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系(拼音:xì、jì),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系”字有“係”“繫”兩個繁體。“系”“係”“繫”三字的來源不同,其意義也有細微差別。“系”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字形像手持兩股或三股絲,意思是連接、聯繫,後引申為繼承、再引申為世系,又擴展為一切具有聯屬關係的事物組成的整體。“係”亦見於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認為像繩索套在人脖子上的樣子,本義應是捆綁,後來也引申為聯署、維繫之義。“繫”不見於甲骨文和金文,最早的字形是小篆體篆文,該字由表示攻擊的“毄(jī)”和表示繩索的“糸”組成,有攻擊將其捆綁之義,引申而有連續、繼續、關聯之義。還引申指打結,這個意義讀jì。 [3] 
“系”“係”“繫”這三個字的含義多有相通之處,古代常可通用。漢字簡化後“係”和“繫”併入了“系”。 [3-4] 
“系”和“係”是兩個不同的姓氏。 [10-11] 
中文名
拼    音
xì,jì
繁    體
係(維繫、關係)、繫(維繫、拘繫、繫鞋帶)
部    首
糸、丿 [6] 
五    筆
TXIU [1] 
倉    頡
HVIF [1] 
鄭    碼
MZVV [2] 
筆    順
撇、撇折、撇折、點、豎鈎、點、點
字    級
一級(0825) [2] 
平水韻
去聲·八霽 [5] 
總筆畫
6+1、1+6
四角碼
2090₃ [1] 
統一碼
7CFB [1] 
筆順編號
3554244
注音字母
ㄐㄧˋ,ㄒㄧˋ
造字法
系、係:會意字;繫:會意字、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上下或獨體結構
異體字
𢁴、𣫦、𦃟、𦂞、繋

文字源流

簡化漢字推行之前,“系”“係”“繫”是三個不同的字。
【甲組】“系”字形演變流程圖 【甲組】“系”字形演變流程圖 [28]
“系”字的甲骨文字形作甲組圖1-4,上部是手的形象。手形作“”(甲組圖2)字或“”(甲組圖1、3、4);下面部分是兩串或三串絲(“”)。商代已經用絲制線了。絲線用幾根絲合制而成,制線時,如果某根絲不夠長或者斷了,就要用手接續起來。甲骨文的“系”就表示把絲連接了起來,加符象事結構,本義是聯繫、接續。金文字形(甲組圖5、6)與甲骨文相同,只是字形顯得圓潤一些。戰國早期文字在金文基礎上將連着的幾串絲簡化成一束絲(甲組圖7),即“糸”字。後期字形則將手(爪)變成一“丿”(甲組圖8、9),小篆(甲組圖11)沿襲了這種字形,整個字形就成為“系”字。漢隸字形沿襲小篆進一步字形方塊化,就成為楷書的“系”字。 [4]  [26-27] 
聯結就意味着捆綁、捆紮。故系又有拴綁之義。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子嬰即繫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繫頸以組”即用絲帶把自己的頸子綁了起來。捆綁要用繩索、帶子,兩者相關,故系又代指(捆綁用的)帶子或繩索。要把絲線連接起來,就少不了用帶子。初創時的系字中部構件,就類似帶子。帶子的意義也是造字時的應有之義。
在人的血統關係中這種聯結、接續就表現為繼承、世系。發展至現代漢語,“系”也用來稱呼有聯屬關係其他事物,如:語系、中文系等等。 [3]  [4] 
【乙組】“係”字形演變流程圖 【乙組】“係”字形演變流程圖 [29]
“係”原是會意字。甲骨文作圖A,字形像用繩索拴着人的頸部,乃是人頸上套以繩索之狀,其本義當為對俘虜(或奴隸、罪犯)的縛系。這個字與“羌”的異體字(圖B)相似,不過後者特指縛系羌奴,“係”為泛指對“人”的縛系罷了。於省吾主編《甲骨文字釋林》説係字是“古代統治階級令其爪牙用繩索綁在俘虜或罪人的頸上牽之以行的一種很殘虐的做法。”金文未見“係”字。戰國文字作乙組圖1,人形與繩索形分離,人形變成“亻”字,右邊的繩索變成了“系”字,成為“亻”與“系”的合體字,即“係”字。小篆(乙組圖2)字形沿襲金文,並符號化。漢隸(圖3、4)字形沿襲秦篆並字形方塊化。
甲骨卜辭中,“係”有動、名兩用,作動詞指用繩索束縛他人;作名詞指被束縛的俘虜。典籍中“係”用其本義之例亦屢見,如《戰國策·楚策四》:“不知夫子發方受命乎宣王,係己以朱絲而見之也。”
由對人的束縛之義引申,“係”亦可用之於物。如《國語·吳語》:“係馬舌。”又可用之於抽象的事物,如《漢書·郊祀志下》:“……求之蕩蕩,如係風捕景,終不可得。”蘇軾《答謝民師書》:“求物之妙,如係風捕影。”喻其事之辦不到或不可得。或稱係念——思想猶如繩子係於某事某物或某人,今人書信中還常用到;由係念進一層則稱係仰,如楊修《答臨淄侯箋》雲:“不待數日,若彌年載,豈由愛顧之隆使係仰之情深邪?”這些“係”都是繩索縛頸的引申。由此再引申,“係”又有聯繫、關係等意思,則與“系”同。 [4]  [27] 
【丙組】“繫”字形演變流程圖 【丙組】“繫”字形演變流程圖 [30]
繫字出現較晚。甲骨文、金文均無此字。只有篆文才有此字。小篆字形作丙組圖1,上部是聲旁“(jī)”字,表音;下部為形旁“糸”字,表意。“繫”是上聲下形的形聲字。“糸”本義為絲,在這裏可以理解為為繩索,有捆綁之義。其實“毄”既表聲,又表義。“毄”的本義為攻擊。所以有些學者認為“繫”“擊()”都是從“毄”字派生出來。只是“繫”字突出“糸”字義在捆綁。“擊”字突出“手”,字義在敲打。從篆文字形來看,“繫”最初之義應該是捆綁、拴、繫結。後來又引申為牽涉、關聯、掛念。用作名詞也指捆綁東西用的帶子、繩索。
“系”“係”“繫”三字在字義上有諸多相通之處,古代常通用。所以現代漢字簡化時“係”和“繫”併入了“系”。這種簡化不會產生歧義,但若要從簡體轉換為繁體則應注意分別。 [4]  [3]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關聯;連接(多用於抽象事物)。
involve;
maintain;
relate to
漢·班固《幽通賦》:“系高頊之玄胄兮,氏中葉之炳靈。”
《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兩系邦國之民。”
《鶡冠子‧備知》:“是以鳥鵲之巢,可俯而窺也;麋鹿羣居,可從而系也。”
關係;維繫;聯繫
繼承。
carry on;continue
《後漢書·班固傳下》:“系唐統,接漢緒。”
金·王若虛《王氏先塋之碑》:“乃敍其大略,而系之以銘。”

