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產業控制力

鎖定
產業控制力是指在開放條件下,本國資本對某產業的國際控制力,通過產業控制力的實現,從而決定產品的定價權,控制財富的流量,實現產業的生存安全;同時,通過產業控制力的實現,可以改變產業的進程和發展方向,實現產業的發展安全。
中文名
產業控制力
條    件
開放
性    質
名詞
領    域
經濟

產業控制力內容簡介

對於產業控制力的理解,
第一,我們不能只是停留在通常理解的控制權上,股權的控制只是表象,真正的控制力是對其產業核心技術、標準和品牌的控制。目前,我們往往只是重視外資與國內資本誰的股份大,而忽視了問題的實質。上海大眾51%絕對控股合資股權構架,成為中國汽車界股權構架的標準模式,但即使是改動桑塔納轎車的一個門把手也必須經德方同意。
第二,產業控制力是指在開放條件下,本國資本對相關產業世界範圍內市場的控制程度,不僅僅侷限於國內市場。一國對某一產業的控制力弱化,即表示該產業的安全邊界受到威脅。產業安全邊界是產業是否安全的警戒線,通過對產業安全邊界指標體系的考察來判斷產業是否具有控制力、是否安全。同時,通過產業安全邊界指標的實現,也是產業控制力的提升、產業安全維護的重要途徑。
一國產業的發展依賴於該國的競爭優勢發展戰略,根據本國競爭優勢和發展戰略,培養本國相關產業的競爭力,可以提升以品牌、標準和技術為核心的產業控制力。然而,一國經濟發展狀況、技術水平等因素決定本國具有的產業控制權及其實現程度,進而決定維護產業安全的目標。各國經濟發展狀況、技術水平和在世界經濟交往中的影響力具有顯著的層次性,因而決定了產業控制力的層次性。通過對產業控制力層次性的梳理,有助於後發國家確立產業發展的長遠目標和階段性訴求,以增進產業安全

