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ēn]
汉语文字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贞(拼音:zhē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贞最早和“”是同一字,“鼎”在卜辞借用为贞卜的贞。后来在“鼎”的基础上加“卜”分化出“贞”。“贞”后来又假借为“坚贞”或“有操守”之意,如:坚贞不屈。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一指妇女不改嫁为“贞”,就是所谓“贞节”,也指下属对上级的忠诚或者大臣对帝王的忠贞,忠贞不二。 [2-3]
中文名
拼    音
zhēn
繁    体
部    首
⺊、贝
五    笔
HMU [4]
仓    颉
YBO [4]
郑    码
IDLO [4]
笔    顺
竖、横、竖、横折、撇、点
字    级
一级(编号:0412)
平水韵
下平声·八庚 [5]
总笔画
2+4;4+2(部首+部首外)
四角码
2180₂
统一码
8D1E [4]
注音字母
ㄓㄣ
造字法
形声字会意字
字形结构
上下结构
异体字
鼑、𠨀

文字源流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2]
“贞”府壳嚷最早与“鼎道甩辩”同字,作图1、2。“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具,也是一种礼器。甲骨文的“鼎煮船海达”就是对这一类器整拔物的描摹。甲骨文中鼎字大量地被借用作贞,其前辞的固定格式“某某卜某贞”、“某某卜贞”、“某某卜,在某贞”等都离不享希开贞。为了区别这一用法,后期甲骨文在“鼎”的基肯凳础上加上“卜”造了“鼑(贞)”字,如图3。《说文解字》:“贞,卜问也……一曰,鼎省声。”明显见《说文》所引京房说带出部分贞字正确的演化线索,弥足珍贵。“鼑(贞)”字最先见于商代,就是在鼎上加上形旁卜,此后西周甲骨微迁葛文、金文、春秋金文都接受了此种结构。战国时主流结构的最大变化是声旁鼎远离象形,简化,下部的构件由原来的“鼎”变成“贝”。“鼎”变为“贝”的大致流程为图A-图E。非主流变化也是在这种演变大势下进行的。鼎或作元妹润图F、图G、图H(鼎足近似为皿),或作图I,或成贝形(图11,复加金为形旁)。《说文》整理为从卜从贝,实际贝是由鼎省变而成,表示鼎声。楷书作繁体作图14,简化作贞。 [2] [6-7]
“贞”本义是占卜、卜问的意思。所以在甲骨文中把占卜的人称为贞人。在古人眼内,这些占卜的人都是品行端正的人,所以“贞”字又引申为言行一致,端正,如成语“坚贞不屈”。在封建社会里,把妇女死了丈夫而守节称为贞女,要为她树贞节坊。这里的“贞”就是品行端正,忠贞不屈。 [8]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zhēn
(旧读zhēng)
动词
卜问;占卜。
divine
《周礼‧春官‧天府》:“季冬,陈玉,以贞来岁之媺恶。”
贞卜
指遵守信约。
晋·陆机《演连珠》:“足于性者,天损不能入;贞于期者,时累不能淫。”
竹木等植物经寒不凋。
唐·储光羲《贻刘高士别》诗:“每言竹柏贞,尝轻朝士玩。”
匡正;整肃。
南朝宋·谢灵运《佛影铭》:“晓尔长梦,贞尔沈詖。”
指对赋税的减省。
清·韩菼《赠江南巡抚汤潜庵先生》诗:“有明战争,天降之祸,厥赋未贞,王道为颇。”
担当,承受。
《尚书‧洛诰》:“公既定宅,伻来,来视予卜,休,恒吉。我二人共贞。”
征收。
通志‧食货一》:“其司、冀、雍、华……等州,贞绵绢及丝,其馀郡县少桑蚕处,皆以麻布充。”
名词
《易》卦的内卦。即下三爻。
《尚书‧洪范》:“曰贞,曰悔。”
《左传‧僖公十五年》:“《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
旧时称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等的道德观念。
chaste
《管子‧五辅》:“为人夫者,敦懞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
明·徐霖《绣襦记‧逼娃逢迎》:“我这烟花中守不得贞,撇不得清。”
贞女;贞淑;贞烈
正轨,正道。
《尚书‧旅獒》:“不役耳目,百度惟贞。”
贞度;贞则
君长,首领。
《老子》:“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下下,最低的等级。
《尚书‧禹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
汉书‧地理志上》:“厥田中下,赋贞,作十有三年乃同。”
规定。
《墨子‧旗帜》:“五兵各有旗,节各有辨;法令各有贞。”
正楷,楷书。
宋·刘克庄《丞相忠定郑公行状》:“上遇群臣,于公特厚,每初度,必亲御翰墨,或圣制,或古作,贞草间出。”
形容词
忠于自己所信守的原则;坚定不变。
firm;
loyal;
faithful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信而见疑,贞而为戮。”
明·方孝孺《家人箴‧虑远》:“贫贱而不可无者,志节之贞也;富贵而不可有者,意气之盈也。”
忠贞;坚贞;贞节
诚信。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汉·扬雄《太玄‧交》:“冥交于神齐,不以其贞。”
端方正直。
honest;
upright;
right
《逸周书‧谥法》:“不隐无屈曰贞。”
唐·皎然《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放词正直曰贞,临危不变曰忠。”
坚固;坚致。
hard;firm
晋·傅玄《杖铭》:“杖正杖贞,身正心安,不安则倾,不贞则危,倾危之变,厥身以随。”
《韩诗外传》卷四:“夫习之于人,微而著,深而固,是畅于筋骨,贞于胶漆,是以君子务为学也。”
稳定;安定。
《易‧蛊卦》:“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晋·陆机《演连珠》:“牵乎动则静凝,系乎静则动贞。”
良善;美好。
汉·桓宽《盐铁论‧错币》:“故山泽无征,则君臣同利;刀币无禁,则奸贞并行。”
晋·陆机《挽歌诗》之一:“卜择考休贞,嘉命咸在兹。”
正(与偏斜相对)。
战国·屈原《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通“”。主干。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 [9]《现代汉语词典》 [10]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三】【卜部】陟盈切(zhēng,今读zhēn)
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一曰:鼎省声。京房所说。 [11]
【注释】①贽(zhì):初次拜见尊长时的礼物。这里泛指礼物。②京房:西汉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创始人,本姓李。京氏学宣扬“天人感应”。

