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

鎖定
肺炎支原體肺炎是學齡兒童及青年常見的一種肺炎,嬰幼兒亦不少見。病原體為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本病全年均可發生,佔小兒肺炎的10%~20%,流行年份可達30%。 [1] 
外文名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就診科室
兒科
多發羣體
學齡兒童及青年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肺炎支原體感染
傳染性
傳播途徑
呼吸道傳播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病因

感染病原體—肺炎支原體(MP)所致。MP是一種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無細胞壁結構。 [1]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臨牀表現

1、發熱
熱度不一,可呈高熱、中等度熱或低熱,病初有全身不適、乏力、頭痛。2~3天后出現發熱,體温常達39°C左右,持續1~3周,可伴有咽痛和肌肉痠痛。 [1] 
2、咳嗽
為本病突出的症狀,一般於病後2~3天開始,初為乾咳,後轉為頑固性劇咳,常有黏稠痰液,偶帶血絲,少數病例可類似百日咳樣陣咳,可持續1~4周。肺部體徵多不明顯,甚至全無。少數可聞及幹、濕囉音,但多很快消失,故體徵與劇咳及發熱等臨牀症狀不一致,為本病特點之一。嬰幼兒起病急,病程長,病情較重,表現為呼吸困難、喘憋、喘鳴音較為突出,肺部囉音比年長兒多。 [1] 
3、其他系統表現
大約25%的 MP 肺炎患兒出現皮疹、血管栓塞、溶血性貧血、腦膜炎心肌炎、肝大和肝功能障礙、腎炎、吉蘭-巴雷綜合徵等。常發生在起病2天至數週,也有一些患兒肺外表現明顯而呼吸道症狀輕微。有報道,對大環內酯類耐藥的 MP 感染更易有其他系統表現。 [1] 
4、重症表現
MP肺炎重症病例可合併胸腔積液和肺不張,也可發生縱隔積氣和氣胸、壞死性肺炎等。少數患兒表現危重,發展迅速,可出現呼吸窘迫,甚至需要呼吸機支持或體外膜肺支持,可導致死亡。 [1] 
臨牀上,經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正規治療7天及以上,臨牀徵象加重、仍持續發熱、肺部影像學加重者,可考慮為難治性MP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reumoniae pneumonia, RMPP)。RMPP年長兒多見,病情較重,發熱時間及住院時間長,常表現為持續發熱、劇烈咳嗽、呼吸困難等,胸部影像學進行性加重,表現為肺部病灶範圍擴大、密度增高、胸腔積液,甚至有壞死性肺炎和肺膿腫。RMPP容易累及其他系統,甚至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礙。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輔助檢查

1、胸部X線檢查
本病的重要診斷依據為肺部X線改變。特點為:①支氣管肺炎;②間質性肺炎;③均勻一致的片狀陰影似大葉性肺炎改變;④肺門陰影增濃。上述改變可相互轉化,有時一處消散,而另一處又出現新的病變,即所謂遊走性浸潤;有時呈薄薄的雲霧狀浸潤影。亦可有胸腔積液。
體徵輕而X線改變明顯是肺炎支原體肺炎的又一特點。 [2] 
2、其他病原學檢查
①冷凝集試驗:≥1:32 為陽性標準,該試驗為非特異性,可作為過篩實驗;②特異性診斷:包括MP分批培養或特異性IgM和IgG抗體測定。臨牀上常用明膠顆粒凝集試驗檢測MP的IgM和IgG混合抗體,單次MP抗體滴度≥1:160 可作為診斷 MP近期或急性感染的參考。恢復期和急性期MP抗體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降低時,可確診為 MP感染;基因探針PCR 技術檢測MP的特異性強、敏感性高,但應避免發生污染。 [2]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治療

1、一般治療及護理
室內空氣要流通,以温度18~20℃、濕度60%為宜。給予營養豐富的飲食,重症患兒進食困難,可給予腸道外營養。經常變換體位,以減少肺部淤血,促進炎症吸收。注意隔離,以防交叉感染。
注意水、電解質的補充,糾正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適當的液體補充還有助於氣道的濕化。但要注意輸液速度,過快可加重心臟負擔。 [2] 
2、對症治療
(1)退熱:高熱者給予藥物降温,如口服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雖然在對乙酰氨基酚退熱基礎上聯合温水擦浴短時間內退熱效果更好些,但會明顯增加患兒不適感,不推薦使用温水擦浴退熱,更不推薦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熱。 [2] 
(2)氧療:有缺氧表現,如煩躁、發紺或動脈血氧分壓<60mmHg時需吸氧,多用鼻前庭導管給氧,經濕化的氧氣的流量為0.5~1L/min,氧濃度不超過40%。新生兒或嬰幼兒可用面罩、氧帳、鼻塞給氧,面罩給氧流量為2~4L/min,氧濃度為50%~60%。 [2] 
(3)氣道管理:及時清除鼻痂、鼻腔分泌物和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通氣功能。氣道的濕化非常重要,有利於痰液的排出。霧化吸入有助於解除支氣管痙攣和水腫。 [2] 
3、抗感染治療
首選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阿奇黴素紅黴素羅紅黴素。用藥一般用至熱退且平穩、全身症狀明顯改善、呼吸道症狀部分改善後3~5天。MP 肺炎療程平均10~14天,個別嚴重者可適當延長。 [2]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預防

增強體質,減少被動吸煙,室內通風,積極防治營養不良、貧血及佝僂病等,注意手衞生,避免交叉感染。
參考資料
  • 1.    王衞平,孫錕,常立文.兒科學[M].第9版.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8:261-262.
  • 2.    王衞平,孫錕,常立文.兒科學[M].第9版.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8: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