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動控制原理

(大連理工大學建設的慕課)

鎖定
自動控制原理是大連理工大學建設的慕課,於2019年11月28日在中國大學MOOC首次開課,授課教師為韓敏、潘學軍、劉穎。據2022年6月中國大學MOOC官網顯示,該課程已開課4次。 [1-2] 
該課程對經典控制理論的基本內容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旨在闡明自動控制系統分析與綜合的基本方法。 [2] 
中文名
自動控制原理
類    別
慕課
建設院校
大連理工大學
授課平台
中國大學MOOC
首開時間
2019年11月28日
授課教師
韓敏、潘學軍、劉穎

自動控制原理課程性質

自動控制原理課程背景

隨着工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自動控制系統已廣泛應用於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國防現代化和航空航天等許多領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科學技術的發展進程中,自動控制原理在內容上也有了很大的擴展和更新。一般把20世紀40年代建立起來的主要處理單輸入單輸出定常反饋系統的理論稱為經典控制理論,而把60年代以來建立起來的處理多變量和時變系統的理論稱為現代控制理論。 [2] 

自動控制原理課程定位

自動控制原理課程專門研究有關自動控制系統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是從事自動化相關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科學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理論基礎課之一,是自動化類及相關專業的理論基礎課程之一。該課程在教學內容方面着重基本理論分析、基本設計方法的講解,使學生全面掌握經典控制理論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及其應用,為後續有關自動化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2] 

自動控制原理課程簡介

該課程是關於自動控制系統的基礎理論,其主要內容包括:自動控制系統的基本組成和結構、自動控制系統的性能指標、自動控制系統的類型(連續、離散、線性、非線性等)及特點、自動控制系統的分析(時域法、頻域法等)和設計方法等。課程共分八章,前六章涉及線性定常連續系統的理論,具體包括控制系統的一般概念、描述控制系統的數學模型,用於系統分析的時域法、根軌跡法、頻域法以及綜合校正方法。第七章屬於非線性控制理論,介紹分析非線性系統的相平面法和描述函數法。第八章講述線性定常離散控制系統理論,介紹z變換理論和描述離散系統的數學模型,分析離散系統的瞬態和穩態性能,設計數字控制器等。 [2] 

自動控制原理課程大綱

01自動控制的基本概念
1-1 自動控制的發展簡史(一)
1-2 自動控制的發展簡史(二)
1-3 自動控制的基本原理
1-4 自動控制系統的分類及性能的基本要求
02控制系統的數學模型
2-1 控制系統數學模型的建立(一)
2-2 控制系統數學模型的建立(二)
2-3 非線性方程的線性化
2-4 控制系統傳遞函數的概念和性質
2-5 典型環節及其傳遞函數
2-6 控制系統的結構圖
2-7結構圖的等效變換
2-8 控制系統的信號流圖
2-9 梅遜公式
2-10 控制系統的傳遞函數
03時域分析法
3-1典型輸入信號
3-2系統性能指標
3-3一階系統瞬態響應分析
3-4二階系統的單位階躍響應
3-5二階系統的脈衝響應
3-6二階系統性能指標計算(一)
3-7二階系統性能指標計算(二)
3-8高階系統的時域分析
3-9穩定性概念
3-10勞斯穩定性判據及應用
3-11赫爾維茨穩定判據
3-12線性系統的穩態課差
3-13穩態誤差的計算
3-14降低穩態誤差的方法
04根軌跡分析法
4-1根軌跡的基本概念
4-2根軌跡繪製的基本規則
4-3繪製根軌跡舉例
4-4參變量根軌跡的繪製
4-5正反饋系統根軌跡的繪製
4-6非最小相位系統的根軌跡
4-7開環零極點對根軌跡的影響
4-8利用根軌跡估計系統參數與性能
4-9閉環零極點分佈與系統性能的關係
05頻域分析法
5-1 頻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5-2 典型環節的極座標圖
5-3 開環系統的極座標圖
5-3 開環系統的極座標圖
5-4 典型環節的伯德圖
5-5 系統的開環對數頻率特性曲線
5-6 非最小相位系統的伯德圖
5-7 幅角定理
5-8 奈奎斯特穩定判據
5-9 相角裕量和幅值裕量
5-10 穩定裕量的計算
06線性控制系統的校正
6-1 綜合與校正的概念
6-2 基本控制規律
6-3 無源校正裝置
6-4 串聯超前校正
6-5 串聯滯後校正
6-6 滯後-超前校正
6-7 反饋校正設計
07非線性系統分析
7-1 非線性控制系統的特點
7-2 典型非線性環節的數學描述
7-3 描述函數的基本概念
7-4 典型非線性特性的描述函數(1)
7-5 典型非線性特性的描述函數(2)
7-6 用描述函數分析非線性系統(1)
7-7 用描述函數分析非線性系統(2)
7-8 相平面及繪製方法(1)
7-9 相平面及繪製方法(2)
7-10 奇點與極限環
7-11 相平面法分析非線性系統
08離散控制系統
8-1 離散控制系統的基本概念
8-2 採樣過程及其數學描述
8-3 採樣定理
8-4 零階保持器
8-5 Z變換定義
8-6 Z變換性質
8-7 Z變換方法
8-8 Z反變換方法
8-9 離散控制系統的線性差分方程
8-10 脈衝傳遞函數
8-11 串聯環節的開環脈衝傳遞函數
8-12 閉環系統脈衝傳遞函數
8-13 離散系統穩定性分析(1)
8-14 離散系統穩定性分析(2)
8-15 離散系統的瞬態響應
8-16 離散控制系統的穩態誤差
(注:課程大綱排版從左到右列 [2] 

