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鎖定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羅馬尼亞語:Republika Socialista România,1965年—1989年)是羅馬尼亞歷史上的政權。
1944年,蘇聯紅軍進駐羅馬尼亞;8月23日,羅馬尼亞共產黨發動起義推翻親納粹的揚·安東內斯庫政權,轉而加入反德國法西斯戰爭。1947年,國王米哈伊一世被迫退位並流亡海外;12月30日,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1958年,蘇聯撤軍。1965年,尼古拉·齊奧塞斯庫上台,改國名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執政初期進行全面經濟改革使國民經濟一度獲得高速發展,但其後續腐敗的威權統治和錯誤的經濟政策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1989年12月,羅馬尼亞革命爆發並推翻了齊奧塞斯庫的統治 [4] 羅馬尼亞救國陣線接管政權,改國名為羅馬尼亞,定國慶日為12月1日。 [5] 
中文名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外文名
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Romania
簡    稱
羅馬尼亞
所屬洲
歐洲
首    都
布加勒斯特
主要城市
布拉索夫康斯坦察
國慶日
12月30日
國    歌
《三色旗》
國家代碼
RSR
官方語言
羅馬尼亞語
貨    幣
羅馬尼亞列伊(ROL)
時    區
UTC+2
政治體制
大國民議會制
國家領袖
齊奧塞斯庫
國家領袖
康斯坦丁·伊·巴洪
人口數量
23,151,564(1989年)
人口密度
97.5人/平方公里
主要民族
羅馬尼亞人
主要宗教
東正教
國土面積
237500 km²
水域率
3.0%
GDP總計
1896.48億美元(2013年)
人均GDP
8,905美元(2013年)
國際電話區號
+40
國際域名縮寫
.ro
道路通行
靠右駕駛
立法機構
大國民議會
與中國建交
1949年10月5日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號

1947年12月30日,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1965年,尼古拉·齊奧塞斯庫上台後通過的新憲法改國名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歷史沿革

1918年11月28日和12月1日,布科維納、特蘭西瓦尼亞分別宣佈與羅馬尼亞合併,羅馬尼亞至此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揚·安東內斯庫參加德、意、日法西斯同盟。1944年,蘇聯紅軍進駐羅馬尼亞;8月23日,羅馬尼亞共產黨發動反法西斯武裝起義,推翻了安東內斯庫政權,轉而加入了反德國法西斯戰爭。戰後,蘇聯成為了羅馬尼亞盟軍的代表。
1945年3月6日,蘇聯協助成立了以格羅查為首的聯合政府。初期,新政府成員中也包括一些曾在戰前取締共產黨的領導人,共產黨人在若干次的示威後漸漸掌握了政府的控制權。
1947年,國王米哈伊一世迫於壓力退位並流亡海外;12月30日,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20世紀50年代,羅馬尼亞政府開始尋求擺脱蘇聯的控制。1958年,蘇聯政府在羅馬尼亞的説服下撤走了所有蘇聯軍隊。
1965年,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逝世後,曾和他一起反抗安東尼斯庫的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當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一書記;同年7月,通過的新憲法改國名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並改工人黨為羅馬尼亞共產黨,齊奧塞斯庫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67年12月,齊奧塞斯庫開始擔任國務委員會主席 [2] 
1974年,齊奧塞斯庫當選為新設的國家總統。
羅馬尼亞共產黨標誌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從左至右依次為藍、黃、紅三色,中間是國徽。藍色象徵藍天,黃色象徵豐富的自然資源,紅色象徵人民的勇敢和犧牲精神。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

呈橢圓形。正上方是紅色五角星,下面是從山間初升的旭日,放射出黃色光芒,其下是山脈、森林、鐵塔、藍色的河流。周圍是金黃的麥穗,下方的國旗三色綬帶上用羅馬尼亞語寫着“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字樣。五角星象徵革命政權,初升的旭日象徵社會主義制度,山脈、森林、鐵塔、河流象徵羅馬尼亞的自然資源和工業,麥穗象徵農民。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歌

