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魚

(魚類的一種)

鎖定
黑魚,是烏鱧[lǐ]的俗稱。烏鱧屬鱸形目鱧科 [1]  ,是鱧科魚類中分佈最廣、產量最大的種類 [2]  ,又名烏魚生魚財魚蛇魚火頭魚、黑鱧頭等。 [3] 
黑魚性情兇猛,營底棲生活,屬於肉食性魚類,喜歡生活在水草繁茂的淺水區。黑魚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可去瘀生新、滋補調養、生肌補血、促進傷口癒合,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我國食用烏鱧歷史悠久,其早在二千年前就被《神農本草經》列為蟲魚上品。 [4] 
中文學名
黑魚
拉丁學名
Ophiocephalus argus Cantor [5] 
別    名
生魚、雷魚、黑魚、烏魚、烏棒、蛇頭魚、烏鱧、火頭、文魚、才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輻鰭魚綱
鱸形目
亞    目
鱧亞目
鱧科
鱧屬
烏鱧
英文俗名
Snakehead, Snakeheaded Fish

黑魚形態特徵

黑魚 黑魚
烏鱧身體前部呈圓筒形,後部側扁。頭長,前部略平扁,後部稍隆起。吻短圓鈍,口大,端位,口裂稍斜,並伸向眼後下緣,下頜稍突出。牙細小,帶狀排列於上下頜,下頜兩側齒堅利。眼小,上側位,居於頭的前半部,距吻端頗近。鼻孔兩對,前鼻孔位於吻端呈管狀,後鼻孔位於眼前上方,為一小圓孔。鰓裂大,左右鰓膜癒合,不與頰部相連鰓耙粗短,排列稀疏,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輔助功能的鰓上器,能呼吸空氣。 [6] 
體色呈灰黑色,體背和頭頂色較暗黑,腹部淡白,體側各有不規則黑色斑塊,頭側各有2行黑色斑紋。奇鰭黑白相間的斑點,偶鰭為灰黃色間有不規則斑點。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鱗片,圓鱗,頭頂部覆蓋有不規則鱗片。側線平直,在肛門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二行鱗片,行於體側中部,後延至尾部。 [6] 
背鰭頗長,幾乎與尾鰭相連,無硬棘,始於胸鰭基底上方,距吻端較近。腹鰭短小,起點於背鰭第4~5根鰭條下方,末端不達肛門胸鰭圓形,鰭端伸越腹鰭中部。臀鰭短於背鰭,起點於痛鰭第15~16根鰭條下方。尾鰭圓形。肛門緊位於臀鰭前方。背鰭軟條為49~54條,臀鰭軟條為32~38條。 [6] 
鰾單室,細長,前端圓形,末端較尖,延至臀鰭基底上方。胃呈囊狀,幽門垂2個,粗長,約為腸1/3。腸短雙曲,長於體長二分之一。 [6] 
黑龍江亞種主要特徵為:背部顏色為深綠黑色,體側有不規則黑綠色,背鰭尾鰭與背部同色,胸鰭臀鰭色淺。 [6] 
斑鱧的主要差別是:烏鱧體較長,斑鱧缽較短;兩者頭頂部斑紋也有明顯差別:烏鱧頭頂部有七星狀斑紋,斑鱧頭頂部則呈近似“一八八”三個字之斑紋;此外,烏鱧的頭比較尖長,更似蛇。 [6] 

黑魚分佈範圍

黑魚 黑魚
在國外,烏鱧主要分佈在朝鮮的南、北地區。在我國烏鱧的地理分佈非常廣泛,除西部高原地區外,長江流域至黑龍江流域的廣闊地帶均有大量分佈,此外在雲南省和台灣省的部分地區也有少量的分佈。 [7] 

黑魚生活習性

烏鱧屬於淡水底棲性的魚類,通常棲息於水草叢生或淤泥底質的水域中,遍佈於江河、湖泊、水庫、池塘、水田等水域,對水體中的環境因子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尤其對溶氧量、水温以及水質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當水體中缺少氧時,能夠藉助鰓上腔的輔助呼吸器官,在水面進行呼吸。烏鱧在0~41℃的水温下都可以生存,16~30℃是烏鱧生長髮育繁殖的最適温度。當春季水温恢復到8℃以上時,通常會活動於中上層的水體中;夏季時節烏鱧多活動於上層的水體中;當秋季温度低於6℃時,此時烏鱧遊動緩慢,常潛伏於水層的深處;冬季水温接近0℃時,則埋在淤泥中越冬。由於烏鱧的跳躍能力很強,所以經常會發生逃逸現象,天氣悶熱,雨水衝擊,漲水等都會造成烏鱧的逃逸。 [7] 

