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珠江大橋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境內過江通道、廣州市歷史建築)

鎖定
珠江大橋[Zhūjiāng Dàqiáo] 跨珠江橋樑,連接廣州市荔灣區昌華街道、南源街道、橋中街道、石圍塘街道。因橫跨在珠江河上,故名。分為東橋和西橋兩座,東橋從中山八路跨越珠江河至坦尾,西橋從坦尾跨越珠江河接廣佛公路。建於1957年,1960年全面通車。兩橋距隔1.5千米,東橋有5孔,西橋 7 孔,跨距各為50米,兩橋共長753.5米,寬13米。中間為雙軌鐵路線路,1986 年改東段為單軌鐵路線,增設一條汽車單向車道;鐵路兩邊為4.5米寬的汽車道;還有各寬1.3米的兩條行人道。為鋼樑鋼筋混凝土結構,是一座多功能橋樑。又因橋分為東、西兩座,故又稱“雙橋”。是曾被譽為“羊城八景”之一的“雙橋煙雨”所在地。廣州市歷史建築。 [2]  [4] 
2023年11月,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二批)》。 [5] 
中文名
珠江大橋
外文名
Pearl River Bridge
始建時間
1958年10月19日
投用時間
1960年10月1日
所屬地區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類    型
跨江橋樑
主橋竣工時間
1960年6月15日

珠江大橋大橋介紹

珠江大橋 珠江大橋
珠江大橋是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的一座跨江橋樑,因跨越珠江而得名,大橋分為東橋及西橋,東橋由中山八路跨越珠江至大坦沙島,長約336米,通航淨高8.5米;西橋由大坦沙島跨越珠江接廣佛公路和芳村大道,長約415.5米,通航淨高6米,橋寬23米,兩橋距離為1.5公里,中間是一條雙軌鐵路-廣三鐵路,兩側為單線公路及人行路。建成以來,一直是廣州通往粵西地區的必經之路,並且是芳村的陸路通道,自從珠江隧道鶴洞大橋通車後,大橋的重要性逐漸降低,車輛可改行其它通道,市民更可乘搭地鐵,但由於交通極為繁忙,大橋每天仍然是車水馬龍。珠江大橋兩旁已建新橋,機動車可以從新橋通過,舊橋不再讓機動車進入,為非機動車和行人專用道。

珠江大橋發展歷史

位於荔灣區西邊的泮塘大坦沙滘口之間,有珠江東西兩條支流,那裏是廣州通往西南的要道。1933年左右,被稱作“南天王”的陳濟棠統治廣東時,曾着手在那裏興建一座橋,當時名叫“西南大橋”。可是經歷幾年,僅僅是築起了四個橋墩就停工了。
珠江大橋 珠江大橋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為了加強廣州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聯繫,決定在大坦沙動工興建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1958年,政府動員了萬名民工,尤其是動員了廣大的荔灣區人民,他們提出“家家無閒人”的口號,動員了千家萬户的市民,投入了珠江大橋的建設行列,日夜奮戰,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修起了一座橫跨珠江兩支流,全長500米,兩岸引橋長達247米的大鐵橋,從此打通了廣州與西南地區的通道,加快了城鄉的物資交流,大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這座大橋被命名為“珠江大橋”。1963年,在評選新羊城八景的活動中,由於珠江大橋象天上垂下的兩條彩虹,跨在銀光閃閃的兩條珠江支流上,四周的田野一片翠綠。而入選新羊城八景之一“雙橋煙雨”。

