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

鎖定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Corneliu Manescu;1916年2月8日,普洛耶什蒂—2000年6月26日,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共產主義政治活動家、軍事家、外交家。原羅共中央委員(1965—1980)、羅馬尼亞外交部長(1961—1972)、第22屆聯合國大會主席。著名的羅共“六君子”之一,1989年12月事變時為羅馬尼亞救國陣線領導人之一,1990—1992年為羅馬尼亞議會參議院外委會主席。
中文名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
外文名
Corneliu Manescu
國    籍
羅馬尼亞
民    族
羅馬尼亞人 [1] 
出生日期
1916年2月8日
逝世日期
2000年6月26日
畢業院校
布加勒斯特大學
馬克思列寧主義夜大學 [1] 
職    業
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將軍 [1] 
主要成就
平衡東西方外交政策的執行者
出生地
羅馬尼亞普拉霍瓦縣普洛耶什蒂
職    務
羅馬尼亞人民軍總政治部主任 [1] 
政    黨
羅馬尼亞共產黨 [1]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人物簡介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Corneliu Mănescu,1916年2月8日—2000年6月26日),羅馬尼亞無產階革命家、政治家、傑出的外交家、著名的國務活動家、軍事活動家、羅馬尼亞人民軍政治工作領導者。前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外交部長,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團結陣線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將。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人物傳記

青年時期
1916年2月8日生於羅馬尼亞普拉霍瓦縣首府普洛耶什蒂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早年在普洛耶什蒂讀完小學和中學。1936—1940年在布加勒斯特大學攻讀法律經濟學。1936年加入學生民主陣線(羅馬尼亞共產黨領導的外圍組織),積極投身共產主義學生運動,在大學時代,他為各種進步出版物撰寫和發表文章,同時作為一名記者,他對國際關係事務特別感興趣。1940年應徵入伍,被授予少尉軍銜,1941年8月—10月,隨羅馬尼亞第10師第23步兵團進駐敖德薩附近。參與了在德涅斯特地區的人口普查(1941~1943年)。1941年2月—1945年3月在中央統計研究所工作,這裏被認為是真正的“共產主義的搖籃”,許多共產黨人,如尼古拉·貝泰亞、安東尼·拉丘、米哈伊·列文特、斯特凡·波佩斯庫等都在這裏工作。 [1]  [4-5]  [2]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
將軍、外交部長
1944年8月23日羅馬尼亞全國解放後,科爾內留·曼內斯庫進入羅馬尼亞共產黨和國家機構擔任各種職務。1944年10月加入羅馬尼亞共產黨(1948—1965年稱羅馬尼亞工人黨)。1945年3月—1948年2月在羅共中央和伊爾福夫縣黨委軍事部工作。1948年2月任羅馬尼亞人民軍總政治部組織和訓練局局長,被授予中校軍銜。1950—1952年任羅馬尼亞陸軍中央軍事俱樂部主任。1952年10月2日晉升少將軍銜。1952—1953年任羅馬尼亞人民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53—1955年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武裝部隊部副部長兼總政治部主任,1955—1960年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席(軍方代表)。1959年晉升為中將。1960年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治部主任。1960年10月13日—1961年5月30日任駐匈牙利人民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在布達佩斯期間,他受喬治烏-德治的指示,密切關注匈牙利各類知識分子以及各主要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中國南斯拉夫的動向。 [1]  [4-5]  [6] 
1961年3月21日—1972年10月22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外交部長。1965年7月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共中央委員。1967年9月19日—1968年9月23日任第二十二屆聯合國大會主席。1969年4月7日—1972年10月23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在1969年8月羅共“十大”、1974年11月羅共“十一大”和1979年11月羅共“十二大”上均當選為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1970年當選為羅馬尼亞社會政治科學院院士。 [1]  [4-5]  [6]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