黑魚食性

烏鱧是肉食性的魚類,生性兇猛,食量較大。捕食對象一般隨魚體的大小而異。子稚幼魚主要攝食輪蟲、撓足類、枝角類及搖蚊幼蟲等;幼魚主要攝食水生昆蟲的幼蟲、小魚小蝦等;成魚則以各種小型魚類和蝦類為捕食對象。捕食的魚類在不同水域有很大的差別,但通常多為該水域的優勢種羣。例如,黑龍江中的烏鱧主要捕食鯽魚鯉魚雅羅魚鰟鮍蛇鮈等;長江流域則以刺鰍沙鰍泥鰍、鯽魚、鰟鮍類為主。此外烏鱧還具有自相殘殺的習性。烏鱧的食量與水體温度有着緊密的關係,夏季水體温度高時烏鱧的攝食量非常大;當水温在12℃以下時便會停止攝食。 [7] 

黑魚繁殖和發育

黑魚 黑魚
不同水域的烏鱧成熟年齡有差別,長江水系2齡成熟,黑龍江水系3齡成熟。產卵期南方水域在5-7月份,北方水域在6-7月份。烏鱧的產卵場通常會具有以下兩個主要特點:(1)水草叢生的場所,底質通常為淤泥;(2)避風的淺水,靜水或水流緩慢的地區。生殖季節,親魚會成對地活動於產卵場,非常活躍,常常會躍出水面,在水草叢中營助產卵巢,此間雌魚和雄魚均腹部向上排卵和排精。烏鱧屬於1次產卵類型,產卵後一對親魚或僅雄魚潛伏在產卵巢附近守護幼卵,不讓別的魚類或蛙類靠近,以免子代受到傷害。魚卵孵化後,當幼苗長至3釐米左右時,活動範圍開始擴大,此時親魚與幼魚羣聚在一起,成魚在魚苗周圍跟隨保護。經歷20天左右的守護,仔魚發育到稚魚階段開始散羣,親魚才停止其護幼行為。 [7] 
烏鱧絕對懷卵量約為1~3萬粒。卵浮性,卵粒油黃色,具有遊球,無粘性,卵徑約為2.0~2.2mm。剛浮出的仔魚全長約為4.1mm,全身遍佈黑色素細胞,油球使得身體前端顯著膨大,類似蝌蚪狀,常卧於水面。孵化後38h,全長長至6mm左右,胸鰭、鰓裂和口此時已經出現。孵化後5晝夜,仔魚全長到達7.4~7.5mm,卵黃囊也幾經消失,開始遊動攝食。孵化後32晝夜,稚魚全長達到15.5mm,此時稚魚的背鰭、胸鰭、臀鰭已具有鰭條 [7] 