產業控制力實現層次

隨着經濟全球化的不斷髮展,各國經濟互補的同時,彼此的競爭和影響也不斷增強。各國的生產廠商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交易成本,不斷謀求在世界範圍內進行資源配置,由此形成了廣泛地理區域的,包括跨國公司獨資公司合資公司以及外部獨立供應商經銷商R&D聯盟和其他合作伙伴在內的全球一體化生產體系,其中旗艦企業和當地供應商構成主體。處於核心的網絡旗艦企業大多是發達國家的大型跨國公司,當地供應商中的高層級供應商主要承接旗艦企業與低層級供應商之間的中介活動,低層級供應商絕大多數位於低工資的製造區域。在這一分工格局中,以大型跨國公司為載體的發達國家處在價值鏈的兩端,控制着產品標準、設計、研發、銷售等高附加值環節,決定着財富的流向、產業的發展進程和發展方向,而發展中國家主要承擔低附加值的價值鏈環節和增值活動。但是,隨着以模塊化為特徵的“温特製”生產組織方式的大量應用,國際產業分工逐漸從垂直一體化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轉變,也給後發國家實現產業控制力提供了可能性。在全球生產網絡中,許多後發國家或者是以前在某些產業沒有話語權的國家的廠商通過專業化、規模化經營,其能力範圍包含了低端的加工、製造以及中高端的設計、開發以及物流等綜合服務,並進行全球經營、全球供應,能力得到了大大強化,甚至控制了某些模塊很大的市場份額,直接對主導廠商產生了逆向控制,在產業價值鏈佈局中處於更有利的位置。在當前這一國際分工格局中,有的產業仍處於垂直一體化分工,發達國家控制着“微笑曲線”的兩端,對產業有着絕對控制力。然而,有的產業受到“温特製”生產組織的影響,產業鏈(有時甚至是產品)被分解為許多模塊,許多以往在該產業處於劣勢的廠商通過參與某一模塊或環節的研發、生產,對該產業的某一環節、有時甚至是整個產業都有一定的控制力。即使是垂直一體化分工,由於發達國家專注於高附加值的環節,對於一些低附加值的環節實行轉移,其產業控制力有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弱化。因此,由於產業控制力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後發國家在維護產業控制力的過程中,可以遵循“對關鍵性產業中關鍵環節的控制權--對關鍵性產業的控制權--對大多數產業的控制權”的基本路徑,逐步實現對產業的控制力。其中,最高層次是對大多數產業的控制權,中間層次是對關鍵性產業的控制權,最低層次是對關鍵性產業中關鍵環節的控制權。
(一)層次一:大多數產業控制權的掌控
全球一體化網絡結構下,全球產業鏈中標準的巨大利益和作用凸現出來,成為各個國家乃至眾多企業矚目的焦點。先發國家掌握着主導技術,主導性技術產業通過標準競爭獲得的產業領先能力可能轉化為產業持久的“比較優勢”,影響到上、下游產業的競爭績效。美國就是典型的代表。美國作為當今公認的“超級大國”,掌握着先進的技術,通過制定標準操縱着“遊戲規則”,控制着產業鏈中的關鍵性環節和關鍵模塊,進而控制整個產業。農業方面,美國的穀物生產歷來在世界穀物的生產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約佔世界總產量的1/5左右。其中,有的穀物在世界總產量中的地位比重更高,例如玉米通常要佔世界玉米總產量的2/3左右。 2004/2005年度,美國的穀物出口佔世界穀物出口總量的36.0%。先進製造業方面,宇航防務、信息技術、生物製藥、汽車製造居全球之首。以美國的航空工業為例,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善的航空製造商體系,能開發和製造最為完善的產品體系,既包括價值上億美元的容納諸多高科技設備於一身的先進戰鬥機、遍及世界各地的大型民航客機、種類齊全的各種軍用特種飛機、各種軍民用直升機和大量的通用航空飛機等平台產品,又包括作為飛機心臟的高性能發動機、極大提高飛機性能的機載電子設備、各種先進機載武器等各類與平台產品配套的分系統,還有更多的集成於平台和分系統中的高科技先進零部件產品。在世界航空航天100 強中,美國公司的數量佔到一半,銷售額則佔到約2/3。在世界前10強中,美國公司佔到了7家。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服務產業,其當仁不讓為世界的經濟和金融中心;以硅谷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戴爾英特爾、HP、思科、甲骨文……不勝枚舉。在2007年全球競爭力指數排名中,美國位列第一。據美國《財富》雜誌公佈的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前10強企業中,美國公司佔5個席位;前50強企業中,美國公司佔據18個席位;前500強企業中,美國企業佔162 家,銷售總額和利潤額分別佔全球500強銷售總額的35.1%和38.5%。
