種報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再次分配也稱社會轉移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結果的基礎上,各收入主體之間通過各種渠道實現現金或實物轉移的一種再次分配過程,也是政府對生產要素收入進行再次調節的過程。主要包括收入税、財產税社會繳款社會福利、其他轉移收支

收入分配熱點調查

2021全國兩會網民最關心的事
2021全國兩會網民最關心的事(3張)
截至2021年3月8日19時,在新華網推出的2021全國兩會熱點調查中,共有78萬網民參與投票,其中“收入分配”以94582票位列第一,再次成為網民最關心的話題。收入增長牽繫民生福祉,收入分配事關千家萬户。2021年是新華網連續第二十年推出兩會熱點調查,細數歷年大家關心的熱點可以發現,收入分配共有十六次位列第一。在評論區,“收入分配”吸引了近9萬網民留言互動,其中,工資合理增長、縮小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羣體收入等話題的參與度靠前,網民的活躍度也最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