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秋鶯

鎖定
《秋鶯》是五代十國南唐後主李煜創作的一首詠物詩。此詩寫一隻黃鶯在深秋時節還未南飛避寒,勸其不要在此處留戀,應當儘快南歸,表現出李煜對殘酷的政治鬥爭的懼怕和對自己處境的擔優。全詩託物言志,純用“賦體”,不事雕琢,以簡馭繁,以明白曉暢的詩句表現了生活的苦楚,讓人產生無限的同情悲憫,教人神思黯然。
作品名稱
秋鶯
作    者
李煜
創作年代
五代宋初
作品出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題    材
詠物詩

秋鶯作品原文

秋鶯
殘鶯何事不知秋,橫過幽林尚獨遊。
老舌百般傾耳聽, 深黃一點入煙流。
棲遲背世同悲魯,瀏亮如笙碎在緱
莫更留連好歸去,露華淒冷蓼花愁 [1] 

秋鶯註釋譯文

秋鶯詞句註釋

⑴殘鶯:本指晚春的鶯啼,這裏乃後主自比。唐司空曙《殘鶯百囀歌同王員外耿拾遺吉中孚李端遊慈恩各賦一物》曰:“殘鶯一何怨,百囀相尋續……歌殘鶯,歌殘鶯,悠然萬感生。”何事:嗔怪自詰的聲口,悔恨自家為何不識時務。然欲致這層妙悟,必先明作者殘鶯自況,託物言志的寫法,則“秋”字也非閒文,讀詩不可不察。
⑵老舌百般:猶“老舌百囀”。聽(tìng):出句煞尾字,去聲,仄。《平水韻》屬“二十五徑”。
⑶棲遲:遊息,隱遁。《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朱熹《詩集傳》:“棲遲,遊息也。”背世:與世俗主流相左。三國魏曹植 《七啓》:“予聞君子不遯俗而遺名,智士不背世而滅勳。”悲魯:指亡國之痛。《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哀公十四年春,獲異獸於野,孔子視之曰:“麟也。”因悲傷地嘆息:“吾道窮矣。”以為魯國將亡,於是作《春秋》以記魯國曆史,上起隱公元年,下訖哀公十四年,總計十二公242年間的大事。
⑷“瀏亮”一句:用王子晉故事抒寫出世之想。《後漢書》卷八二注引劉向《列仙傳》:“王子喬,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風鳴。遊伊溶間,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餘年後,來於山上,告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緱氏山頭。果乘白鶴駐山,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而去。”瀏亮,樂聲清脆明朗,西晉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李善注:“瀏亮,清明之稱。”碎,唐李賀李憑箜篌引》:“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宋歐陽修《臨江仙》:“池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宋黃庭堅《和仲謀夜中有感》:“紙窗驚吹玉蹀躞,竹砌碎撼金琅璫。”“碎”字用得極為響亮,極為驚心,又極為哽咽,飽含詩人難以言表的痛楚。緱(gōu):即緱氏山,在河南偃師。
⑸留連:留戀不止,依戀不捨。三國魏曹丕燕歌行二首》之二:“飛鳥晨鳴聲可憐,留連顧懷不自存。”唐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⑹露華:露水,露珠。唐李白清平調詞三首》(其一):“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蓼花:蓼是生長在水邊的草本植物,花淡紅色或白色,葉味辛香,古人用來作調味品,也可以入藥。 [2]  [3] 

秋鶯白話譯文

黃鶯啊黃鶯,你怎麼還不知道現在已經是寒秋時節了,為什麼還在這深暗的樹林裏獨自翱翔呢?
側着耳朵仔細聆聽老鶯的鳴叫聲,但始終聽不明白它在鳴叫着什麼,看着它飛向空中,漸漸變成深黃色的一點,不見了蹤影。
我和這老鶯一樣,與這世事相背,遲鈍笨拙,雖然鳴聲依舊,但是已經不連貫了,破碎不堪。
黃鶯啊,你莫要留戀深暗的樹林,趕快歸南避寒去吧,樹林裏有什麼好處呢?露水蓼花,讓人心生淒冷,心裏發愁。 [3] 

秋鶯創作背景

這首詩從內容上看,應當是李璟原冊立的太子李弘冀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毒殺了自己的叔父,李煜為了免除太子對自己的懷疑,而決定隱居時所作。 [3] 

