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珠橋

鎖定
海珠橋(Haizhu Bridge)是中國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越秀區的跨江通道,橫跨珠江水系上,是廣州最早的中軸線組成之一、中國第一座鋼結構開合橋、1963年版的“羊城八景”之一 [1]  、市區南北交通要道 [2] 
海珠橋始建於1929年12月1日;建成於1933年2月15日 [3]  [18]  ;重建於1950年3月25日;維修於1995年5月、2012年2月28日、2019年8月3日。
海珠橋全長356.67米,主橋全長182.90米,南北兩跨對稱佈置,原為三孔下承式簡支鋼桁架橋,設計荷載為二列10噸汽車,中跨為開啓式結構,能向上分開,以利大船通過。
中文名
海珠橋
外文名
Haizhu Bridge
投用時間
1933年(民國22年)2月
所屬地區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類    型
拱橋、公路橋
長    度
356.67 m
始建日期
1929年(民國18年)12月1日 [18] 
起    點
廣州市越秀區起義路
終    點
廣州市海珠區江南大道
所獲榮譽
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 [16] 
承建單位
美國馬克敦公司 [17-18] 

海珠橋歷史沿革

海珠橋舊景 海珠橋舊景
1929年12月1日,海珠橋動工。 [18] 
1933年2月15日,海珠橋建成通車,是廣州市第一座跨江橋,由美國馬克敦公司承建。時稱“珠江大鐵橋” [4]  。大橋落成通車,橋長180米,寬18.3米,為簡支拱形下承鋼桁架樑。以其臨近“海珠石”改名為“海珠橋”,為當時廣州市區唯一一座跨過珠江的橋樑,舊海珠橋為開合式橋樑,方便船隻通過;值得一提的是,在落成時海珠橋的落款是曾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胡漢民
1938年,侵華日軍派遣飛機轟炸廣州,將海珠橋橋體開合器震壞。日軍侵佔廣州後,盜走海珠橋橋上的整套設備。從此,海珠橋中跨橋面開合部分始終無法修復,大船難於通過,只能停泊在黃埔碼頭。後雖經修建,中段橋面開合部分已無法復原。
被炸燬的海珠橋 被炸燬的海珠橋
1949年10月14日下午,當中國人民解放軍兵臨城下之際,國民黨用近百箱炸藥將海珠橋炸燬,中孔鋼樑沉沒,南北大梁折斷,橋墩炸飛,斷鐵碎鋼和水泥磚塊四散橫飛,造成400多名市民死傷,100多艘民船沉沒,數百間房屋震毀。
1950年3月25日,廣州市政府開始重建海珠橋,由衡陽鐵路管理局技術員卓觀培帶領有關技術人員修復。11月,海珠橋修復並通車,橋長486米,正橋182米,橋寬33米,重建後的海珠橋橋面不能開合,橋上來回設有三線行車,兩邊亦設有行人路及自行車道,外觀與原橋大致相若 [5] 
1963年,海珠橋以“珠海丹心”的名義入選“羊城八景”。
海珠橋上的自行車潮 海珠橋上的自行車潮
1974年12月, 海珠橋在原橋兩側動工加建一座寬11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橋,使新舊橋既獨立又連體。在原橋兩側加寬各11米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橋跨與原橋一致組合成一新的橋面體系。現橋長486米,正橋182米,橋寬33米。
1988年,海珠橋上的自行車潮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觀” [1] 
1995年5月至1996年9月,海珠橋在原橋上進行加固、維修。工程採用自錨式吊索方案,將中孔恆載轉嫁到吊索上,原橋變為三孔連續自錨式懸索吊橋。
2012年2月28日,海珠橋大修工程拉開序幕,工期18個月。4月,海珠橋除兩邊人行道以外的橋面被拆除。
2013年1月,主橋鋼結構維修完成後,海珠橋開始了引橋的維修。6月,海珠橋引橋吊裝成功後,整個引橋的維修完成 [6]  。9月1日,海珠橋的主橋和引橋開放 [3] 
2019年8月3日至9月5日,海珠橋全段禁止車輛通行,進行全封閉施工 [7-8] 
海珠橋 海珠橋

