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炮台

鎖定
炮台,就是架設火炮的台基,是隨着火炮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戰時工事。一般設在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塞,具有兩門以上的火炮,是舊時在江海口岸和要塞構築的永備炮陣地。主要裝備大口徑、遠射程的火炮。陣地為永備工事,比較堅固。
中文名
炮台
外文名
Battery
拼    音
pào tái
出    處
《清史稿·兵志三》
釋    義
架設火炮的台基
特    點
堅固,炮程遠

炮台分類

有明(露天)炮台和暗炮台兩種。 [1] 

炮台組成

通常由置炮台、望樓(_望塔)、藥局(彈藥庫)、官廳和兵房(人員掩蔽室)、圍牆等組成。置炮台是炮台的主要組成部分,用塊石砌築或用三合土構築。每台可置炮幾門至幾十門,成圓周形、半月形或一字形配置。 [1] 

炮台歷史背景

19世紀初葉以來,資本主義國家的軍隊不斷由海上、陸上入侵中國,清代政府為加強海防和邊防,在沿海和邊境線上構築了炮台式要塞,如虎門要塞、吳淞要塞、旅順要塞及在廣西邊防要地構築的炮台(見清代廣西邊防築城)等,這些要塞均由若干個炮台組成。14~16世紀,歐洲的多邊形要塞的拐角處建的圓台堡和稜堡也是置炮台。圓台堡射擊火力分散並存在死角,不久即改為稜堡。稜堡為不規則的五角形,有實心和空心兩種,可設置數門火炮,既可射擊要塞正面的敵方,也可側射接近要塞圍牆的敵方。中國也將要塞稱為炮台,如將虎門要塞、吳淞要塞分別稱為虎門炮台、吳淞炮台 [1] 

炮台炮台遺址

炮台天津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上的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大沽口炮台上的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大沽口炮台位於天津市東南60公里塘沽區海河與渤海的交匯處,是“外接深洋,內系海口”的“海門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門户,海河要隘。歷史上被稱為“津門之屏”。 民間素有“南有虎門,北有大沽”之稱,是我國近代史上兩座重要的海防屏障之一。
炮台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最初是為了抵抗倭寇。清代多次進行修築。中國軍民曾在這裏多次浴血抗擊外國侵略者。1840年至1900年60年間,大沽口炮台曾4次被帝國主義列強入侵。1858年(咸豐八年)5月,英法聯軍進攻大沽,大沽口炮台失陷;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使天津被迫開闢為通商口岸

炮台廣東虎門炮台

虎門炮台舊址分佈在珠江兩岸的大角山、大虎山等地。林則徐銷煙後,和水師提督關天培一道動員民眾籌備防務,加固和新建11處炮台,設置大炮3O0多門。以沙角、大角炮台為第一重門户,威遠鎮遠靖遠、鞏固、永安、橫檔、前山、月台為第二重門户,大虎炮台為第三重門户,組織了3道防線。
廈門胡裏山炮台 廈門胡裏山炮台
其中較為著名的是威遠炮台,它位於廣東東莞虎門鎮威遠島南山前偏西南海灘處,是鴉片戰爭的古戰場遺址之一、虎門海口防務的主要陣地,也是我國保留得最完整、最具規模的古炮台之一。威遠炮台是鴉片戰爭時期虎門炮台中規模最大、配炮最多的一座指揮台,它是鴉片戰爭時期愛國將領關天培抗擊英寇的地點。1982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導演謝晉拍攝的電影《鴉片戰爭》就曾在威遠炮台進行實景拍攝。虎門炮台遺址現建有鴉片戰爭博物館(也是虎門林則徐紀念館、海戰博物館),坐落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是紀念性和遺址性相結合的專題博物館,是鴉片戰爭的歷史見證。

炮台廈門胡裏山炮台

位於廈門島西南部,建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當初修築此炮台用了五年時間。炮台上最有名的是當時購自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一門巨炮,保存完好,有效射程可達6460米,花費白銀5萬兩。該炮在抗戰初期還擊中過一艘來犯的日本軍艦。1997年9月,胡裏山炮台設立了榮光寶藏博物院,其中展出的一門小炮是葡萄牙人於十三世紀製作的,長11釐米,重0.22公斤,直徑2.4釐米,是世界上最小的火炮。所以,胡裏山炮擁有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兩門炮。

炮台澳門大炮台

澳門大炮台 澳門大炮台
澳門大炮台(Fortaleza do Monte)(又名聖保祿炮台、中央炮台或大三巴炮台),位於大三巴牌坊附近。歷史上曾是軍事防禦設施的重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築羣之一,也是澳門歷史城區的組成部分,是澳門主要的名勝 古蹟。
大炮台建於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間,本屬教會所有,為保護聖保祿教士而興建,用以防禦海盜,後轉為軍事設施區。炮台四周均置有巨型鋼炮,現今古炮已失去軍事作用、但成為澳門的重要歷史文物和見證。
炮台上有一大片空地,綠草如茵,古樹參天;巨型鋼炮,雄踞於旁。台上留存着不少文物古蹟歷史建築。如炮台上的古塔是當年耶穌會的會址之一。空地中心右側的古鐘,由著名鑄炮專家鑄造,曾被運回葡萄牙,幾年前又由修女會轉贈回澳門。炮台入口處的石雕,紀錄了這座炮台抗禦外敵的戰績。
炮台四周環境優美,可俯瞰澳門全景,還可遠眺珠江口及拱北一帶的風光。大炮台上有兩個博物館,一個是澳門博物館,直通大炮台下面的大三巴牌坊,另一個規模相對較小,主要介紹大炮台的歷史。