黑魚人工養殖

黑魚親魚放養

1.親魚池的選擇
黑魚 黑魚
黑魚親魚放養池的大小應根據每一次繁殖量的多少而定。例如一次能繁殖50~70對,基本上按每10平方米放養1對的原則,則選擇0.6~1畝的池塘;如果一次只能繁殖30~40對,則選擇0.3~0.6畝的池塘。因為黑魚拉網捕撈起捕率較低。一般是將池水抽乾捕捉,對親魚刺激很大。池塘過大,親魚過分集中,多次抽乾,多次捕撈,不僅浪費人力、物力,而且多次強烈刺激,會造成親魚的性腺退化,影響後面幾批的催產效果。所以應採取每池的放養量和每次繁殖量配套的原則選擇親魚池的大小。池深1.5~2米為宜,水深1~1.5米,池埂高出水面0.5米以上。若池深只有1~1.2米,水深也可在0.8~1米,四周插上竹籬笆或舊魚網圍欄,高1.5米,防止黑魚跳出池塘。 [8] 
2.放養前準備工作
放養前做好魚池的清整消毒工作,一般採用乾塘消毒。若淤泥過厚,要挖掉過多的淤泥,留下20釐米深左右。每畝用50~75公斤生石灰清塘,注水10天后可以放養親魚。在池中養殖少量的水花生、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以供黑魚隱避棲息,同時有防逃作用。如果選擇的親魚是野生的,親魚池中可放養一些小雜魚,規格要小,不宜過大。 [8] 
3.親魚放養要點
親魚的放養關鍵是密度、時間和雌雄比例。密度一般按每畝放養100~150公斤,最多不超過200公斤。應按親魚的規格大小而定,一般在150~250尾。密度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過高會影響親魚的活動空間,過低不容易馴養,特別是野生親魚,這些都會影響親魚的性腺發育。時間安排於9月。9月水温在25℃~30℃,從高温逐漸轉涼,有利於親魚越冬前的培育,攝食比較旺盛。親魚通過捕撈、運輸,特別是野生親魚到了新的生態環境中,常不會覓食。而9月放養尚可通過兩個多月的馴養,使之適應新環境,恢復體質,促進性腺的發育,提高雌魚的產卵量。黑魚放養時雌雄比例基本上按1:1混養。這時雌雄比較難以判別,所以只能説基本上放養數要比實際需要量略大一些。黑魚親魚下池前用2%~3%的食鹽水消毒或用濃度為30×10^-6的福爾馬林溶液藥浴10分鐘左右,消毒後放入已準備好的親魚池。 [8] 
4.黑魚對產卵場的要求
黑魚對產卵場的要求有兩點:一、在繞湖邊、塘堰、溝渠等近岸水草繁茂的場所,底質為淤泥;二、近水避風的淺水區。黑魚產卵有營巢的習性,需要有水生植物,因此產卵場有無水草和水深狀況與產卵的關係很大。據報道,在蘆葦絲中黑魚產卵時間較早,在輪葉黑藻中產卵時間次之。產卵場的水深以20~100釐米為宜。如果因漲水使岸邊水草全部淹沒或因枯水等造成產卵場的水深不適宜時,產卵期將延遲到恢復適當水深時才開始產卵。如果天旱水枯時間過長,產卵場得不到適當水深時,親魚會掘起產卵場水底的泥土,掘成適當的水深來產卵,甚至會造成不產卵。黑魚產卵還與水温等環境條件有關。在產卵場水温高於18℃的情況下才能產卵,產印的適温範圍為18℃~30℃,最適水温為22℃~27℃。水温低於18℃或高於30℃的情況下都不會產卵。通常產卵在無風晴天,下雨天和有強風的日子很少產卵。 [8] 
5.黑魚親魚的性腺檢查
黑魚繁殖關鍵是看水温,一般水温穩定在20℃以上時,就可以進行繁殖。為了達到更好的繁殖效果,在繁殖前20天左右需進行一次性腺成熟情況的檢查。方法是將親魚池水排幹,進行逐條檢查親魚的性腺成熟程度,並按成熟程度分池放養。 [8] 
檢查性腺時最大的困難是雌雄鑑別。黑魚的第二性徵差異不明顯,從外形上很難鑑別。特別是黑魚人工繁殖時要採取對組繁殖(單繁),因此雌雄的鑑別十分重要。如果有一尾親魚選錯,那麼這一組就不可能進行繁殖。 [8] 
雌雄魚的特徵:在此介紹黑魚雌雄鑑別的幾個外形特徵:一眼看去,雄魚與同長的雌魚相比,腹部較瘦,身體較狹長一些;雄魚背鰭和尾鰭比雌魚要寬、長一些;體色較深黑,成熟時腹部兩側多數呈暗紫紅色;生殖孔白色較為狹小。 [8] 
雌魚的特徵:雌魚的生殖孔突出,為鮮紅色、紅色,呈圓形、橢圓形,直徑0.6~1釐米,生殖孔較小則尚未成熟。成熟的雌魚胸腹白色膨大豐滿,腹部向上,圓而鬆軟,中間凹陷,卵巢輪廓明顯;胸鰭、腹鰭呈黃白色、灰白色。 [8] 
雄魚的特徵:雄魚身體兩側體色呈暗紫紅色,腹部有較多的黑色斑點,比雌魚瘦小。雄魚生殖孔比雌魚稍大,呈淡紅色,胸鰭、腹鰭呈藍黑色的條紋。雄魚比雌魚的體色黑而鮮豔。 [8] 
雌雄親魚的區別:
黑魚 黑魚
一、體形:雌魚腹部膨大突出、圓滑鬆軟。雄魚腹部較小,肥軟。
二、體色:雌魚胸部鱗片呈乳白色,亦有的個體呈淡黃色,腹部無黑斑,體色較淡。雄魚胸腹部有較多的灰黑色、藍黑色花紋,體色較深,充分成熟時體側呈現出暗紫紅色。
三、生殖孔:雌魚生殖孔大而突出,為圓形、橢圓形,呈粉紅色,充分成熟時鮮紅色,生殖孔突出。雄魚生殖孔狹小而微凹,呈三角形,充分成熟時呈淡紅色,紅色圈較小。
檢查時操作要謹慎,動作要輕,速度要快,防止損傷親魚和過強刺激親魚,防止流產。 [8] 