说文解字注

“卜问也”注:《大卜》:“凡国大贞。”大郑云:“贞,问也。”国有大疑,问於蓍龟。后郑云:“贞之为问。问於正者。必先正之,乃从问焉,引易师贞丈人吉。”
“从卜贝”注:会意。
“贝”注:此字今补。
“㠯为贽”注:说从贝之意。
“一曰鼎省声。京房所说”注:一说是鼎省声,非贝字也。许说从贝,故鼎下曰“贞省声”。京说古文以贝为鼎,故云“从卜,鼎声”也。陟盈切,十一部。 [12]

广韵

陟盈切,平清端 ‖ 贞声耕部(zhēng,今读zhēn)
贞,正也。陟盈切。六。 [13]

康熙字典

【酉集中】【贝部】 贞;部外笔画:2
古文:𠨀
唐韵》陟盈切。《集韵》《韵会》知盈切,并音祯。《说文》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徐曰:《周礼》有大贞礼,谓卜人事也。
又《易·乾卦》:元亨利贞。疏:贞,正也。又《文言》:贞者,事之干也。《书·太甲》:一人元良,万邦以贞。疏:天子有大善,则天下得其正。
又《书·洪范》:曰贞,曰悔。传:内卦曰贞,外卦曰悔。
又《礼·檀弓》:故谓夫子贞惠文子。疏:谥法,外内用情曰贞。
又《释名》:贞,定也。精定不动惑也。
又木名。《本草》:女贞,木名。蘇颂曰:女贞,负霜葱翠,故贞女慕其名。一名冬青。 [14]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演示

“贞”字书写笔顺
“⺊”,首笔竖写在竖中线。“贝”,“ㄇ”顶部在横中线上方;竖撇从田字格中心起笔。 [3]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
编辑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十四清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陟盈切
ȶjɛŋ
集韵
平声
下平十四清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知盈切
ȶiæŋ
中原音韵
阴平
庚青
齐齿呼
全清
tʂiəŋ
中州音韵
平声
庚青
知声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八庚
全清
诸成切
tʃiəŋ
分韵撮要
阴平
第七英影应益
[15]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t
i̯ĕŋ
王力系统
t
ǐeŋ
董同龢系统
t
jeŋ
周法高系统
t
ieŋ
李方桂系统
t
rjing
西汉
东汉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北魏後期北齐
庚耕清青
jieŋ
齐梁陈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ȶ
i̯ɛŋ
拟音/王力系统
ȶ
ǐɛŋ
拟音/董同龢系统
ȶ
jɛŋ
拟音/周法高系统
ʈ
iæŋ
拟音/李方桂系统
jäng
拟音/陈新雄系统
ȶ
ǐɛŋ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tʂən
55
阴平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tʂəŋ
213
阴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tʂẽ
21
阴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tsən
55
阴平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tsən
44
阴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tʂən
212
阴平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tsən
21
阴平
晋语
太原
tsəŋ
11
平声
吴语
苏州
tsən
44
阴平
吴语
温州
tseŋ
44
阴平
湘语
长沙
tsən
33
阴平
湘语
双峰
tiɛn
55
阴平
赣语
南昌
tsən
42
阴平
客家话
梅县
tsən
44
阴平
粤语
广州
tʃɪŋ
55/53
阴平
粤语
阳江
tʃɪŋ
33
阴平
闽语(闽南语)
厦门
tsɪŋ
55
阴平
闽语(闽南语)
潮州
tseŋ
33
阴平
闽语(闽东语)
福州
tiŋ
44
阴平
闽语(闽北语)
建瓯
teiŋ
54
平声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6]、汉典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