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車輪蟲

鎖定
車輪蟲是屬於原生動物門纖毛綱的一種纖毛蟲,淡、海水中皆有分佈,有70種以上。蟲體側面觀如氈帽狀,反面觀圓碟形,運動是如車輪轉動樣。它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及魚體脱落的上皮細胞等為食,魚體只是供其附生的場所 [1] 
中文名
車輪蟲
動物界
原生動物門
纖毛綱
亞    綱
寡毛亞綱
緣毛目
車輪蟲科

車輪蟲簡介

車輪蟲屬原生動物門纖毛綱,淡、海水中皆有分佈,有70種以上,大小在40~100μm,體呈碟形或鐘形。背面凸出,中間具開口形成胞咽,有兩排平行呈螺旋狀的長纖毛;腹面內凹形成附着器,由3層呈同心圓排列的環狀物構成。內環呈齒狀,稱齒狀環或冠狀環,齒狀環的數目、大小及形狀因車輪蟲的種類而不同,可作為分類的依據;第2層為帶狀環,與齒狀環重疊,向外呈放射狀的線排列;外環邊緣由柔軟的薄膜構成,上有許多纖毛,可擺動運動,運動時環狀物轉動如車輪,故稱為車輪蟲 [1] 
蟲體內有一個馬蹄形的大核和一個圓形或卵圓形的小核,小核位於大核開口端處。常見的車輪蟲主要有 Trichodinella、Tripartiella及 Trichodina三屬,一般並不細分,只將體形較小的 Trichodinella及Tripartiella通稱為小車輪蟲 [1] 
車輪蟲主要以二分裂法繁殖亦進行接合生殖。它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及魚體脱落的上皮細胞等為食,魚體只是供其附生的場所。車輪蟲在魚體上爬行移動時,其附着器,如齒狀環或纖毛會刺激魚體的上皮組織。水質不良或有機質過多的池塘,車輪蟲大量繁殖附生的車輪蟲使魚體上皮細胞壞死剝離,造成傷口並引起細菌感染,池魚因爛鰓或爛鰭而死亡。車輪蟲除了寄生於鰓及體表等組織外,亦可寄生在腸道、生殖道或泌尿道中,但並不會引起特殊的病變 [1] 

車輪蟲形態特徵

蟲體側面觀如氈帽狀,反面觀圓碟形,運動是如車輪轉動樣。隆起的一面為前面或稱口面,相對而凹入的一面為反口面。口面上有向左或反時針發方向螺旋狀環繞的口溝,其末端通向胞口。口溝兩側各生一行纖毛,形成口帶,直達前庭腔。反口面的中間為齒環和輻線環。在輻線環上方有一馬蹄形的大核,一個長形的小核和一個伸縮泡,其中部分體內凹入,形成附着盤,用於吸附在宿主身上。車輪蟲用附着盤附着在魚體的鰓絲或皮膚上,並來回滑動 [2] 

車輪蟲症狀

寄生在體表和鰓上,魚苗可出現“白頭白嘴”或“跑馬” (環遊不止)症狀。病魚表現為魚體發黑,離羣獨遊。有的又成羣圍繞池邊狂遊,常引起魚苗、魚種的大批死亡。寄生於魚體表的車輪蟲在魚體表來回滑動,剝取宿主的皮膚組織細胞和鰓組織作營養,破壞皮膚和鰓組織,影響魚的呼吸和正常活動 [3] 
需要注意的是,鰱魚車輪蟲病出血病症狀相似。這是因為當鰱魚鰓上寄生有車輪蟲時,鰓絲表面會不斷分泌黏液,而大量的黏液會導致鰱魚吸收氧氣能力下降,當遇到天氣、水質突變而引起的水中溶氧量偏低時,鰱魚就會浮到水面上,同時不斷張口以從空氣中獲得氧氣。同時,魚鰓上的黏液會將車輪蟲包裹在其中,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車輪蟲,基本上附着於鰓絲上不能移動,也就不易通過鏡檢觀察到其存在了。當鰱魚長時間浮於水面上時,其運動的各個鰭條均負擔加重,特別是一對胸鰭,基部很快處於充血狀態,鰱魚長時間浮於水面上,同時上下頜一張一閉,導致下頜前端突出,似簸箕狀,同時大量吞入的空氣進入腸道後,會引起腸壁充血發炎,有的魚鰾壁也呈現出血狀態,這時,觀察到的症狀均為出血病的症狀,而其致病的根源其實是鰓上寄生的車輪蟲 [3] 
發病初期,鰱魚大量浮於水面,呈散遊狀態,與缺氧浮頭症狀類似,但不同的是,此時開動增氧機,鰱魚並不會遊向增氧機,拋灑增氧劑時,有時會短時間恢復正常狀態而潛入水中,但很快又浮到水面上。這時觀察鰱魚,其口部不斷露出水面,一張一閉,猶如在吞食空氣。發病初期觀察,鰱魚體表無任何異常狀況,此時僅會出現少量死魚。鰱魚浮於水面2~3天后,其下頜明顯變長,胸鰭基部嚴重充血,嚴重的魚尾鰭、臀鰭基部也充血發紅。此時,鰱魚開始大批量死亡,解剖魚體,可發現其腸壁發紅,腸道內有膿狀血水流出。這時觀察病魚、死魚,往往會誤診為鰱魚出血病。其死亡規模也符合出血病的發病規律,池中的鰱魚在短時間內會損失八九成 [3] 