黑魚人工繁殖

1.人工育苗
(1)親魚培養:入冬前,收購水庫野生和人工養殖的體重1000克以上體質健壯的烏鱧作為親魚,放入暖棚池塘培育。600組親魚,雌雄比1:1,同時,放養13.2~19.8釐米白鰱100千克,作為烏鱧種魚餌料。暖棚面積300平方米,水深保持在0.6~1米。 [9] 
(2)人工催產:5月11-29日,分7批挑選成熟度好的親魚共514組,平均尾重1.6千克,按1:1雌雄魚配對,每個產卵箱放1組。採用絨毛膜、促排卵2號和地歐酮作催產劑。根據每組魚的重量配藥逐尾註射,採用兩針注射方法,間隔14~24小時。種魚注射後,周圍環境需要安靜,並且要有遮蓋物遮蓋,水温23~25℃,經過30小時左右,種魚開始陸續產卵,種魚產完卵後不能馬上移卵,利用種魚的護卵習性,提高卵的孵化率,過1~2天,把發育正常的受精卵撈到孵化池裏進行孵化培育。 [9] 
(3)餌料培育:利用土池培育天然餌料,面積2~4畝,最好兩個以上池塘,施用肥水膏、光合細菌等肥水,浮游動物的繁殖盛期要與魚苗的開口攝食時間一致,可以從水色、透明度上進行判斷,當水色轉淺、呈現灰白色,或透明度增加時,為最佳撈取浮游動物時機。 [9] 
(4)卵的孵化:孵化期間,早晚各換水一次,排除池內一部分舊水,同時注入一部分清潔的新水。剛孵出的魚苗,以自身卵黃為營養。過4~5天依魚苗吃食量為準進行投餌。主要投餵自繁的天然餌料,採用200目篩絹網撈取池塘中培育的浮游動物,再用100目篩網濾掉大型浮游動物,將濾出的小型浮游動物洗淨消毒,足量投餵。自繁的天然餌料不足時,可購買輪蟲投餵,當魚苗長至1釐米後,主要投餵加工的魚漿。在水泥池中培育15天左右,魚苗長至2釐米,選擇晴天無風時候轉入户外池塘培育。 [9] 
2.苗種培育
黑魚 黑魚
(1)夏花培育:池塘需要提前肥水,根據攝食情況科學投餵優質餌料,主要投餵海雜魚。前期,投餵打碎的魚漿,每天投餵4次,數量根據魚苗吃料情況逐步增加。保證餌料充足的同時,要嚴格注意水質,每天檢測溶氧量、pH值、水温、氨氮等理化指標。7月13日開始,夏花陸續出池分塘。 [9] 
(2)秋片培育:放養密度每畝按1萬尾左右投放。養殖過程中,要定期投餵保肝中藥,餌料主要是海雜魚,採取定點、定時、定量投餵,同時要管理好水質。進排水口安裝結實的防逃網,水面上方設置防鳥設施,在每個池塘上方拉5~6條均勻分佈的細繩,每條細繩間隔2米左右繫上彩色飄帶,飄帶隨風而動,投影到水面上,防止水鳥掠食魚苗效果很好,成本低於防鳥網。10月中旬左右停料,開始準備秋片魚苗的越冬。與四大家魚養殖越冬不同的是:池塘結冰後,每畝必須安裝一個80瓦左右的小型增氧泵,設置好輸氣管和散氣石,利用氣泡的攪水作用,形成一定面積的無冰區,防止池塘全部被冰面封死。遇到下雪時,要及時清除冰面上的雪,以保持冰面的透明度,否則,越冬成活率極低。 [9] 

黑魚黑魚池塘養殖管理技術

1.養殖前的準備
一、池塘
黑魚池塘應採光良好、通風,進、排水方便,池深2~25米,水深1~1.5米,池底為泥質,淤泥深10釐米,面積不超過2畝。
二、水源
黑魚 黑魚
湖水、水庫水、井水等均可,水質宜中性或弱鹼性。
三、進、排水口
進、排水口須設防逃網,池塘邊的淺水處要種上水浮蓮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便於遮擋陽光。同時還能淨化水質,調節水温。在投放魚種前必須做好池塘清整和消毒。 [8] 
2.養殖管理
一、魚種放養
魚種選用長10釐米以上、規格一致、無傷無病的小黑魚。9~10月上旬放養魚種為好,年後放養應在3~4月。魚種下塘前7天進行清塘消毒。魚種下塘前一般用5%的食鹽水浸泡。一般每畝放養體長10~15釐米魚種1500~2500尾,並可套養200~250尾大規格花白鰱魚種,用其孵化的魚苗供黑魚食用。 [8] 
二、餌料投餵
投餌要做到“四定”,每天投餵2次,餌料以鮮活物(如淡水和海水小雜魚、蝦)為主。黑魚在吃食旺季,投餌量大約為魚重的8%,高者可在10%以上;吃食淡季為3%~4%。如果活餌料不足時,可投餵人工配合餌料,其成分為:野雜魚肉醬、大豆粉、花生粉、酵母粉加少量黏合劑、維生素及適量微量元素,餌料中的蛋白質含量必須在40%以上。 [8] 
三、日常管理
(一)每天早晚要巡塘,細心觀察黑魚攝食和活動情況、有無浮頭預兆、有無病魚等,注意水質變化,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二)做好魚病的預防工作。每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潑灑1次,用量:生石灰每次每畝水面用5~10公斤,溶於水後潑灑;漂白粉每次每畝水面用250克,溶於10~15公斤的水中,全池潑灑。三、春季每7天換水1次,高温季節,每3天換水1次。 [8] 