拴;綁。

《禮記·禮器》:“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慎之至也。”
魯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繫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
《易‧坎卦》:“系用徽纆,置於叢棘,三歲不得。兇。”
繫馬;繫縛
懸掛。
hang
《荀子·勸學》:“(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

把人或東西捆住後往上提或向下送。

從窖裏把白薯繫上來。

掛念,牽掛。
miss
朱自清《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七板子’規模雖不及大船,但那淡藍色的欄杆,空敞的艙,也足系人情思。”
繫念;繫戀;心繫
拘押;監禁。
arrest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湯系夏台,文王囚羑里。”
葉聖陶《窮愁》:“案上金錢亦拘去,顧不繫之以械而載之以囊,則其優遇金錢也。”
《易‧隨卦》:“拘繫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
拘繫;繫囚;繫獄
擄掠。

《新唐書‧吳少陽傳》:“時許、汝居人皆竄伏榛莽間,剽系千餘里,關東大恐。”

表示判斷,相當於“是”。
be
《水滸傳》第三回:“捕捉打死鄭屠犯人魯達,即系經略府提轄。”
郁達夫《春風沉醉的晚上》二:“我從她自家的口裏聽得,知道她姓陳,名叫二妹……從小系在上海鄉下長大的。”

名詞
系統;有聯屬關係的事物組成的整體。
lineage;
line;
system;
family
漢·劉向《別錄》:“《世本》,古史官明於古事者之所記也,録黃帝已來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系諡名號,凡十五篇也。”
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中:“太宗閲醫方,見《明堂圖》五臟之系,鹹附於背。”
《周禮·春官·瞽蒙》:“世奠系。”鄭玄注:“謂帝系,諸侯卿大夫世本之屬是也。”
水系;派系;世系;直系親屬;
漢藏語系;印歐語系
系東西的帶子或繩子。
band;rope;cord
《後漢書·輿服志下》:“武冠,俗謂之大冠,環纓無蕤,以青係為緄,加雙鶡尾。”
《韓非子·外儲説左下》:“文王伐崇,至鳳凰虛,襪系解,因自結。”
漢·無名氏《陌上桑》:“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鈎。”