天才外交家
20世紀60年代起,科爾內留·曼內斯庫活躍於羅馬尼亞的外交戰線和國際舞台,為提高羅馬尼亞的國際地位,維護國家主權利益作出了重要貢獻。1961年率領羅馬尼亞代表團參加第十六屆聯合國大會會議及以後歷屆聯大,1962年率領羅馬尼亞代表團參加十八國裁軍委員會(今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的前身)和其他一系列國際會議。作為外交部長出訪過許多國家。 [2] 
在此期間,羅馬尼亞的外交政策發生重大變化,開始逐漸疏遠蘇聯,恢復同西方國家的經濟和政治關係。科爾內留·曼內斯庫是這一政策的主要執行者,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矚目的外交成就:羅馬尼亞承認聯邦德國(西德)並與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1967年);在蘇聯與中國之間,在以色列阿拉伯世界之間保持一個等距離的位置,最顯著的是羅馬尼亞在“六五戰爭”中的立場,當時,幾乎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都支持阿拉伯國家,迴避譴責以色列並認為它是一個“侵略者”,即把它定性為以色列人阿拉伯人的矛盾衝突的,就是羅馬尼亞;在捷克斯洛伐克危機(1968年)中所持立場贏得國際讚譽。 [4-5] 
西方與布加勒斯特的關係呈現良好勢頭,1967年6月23日,羅馬尼亞政府代表團應邀訪問美國,揚·格奧爾基·毛雷爾和科爾內留·曼內斯庫與美國國務卿迪安·臘斯克舉行雙邊會談,1967年6月26日,美國總統約翰遜在白宮盛情接待兩位羅馬尼亞客人。在白宮的首腦會晤,使科爾內留·曼內斯庫在競選聯合國大會主席獲得了最重要的支持力量。 [4] 
1967年9月19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科爾內留·曼內斯庫以122票贊成、5票棄權、1票(坦桑尼亞)反對,高票當選為第22屆聯合國大會主席,這是第一次由社會主義國家的代表擔任這一職務。在為期一年的聯大主席任內,曼內斯庫獲得了足夠的權力來協調該組織的活動,以保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和維護國家間的經濟社會合作,以及在國際上引起世人對人權並沒有得到聯合國公約簽署國的尊重的關注。 [4] 
越南戰爭期間,羅馬尼亞承擔了河內與華盛頓之間談判的溝通橋樑的作用,在這些年的談判中,曼內斯庫負責與美國國務卿臘斯克會晤,而羅馬尼亞其他黨政領導人埃米爾·波德納拉希揚·格奧爾基·毛雷爾保羅·尼古列斯庫-米齊爾等人則負責與越南及其主要支持者中國舉行會談。一切都將在未來幾年(1967至1970年)取得成功,曼內斯庫和他的同事們促成了美國暫停對北越的轟炸。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在捷克斯洛伐克危機(布拉格之春)中,如何應對蘇聯干涉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科爾內留·曼內斯庫作為聯大主席所面臨的巨大的挑戰。這種情況隨着杜布切克被釋放和布加勒斯特發出羅馬尼亞不會參加干涉的信號得到緩解。 [4] 
1968年9月23日,科爾內留·曼內斯庫卸任聯合國大會主席職務,由危地馬拉外長埃米略·阿雷納萊斯·卡塔蘭接替。1968年10月11日至11月12日訪問拉丁美洲,加強與墨西哥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秘魯、智利烏拉圭等國的雙邊關係。早在1960年代初,曼內斯庫就訪問了拉美各國,展開與海外拉丁語系國家的外交接觸。1970年5月3日至26日,曼內斯庫訪問非洲,與加蓬、剛果、喀麥隆尼日利亞布隆迪、坦桑尼亞和馬達加斯加等黑非洲國家領導人進行會談。 [4] 
自1961年擔任羅馬尼亞外長伊始,就把喬治烏-德治提出的逐步減少和擺脱對蘇聯、華沙條約組織和經互會的依賴定位外交政策的政治指導思想,曼內斯庫試圖與許多西方國家和跨國公司締結協定。據統計,1960年至1965年期間,羅馬尼亞逐漸減少了對經互會國家的進口和出口,這有利於與西歐國家的貿易關係。羅馬尼亞與具有重要而強大的現代技術的聯邦德國法國英國比利時瑞士、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進行合作,通過談判從美國和瑞典獲得了長期貸款。 [4] 
在人權領域,1962—1964年,在聯合國和秘書長吳丹的壓力和曼內斯庫勸説下,喬治烏-德治開始釋放政治犯,這一決定的關鍵在聯合國秘書長吳丹於1963年5月4日至8日訪問羅馬尼亞期間,科爾內留·曼內斯庫從中做了大量中介疏導工作。而與吳丹的友好關係也被視為曼內斯庫後來競選第22屆聯大主席的有利因素。隨着喬治烏-德治去世,使他失去了政治上的靠山,並且與新總書記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在一些政策上意見相左。 [4] 