海珠橋橋樑位置

海珠橋 海珠橋
海珠橋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城區中心,跨越珠江,呈南北走向,北接越秀區的起義路(一德路),南接海珠區的江南大道,處在解放大橋與江灣大橋之間,曾是連接廣州河南河北的唯一通道 [9] 

海珠橋橋樑結構

海珠橋建築結構

  • 整體佈局
海珠橋分為主橋、北引橋、南引橋 [2] 
  • 設計特點
海珠橋
海珠橋(2張)
原海珠橋為3孔下承式簡支鋼桁架橋,南北兩跨對稱佈置;重建後的正橋橋面不能開合,兩側設人行道和自行車道;擴建後的海珠橋,橋跨與原橋一致。
原主橋縱坡為5段折線形坡,中跨段為平坡,中跨與邊跨、邊跨與引橋過渡位置設變坡點縱坡長度短,線形不平順。加固設計時,對主橋縱坡線形進行優化,以中跨跨中為頂點,設5%的對稱縱坡,設半徑500米豎曲線,主橋與引橋間不設變坡點,僅在兩側引橋上設變坡點,使縱坡長度滿足要求,改善橋上行車舒適性 [10] 
海珠橋鋼樑是一座鉚接式鋼桁梁結構,孔羣繁多是其杆件的主要特點,鋼樑主桁弦杆與主桁腹杆均採用插人式節點連接形式 [11]  。主引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靠近主橋第一、二跨為鋼筋混凝土變高度簡支T梁,其它跨為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簡支板。加固後的海珠區跨度與主鋼橋一致。邊橋主橋為雙懸臂帶掛梁變截面預應力箱梁結構,東西兩幅,單向行車。邊橋北引橋為7孔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南引橋為6孔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

海珠橋設計參數

原海珠橋全長355米,主橋長182.9米,設計荷載為2列100千牛汽車。重建後的正橋長182.9米,橋面寬3車道擴建後海珠橋,在原橋兩側各增加寬7.83米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橋,橋寬達37.56米 [10] 
海珠橋
海珠橋(2張)
海珠橋主橋跨徑為(67.79+49.10+67.79=184.68)米 [10]  ,重1298噸;橋樑承載力從原來只能承受15噸汽車通過,提高至可承受20噸汽車通過;主橋通航淨高由原來的8.4米拾高至8.7米;跨濱江路和沿江路的引橋通車淨空均提高至4.2米 [3] 
北岸跨徑7.0米,南岸跨徑11.2米。跨徑4.6米。北引橋19孔,總長91.6米,南引橋15孔,總長82.2米。
1975年,在海珠橋橋東、西兩側各拓寬7.83米,連同原鋼橋人行道合為11.24米的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單幅橋面寬11.26米。跨徑9.3米,單幅橋面寬8.4米。

海珠橋設備設施

  • 照明
海珠橋的光亮工程採用節能、環保、使用壽命長的LED燈,並可設置出平時、普通節日和重大節日的三種燈光效果 [3] 
  • 盲道
截至2013年9月,海珠橋邊橋增加了盲道 [12] 

