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苴國

鎖定
苴國 [1] 東周時期西部地區古國名。都城在吐費城(今四川省廣元昭化區昭化鎮 [1]  )是東周戰國時期開明氏蜀國的分封國,第一代君主是蜀王杜尚(開明氏九世)的王弟杜葭萌。所以也稱葭萌國。
從開明十一世起,苴國與巴國友好,時常與巴國聯合抗蜀。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司馬錯先後滅掉蜀、苴、巴三國。苴國共存在56年。
苴國,都城在吐費城(今四川廣元市昭化區昭化鎮 [1]  是東周戰國時期開明氏蜀國的分封國,卻後期與巴國友好,時常與巴國聯合抗蜀。
中文名
苴國
外文名
Ju Country
簡 稱
苴(Jū) [1] 
別 稱
葭萌國、苴侯國
主要城市
吐費城、平周城 [1] 
政治體制
君主制
國家領袖
杜姓,開明氏
開國君主
漢中侯杜葭萌
主要民族
蜀族(冉)、羌族、氐族、華夏族
國土面積
約29695.56k㎡
國土範圍
四川北部、秦隴蜀交界片區
存在時間
前368- 前316年
主要遺址
蜀道金牛道/劍閣道段

苴國歷史簡介

苴國戰國初期

苴國地理位置 苴國地理位置
周烈王姬喜八年,前368年,蜀王杜尚(開明氏九世)派大軍滅昔阝、平週二國,蜀王杜尚封其弟杜葭萌漢中侯置藩屬苴國,國都位於今昭化區石盤村,轄管原昔阝、平週二國領地,即沔中漢水上游與葭萌地,宣佈苴國成立。

苴國戰國中期

苴國地理位置 苴國地理位置
苴國對內積極發展生產,對外示好當時強盛的秦國巴國,時常與巴國聯合抗蜀,而漸成為西南地區的一個與當時開明氏蜀國、巴國齊名的強國。領土也有所擴張,轄管範圍大致今四川綿陽梓潼縣廣元劍閣縣青川縣利州區、昭化區、朝天區旺蒼縣蒼溪縣、甘肅隴南康縣、陝西漢中寧強縣略陽縣南鄭縣

苴國滅國於秦

前316年,秦滅蜀吞苴 前316年,秦滅蜀吞苴
戰國時期周慎靚王姬定六年,前316年,蜀國擊退巴國來犯軍隊,得勢的蜀王決定伐苴另立新苴侯,蜀王杜蘆(開明氏十二世)令“五丁力士”限期開鑿蜀國至苴國的石牛道,以便快速出兵打擊越來越不聽話的苴國。

苴國求救於秦

蜀王杜蘆也派使者與秦結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干涉苴政。但秦惠王嬴駟收了二國的禮物後,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滅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廢,蜀太子逃到彭鄉(今彭州)被捉。《本蜀論》記載惠文王用計滅古蜀:“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路),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蜀)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秦惠王任蜀太子為蜀侯,張若為蜀相,置蜀郡。宣告蜀、苴二國滅亡。

苴國苴國記憶

苴國苴國路

現今在廣元市轄利州區仍然保留着一條對苴國的記憶,它就是位於利州區東壩片區,全長約2.4公里的苴國路。或許是後人對於歷史的懷念。
2009年,這條路建成了廣元的桂花大道。五百餘株桂花映道,兩千多年曆史悠長。

苴國苴國廣場

位於苴國路附近。

苴國歷史解讀

苴國蜀苴兩國恩怨

有些歷史作品因為年代間隔的原因記載不一定準確,因為有些史料都不一定是當時記錄下來的,因此總會發現存在矛盾。有少數史料記載苴人是巴人的一支,這不準確,因為知道苴國跟蜀國更有淵源,大部分史料都記載苴國是開明氏蜀王杜尚封其弟為漢中侯置藩屬苴國,由此苴國君主也姓杜,對蜀國稱臣,為苴侯。後來蜀苴關係惡化也未曾稱王,所以説苴人是巴人的一支,這不準確。

