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沽口

鎖定
大沽口,因位居大沽河(今海河)入海口而得名。位於天津市東南50千米海河入海口南岸,隔河與塘沽相望。西連海河平原,東瀕渤海灣,周圍地形低平坦蕩,海拔0~5米,多鹽田、窪澱、沙灘。
中文名
大沽口
地理位置
天津市濱海新區炮台路 [2]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停止售票16:00開放時間09:00-16:30
景點級別
AAAA級
門票價格
25元 [3] 
遊玩時間
建議1-2小時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天津市

大沽口歷史沿革

大沽口
大沽口(5張)
明永樂二年(1404)在天津築城設衞,於大沽口置炮台,豎“津門之屏”,鎖鑰入京水道。清初置大沽協鎮營。道光二十年(1840)建大沽南北炮台,置大炮30餘尊,防兵2500人。咸豐八年(1858)僧格林沁設防大沽,擴建炮台成5座(南岸3座,北岸2座),分別以威、鎮、海、門、高5字為名號,環台浚濠築垣,共置大炮64尊,設防兵2.5萬人,在海口排列三道攔河鐵鏈,配置鐵戧,水底植叢樁以禦敵艦。同治十年(1871)再次增添炮台、炮位。至此,由大沽北岸、南岸、草頭沽、石頭縫、南灘等炮台(共有大炮99尊)構成大沽要塞的防禦體系光緒年間,大沽口炮台在原防營基礎上擴充,駐兵防守,增設水雷營,並調艦艇於河口,協同戍守。大沽口有京津門户、海路咽喉之稱。1840~1937年,英、法、美、俄、日等國軍隊7次入侵京津,其中5次由大沽口登陸。清咸豐八年(1858)四月,英、法兵力2600餘人,乘艦船30艘闖入大沽口,向大沽南北炮台發起攻擊。守台將士英勇還擊,斃傷敵近百人,但後路援兵驚潰,各炮台相繼失守。英法聯軍海河而上,兵臨天津城下,迫使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次年6月,英法聯軍艦船22艘,官兵2100人再犯大沽口。守軍堅守炮台與敵激戰,擊沉聯軍艦船3艘、擊傷3艘,斃傷敵448人。咸豐十年(1860)六月,英法聯軍集結艦船百餘艘、兵力1.7萬人又犯大沽口地區,先乘北塘防務空虛登陸,後向塘沽、大沽口海陸夾攻,守軍頑強抗擊但最終失敗。光緒二十六年(1900)五月,八國聯軍進攻大沽炮台,守軍英勇抗擊,斃傷敵近250人、傷敵艦4艘,因後援不繼,炮台失陷。侵略軍入侵津京,於次年迫使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內有拆毀“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的條款,簽約後大沽口要塞大部分被毀,唯南岸“海”字炮台仍然存留。1937年6月,日軍約12萬人在大沽口一帶登陸,攻佔天津。今大沽口東北已建成天津新港 [1] 

大沽口交通信息

大沽口公交車

大沽口 大沽口
乘坐110路、111路閘南線、627路、822路到和美苑站下車,沿天津大道向東步行約600米可至。

大沽口自駕車

天津濱海高速(S11)至天津大道出口下高速即是。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 2.    大沽口  .百度地圖[引用日期2021-04-02]
  • 3.    大沽口  .攜程[引用日期202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