海珠橋建設成果

海珠橋技術難題

  • 建設難點
海珠橋 海珠橋
海珠橋計劃工期非常緊迫,並且根據橋位工作場地和架設方案的要求,中跨鋼樑需在廠內完成整節段製作。因此,在製作過程中存在以下重點及難點:
1、由於桁梁結構連接關係複雜,連接孔羣的精度控制是難點之一(包括杆件自身零件的鉚接孔羣和各杆件之間的連接孔羣的精度控制);
2、鋼樑主桁弦杆和主桁腹杆採用插人式節點連接形式,杆件的幾何尺寸控制是重點;
3、受工期計劃和橋位現場施工條件的限制,中跨鋼樑整節段製作精度及進度控制是鋼樑製作的重點,也是難點;
4、中跨鋼樑整節段製作技術複雜,難度大,同時綜合製作場地及設備情況,選用適當的製作工藝極為重要,是整節段製作的難點 [11] 
  • 施工技術
1、拆除主橋橋面系和纜索懸吊結構。
2、利用提升吊架整體拆除中跨鋼桁梁,並運至指定位置存放,在引橋橋面鋪設邊跨鋼桁梁縱移滑道,安裝廠房及門吊。
3、將兩邊跨鋼桁梁整體拖拉至兩岸引橋上進 行維修加固 ,採用分體式雙壁鋼圍堰施工 ,使中墩墩位處形成無水環境,對橋墩進行檢測與加固 。
4、橋墩加固後,將維修好的邊跨鋼桁梁沿橋縱向拖拉回原橋位處 ,安裝邊跨鋼桁梁 ,拆除相應臨時設施。
5、 利用邊跨鋼桁梁安裝提升吊架,將新制作的中跨鋼桁梁浮運到橋下,利用提升吊架將中跨鋼桁梁安裝到位。
6、拆除提升吊架,安裝橋面板,施工橋面附屬設施 [13] 

海珠橋所獲榮譽

2019年4月12日,入選由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共同承辦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 [1] 
2024年3月,入選廣州市第二批水務遺產名錄。 [19] 

海珠橋文化特色

  • 橋名得來
海珠橋和珠江,得名都源自“海珠石”,相傳,它原是處於珠江河道中的一塊巨型礁石,因被江水長期沖刷,石島表面變得非常光滑,形如明珠,因此得名 [14] 
  • 火柴盒
火柴盒
火柴盒(6張)
海珠橋曾數次出現在老火花(火柴盒上的圖案)上。
最早將海珠橋選作火花的是廣東中國火柴廠(廣東人唐定輝於1921年投資創辦,廠址在廣州河南)。1933年,海珠橋剛落成,該廠馬上以“海珠橋”為商標,作為火花印製上火柴盒。
隨後,廣東澄海啓昌火柴廠也以“珠江牌”作為自己產品的商標,將海珠橋作為背景,以一位划艇的時髦少女作主體設計了火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3月25日,廣州星光火柴廠以“鐵橋牌”商標,將新修復的海珠橋形象印在火花。
1957年-1958年期間,廣州巧明火柴廠成為公私合營企業,以“廣州牌”的商標,將海珠橋形象印在火花。
1965年,廣州中國民航公司委託廣州巧明火柴廠設計印製了一套4枚的“中國民航”宣傳火花,其中一枚就是以海珠橋作為主體圖案 [5] 
  • 題刻
海珠橋南北兩邊,裝上國民政府主席胡漢民題寫的“海珠橋” [3] 
  • 景觀牆
海珠橋邊橋設置記錄着海珠橋六大歷史事件的12塊景觀牆 [12] 

海珠橋價值意義

  • 社會價值
海珠橋
海珠橋(11張)
(海珠橋是)廣州市第一座也是當時唯一一座跨越珠江的大橋,它的建成方便了珠江南北兩岸人民的生活,加快了廣州的城市建設與發展 [1] (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評)
海珠橋是廣州市的近代歷史標誌性建築之一,見證了廣州工業文明和城市發展的歷史過程 [10]  (《海珠橋大修施工的受力特性仿真分析與監控》評)
  • 保護價值
  1. 海珠橋是廣州第一座連通珠江兩岸的大橋,有80年曆史,見證了廣州近代戰爭史和近現代城市建設史。
  2. 海珠橋是廣州目前所有跨江橋中最美的一座,通透輕巧的造型、與環境協調的灰色調更顯得端莊美。
  3. 鋼結構的主橋與兩座鋼筋混凝土的邊橋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解決了人、自行車與機動車的三者分流,既科學又實用。
  4. 大橋南北周邊保留了廣州近現代的歷史環境:北面的海珠廣場、廣州解放紀念像、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舊址、五仙門電廠舊址等,南面還有全國勞動一大舊址、婚紗一條街、舊煙廠等。這眾多史蹟使海珠橋成為廣州傳統中軸線的重要節點。
  5. 海珠橋是廣州人的集體記憶,曾經是幾代人戀愛結婚、朋友聚會等紀念性拍照的背景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