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真(拼音:zhē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2]  ,構型和本義暫不明,基本義是本質、本性,引申為真實,又指明確清楚。“真”用作副詞時,表示實在、的確。“真”也指真書,即楷書。道家稱存養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為真人。“真”也指人或事物的原樣、本樣。
(基本信息主要參考資料:《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zhēn
部    首
十(傳統歸目部)
五    筆
FHWU
倉    頡
JBMC
鄭    碼
EDLO
字    級
一級(編號:1832) [1] 
平水韻
上平聲第十一·真 [5] 
筆畫數
2+8,5+5
異體字
眞、𡙊、𠤛
造字法
會意字(存疑)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771F
四角碼
4080₁
注音字母
ㄓㄣ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真”的構型和本義尚無定論。許慎《説文解字》認為上部是一個人,中間是“目”字,表示眼睛,下面的“一”字和“八”合併表示仙人登天乘坐的器具。合起來表示一個得道昇天的人。不過多數學者不認同許慎的解説,認為他是從小篆字形望文生義的。 [6] 
有一種説法認為“真”是由“”衍化而來的。“貞”“真”古本同音,於是借了金文(圖1,“季真鬲”)的“貞”作為“真”。這個“季真鬲”的金文,和“貞”字的金文,完全一樣。金文上面是“卜”字,下面是“鼎”字。“鼎”字是炊具,代表火。用火烤龜甲占卜兇吉,以示真偽。 [7]  或以為金文上部是“匕”字,會人持匕取食美味之意。 [8] 
也有人認為“真”初文(圖1)下部是“貝”和“丁”,上部是顛越之“顛”的表意字,後“貝”下“丁”漸訛為“丌”,“貝”“丌”又漸訛為“鼎”。下從“貝”“丁”,上從顛越之“顛”的表意字,後“貝”下“丁”漸訛為“丌”,“貝” “丌”又漸訛為“鼎”。 [2] 
到了春秋時代,字的形體已開始訛變為圖4的形體。小篆(圖6)上部明顯變為“匕”字形,把鼎身訛變為“目”,鼎腳也全走樣了。在這訛變的基礎上,又進一步變為圖7、8的漢隸和楷書。隸變的字形本寫作“眞”,上部是匕,中間是目,第八筆是豎折。俗體作“真”,上部是十,第八筆是橫。如今規範化用“真”這一字形。 [9] 
“真”的基本義是本質、本性,引申為真實。真實的事物都是實實在在的。因此引申為實在、的確,具有加強肯定的作用,如:真不簡單、真有意思,我真過意不去。這些“真”字使要表達的語氣更為肯定,所以“天氣真好”比“天氣好"在表達程度上,顯得更強烈、更肯定。
清楚、明白也是一種“真”,就是“真切”,如:“看得真”,是看得清楚,看得真切;“聽不真”則是聽不清楚。 [20]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hēn
名詞
〈文言〉未經人為的東西。指本原、本性等。

莊子·秋水》:“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漢書·楊王孫傳》:“欲裸葬,以反吾真。”
道家探究與追求的自然之道。


悟真;修真
道家稱“修仙得道”或“成仙”的人。

魏野《尋隱者不遇》詩:“尋真誤入蓬萊島,香風不動松花老。”
洪昇《長生殿·重圓》:“羣真既集,桂宴宜張。”
真人
〈文言〉身。
body
《莊子·山木》:“見利而忘其真。”
《淮南子·本經訓》:“神明藏於無形,精神反於至真。”

人的肖像;事物的本樣。
portrait
範攄《云溪友議》捲上:“楚材得妻真及詩範。”
寫真;傳真;失真
古代試職期滿後授予的正職。

《漢書·張敞傳》:“守太原太守,滿歲為真。”

真書,漢字楷書的別稱。

南史·王彬傳》:“三真六草,為天下寶。”
孫過庭《書譜》:“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

(Zhēn)古州名。

《新唐書·地理志六》:“廣德元年設吐蕃,其後松、…真、…等為行州。”