1953-1977年間
《我們讚美你,羅馬尼亞》 尤金·弗倫察、丹·德斯柳詞
馬泰伊·索科爾曲
Ⅰ.
我們讚美你我們羅馬尼亞祖國,
在和平天空下果園正開花結果,
現在已經粉碎往日可惡的枷鎖,
英雄先驅的鬥爭不會沒有成果,
如今他們的美夢正由我們開拓。
強盛啊、自由,征服你的命運,
萬歲羅馬尼亞,人民的共和國!
萬歲羅馬尼亞,人民的共和國!
Ⅱ.
願我們的人民永遠團結如兄弟,
一道跟隨我們的救星蘇聯人民,
列寧主義是我們的明燈和動力,
我們追隨我們的信念不朽的黨,
把社會主義建立在祖國的大地。
強盛啊、自由,征服你的命運,
萬歲羅馬尼亞,人民的共和國!
萬歲羅馬尼亞,人民的共和國!
Ⅲ.
我們建設新工廠我們開墾土地,
我們要讓人民生活在和平之中,
但如果敵人來踐踏我們的土地,
為了我們的愛一定要戰勝他們,
為了飄揚的祖國旗幟我們歡呼。
強盛啊、自由,征服你的命運,
萬歲羅馬尼亞,人民的共和國!
萬歲羅馬尼亞,人民的共和國!
1977-1989年間
《三色旗》 佚名詞
契普里安·波隆貝斯庫
Ⅰ.
聲譽卓著的三色旗,光榮民族的標記,
克敵制勝英勇善戰,赫赫威名自古傳。
克敵制勝英勇善戰,赫赫威名自古傳。
Ⅱ.
我們先輩英勇壯烈,幾百年奮戰不懈,
我們終於當家作主,努力創造新世界。
我們終於當家作主,努力創造新世界。
Ⅲ.
紅黃藍色鑲在一起,組成我們三色旗,
光榮人民尤如星斗,冉冉升起在天空。
光榮人民尤如星斗,冉冉升起在天空。
Ⅳ.
我們民族勤勞自由,緊密團結手攜手,
我們向着宏偉目標,不斷取得新成就。
我們向着宏偉目標,不斷取得新成就。
Ⅴ.
我們團結在黨周圍,勞動熱情大發揮,
我們要在祖國大地,打造起社會主義。
我們要在祖國大地,打造起社會主義。
Ⅵ.
英勇戰鬥粉碎敵人,為了祖國的令名,
太陽下的一切民族,共享尊嚴保和平。
太陽下的一切民族,共享尊嚴保和平。
Ⅶ.
祝福你自豪的國家,萬歲的羅馬尼亞!
走向共產主義時代,燦如明星放光華。
走向共產主義時代,燦如明星放光華。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全面建設

1965-1978年政治管理體制完善的基本內容是:進一步克服過分集中的現象,減少行政管理機構的中間環節和重疊機構;取消一長制,實行集體領導;廣泛建立民主制度,實行工人自我管理和地方自治。1965年羅共九次代表大會認為,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必須改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以符合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內容;同時,羅馬尼亞工人黨改為羅馬尼亞共產黨。
(一)建立中央-縣-鄉三級行政體制
1968年2月16日,大國民議會通過法令,取消州和區的中間環節,把全行政區劃為39個縣和布加勒斯特直轄市,縣以下設立城鎮和鄉,事實上兩者為同一級,即城鎮管轄市區,鄉管轄農村。這樣,就形成了中央-縣-鄉三級行政建制,其主要優越性是:(1)取消了州這一級龐大的行政機構,把大量非生產性人員分配到生產第一線,從面避免了官僚主義和公文旅行,提高了國家機關的工作效率;(2)建立精悍的縣的行政機構,並使縣直接管轄其範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從而提高地方管理機構的工作效率;(3)縣成為地方的決策機構,這就便於勞動者直接參加對國家的管理和直接監督;(4)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領導,從而提高了整個國家領導工作的效率。
(二)把加強黨和國家的領導同決策民主化結合起來
1、加強黨政統一領導,避免機構重疊和重複領導,提高工作效率。
2、完善議會機構的工作,擴大人民參與國家領導的權利。
3、通過廣泛建立自中央至基層的人民民主機構,吸收廣大勞動者參與對國家生活的直接領導和對國家活動的監督。
(三)廣泛建立民主制度和民主機構,實行地方和企業工人自我管理
1977年7月建立了全國勞動人民委員會,從而加強了對業已建立的各級勞動人民委員會的領導和進一步完善了勞動人民委員會制度。自中央至基層單位都實行勞動人民委員會制度,其最高權力機關為全國代表大會、各級代表大會和單位的勞動人民大會。勞動人民委員會為最高權力機構的常設機構,由50%以上的直接生產者和其中的85%工人和技師的代表組成。1978年,全國經濟單位和機關共建立了5,500個勞動人民委員會,擁有103,000個委員,其中勞動者的代表為49,000人。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建設社會主義