(二)層次二:關鍵產業控制權的掌控
國際分工的日益強化的今天,發展中國家在產業分工中的主動性也逐漸增強。產業分工一方面取決於發達國家的產業及經濟的發展狀況,如產業運行的成本、國內相關資源的稀缺程度等;另一方面也受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及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如國內相關產業的技術水平、產業工人的技術素質以及經濟運行狀況等。如果發展中國家在某一產業或領域內具有一定的基礎或優勢,則可以藉此進入到相關產業國際分工體系之中,從而在某一產業具有控制力。以印度為例,近十多年來,以計算機軟件為主的信息技術業在印度以強勁的增長勢頭迅猛發展。據世界銀行的有關調查評估顯示,印度軟件出口的規模、質量和成本等綜合指數名列世界第一。美國最大的1000家公司當中,1/4的企業使用在印度開發的軟件。現在,在全球軟件開發市場中,印度佔據了16.7%的份額。在信息產業最為發達的美國,印度佔據其軟件銷售市場的份額高達60%以上。難怪比爾·蓋茨驚呼:未來的軟件超級大國不是美國,不是日本,也不是歐洲國家,而是印度。雖然印度相對於美國來講,在大多數產業的控制力上不具有優勢,而且在可預見的時間內也很難像美國那樣實現在大多數產業上的控制力,但是在信息技術產業,尤其是計算機軟件方面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三)層次三:關鍵產業中重要環節控制權的掌控
發達國家在實現產業升級的進程中,在積極爭取標準制定權、模塊設計師的同時,將一些產業鏈中層次低、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也為一些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機遇。發展中國家通過自身的比較優勢,對某些產業的關鍵環節實現了控制力。VISTA五國,不像印度那樣在一些關鍵產業領域具有控制力,更不像美國那樣在大多數產業中具有控制力,但是這些國家卻在關鍵產業的某些主要環節具有控制力。以越南為例,豐富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積極的外資引進態度、穩定的政治環境等優惠條件吸引鞋、服裝及計算機芯片的製造商。如製鞋方面,2005年越南製鞋行業實現了出口總值30.39億美元,增幅達15%。截至2005年底,越南已有800多條完整的生產線投入生產,現已具備製造各類成品鞋的能力,每年的產能達到5.7億雙左右。400多家從事製革、製鞋及鞋用材料的企業遍佈全國,僱員達100萬人。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從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到以印度為代表的“金磚四國”,再到以越南為代表的VISTA五國,各國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其表現出來的產業控制力也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後發國家應該立足自身發展實際,根據產業控制力具有層次性的特點,確立好本國產業發展的短期、中期、長期目標,依據本國經濟發展進程,從關鍵產業領域某些重要環節的控制力的實現,到關鍵產業的控制力的實現,最終實現大多數產業的控制力。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隨着以模塊化為特徵的“温特製”生產組織方式的大量應用,一國要想實現大多數產業的控制力十分困難,就連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也不斷感覺受到威脅,例如在IT產業美國逐漸感覺到印度的威脅。因此,一國產業控制力層次的實現,應該以關鍵產業的控制力的實現為重點。