(Zhēn)姓氏用字。



形容詞
符合客觀事實的(跟“假”“偽”相對)。
real;true
genuine
老子》:“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蒲松齡《聊齋志異·小翠》:“其儀採服從與女偽裝無少殊別,王給諫亦誤為真。”
真實;真事;真話;真賬;真心誠意;千真萬確
〈文言〉精誠;誠心實意。
sincerlly
《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
《文子·精誠》:“夫抱真效誠者,感動天地,神逾方外。”

〈文言〉正(與“副”“邪”相對)。
right
《漢書·河間獻王德傳》:“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
《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
真書
清楚;真切。
clearly;
unmistakabl
魯迅《朝花夕拾·瑣記》:“也許是礦路學堂,已經有些記不真。”
真切
副詞
表示對情況或事物的確認(兼表感嘆情態)。
really;
truly;
indeed
荀子·非十二子》:“此真先君子之言也。”
巴金《寒夜》三十:“夜真冷啊!”


以上參考資料: [10-12]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八】【𠤎部】側鄰切(zhēn)
,仙人變形而登天也。從𠤎,從目,從𠃊;𠃊音隱;八,所乘載也
𠤛,古文真。
【註釋】①真:徐灝《説文段注箋》:“真者,猶不過為淳一不雜之偁。”“自《莊》、《列》始有真人之名,始有長生不死而登雲天之説。”②“從𠤎(huà)”句:徐鍇《説文解字系傳》:“𠤎者,化也。”“𠃊,隱也。”按:目表示仙人。匕、目、𠃊(yǐn)、八,表示仙人變化,乘風雲昇天隱去之意。乘載:同義連用。載:乘坐。 [13] 

説文解字注

仙人變形而登天也。
注:此真之本義也。經典但言誠實,無言真實者。諸子百家乃有真字耳,然其字古矣。古文作𠤛,非倉頡以前已有真人乎。引伸為真誠,凡稹、鎮、瞋、謓、、填、窴、闐、嗔、滇、鬒、瑱、?、慎字皆以真為聲,多取充實之意。其顛、槙字以頂為義者,亦充實上𦫵(升)之意也。慎字今訓謹,古則訓誠。《小雅》慎爾優遊,予慎無罪傳皆雲:誠也。又慎爾言也,《大雅》考慎其相箋皆雲:誠也。慎訓誠者,其字從真。人必誠而後敬,不誠未有能敬者也。敬者慎之弟二義,誠者慎之弟一義。學者沿其流而不溯其原矣,故若《詩傳》,箋所説諸慎字,謂即真之假借字可也。
從匕目𠃊。
注:變形故從匕目。獨言目者,道書雲養生之道,耳目為先,耳目為尋真之梯級。韋昭雲:偓佺方眼。𠃊,匿也,讀若隱。仙人能隱形也。
﹝⿰丨丨﹞
注:謂篆體之下也。
所㠯(以)乗(乘)載之。
注:﹝⿰丨丨﹞者,﹝⿱一八﹞之省,下基也。抱朴子曰:乘蹻可以周流天下。蹻道有三:一曰龍蹻,二曰氣蹻,三曰鹿盧蹻。蹻去喬切,真從四字會意。側鄰切。十二部。
古文真。
注:汗簡作𠤛。 [14] 

廣韻

職鄰切,平真章 ‖真聲真1部(zhēn)
眞,真偽也。又姓,《風俗通》雲:“漢有太尉長史真祐。”俗作真。職鄰切。十六。
【校釋】職鄰切,原作“側鄰切”,“側”為莊母字,與本小韻語音地位不符,卷首韻目作“職鄰切”,《切三》及《王三》亦作“職鄰切”,今據改。 [15] 