羅馬尼亞認為,黨和國家是政治體制的基本組成部分。因此,完善政治體制的中心內容是改善黨和國家的領導,而關鍵問題是改革幹部制度和建立行之有效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
一、加強黨和國家對宏觀管理的決定性作用
(一)加強黨和國家領導的客觀必然性
加強黨和國家的領導作用意味着要加強黨和國家對宏觀的統一領導和集中管理,以保證不因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放權,尤其向地方和企業放權而導致宏觀失控;其次,要精簡黨政機構、克服官僚主義和過分集中的現象,以保證不斷提高黨和國家機關的工作效率;最後,要實現決策民主化,即在加強黨和國家領導作用的同時,必須實現決策、決策過程和決策層次的民主化,以及建立完整的和真正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
(二)加強黨和國家的集中領導
黨和國家是政治體制的兩個基本組成部分,它們通過不同的方式履行各自職能,但都致力於實現一個目標——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建設進程實行統一領導。
(三)改善黨和國家的領導
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羅馬尼亞繼續採取措施完善黨和國家的領導,其中主要有:繼續克服過分集中和統得太死的現象;進一步改善黨和國家的關係;加強集體領導、改進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密切黨和國家同人民羣眾的關係。採取各種措施為廣大人民羣眾參與國家直接管理創造條件。
二、改革幹部制度是完善整個政治體制的關鍵
(一)嚴格執行幹部的選拔制度
首先,要把最優秀的共產黨員選拔到幹部隊伍中來。其次,要重視選拔幹部的結構。最後,加強對幹部選拔的監督,即由上級任命和由同級勞動人民大會認可。
(二)加強對幹部的管理
為了加強對幹部的管理,羅馬尼亞頒佈了一系列法令,如干部的輪換制、培訓制和考核制。法律規定幹部隊伍必須保證年輕化,這是幹部管理制度的另一重大措施。幹部隊伍的知識化通過兩個渠道解決:一是自中央部主管生產或專業的部長至企業廠長,均由專家和工程師擔任;二是實行在職幹部輪訓制。
(三)堅持對幹部實行監督的制度
1986年羅共中央全會關於加強幹部管理的決議指出,加強對幹部的監督主要抓兩個環節,一是抓幹部的選拔,二是抓對幹部的考核。監督分為三個系統,一是上級機構有關部門實行監督,主要監督下級機關同上級機關簽訂合同的執行情況。二是國家和黨的監察或紀律檢查機構對幹部實行監督,主要檢查和監督各種法律、條例、決議和政策的執行情況。三是本單位勞動人民大會和勞動人民委員會實行監督。
三、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機構體系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
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後,羅馬尼亞採取各種措施,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如實現中央決策民主化;自中央至基層單位都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機構體系;廣泛實行參與制,即在企業和地方實行自我管理。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東歐劇變