黑魚常見疾病

黑魚 黑魚
黑魚疾病的防治應堅持“以防為主”,在整個養殖期間,定期對水體進行消毒。魚種下塘1月後消毒1次,以後每隔半月消毒1次。消毒藥物有: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生石灰、漂白粉等,用量根據水質情況及藥物使用説明而定。定期在餌料中添加維生素、大蒜素、三黃散等,有利於增強黑魚的體質和抗病能力。在養殖期間要多注意觀察,發現疫情及時採取有效防治措施。 [10] 
一、寄生蟲病:
病害特點:主要危害烏鱧的魚苗魚種階段。一年四季都可發生,而以4~7月較流行,適宜温度20~28℃。池小、水淺、水質不良、餌料不足、放養過密、連續下雨等情況易於發病。患病魚離羣獨遊,魚體消瘦,粘液增多,魚體大部分或全身呈白色,遊動緩慢,魚苗可呈“白頭白嘴”症狀,呼吸困難而死。鏡檢病魚鰓絲、體表或鰭條可見大量的車輪蟲 [3] 
防治措施:(1)每畝用125~150千克生石灰徹底清塘,殺死蟲卵和幼蟲;(2)水深每米每畝用苦楝樹葉30kg煮水全池潑灑;(3)用0.6g/m3硫酸銅全池潑灑;(4)7~8月份高温季節可以用低劑量的硫酸銅潑灑,連潑2天。 [3] 
病害特點:該病流行於春秋季,水温15~28℃較為流行,對烏鱧的年齡無嚴格選擇性。小瓜蟲病藉助於胞囊及幼蟲傳播,剛孵出的幼蟲侵襲力較強,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弱。養殖密度大,水質差的池塘容易發生,無特異宿主,病原為多子小瓜蟲,寄生於皮膚、鰭條、鰓等部位。病魚體表和鰓上佈滿白色點狀的蟲體和包囊,肉眼可見,故又稱白點病。魚體消瘦發黑,嚴重感染時,病魚頭部,身上,鰭條等處有許多小白點狀包囊,並伴有大量粘液,似有一層薄膜,表皮糜爛、脱落。病魚在水中反應遲鈍,遊動緩慢,浮游於水面,不時與固體物摩擦,最後呼吸困難而死亡。 [3] 
防治措施: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據介紹在疾病早期可以採用下列任一種方法進行治療,有一定效果:亞甲基藍0.3~0.5mg/L全池潑灑,每3~4天1次,連用3次;福爾馬林15~25mg/L全塘潑灑,隔天1次,連用3次;全池遍灑敵瓜蟲,每立方米水體放5克藥。平常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良好環境,增強魚體抵抗力,是預防小瓜蟲病的關鍵措施之一。 [3] 
病害特點:在幼魚、成魚中均有發現,嚴重的發生在成魚體內,病魚在水面打轉,體色發黑無光澤,腹部腫脹,解剖時有淡黃色腹水,幼魚腎臟有少量碘泡蟲的孢囊,白色圓形,成魚則長滿碘泡蟲的孢囊,白色或淡黃色,圓形或橢圓形;在成魚腎臟的前腎至後腎全部長滿孢囊,成了孢囊羣,腎臟成了直徑為2釐米左右的圓柱體,腎臟被搗毀,而導致腹水積聚,直至死亡。感染率在90%以上,流行於5~8月。 [3] 
防治措施:此病只能預防,治療尚無良藥,初期可以控制,重者無法治療。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殺滅底層淤泥中的孢子,最好施石灰後的第二天翻動底泥;病魚、死魚收集起來,燒燬或深埋遠離池塘處,深埋時灑上生石灰或漂白粉;5~9月,每隔半個月用0.3~0.5毫克/升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作水質消毒;魚種用1毫克/升晶體敵百蟲藥浴3~10分鐘,具有良好的預防效果;病魚池在飼料中拌服“孢殺”,連用3~5天,外用滅蟲精全池潑灑,隔3天后再用“強效碘”全池潑灑,連用2~3天。 [3] 
二、細菌病
病害特點:諾卡氏菌病又稱為烏鱧結節病,由諾卡氏菌引起,諾卡氏菌為以腐生為主的革蘭氏陽性絲狀桿菌。感染諾卡氏菌的病魚起初並沒有明顯症狀,僅表現為食慾下降,反應遲鈍,上浮水面。隨着病情加重,體色變黑並伴有出血現象,眼球突出或外緣混濁,腹部膨大,真皮下形成膿瘡,有乾酪狀壞死,鰓上有棉絮狀結節,最明顯是脾和腎上有明顯肉眼結節(肉芽腫),肝、心包和鰾上偶爾也可見。本病病程長,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成魚養殖池中多發於高温養殖期。 [3] 
防治措施:口服藥須同時使用抗革蘭氏陽性菌的藥物與抗革蘭氏陰性菌的藥物,並通過口服添加維生素,結合外用藥物,先用氧化類殺菌藥,後使用非氧化類的殺菌藥。可以依照以下具體方案進行:首先大量換水,將池水的3/4排出,加入新水。再用三氯異氰脲酸0.3克/米3全池潑灑,隔天一次,連用兩次。同時用羅紅黴素拌飼投餵,用量為每千克魚體每天用0.1克,連續服用5~7天;並加以維生素C護肝,用量為1%的預混料每天每千克魚體用0.2克。飼料中添加的藥物先和蛋清混合,成漿糊狀,再粘在飼料魚表面稍幹後投餵。 [3] 
2.出血性敗血症
病害特點:該病由嗜水氣單胞菌温和氣單胞菌引起,可發生於烏鱧養殖的各個階段,發病的適宜水温在27~30℃,7月中旬-8月下旬高温季節為高峯。患病魚不吃食,漫遊於水面,反應遲鈍,體色發黑並伴有出血現象,病魚的鰭基和下頜到肛門的腹部發紅,有出血條紋,鱗片鬆散易脱落。有些病魚還伴有眼眶充血和肌肉充血現象,嚴重時腹部腫脹,剖開腹部,體腔內有血腹水,肝臟色變淡有的呈蒼白色,肝臟上有明顯的出血點或淤血塊,膽囊腫大且呈深綠色,脾臟色深為紫黑色,胃腸道內無食,且胃腸道充血而發紅。此病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 [3] 
防治措施:預防為主,去除池底過多淤泥,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提高水位,增加換水次數,保持水質清新;投餵新鮮優質餌料。發病時,按每15天施放生石灰或二氧化氯、二溴海因,全池潑灑一次。病情嚴重時隔1~2天再潑灑一次。同時內服氟哌酸(諾氟沙星)20~50mg/kg,每天1次,連用3~5天,或氟苯尼考20~50mg/kg,每天1次,連用3~5天。 [3] 