珠江大橋防撞系統

珠江大橋橡膠護弦

從廣州市城建有關部門獲悉,珠江大橋橋墩將加裝防撞系統。
據城建部門介紹,市內各大橋樑都是安全的,但從歷史記錄來看,被船隻碰撞得最多的就是有着47歲高齡的舊珠江大橋,為此市政部門現正啓動珠江大橋加裝防撞系統,投資高達400萬。
珠江大橋 珠江大橋
位於廣州市西部的珠江大橋是連接廣三鐵路和廣州市區與珠江西岸的鐵路公路兩用橋樑。大橋由東西兩橋聯袂,東橋由中山八路跨珠江至大坦沙島,西橋從大坦沙島跨珠江接廣佛公路與芳村大道。
舊珠江大橋始建於1958年10月,兩年後建成通車。由於大橋下面水道屬於市內重要航道,運沙船、運磚船過往頻繁。因此,相對與珠江前航道的跨江橋(如海珠橋人民橋),珠江大橋曾經多次遭到過往船隻的碰撞,不少船隻肇事後逃之夭夭。而且橋上也多次因汽車衝撞而頻頻受傷。
與此同時,珠江大橋兩翼作為內環路廣佛放射線工程新高架已經建成開通,車流比以往更加密集。鑑於九江大橋被撞事故的教訓及珠江大橋過往的受傷記錄,市政部門啓動了珠江大橋加裝防撞裝置工程。據瞭解,廣州市中心區交通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已經發出招標公告,計劃在橋墩安裝防撞裝置,需要物料除了193噸鋼結構以外,還包括給橋墩“穿上”橡膠護弦184個,28套防撞閃光燈等,總投入約400萬元。

珠江大橋抗震抗風

據瞭解,年內啓動的南沙鳳凰一、二、三大橋都是廣州市內的大項目,三座特大橋跨越水域寬闊,建成後將連接靈山半島、橫瀝和珠江農常三座大橋設計均採用國際邀標的形式來決定,投資更是高達9.8個億,實屬罕見的城建大手筆投資。
雖然大橋還未動工,但是有關部門也啓動了鳳凰一、三橋抗震性能和抗風穩定性試驗研究項目,重點解決橋樑與塔結合處連接方式研究和抗震性能分析,橋位處風速資料統計分析以及設計方案(包括施工期間)抗風性能分析及措施等,希望未雨綢繆確保大橋安全。
據瞭解,鳳凰一橋主橋採用獨塔單索麪鋼箱梁斜拉橋、鳳凰三橋主橋為中承式系杆斜拉鋼混組合拱橋。這些類型的橋樑都有明顯突出江面的建築,相對容易遭受風吹、雷擊。

珠江大橋頻頻被撞

2002年6月17日凌晨5時
珠江大橋西橋第四孔被一艘不明身份的船隻撞壞,事後船隻逃逸。兩月後,橋上欄杆被嚴重撞落江面。
2003年3月2日晚10時 [1] 
從南海小塘趕往和順的一艘貨船,由於珠江漲潮致船頂部撞進珠江大橋西橋第三孔(通航橋孔),撞脱了橋底的鋼樑,船隻被卡長達兩個多小時,珠江西橋自西向東方向公路橋面被封近13個小時。據悉,這也是珠江大橋多次被撞後首次抓獲撞擊珠江大橋的肇事船隻。
2003年6月14日下午5時
一艘貨船由南向北行至珠江大橋,由於桅杆過高,卡到了橋的護欄邊,將橋欄杆撞彎。

珠江大橋廣湛高鐵“穿海進城”