1989年,在東歐劇變的過程中,羅馬尼亞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成為除前南斯拉夫外惟一一個以流血方式完成劇變的東歐國家。
蒂米什瓦拉的風波成為羅共政權倒台的導火索。在齊奧塞斯庫的指令下,羅馬尼亞軍警在市內開了槍,抓了一些鬧事者,平息了騷亂。齊奧塞斯庫決定1989年12月21日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羣眾大會,支持他在蒂米什瓦拉採取的鎮壓行動。他萬萬沒想到,這次集會恰恰給憤憤不平的羣眾提供了上街鬧事的良機。21日中午在布加勒斯特市中心的共和國宮廣場上,數萬名布加勒斯特市民出席了這次羣眾大會。齊奧塞斯庫的講話被反對者打斷,會場上一片混亂。齊奧塞斯庫未講完話,便退進室內。與會的人們很快匯成幾支隊伍在布加勒斯特的大街上開始了遊行示威,他們高呼反對齊奧塞斯庫專政的口號。在布加勒斯特市中心,軍警同遊行示威者對峙。
1989年12月22日支持齊奧塞斯庫的羅馬尼亞軍隊開始倒戈,羅馬尼亞軍人從布加勒斯特市中心撤走。示威羣眾立即向黨中央大廈衝擊。齊奧塞斯庫夫婦乘坐直升機從大廈的頂部平台逃走。羅馬尼亞共產黨失去了執政地位。幾日間,市民與支持齊奧塞斯庫的衞隊爆發激烈的流血衝突。反抗者將舊國旗上的國徽剪除,留下一個洞。直到羅馬尼亞救國陣線最終控制了局面。
齊氏夫婦最終被捕並受審,羅馬尼亞救國陣線組建的特別軍事法庭以屠殺罪、破壞政權罪;破壞公共財產罪、損壞國民經濟罪、在外國銀行存有10多億美元並企圖逃往國外等罪名判處夫婦倆死刑,並立即槍決。齊氏夫婦遭到槍決的畫面立即傳播到全世界,舉世驚愕。
此事件被稱為“七日革命”(1989年12月21日—1989年12月28日),又稱“十二月風暴”。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從此不復存在。 [1] 
1991年11月21日批准的憲法規定,羅馬尼亞是一個主權、獨立、統一和不可分割的民族國家,政體為共和制。議會是羅人民最高代表機構和立法機構,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議員由普選產生,任期4年。
“七日革命” “七日革命”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軍事

羅馬尼亞人民軍編制
1、國防部
2、總參謀部
【直屬部隊】第161空降團、第1海軍步兵營
3、第1集團軍布加勒斯特
第4坦克師:(TR-125/TR-85)
第1摩托化步兵師:(TR-85)
第1山地旅
第1炮兵旅
4、第2集團軍(布澤烏)
第7摩托化步兵師:(TR-85)
第19摩托化步兵師:(TR-85)
第57摩托化步兵師:(TR-85)
第2炮兵旅
5、第3集團軍(克拉約瓦)
第2摩托化步兵師:(TR-85)
第8摩托化步兵師:(TR-85)
第3山地旅
第3炮兵旅
6、第4集團軍(克盧日)
第6坦克師:(TR-125/TR-85)
第81摩托化步兵師:(TR-85)
第11摩托化步兵師:(TR-85)
第2山地旅
第4炮兵旅
7、空軍第1集團軍
第1殲擊航空師:(米格21)
獨立第11殲擊航空團:(米格23)
獨立第1殲擊轟炸航空團:(蘇7)
獨立第2殲擊轟炸航空團:(米格21)
獨立第3殲擊轟炸航空團:(米格17)
8、國土防空軍
第1防空導彈旅
第2防空導彈旅
第3防空導彈旅
第4防空導彈旅
羅馬尼亞人民軍軍旗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經濟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解放以前

羅馬尼亞列伊 羅馬尼亞列伊
解放前,羅馬尼亞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工業創造的國民收入佔很小的比重。1937年,工業所創造的國民收入只佔全部國民收入的33.7%,而農業和林業卻佔54.9%。1938年,生產資料的生產只佔工業總產值的45.5%,機器製造和金屬加工工業的產值只佔工業總產值的10.2%。羅馬尼亞石油儲備佔歐洲第2位,但沒有石油機器製造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99%的機牀靠進口。外貿以出口農產品和石油為主,其中原油佔40.5%,糧食佔32.2%,種子和豆類佔5.5%,木材佔9%。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社會主義時期

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在1946大選後的演説 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在1946大選後的演説
解放後,羅馬尼亞國民經濟獲得了高速發展,尤其1967年開始全面經濟改革後,其經濟增長率一直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951-1980年,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9.3%,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12.3%,農業總產值為4.3%,固定資產為7.3%;1980年,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比1950年增長3倍多。按人口平均的國民收入,1950年為100美元,1976年增加到1,100美元,1980年增加到1,500美元。
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由於世界能源和原材料危機對羅馬尼亞經濟的影響,以及在“損害農業發展的情況下發展工業,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和人民生活也受到影響”等原因,羅馬尼亞經濟發展速度有所下降。1981-1985年,社會產品年平均增長速度為3.3%,國民收入為4.4%,工業總產值為4%,農業總產值為3.5%。1986年,上述四個指標的增長速度分別為7.2%、7.3%、7.7%和12.8%。1987年,國民收入增長4.8%,工業商品產值為4.5%,農業總產值為2.3%。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經濟結構