辭賦等文體末尾部分總結全文的言辭。

漢·張衡《思玄賦》:“系曰:天長地久歲不留,俟河之清秪懷憂。”舊注:“系,系也。言系一賦之前意也。”

高等學校按專業性質設置的教學行政單位。
department

中文系;數學系;歷史系
地質學名詞。年代地層單位的第三級,在界之上,統之下,跟地質年代的“紀”對應。
system

石炭系;侏羅系
《易》的《繫辭》的簡稱,是《易傳》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即《十翼》的兩篇。其內容主要是解釋爻卦,説明哲理。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説卦》、《文言》。”

(Xì)姓氏用字。



量詞
量詞。古代作印綬用的紡織品計量單位。

《續漢書·輿服志下》:“凡先合單紡為一系,四係為一扶,五扶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采淳為一圭。”

動詞
打結;扣上。
tie;fasten
《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戴上涼笠兒,穿着青紗衫子,繫了纏帶行履麻鞋。”
曹禺《日出》第一幕:“他彷彿剛穿好衣服,領釦還未繫好。”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7-8]  《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10-11] 

近義辨析

系—係—繫
“系”“係”“繫”三字在字義上有諸多相通之處,古代常通用,但也有細微差別。
“系”“係”“繫”字義對應關係簡圖 “系”“係”“繫”字義對應關係簡圖
首先,這三個字都有“懸掛”和“捆綁”的意思,在古代經常通用,懸掛義如曹植《輔臣論》:“羣言繫於口。”《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捆綁義,如《淮南子·本經訓》:“系絆其足以禁其動。”賈誼《吊屈原賦》:“使騏驥可得係而羈兮,豈雲異夫犬羊?”魏徵述懷》:“請纓繫南粵,憑軾下東藩。”尤其是“系”“繫”二字混用現象比較普遍,文獻記載中明確解釋:“系,繫也。”《後漢書·光武帝紀》:“系隆我漢。”李賢注:“系,猶繫也”。《釋名·釋衣服》:“系,繫也,相聯繫也。”《集韻·霽韻》與《玉篇·系部》均認為“系,亦作繫”。而段玉裁和桂馥研究《説文解字·系部》時均認為“系”與“係”是可以通用的。
除此之外,此三字還有單獨使用無法通用的字義。
“系”與其他二字的典型區別意義就是成系統體系,有上下順承銜接之義。“系”字,有聯屬、接續、維繫之義,後引申為繼承,再引申為世系。發展至現代漢語,名詞詞性還有表示“高等學校按學科所分的教學行政單位”,如:中文系,物理系,這個“系”只能作“系”。
“繫”的詞義相對廣泛一些,有兩個讀音,分別是xì和jì。讀作xì的時候,有“連續,繼續,關聯”之義,如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記事者以事繫日,以日繫月,以月繫時,以時繫年。”(繫,聯屬,依附)。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又聞理與亂,繫人不繫天。”(繫,涉及,關聯)。還有“拘束、拘禁、拘捕”之義,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劾灌夫罵坐不敬,繫居室。”(繫,拘囚)。賈誼《鵩鳥賦》:“愚士繫俗兮,窘若囚拘。”(繫,拘束)。
讀作jì的時候,在現代漢語中只有一個意思,就是打結,綁上帶子,如,系(繫)鞋帶。讀作jì時只作“繫”。值得一提的是,經傳多見此字,用在《易·繫辭》中,只能寫作“繫”。
“係”作為名詞,指的是帶子,如,樂府詩《陌上桑》:“青絲為籠係,掛職為籠鈎。”作為動詞,意思是維繫,關聯,如,《莊子·大宗師》:“況萬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乎。”表示判斷詞“是”(確認)的意思,只能用這個字,如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此係身前身後事。”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若係冤枉,刀過頭落,一腔熱血休滴在地下,都飛在白練上。”
需要注意,“繫”“係”都有關聯義,有時混用,二者有細微的區別,強調關係時用“係”,強調聯繫時則用“繫”。 [3]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二】【系部】胡計切(xì)
,繫也。從糸丿聲。凡系之屬皆從系。
𣫦,系或從毄、處
𦃟,籀文系,從爪絲。
【卷八】【人部】胡計切(jì)
係,絜束也。從人從系,系亦聲。
【卷十三】【糸部】古詣切(jì)
繫,繫𦃇也。一曰:惡絮。從糸毄聲。
〖註釋〗①系: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垂統於上而連屬於下,謂之系,猶聯綴也。經傳多以繫為之。”②繫:饒炯《説文部首訂》:“蓋以借字訓本篆。”③丿(yè)聲:徐鍇《説文解字系傳》:“丿音曳。”④從毄、處:蕭道管《重文管見》:“從處,止於其所也。”⑤繫𦃇(lì):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𦃇”下:“繫,疊韻連語。惡絮。”⑥一曰:王筠《説文解字句讀》:“原本蓋雲:‘繫𦃇,惡絮。’” [12] 