炮台深圳赤灣左炮台

左炮台位於深圳鷹嘴山,沿上山公路前行約百米,就看到炮台城的城門。
赤灣左炮台 赤灣左炮台
拾階而上,右邊立有一塊塊詩碑,上面鐫刻着林則徐的詩詞,這是1990年江澤民為紀念鴉片戰爭150週年而題寫的林則徐的著名詩句: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左炮台就在鷹嘴山上頂。據瞭解,赤灣原有左右兩座炮台,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共有生鐵炮12門,都位於“臨海山樑扼三面之險”的蛇口半島頂端,踞山面海,左右炮台成犄角之勢,鉗制赤灣港口,雄視伶仃海面,是鴉片戰爭時期主要的海上屏障。1839年湖廣總督林則徐佈防珠江口時,曾重修赤灣炮台,為禁煙發揮了重要作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利用炮台,在伶仃洋穿鼻洋大敗英軍。
歷史滄桑,赤灣炮台只剩下左炮台保存完好,當地有關部門曾於1985年對炮台進行修復。已修復的左炮台挺立在海撥170米的鷹嘴山頭,坐北朝南,分台體和圍牆兩部分。全長26.2米,寬15.5米,台高4.5米,圍牆高3.78米,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炮台城基用大塊花崗岩修砌,北面是炮台城的入口,城內東西兩廂,仍遺留兩座房屋殘基,是當年守炮台士兵的居屋。南面的高台寬約8米多,是運用炮位的場地。
赤灣左炮台 赤灣左炮台
炮台上,一門古炮雄視珠江口,雖然炮管已經鏽跡斑斑,但依稀還能看出它威武不屈雄姿。炮台西面的城牆上,兩顆百年古榕樹將它們的根鬚,深深地紮在城牆裏,與城牆緊緊地糾結在一起,幾乎與城牆融為一體,沒有肥沃的土壤,它們卻枝繁葉茂,生命,竟是如此的堅韌;生命力,竟是如此的旺盛。
左炮台北面,是一尊林則徐全身銅像,塑於林則徐誕辰二百週年的1985年。銅像高3.2米,重1.8噸,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林則徐銅像。雕像由我國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創作,大理石底座正面,是已故書法家趙樸初先生題寫的“林則徐紀念像”,北面鐫刻着謝華先生撰寫的碑銘。
林則徐,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手持單筒望遠鏡,身佩長劍,凝視着波濤滾滾的伶仃洋,目光炯炯。
昔日,林則徐虎門銷煙,雖然張我國威,威懾重洋,但他卻被革職流放,伶仃洋上,侵略者的堅船利炮在耀武揚威,國土一片片淪喪;被割讓的國土迴歸祖國懷抱,山下已是繁忙的港口,或許,看到如今的伶仃洋,林則徐也倍感欣慰吧。 [2] 

炮台秀英炮台

秀英炮台位於海口市西郊海秀大道約6公里處的秀英村。始建於1887年,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成,是為抗禦法軍入侵而建造的。整個炮台連同附屬建築物佔地面積約3.3萬平方米。炮台共有拱北、鎮東、定西、振武、振威五座,在200米長的海岸小山丘上沿東西方向直線而築。炮門朝北,面臨大海,四周有堅固的城垣環抱。兩排兵房彈藥庫相對,中間是大操場。操場兩邊古木參天,鬱鬱葱葱,富有生機。1985年海口市政府公佈此炮台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炮台營口西炮台

營口西炮台位於營口市渤海大街西段,遼河入海口左岸,為遼寧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營口西炮台始建於1882年(光緒八年),1888年建成,為夯築四合土。炮台面海“內築土台三方,中大旁小,高四五丈”。中間大炮台為二層,高6米,長寬各50餘米。台頂四周為矮牆。牆下暗炮眼8處,置炮52尊,炮台四周圍牆900餘米。營口西炮台是清末東北的重要海防要塞,也是東北最早的海防工程之一。1894年,西炮台經歷了著名的甲午海戰。1895年初和1900年夏,分別遭到日本和沙俄侵略軍的破壞。炮台遺址就其原貌及四周自然景觀保護,在全國同類炮台中尚屬首位。
中國海疆炮台遺址列表
虎門威遠炮台
虎門鎮遠炮台
虎門靖遠炮台
台州烽火台及周邊炮
江陰要塞炮台
温州龍灣炮台
温州鎮甌炮台
沙面炮台
海口秀英炮台
珠江口上橫檔島炮台
寧波鎮海炮台
舟山定海炮台
吳淞炮台
平湖天妃宮炮台
珠江口下橫檔島炮台
廈門南山頂炮台
赤灣左炮台
九門口要塞
大沽口炮台
馬廠炮台
歧口炮台
蓬萊水城
煙台西炮台
煙台東炮台
威海劉公島炮台
青島山炮台
鎮江焦山古炮台
福州長門炮台
福州馬尾炮台
平湖南灣炮台
沙角炮台
大黃滘口炮台
沙路炮台
潮陽炮台
南澳島獵嶼銃城
南澳島長山尾炮台
廈門胡裏山炮台
北海石龜頭炮台
江門崖門炮台
珠海拱北拉塔石炮台
珠江口大角山炮台
福州亭頭炮台
北海白龍炮台
南寧鎮寧炮台
友誼關左弼山炮台
友誼關金雞山炮台
龍州水口炮台
營口西炮台
-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