和珠江大橋一樣向西串聯的還將有廣湛高鐵。作為國家重點工程,廣湛高鐵是“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湛高鐵引入廣州站,向東連接廣汕高鐵,一同構建350公里/小時沿海鐵路客運大通道,工程計劃於2025年12月通車。
新建廣州至湛江高速鐵路是發揮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粵西地區均衡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落實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實現新型城鎮化發展、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
廣湛高鐵利用廣茂鐵路通道進入廣州站,其廣州樞紐段須由原二線普速鐵路升級為四線高速鐵路,廣湛高鐵建成後將實現“高鐵進城”。
而這項重大工程涉及廣州市歷史建築——珠江大橋的改建,而高鐵進城的必要性也引發了坊間的熱議。
對此,原廣州鐵路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潘濬源談到,廣湛高鐵引入廣州站,可以方便旅客出行,升級城市功能,適應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完善國家鐵路網布局。
“廣州是南方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廣湛高鐵的引入將有助於提升廣州的城市功能。高鐵替代普鐵,實現‘客內貨外’,可以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路基升級為橋樑,可以減小鐵路對城市的阻隔。”潘濬源説。
“無論從城市發展還是市民生活方面考慮,高鐵建設都是廣東省高質量發展的必要舉措,而且高鐵進城,將給老百姓帶來更大實惠和效益,是十分有意義的。”在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規劃研究中心主任王建軍看來,作為承載了廣州與佛山、粵西聯繫的歷史記憶的鐵路,珠江大橋在高鐵時代仍能夠發揮它的功能,對歷史傳承是非常重要的。
西向運量需求日益增長 二線普速鐵路橋要升級
作為廣茂鐵路上由佛山三眼橋進入廣州站的必經之路,珠江大橋上建設廣湛高鐵,將使其由一座二線普速鐵路橋升級為四線高速鐵路橋。
珠江大橋是廣湛高鐵的必經之選嗎?據設計單位中鐵第二勘察設計院項目總體負責人介紹,廣湛高鐵的起點選擇在市中心的廣州站,是經過研究,最後確定從廣州站向西是最順直的線路,也是貴廣鐵路、南廣鐵路、廣州南聯絡線、廣佛肇城際鐵路所有通過廣湛鐵路進入廣州站、白雲站最順直的線路。
為何廣湛高鐵在三眼橋進入廣州西段的線路,要由二線升級為四線?
對此,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工程建設指揮部總工程師唐重平表示,廣州西站至三眼橋段是廣州樞紐西向、南向列車進出廣州站的必經通道,也是樞紐東西向、北西向通過列車最順直的路徑。隨着白雲站改擴建完成、廣州站改擴建工程拉開帷幕,屆時,既有雙線鐵路120對每日的運輸能力,將成為制約兩個特大型客運站往樞紐西向發車的瓶頸。
潘濬源分析,廣湛高鐵、貴廣鐵路、南廣鐵路、廣州南聯絡線、廣佛肇城際鐵路等10條線路在廣州站以西交會,通過廣湛高鐵廣州西至三眼橋段進入廣州。根據預測列車開行需求,未來廣州西至三眼橋段列車開行頻次將達到243對每日,甚至提升至273對每日,已遠遠超出兩線鐵路的運輸能力,迫切需要將該段現狀的兩線普速鐵路升級為四線高速鐵路。
“因此,這一舉措有助於滿足廣州西向日益增長的運量需求,加強大灣區和粵西、海南北部灣地區以及西南、西北方向的聯繫,進一步加強粵、港、澳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廣佛同城,推進珠三角地區協同發展。”潘濬源指出。
“保西改東”方案 已經通過專家審議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保護方案的編制圍繞“珠江大橋”進行了全面的基礎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涵蓋“原址保護、部分原址保護、異地保護”的三種類型多個保護草案,通過廣泛徵詢多領域專家的意見,經專家諮詢會、專家評審會審議後,最終選定了“保西改東”的保護方案。結合專家審議意見,擬對西橋原址原狀保護,對東橋局部適應性改造,部分構件於雙橋公園內異地保護。根據專家意見,經多次現場踏勘和選址比較,擬選擇大坦沙島的雙橋公園作為異地保護方案實施地。
根據《保護方案》,珠江大橋西橋原橋將保持原貌,廣湛高鐵新橋則位於原橋兩側,立面沿用原橋鋼桁架形式。原橋延續人行與非機動車通道功能,鐵路功能移至新橋。原鐵路通行空間內可增添漫步、展示、零售等休閒功能,打造串聯西起芳村、經大坦沙、延伸至中山八路的慢行系統,為行人提供了更多的活動場景。
珠江大橋東橋原橋則改造升級為高速鐵路橋,沿用原橋鋼桁架形式,保持原有風貌。為滿足通航要求,原橋須拆除2處舊橋墩,原址保留4處舊橋墩,對於保留的舊橋墩,擬採用門式墩形式進行抬高保護,並進行修繕維護,新舊橋墩並存。一榀鋼桁架和2處橋墩擬於雙橋公園異地保護,並作展示利用。
大橋改造的初步構想為鋼桁架放置於雙橋公園西園與東園之間的橋中南路上,可與人行天橋功能結合,作為珠江雙橋歷史展示長廊;橋墩則擬活化利用,進行歷史文化展示;雙橋公園與西橋原橋、東橋通過城市漫步道進行串聯,敍述雙橋百年曆史。
改建後的珠江大橋採用原橋的鋼桁架形式,延續其傳統風貌,作為“雙橋煙雨”的新物質載體,旨在延續雙橋在民眾心中的歷史形象及城市情感記憶,一併構建聯繫芳村和西關老城區、跨越大坦沙島的鐵路歷史文化空間廊道,接力創作百年雙橋歷史故事。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