解放初期,羅馬尼亞工業落後,主要表現在工業所創造的國民收入佔很小比重;基礎工業薄弱;沒有一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40多年來,羅馬尼亞黨和政府依照蘇聯模式,大力發展現代化工業,不斷加強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因此,一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已基本形成,部門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1938年,工業創造的國民收入佔30.8%,1950年為44%,1980年為58.6%,1986年為62.5%;甲類工業1938年佔45.5%,1950年佔53%,1986年佔74.3%;第三產業所佔的比重,由1938年的10.9%,增加到1980年的15.8%和1986年的13.8%。顯然,通常所説的國民經濟結構變化的三階段:現代化前階段(農林、漁和採掘業佔主要比重)、現代化階段(工業佔主要比重)和發達經濟階段(第三產業佔主要比重),在上述數據的變化中也可見到羅馬尼亞經濟發展的一斑。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生活

1988年,羅馬尼亞下列產品的人均產量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一次能源消耗、水泥、拖拉機、卡車、車皮、化肥、化學纖維、塑料、合成橡膠、電冰箱、電視機、收音機、紡織品、鞋和食糖。人均鋼產量早在80年代初已超過美國,1986年產量為1,427萬噸。農業機械化和化學化的水平,也接近和超過某些發達國家的水平。
1950年,職員月平均純工資為327列伊,工人為302列伊,1965年分別增加到1,028列伊和970列伊,1985年分別為2,827列伊和2,746列伊。居民平均住房面積為10至14平方米。
每1,000個居民擁有的耐用消費品的變化如下:1985年擁有的收音機、電視機、冰箱、洗衣機、小汽車等,分別比1970年增長1.2倍、6.7倍、7.8倍、4.9倍和3.4倍。1986年,人均主要農產品的佔有量如下:穀物1,329.6公斤,向日葵44公斤,甜菜310公斤,蔬菜302公斤,肉116.4公斤,奶247.2公斤,羊毛1.9公斤,蛋389個。
各級教育事業不斷髮展,1986年在校學習的學生人數為550萬人,佔全國人口的24%。在高等院校學習的學生人數為15.7萬人,在中等學校學習的學生人數為421.4萬人,在職業學校學習的人數為(主要是工人和技術人員)28萬人。1986年共有醫務人員為4.8萬人,平均475個居民有一個醫生,平均每千人有9.4張病牀。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人口

總人口為23,151,564(1989年),其中羅馬尼亞族佔近89%,其他主要民族有匈牙利族、羅姆族(也稱吉卜賽族)、日耳曼族和烏克蘭族等。羅馬尼亞語是官方語言,匈牙利語是主要民族語言。羅馬尼亞的主要宗教有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希臘天主教等。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外交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外交政策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奉行友好與和平的外交政策。主張保持獨立自主,與蘇聯保持距離,與中國友好,並和大多數西方國家保持外交關係,譴責蘇聯在勃列日涅夫統治時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同中國一樣,羅馬尼亞參加了絕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抵制的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對華交往

齊奧塞斯庫與毛澤東 齊奧塞斯庫與毛澤東
1949年10月5日,中國和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長期以來,中羅兩國之間保持着密切的友好合作關係,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先後5次訪問中國。 [3]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曆屆政府均奉行對華友好政策,堅持一箇中國的原則立場,不與台灣進行官方接觸。1971年10月,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羅作為聯合提案國,投票贊成關於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的決議。兩國高層交往頻繁,相互瞭解與信任不斷增強,在聯合國及其它國際組織中合作良好,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富有成果。中羅雙邊貿易額1979年達記賬貿易時期最高峯,為10.94億美元。 [3]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同美國的關係

美國於1880年6月14日在羅馬尼亞王國設立辦事處,同年8月11日,該辦事處升為公使館。1941年12月羅美斷交。1946年2月羅美恢復公使及外交關係。1964年6月1日羅美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3]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同蘇聯的關係

羅馬尼亞與俄羅斯帝國於1878年9月建立公使級外交關係。1918年兩國斷交,1934年6月9日,兩國恢復外交關係。1941年6月22日,兩國再次斷交。1945年8月6日,雙方建立公使級外交關係,同年8月24日,兩國外交關係升格為大使級。 [3]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教育