產業控制力實現途徑

產業控制力的實現途徑――以Nokia為例
產業標準制定權、生產體制以及市場控制力是構成產業控制權的重要基礎,也是產業安全的邊界。本文將主要從這三個方面分析每一層次產業控制力的實現途徑。Nokia作為手機制造商,通過技術的不斷創新,加強向標準制定者和服務提供商的角色轉型,成為移動通信的全球“領跑者”,具有較強的市場控制能力。本文以Nokia為例,對其進行產業控制力的實現路徑進行考察,具有典型的意義。
(一)標準制定權:Nokia實現產業控制力的戰略選擇
20 世紀後半葉,國際生產領域微軟和英特爾為代表的“温特製”(Wintel)生產組織方式呈現出以模塊化為基礎,“以產品標準和商業遊戲規則為核心,整合、控制全球資源”的特點(黃衞平、朱文輝,2004)。標準背後的爭鬥隱涵着對經濟霸權的爭奪和國家利益的維護。市場與產品的競爭已非主要戰場,企業間的競爭自標準制定即已開始。沒有參與標準競爭的企業,只能徘徊於二、三流層面,聽憑他人攫取高額利潤。在“温特製”的生產組織方式下,圍繞着產品標準在全球有效配置資源,形成標準控制下的產品模塊生產與組合,標準制定者在完成產品價值鏈的全過程中,在與模塊生產者的分工中,最終完成以雙贏為基礎的控制。這一雙贏的控制在生產的總架構和全過程中,在產品的零部件模塊生產及控制產品的“軟件”的制定過程中貫徹始終。Nokia在產業標準制定權方面具有遠見的卓識,佔有絕對的優勢。目前,通過與高通合作,Nokia已經掌控了GSM、EDGE、CDMA、WCDMA、HSDPA、OFDM、WiMAX、LTE和其他各種技術標準,這充分顯示了Nokia在知識產權和市場中的領導地位。Nokia在2007年收購全球第一大數字地圖提供商Navteq,使得包括 Android和iPhone在內的眾多平台都將在導航業務上受到了Nokia的控制。另外,2008年7月份,Nokia收購其之前未擁有的 Symbian公司的所有股權。基於Symbian操作系統的移動終端擁有融合性移動終端市場的60%份額。技術的壟斷導致標準的制定,Nokia在扮演終端製造商的同時,已經開始向服務提供商的角色轉變,因為手機硬件最終不如軟件和服務來得賺錢,而且在信息通訊業也更具有控制力。
(二)先進的生產組織方式:Nokia實現產業控制力的生產體制保障
技術進步促進產業技術的突破,在制度層面上引起生產體制的不斷革新,生產體制的變革也要在一定程度上適應技術變革的需要。以信息網絡技術為特徵的技術革命,使得計算機互聯網絡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導致了信息交流成本的降低、速度的加快,基於模塊化與“温特製”的新標準化產品生產平台與組織體制日漸興起,大型跨國公司通過掌握產品標準市場規則銷售渠道,控制着價值鏈的關鍵環節,將生產過程分解為多個環節,並在全球範圍內選擇各個環節的最佳生產地點,並且也可能採用OEMODM的生產形式,藉以降低生產成本。Nokia在生產體制上遵循温特製生產組織方式的特徵,在掌握產業價值鏈高端的銷售渠道、市場規則、產品標準和技術的同時,採用OEM或ODM的生產形式,節約生產成本,加快產品研發上市週期。例如,Nokia將把3G芯片的研發外包意法半導體公司(ST Microelectronics),並將對外授權調制解調器技術。同時,Nokia把一些低價位手機制造進行外包,從而進行裁員,節約成本。在這種全球化的生產體制下,生產、研發成本大大降低,使得價格競爭優勢進一步明顯。2008年7月份,正值市場疲軟之時,Nokia多款手機降價,部分音樂、多媒體機種降幅達10%,此舉對其他手機廠家已顯微薄的毛利潤形成更大壓力,為手機巨頭的擴張提供了可能。
(三)市場控制能力:Nokia實現產業控制力的目標
企業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和佔有率反映該企業的市場控制能力,是產業控制力的顯觀表現,是產業安全警戒的直觀體現,也是產業安全的重要邊界。在某一產業中,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優勢企業利用其在資本、規模、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相對優勢,佔領和控制國內外市場,並且在某些行業形成壟斷,阻止新的企業進入,甚至擠並原有企業。從維信進入商用“維信”(WidSets),生產出國內第一款適用於市場上所有主流機型,用户無需註冊即可享用“維信”服務,在手機終端上實現互聯網WEB2.0服務的應用軟件,到公開競購奇趣科技,促進Nokia和其他公司在Nokia的終端平台上開發出各種創新應用,並且能夠縮短產品上市的時間,使得Nokia在市場中佔有極大份額。基於Nokia主導開發,Ericsson,Sony Ericsson,Panasonie,Siemens和Samsung等眾多公司共同參與智能手機操作平台Symbian的智能手機以65%的市場佔有率(2007年第四季度)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擁有絕對優勢。而擁有52.9%全球市場份額的Nokia幾乎成為Symbian平台的代名詞。Nokia CEO康培凱表示:“Symbian已是領先的移動終端的開放平台。通過這一收購和Symbian聯合組織的建立,Symbian無疑將成為最具吸引力的移動創新平台。這將推動更多、更新的令人振奮的互聯網應用的發展,吸引新一代消費者。”據統計,2007年Nokia在大中國地區共推出超過30款產品。從高端多媒體電腦手機Nokia N95和Nokia N81,到引領時尚風潮的Nokia 7500,再到性價比極優的入門級Nokia 1110系列手機,在每一個領域,Nokia都佔據着領導地位,為中國用户不斷帶來更多價值和驚喜。同時,Nokia緊跟時代發展和個性化需求的步伐,推出環保手機和Nokia摩登波普系列手機。在新興的亞洲市場,Nokia以全面的產品線和過硬的產品質量,幾乎壟斷了智能手機市場。CCS Insight數據顯示,2008年由於新興市場需求大增,Nokia手機全球佔有率在2008年第二季度上揚至41%,穩居龍頭地位。它在印度佔有的市場份額大約已經達到50%,在中國目前每天約有超過1.3億中國用户在使用Nokia的手機。中國市場繼續保持Nokia全球第一大單一市場的地位。新興市場的佔有、軟件服務的絕對佔有使得Nokia在全球市場的控制能力不可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