説文解字注

【卷十二】【系部】
系,縣也。縣,各本作“繫”,非其義,今正。𥄉部曰:“縣者,系也。”引申為凡總持之偁,故系與縣二篆為轉註。系者,垂統於上,而承於下也。系與係可通用,然經傳係多謂束縛,故係下曰:“絜束也。”其義不同系之義。引申為世系,《周禮·瞽朦》“世帝繫”、《小史》“奠繫世”,皆謂帝繫《世本》之屬,其字借繫為之,當作系。《大傳》“繫之以姓而弗別”,亦系之叚借。
從糸,糸,細絲也,縣物者不必麤也。
𠂆聲。𠂆,餘制切,抴也。虒字從之,系字亦從之,形聲中有會意也。胡計切,十六部。
系或從毄處。從處而𣪠聲也。𣪠亦在十六部。故古係縛字亦多叚𣪠為之。
𦃟,籀文系,從爪絲。此會意也。覆手曰爪,絲縣於掌中而下垂,是系之意也。 [14] 
【卷八】【人部】
係,絜束也。絜者,麻一端也。絜束者,圍而束之。《左傳》“係輿人”,又“以朱絲係玉二瑴”,束之義也。束之則縷與物相連,故凡相聯屬謂之係。《周易》“係遯”、“係丈夫”、“係小子”,《釋詁》曰:“係,繼也。”
從人,系聲。胡計切,十五部。按俗通用“繫”,許謂“繫𦃇”即牽離惡絮之名。考諸古經,若《周禮·司門》《校人》字皆作𣪠,《周易·𣪠辭》,據《釋文》本作𣪠。《漢書·景帝紀》亦用𣪠。蓋古假𣪠為係,後人盡改為繫耳。 [13] 
【卷十三】【糸部】
繫,繫𦃇也。一曰惡絮。一曰猶一名也。繫𦃇讀如溪黎,疊韻字,音轉為纖𦃇。纖,苦堅切。《廣韻》十二齊、一先皆曰“纖𦃇,惡絮”,是也。《釋名》曰:“煮繭曰莫。莫,幕也,貧者着衣可以幕絮也。或謂之牽離,煮熟爛牽引使離散如絮也。”按,此與煮繭絓頭不同物,編《太平御覽》者合而一之,誤矣。
從糸,𣪠聲。大徐古詣切,非也。此字之本音見《周易》釋文,雲“直作𣪠下糸者,音口奚反”。《集韻》“繫,牽兮切。”引《説文》“繫𦃇,今惡絮”。陸德明、丁度非不言之憭然也,而六朝以後舍系不用,而叚繫為系,遂使繫之本義薶藴終古。至鼎臣奉敕校定此書,亦徑雲古詣切,何淺率如是,尚自謂用《唐韻》,不知《唐韻》霽韻內之繫,非許書之繫𦃇也。十六部。 [15] 

