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威遠島

鎖定
威遠島,原稱阿孃鞋島,面積19.62平方公里,島形似鞋。位於在廣東省東莞市西南,珠江口東岸。島西南武山上修有威遠、鎮遠、靖遠三炮台,威遠台居中,1984年改名威遠島。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威遠島建南山炮台,嘉慶二十年又在南山炮台西北築鎮遠炮台,時合稱為威遠炮台。至道光年間,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欽差大臣林則徐、兩廣總督鄧廷楨先後奏準清廷,又籌建了靖遠炮台。鴉片戰爭後期在島上又修建了蛇頭灣炮台,鵝夷炮台,成了虎門炮台軍事防禦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鴉片戰爭爆發,關天培在諸炮台指揮抗擊英軍侵略,殉國於靖遠炮台。使得小小的威遠島永載史冊。威遠島炮台遺址在我國乃至世界上是不可多得的古代海防設施遺存。它是全國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時過境遷,到如今,威遠島也成為聞名遐邇的名勝之地。2014年10月13日,東莞市城鄉規劃局發佈《關於發佈東莞市虎門鎮威遠島北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公告》,確認威遠島北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通過審批,成果通過驗收。 [1] 
中文名
威遠島
外文名
The island of Weiyuan
所屬地區
中國
地理位置
廣東省東莞市西南
面    積
19.62平方公里,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海戰博物館威遠炮台
火車站
虎門站
車牌代碼
粵S
方    言
粵語-莞寶片

威遠島歷史沿革

1953年,土改複查東莞縣分15個區,威遠島劃歸第十區。
1955年9月,原第十區改為虎門區。
1957年12月26日,東莞縣行撤區分鄉制,威遠島劃歸沙田鄉。
1959年夏秋,東莞縣縮編公社,威遠島重歸虎門。
1984年,撤銷公社體制,稱虎門區公所。原威遠島四鄉,劃歸太平鎮轄。
1985年,廣東省試行撤區擴鎮,虎門區與太平鎮重新合併,稱虎門鎮。

威遠島威遠炮台

威遠島
威遠島(3張)
威遠炮台全部都是用石灰,沙石加上糯米,還有紅糖拌了以後建成,這都是當時東莞民眾提供的密秘配方,特別堅固。威遠炮台原有12個炮位,後又加建14個,許多都是6千斤的大炮,林則徐親自試炮,都能打到對面的山根,他十分滿意。在炮台內部設有火藥局,炮台巷道等建築,保存還很完好。
威遠炮台與鎮遠炮台、靖遠炮台相連,全長360米,高6.2米,寬7.6米。底層均用寬厚0.3米、長1.5米的花崗岩石壘砌,頂層用三合土夯築。全台有券頂暗炮位40個,各高2.9米,寬4.2米,深6.6米。沿枱面上還有4個露天地位,每個炮位兩邊各有一個儲蓄室。 暗炮洞後面由一條2米寬的露天炮巷溝通,炮巷後面還有一條相距2米多的護牆,牆上設有槍眼,萬一敵軍上島仍可以堅持抵抗。炮台內圍有官廳1座,神廟3間,兵房12間,藥局1座,碼頭1個。原來炮台的東西兩頭各有券項城門1座,控制着煙台兩端唯一的通路。
威遠炮台,它是當年虎門三道防線中的中間一條,也是火力最強的一條防線。威遠炮台是第二道防線諸炮台中著名的一座,與靖遠、鎮遠二炮台成品字形分佈。當時靖遠規模最大,配炮最多,而且還是指揮台,民族英雄關天培就是在這座炮台犧牲的。但這座炮台也由於英軍最恨,所以戰後極力毀壞,至使基本沒有保留下來,保存最好的就是威遠炮台了。威遠是靖遠的前沿,可封鎖整個洋麪,但位置低,觀察不便,靖遠高許多,彌補了這個不足,而且可以打前面炮火漏網的船隻,前後呼應,被稱為最完滿的軍事配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