並非職業外交官出身,沒有經過任何專門外交培訓的曼內斯庫展現了他的傑出、文雅和得體的外交天賦,堪稱一位天才外交官。但是,只有齊奧塞斯庫才是羅馬尼亞在國際上的象徵,齊奧塞斯庫將羅馬尼亞在外交領域取得的成績歸功於他個人,他不能容忍別人分享這一榮譽,從而影響到對他的個人崇拜 [4] 
1972年10月,科爾內留·曼內斯庫被解除外交部長職務。1972年10月23日—1977年3月15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團結陣線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77年3月15日—1982年4月9日任駐法國特命全權大使,1979年4月2日—1982年4月9日兼任常駐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代表。1980年被解除羅共中央委員職務,1982年退休。 [1]  [4]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是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第五、六、七屆大國民議會代表。1965年3月7日—1969年3月2日當選為普洛耶什蒂州伯伊科伊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69年3月2日—1975年3月9日當選為普拉霍瓦縣坎皮納第14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75年3月9日—1980年3月9日當選為登博維察縣莫雷尼第3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73—1977年任大國民議會各國議會聯盟羅馬尼亞議員團主席,1973—1975年任各國議會聯盟執行委員會委員,1974年任各國議會聯盟大會春季會議主席。1975年3月17日—1977年3月15日任大國民議會外交政策和國際經濟合作委員會主席。 [1]  [6] 
榮譽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曾榮獲“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之星”二級勳章(1964年)、一級勞動勳章(1966年)等多枚功勳獎章。 [1]  [6]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羅共六君子

1989年3月,科爾內留·曼內斯庫與康斯坦丁·珀爾伏列斯庫格奧爾基·阿波斯托爾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西爾維烏·布魯坎、格雷戈裏·揚·勒強努六位退休的前黨政高級領導幹部聯名上書黨中央,公開批評齊奧塞斯庫的對內對外政策,公開信指出,農村規範化、限制公民言論和通信自由、嚴禁羣眾同外國人接觸,是違反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和赫爾辛基最後文件的;耗費巨資修建行政中心,預算不透明;作為維護社會主義秩序,反對“剝削階級”的專政工具被用來恐嚇、壓制誠實的黨員和知識分子;錯誤的農業政策導致大量飢餓人口,大批公民外逃;羅馬尼亞的國際聲譽崩潰。他們要求改變現狀,切實實行政治經濟改革,扭轉黨和國家的頹勢。公開信由黨內大理論家布魯坎執筆,曼內斯庫則在羅共元老派中進行秘密串聯,最終有六人在公開信上署名,而最有影響力的揚·格奧爾基·毛雷爾伊利耶·維爾德茨揚·伊利埃斯庫列昂廷·拉烏圖亞諾什·法澤卡什等人則懾於齊奧塞斯庫的權勢而保持了“沉默”。
老同志們致黨中央的公開信經由秘密渠道在境外通過西方各大媒體公開報道,在國內外激起軒然大波。1989年3月13日,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會議討論了羅共六君子的公開信,會議在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埃列娜·齊奧塞斯庫的操縱下一致通過決議,將公開信定性為“反黨反革命事件”,將這六位元老打成“叛徒”,會議還決定禁止羅馬尼亞公民與外國人的接觸。在此之後,羅共六君子被軟禁並受到內務安全機構的審訊。 [4]  [7-8] 
晚年的科爾內留·曼內斯庫 晚年的科爾內留·曼內斯庫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1989年劇變

1989年12月22日,羅馬尼亞政局發生劇變,齊奧塞斯庫政權被推翻,揚·伊利埃斯庫領導的羅馬尼亞救國陣線接管國家權力,科爾內留·曼內斯庫參加了救國陣線委員會。1990年2月13日當選為全國聯盟臨時委員會(臨時立法機構)執行局委員。1990年5月20日作為救國陣線候選人蔘加羅馬尼亞第一屆多黨制立法選舉,在普拉霍瓦第30選區當選為羅馬尼亞參議員,1990年6月18日—1992年10月16日任羅馬尼亞參議院外交政策委員會主席。1992年10月16日第一屆羅馬尼亞議會任期屆滿後退休。 [3-5]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1950年與丹娜·多佈雷斯庫結婚,他們有一個女兒。 [2] 
2000年6月26日,科爾內留·曼內斯庫因白血病在布加勒斯特的一家醫院中逝世,享年84歲。 [1]  [4]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在1989年12月劇變中 科爾內留·曼內斯庫在1989年12月劇變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