廣韻

胡計切,去霽匣 ‖ 系聲賜部(xì)
系,緒也。又姓,楚有系益。
古詣切,去霽見 ‖ 系聲賜部(jì)
係,連繫。
古詣切,去霽見 ‖ 毄聲賜部(jì)
繫,縛系。又口奚、胡計二切。
【校釋】口奚切:齊韻苦奚切無“系”字。
胡計切,去霽匣 ‖ 毄聲賜部(xì)
繫,《易》之《繫辭》。 [16]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系;康熙筆畫:7;部外筆畫:1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胡計切,音繫。《説文》:系也。《博雅》:相連繫也。《前漢·敍傳》:系高頊之玄胄兮。注:應劭曰:連也。《後漢·張衡傳》:系曰。注:系,系也。《文選》注:言系賦之前意也。
又張衡《東京賦》:雖系以隤牆塡塹。注:系,繼也。
又左思《魏都賦》:本前修以作系。注:系者,胤也。
又《廣韻》:緒也。《增韻》:聯屬也。
又姓。《廣韻》:楚有系益。按《説文》系自為部,今併入。 [31] 
【子集中】【人部】係;康熙筆畫:9;部外筆畫:7
《集韻》《韻會》並同繫。《爾雅·釋詁》:系,繼也。疏:系者,繫屬之繼。《易·隨卦》:系小子,失丈夫。
又《左傳·僖二十五年》:秦人過析,隈入而係輿人,以圍商密。昏而傅焉。注:係,縛也。又《襄十八年》:獻子以朱絲係玉二瑴。
又與曳同。《莊子·山木篇》:正緳係履而見魏王。 [32] 
【未集中】【糸部】繫;康熙筆畫:19;部外筆畫:13
《廣韻》古詣切。《集韻》《韻會》《正韻》吉詣切,並音計。《説文》:繫,𦃇也。一曰惡絮。《玉篇》:約束也,留滯也。《類篇》:一曰維也。
又《集韻》牽奚切,音溪。義同。
又《廣韻》《集韻》《韻會》並胡計切,音系。《易·繫辭》疏:繫辭者,聖人繫屬此辭於卦爻之下。
又云繫辭者,取綱系之義也。《釋文》:繫,本系也,又續也。《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兩系邦國之民。注:繫,聯綴也。《幹祿字書》:繫通繫。《集韻》:系或作繫。《類篇》:或作𣪠。 [3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丿幺”窄、長,“小”寬、扁,第一筆平撇居上居中;上㇜(撇折)起筆豎中線,橫段在橫中線上側;下㇜(撇折)略大,點起筆於橫中線。“小”,居下居中;亅(豎鈎)的豎段在豎中線,右點和左點對稱打開。 [6]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ieɡ
王力系統
ɣ
ie
董同龢系統
ɣ
ieɡ
周法高系統
ɡ
李方桂系統
g
igh
董同龢系統
ieɡ
周法高系統
李方桂系統

khig
高本漢系統

k
ieɡ
王力系統
k
ie
董同龢系統
k
ieɡ
周法高系統
k
李方桂系統
k
igh
西漢



東漢





iad


iei


iad


ie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ɣ
iei
擬音/王力系統

ɣ
iei
擬音/董同龢系統

ɣ
iɛi
擬音/周法高系統

ɣ
iɛi
擬音/李方桂系統

ɣ
iei
擬音/陳新雄系統


ɣiei
擬音/王力系統

iei
擬音/董同龢系統

iɛi
擬音/周法高系統

iɛi
擬音/李方桂系統

kh
iei
擬音/陳新雄系統

iei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iei
擬音/王力系統

k
iei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iɛi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ɛi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iei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iei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20-2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繫、係
去聲
十二霽

開口呼
四等
全清
古詣切
kiɛi
系、繫
去聲
十二霽

開口呼
四等
全濁
胡計切
ɣiɛi
集韻

去聲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兮𦘗切
ɣjɪ

平聲

開口呼
四等
次清
牽奚切
kʰiɛi
繫、係

去聲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吉棄切
kjɪ
繫、係

去聲

開口呼
四等
全濁
胡計切
ɣiɛi
繫、係

去聲

開口呼
四等
全清
吉詣切
kiɛi
禮部韻略
系、係


去聲





胡計切



去聲





吉詣切

增韻
系、繫、係


去聲





胡計切

繫、係


去聲





吉詣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xi


去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k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江異切

系、繫、係


去聲
齊微





興計切

洪武正韻
繫、係

去聲
三霽


全清
吉詣切
ki
系、繫、係

去聲
三霽


全濁
胡記切
ɣi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二威偉畏






繫、係

陽去
第二威偉畏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7-22]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08-20]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6-28]
  • 3.    黨懷興,王輝主編.漢字基礎與常見使用問題辨析[M]: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9.01:205-207
  • 4.    殷傑編著.漢字春秋:生活風貌[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189-190
  • 5.    平水韻 八霽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6-28]
  • 6.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73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412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9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024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617;1407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1[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00
  • 1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6[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582;3686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837;1883;1107
  • 13.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280
  • 14.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128
  • 15.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184
  • 16.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72-373
  • 17.    系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29]
  • 18.    係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29]
  • 19.    繫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29]
  • 20.    繫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29]
  • 21.    系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29]
  • 22.    係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29]
  • 23.    係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29]
  • 24.    系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29]
  • 25.    繫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29]
  • 26.    徐建中著.漢字國學 漢字裏的國學常識[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16.11:163-165
  • 27.    陳煒湛著.古文字趣談[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09:155-158
  • 28.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27
  • 29.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18
  • 30.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50
  • 3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877
  • 3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28
  • 3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90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