羅馬尼亞共產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教育事業,近十多年來,羅共中央曾多次召開會議,研究發展和改進教育的問題,並兩次修訂教育法,使教育日益適應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教育經費也逐年增加。20世紀60年代普及了8年制義務教育,7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10年制義務教育。從1980年開始普及12年義務教育。大學生人數增長也很快,解放前每1萬人中只有大學生17人,至1980年每1萬人中已有大學生80多人。學生上學全部免費,中小學和技校還免費供應課本。1980年有各類學校共約3萬所,在校學生達570多萬人。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教育行政

羅馬尼亞教育部領導和管理高等院校和數理、文史以及師範等分科中學。工業、農林、經濟、衞生等分科中學和技校,由教育部和各業務部門雙重領導。教育部負責整個教育事業的組織、指導和監督工作。各業務部門及其所屬的廠礦企業負責配備專業教師和技師,裝備校辦工廠,實驗室和專用教室,負責學校的經費開支(由國家教育預算調撥,加上業務部門的部分補貼),提供實習場所,並負責分配畢業後不繼續升學的學生。1977年成立了最高教育委員會,負責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監督和指導有關教育部門的工作。委員會由教員、科技人員、中央機關和羣眾團體等單位的代表組成,並經總統批准。它的日常領導機構為執行局,主席為教育部部長。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學制

①學前教育。在幼兒園進行。幼兒園的主要任務是使3~6歲的兒童得到體質的協調發展,掌握一些準備進小學的必要知識,並培養良好的習慣和品質。
②初等教育。主要由8年制普通學校實施(招收6~14歲兒童少年),前4年為低年級,後4年為高年級。初等教育旨在使學生掌握科技和文化的基礎知識,以有助於他們的智力和體力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公民道德,培養學生勞動的興趣和實際本領,為他們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低年級(一至四年級)課程有:羅馬尼亞語言和文學、現代外語、數學、本國地理、本國曆史、環境知識(一年級)和自然常識(從二年級開始)、勞作、製圖、造型藝術初步知識、美術字寫法、音樂、體育。 高年級(五至八年級)課程有:羅馬尼亞語言和文學、第二外語、數學(算術、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和代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世界地理、歷史、公民、藝術教育、體育。在高年級還實行基本的生產技術訓練;為女生開設縫紉和家政課程。
③中等教育。全日制中學修業4年(15~18歲),分為兩級;第一級為九至十年級,是10年義務教育的一部分;第二級為十一至十二年級,通過考試錄取新生。夜中學在第二級進行,修業3年。中等教育旨在使青年掌握科學文化和專業知識,使他們具有就業或升學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進行政治、思想、道德的公民教育,把學生培養成為有廣泛文化知識的、有較高政治覺悟的人。第一、二級中學都進行一種共同的基礎教育,包括普通學科,如羅馬尼亞語言和文學、現代語言、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繪畫、音樂、體育;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技術學科,如技術製圖、材料工藝學、測量和調度技術等。
1973年,羅馬尼亞對中等教育結構進行了重大改革。把全部中學改為分科中學,分為九大類:工業佔72.3%、農林佔10.4%、經濟和行政管理佔3.4%、衞生佔1.6%、師範佔1.3%、數理佔7.4%、自然科學佔1.3%、文史佔1.7%、藝術佔0.6%。學生所學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是相同的,但根據不同專業,分別學習有關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生畢業後除一部分考入高等學校外,其餘按國家分配參加工作。
另設技校和工長學校,修業期限為1~1.5年。技校招收10年制學校畢業生,主要學習有關工農業等實際知識和技能。工長學校使學生了解現代工業技術和工藝,學習科學地組織生產。羅馬尼亞鼓勵廠礦辦學,進行職業培訓。
④高等教育。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有大學、學院等,修業期限為3~6年。有些系科辦函授教育和夜校,修業期限比全日制多 1年。羅馬尼亞要求高等學校培養多方面技能的專家,使他們能夠迅速地適應經濟、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方面的變革;高等學校的工作應與生產、設計和科研相結合,使高等學校直接參加國家經濟、科學和文化生活。
羅馬尼亞重視教師的培養和考核工作。根據《教育法》規定,幼兒園和 8年制學校低年級師資必須畢業於中學第一級或師範學校; 8年制學校高年級教師應畢業於師範學院或其他高等學校;中等學校教師應畢業於4年制以上的高等院校。教師分為4級:見習教師,正式教師,二級教師,一級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