秋鶯作品鑑賞

秋鶯整體賞析

黃鶯在春天啼叫,鳴聲清亮婉轉,悦耳動聽,如自言,如對語,喚起人的遐想,送之巧名為“百舌”,視為春天的象徵,是詩詞文賦中常見的歌詠對象。李煜的大臣韓熙載就有奉令之作《御製遊春長句》曰:“黃鶯歷歷啼紅樹,紫燕關關語畫梁。”但是,李煜這首詩,不取詩人習常之路,掉轉而去詠歎秋天的黃鶯,立意不同,情思不同。秋來氣象肅殺,草木凋零,黃鶯已過歌唱的生命而面臨着嚴冬的枯索,結合李煜的處境,病體衰微的狀況,都會使人想到,這首詩名為詠鶯,實為自詠。
此詩一開篇便點出歌詠的對象黃鶯,卻稱其為“殘鶯”,用詞深刻。這是一隻由春歷夏而入秋的黃鶯,歌唱過春天的繁花,棲身過夏日的濃陰,如今秋已至,冬將臨,竟然還在林間獨自飛。所謂“殘”,是説這隻黃鶯年齡已老,體力已衰,是説這隻黃鶯躲過天災人禍的劫難而存留到今天,還是説這隻黃鶯的夥伴都已不在而只剩下獨自的生活。詩人不言,讀者自可體會。看這黃鶯在林間孤獨地穿飛,詩人心中湧起無限的憐惜:“殘鶯何事不知秋,橫過幽林尚獨遊。”寫林而用“幽”,強調林間的昏暗幽深,吉凶不明,黃鶯的前途難説。“獨遊”二字更見出幽暗中獨自穿飛的孤苦。於是嘆其“不知秋”:不知秋天已至,冬天在即,前面的命運會更加嚴酷,依然在這林間飛來飛去,究竟還在尋覓着什麼。寫鳥寫林都折射出詩人的生活。
次聯以“傾耳聽”“入煙流”寫詩人對這隻黃鶯的關注,承接上聯的憐惜與感嘆。鶯既“殘”,經歷多,自然是“老舌”。而“老舌百般”叫不休,到底在説些什麼:感傷時光的流逝,哀嘆生的不永,訴説經歷的悲歡,講述獨遊的寂寞。詩人多麼想明白黃鶯的啼叫,於是傾耳凝聽,追隨着它的聲音,然而黃鶯卻漸漸飛向遠方,注視之中,“深黃一點入煙流”,消失在天邊的薄雲霧薯裏,留下佇立的詩人,身影單薄。這時,詢問帶出的感慨便噴湧而出,詩由前二聯的敍説而轉入後兩聯的議論抒情。
第三聯連用兩個典故,借對鶯啼的猜想解釋來抒寫自己的懷抱。“棲遲背世”説人與鶯的生存狀態,同樣地孤獨,同樣地艱難鶯是失羣無伴而“獨遊”,人是國亡家破而素居,因此而同有“悲魯”的哀痛,其痛之深,就像孔子當年對魯國的悲哀。“在緱”用王子晉的故事,不僅貼切,也意味深長。王子晉善吹笙,與鶯啼相關;王子晉是西周大子,身份則與詩人相關。而王子晉放棄王位,修道成仙,當其化身白鶴,顯身緱氏山頭而與家人作別之時,則仍有未曾放下的情感。詩人用“碎”來形容那“瀏亮如笙”的音聲,強調這音聲乃是訣別之音,多少淒涼感傷在其中,聽來心碎。而這心碎之聲,既是故事中王子晉的樂聲,又是此刻那黃鶯的啼聲,更是詩人自己的心聲。
末聯二句,借鶯而勸導自己,這樣的生活沒什麼值得留戀的。過去已經令人心悲神喪,而將來會更加淒涼:“露華淒冷蓼花愁。”不説將來如何,只説這眼前,露珠雖美,卻是凝霜之前的最後一現,蓼花正開,卻是冬日將至的最後的美麗。一切的美好,或者已經逝去,或者將要逝去,經歷劫難的黃鶯已入“煙流”,自己對這人世已沒有什麼眷戀。但是這種生命的絕望並沒有直接説出,只用“露華蓼花”的秋景作描繪,點出“淒冷”與“愁”,讓讀者去細細體會。
這首詩就標題而言,是一首詠物詩,但卻打破了傳統的詠物詩不可直道其物的寫法。李煜不僅在詩中明白地點出“鶯”字,而且,還用“殘”“老”“獨”來形容黃鶯,刻意描繪秋鶯的淒涼狀態,全不理睬傳統詠物詩的忌諱。他的這首詩,可以説開詠物詩的又一路數,將黃鶯作為自己的化身,通過感慨黃鶯在秋天的最後穿飛來抒寫自己的命運哀傷。這種抒情方式仍然是委婉的,含蓄的,但不是借物抒情,而是構成了象徵,帶着一種寓言的意味,有如《詩經》中的《豳風·鴟鴞》。 [2] 

秋鶯名家點評

《邯鋼報》原副編審遲雙明:這是一篇詠物抒懷的佳作。全詩有三個明顯的特點:首先是喻義十分明確,表面上寫殘鶯,實際上暗指自己,將寒秋殘鶯的處境和自己在政治上危險的處境結合得不留痕跡,十分貼切。其次,將秋鶯與春鶯的區別展現了出來。春鶯是在春花爛漫、草長鶯飛時節,充滿了生命力;而秋鶯則是“橫過幽林尚獨遊”“老舌”“棲遲背世”“瀏亮如笙碎在喉”,充滿了暮氣和憂傷。最後是結尾句結得妙。“露華淒冷蓼花愁”,藉助寒秋時節一個具體的物象來表現抽象的愁情和無限的惆悵,無限韻味盡在不言中。(《李煜詞全鑑》) [3] 

秋鶯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南唐末代君主。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李璟第六子。國破降宋。後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卓絕非凡。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被譽為“千古詞帝”,對後世影響亦大。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現存詞可確定者三十八首,存詩十六首。 [4]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6
  • 2.    蔣方 編選.李璟李煜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04-107
  • 3.    東籬子.李煜詞全鑑.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90-93
  • 4.    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2464-2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