康熙字典

【午集中】【目部】 眞
古文:𡙊
(zhēn)《唐韻》側鄰切。《集韻》《韻會》《正韻》之人切,竝軫平聲。《説文》:仙人變形而登天也。司馬子《坐忘樞翼篇》:鍊形為氣,名曰眞人。
又《玉篇》:不虛假也。《韻會》:實也。偽之反也。《正韻》:神也,淳也,精也,正也。《莊子·漁父篇》:眞者,精誠之至也。《前漢·宣帝詔》:使眞偽毋相亂。《後漢·馬援傳》:帝王自有眞也。
又《南齊書·顧歡傳》:佛號正眞,眞會無生。天隱子《神解篇》:本一性而言,謂之眞如。
又《舊唐書·明皇紀》:莊子、文子、列子、庚桑子所著書,改為眞經。
又天曰眞宰。《莊子·齊物論》:若有眞宰,而特不得朕。
又天眞,天乙,始生之眞元也。《黃帝素問》:有上古天眞論。
又畫像曰寫眞。張君房《麗情集》:蒲女崔徽寫眞,寄裴敬中。
又星名。《晉書·天文志》:京房《風角集·星章》:妖星,一曰眞若。歲星所生也。
又茶名。《博物志》:飲眞茶,令人少眠。任昉雲:眞,香茗,出巴東。
又香名。洪芻《香譜》:降眞香,生南海諸山。
又金名。《本草·釋名》:陶弘景曰:仙方名金為太眞。
又玉名。《抱朴子·仙藥篇》:玄眞者,玉之別名也。
又州名。漢廣陵地,宋置眞州。又四川化外,唐置眞州。
又姓。漢長史眞祐,宋學士眞德秀。又複姓。唐將軍眞郭待封。
又《南齊書·魏虜傳》:北魏呼官吏為眞,如直眞,烏矮眞之類。
又葉之然切,音旃。陸雲《陸常侍誄》:於惟君德,齊聖廣淵。羣彥景附,漸化濯眞。
《六書正譌》:人受氣以生,目最先,神之所聚,無非實也。故從目從匕。匕,化也。從兀,氣之狀也。會意。孫季昭曰:六經之中無眞字。𠤛,古文眞。
【午集中】【目部】 真
同眞。俗字。 [16]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真字書寫筆順 真字書寫筆順
【寫法】❶“十”窄“具”寬;“十”居上居中,豎起筆豎中線。❷“具”,框內第二橫在橫中線;長橫在橫中線下方,託上蓋下;撇、點分列豎中線左右。 [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7-18]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ȶ
i̯ĕn
先秦
王力系統
ȶ
ǐe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ȶ
je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t
jie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t
jin
西漢



東漢





jiən


ji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真諄臻

jie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真諄臻

jie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真諄臻欣

jien
隋唐
高本漢系統

i̯ĕn
隋唐
王力系統

ǐěn
隋唐
董同龢系統

jen
隋唐
周法高系統

iɪn
隋唐
李方桂系統

jĕ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9]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七真
莊(章)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側(職)鄰切
tɕjen
集韻
平聲
上平十七真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之人切
ʨien
中原音韻

陰平
真文

齊齒呼

全清

tʂiən
中州音韻


平聲
真文





遮人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八真


全清
之人切
tʃiən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八賓稟嬪畢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9]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ən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ẽ
21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əŋ
213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ʂẽ
21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ʂəŋ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ə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ə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ə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ən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sə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sən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sa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sə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iɛ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sən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tsən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tʃɐn
55/53
陰平

粵語
陽江
tʃɐn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in
55
陰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i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si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eiŋ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9]  、《漢語方音字彙》 [21]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0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23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49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8]
  • 5.    平水韻 十一真  .搜韻[引用日期2019-07-07]
  • 6.    李圃 編.古文字詁林 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0:442
  • 7.    顏煦之 編著.一字一世界YZ[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70
  • 8.    谷衍奎編.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01:1010
  • 9.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274-275
  • 10.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2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39
  • 1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1[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26-127
  •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52
  • 13.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14
  • 14.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525-1536
  • 15.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01
  • 1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761-762
  • 17.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12]
  • 18.    田其湜編.六體書法大字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07:1414
  • 19.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12]
  • 20.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4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31-32
  • 2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8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