病害特點:該病由點狀產氣單胞菌引起,傳染率和死亡率均高,發病季節主要在越冬後,常繼發水黴,梅雨季節和9~10月份為高峯期。患病初期體表某些部位出現紅色出血點,出血處鱗片脱落,露出皮膚;隨病情發展患病部位皮膚潰爛,露出肌肉,潰爛處有出血和膿液,解剖可見肝臟有出血點及脾臟顏色變淺,其它內臟正常。本病的病程長,常與出血性敗血症併發,其發生與烏鱧的相互攻擊、機械損傷及體外寄生蟲的寄生性損傷等有關。類似白鰱打印病,發病部位不定,但以頭頂部、下頜部、背部為多,病灶潰爛、紅腫或膿腫,嚴重時爛及肌肉和骨骼,但食量不減少。 [3] 
防治措施:治療以內服與外用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投餵新鮮動物飼料或營業全面的配合飼料,經常注入適量新水,保持水質清新。可用福爾馬林20~40mg/L或含滷消毒劑全池潑灑,然後用五倍子0.1~0.2g/m3在進食周圍掛袋。土黴素拌料(2g/kg)投餵,連續喂5~6天。 [3] 
4.腹水病
病害特點:腹水病的病原為費氏枸緣酸桿菌。是近幾年烏鱧較為嚴重的細菌病,不同規格不同性別的烏鱧可發生該病,該病傳播迅速,發病急,發病率為2%~80%不等,死亡率高。主要發病時間是氣温較高的夏秋季,流行高峯期水温為20~32℃。患病初期,病魚食慾下降,有時在水面竄遊,體色變黑,隨後,病魚在水面亂遊,不攝食,不怕人,眼球外突,局部鱗片脱落,並有點狀出血,腹部膨大,肛門紅腫。剖檢,皮下積水,肌肉水腫,有多量清亮腹水,肝黃色,觸之如泥狀,腸道出血,局部壞死。 [3] 
防治措施:放養魚種及飼養操作過程中,應避免水魚體受傷;加強飼養管理,防止水質惡化和魚體受傷,避免投餵變質餌料;發病初期,連續三天用強氯精、聚維銅碘等消毒劑對水體進行消毒,或用0.3~0.5mg/L呋喃唑酮全池潑灑,殺滅水中的致病菌,同時用內服藥物製成藥餌進行投餵,殺滅魚體內病菌,以達到徹底治癒的目的。 [3] 
三、真菌病
黑魚 黑魚
1.流行性潰瘍綜合症
病害特點:該病由各種不同的絲囊菌引起,是流行於野生及養殖的淡水與半鹹水魚類的季節性疾病,往往在低水温(18℃~23℃)時和大降雨(加水)之後發生,成魚的發病率高於魚種,魚種死亡率高於成魚。患病魚早期症狀是不吃食,魚體發黑,漂浮於水面或不停的遊動,體表、頭、鰓蓋和尾部可見紅斑。後期烏鱧的頭部、腹部、背鰭或尾部嚴重潰爛,出現較大的紅色或灰色的潰瘍,並常伴有棕色的壞死;頭部從吻端致眼睛潰爛並相連,腹部潰爛成“洞穴”狀,嚴重時可見內臟;解剖可見消化道無食物,肝臟呈黃色。 [3] 
防治措施:(1)防誘發,低温期不加水換水,使用微生態製劑調控魚塘水質,尤其要保持水中有充足的溶解氧;(2)增強抗病力:流行季節內服如“LY—生命素”、“低聚糖”、“營養快線”等可提高體質;使用如“碧水安”、“速解安”、“福地安”等潑灑改良水質可增強抵抗;(3)預防消毒:流行季節下大雨之後,建議用“慧碘”+“舒膚康”消毒抑制侵入絲囊黴菌、細菌感染;(4)生物治療,通過在魚池建立控制絲囊黴菌的微生物系統可使被感染的生魚不死並逐步修復傷口,但在土池中應用效果不明顯;(5)藥物治療,建議防治處方:第一天全池潑灑“出血停(或殺車靈)+二硫氰基甲烷”,第二天全池潑灑“聚維酮碘”,病情嚴重時第三天再用“植物源滅毒王”全池潑灑一次,同時口服“穿梅三黃散+出血剋星+新肝寶+酶合電解多維”一個療程。 [3] 
病害特點:該病由水黴菌或綿黴菌感染傷口引起,主要發生於水環境惡劣或水温較低(15~20℃)時,特別是陰雨天,水黴菌多是腐生性,大多因捕撈、運輸、體表寄生蟲侵襲等導致發病,可造成大批死亡。烏鱧水黴病在烏鱧生長髮育的各個階段都會發生,是烏鱧越冬期間最易感染危害較重的疾病。患病魚魚體消瘦,攝食能力降低或厭食。發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僅體表局部有一些灰白色。隨着病原體的蔓延,體表出現點狀血斑,病灶部位黑色素消褪,出現灰白色區域。魚體失去光澤,離羣獨遊,常滯留在水面或水草叢中、食台旁邊。嚴重時,魚體病灶部長出棉絮狀的菌絲,組織壞死。病魚體表粘液增多,焦躁不安,遊動遲緩,食慾減退,最後瘦弱而死。 [3] 
防治措施:避免魚體受傷,捕撈、運輸後用2%~5%食鹽水浸泡魚體5~10分鐘,食鹽400g/m^3和小蘇打400g/m^3合劑,浸泡病魚24小時,或以此濃度全池潑灑;治療時,用0.3~0.5g/m^3的亞甲基藍全池潑灑,連用2天;或用30~50g/m3的高錳酸鉀溶液全池潑灑;或水深1m每畝用水黴必康(硫代鉀酸銨)120~150g全池潑灑。 [3] 
四、病毒病
彈狀病毒病
病害特點:該病是由彈狀病毒引起,水温較高(27~30℃)的時候容易引發此病;一般發生該病的池塘水體氨氮、亞硝酸鹽含量都很高,較大的養殖密度較大和投料過量也也容易發生此病;發生彈狀病毒病的烏鱧,魚在水中亂竄、打轉,發病也很急,患病雜交鱧主要症狀表現為肝臟、脾臟腫大、表明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魚鰾血管嚴重腫脹,整個魚鰾都被出血斑塊覆蓋。 [3] 
防治措施:該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只能做好預防工作,合理的養殖密度、保證水質良好、放養前進行必要的檢驗檢疫。也可以採取綜合防治的辦法控制來控制該病毒病,如用優質苗種,降低養殖密度、高温時要注意水質調節,不要投太多飼料。當然預防工作最重要,早期可以用一些刺激性小的消毒劑,使用氟苯尼考加三黃粉加維生素C等預防病害發生。平時要有防病的意識,可以用一些中草藥加多維拌料投餵以增加免疫力。 [3] 
烏鱧對病害的抵抗力很強,只要養殖過程中不斷提高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對症下藥”,就能減少疾病發生,提高養殖經濟效益。 [3] 

