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產業技術

鎖定
產業技術是技術演化到產業層面的存在形態。美國技術哲學家卡爾米切姆把作為過程的技術的表現形式歸結為:發明、設計、製造和使用。遠德玉教授將其進一步解讀為技術構想、技術發明、設計技術和生產技術。技術構想歷經客觀化、物質化後被納入到生產勞動過程中,其形態表現為生產技術,而為完成技術的最終目的,必須實現生產技術的體系化,即與多種相匹配的生產技術綜合,進而認為產業技術是生產技術的體系化。作為過程的技術在其自身不斷展開中完成其形態的轉變,同時也完成了知識產業化的過程,作為知識的技術在嵌入產業系統的過程中,不但完成了知識物化的過程,同時其結構、功能和內涵上被賦予了產業的規定性。知識的生成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完成的。
中文名
產業技術
外文名
Industrial technology

產業技術基本特徵

遠德玉教授認為,產業技術是生產技術的體系化,是多種生產技術組成的系統。產業技術的基本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①產業技術是體系化了的技術;
②產業技術是社會化了的技術;
③產業技術具有直接生產力功能;
④與生產技術相比,產業技術是具有獨特性的技術。

產業技術意義

其一,秉承了技術哲學研究的“過程論”思想和“工程主義”傳統,重構本身就要求打開“技術黑箱”,符合工程主義的研究要求,同時重構也體現了技術演化的過程性;
其二,賦予產業技術以STS內涵,產業技術作為科學、技術與社會關聯的紐帶,其社會實踐性體現技術—社會互動的關係和結果;
其三,從知識論的視角規定了產業技術的存在域-產業語境,知識是在一定語境中生成並得到辯護的,產業語境的提出為進一步探究產業技術提供必要的邏輯前提。

產業技術分類

把產業技術中的知識進行分類有兩種進路,一種進路是按照產業技術中的知識形態進行分類,即打開產業技術知識的“黑箱”;另一種進路是按照產業技術中的技術構成進行分類,即打開技術“黑箱”。
有很多學者從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知識劃分出發研究知識轉移。但這樣的分類過於簡單卻又難以界定,非凡是要將難言的隱性知識解釋清楚,實際的可操作性有待商榷。張斌博士對技術知識的分類方法值得借鑑,不過把產業技術知識分為“產業技術本身知識”和“產業技術外圍知識”並用於分析產業技術擴散過程中的知識網絡更有意義。另外,將“產業技術外圍知識”調整為產業語境知識更為恰當,下文將進一步論述。在分析產業技術的知識體系時應該堅持產業技術作為一種技術—社會協同體的統一性,又需要完成將產業技術“黑箱”打開的任務。因此,為了研究產業技術擴散中其重構的特性,首先需要從其重構的過程入手,探究重構的對象和結果,堅守技術過程論的思想,打開產業技術“黑箱”,對產業技術作為一個複雜技術體系進行解構,對這個體系中包含哪些技術進行分類,無疑對於研究產業技術在擴散中如何重構有重要意義。
陳昌曙教授在《產業研究論綱》一文中指出,“產業技術是由多種技術構成的複合體,是體系化的技術”,並認為產業技術可分為兩類:一是“各類產業特有的或專有的作為標誌的技術”;二是“通用的、起支撐作用的技術”。
第一類作為特定產業標誌的產業基礎性技術可以稱為產業主導技術,例如鋼鐵產業中的鋼鐵冶煉技術就是其產業主導技術,產業技術革命的標誌就是產業主導技術的變革;第二類通用的支撐技術可以稱為產業共性技術,例如鋼鐵產業中的高爐構造與砌築技術、鼓風技術等就是產業共性技術,產業共性技術並不能獨立決定一個產業的技術水平,但產業共性技術的提升同樣可以促進整個產業的技術水平。產業主導技術與產業共性技術相輔相成,協同進化,而且二者的區分是相對的,在不同的產業技術體系中,二者可以相互轉化。例如砌築技術在鋼鐵產業中是產業共性技術,但在建築產業中,它便成為產業主導技術。因此,產業技術的知識構成可以從產業技術構成的角度分為產業共性技術知識和產業主導技術知識,同時,產業技術的生成和辯護的產業語境也是一個知識域,在其重構的過程中,產業語境知識也被內化於產業技術之中,這三種知識作為產業技術知識的要素共同構成產業技術知識體系。

產業技術地方性

與開放性技術在產業語境中經過知識重構生成產業技術,產業語境是理解產業技術內涵的出發點,產業語境的非凡性決定了產業技術知識具有地方性特徵。知識的地方性含義不是指任何特定的或具體地理區域,而是強調知識的生成與辯護的特定語境,知識的地方性並未給知識的生成和辯護框定界限,相反,它為知識的轉移和重構開啓了廣闊的空間,知識的地方性同時也意味着開放性。從知識論的視角來看,作為知識的產業技術,在產業語境中生成並得到辯護,而要理解其內涵,則必須從時間和空間這兩個維度來把握。
從時間的維度來看,知識的地方性表現為時效性,就像我們高等教育過程中,學生經常會抱怨畢業時一出校門知識就過時了,其實是他們把握的科學知識生成和得到辯護的語境發生了變化,需要在新的語境中被重構。產業技術知識也一樣,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總有一些舊的產業技術被淘汰或者過時了,我們不得不承認產業語境轉瞬即逝,或者説一直處於變革之中,產業技術過時了是因為不適應新的產業語境,或者被新的產業技術所取代。因此,對於一個國家來説,建立國家創新體系的目的就是為了維持科學技術的先進性,不斷適應新的產業語境,通過技術創新,非凡是自主創新來生成新的產業技術;而對於企業而言,持續的創新能力是保證企業發展的關鍵,必須用適應產業語境的新的產業技術來完成產業技術升級。因此,從時間的維度上把握產業技術的內涵一定要充分理解知識的地方性特徵。
從空間的維度來看,知識的地方性表現為地域性,比如在不同民族之間交往的過程中,由於其文化傳統的差異,使得很多知識並不能通用。產業技術知識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比如上個世紀伊朗在技術引進過程中就曾引發伊斯蘭教徒的集體騷亂。作為知識的產業技術不是不可以被轉移,而是在轉移的過程中一定要在目標產業語境中完成知識的重構,我們國家在上個世紀大量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技術中有過慘痛的教訓,耗資巨大的產業技術甚至是整條生產線的引進,就是因為不能與當時國內產業界的相關語境相適應,沒有完成在目標語境中的知識重構,使得大量引進的技術部分或完全不能發揮生產效用。某一個區域產業集羣總是不能按照設計者的理想達到規模,其重要原因就在於產業技術與其轉移的目標語境之間不能完成知識重構。甚至我們還可以認為那些大量閒置於實驗室和試驗室的專利,也是由於在設計和轉移的過程中沒有充分熟悉到知識的地方性特徵導致的結果。真正把握產業技術的內涵,在進行技術設計時就要充分考慮是否能夠與其轉移的目標語境完成重構,將是解決這類問題的重要切入點。
知識的地方性與開放性是統一的,持續的技術創新和成功的技術轉移,就是對產業技術知識開放性最有力的辯護。因此,把握產業技術的內涵應該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來理解知識的地方性和開放性的對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