苴國蜀國扶持苴國

蜀王杜尚(開明九世)可以説是一位在古蜀國歷史上蠻有作為的君王,他看到巴國忙於攻打南方小國,於是果斷派兵在很短的時間內滅亡昔阝、平週二國,控制了四川北部地區,遏制了東部日益強大的巴國向西擴張。自古以來佔據水源就算是佔據天時,川甘陝交界一帶是水源充沛之地,地緣上北接秦國、東可抵達庸國,南鄰巴國,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商業及軍事要地,因此他攻佔此地對蜀國來説是英明的。
公元前611年,楚與秦、巴三國聯軍大舉破庸,庸國遂為三國所滅。此後,秦蜀在南鄭展開長期爭奪。對蜀國來説,如何既守住領地,又不枉費軍力開支,且避免與愈加強盛的秦國碰面,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東方諸國就因連年的混戰才日漸國力衰弱的。因此杜尚決定封其弟杜葭萌為漢中侯置藩屬苴國,這樣問題都迎刃而解了。蜀王打下的土地有漢中(《華陽國志·蜀志》載:“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因獵谷中,與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音四,盛飯或衣物的方形竹器),遺蜀王,王報珍玩之物。”又載:“周顯王二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數以美女進,蜀王感之,故朝焉。”),封其弟為漢中侯是想把弟的視線引到漢中方向不窺唾自己蜀國王位,也是想鼓舞王弟去守住漢中褒地。
杜葭萌被封的領地上,有很大一部分是原住民氐族和羌族,因為挨着強大的巴國和秦國,也有部分巴人、秦人。因此這麼多樣的民族結構和複雜的地理環境,正是蜀王杜尚分封其弟代管苴國,而不自己直接兼併的真正原因。就在苴國建立次年,為方便與藩屬國苴國的聯繫,蜀國從郫邑(即今郫都區)遷都成都。
蜀王兄的賬,苴侯弟是明白的,但還是很榮耀。在當時有自己的一塊國土,苴侯還是很高興赴任的。而且不負所望,領土有所擴張,到開明十一世時,苴國轄管範圍大致今四川綿陽的梓潼縣、廣元的劍閣縣青川縣利州區昭化區朝天區旺蒼縣蒼溪縣、甘肅隴南的康縣、陝西漢中的寧強縣、略陽縣、南鄭縣等。
周慎靚王五年,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秦滅蜀及苴、巴國,褒漢之地盡歸秦。

苴國苴國挑戰蜀國

問題出在開明十一世時,時任苴侯要求被納的貢和税日益頻繁,苴侯覺得做的這漢中侯窩囊,於是在巴國的拉攏下多次聯合抗蜀,交到蜀國的貢和税也少了,這下子惹惱了蜀國,但礙於苴國存在的重要性,以及苴侯是同宗族人,蜀王十一世只是派人迴應了句“往後若有秦兵至,自退之”(就是説“以後要是有秦軍來攻打苴國,自己想法子退兵”)。自此,苴侯一度中斷了與同宗蜀國的來往。
蜀王杜蘆(開明十二世)時,巴國被楚國的侵略弄得很頭疼,於是把移居目標定在了西鄰的蜀國,蜀巴兩國的交戰很頻繁,蜀國由於開明十一世起國力漸衰,十二世蜀王杜蘆準備集中力量打敗巴國以振奮蜀國人心,於是有了巴蜀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苴國在這次戰役中依然是靠向巴國一邊,不過為了不與蜀國撕破臉皮,只派了一隊為巴國引路的士兵。蜀王杜蘆早得到苴巴合流的消息,於是秘密差由蜀軍老弱士兵做誘餌,引巴軍主力深入,然後頃巢圍剿,戰役以蜀大獲全勝,斬敵大將告終。

苴國秦張儀石牛計

秦惠王垂涎蜀國富饒,欲派兵攻打,但秦將對蜀地道路不甚瞭解,張儀出謀製作五頭石牛,將黃金鑲在牛尾下,由張若護送給苴國,苴侯高興的承諾願助秦國借道伐蜀,張若又到苴蜀邊界向人們大肆宣傳説”秦惠王願與苴國結秦晉之好,送給苴國了五頭石牛。這可不是一般的石牛,這是秦國才有的石料做的,而且石牛還有靈性,晚上會偷偷的吃草,吃飽了也會拉屎,但它們拉的屎是黃金“。
蜀王杜蘆是一位在年輕氣盛的君王,但有時候氣盛太過了也未免是好事,擊退巴國來犯軍隊的他,決定伐苴另立新苴侯,他忘了上幾輩為什麼要建苴國,他更忘了上一輩為什麼對苴侯忍氣不發,他沒有思考,或許沒想去思考,也沒想聽朝堂上百官對他的進諫,他令五組勞工限期開鑿蜀國至苴國的道路,以便快速出兵打擊越來越不聽話的苴國,另外要奪來秦惠王送給苴侯的五頭能拉黃金屎的石牛。

苴國苴國連累蜀巴

張若在苴國關注着蜀國至苴國的道路修築進度,終於等到蜀王杜蘆親自率兵,令“五丁力士”(即五組勞工)引路攻打苴國,這條路就是後來的蜀道。苴侯急忙請張若回秦國求秦王出兵援救。蜀王杜蘆也派使者與秦結盟。但狡詐的秦惠王嬴駟還是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攻打蜀國。苴侯為表誠意大開城門,秦兵蜂擁而入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滅蜀。秦軍返回時順手吞併了苴國,蜀王身死,苴侯被廢,蜀太子逃到彭鄉(今彭州)被捉。
蜀、苴二國同年滅亡。苴侯或許不記得春秋時期“假途伐虢“的故事了。
就這樣,剛吃了蜀國敗仗而元氣未復的巴國被秦軍包圍,秦惠王嬴駟採納司馬錯“先滅蜀,繼滅楚,得天下”的策略,同年時隔兩月後滅亡巴國。之後屯兵江州城(今重慶),一步步向東蠶食楚國。由此也大概可看出中原六國為何全被滅國的原因了。
正如所言,多年後中原六國也是這樣相互殘殺共同衰弱,只有秦國獨自做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