黑魚研究現狀

黑魚分類學

黑魚 黑魚
過去很多學者對烏鱧的分類、分佈和生態做過了大量研究,將烏鱧分為三個亞種:烏鱧指名亞種,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以及北至遼河流域;黑龍江烏鱧,主要分佈在黑龍江流域;白烏鱧,主要分佈在四川嘉陵江。 [7] 
對於白烏鱧的定位問題,許多學者進行過研究探討。白烏鱧除身體為白色與普通烏鱧體色有差異外,其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與普通烏鱧性狀相一致,白烏鱧和普通烏鱧應該屬於同一個種。黑龍江烏鱧與普通烏鱧和白烏鱧相比,其背鰭條、臀鰭條以及側線鱗數目都較多,黑龍江烏鱧是位於梯度羣的最頂端。黑龍江流域與遼河在更新世末,由於小興安嶺和松遼分水嶺的出現開始產生了隔離,經過漫長的歲月變遷,遼河以北的烏鱧種羣逐漸演化為一個亞種的可能性很大。白烏鱧與普通烏鱧比較,除體色差異外,其背鰭條數,臀鰭條數和側線鱗數目都沒有截然的分界,而是呈現連續變異。從 LDH 同工酶表型看,烏鱧和白烏鱧的血清和晶狀體表型幾乎是相同的,血清酯酶也完全相同,染色體組型也沒有明顯差異。另外,烏鱧與白烏鱧分佈於相同的地理區域,且白烏鱧數量非常稀少,而普通烏鱧為優勢種羣,因此白烏鱧不能成為一個亞種,只能認為是烏鱧的變異個體。 [7] 

