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黴病

鎖定
水黴病(Saprolegniasis)常感染體表受傷組織及死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狀的覆蓋物,又稱覆棉病或水棉病。又稱膚黴病或白毛病,是水生魚類真菌病之一,引起這種病的病原體已經發現有十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水黴和綿黴。該病是由真菌寄生魚體表引起,主要是真菌門鞭毛菌亞門藻狀菌綱水黴目水黴科水黴屬綿黴屬。本病主要在水温較低的時候易發病,所以提高水的温度是預防和治療本病的關鍵。
中文名
水黴病
外文名
Saprolegniasis
傳染病
傳播途徑
臨牀表現
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狀覆蓋物
病    因
真菌寄生
可否治療

水黴病病因

水黴病導致的 水黴病導致的
水黴菌廣存於世界各地的淡水或半鹹水水域及潮濕土壤中,於死亡的有機物上腐生,為一種常在的黴菌,主要有水黴目(Saprolegniales)、霜黴目(peronosporales)及水節黴目(Leptomitales)等,又以水黴菌(Saprolegnia)最為常見,於10~15℃時最適合生長,25℃以上時各中的遊孢子(zoospore)繁殖力減弱,較不易感染,於鱒魚幾乎全年皆可發生。
水黴病
水黴病(7張)
水黴病的發生主要因為緊迫造成的二次性感染,魚只因擁擠、移動或其他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造成體表組織受傷,水中的水黴病遊孢子即伺機附着,於壞死組織上開始發芽形成菌絲,菌絲除寄生於壞死組織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組織,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圍組織,更而貫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膚與肌肉壞死崩解。
表層的菌絲則向外延伸,形成如棉絮狀的覆蓋物,並於末端形成孢子囊,放出遊孢子到水中,經由水而傳播各處 [1] 

水黴病症狀

1. 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狀覆蓋物。
2. 病變部位初期呈圓形,後期則呈不規則的斑塊,嚴重時皮膚破損肌肉裸露。
3. 鰓組織亦會被侵犯感染,造成死亡。
診斷
1. 觀察體表棉絮狀的覆蓋物。
2. 病變部壓片,以顯微鏡檢查時,可觀察到水黴病的菌絲孢子囊等。
3. 黴菌種類的判別需經培養及鑑定。 [2] 

水黴病預防管理

春季階段的水温較為適合病原菌繁殖生長,因此,尤其要做好預防工作。一是冬季清塘時可以除去池底過多的淤泥,用200mg/L的生石灰或20mg/L的漂白粉消毒;二是加強飼養管理,提高魚體抗病力。儘量避免高密度條件暫養時造成魚類擠壓碰撞掉鱗,或在捕撈、運輸過程中儘可能避免魚體受傷。三是水温低於 15℃時,儘量減少人為操作,防止出現應激反應,導致擦傷凍傷。四是經長途運輸的魚種放養前和放養後,及時2%~3%食鹽水或消毒劑進行消毒。五是親魚人工繁殖受傷後,可在傷口塗抹10%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處理。 [3] 

水黴病治療方法

1、病魚數量少可局部操作的話,可以用含碘消毒劑浸泡,如濃度為20mg/L聚維酮碘溶液,或2mg/L的高錳酸鉀混合1%的鹽水浸泡病魚20~30分鐘;
2、或用800mg/L的食鹽與小蘇打合劑(1:1)全池潑灑;
3、或內服抗菌藥物(如磺胺類),防治細菌激發感染;
4、市面上常見其他的防治水黴病漁藥種類。 [3] 

水黴病注意事項

注意消毒劑使用時的天氣狀況。非熱帶魚,升温時温度不要超過30攝氏度,28攝氏度為最佳。 [3] 
參考資料