車輪蟲流行情況

車輪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流行於4~7月,但以夏秋為流行盛季。適宜水温20~28℃。地理分佈很廣泛,淡水、海水和半鹹水魚類都可發現。生活在環境優良的健康魚體上車輪蟲即使存在也是數量較少,但在環境不良時,例如水體小、放養密度過大等,或魚體受傷發生其他疾病,身體衰弱時,車輪蟲往往大量繁殖,成為病害。引起淡水魚苗、魚種死亡,有時死亡率較高,尚未發現因車輪蟲寄生引起海水魚類死亡的情況,但如果同時有其他疾病存在時,車輪蟲加重宿主的病情,成為致死的原因之一 [4] 

車輪蟲診斷

可以通過顯微鏡檢查鰓和體表黏液有無車輪蟲作出確切的診斷。病魚受蟲體寄生的刺激,引發組織發炎,分泌大量黏液,在體部、鰓部形成一層黏液層。病魚體消瘦發黑,遊動緩慢,有時病魚仔水面上作間歇性同心圓旋轉和跳躍 [2] 

車輪蟲預防

1、用生石灰徹底清塘,合理施肥,掌握魚苗、魚種的合理放養密度 [4] 
2、魚苗、魚種下塘時用2%食鹽水浸洗魚體5分鐘 [4] 
3、每畝(水深1米)用15~20千克苦楝樹枝葉扎捆在池塘周邊泡浸,隔7~10天更換1次,連續3~4次 [4] 
4、魚種放養前,每立方米水體加8克硫酸銅,浸浴15-30分鐘 [4] 
5、魚種放養前,每立方米水體加10~20克高錳酸鉀,浸浴15~30分鐘 [4] 
6、每立方米水體放橡樹或楓楊樹新鮮枝葉30~45克,紮成小捆,放在池中漚水,隔天翻一下;每隔7~10天換一次新鮮枝葉 [4] 

車輪蟲治療

病魚出現“跑馬”症狀及“白頭白嘴”症狀時,因病魚都在水面,通常不能全池潑藥,必須全池潑灑時需要特別小心,先做小型試驗為好 [4] 
1、對已發現患病的魚池,每天用2%食鹽水潑灑1次 [4] 
2、用3%~5%食鹽水浸洗魚體(淡水魚)5~10分鐘,或用淡水浸洗魚體(海水魚)5~10分鐘 [4] 
3、每畝(水深1米)用硫酸銅350克和硫酸亞鐵150克,溶解後全池塘均勻潑灑,療效較好,單用硫酸銅每畝(水深1米)450克也可 [4] 
4、每畝(水深1米)用250克苦蔘鹼溶液,全池潑灑1~2次 [4] 
參考資料
  • 1.    王永波,符書源編著,鞍帶石斑魚人工育苗與養殖,海洋出版社,2011.10,第111頁~第112頁
  • 2.    楊弘主編,羅非魚規模化健康養殖技術,海洋出版社,2015.12,第147頁
  • 3.    耿明生編著,鰱魚鱅魚標準化健康養殖技術,中原農民出版社,2015.10,第213頁
  • 4.    高春生,趙紅月,司麗芳主編,漁場多發疾病防控手冊,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3,第140頁~第1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