自動控制原理開課信息

開課次數
開課時間
參與人數
第1次開課
2019年11月28日-2020年09月09日
6817
第2次開課
2020年09月21日-2021年01月31日
2101
第3次開課
2021年03月13日-2021年07月01日
479
第4次開課
2021年09月13日-2022年01月30日
1461
該課程第1-4次開課授課教師均為韓敏、潘學軍、劉穎,學時安排均為4-6小時每週 [1-2] 

自動控制原理教學計劃

章節標題
教學內容/計劃目標
01自動控制的基本概念
1、瞭解反饋控制系統的基本工作原理。
2、瞭解系統的基本控制方式及控制系統的分類方法。
3、瞭解對控制系統的基本要求。
02控制系統的數學模型
1、掌握數學模型的建立方法,會進行非線性微分方程的線性化。
2、掌握傳遞函數的基本概念,會求典型環節及自動控制系統的傳遞函數。
3、熟練掌握動態結構圖及其等效變換。
03時域分析法
1、熟練掌握一階、二階系統的單位階躍響應,瞭解高階系統的瞬態響應。
2、熟練掌握二階系統性能指標計算
3、熟練掌握勞斯判據。
4、掌握穩態誤差分析及計算方法。
04根軌跡分析法
1、掌握根軌跡的基本概念。
2、熟練掌握根軌跡的繪製方法。
3、掌握廣義根軌跡的繪製方法。
4、掌握開環零、極點對根軌跡的影響。瞭解閉環零、極點分佈對系統性能指標的影響。
05頻域分析法
1、掌握頻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2、熟練掌握頻率特性的圖示方法。
3、熟練掌握奈魁斯特穩定判據。
4、掌握系統穩定裕量的計算方法。
5、瞭解系統的閉環頻率特性,以及頻域性能指標與瞬態性能指標之間的關係。
06線性控制系統的校正
1、瞭解校正裝置及其特性。
2、掌握串聯校正裝置的設計方法及其參數的確定。
3、瞭解反饋校正的原理及其特點。
4、掌握複合校正的原理及其參數確定方法。
07非線性系統分析
1、瞭解非線性系統的特點。
2、掌握線性與非線性控制系統相平面圖的繪製方法。
3、掌握非線性系統的相平面分析方法。
4、會求非線性特性的描述函數。
5、掌握描述函數法分析非線性系統。
08離散控制系統
1、瞭解採樣過程和採樣定理。
2、掌握Z變換與Z反變換。
3、掌握離散控制系統的數學描述方法。
4、掌握離散控制系統的穩定性、瞬態響應和穩態誤差分析方法。
5、瞭解離散系統數字控制器設計方法。
(注: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2] 

自動控制原理教學目標

1、學習自動控制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自動控制理論等工程技術基礎和一定的專業知識,培養學生應用工程分析和設計方法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
2、掌握反饋控制系統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具有熟練應用時域分析法、根軌跡分析法和頻域分析法進行線性連續控制系統的分析和設計能力;
3、掌握線性離散控制系統的分析和設計方法,理解採樣和保持的作用、採樣定理的含義,會進行數字控制器的設計;
4、瞭解非線性控制系統的特點以及非線性系統在分析和研究方法上的特殊性,學會應用描述函數法和相平面法分析非線性系統;
5、掌握基本的控制系統設計創新方法,培養學生追求創新的態度和意識;
6、瞭解自動控制理論的前沿發展現狀和趨勢,具有適應自動化技術發展的能力以及對終身學習的正確認識和較強的自學能力。 [2] 

自動控制原理學習預備

自動控制原理預備知識

該課程的學習者需具備一定的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積分變換的基礎知識。 [2] 

自動控制原理學習資料

使用教材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ISBN
《自動控制原理》
韓敏、潘學軍、席劍輝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5-02
978-7-115-38142-2 [5] 
主要參考書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年份
《自動控制原理(第2版)》
孟華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3
《自動控制原理(第六版)》
胡壽松
科學出版社
2013
《自動控制原理(第2版)》
孫德寶、王金城、王敏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7
《現代控制系統(第8版)》
【美】Richard C.Dorf,Robert H. Bishop著,謝紅衞等譯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 

自動控制原理教師簡介

韓敏,大連理工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大連理工大學模糊信息處理與機器智能研究所副所長。研究領域主要包括複雜系統建模與預測、時間序列分析、遙感影像智能信息處理、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等。 [3] 
潘學軍,男,1966年11月生,博士,大連理工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複雜工業過程控制及應用和智能控制技術。 [4] 
劉穎,女,博士,大連理工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冶金能源預測及平衡調整、基於知識的工業過程控制、企業智能信息管理平台等研究工作。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