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相對過剩人口

鎖定
相對過剩人口是指勞動力的供給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求,從而形成了相對過剩人口。隨着資本積累的增長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必然出現兩種完全對立的趨勢:一方面,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相對地,甚至絕對地減少;另一方面,勞動力的供給卻在迅速地增加,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業,產生相對過剩人口。相對過剩人口,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表現出的特有的人口規律
中文名
相對過剩人口
釋    義
勞動力的供給超過了資本的需求
形成原因
資本積累的增長
特    徵
資本主義制度下特有的人口規律
分    類
現代漢語詞語

相對過剩人口提出

相對過剩人口 相對過剩人口
相對過剩人口,資本主義積累不斷地並且同它的能力和規模成比例地生產出相對的、即超過資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過剩的人口。這種人口過剩,既不是絕對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相對於資本增值需要而言的人口過剩。相對人口過剩規律,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有的人口規律。

相對過剩人口必要條件

相對過剩人口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一,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使資本家可以及時找到可供剝削的勞動力;第二,大量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有利於資本家加重對工人的剝削。

相對過剩人口形成

相對過剩人口 相對過剩人口
資本積累最初只表現為量的擴大,後來通過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產生了質的變化,即不變資本的部分相對增大,可變資本部分相對減少。隨着資本有機構成提高,雖然在總資本量增大的情況下,可變資本的絕對量也可能增大,但可變資本在總資本中所佔的比重會不斷下降,相對量在不斷減少,因此,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就相對減少了。
另一方面,從勞動對資本的供給來看,卻迅速增加了,這是因為:

相對過剩人口生產機械化

生產機械化的發展,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不僅排擠出不少工人,而且由於操作簡化了,可以使用女工、童工替代成年男工,大大增加了勞動力供給

相對過剩人口農業機械化

農業實現機械化,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不少手工業者在競爭中破產成為僱傭工人。這樣,在供給增加、需求減少的情況下,就出現了相對過剩人口,即產業後備軍。相對過剩人口,就是相對於資本的需要表現為過剩的勞動人口。資本主義發展,技術不斷進步,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不斷出現相對人口過剩。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產物,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規律
資本主義相對過剩人口有流動的過剩人口、潛在的過剩人口和停滯的過剩人口三種基本形式。此外,還有那些喪失勞動能力依靠救濟而生存的人們。在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裏,由於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法律限制使用童工,以及小生產者破產和農村人口轉移過程基本結束等原因,一般性失業人口有所控制。但隨着新技術的採用,新產業部門的興起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結構性”失業則普遍存在。

相對過剩人口三種形式

相對過剩人口經常具有三種形式:流動的過剩人口、潛在的過剩人口和停滯的過剩人口

相對過剩人口流動的過剩人口

流動的過剩人口主要指城市和工業中心臨時失業的工人。這些工人時而就業、時而失業,具有流動性。這是由於有的部門和企業因生產萎縮,或因採用新技術,或因資本轉移,隨時都要解僱工人。與此同時,另一些部門和企業卻因生產發展需要吸收一部分工人。這種流動過剩人口還隨着資本主義再生產週期的循環而表現為,在危機階段失業人口增加,到復甦高漲階段,許多失業人口又被資本所吸收。

相對過剩人口潛在的過剩人口

潛在的過剩人口是指農業過剩人口。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個體農民破產;同時,隨着農業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機器的廣泛使用,對農業勞動力的需求也相對地甚至絕對地減少。這就在農村中形成了大量的相對過剩人口。他們和城市工業中的流動過剩人口不同,通常還守着一小塊土地,一年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時間從事農業勞動,經常處於半失業狀態,生活也極端貧困,是一種潛在形式的相對過剩人口。他們一有機會就流入城市、礦山、鐵路、建設工地,從事勞動條件差、工資低的工作。這部分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企業大量廉價勞動力的重要來源。

相對過剩人口停滯的過剩人口

停滯的過剩人口是由於過度勞動而早衰,或者是缺少資本家所需要的文化技術,往往經過多次失業以後,很難再找到正式的工作。他們沒有固定的職業,只有依靠從事家內勞動和打零工等勉強維持生活。他們的勞動很重。“它的特點是勞動時間最長而工資最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5頁)
此外,還有一部分人處於相對過剩人口的最低層,他們是需要救濟的貧民及其子女、孤兒及喪失勞動力和各種迫於生計的流浪者。

相對過剩人口必然性

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必然產物
相對過剩人口 相對過剩人口
資本主義相對過剩人口是指相對於資本價值增殖的需要表現為過剩的勞動人口,這是資本積累的增長對工人階級的命運產生的重要影響之一。造成這種現象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資本有機構成及其在資本積累過程中所起的變化。這裏的資本有機構成要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方面,在物質形態上,資本是由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構成的,兩者之間存在着一定的比例,這種比例主要是由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這種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比例,就是資本的技術構成。另一方面,在價值形態上,資本是由不變資本可變資本構成的,它們之間的比例就是資本的價值構成。一般地説,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資本的價值構成,技術構成的變化會引起價值構成的變化。這種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並且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就叫做資本有機構成。資本有機構成用c∶v表示。在資本積累過程中,資本有機構成表現為上升的趨勢。這是因為,資本積累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密切聯繫並相互推動的。資本積累促使資本家採用先進技術,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增加相對剩餘價值,從而擴大資本積累的源泉。在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一定階段,提高勞動生產率是資本積累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槓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反映在資本的技術構成上,表現為勞動力使用的生產資料的增加,從而提高了資本技術構成水平。資本技術構成的這種變化,在價值構成上就表現為全部資本價值不變資本價值部分的相對增加和可變資本價值部分的相對減少。因此,隨着資本積累的增長,資本有機構成必然表現為上升的趨勢。
在資本積累的發展中,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直接結果就是可變資本在總資本中的比重下降。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不取決於總資本量,而取決於可變資本量。資本總額的增長,雖然包含了可變資本絕對量的增加,從而對勞動力的需求量會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由於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可變資本量的增長落後於總資本量的增長,從而對勞動力的需求量會相對減少。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時期、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很快時,對勞動力的需求甚至還會絕對地減少。但是,與此同時,勞動力對資本的供給卻在絕對地增加。這是因為:(1)隨着機器的廣泛使用,許多操作變得簡單了,對勞動者體力的要求也降低了,從而導致大量的婦女,甚至一些兒童也加入了僱傭工人的隊伍。(2)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不斷地加入僱傭工人的隊伍。(3)在資本主義競爭中,破產的一部分中小資本家,也加入了僱傭工人的隊伍。因此,在資本積累中,在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時,必然出現兩種對立的趨勢:一方面,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地有時甚至是絕對地減少;另一方面,勞動力對資本的供給卻絕對地增加。這兩種對立趨勢發展的結果,必然形成大量失業人口,即相對過剩人口,這種過剩人口是相對於資本價值增殖需要而表現為過剩的勞動人口。可見,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必然產物,“工人人口本身在生產出資本積累的同時,也以日益擴大的規模生產出使他們自身成為相對過剩人口的手段。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規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2頁)
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必要條件。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是週期性的,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隨時調節和滿足生產週期變動對勞動力的需求。例如,在危機期間,大量工人被解僱,被拋進失業大軍;在生產走向高漲時,又從失業大軍中隨時吸收所需的工人。相對過剩人口起到了勞動力“水庫”的作用。而且大量失業人口的存在,也利於資本家對在業工人進行剝削,因為資本家可以利用這一點,壓低在業工人的工資,提高他們的勞動強度,從而加重對在業工人的剝削。因此,相對過剩人口即大量失業人口的存在,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必然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