黑魚生理生化

用酶消化烏鱧魚體加工處理製成“烏鱧口服液”,富含人體所需各種氨基酸、維生素以及多種微量元素。 [7] 
烏鱧復元湯對於大鼠術後切口癒合具有明顯的促進功效,並且可以提高切口癒合的質量,促進大鼠機體的恢復速度。 [7] 
採用牛津杯法研究烏鱧體表粘液中的抗菌肽活性,然後利用不同濃度的抗菌肽來研究其對細菌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該抗菌肽對愛德華氏菌,溶藻弧菌 ,哈維氏弧菌的抑制效果較好。 [7] 
成功純化了烏鱧 IgM 抗血清免疫球蛋白,為研究烏鱧的免疫機制 、烏鱧的血清學檢測系統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7] 
以烏鱧為研究對象,成功分離純化處理烏鱧胰蛋白酶,對其性狀進行分析,並且通過克隆技術得到了烏鱧胰蛋白酶原基因的全序列,通過序列分析瞭解胰蛋白酶的基因特性,這為以後研究魚類胰蛋白酶的相關工作提供了理論基礎。 [7] 
對烏鱧的性腺進行了 H-Y 抗原的檢測。結果表明,烏鱧的雄性個體吸收 H-Y 抗體的水平顯著高於雌性個體的吸收水平。表明,H-Y 抗原與性別相關。 [7] 

黑魚人工養殖及病害防控

由於烏鱧屬於肉食性魚類,生性兇猛,過去一直被視為水產養殖過程中的危害而遭到捕殺,致使其野生種自然資源日漸減少。近年來,由於人們對於營養需求和消費意識的提高,該魚種在國內外市場日趨暢銷,特別是兩廣和港澳地區把烏鱧視為高級補品,如今在國內烏鱧己成為特種養殖品種之一。雖然烏鱧抗病能力比較強,但在人工高密度養殖條件下,也很容易爆發水黴病、腐皮病、細菌性敗血症、腹水病、爛鰓病、車輪蟲病等疾病,給養殖户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7] 

黑魚遺傳多樣性

根據線粒體控制區序列對中國五大淡水湖烏鱧種羣的遺傳多樣性進行研究分析,結果表明五大淡水湖烏鱧種羣各自享有不同的單倍型,遺傳多樣性水平總體不高。 [7] 
利用微衞星技術研究中國烏鱧羣體的遺傳特性,其研究結果對於中國北方野生烏鱧羣體的進化和種質資源的保護提供了依據。 [7] 

黑魚營養價值

黑魚蛋白質

黑魚湯 黑魚湯
烏鱧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烏鱧肌肉中含有17.63%的粗蛋白質(高於我國的四大淡水魚類),肌肉中氨基酸含量佔總量的77.07%,其中7種人體必需氨基酸總量為29.73%,4種鮮味氨基酸(天門冬氨酸、穀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為31.01%,這可能就是烏鱧味道鮮美的原因。烏鱧肌肉中粗蛋白的含量為17.63%(雄性)、18.89%(雌性),含有18種的氨基酸,其中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風味氨基酸含量都較高,利用氨基酸評價模式發現,雌雄烏鱧各部分必需氨基酸組成比較齊全,雄肌肉為53分,雌肌肉為50分。烏鱧肌肉中蛋白質的含量(16.94%)高於鱖、草魚、鰱、鱅、中華鱉、帶魚、對蝦和雞蛋中蛋白質的含量。 [11] 

黑魚脂肪

烏鱧是低脂食物,肉味鮮美,受到眾多消費者的青睞,特別適合滋補調養。目前的研究發現烏鱧中脂肪含量較低,養殖中飼料營養水平對烏鱧質量增長率影響為:蛋白質>無機鹽>糖類>脂肪,脂肪表現為最低。 [11] 

黑魚礦物質

烏鱧肌肉及骨骼含有豐富的人體必需的K,Mg,Ca,zn,Fe,Cu.Mn,Ni,Cr等微量元素。烏鱧體內發現的Fe,Zn兩種微量元素的含量顯著高於鯉魚鰱魚鱅魚虹鱒。烏鱧骨骼中的礦物質含量豐富,特別是K,Mg和ca是人體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和肌肉興奮的基本元素,此類礦物質含量豐富,可能還與烏鱧的抗炎、抗疲勞等功效相關。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